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

HD中字

主演:曾志伟,余文乐,方皓玟,金燕玲,陈学文,麦子乐,吴肇轩,税瀞熙,陈彼得,朱跃希,陈凤珍,曾洁卿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念无明 剧照 NO.1一念无明 剧照 NO.2一念无明 剧照 NO.3一念无明 剧照 NO.4一念无明 剧照 NO.5一念无明 剧照 NO.6一念无明 剧照 NO.13一念无明 剧照 NO.14一念无明 剧照 NO.15一念无明 剧照 NO.16一念无明 剧照 NO.17一念无明 剧照 NO.18一念无明 剧照 NO.19一念无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念无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 饰)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 饰)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康复出院后住在当陆港司机的爸爸黄大海(曾志伟 饰)的板间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阿东却并不领情,原来阿东一直对爸爸当年抛弃家庭的事耿耿于怀。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然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Jenny(方皓玟 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亿爱小姐国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变身爱我爱你!鬼眼1974没谈过恋爱的我飞虎出征I型起源至尊无上II之永霸天下我不会让给你相亲大作战迈克尔·彻:事关紧要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原声版)牙买加旅店掌柜哥哥你走开冰糖陷阱深渊巨兽2024少年骇客:全面进化第一季天涯明月刀1976夏目友人帐 第二季相拥而泣翩翩冷少俏佳人2纳粹猎人第一季驱魔人第二季流星猎捕罗西人类瑕疵大学噬魂剑鸳鸯剑侠狗脸记午后三点的彩虹强袭魔女2圣·弗朗西斯一不小心捡到爱血脉丑闻1950深夜姐妹会灭世男孩

 长篇影评

 1 ) 逃兵的故事也值得书写

去看了《一念无明》,一个人包场,在电影院快哭傻了。这个电影差不多集中了抑郁症所能遭遇到的种种困境,来自家人的不理解,以及社会的排斥,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苦了,电影里的每个人都苦,余文乐自己,他的父母、弟弟、女友、邻居、朋友,他们互为深渊,生活像环环相扣的死结。关键是,我觉得这种生活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余文乐仅仅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有个疯妈才抑郁吗?不是的,他身上的每一片雪花都在压死他,挣脱出来的意志有多强大,向下拉的反作用力就有多可怕,一朝崩塌,重建之路超乎想象的艰难。像黄耀明那首歌唱的,“他们住在高楼,我们淌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只为吻你而低头”,剧中的邻居小孩反复念叨的一句话“要读书,才能上流”,这种深入骨髓的“向上”意念已经成为扎进他们头顶的一根针,这种情形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有一种傀儡,被针封住百会穴,因此爆发出强大力量,但抽去这根针以后,他们就失去心智,几乎连一个人都不是了。 关于余文乐为什么得了躁郁症,以及得病之后的遭遇,电影里的种种冲突都很典型,金燕玲演的妈妈,有点类似《教父》的女儿,那种小时候娇生惯养,缺乏生活智慧,后半生一直在走下坡路的女人,她本身是从台湾去香港混娱乐圈的,也演过像《踏血寻梅》里那种大陆来到香港的妈妈,对这条道路的苦楚之处颇能体会,心气高,对生活颇难如意,她成了她老公及儿子的想要逃避的深渊,后来她儿子又成为身边人的深渊,每个人都逃不开,以至于各自要找互助团体寻求内心安宁,只有那个远在美国的小儿子,不无冷酷地要爸爸把哥哥重新送进精神病院,他似乎离得远了一点,但美国的生活自有另一种不易,他也只是无暇他顾吧。 余文乐从小生活在偏心、母亲情绪失常和父亲的缺席中,好不容易长大了,谋得一份好工作,理想的生活就在眼前,跟女友供一套小小的房子,结果一夜之间,肥皂泡破灭,余文乐不堪压力失手杀死了妈妈,被抓后女友愕然发现他还背负着不小的债务,后来她在教会哭诉“我恨他”也成为他再度崩溃的契机,与此同时,曾经的好友不堪压力跳楼自杀,就像他妈妈曾痛骂他拖住自己离开的脚步令自己折堕,此时,这种无边的痛苦与自责又涌上来包住了他,令他无力动弹,除了在床上流泪什么都做不了。 邻居的小孩,暂时还保有着一双纯真的眼睛,还能说《小王子》给他听,但是旁观者大概可以不无心惊地猜测到,这个小孩也许可能就是下一个他,爸爸不知道在哪里,妈妈一个人辛苦抚养,教他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要做“钱生钱的工作”,对普通香港居民来说,他们信奉“有楼万事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全不重要,香港的孩子从小就生长在这种竞争氛围里,听朋友说,一个补习老师的转会费能达到8000万港元。香港的补习老师都像明星一样,楼体悬挂着他们的大幅海报,同样有曾志伟出演的《人间·小团圆》里,他的小舅子古天乐就是一个“补习天王”,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面,女儿长得不漂亮也能成为他痛苦的来源,因为不漂亮的话,将来的竞争之路至少要艰难一倍。我看得有点咋舌,不漂亮就不配过得好了吗?但在他们的意识里面这好像是蛮正常的一件事,一定要样样领先,否则就等于白活。 这种风气国内也逐渐照搬过来了,到处都是生怕孩子落后的中产阶级父母,他们焦虑万分,计划周详,还有相当大一群一心想让子女上藤校的“推妈”,因为藤校注重体育技能,所以她们花巨资让孩子学习花滑以及冰球,这条路一旦顶上去是几无止境的,因为人人都在跑,你无法说服自己慢下来。 我很难想象在这样的高压环境里呆久了,一个人能挺住不崩溃,香港的抑郁症比例据说已经达到1/20,就是说每2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可能抑郁。大陆也好不到哪去,一边是有人在声嘶力竭地鼓励买房,即使倾家荡产也要买,借遍亲友、认识不认识的人也要买,一边是在各种新政、女性就业压力、经济形势变化下欲哭无泪的普通人们。记得有一阵子香港老有报道说临街的楼上有人洒硫酸,这洒下来的硫酸,大概是无法向任何人宣泄的压抑和愤怒吧。(这种行为是错的,错的,错的!) 曾志伟饰演的爸爸,是个儿子眼中的“混蛋”,早早离家,只付出每个月几千块的生活费,但他也不得已,老婆看不起,自己只会开车,之前也风光过一阵,后来慢慢就不行了,老境凄凉,住着不到十平米的劏房,没有文化,不知道拿躁郁症的儿子怎么办,只会徒劳地说“你不要想了,能不能想些开心的事”“我求你正常点”,但有什么用呢?他或许是在赎罪,但他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受害者,崩溃的时候,把手里的烟盒摔在地上,又捡起来慢慢回家。 《红鳉鱼》里立川谈志说,落语(相当于日本的相声)就是讲逃兵的故事,面对大敌当前的生活,也许人们有选择当逃兵的权利。导演黄进本人的生活大概可以看作是逃兵的一种,并没有去做那些可以拿高薪的工作,而是一直拍独立电影,把镜头对准小人物,一辈子租房住的许鞍华也是如此。廖伟棠就写过香港那些“仙活着“的青年,他们住在很便宜的地方,生活需求极低,但各自折腾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拍片子、策展、写小说,在香港这片土壤上,他们所要承受的来自周围人的不理解还要多一些,但一辈子能有几部作品傍身,不一定比有一所房子要过得差,我是这样认为的。

