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明确出现时间点是20:23(不知是否记错,有uu说是19:20,故存疑),于是乎开始关注时间节点。虽然标注了具体的时间,并且用它们切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显然这些时间只能代表理性的、客观的、观影者可以感受的事件发生时间,而不是主角(尤利西斯吗,这个名字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讨论时间暂时搁置)感受的时间。
这个阿兹海默症患者所感知的时间是错位的、混乱的,比如他记得管理员妻子怀孕,但妻子(他的臆想)提醒孩子已经五岁。甚至可以说,主人公的时间体系绝对不止一套(管理员一直在强调等白天就一切明了了,包括妻子的话中透露出来的,老人应该是白天比晚上发病的程度更低,白天会更倾向于符合客观时间,晚上就会倾向混乱。注:这并不代表只有两套时间体系,我认为不止,但具体需要后续再复盘)。还有他第二次电话管理员时,管理员在电话里说是4点,实际是三点多,艳阳高照的四点,来来回回循环往复逐渐推进的女人故事线,妻子买菜,儿女回忆,小偷事件,这些缠绕循环的事件,都暗示,不,明示了这种混乱。
阿兹海默症最大的特点是记忆的遗忘,但是他们更记得遥远的过去。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濒死之人对一生的回光返照。片中三次(应该是三次明确的背景念白,其他还有几次有背景无念白),提到大象超凡的记忆,寻找并埋葬自我于象冢。我大约可以记得的念白是“记忆和敏感给了它们超感知觉,在临死前会变得特别敏锐......”这不仅是对主角死亡的互文、暗示,也是对“记忆”的一种强化。用重复的记忆强化“记忆”(这时候应该是尝试把观众拉进来,其实也确实很有意思,当我们观赏电影,你我前行的时间便是那老人的倒计时。时间,可以是稀松平常的计数,也可以是死神来临的步伐。当记忆介入时间,主观的碎片使他得以回顾压缩后的一生)。
人类痛苦之源很大程度上来于记忆,这不是谁说的,嗯,我说的😂。允许我以偏概全,因为过度记忆就是带来痛苦。这也是为什么这样一部恐怖片让我一个小年轻和这位濒死的老人产生了共情。让一个几乎陷于绝对理性的人悲伤翻涌而来,哭到偏头痛。(但我仍然坚持自己感到的这种悲哀,更多的仍然并非出自情感,而源于理性。)
我妈和我一起观影,可能是每个人关注点不同,所以她没有很大反应。除了另一边响起的掌声我并不能感觉到身边人对于这部片子的敬意。但是于我,很意外地,这部片子极为特殊。
很多人会觉得记性好,记忆力强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事实证明,凡事适度就好,尤其对于那些容易陷于过去的人来说。经常性对过去记忆的复盘是很难熬的,因为你复盘的是你记得的暂时经历过的一生,记得越多越复杂越痛苦(可怕的是随着你的复盘它不断被强化、扭曲、再强化,周而复始。而你新的经历又不断加入,越来越繁芜也越来越畸形),明知道很多的扭曲、主观、臆断,就像《褐色鸟群》里永远无法完满拼凑的过去。事实是,活在所谓空间化线性时间统御下的我们,无法复现过去,更无法预知和掌握未来,只有此在,却又永远奔袭于认知上一刻。本性追寻秩序化的我们在发现时间的本质是无所依凭时,那种巨大的荒芜感必然奔涌而来将人吞噬。
很相似,我们都被推着,去体验这种荒谬。主人公当下的遗忘恰恰将过去衬托得愈发清晰。妻子(我认为是幻想的,也是过去记忆的塑形和支点,老人是否精神疾病有待商榷)、儿女都是过去的枝蔓,一点一点缠绕在他身上,然后把刺扎进已经几乎干涸腐朽的皮肉。当它们鲜血淋漓地被翻开时,血色中是那个曾经的少年。几十年前的我和将死的我,跨越时空,通过疾病、生死联结(导演很厉害,转场、切镜都特别顺滑,非专业只能这样感受了),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也是莫大的悲哀,深深沉浸,漫溢出整个心脏的悲伤、无助和无力。
当暗夜已逝,阳光照耀,浮魅散去,走向死亡的老人曾劝死去的邻居(是叫伊芙娜吗)安心去她该去的地方,但是他自己真的就能够坦然吗?
