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HD

主演:黄渤,张译,韩昊霖,杜江,葛优,刘昊然,宋佳,王千源,任素汐,吴京,朱一龙,王东,陈飞宇,佟丽娅,欧豪,张嘉益,惠英红,龚蓓苾,田壮壮,韩东君,辛柏青,周冬雨,任达华,江珊,王砚辉,耿乐,姜武,梁静,佟大为,魏晨,胡军,王天辰,彭昱畅,罗海琼,郭丞,周依然,樊雨洁,刘涛,马伊琍,张建亚,徐峥,王洛勇,高亚麟,王道铁,程禹森,马书良,景海鹏,陈冬,雷佳音,张子枫,陶虹,郭京飞,袁文康,贾晨飞,邵汶,张芝华,段博文,郎平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7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8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9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终于,主旋律不再只会讴歌集体、制造圣人

【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今年国庆档最佳。 大胆预测一下,它将会成为影史最卖座的短片集。 按我的个人喜爱程度为七部短片排序: 第一梯队 | 宁浩【北京你好】、管虎【前夜】; 第二梯队 | 文牧野【护航】、徐峥【夺冠】; 第三梯队 | 张一白【相遇】、薛晓路【回归】; 第四梯队 | 陈凯歌【白昼流星】

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让我们在主旋律中看到了属于大时代背景后平凡人自己的光辉。 “我和我的祖国”,“祖国”重要,“我”同样重要。 【前夜】里黄渤挂在嘴上的“万无一失”,【北京你好】里葛优的中年危机,【夺冠】里小男孩的情窦初开,【白昼流星】里熊孩子的救赎,【护航】里宋佳的飞行梦想……都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寻找的都是属于个体的价值,当然也是时代的变迁给了这些价值实现的可能性。

管虎的「前夜」7.5分, 大概是7部里时长最长的,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有半分拖沓,全程紧张感从未松懈。 片中角色和银幕外的观众心里都一直有根绷紧的弦,但短片又顺当的在结尾情绪最高浓度处把速度缓和了下来,节奏把控之精准7段之最。 百姓捐金属的情节估计是大部分人的第一个泪点,这种感动源于对片中角色行为的理解和信任,一旦拍假了就变成了滥煽情和洒狗血,管虎做到了在短时间内把氛围烘托的极其到位,如果我是在场群众,我也会抱着收音机就去捐掉。

张一白的「相遇」6.5分, 跟在「前夜」后面有些不幸,缓慢的节奏和前段的明快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好在文本好、演员好。 任素汐和张译经住了几乎全程摄像机怼在脸上的演技大考验。 任素汐大家都在夸我就不多说了,张译几乎没有台词但表演细节之丰富也同样令人赞叹。 「相遇」的文本可以说是7段中最突出的,远远盖过了张一白匮乏的镜头语言。 张嘉译的问名字,张译的摘口罩突然被停车打断,任素汐和张译在人群中被冲散,都点穴一般的把控着观众情绪,任谁都很难不着急、不感动。 「相遇」也是唯一一个在剧情上和其后章节产生了呼应的。 不过实话实说,「相遇」的好实在和张一白没太大关系,换成其他6位导演中的任意一位拿到这个剧本,恐怕都能拍的更好,尤其是宁浩、管虎、文牧野。 「相遇」的镜头语言太过寡淡,完全就像白开水,最终呈现电影感稀缺。

徐峥的「夺冠」7分, 终于摆脱了他自导自演作品对于中年男人的危机迷恋,转而用孩童视角去呈现了一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整体而言,「夺冠」可爱、轻巧、讨人喜欢。 短片所呈现的不只是女排三连冠这一个时代印记,还有那一整个弄堂凑在一台电视机前的共同回忆,符号满溢,处处透着一种专属于怀旧的浪漫。 弄堂里那一张张脸也是鲜活的,七嘴八舌之间,哪怕只是一句有代表性台词,都能立起一个有趣又生动的形象。 小男主无意间成为天线超人的设计,也是充满了童趣和漫画感,堪称整段最大华彩。 简单来说,「夺冠」是一段由接连不断的灵光所串联起的故事。

薛晓路的「回归」6分, 整段最大的优点就是任达华和惠英红这对角色写的好,薛晓路是懂得塑造人物的,比如让演员们一说方言,形象就轻而易举登时就生动了。 然而薛晓路的导演水准还是有待提高,想法到了,拍出来的效果却不好。比如杜江在空白12秒的噩梦幻觉,明显是为了将当时人物内心的紧张感外化,却因为处理的过于突兀,反倒会让观众觉得出戏。 「回归」一段那个vlog式的片头也让人不明所以,惠英红和任达华糟糕的年轻特效,即便再模糊也充满恐怖片质感。

宁浩的「北京你好」8分, 可以说是最令我有代入感的一段,这一段平民故事,充满着平民感动。 一个loser老爹的自我实现,体现着宁浩一直以来对中年完蛋老男人的执念。 一出出囧事背后,每一句台词细品,都是未必完美但的确真实的一颗热心。 这也是带给我最强烈国家自豪感的一个段落,虽然它并未歌颂什么伟大,但葛优那双红鞋子实实在在的穿到了我的心里。 而且整段的视与听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设计目的清晰而且奏效,没有打空,没有敷衍,这就是能力体现。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5分, 着实没想到陈凯歌的老毛病在短片里也能犯,前好后垮,我以为「赵氏孤儿」、「梅兰芳」就是最夸张的表现了。 本来一个全片最具文学性的故事,在后半段秒变主旋律错误拍法范本,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拍出来的。 影片前半段所有的感情、信息都是借助电影语言在阐述,顽劣少年的感化与改过自然顺畅,调度多有妙笔。 但是自旁白响起的一刻,所有的好都化为了泡影,主旨表达、叙事推进竟开始全部依靠旁白。两名少年的改变明显要归功于田壮壮,却要强行联系上飞船着陆,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如果说生硬的故事转折还只是牵强,那抬航天员一段就是彻头彻尾的狗血,浓烈的命题作文感让人感觉到了创作者自己并不理解这种感情,结果就拍成了假模假式的笑话。 「白昼流星」结尾还整出了爷爷倒在沙漠之上的桥段,明显是害怕狗血撒的不够均匀,此刻我只想看这部短片快点结束。 讲真,还好陈凯歌没有攒底,不然影片的整体评价都可能下降。

文牧野的「护航」7分, 文牧野作为初出茅庐的新导演,和这么多老前辈同台,竟毫不怯场。 「护航」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帅”,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短小精悍”。 短片的体量显然撑不起一个情绪复杂的故事,于是文牧野巧妙的运用插叙聚焦在“我如何成为了如今的我”。 「护航」整段把极其有限的时间利用到了极致,没有一秒废戏,只能说是难为剪辑师了。 你能感觉到文牧野把片中每个人都是拍的那么利落,每一个动作仿佛是带着风的。哦,应该说雷佳音除外,他简直不要太逗,期待他与文牧野的再合作。 而且「护航」是7段中最让我想看它扩展成长片的一个,宋佳所面对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很出彩,让人想看他们有更多互动。 「护航」作为7段情绪起伏波动各有不同故事的结尾,在维持了观众高兴奋感的同时,又不会过于沉重,就像是健身结束后的有氧。 「护航」最后用两段阅兵实况,巧妙的与影片整体的结尾一段真实映像回顾无缝衔接,更是做到了让人丝毫不觉得突兀。

70周年,7部短片,呈现7个骄傲时刻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 讲真,今后的主旋律影片,要是拍不到「我和我的祖国」的平均水准,也就不用再拍了!