 2 ) 灰色的家庭悲剧

《一念无明》是一出灰色的家庭悲剧,这个还在上映的香港电影获了很多奖项,但影院的上座率并不高。也许是更多人不喜欢这种压抑悲惨,没有什么温暖和正能量的电影。要吐槽的是,这个电影的名字太文艺抽象,不接地气。最大的惊喜是,它在影院放映用的是原版的粤语。这个电影要是翻译成普通话,味道就变了。很多粤语词跟地方口音一样,带着厚重的人情味和心酸味。

比如,曾志伟演的父亲,用了好多次「扑街」来形容,就是“混蛋”的意思。「扑街」当然最直白,都不用解释。还有他的几句台词:

升斗市民,有什么办法?
什么事都能交给别人吗?
做人左右为难,做一个扑街好容易。

故事从这几句台词就看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家庭悲剧,父亲是卡车司机,年轻时在大陆跑车也风光过,娶了一个心比天高、神经脆弱的老婆,被嫌弃因而不爱回家,受宠的小儿子学业有成远走高飞,大儿子阿东,就是男主角了,他成为这个家庭的支撑点。结果是他没能撑住,失手杀了母亲,被判为精神病,出院后想融入社会处处受困。

故事的焦点是从阿东出院开始,一半的重心落在父亲身上。他本来认为「升斗市民,有什么办法?」,香港的贫民窟真当可怕,横竖一个上下铺的空间,不超过五平米,他接儿子出院时,找了一把锤子放在枕头底下。前半辈子,他没管过这个儿子,这时也是没办法。所以,阿东抱怨说,“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

如果阿东也像父亲、像弟弟一样,尽可能逃离,而不是被困在母亲的无助里,也许不至于发生人伦惨剧,他自己也不至于重蹈母亲的精神病。

这种可悲的疑问,故事结束时又发生了,父亲实在无力承担,唯一一次打电话给有出息的小儿子,电话那头说,你把他送回精神病院,你自己找一个养老院,钱不是问题……

这时曾志伟演的父亲从一个畏缩的「扑街」转变了,问了那句话,“什么事都能交给别人吗?”人人都说面对不幸的原生家庭,你有多远逃多远,真是这样的吗?真正逃掉了,就免掉了不幸和悲惨了吗?又有几个人能彻底地斩断自己身上那些尴尬龌龊的唯一联系呢?

事实是,在灰色的人生里,通常人们是「做好人不彻底,做坏人也不彻底」。卡车司机在最有能力做一个好人时,选择了逃避。在年老无力时,又选择了承担。该责怪谁呢?只要想一想,良心这回事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时时常在,最有能力的时候也许我们最有欲望,最有私心,最想过快乐日子,最难放眼以后……司机在好时候趋利避害,也许是因为有其它合理合情的幸福要追求;到了接近晚年,想得到的并没有得到,不该失去的却都失去了,已无力承担的时候,却要强撑着。这时候,一个做过混蛋的一事无成的父亲,也还是唯一的父亲,也还是绝望儿子的唯一依靠不是吗?