“妈妈,我们都是孑然一身,从未感到如此寂寞,妈妈,记忆来来去去......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妈妈?”
所以我们做错了什么呢,我们只是来了一趟,认识了一些人,遇到了一些事,不小心地永久把它们封存在了脑海里,与别人不同的是,有些人喜欢时常把这些瓶瓶罐罐拿出来擦拭一下。只是爱干净而已,可是为什么常常会抓到空罐子,或看到一些变形的玻璃罐?明明我什么都没有做错啊。
所以。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妈妈。
———————————————
补:最后来给父亲收尸的儿子的出现,那个父子重合的镜头,让我感到一种悲哀的绵延,只要记忆和时间存在,人类便永远再难逃脱。
补:浮魅究竟是谁。第二天早上老人被发现倒在橱柜边,边上是白色的老式座机电话。但是在前边出现黑色拨号电话的频率较高,也有出现过白色座机,还有翻倒橱柜。在这场错乱中,老人究竟是什么时候死的(暂时认为是那次白色座机的时间点,但需要核对),如果暗夜中早已死去的老人的灵魂在进行回顾,那么看到死去的邻居,和她交谈互动也并未跨越阴阳两界,他在劝慰她可以离开的同时也在劝慰自己。无怪乎大家都默认了太阳出来了一切就好了。有点混乱,解读方向可以有好几种。
————————————————
我妈又喊我睡觉了,唉,睡觉真累。晚安。
AND 有好多好多内容可以从这部影片里读出来,但是很多细节还是有些不连贯,还是需要找找资源二刷或多刷一下,可以尝试下写一篇论文,理出完整的时间以及故事线分析。拍的太好了,真的没白折腾,这么好的片子居然都没有售卖完票。
但是批评水字幕的工作人员,虽然有英文字幕,但我妈不懂啊,还要我实时翻译是不是过分了点,我这蹩脚的英语水平!
总结来说,片子讲的就是高龄老人,在邻居发生意外的夜晚,以为自己看到鬼魅,在惊悚的一夜回忆起自己的女儿、妻子和母亲,而后离世的故事。
儿子即将进家门接老人去精神病院前,老人急忙打开阳台门享受阳光照耀的时刻,我认为是最为动人的镜头。
只是老人探访邻居家,女邻居今夜苦闷是因为思念父母,并由此而自杀,这个行为动机有些刻意和牵强。
观影前半,一直担心所有恐怖镜头是为了吓人而吓人,看完全篇,代入到老人的精神世界,我认为整体逻辑还是有说服力的。没有故意拔高,自然而然又唯美浪漫,非常高级的恐怖片。人类至死都不能放弃追求爱和自由的主题,让我深夜泪洒黄浦剧场了。
经典的闪电雨夜老头因害怕被送到养老院吸入忘关的煤气后产生幻觉被女邻居和自己吓死临终前听到女儿最后一声爸爸而含笑九泉的老套惊悚片。
其实不用鬼魂跳出来吓大家一跳,老人的面部特写(唯一亮点)就是一部很好的恐怖片。如果围绕这点拍说不定会挺有新意。
童年线完全没有必要,是为了证明男人至死是少年?还是越老越像孩子?