 2 ) 《前夜》的政治惊悚元素

发现很多观众喜欢排序,宁浩的《北京你好》貌似是大部分人的最佳,而某金融大师的陈可辛同名作品也因为小演员的出彩而被反复提起,浪漫主义的朋友们更愿意把票投给父子档的《白昼流星》,而更资深的影迷还会把张一白的核爆与阿伦雷乃联系在一起。不过,我最喜欢的是管虎和他的《前夜》。

关于整部献礼片,有人持这样的看法:共和国七十年的历史不应该只有荣誉与赞歌,那些悲壮的、坎坷的和曲折的道路同样值得被铭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前夜》是有反思的,并通过一些政治惊悚片常见的元素表现出来了。

最显而易见的元素是摄影机视点的变化,这也是我在影院一刷时就觉察到的。整个短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大多数时候摄影机都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故事的起承转合,除了以下两个镜头。

两扇门的夹缝里的镜头

屋顶下面窥视的镜头

这是很典型的主观窥视镜头,出现在影片的前半段。当时主人公和副手正在为国歌时长和随后的停电问题忙得焦头烂额,而这两个镜头是非常突兀的,我观影过程中就在思考这是谁的主观镜头。所幸很快导演就解答了我的疑惑:两个镜头的视点分别来自屋顶上的人工组组长和门外的四个小战士。

耿乐直接回避了监视的原因

耿乐饰演的组长并没有解释自己监视的原因,而是用几句玩笑话糊弄了过去,还叮嘱手下的小战士去解决停电的危机。我后来回看了耿乐前面出现的段落,同样没有直接说明监视的任务(反倒是影片最开始提到过北平城里的三千特务,这也是我在导演揭晓谜底前想到的一种解释)。

从我自己的观感出发,在一部节奏很快、故事发展又如此流畅的短片里安插这样两个构图很不协调的窥视镜头,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安,这可以说是一种营造惊悚感的手段。至于个中含义,导演也给予了观众自己思考的空间,但如果能联想到之后发生的事情也就不会觉得奇怪,唯一不同的可能是那时的小战士还会佩戴一个红袖章吧。

电影一开始就提到过特务(一种混淆)

刚才说的是视听语言上的技巧,很细小但效果很不错,而之后我想讨论的指涉要复杂一些。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发展之中,影片后半段需要处理的危机事件是旗杆顶部阻断装置的金属材料问题,几位主人公讨论无果之后只得通过屋顶上的大喇叭向全城的老百姓求助。这里的叙事手法其实很普通,主人公采取措施却没有立刻收到效果,短暂的失望之后马上出现了希望,然后越来越多的百姓拿着自家的金属来支援主人公。

门庭若市

金属大会

我以为这个段落就是《前夜》里最大的泪点了,集中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美德,并合力解决了最大的危机。我承认当时坐在影院里的我眼眶已经开始湿了,但随着那位清华教授的出场又马上意识到,管虎要说的怎么会只有眼前的这些东西呢?

我们现在认识的管虎,可能会冠上2020中国电影救市导演这样的名头,可能会立马举出《八佰》和《老炮儿》这些出色的商业片。但我们也得明白,管虎可是拍出过《斗牛》《杀生》这样遍布隐喻且毫不掩饰批判的作品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再回看这场戏,能想到些什么?

在共和国七十年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里,是否也出现过这样的场景:老百姓们前仆后继,砸锅卖铁,甚至拿出自己孩子的长命锁,来响应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的号召。而更可怕的是,后来那个时期的民众表现出的那种主观能动性,那种甚至带着浪漫主义的革命思想,和《前夜》里展现的并无二致。用张麻子和黄四郎的话来说就是,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拿出了铬的清华教授

想到这里,再联系这个危机最终得以解决的方式(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贡献出了实验室里最后的一块铬),是不是已经把整部电影七部短片都没有囊括或者说无法囊括的共和国历史呈现在银幕上了呢?所以到后来我也分不清我眼眶里的泪水,到底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愫。

收拾一下情绪,管虎此处的导演技法也让我想到鲍勃福斯在《歌厅》里花园歌唱的那场戏,当所有人都在少年美好的歌声里陶醉的时候,镜头拉远,臂章露出,大合唱的主基调瞬间转向,这种从历史的迷雾中走来的政治惊悚感,确实是很高级的处理手法。

《歌厅》里这场雷霆万钧的戏

最后说个题外话,去年在平遥影展见过管虎导演,接近两米的身高很容易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虽然只是远远见过几次,但总觉得他看上去很疲惫。如果那时候已经看过技术调整以后的《八佰》的话,可能就很好理解他的状态了。在我的认知里,《八佰》是可以往政治惊悚题材去靠的,而管虎也一定有能力做好这样的项目。但现实就是我们只能看到这样的《八佰》,以及紧接着到来的《金刚川》。

当然这也是我们在经历的历史,如果这句话能起到安慰作用的话。

 3 ) 只谈不足,不谈好坏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在系统确定个人信息后是绝对不允许私自转让的,换言之,那位小男孩理论上是不可能用葛大爷的门票去看开幕式的。

2.<相遇>非常好的题材拍成了白开水,在公车上的相遇缺少铺陈,偶遇的情节过于俗套。

3.这个电影里有不少于10个角色适合吴京,他偏偏选择了一个自己最最不擅长的角色和场景。导演也神助攻一般给他选择了一位最能让人出戏的女演员和他对戏。马伊琍出场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脑海中刹那间跳出了某个渣男的名字。

4.<夺冠>中小男孩为小女孩画的素描,夹入张敏敏的磁带盒中,准备送给小女孩,素描–张敏敏–海归–我的中国心。多么好的延伸素材,导演却偏偏自断经脉,把侧重点转移到了小女孩送的乒乓球拍上去,真让本人捶胸顿足、百撕不得其解。

5.<回归>中频繁给"宝珀"做宣传是否有广告植入的嫌疑?应该不是!因为那东西寻常百姓买不起。但两次给品牌特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好在最后看字幕没有该品牌赞助。

6.<白昼流星>中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飞船返回这种等级的事件。恐怕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都靠不上前。老百姓居然策马奔腾,如入无人之境。还和宇航员亲切交流,非现实的拍摄手法可以有,但也不能离谱的没边儿啊,太扯了!