那个远在彼岸,逃离了这一切的,最成功的小儿子,他不过是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会不会有遗憾呢?会不会在往后的全部长路里感到内疚,倍尝孤寂呢?

情绪这种东西,有时候我们会高估,有时候我们会低估。刚出院的阿东出席好友的婚宴,新人在台上致辞,眼泪汪汪,台下拍照,喧哗,议论纷纷,那眼泪是真的被自己感动了,被自己人生中庄重的有意义的一次经历感动了,可是台下的人谁不曾经历那样的时刻?本来也该是这样,想流泪的尽管流泪,想打岔的尽管打岔。在欢乐的隔壁住着悲惨,在庄重的时刻戏谑多么正常,我们用自己的位置判断,什么是「正常」,并且接受这种对正常的设定,妥协于自己的不重要,别人的不重要,人生中简直没有什么重要的值得庄重对待的事。可是,精神病阿东不这么看。他看出来婚礼的庄重与旁观者的轻浮是对立分裂的,是不可容忍的。

他甚至走到台上拿起话筒质问大家:今天是你结婚吗?你在拍什么?你在笑什么?你们为什么都在议论房价,议论婚礼的排场?为什么不能停下来听听新人的致辞,这是他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

假如我们只把这种精神病看做是更认真,更不可妥协的一种行为偏执,或行为失调,也许不是太难善意地理解。可是,这种时候,人的普通的善意哪里去了?谁不曾耻笑过他人?谁不曾被人耻笑?他人即地狱,在这个时候是成立的。

更严酷的是,生存作为一种现实,被他人逼迫、驱赶是真实存在的。当你的存在卑微到一种程度,你根本不可能奢望来自外部的一点点善意或帮助。你只是像蝼蚁一样活着,也会有人来驱赶你。那个方寸空间里,人人都是这样的蝼蚁。单亲母亲逼迫没有身份的儿子,冷漠的老人愤怒于空间的逼仄……他们都没有力量与外界抗争,却合力驱赶一对陷入困境的父子。

换一种情境,这对父子如果稍稍正常一点(曾志伟在不到五平方的房间里对躺在上铺不肯吃饭、不肯洗澡的儿子,用小声到不能再小声的声音说,“求求你,正常一点”),他们其实完全能调换成这群人里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人。就像他们的病,儿子的精神病本来就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父亲的高血压、糖尿病,也是这个年龄人群的常见病。

他们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却被怀疑这种精神病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那个被单亲母亲殚精竭虑地保护的小男孩不是也有哮喘病吗?如果他也当街发病呢?

面对大家的驱赶,一个父亲的质问多么无力。他其实再清楚不过,病也是有隐喻,有高低贵贱的,与传染有关的,与声誉有关的,是否是绝症,方方面面,又哪里公平了?

当你处在弱者的境地,你就是被不公平对待的那个。所以,单亲妈妈逼迫儿子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发奋图强并没有错。错的是时代,是社会,是环境吗?它们是谁?它们又不会为某个真实的悲剧买单。

真实就是又灰色又残酷的。



07年有个法国影片《谷子和鲻鱼》,讲的也是一出灰色的家庭悲剧。那是个移民家庭,题目“谷子和鲻鱼”是一种阿拉伯烩饭,以谷子与鲻鱼作为原料。故事背景是法国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及其它北非国家的阿拉伯人在二战后开始移民法国。第一代移民往往居住在法国城市郊区,是克勤克俭的普通工人,但他们的后代出生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正宗的法国人视为边缘人,他们的心理与物质诉求与父辈自然不同,与生活在市中心的正宗法国人也有着巨大矛盾,这种矛盾和差别既不容忽视又带来真实的社会问题。

那个故事围绕大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展开。主角西蒙也是一位父亲,年老被解雇的码头工人,他自己家里一团乱麻,有个情人住在附近,无计可施之中想到开一个船屋餐厅,做家乡的特色烩饭。所有人都指责他异想天开,只有情人的女儿陪他穿上西装,去跟各种管理人员周旋、办手续、填一堆表格。他干瘦、沉默的身影穿梭在灰色的现实风景里,到了公务大厅与办公人员交涉时,才露出尴尬、局促。这时,仅仅是官方语言的沟通困难就说明了一切背景问题、移民问题、底层生存问题。幸好有那个热情的名义上的女儿。要不是有她,这个电影压根就不用拍了。

这么多年,电影的结局一直令人难忘。天渐渐黑下来,经过反反复复的波折之后,餐馆终于开始试营业,邀请了一切有头有脸的人物,甚至连前妻、子女,情人及女儿都不计前嫌,用心合力想办好这万事开头难的第一餐。这种殚精竭虑的计划几乎让人心悬一线,明明就要出事,果真是要出事……老西蒙风流成性的儿子看到来宾中一个他有染的女人,居然是副市长的妻子,于是匆匆开车逃离,并关掉手机……车上偏偏放着最重要的谷子米饭,西蒙骑着摩托车去追,却被几个小孩子偷了车,百般戏耍。

他在夜晚的暮色里追他的谷子米饭,倒在了街头……另一头,宾客们等待得太久,慢慢失去了耐心。情人的女儿为了稳住人心,撩开衣服大跳特跳肚皮舞,那几乎有点艳俗的异族风情舞蹈配着女主角并不完美的身材,大滴大滴的汗珠落下来,落在她黝黑的长发上,黝黑的皮肤上,嘈杂的音乐旋律里,电影里的观众看得又期待又疲惫,电影外的观众却是又紧张又难过。

对底层生活来说,和解也许不太难,难的还是生活本身。所谓的“出头之日”不过意味着,只要一天陷在困局里不能出头,随时都容易重蹈覆辙。一个普通人,有多少信心给自己,又有多少信心支撑旁人?哪怕那个旁人是最紧密的家人?

