看到5集以后,感觉剧情拖沓到不行 价值观也有点问题,片头里说:“他们怒了,出手了,而后......”那么面对暴力,难道靠忍着? 婚外情事件也没有什么怒不怒,那只能叫咎由自取 非常混乱的一部剧。 感觉像流水帐的日记,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有关无关的流水帐够多了凑上的。
可以和命案十三宗一起说,犯罪纪实剧吗?出轨,找小三,当小三 普通老百姓犯下杀人案要不一定有那么多小三吧 说是纪实,感觉剧情又比较拖沓 想尽量把生活里的琐事交代出来又有太多剧情围绕出轨,如上文所说情感纠葛多了一些。 有当时的一些世界观,哪怕不是犯罪,谁做事没个动机,犯罪就是犯罪,哪怕有原因,也是命案,不仅仅是人性和社会问题,因为已经跨过了行为的最底线。难道杀人犯大多是情杀,情杀加仇杀,情杀加财杀,不包含情杀和出轨的本来就很少?
所以现在的危险究竟来自于何处?
暴戾恣睢,家风家训,文化回归,社会风气。这些问题都和全民的心态有关。其实不了解的都已经掉队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63的确是掉队了,现在社会的套路他完全不懂。而且这里面也有我的问题,而我本身也是受害者。
与人为善,积德行善,这并非不是好事情。当然了,也许未必出自于本心,但是他有这样一个认识,这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
所以2006和2012这两个瞬间都和毛委员有关,但是邓并不是责备他这个,因此这其中的和谐的虚伪也就深刻的暴露出来了。63不懂这个道理,而且他的秉性也不会允许他这样做。
关于我和63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极速,而深刻的变化。
《命案十三宗》这部剧我很喜欢,第一部我还把每个命案都写了剧评,第二部给我的感觉却是不像高群书导演拍的,虽然还是生活中的命案故事,但节奏却比第一部拖沓了很多,每一集开始还多了一段冗长的说教词。没了第一部那种凌厉和尘土飞扬的酷。
故事类型和第一部有不少相似的,校园暴力那个我还看到了配角中有嘻哈包袱铺的班主高晓攀,那时候真是青涩哈,感觉有点没长开,说着一嘴浓郁的保定普通话,和现在这个帅气的小先生、相声界的新生代大咖完全不一样。
网上有评价这部剧的,说第一部很多主人公是令人惋惜,第二部很多主人公都是有些罪有应得的感觉,虽然这种说法有点重,但不得不说第二部确实各个故事都给人一种主人公缺陷太明显的感觉。比如《玫瑰与枪》里面的高建明,这个演员好像拍了不少广告,长相很阳刚,不过台词功底真是很差,怪不得广告里都是摆摆造型或者配音。高建明有一个强势女朋友,和公司同事搞暧昧,又喜欢上了清纯的女孩,多少有些渣男的意思,他和女友分手后到小摊上吃烧烤倒是看得我很馋。最后还学人家做大哥看场子,拿枪打死了自己的仇人。并不复杂的故事一共有四集,实在是太拖沓。
印象深刻的还有少年拿着一把短剑斗殴杀人,家庭的悲剧也是让他最终走向这一步的原因。他的爸爸年轻时就开始跟人家混社会,可惜好勇斗狠无法走上成功的路,这个社会终究是讲究游戏规则的。
第一部可以称之为石家庄命案实录,第二部可以称之为保定命案实录,因为所有剧情都是发生在保定的。看着电视里世纪之初的保定,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保定上大学时的日子,也算是怀旧之旅。
以暴制暴。教育。算计就是火中取栗。尊重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的失败竟然鼓励告密揭发,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学校真的保护学生吗。利益的公正与否永远是人斗争的核心。要想得到必先失去,争破鞋是世界上最无意义的事最傻逼的事。不要轻易把钱借给别人。包养、婚外恋那些破事就不说了也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明知是游戏还要当真。猜忌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沟通。珍惜生命远离江湖女人。软弱就被欺。当占有欲和黑社会纠缠到一起。别他妈的说交友不慎,还是自己走不出来。(真相)
《真相》中的案例,包括高群书导演的上一部《命案十三宗》的案例大部分都涉及男女情感,男女情感又大多因为婚内纠纷。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上,对很多词条比较敏感。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密码之一就是挑起性别对立,我不置可否。然而,现实中愈来愈多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与发酵后,影响着女性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而我的观点是,每一种绝对的情绪,都是情绪鼓胀到尖锐而激烈时的产物(《真相》前言中也有类似的话),并且在类似事件的催化与侵染下固化这种观念(你越是相信一种理念,你越会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看到这类事物,反之亦然)。比如说由近来不断的杀妻和辱女案导致的恐婚观念,但我想,发表或跟从这些观念的女性也不全是彻底抵制,毕竟人若不出家,还需要世俗情感的话,就会有感知,被别人的言行感化,所产生对彼此的爱和示好,都是相互的。因为每个人固守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感动都是后期被感染,而不是主观产生的。