7·<护航>拍摄太"美"化了,我说的这个"美"是美国的"美",也许是该导演受好莱坞式英雄主义影片荼毒太深的原因,08号飞机已经出现设备异常,在指挥下达备机立即补上的命令后,女主角作为一名军人公然不执行上级命令,美其名曰给队友争取机会,实际就是变相的个人英雄主义,这在中国军队中是绝对零容忍的恶劣行为。军令如山、令行禁止!这是每个当过兵的人应该知道的常识。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角的提议既不理智也无必要。指挥部同意她的请求更是不可理喻,故障是暂时修复了,但谁能保证不会间歇性发生。严重不合理!堪称此片一大败笔。

 4 ) 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国庆档三强《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中,《我和我的祖国》是当之无愧的最佳。

影片由7个导演执导的7个故事组成,分别是管虎执导的《前夜》、张一白执导的《相遇》、徐峥执导的《夺冠》、薛晓路执导的《回归》、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文牧野执导的《护航》。

这7位导演都很有名,但是每个人的水平良莠不齐,导致7个故事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距,有的是佳作,有的是给整部电影拖后腿。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北京你好》《前夜》《夺冠》,第二梯队是《回归》《护航》《白昼流星》,《相遇》最差。

《前夜》

为了加固阻断装置,林治远的助手(欧豪 饰)呼吁大家支援各种金属。

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还有清华大学实验室的最后一块材料,看到这里瞬间泪崩。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很多电影都用过,比如年初的《流浪地球》。

当众人已经绝望的时候,所有人都掉转车头来帮助他们。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差。

还有林治远(黄渤 饰)为了给旗杆装上阻断装置,咬牙克服了多年的恐高。

不畏高空,意味着战胜了自我。

爬上旗杆,代表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结尾伪纪录片的手法也很有趣,让现代的演员和以前的伟人同框,巧妙连通电影和录像,过去和现在,虚构和真实。

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就是电影。

《北京你好》

宁浩不愧是能把外星人入侵拍得那么贴近生活的人,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也被他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

短短二三十分钟的影片,充满了意外和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机智。

张北京(葛优 饰)对抽奖完全不抱期望,所以连自己的牌都没看。

结果所有人都没抽到红桃2,意味着红桃2在自己手中。

他把扑克牌一点点翻起来的一幕,被拍出了《赌神》的既视感。

他叫同学们把菜端开,把摄像机对着这儿拍,他做好了轰动全场的准备,结果票不见了。

四川小伙对他表示感谢,说帮助他的司机是个光头,穿着一双红鞋子。

然而此时他戴着一顶帽子,穿的是黑色的布鞋。

第一次和小伙见面的时候,张北京说他的票是萨马兰奇送的。

当他把票给了小伙后,又打肿脸充胖子:没事,我再找萨马兰奇要一张。

前面埋下一个梗,在最合适的时机抖出这个包袱,这就是高级幽默。

憨厚老实的小伙不知道张北京在吹牛,继续说道:那你能不能帮我爷爷要一张呢?

这一招连环梗更是妙不可言。

从“疯狂三部曲”到《北京你好》,依然是宁浩的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但又不仅仅是幽默,而是喜剧的最高境界——笑中带泪。

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

听宁浩讲故事,就像是一层层地剥开洋葱,剥到最里层的时候,也就是湿润了眼眶的时候。

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

《夺冠》

《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

除此之外,两人都非常擅长运用“伏笔”和“反转”制造笑点。

为了平衡天线,冬冬机智地在上面挂了一块肉。

就在冬冬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肉被狗盯上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看电视”这件小事情拍得像谍战片一般一波三折,惊险刺激。

还有冬冬在阳台上飞奔的时候,无意间带走了一张床单,化身为超人,这也是徐峥惯有的冷幽默,但是比《港囧》《泰囧》里的梗高级多了。

徐峥将“要荣誉还是爱情”转化为一个小男孩又想给心爱的女生送礼物,又想让街坊邻居看到女排夺冠的思想斗争,以小见大,贴近生活。

你可以没有参加过奥运会,也可能不是国家队的运动员,但你一定有过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看奥运会的经历。

徐峥没有直接拍中国女排夺冠,而是拍摄老百姓对于中国女排夺冠的激动之情,来侧面烘托中国女排的伟大,这比直接拍中国女排难度更大,但是也更接地气。

在冬冬追赶小美的时候,街坊“中国队加油”的声音让冬冬转变了想法,选择了回去给大家扶天线。

随后影片再次反转:

小美也挣脱了母亲的手,选择了回去找冬冬,其实她也有礼物要送给冬冬,也就是球拍,送给冬冬之后就去坐飞机。

正是这个球拍,改变了冬冬的一生。

这个结局我太喜欢了,让我再次感受到当初看《怦然心动》《初恋那件小事》的感动。

《白昼流星》

《白昼流星》可能是7个故事中关注度最高的,毕竟陈凯歌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导演。

而且《白昼流星》的题材也是最好的之一,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不仅能传达爱国精神,还能拍出深度。

可惜陈凯歌并没有拍好,什么都讲了,但是什么都讲得不够深入。

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

同样是“返乡的人”,有的是从太空回来,有的是从少管所回来。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世界超大型机场,每年吞吐量上亿次,亚洲第1,全球第2。

但是离机场不远的地方还有许多小村落,他们家徒四壁,饥寒交迫。

《白昼流星》也是如此,同样的地方,同样是内蒙古中部,一边是浩浩荡荡的车队,一边是贫穷的放羊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像一道天然鸿沟难以逾越。

影片又通过老李(田壮壮 饰)从帮助村民,到带领沃德乐、哈扎布去迎接宇航员升华主题。

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

正如你不可能一直扶着小羊,它得自己站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如灯塔般指引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白昼流星》题材很好,如果拍得好的话完全可以达到《寄生虫》的高度,可惜陈凯歌并没有拿出巅峰水平。

整体很肤浅,很直白,没有什么能让人产生思考、让人回味的地方。

尤其是偷钱被发现那段拍得太生硬、太说教了,像是在看教育片,和《霸王别姬》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回归》

《回归》的题材太好了,而且这个时候看《回归》非常应景。

香港回归,我们一秒也不愿意多等。

中国,一点也不能少。

《护航》

《护航》有点像是中国版的《惊奇队长》,空军外壳下包裹的是男女平权的内核。

上学的时候,她把班里的男生全都打了个遍。

成为飞行员后,她也绝不服输。

“女孩子6就差不多了,给我来个7”这句话确实让人不适,人们总是说“女孩子不适合做XXX”“女孩子不擅长XXX”,却没有人这样说男孩子。

就好比人们总是说“女司机”“女博士”,却没有人说“男司机”“男博士”。

所以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

有点幼稚,但是是最直接也是最管用的方法。

隐忍并不能让你获得应有的尊重,但是行动可以。

如此性格要强的人,却又甘愿做备飞为她人护航,因为她自信、成熟、心胸宽广。

终于,一群男飞行员对她敬礼,她用过硬的实力和谦逊的品质征服了大家。

《相遇》

张一白应该是7个导演中水平最差的,拍的都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之流。

连革命爱情,他也是用拍校园青春片的方式来拍的。

以至于本来很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被拍得如此之尬,像是在看60年代版的《匆匆那年》。