说到底,阿东父子的困局和这个移民家庭的困局是一样的,简单的是物质,复杂的是人心。当人被环境困住,那个难以解脱的父亲的悲惨人生是他真实的一生,也许,也是将来的我们的一生。

 3 ) 拒絕給庸常者任何藉口,叫香港承擔一切罪名。

《一念無明》之好,無容置疑。她竟是一位年輕導演的首部長片,其攝影、演出、美術、服裝、剪接以至音樂各部門統合起來的工整和成熟,不可思議。更難能可貴的,當然是她的題材,從倫常慘劇的背景出發,到對精神病患的關懷,及至對社會的控訴,這在創作過程中不是「沉重」二字就解釋過去:幾多的情緒和鬱結要處理、要爬梳,幾多的迷思要自省與詰問?翻過這一座座大山,編劇的寫到尾,導演的拍到底,支持他們走完全程的,不是憤怒,不是勇氣(它們遲早都會成為創作過程中需要跨過的難關),只可能是信念---對故事的信念、對電影的信念,對觀眾的信念---這使電影有了靈魂,成為一個作品,也就是無論如何《一念無明》都值得你去看的原因。

縱使坦白說,我不喜歡。

《一念無明》對我來說並不是一部寫實的電影。在她的世界中,除了余文樂、曾志偉和鄰家小孩,其他每一個人幾乎都是魔鬼:宴會上市僧的賓客、冷漠的醫生、一致舉起手機拍病發的圍觀者與網上花生友、劏房鄰居、偽善的教友,電話另一端的弟弟,甚至是其他精神病康復者的家屬⋯⋯ 編導對這些人的描繪,讓影片變得像荒誕寓言劇一般誇張超現實;它們化約為一個個標韱,不准答辯就被呈上法庭的「證物」,用以控告香港一條條早就被宣判了的罪名。

可悲的是,故事裡「這些人」被創作人標韱,與「這些人」對主角們的歧視與壓迫,兩者的非理性與粗暴,並無分別。以至一邊看一邊我很難受,我的同情(或說瞭解的渴望)並沒有落在余文樂身上,而是在無辜被臭罵的賓客、在一再被挪用的基督徒、累壞的醫生與恐懼的劏房户⋯⋯

以上牢騷,難免過於苛刻,但《一念無明》最少配得上嚴格一點的質問。你知道這在今時今代的本土製作裡有多難的。

 4 ) 《一念无明》:痛苦是因为你投入了全部情感守护自己

(本文刊于澎湃有戏,请勿转载)

不知何时起,身边患情绪障碍的人多了起来。

抑郁、双相、精神分裂……平时看起来都与常人无异,工作、吃饭,可是内心却承受着旁人难以体察的痛苦,犹如尾巴变成了双腿的人鱼公主,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这些无法控制情绪、不时会有固执妄想或自我伤残的人们,未必都像野史传奇中所描绘的那样,是“天才”,也未必如祥林嫂般,令路人都侧目掩鼻,正因为他们就在你我之中,才更急迫地需要被“正视”。

对于这一人群的关注,日渐强烈。

来自香港新秀导演黄进的电影《一念无明》,即描述了这样一位“异常”青年。

这部制作仅200万的小成本电影,与《塔洛》、《路边野餐》等一同,登上青年电影手册2016年度华语十佳榜单。

余文乐饰演男主角阿东

片中主角阿东(余文乐饰),即是一位双相障碍(bipolar)者,又名躁郁症。

他的症状是:时而暴躁不安情绪冲动,时而又低落无比,觉得生命毫无意义。

与《鸟人》、《美丽心灵》、《心灵捕手》等著名描写人格障碍者电影的主角不同,阿东并没有超凡脱俗的数学天分、飞越楼宇的超能力,他只是个和《春娇与志明》中的志明没太大区别的男青年。

平凡的家境、平凡的未婚妻、平凡的被工作压力逼到跳楼的哥们,以及作为一个平凡人所承受的对生活感到极端强烈的力不从心、难以为继的平凡的痛苦。

片子从剧本到导演都简单素朴。破碎家庭、小人物的挣扎与希冀、群居房里的邻居叔婶形象刻画,凡此种种,港片中历来经典辈出,早有既成套路,循规而制便可及格。曾志伟饰演司机父亲、金燕玲饰演情绪障碍的母亲,亦是举重若轻,绝对保险牌。据说,金燕玲的戏份只用一天就拍完了,还凭此拿了金马奖最佳女配。此处又不知该插缝惯例感慨香港电影风光不再,还是感慨老戏骨对尺度拿捏的稳准狠。