藏在惊悚片下面的是家庭矛盾议题:老人要不要送到养老院,呆在家的尊严和不安全的选择;不断消失和错乱的记忆;结尾对女儿的执念,想要回到妈妈的怀抱--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吓人版本。
或许濒死前夕,或许已经死去,我们最终都会变成剧中的老头老太。生命的最后时刻,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如梦碎片般,拼凑出一生的重要片段缩影。本片是阿根廷小成本惊悚悬疑电影,除了前20分钟有点墨迹以外, 剩余的节奏都异常抓人,一刻都不会走神。7.5分。全片的场景只有一个,在一栋公寓里。主要演员也只有两个,老夫妻俩人。极简的场景和人物,全靠演员情绪的起伏变化+ 音效和运镜。在“惊悚”的标签下,电影中有部分面目狰狞的镜头,加之震人心魄的暗夜敲门声,这不断重复的敲门犹如灵魂叩问。而二度重播电视机里的“象冢”作为了全片的呼应(传言中“象冢”--即死亡预感。在大象即将进入自然死亡的时刻,它会独自脱离象群,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象冢,最终在那里安然的结束自己生命)。独居老人自然老死,脑海中的敏感反应便是本片一切现象的解释。老爷爷的演技吊炸天了,把一个有点认知症老人的体态、情绪、视角演绎的淋漓尽致。“认 知 症” 国内多称为老年痴呆症,考虑到此症的特性以及对患者的尊重,目前认知症这个名字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导演将老年病症和错乱的记忆视觉化,揭示了人们在临终前或许都会像片中那样,产生那一瞬间的幻觉或超感知能力。
#SIFF2021# 本以为今年电影节是高糊,没想到开头即高潮,片名和分类是惊悚片,结果全场爆哭,啜泣声此起彼伏,阿根廷片 respect。“记忆来来去去,它们一去不复返……”
#siff2021 可能是公益片中最一惊一乍的,一惊一乍片中最公益的。
一个失智老人的弥留之夜,有些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只不过是其恐怖版。他活到了九十岁,不过过去生活仍在缠绕他,愧疚压了他半生,直到临终最想的还是搬掉这良心重负,想挽回亲情。因是从痴呆老人的视角,故事有些混乱,不易弄清楚。老人演技很好,把几乎独角戏演得很热闹。
如果不是做字幕员 应该不会看这部片 算是缘分 虽然很不喜欢这种尴尬的惊悚 但倒是把人之将死的敏感与脆弱表现得至少让我产生了生理共鸣
惊悚百岁山
还不错的,拍摄手法和美感都不错,不过恐怖片和亲情结合的有点怪怪,不是说这两点不能结合,而是本片里结合的让人觉得不搭配。
#SIFF2021 @影城 先被带有东方美学色彩的恐怖元素吓得半死;中间看电视里说大象的那段又很飞;最后再次提到大象突然明白了原因便哭成一团毛线球。整个节奏都自然流畅,太精彩了。西语恐怖片就没有不好看的!今年这个头开得有点好,开始担心后面的几部不争气了!另外,需要早点规划养老了,我们都是一个人,尽量体面吧。
大象坟场的隐喻、半夜坠亡的邻居、隐隐作痛的胸口,这些让人不安的元素都预示着片中独居老人即将面临的死亡,电影《暗夜浮魅》以一种迷幻、独特且歇斯底里的方式给观众上了一堂名为“如何面对死亡”的课,在主角年过九十老眼昏花的视角下,这纷乱迷幻的一夜恰如感染高热产生的谵妄、亦或海马体病变引起的阿尔兹海默,然而在他面对死亡带来的混乱和无助时,爱是他最后的清醒,对于童年和母亲的追忆,对于女儿诀别的懊悔,对于即将离别的不舍,让他奇迹一般拨动了人生最后一通电话。电影虽然角度独特,感情真挚,然而冗长无聊的琐事和过于导演个人化的表达,也让观众在某些镜头中备受煎熬。