从《命案十三宗》到《真相》,都是曾发生在河北大地的真实案件。有条弹幕说,燕赵多狠人,具有游牧民族的基因。在石家庄本地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歌曲《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中,我们从歌词构筑的环境中去理解一代人与时代:“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长日将尽,站在地势高处,向不远处遥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为天空倏地拉下幕帘,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夜晚的人们卸下疲惫,身体和灵魂不住游走,即使这座城市的宵禁甚至未到午夜,但它海绵一般的肌理仍能吞没那些孤寂,在一栋栋与世隔绝的房子里喧荡。这种白天看似繁华,晚上也难免沉静的状貌,在许多二线城市大面积存在吧。外部环境造成身处其中之人心境的变化,异化与渗透着绝望的麻木着的丝丝滴血恐怕不止“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吧。
扯远了。每个人都有情绪,人人也渴望表达。但是每个人的行为经历不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造成了人们间的区别与隔阂。淹没在纷繁的案件之中,总是情绪,像幽灵一样,隐藏在每个案件之后——何以至此?触发情绪的原因多样,个性使然、人物关系影响着情绪、事件本身造成的情绪、甚至环境的影响与烘托本身也能成为一种情绪。现在我们每天对着电脑工作和交流,可能就很难理解二十年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是处在怎样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况且电视剧选出的案例都是具有思辨和警示意味的。比如《真相》中最后一个案例,女人二婚,对象家暴,花她的钱不工作在家游手好闲,还动不动怀疑女人单位有人,女人的妹妹看不下去,反复劝说无果,女人一次次地忍下来,并以为他会变好,时常以“他也有对我好的时候,我喜欢喝点酒,他就陪我喝,看我不高兴就带我去舞厅跳跳舞”忍下来直至忍无可忍...很多人都觉得,女人太懦弱了,可二十年过去了,难道女性在对待情感与婚姻上就更勇敢了吗?难道这样的事没有延续吗?理智与走出压迫的背后,是女性一直在面对的,生存环境,原生家庭,种种。
婚姻的真相,是生活的毒打吗?现代人的婚姻观,或许更倾向于合作分工,毕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实,无数的案件都在试图让我们看到: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够轻易地劝阻当事人三思,但当无时无刻不处在真实生活中的我们,面对突发状况,或者长久积攒下来的情绪时,又会怎么处理和面对呢?现实是残忍的,时光不能倒流,过去也不能重来。抑或说,换个角度来看,当你把所有真相都剖析地如一堆白骨般森森地罗列堆积在面前,心中的伤痛就能愈合吗?不,那或许指向的,是人性更加深不见底的,令人望之生畏的深渊。
大概,这也是《真相》之“真相”的又一重解读吧。
关于保定过去的记忆,看到小时候吃过的果子摊和馄饨摊,动物园的古城墙,建明最仗义,丽珍最可怜,法律真是不健全,各种冤假错案
血淋淋的真实,在冲动之前一定想想后果,此戒世人。
21集命案十三宗续集海口广播电视台、保定电视台、北京观诃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摄制)63
我可太长情了,从b站追到aqy终于看完了!续集比前作粗糙了不少,还有就是很多人说的拖沓,镜头无意义地闪回、慢放,特别是《玫瑰与枪》的最后,欣赏了一场歌舞表演。。。《朋友》那个案子,又交代的不明不白。《游荡》里那个熊孩子,从起床刷牙洗脸撒尿都拍进去,完全没必要。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演员表演真实细腻,脸上的瑕疵清晰可见(焦根起,就是在说你!)
第二个卖菜的剧情很不错
和命案十三宗一起看的,很优秀。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仿佛回到七零后的年代,好写实。剧集中每一集的主角演戏都入木三分,在我看来都远胜过当今主流演员一筹。导演实力也了得,每一集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刻画人物心理极其到位,剧情腾挪跌宕,令人不由拍案叫绝!
一晚上追完
命案十三宗的续篇,继续普通人犯罪的故事,有些案情看着令人唏嘘,也难免令人气愤,感觉九十年代警民关系很紧张啊!遇上事儿了,很少有人会去报警。
第二季剧情太拖了是不是会显得演技不如第一季?还有一些莫名其妙而不具美感的长镜头。
这片拍得,好像纪录片,又好像真发生的事。
场景太真实了吧。第一个案子印象深点
发生在身边的事 真实
很不错。。。2018.06.23------2018.12.23转眼间半年过去了,找到真相了吗?
死者都死有余辜,罪者都让人同情。有人说:冲动是魔鬼;有人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在那一刻,我只记得用刀子去捍卫尊严。
特效不够,演技来凑。。。然后就爆表了。。
已看
感觉比命案十三宗还要好,剧里那段蝴蝶花插曲是神来之笔
真精彩 2天看完 意犹未尽 演员演技真的是比现在这些新人高出多少
风格较上一部有所改变,艺术成分增多,写实力度减弱。有的故事篇幅太长、煽情部分太多导致结尾不得不令主人公的命运急转直下。语言暴力、匪夷所思的矛盾激化、奇葩的逻辑思维给观众一种简单粗暴且莫名其妙的感觉,不得不产生疑问: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真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