金燕玲饰演阿东的母亲

导演和编剧是一对情侣,先生执导筒,夫人执笔杆。剧本的叙事线还是颇值得玩味的。不是倒叙、插叙,而是跳叙。

开场节点选取在阿东从呆了一年的青山医院出院,被父亲接回家,此后叙述的时间在“过去”和“现在”中交替。

“过去”中展现阿东与母亲的互动,父亲不在场,并慢慢揭开阿东为何被关入青山医院的悬念。

“现在”中交代阿东与父亲的互动,母亲不在场,以及阿东从伤痛回忆中走出来的过程。

另有阿东与(ex)未婚妻的戏份,在“过去”和“现在”都有出现。

镜头则主要呈现三种状态:阿东单人、阿东与另一人对戏、群戏。

影片前半部,阿东的单人戏基本以面无表情的沉默出现,而大量的对戏,除了是剧情发展本身之外,也正细致又准确地刻画了阿东与几位主要客体的关系。

阿东与(过去N年内没出现于他生活中的)父亲之间,是小心翼翼、相敬如宾,试图接近奈何隔阂过深。当刚出院的阿东打算去参加好友婚礼,父亲意欲劝阻,说的话全是只有前半句,后边一串省略号的状态。阿东自是捕捉到父亲怕刺激到他的心态,可这不能将他当作常人看待的过于谨慎,同样令他受伤,也便以冷漠的嗯啊敷衍之。

阿东与母亲之间,实则交代了他躁郁的来源——母亲是位喜怒无常的情绪障碍患者。当为她捏腿的阿东不小心劲使大了,前一秒还安静的她,会突然暴走“你要弄死我啊!”而作为儿子的阿东则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硬生生将无辜被打骂的委屈和愤怒强忍下去。

与这样的母亲长期相处,若以我浅薄的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大致会产生三种结果:

1, 在人类无意识的模仿欲中,阿东变得和会暴怒的母亲相像;2, 阿东内在的客体表象产生分裂,分为“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当他与其他客体互动时“坏”的部分被激活,就会暴走。以上两点都在他和ex未婚妻Jenny的互动中体现出来了——两人争吵时,阿东突然暴怒,打了Jenny一巴掌;3,阿东对母亲产生“恨”,但他内心无法容忍这种恨母亲的情感,防御的方式是“反向形成”,也即用更负责更驯服地照顾母亲来压制仇恨,这种压制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内心冲突激化,直至最终发生事故。

即使离开了这段关系,他人的喜怒无常、暴怒,甚或是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行为,都依然是阿东的痛点,但凡遇到同样的状况,他都会进入防御模式,过去的客体关系被激活,开启反击。

Jenny借基督分享会斥责阿东

一个例子是好友Louis婚礼上,新郎新娘在台上互诉衷肠声泪俱下,座席来宾却喝酒扯淡毫无动容。于是阿东冲到台上拍响话筒批评来宾,却没顾及“婚礼”这一特殊场合,引来尴尬。这并非是他想“逞英雄”,而是和母亲的客体关系被激活了,那种被无情忽视的痛苦,清晰又残忍地席卷而来。

缓慢的剧情推进之后,阿东与父亲的关系转折,也直接地源于父亲的一次发火。恶狠狠的父亲触到了阿东的创口,此处节奏加快,记忆闪回,阿东由受伤而冷淡而进入反击模式,指责父亲过去许多年的不在场与不负责。这场戏里余文乐的表演很准确地传达了这一递进的层次;“过去”和“现在”情境的镜头交替穿插,同样意在表达阿东当时的复杂感受。

影片的中段,有两段阿东的单人戏我很喜欢。

一段是阿东想要走出伤痛,在夜晚的街道上开始跑步。跑步是一个非常有象征性的动作,在电影和戏剧中,是常用符号。比如《阿甘正传》中Forrest Gump史诗一般的长跑;《毕业生》中达斯汀·霍夫曼跑去抢婚;《罗拉快跑》中要救恋人性命的罗拉;《金枝玉叶》中穿着婚纱狂奔的袁咏仪……这里设置在影片中间的起先还沉浸在抑郁中的主角突然莫名开始起跑跑过香港夜晚街市的段落,实在是很提神,很治愈。

跑步这一完全无关语言的身体动作中,蕴涵着一种深挚的爱意:爱自己、爱尘世。非常美。

另一段是Jenny带阿东去分享会,当面哭诉恨他之后,阿东愤然而沉默地离开,走进超市,狂吃士力架巧克力吃到面红耳赤青筋暴起。

考虑到导演名叫黄进而《一念无名》主角取名“黄进东”,我简直要怀疑导演或编剧本人得过躁郁症了。毕竟“吃巧克力”是许多抑郁人士的保留曲目。

从青山出院的阿东,表达愤怒的途径都已被封死,否则必会被视作“复发”,当他的负性情感负到了连痛哭等一切渠道都无法排解的位置时,最后的救命稻草方式,只有用疯狂摄入巧克力这种“含有血清素,吃了会开心点”的食物来补偿和平衡,来让自己的情绪回到一个尚可以忍受的位置。可笑的杯水车薪,在这里却透出无限悲伤。