导演本来水平就一般,还想玩点高难度的,还要玩长镜头,整个公交车上的戏份一镜到底,结果拍得寡淡如水。

而且方敏(任素汐 饰)的台词写得太生硬了,正常聊天哪有这样聊的。

方敏当然知道对方就是高远(张译 饰),高远也当然知道他俩之间发生过什么,所以方敏根本不是讲给高远听的,而是讲给观众听的,为了让观众知道他俩以前的故事,这也就导致了方敏的这段话太生硬了,一点也不自然。

导演、编剧应该想想,这种情况下方敏说什么更自然,同时又能打动观众。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用长镜头。

同样是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和《建国大业》三部曲有着本质的不同。

后者的侧重点是“祖国”,前者的侧重点则是“我”,讲述普通人和祖国之间的故事。

不再追求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而是走向了平凡和朴实,也更能让观众接受。

比如《相遇》,整个故事都没有原子弹爆炸的镜头,而是通过报纸上的新闻、人们说的话来体现这件事,这比直接放一个电脑制作的原子弹爆炸的特效片段高级多了。

比如《夺冠》,不直接拍中国女排比赛,而是拍人们看中国女排比赛的电视直播。

我觉得以后拍献礼片可以多这种手法,不一定非要直接去拍伟人、拍重大事件,也可以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从普通人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的背景。

这一点做得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阿甘正传》了,男主角的一生就是美国的近代史。主题是美国梦,但你并不会觉得是强行给你灌输美国梦,而是从男主角的经历逐渐感受美国的历史变迁。

《我和我的祖国》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是极个别故事脱了后腿。

好在一共有7个故事,总有一两个是你喜欢的。

你最喜欢哪个,或者哪几个故事?

 5 ) 《我和我的祖国》到底是七窍玲珑,还是七拼八凑?

谈论拼盘电影相对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因为对象是若干为同一主题服务的短片。我们可以随意将之拆解,而不必担心破坏结构,拼盘电影几无完整结构可言。我们也可以不计较个体差异,将之视为一个封闭的影像系统进行宏观判断,因为它们是规约性的创作,是不同作者的个性遵循同一指标炮制而成。当这些短片被凑在一起,打包放在影厅供人观赏时,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比较体系。通常来说,在大众范围内讨论拼盘电影,无须费心调动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经验,它们既然已彼此对照,就很容易进行考察和判断。

各种拼盘电影

平时聊起长片时,会受于作品的长度、厚度与通识性,须具备全局鉴赏的能力。从90分钟到数小时,各式长片所包含的惊人信息量,庞杂的细节,繁琐的制作技艺,都要求评论者要对作品本身的方方面面有深入而充分的捕捉。理性稳妥的方式是按一定章法去批评,这就需要考察作品的影史地位和理论的合法性。如此一来,若想深入探究一部长片所包含的意绪与技巧,便不得不反复观摩以至通透。

而短片的体量更容易把握,再加上命题作文的形式,更体现得是某种制约下创作者的功底。无论导演下了多大功夫,当作品长度和呈现方式被如此固定后,不免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拼盘电影天然有着完成任务的属性,因此这种信手拈来的成片效果,是敷衍了事,还是妙手偶得,就全凭导演自身的态度和水平了。再加上一般意义上的拼盘电影,尤其诉求商业收益和政治任务的,请来的都是有一定名气的作者,看上去就颇有彼此过招的意味。短片凑在一起放映,对比便会立即发生,所以孰优孰劣更易被观众察觉,阐释起来也更灵活直接。

短片集《我和我的祖国》,总体而言是主旋律电影很好的一次尝试,但所邀请的七位导演,终究还是拖后腿的居多。可见,如《三更》那样较为出色的完成度是不易达成的。在我印象中,上次看的还是有贾樟柯参与的《时间去哪儿了》,质量一言难尽。而这部献礼的拼盘电影与“我爱你”系列、《爱神》、《十分钟年华老去》和《勾魂摄魄》等一样,基本结构是将七部作品并置,用手写事件梗概的方式串连起来。谈不上新颖,也没什么毛病。事件背景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短片本身则是小人物视角,这方面算有点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但是成片质量,最终还是要看各自短片的创作水准,从这点上来看,我只能勉强给个及格分。

七部短片,能看的有三部,其中一部非常工整且观赏性相当高,另外两部中的巧妙与拙劣各占五成。在此谈谈对七部短片的观后感,顺序按完成度从低到高排列,而非影片放映次序。

7.相遇

最烂的莫过于这部,结构节奏尽失。张译演的再好,也无法挽救这个极其失败的作品。张一白貌似已经深陷狗血之泥潭无法自拔,看不到任何自我革新的可能性,他对青春片的理解和美学创作的渴求已到尽头,生涯高度基本上也就止步于此了。看看《匆匆那年》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高远和方敏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啰嗦无聊。而水平跌成这样,为何还会受到资本和官方的青睐?原因不在此赘述。

这部短片开场的实验室布景和灯光,宛如简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级片。想突出年代感的话,可以学学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看看那里面的内景是如何架构并确定机位的。公交车里的长镜头是我见过最蹩脚的长镜头,没有调度,毫无张力。啰里啰嗦的对话被囊括镜头的纵深运动中,却还不如正反打来的有可看性。要不是张译充满戏剧性的眼神,他的表演铁定会被长时间的错误景别所浪费。

任素汐的音调、语气,甚至行为方式,基本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与合理的艺术逻辑沾不上边。她说的话越多,越显示出与张译在表演上的差距。影片末尾,还画蛇添足地来了一段多年后方敏看电视的场景,更显尴尬。张译是天才般的演员,他的眼神震慑心魄,过目难忘。真正遮掩其演技光芒的不是口罩,而是张一白指挥的摄影机。口罩则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张译的法宝。全片最精彩的特写来自于张译在人群中摘下口罩的瞬间,但这跟导演没什么关系,是演员本人的成就。