看到评论里有吐槽叙事逻辑不清楚的 各位可以无视跳过 惊悚感不低俗 泪点也把握地很克制 是那种鼓掌不亏心的电影 可放心食用
前面音效和画面营造的有点恐怖游轮的味道,后面揭开一切,和妈妈道别和自己和解后,有些触动,爷爷演技太好了,说着记忆来来回回,一去就不复返发时候让人泪目
siff 615上影美罗城 其实给我一种鬼魅浮生的感觉,叙事角度选择的角度很讨巧,选用垂死老人的视角,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进行了一场魔幻梦境的冒险,一开始我很好奇邻居的作用,因为她的出现和离开都很突兀,但是当老人真的打开门窗做出改变的时候,搭配象群的隐喻,逻辑线也就迎刃而解。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基本上算是主旨了我觉得,I have never been so lonely, memories come and go, and they got lost。他回到了当初和妻子初遇的场景,拨通了女儿的电话,试图挽回婚姻与家庭,打开心结的他终于可以脱离寒冬,沐浴在春天的日光之下。
饰演被记忆/处境折磨的非阿根廷人-Pepe Soriano的犹太血统,大象次声-助听器,用恐怖和惊悚类型嫁接常人会避之不及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症状(视空间障碍,言语重复,易怒)和濒死体验中大脑的复杂神经系统活动(失去时间概念的永恒感和时空观念等更多或是两者共同作用),室内冷暖色调和亮度的对撞则是濒死体验中的视觉异常,大脑神经活跃度达到最后的峰值,以上使得呈现的记忆是如此鲜活和祛魅,终是突破无法平静接受死亡的心理防线,女儿过往经历的投射也在探讨电影-摄影之间关系,总体有种拉丁美洲文学作品沉淀,可惜可能导演过于迷影或执着于之前个人作品
SIFF 2021 上海影城
敢情我花一小时四十分钟七十块钱就看了个独居老人悲惨晚年生活濒死鬼打墙的故事啊
今天这场被几个喜欢边看边说出自己理解的观众包围着,听出来他们大部分没怎么理解,一路被惊悚吓着还硬要找逻辑。
爱人伴侣,儿女,甚至是邻里;从年幼到年老,再到死亡;自杀和疾病衰老;这些都可以从影片中看到。象冢作为呼应,死亡前的敏感似乎是一切现象的解释。观影过程中以为是《万能钥匙》,结果却更多温情和思考。如果死亡将至,如果再活一次,如果已经死去。
整体合格,配乐煽动性过强,室内调度在恐怖片里算出色,但真的很难称其为恐怖片…困在时间里的濒死老人。
一个绝对的空间调度大师。声波幻觉与摄像术的幽灵,但与黑泽清平面的焦外不同,这部用超广角下畸变的纵深捕捉着室内的鬼魂。一次跳轴/正反打便串联起了记忆,视角的变换/遮挡便开发出了一个新的空间,绝对是电影专属的魅力。
#SIFF2021.6.11 上海影城。不负所望,非比寻常的惊悚片。人生最后一天,你会想到什么,会想做什么,会想见谁…以惊悚演绎如此深刻命题,精彩。这一生的悔恨遗憾,这一生最美的地方,最好的时光,最爱的人们,都会出现。影片不断的闪回,生命起点和终点不断交替错乱,不断重复的敲门和灵魂叩问,这一辈子的重要片段缩影。最终,原来最终未能和女儿道歉,看到去世不久的父亲,儿子也终究遗憾。那些遗憾都以迷魂的方式弥补,最后带着妻子回到记忆里最美的起点。记忆总是来来回回,也许并不是老人病了,而是对这个世界的留恋。所以人在临终前是否真的会和象一样,有超感知能力和预知死亡的能力呢?
这么冷门的片子居然人也挺多的,有觉得惊悚频频遮脸的,有一开场就啃起来的情侣,好奇各位来看的初衷是什么...这部片子是怎么吸引到这么一大群人的,毕竟好歹是为了西班牙语并且看预告觉得可能有惊喜,最后是雨里雾里,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