阿东吃巧克力

倒数30分钟时,负面情感被推至高潮。

一方面,故事的悬念——阿东心魔来源的真相被揭开。另一方面,阿东试图重新面对工作、生活、情感却遭遇壁垒后挫败的情绪也到达了爆发点。此时,“过去”这条叙事线的第三个任务也是内在的任务浮出了水面:阿东出院后的历程中,一直在用不停地回忆来自我梳理。但是他无能为力地再次坠入发生事故的那个黑洞,躺在床上抱头痛哭。

这一时刻,是“过去”和“现在”的两条叙事线交汇。

最后的30分钟,是逐渐平息和挽尊的30分钟。人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在重返社会之途陷入僵局时,父亲曾志伟开始占据屏幕多数篇幅。墙上贴满哆啦A梦海报的邻居四眼小男孩,最是光芒闪闪。他陪阿东种花,隔着墙壁给阿东讲小王子的童话。两人在天台上聊天,小男孩说,为什么我们种的花都枯死了?阿东说,环境不好吧。男孩说:那我们就把它变好一点喽。阿东笑笑摸摸他的头。

阿东和邻居小孩

天台在香港电影里也是一个符号。香港城市拥挤,空间逼仄,许多导演想要表达希望、开阔、尘世间等意象,或想拍摄天空时,都会在取景于天台。天台是港片的气口,这里发生过许多美好的事。

最喜欢的有《女人四十》中,历经苦楚的萧芳芳,在天台上看到一群美丽的白鸽。

《一念无明》中,父子在天台上拥抱和解。

一瞬间,脑海里又浮现了马特·达蒙和罗比·威廉姆斯在《心灵捕手》里的拥抱。

有时候,不太喜欢自己看什么都觉得是套路符号的思维惯性,可是本片的导演编剧把各种元素炒出招牌的“港式小人物”味,也是很好吃的。

喜欢种花的童稚少年还不懂得人世愁苦;青年阿东早已满身地狱烙痕;只会开车的父亲六十岁自言逃避了大半生得学习面对;期盼29岁结婚的女子Jenny接到未婚夫被拘留的电话……其实大部分普通人想要的东西都是那么简单:与爱人厮守、一双儿女、守护家庭,却总被不可抗力剥夺,或者,总是怀疑。

“无明”一词是佛家用语,大致意思是:不得明心见性,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执着于“见、色、欲、有”、颠倒妄见,是烦恼之源。

片名的“一念无明”,乍一看是指主角阿东的一念之差失手,到最后才了然,片中的众人:父亲、母亲、Jenny、Louis、邻居,都是“一念无明”者。

邻居商量要赶走阿东父子

人们对自己和所拥有的事物过于执着,才会在无法得到或恐惧失去时,生出种种怨憎,与旁人产生撕裂。眼虽不瞎,心却盲了。

当邻居都认阿东为“痴线”要驱逐他搬走时,只有眼镜男孩喜爱和他玩耍。鼻梁上硕大的近视镜片,成了一种讽刺。

正如男孩喜欢的童话《小王子》中所说“重要的东西,要用心才能看见,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我不知这位尚未进入成人世界的孩子是否是心不盲的“明”者,抑或仅仅因为天真,而尚“无无明”。

最后一个画面停留在一片树林前的湖泊边。翠绿色的湖面一平如镜。

过往已矣,“明”日将至。

 5 ) 据说曾志伟余文乐分文不收 也要拍这部电影

和《使徒行者》、《寒战》这样的商业大片不同,《一念无明》的制作成本仅仅只有200万。相比之下,《寒战》制作成本超一亿,就谈谈恋爱的《志明与春娇》都要1500万。

经费如此至少,拍摄期限也只有16天。16天要拍完一部电影,就意味着不能抠,但如果不严格要求和打磨,要拍出好作品那真是天方夜谭。

而执导这部电影的是香港新进导演黄进,在此之前,他只拍过《澳门街》里的其中一段故事。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执掌过一整部电影。而摆在他面前的,却是很多大导演都未必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电影界的老油条,可能就会尽最大努力压缩时间和成本,然后完成进度收工。很幸运《一念无明》是由黄进自己亲自上阵,他并不是想方设法压缩时间和成本,而是用了另一种办法减少拍摄时间。

答案就是请经验丰富的老油条演员。有人就呵呵了,200W你能请得起谁?你以为你拍《建国大业》,不用给钱?但是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最后,黄进请来了老司机曾志伟,老鲜肉余文乐,老戏骨金燕玲,外加一个歌手方皓玟。

吸引好演员的,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片酬,而是剧本。曾志伟说,作为演员,一生也在求好剧本,这是十年一遇的好剧本。

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香港电影确实在走下坡路,但香港并不缺少好演员,也不缺少新锐的电影人才,如果他们能够用心去做电影,那么大环境的影响其实可有可无。《一念无明》就是个例子,只有200W怎么了,只有16天怎么了,一样能出良作。

凭借此片,导演黄进拿到了金马奖的最佳新人导演。而《一念无明》也成为了今年香港金像奖的大热门,入围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

「一念无明」是佛家的用语,一念是指一个念头,无明即无智慧。

一个又一个念头不断产生,不能断除,只会沦为不智。而人不能看清实相,在生命中不断互相伤害,同时折磨自己,乃是出于自身的无知和执着。

整个故事紧扣着这个主题,讲述了余文乐与曾志伟饰演的一对父子彼此误会又相互亏欠。因为一场意外,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成了精神病;而曾志伟饰演的爸爸黄大海则因为离弃自己的家庭,而受到阿东的怨责。