6.护航

文牧野带来的东西,也没好到哪里去。短片几乎是将《壮志凌云》中的蒙太奇段落重新组合,并拉长一倍,辅以诸多好莱坞军事商业片里的惯用镜头角度和剪辑方法,配上雄浑的背景音乐,组合成一曲闪回和现实不断穿插的大型MV——这甚至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李晨的烂作《空天猎》。中国导演要么是不会拍飞机,要么就是亦步亦趋地学好莱坞拍飞机,一点自己的作风都没有。 我想给文牧野这种拍摄方法起个名字,叫“空洞蒙太奇”:徒留大段的蒙太奇段落和人物展示,在叙事内容上却毫无建树。吕潇然这个角色可能连纸片人都算不上,类似塑料模特,即便有数段回忆揭示她的经历与情感,也无法充分作用于现下的角色心理,只能靠持续的大特写强撑情绪。短片试图勾勒她作为王牌飞行员,却被安排成替补后的心境与奉献,最终任何一点都没有自然地被表达出来。 与《相遇》类似,这不是宋佳的锅,而是文牧野的责任。再加上吕潇然与周围人的关系得不到有效彰显,以至于所谓的高潮段落也只能沦为隔靴搔痒,无法引发观众的共情。这部短片唯一的效果就是让我们领略了女飞行员的巾帼风采。但是,没头没尾、肆无忌惮地风光展示显然不是合格的电影短片。作为整部电影的大轴,我真有点想提前离场。这款《护航》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送客戏”的意义。也许,导演也只是想拍一段空军宣传片而已吧。

5.回归

鉴于现在的香港问题,《回归》给人平添了一丝现实层面的期许,这是一次绝好的,通过电影艺术回应香港乱局的好机会,结果却相当让人失望。说实话,薛晓璐的这部作品,有几个地方着实恶心到我了,一个是华叔和莲姐美颜到扭曲的回忆片段,一个是杜江升旗时莫名其妙的主观镜头。之所以将它排到倒数第三,完全是因为惠英红和任达华的表演。几十分钟的短片,安排了三条故事线,这显然不是薛晓璐可以驾驭的。三条线没有一条能表达透彻,碎片的结果就是让一切流于表面。

任达华饰演的华叔,作为漂到香港的大陆人,本有更多可挖掘的点,多需要一两句台词的事,指出某种时代阵痛,最终却是蜻蜓点水。惠英红本应也有属于自己的弧光,但在糟糕的剪辑中七零八落,导致换警徽这个非常感染人心的时刻,因为人物和整体结构的失败,就被这么一带而过了。杜江更不必说,他的身上本该出来更多的戏,更好地体现军人的庄重与辛苦,却还是沦为升旗的道具,甚至被编排了一段现场心魔爆发的主观演绎,前无铺垫后无结果,突兀得让人大跌眼镜。相比较而言,王洛勇戏份较多,描写的也较充分,但摆脱不了电影中那类刻板的外交官形象。

短片的台词写的也是极烂,集中体现在程志强这个人物身上。虽然我本人完全不在意,甚至认为那些话是非常合理的,但他说的那几句台词,很有可能会被好事的女权主义者抓住把柄,也是因为上下文不连贯所导致。其他角色的对白也多是可有可无的短句,既抓不住人物性格,也无法推动叙事。归根结底,还是短片的结构太臃肿了,把这么多条叙事线安排进来,没有大师境界和点睛之笔是很难成功的。

4.夺冠

把徐峥的短片纯粹当儿童公益电影来看,一点儿都不违和。当然,这个公益的主题是爱国。徐峥几乎用上了九十年代儿童电视片的所有手法,昏黄又略带梦幻的色调,幼稚的技巧性转场,还有对两个小孩情感关系的成人化臆想,以及过量的升格镜头浪漫化渲染,都让短片显得有些笨拙和想当然。但是在基本的叙事逻辑和细节打磨上,徐峥倒是没出什么毛病。如此一来,这部短片的风格其实更适合用动画来呈现。 这让我想起去年做影展评审时,接触了大量类似徐峥这样的儿童题材短片,照徐峥这样的质量,与其他那些被淘汰的作品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该排除在候选之外的作品。短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主要是调色太差了。我始终认为电影调色是决定影片质感和观赏效果最显著的一环,这道工序的重要性一点不比摄影、剪辑之类的低。有了调色的存在,才真正分隔开了现实的杂乱与影像的凝练。

《夺冠》采用的泛黄色调,其目的与手机上那些滤镜软件一样,单纯是为了给影像做旧的,刻意追求一种怀旧感,再无任何更多的考虑,着实廉价。技巧性转场更是不合时宜的低幼,选择水浪波纹的特效,就别提多掉价了。这个短片也让我明显注意到了镜头边缘的畸变,连续几个画面组接到一起,从直觉上就很让人别扭。我不知道选取广角的意义在哪里,是冬冬的主观视角吗?小孩子的眼睛也不会让世界畸变啊。而且从这里开始,后几部短片也有几个镜头畸变得厉害。总之,台词写的不错,但是整体技巧是非常粗糙的,结尾成年冬冬(吴京)和小美(马伊琍)的出场也是多余,但是女排再次夺冠的历史轮回感,确实安插得较为巧妙。

3.北京你好

宁浩仍然需要四川方言来给自己创作上的底气。北京这座城市,和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总有一股外来人难以掌握好的气韵,宁浩自己显然也没能找到这个劲儿,于是就全靠葛大爷映衬了。所以影片里的城市景观和的哥张北京,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局限在里面,镜头和剪辑完全帮不上忙,因此显得有些割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葛大爷的北京人形象,对于观众而言早已烂熟于心,他只要继续冯小刚电影里那种爱显摆,臭贫,不正经,关键时刻又颇为局气的路数就好了,事实也是如此。当这么一个形象伫立在故事里,寥寥几笔方能成立,作品也就很难差到哪里去。 这个片子的调色也有点问题。大多是阳光明媚的场景,光鲜靓丽,却有点不贴合人物。因为叙事重心放在了中年的哥和四川小孩的身上,他们与高照度影像流露出的青春感相违和,满身都是现实生活的重量。张北京是离异的父亲,儿子与他的关系不好,四川小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他冷静漠然的表情,和搞怪的行事风格遮掩不住内心的创伤。这两个人物是立住了,一个靠葛大爷的演绎,另一个靠宁浩的雕琢。但是剪辑和主题限制了这部短片的天花板。

我印象较深的一场戏是开头张北京跟儿子见面,儿子作为奥运会志愿者正在布置筹备,脚底下放了好几箱矿泉水。张北京满心欢喜地给儿子带了双球鞋,却遭受白眼,随后又踢倒了好几箱水。这里的剪辑简直一团糟,许多戏剧性的镜头都被放在画面之外了,让我难以相信是宁浩的水平。剧作上也有点过于白开水,几乎每个包袱都在意料之中,却还要花过长的时间抖开,因此会带来不少俗套的感觉。可贵的是,《北京你好》在各种流俗的剧情发展时,还是有几个不错的细节处理,比如红包上的字,扑克牌的设置,“红桃2”的多次运用,以及结尾对球鞋颜色的错误描述等等,葛大爷一如既往的有趣台词也很加分,即便结尾他的呐喊总显得有所保留,有些生硬,像是喷嚏打不出来一样。所以,这则短片只能算半个佳作。

2.白昼流星

《我和我的祖国》把压轴的位置给了陈凯歌,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而他交出的作品,相较其他五个人(管虎除外)是比较出色,田壮壮的表演很好,运镜和美术也是见水平的,但放在压轴位还是颇为疲软。《白昼流星》有着非常深厚的立意和内核,这是知识分子善于创造的点子,但表层内容却非常脆弱不堪,荒谬到像是架空世界才会发生的故事。

将航天与扶贫连接到一起,委实是大师级的想法。影片花大篇幅一边展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一边聚焦沃德乐兄弟策马奔向着陆点的兴奋。这场戏的象征意味很明显,返回舱落地之时,便是缥缈宇宙与苦难现实的连合,是星辰与荒漠的对撞,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神舟十一号不再是高高在上,离我们甚远的电视转播信号,当它切实闯入沃德乐的生活时,也彻底改变了兄弟俩的人生观。这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的意象对立融合,试图说明远在天边的漆黑宇宙并不完全与沉甸甸的日常生活无关,宏大与渺小之间时刻发生着深切的化学反应。这颇有些类似刘慈欣小说中时常出现的副主题,即普通百姓在柴米油盐中遥望繁星的意义。

但是陈凯歌在文本内核之外所做的一切,都是如此拙劣不堪。如果故事本身有抄袭这一说的话,那么《白昼流星》简直该被打入地牢永劫不复。当然,没有任何人禁止同样的故事重复上演,但与《悲惨世界》如出一辙的情节设置,还是让这个短片的原创性大打折扣——古有冉阿让偷银器被主教原谅,今有沃德乐偷钱被老李赦免。先不论它的现实可能性,哪怕作为关键情节,如此雷同的桥段放在陈凯歌身上,也是完全没法给及格分的。而且,从田壮壮在远处看返回舱着陆开始吐血起,陈凯歌似乎就不再关心老李这个角色的命运了,最后只给兄弟俩抱着他的一个镜头以及一句旁白,剪辑上前言不搭后语,极其潦草。短片的几个全景镜头,让我联想到早期的《黄土地》,说不准这是不是一次另类的自我致敬。但是三十多年前的《黄土地》端的是何等波澜壮阔,《白昼流星》的大荒原除了更清晰以外,反而少了许多当初的万千气象。综合来讲,也只能算半部好片。

1.前夜

单拎出这个片子来看,可能也就那么回事,但与其它六部列在一起,瞬间高下立判。《前夜》是非常典型的类型化创作,驱动力很足,情节各种踩点,场面调度由简入繁,颇见功力。从当年的《老炮儿》就能看出,管虎深谙类型片之道,否则也不会把一个那么有争议的人物刻画得如此饱满激荡,让人又爱又恨(虽然他的一堆电视剧很不怎么样)。这个短片从角色设置到叙事手法,都是西方人琢磨剩下的。但能玩的像管虎这么娴熟,中国导演里没几个,能把这些与东方式影像叙事完美接壤的,就更凤毛麟角了。像宁浩,也是类型片高手,却仍有很多摹仿痕迹。宁浩对西方类型元素的本土化改造,主要靠的是方言和一些中国符号,多是文本的东西,影像的更动就比管虎羸弱很多。

《前夜》的创作思路,本质上是放大了好莱坞最古老、运用范围最广的类型元素:“最后一分钟营救”。短片从始至终,就围绕着林治远“营救”电动升旗杆这一过程展开。管虎将“一分钟营救”拉长到数小时,却不失刺激,短片充分利用高超的摄影、剪辑、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不断在叙事上施压,隔几分钟出现的倒计时字幕,也在持续增强紧张感。整个短片的节奏层层递进,从最开始张致祥布置任务,矛盾便迅速建立。既有人物关系上的微小冲突(林治远与老方),也有不可抗力造成的外部困境(天安门广场戒严)。林治远是天才技术宅,有头脑却不通世故,杜兴汉是不懂技术但执行力很强的解放军战士,梁昌寿作为小助手,弥补了林治远欠缺的朝气劲儿,也比杜兴汉多了一层年轻人特有的鬼点子。三个人形成的平衡互补关系,在好莱坞类型片里简直太常见了,放在开国大典这个故事里,又是如此的舒服通畅,这就是管虎的构建能力。

短片全程就像激烈的爵士乐鼓点,通过人物不停歇的动作与对白,以及较为快速的镜头组接,来刻画林治远争分夺秒实验升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停电、实验材料匮乏、缺少人手、林与杜的理念冲突……种种积累起来的问题陆续被解决,而那些无法解决的难关,也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了。影片利用这种团结一致的家国情怀,铺设了好几个高潮时刻,一个是在院子里伴奏升旗的场景,把小场面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庄严感,这也是好莱坞惯用伎俩,让观众紧张之余得以喘息,调整节奏,同时也是对主人公团队的某种激励。另一个是街坊四邻争相捐献金属的段落,多数人是拿着半导体和锅碗瓢盆,最后还是一个大学教授递给他们正确的金属材料。这些在曾经主旋律电影里的假大空段落,反而被管虎安排的相当自洽,不至让人反感,又能解读出许多情感。

短片最大的困境在于天安门被封锁,林治远无法现场试验。这个难题在开篇就告诉给观众了,解开扣子的过程也相当精彩。当他们遇到替换阻断球的终极问题后,闯关成了唯一的办法。普通人冲破权力枷锁改变命运的套路,是类型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于是,摄影机跟随人物穿梭奔跑,林治远的性格光芒也在此绽放,“最后一分钟(一小时)营救”的强大叙事张力全部得到体现。当他壮着胆爬上旗杆顶部时,这个角色的弧光也就彻底完整了。环绕镜头毫无保留地歌颂着他,同时也没有忘记给帮助他的那些人特写。镜头既塑造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也强调了人民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整个《前夜》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短板,唯一的瑕疵是梁昌寿的形象有些浮夸。

所以说,管虎是七位导演里,唯一一个将意识形态完美融入到小人物叙事中,又丝毫不显生硬的创作者。其他几个片子,或多或少都没能充分兼容小人物的日常性事件与爱国主义的大主题。当两个文本相碰撞时,其他几位导演都会给人一些割裂和跳脱的感觉,似乎不知该怎么烘托了。更别提有几位连小人物叙事都没做成功。而《前夜》结尾的仿纪录片影像也非常合适,将历史纪实与虚构影像结合,就像《阿甘正传》那样,增添了文本说服力。另外,只拍摄毛主席的背影,不仅符合林治远的视角地位,也借用了《宾虚》里对耶稣的处理方式,不给任何正面镜头,只给出侧写或轮廓,是对伟大形象的神秘性展示,非常容易营造出神圣感。最后的真人照片,也是每个传记片都会用的结束方式,赋予观众惊叹和意绪。