对亲情问题的诠释,只是其中之一,黄进还对社会问题给予了揭露。从青山精神病院出来的阿东,本想重新适应社会,却遭到了周边P民的歧视。这个社会就是有这种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对你微笑,更多的人给你的,是冷漠。

已经看过的网友评论到,由精神疾病衍生到港陆关系,城市生存空间,金钱怪兽,移民问题...看来导演想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感情。

影帝张家辉则评论到,“这个故事随时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也许我们与剧中人物也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可能香港人看了会更加感同身受,而我们离香港其实也并不遥远。

可以很肯定,这部电影并不是很开心,因为阐述的是现实生活的困境。就像主角两父子,挤在那么小的房间,他们的状况,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

只是开心的故事,不一定是好故事。一些非常沉重的故事,却往往拽中人心。可以看得出,《一念无名》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也许并不适合去电影院嗨,但是如果你是感性的人,带着感情认真去看,那么将是对付出努力的电影人最好的回报。也绝对值回票价。

有时候观众的选择,决定了电影市场品质的层次。

 6 ) 香港病人

(文/杨时旸)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这部《一念无明》的,余文乐的精湛演技至少要占一半功劳。他站在那间只够两人错身的小屋里,眼神低垂,每一次面部肌肉微微地抖动,每一次拿着电话即将失控又极度隐忍下来的样子,都会让人忘记这是表演,即便那张脸以及他身后站着的曾志伟都那么让人熟悉,但你仍会觉得,这就像是在香港的某间公屋里随便扔了一台摄像机,偶然记录下了一个片段。

《一念无明》的英文名是Mad World,这更直白,也更残忍,它讲述的就是一个罹患了躁郁症的年轻人从精神病院重返生活的故事。但这显然又无法概括全部,在这个主线故事之外,它泛射出太多的难以名状的况味——绝望的底层市井,港陆夫妻和身份尴尬的孩子,表面体面和内心崩坏的中产阶层,对心灵归宿的奢求和无处不在的无力感……所有这一切都慢慢浮现,通过一两句台词,透过三五处细节,给你展露一角,让你想象冰山。港片没落的巨大叹息声中,这部电影用200万和16天,完成了一次小规模复兴。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从精神病院出院,他只能和父亲一起住在那间囚笼般的屋子里。这个曾经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多年以来独自承受着照顾生病母亲的重担,最终因为自己的疾病和无法忍受的压力误杀了母亲。当他重新进入社会,却发现自己早已是这个世界的敌人和弃儿。阿东和周遭那些角色的设定有趣地成为了一个个对照。他自己被诊断为病人,而周遭的人都是正常人,但实际上,只有他一直以来承担着正常人该做的事,而那些正常人却把所有义务毫无心理负担地甩了出去。

常年离家的父亲,远走他乡的哥哥,和他相比,谁又值得尊敬,谁又令人寒心?但那些人都能在生活里谋得自己的一处角落安歇,只有阿东被正常世界驱逐。而阿东的未婚妻Jenny,一个坚韧又实际的女人,一心盼望着供楼、结婚、生子,但最终却因为阿东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卷入了大笔的债务和近乎崩溃的压力之中,她寻求解脱的方式是和一群遭际类似的人一起遁入宗教,她声泪俱下,混杂着咒骂和发泄,最终却还念叨着宽恕,你很难说她真的宽恕了谁,但你也不能批判她的心态,那些重压的破坏力,如果不从虚幻中汲取力量,或许会无从抵挡。但是她和努力重返现实的阿东相比,Jenny寄托于虚幻不算是某种症状吗?还有那个阿东曾经的同事,每天担心着裁员和业绩,终于在某一天从恢弘的写字楼上一跃而下。他是这个社会依赖的中坚力量,但难道不是又一个病人?阿东的邻居,妈妈带着儿子在这间逼仄的房子里生活,儿子没有内地户口,妈妈没有香港身份,母亲对未来的希冀和对当下的焦虑都变幻成了对孩子的压力,这个笃信中医的女人给儿子的头顶扎了一根针灸,为了让他能取得好成绩,孩子所有的爱好,却都被剥夺。男孩儿坐在天台上独自念叨着,“你要向上流动啊,你要向上流动啊。”那是妈妈对她说的话,像自我欺骗的咒语和滚动播放的梦呓。

每个人都有自己逃避的次元,父亲和哥哥选择扭头离家,Jenny选择了在胸前一次次比划着十字,前同事选择从高处飞下,妈妈选择把压力转嫁于孩子,相比而言,好像只有阿东愿意承担所有重压、责任和义务,别人都在逃离,只有他认命地一头撞进现实。曾经对于照顾母亲如此,如今,从精神病院回归社会,仍然如此。他想找到一份工作,“像别人一样挤地铁挤公车都没问题啊!”他在电话里喊,但无济于事,因为他的身份标签是病人,而其他人的身份标签是正常人,即便事实上似乎恰巧相反,但人们都更相信标签。他只能自己紧握希望,最濒临崩溃的时候,去超市大口吞下巧克力,分泌那一点点可怜的血清素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彻底崩塌,但这又成了精神病的证据,所有正常人用手机围绕着他,拍下他吞食巧克力的画面,然后传到网络,进行人肉和嘲讽。你看,这些人多么正常。