《前夜》是这部拼盘电影第一个登场的,如此高的质量让我对后几个短片立刻来了精神。结果看来看去,还是第一个最好,让我很失落。更失落的是,看完《前夜》,让我愈发期待《八佰》了,但这个片子真不知能不能在不动刀的情况下重新定档。

 6 ) 第一届华夏杯命题作文大奖赛 优秀的很突出 平庸的请继续好好拍片

每个导演交出一部短篇电影,像极了被班主任下达了一篇写作任务的学生。情景脑补一下,语文老师郑重地拍了拍小X的肩,缓缓说道:“小X啊,这回举行作文比赛,命了个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咱们班我就找了你参赛,可得好好写啊!这回不是全市的比赛,可是全国,写得不好,可是要被全国人民批评的。”小X频频点头,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完成,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内心窃喜,终于,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上全是我自己的脑补。下面正经开始写影评。

电影采取时间轴的方式讲述,这也应该是最简单地串联起七位导演作品的方式,所以不用担心,绝不会有故意倒叙这种毫无意义的炫技。从新中国成立到2015年阅兵,七件大事一一讲述。这中间每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对比得很明显了。故事情节就不多介绍了,就聊聊我浅薄的对导演风格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前夜,管虎

之前看过管虎的作品有《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都说不上特别喜欢,故事的悬念设置,印象中厨戏痞是好的(好多年前了)。这次的前夜,情节重复度多了一点点,总觉得剧情止步不前,比如欧豪爬上屋顶用大喇叭问邻里借东西的情节就出现了两遍,第一回的借红绸子完全没有第二回借金属材料有冲击力。邻里自发送金属材料这段是我的第一个泪点。

出戏的还有五湖四海的方言,黄渤说南京普通话,我先把青岛贵妇的形象删一删。片段里出现了两次强调学历的地方,一个是吹小号的学生是北大西语专业的,还有一个送金属材料的教授是清华化学系的。嗯,我的学霸滤镜又厚了那么一点点。

6.5/10。没有巨大惊喜,没有巨大失望。

1964年10月16日,相遇,张一白

张一白近来拍的都是都市狗血爱情片,就爱跟爱情风月过不去,而我年少无知时因为演员曾走进过影院,昧着良心给二、三星的电影打出四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

没错,红色主旋律电影,张一白依旧还在讲爱情!(这都可以!)但这部在我心里能排到第三位,张一白,请好好谢谢张译和任素汐。好的外援,是可以让你体验躺赢的乐趣。

任素汐这个话剧演员,小场景下的表演张力一绝。公交车上的独角戏,短短几句台词,情绪、眼神都到位了。张译虽然大部分时间戴着口罩,可是眼神的漂移表达的无奈与欲言又止。绝。

张一白有一个细节做得很好,这是唯一一部做到了与下部故事有衔接的,故事结尾楼下出现的女排夺冠直接过渡到下一个故事也没什么问题。

7.5/10。演员加成90%。

1984年8月8日,夺冠,徐峥

之前看其他影评说徐峥是有小聪明的,会用小人物讲大故事。说对了。上海弄堂里的市井故事,主角是一个小男孩。故事里存在很多时代、地域特色,果盘里的大白兔奶糖、老式的卡带、出现在背后的窗帘使冬冬成为了超人。小男孩可爱懂事地让人心疼又发笑。最后他哭着和爸爸说,咱家的天线太烂了!那一下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说不出太大缺点的故事,要有那就是冬冬长大后为什么变成了吴京。那一段略显多余的应该是为了呼应女排再次夺冠的多年后相遇,稍微有一点刻意了。

8.5/10。

1997年7月1日,回归,薛晓路

这位导演作品不太熟,看过的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海洋天堂》。这两部,差异可真大。

不太有代入感,一个是香港回归时自己还小,另一个导演过于强调时间,而这个立意在第一个故事前夜里已经被强调过一遍了。

港也说不上港,大陆也说不说大陆。

6/10。

2008年8月8日,北京你好,宁浩

不拍《疯狂的外星人》的宁浩还是非常可!和夺冠对应,一南一北两个市井故事,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一口京片子,特贫特爱显摆。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即使抛掉国庆献礼这个主题,这也可以是宁浩的作品。如果不是门票,而且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故事似乎依旧成立。

对于国家大事,更多普通人是参与者和观众的身份,这个故事我理解想说的是这个,就算不能亲临现场看开幕式,我们可以通过转播看,可如果可以帮助别人达成心愿,即使这人吧抠门还有些小市民心理,可时不时就是能有点儿热心肠的冲动出现,这就是普通人。

9/10。

2016年11月18日,白昼流星,陈凯歌

陈凯歌这个赛事主办方选送选手的作品,砸了,差得太明显了。

老毛病,故事逻辑差。演员也不行,即使是刘昊然这个算是同年龄相对有实力可以抗一点票房的新生代演员,和前面五个故事里的众多老戏骨一对比,差距大了,更别说陈飞宇了...这位帅哥演的是城中贵公子下乡体验生活么?这俩人是怎么混入航天员返航现场,还能给人抬座椅的?咱们拍电影是拍电影,能别脱离现实那么多么?

画面真美,七个故事里最美,陈凯歌适合拍大场景、盛景。《妖猫传》里的盛唐很美,故事弱了。审美是好的,可惜不牢靠,看一半就觉得好假。

5.5/10。

2015年9月3日,护航,文牧野

这是不是七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85年的算是了吧。故事中规中矩。我的记忆点全部都是英姿飒爽的宋佳(脑内持续尖叫,我!可!以!)。本年第二次被宋佳惊艳,上一次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媚惑;这回变成女飞行员,飒!(我都可以!)

张子枫的出现也惊喜,坐在自行车后座,被风吹散的短发,真好看。这个故事里的女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喜欢喜欢喜欢!~大概这个故事可以稳居中流。期待这位导演以后更多的作品。

7/10。

盘点结束,最喜欢的是宁浩的那篇。纯个人喜好。

一些题外话,不知道是这几年battle的流行还是怎么的,这次找七位导演来拍一个电影的想法真的不错。以前很多电影节也会这么做,让导演用短篇幅讲故事是挺考验功力的。一直想看的一个电影节电影是《纽约,我爱你》,没找到资源。

不知道业内对这种类似battle的作品会不会也私下评个甲乙丙丁,或者谁都有自己的one pick,为他打call。脑补一下,觉得有趣。

以上。

 短评

旗杆上升起的不是一块红布,报纸上登载的不是一个名字,电视外错过了情窦,鸟巢里交换了运气。秒针精确了百年的等待,流星划破了回乡的急迫。女排夺冠终结了我最短的暗恋,核弹爆破公开了你最长的沉默。奥运开幕兑换了我最大的运气,香港回归校准了你最久的思念。每个历史瞬间,都有回忆我们自己记得。

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样的电影注定是要带着餐巾纸去的,真的后悔自己是一个00后,感觉大事发生的时候要么自己还不在,要么就是太小了,心境不成熟。还好在我即将步入成年后,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他深深地教会了我,永远与祖国荣辱同在,远比教科书更加深刻而有力的教法,让我急切的期待着有一天能对前辈说:幸不辱命!