《一念无明》其实一直涌动着情绪,不安、焦躁、危险、绝望,但它一直都很节制,即便现实怆然,即便际遇冷寒。阿东的回归社会意外地成为了一种介入,一种关照,他自己是个病人,但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

 短评

嗯,让念诗的新导演们狗带吧。

5分钟前
  • 舒农
  • 推荐

"無明"真的很貼切傳達出片子的內核:無明火起,燒盡功德林。因為家庭壓抑的累積而失手的弒母,成為主角日後一生的原罪。其實眾生皆罪,所謂正常,或許只是無明火起時的隱忍克制吧。一部略煽情但仍引思的片,值得一看。

7分钟前
  • 張子易
  • 推荐

阿乐在教堂哭的涕泗横流的女友就是你我身边可以持有各种身份的亲密恶人,上帝教我宽恕,我爱的不过是自己罢了,我最终爱的是那个宽恕你的我自己。

10分钟前
  • 辛波卡
  • 推荐

Mad World 一念无明I'm bipolar 无法正常可能这世界唯一正常的只有余先生吧可能这世界唯一的圣经只有小王子吧“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这次 真的不想也没有只看到余文乐的帅这 才是电影的力量吧

12分钟前
  • 月鱼
  • 力荐

中间一度拍出了《海边的曼彻斯特》那股丧劲儿,就连剪辑和配乐都似曾相识,但是到后面还是没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去年的《幸运是我》《树大招风》,今年的《一念无明》,香港电影新生代的希望之光。

1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大部分場次的安排都因果顛倒,為了讓某戲劇點發生而刻意安排某場戲。整個故事沒有任何具有推進作用的外在事件,人物總是突然醒悟。故事推進基本依賴對白,與事件無關。人物永遠在爆發情緒,但主角父子的情緒一直在重複,人物曲線沒有任何變化。對阿東本身的躁鬱症描繪粗淺,對病人本身沒有更深解讀。

19分钟前
  • .flv
  • 较差

喜欢这个电影的平常心,不拔高,不过度批判,也不追求什么“终极真实”。用很让人舒服的镜头语言和表演关注市民生活和弱势群体,延续了老粤语电影的精髓。“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来做的”,非要找深刻主题的话,这就是了。

23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我真的觉得你们这些在婚礼上吵闹喝酒、在便利店拿出手机来拍的人,没有办法理解躁郁症病人的痛苦。你们吃喝,拍照,上传到网络,被点赞转发,甚至没有耐心听完他的故事。

26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我能理解他的每一次暴怒,每一次崩溃。

28分钟前
  • Laven
  • 力荐

从头到尾没没感觉男主有病……

33分钟前
  • citizenships
  • 推荐

这种窒息性原生家庭,可能真的像二儿子一样直接远远抛开比较好吧。不要期待能从中翻出零星的爱了,没有的。

3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部片的短评鲁迅已经写了呀

35分钟前
  • M
  • 还行

3.5;凡人之苦多在于粘稠羁绊的家庭关系,让人窒息,无法斩断,因为爱的名义,我们耗尽大半辈子却发现今生只学会了逃避,只学会以宽恕的姿态原谅自己的无能;逼仄空间的压抑,情绪饱和度太浓接近滥情,克制些更佳;“麻烦你了”哭得崩溃;全体演技在线,剧本扎实。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如果让陈冠希来演 会更好看 可惜

42分钟前
  • wfygqd
  • 推荐

患忧郁症的儿子与父亲的悲剧生活。新导演出手扎实,曾志伟、余文乐二位老演员倾力演出,值得一看。

4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金马影展展映】惊喜之作。表现躁郁症患者与亲人遭受的痛苦与歧视。余文乐、曾志伟和金燕玲演技都非常出色。躁郁症确是精神疾病,但大多能正常生活的患者,却如神经病般被社会歧视。外界的关注、宗教的感怀也都如火上浇油。结尾开放而阴郁重重,难得的用心之作。四星半//20170413大陆院线,依旧被感染

5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余文乐面部肌肉的抖动里都是戏,真好。不夸张,不做作。一座雄浑都市的底层生态当作背景点点铺陈。隔壁港陆夫妻的孩子念叨着“你要向上流动啊。”所有焦虑和绝望都被一句台词说尽。生活里的死胡同,一堵墙,无法迂回又无处突围的时候,大抵如此。

54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港版Manchester by the sea,看着阿东的关系链一个个断裂…已经很棒了,教堂那场戏太狠了,然后下一场曾志伟小心翼翼地照顾他情绪,我就泪崩了。余文乐真棒啊!只是前半段有些台词显得多余,人物会松弛下来。有些片段会不会刻意科普?但普世价值挺大的,现代社会啊真的有病

55分钟前
  • 方舒逸
  • 推荐

做个扑街很容易啊,管不了的就可以撒手不管啊。这是真的,至少不会过得很辛苦。好人都辛苦。余文乐演得好。

59分钟前
  • Elika
  • 力荐

余文乐长大了,突破了他以往得心应手的“张志明”,把躁郁症患者演得很自然,以及那种被全社会孤立的无奈。

1小时前
  • 古尔齐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