8分钟前
  • 禾子戈兀
  • 力荐

陈凯歌凭一己之力把宁浩拉上去的一星又还回去了。

12分钟前
  • 陈妙尝
  • 还行

管虎5.5分,败笔很多,用倒计时的字幕和黄渤的大量旁白解说加剧了匆忙叙事的流水账感,这个短片还用了最多的明星客串,分散焦点,增加琐碎感。张一白6.5分,故事太简单,完全是靠任素汐的大段独白撑着,任的演技可谓信手拈来。徐峥7.5分,七部中的最佳,最生活气息,最显时代感,最轻松愉快。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寻常弄堂里怎么会抛出那么大一面国旗。薛晓路7分,“一秒都不能少”这个点切得特别好,唯一的不足是任达华的角色设定太刻意,他的那条线也很牵强。宁浩5分,用“奥运”这个命题作文生造的“一件小事”,葛大爷再能演再可乐也遮不住这个故事的空洞。陈凯歌4.5分,把一大一小毫无关联的两件事硬凑到了一起,符合陈一贯的不着调风格。唯一值得夸的是它把故事放在了边陲。文牧野7分,年轻导演拍出了锐气。【南海万达】

13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这才是主旋律电影正确的打开方式啊,没有一味强调家国情怀,几乎都是以普通人,小人物视角去切入,共鸣感和好看程度一下就上来了。戏剧化夸张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会有“假大空”之感。而且比较难得的是,虽然风格各异,作为故事合集却都维持在了水准之上,最喜欢的是徐峥导演的《夺冠》,明快又充满童趣。

1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小伙子想对女孩表达爱意,有太多的甜言蜜语可讲,而七个小伙儿一拥而上同时表白,除了“爱爱爱”就听不到别的声音了,慷慨激昂又空洞苍白。

19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徐峥胜出。陈凯歌是作为总导演自告奋勇地拿了最烂的那个本子吗?

22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7场“最后一分钟营救”,比的就是怎么去做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7部评分及个人喜好排序:管虎(4)>徐铮(4)>宁浩(3)>张一白(3)>薛晓璐(2)>文牧野(2)>陈凯歌(1,或者X)。管虎开场调子定的太高后面真的不太好追……要数管虎那段最讲究,细节、方言等等都不错(王千源逆人潮而出的那个长运动镜头相当打动人)。徐铮再次搞了一个父子之家的故事,视听和调度还都蛮有想法(这段其实相当值得分析)。宁浩那段可信度实在打折扣,否则可能还会更好。张一白虽然有两段极为精彩的电影化调度(两人在公车里坐下后车外环境,以及cue[青春之歌]的人潮),但无奈整体温吞且群演实在是有点呵呵。其余几部,薛晓璐拍得比较散乱(其实和第一段可以形成复调啊!),文牧野拍得油腻,至于凯爷,真的不知道编这么个故事要干什么……

2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宁浩是最好的,葛大爷是完美的。

28分钟前
  • 悠三岁
  • 推荐

我永远喜欢冬冬!

3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几个人一起看,前面排名无所谓,最差大家都很一致——白昼流星 因此扣了一星

35分钟前
  • _
  • 推荐

谁能想到呢?这可能是国庆档最好看的一部。从片头王菲主题曲开始就被渲染,看之前有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但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后,就会忘掉主旋律的影子,进入这些故事。2个半小时不嫌长,7个故事亲身经历后面4个,喜欢程度按:徐峥的《夺冠》>宁浩的《北京你好》>张一白的《相遇》>管虎的《前夜》>文牧野的《护航》>陈凯歌的《白昼流星》>薛晓璐的《回归》。爬上房顶的求助张罗、陈旧的《青春之歌》、屋顶上的天线超人、一秒也不能等的东方之珠、萨马兰奇送的奥运门票、回乡的人和没能实现的飞行…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有笑有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生活。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三星都给徐峥这段。基本就是卡萨布兰卡+繁花,唯一缺陷是冬冬长大后怎么就变成了吴京而不是胡歌。宁浩这段分寸全靠葛优掌控。管虎这是被罚再拍一次旗帜么?张一白浪费了好题材,本可以是柳云龙风筝蒙冤硬挺情节,但演员没有驾驭好,给弄成了话剧。文牧野最大亮点是雷佳音的荤段子。陈凯歌就又是虚头巴脑的玩意。薛晓璐零蛋。

42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北京你好》最佳。宁浩竟然能把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前夜》次之。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瞬间泪崩。《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白昼流星》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带领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4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1,剧本稀烂导演喝醉了,但演员都特别在线,故事原型太棒,以致看预告我就哭傻了。2,任素汐的感觉一直狠好,张嘉译真帅啊啊啊啊。切尔诺贝利在前,一喷水就没忍住一句shit。3,男孩太可爱了,相互最棒了。重逢那波没排球就大败笔,现在参半。4,数秒对钟都还好,结果换帽徽那块没绷住又尿了。5,葛大爷的故事太空啦,硬尬,转折也是,像春晚小品。亮点也有,倒数时葛大爷右边的女生脸上是彩虹旗🌈,宁浩呐。6,要是田导没倒地的话,个人会挺爱这个故事的。陈导的儿子真的可以。7,最顺的一个,雷佳音没说的那句应该是“你天天开飞机,我天天打飞机”吧,哈哈哈哈哈。

45分钟前
  • Ston3s
  • 还行

任务型电影拍成这样可以了,难得的大时代下看到一点小人性,徐峥(居然)最佳,宁浩第二,其他正常发挥,凯歌老师…emmmmm儿子特写拍太多了哈

4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最喜欢女排那个故事,小演员太可爱了。 优叔一出现感觉过年了。

50分钟前
  • 米米路亚0815
  • 力荐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导演各执一环、按年代事件串接,虽风格各异但共成一色,十分特别。与前几个故事或昂扬或细腻或幽默不同,由陈凯歌执导、第六个亮相的《白昼流星》则大气、温暖。“李叔”于荒漠戈壁的坚守,沃德乐兄弟的迷途知返,都在陈凯歌娴熟老练的转切对接、铺垫推进中,化作沁心的感动。而故事的暖又与雄浑壮美的画面相映衬,佐证了陈凯歌的把控功力。

54分钟前
  • 昆仑有人衣青衣
  • 推荐

第三段那个小男孩太棒了

59分钟前
  • Marquez
  • 力荐

我以前是不怎么感冒献礼片的,这次因为朱一龙的缘故关注了我和我的祖国,才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更爱这个国家。这部献礼片的意义,是串联,是纪念,是传承,非常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1小时前
  • 糖小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