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怨

HD

主演:克莱尔·布鲁姆,理查德·伯顿,玛丽·乌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5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少妇怨 剧照 NO.1少妇怨 剧照 NO.2少妇怨 剧照 NO.3少妇怨 剧照 NO.4少妇怨 剧照 NO.5少妇怨 剧照 NO.6少妇怨 剧照 NO.13

 长篇影评

 1 ) 伯顿和他的“永恒之爱”布鲁姆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才是理查德伯顿的颜值巅峰,演技也非常精湛,是他50年代的表演巅峰。虽然外貌沧桑了一点,当时的观众认为34岁的伯顿来演一个愤怒小青年实在是有点老了。然而我认为52年《断肠花》时期的那个乖萌纯真,略显稚嫩的伯顿绝对演不出这个味道来。

这部戏里他罕见地不再演面瘫了,肢体语言很丰富,尤其是他说那些欠揍的话时候的表情和动作,和挨了女主那巴掌之后的反应,实在太精彩了。

更有趣的是作为一个男人挨了耳光之后捂脸的这个反应,他做出来居然一点也不娘,更没有显窝囊。

我觉得他的反应不显娘的原因是他的技巧性处理,那就是第一个动作似乎本能地要捂脸,然而还没有捂上,手就上移到额头,变成了遮挡,是在掩饰他接下来痛苦扭曲的脸和涌出泪光的左眼。

在他被女主挪开捂脸的手之后,缓缓露出的左眼里隐然有稀薄的泪光,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戏里也是罕见的,他基本不演哭戏。

不得不说,阅历,年龄和经验的积累是好莱坞男演员的一门必修功课,这也是年轻人基本拿不到影帝的原因。

我另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很是严谨,伯顿在里面有多次吹长号的表演,仔细看了一下,手势和音乐节奏完全对的上,就好像真正是他现场吹出来而不是后期配乐一样,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对比之下,国内的影视剧里一到乐器演奏的部分,演员的手势一看就是外行做做样子,节奏完全对不上的,光这一点就显得粗制滥造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部戏里的女主是他的初恋情人,他表达为“永恒之爱”的英国女演员克莱尔布鲁姆,她在这部戏里也是颜值巅峰。后来65年《柏林谍影》里再和伯顿配戏,就有点配不上他的感觉了。

而五六十年代的伯顿喜欢的一直是她这种娇小玲珑的黑发女子,直到七十年代实在对泰勒厌烦了才改换口味喜欢高大的金发女子的。

略讽刺的是,布鲁姆虽然是他的初恋,十七岁那年就和二十三岁的伯顿在一起了。但在他第二年娶了希比尔之后仍然没有离开他,两人保持了七八年的地下情关系,经常在老维克剧院伯顿的私人化妆间里偷情。然而伯顿一直没有娶她,她苦苦等了七八年也无果,只好嫁人了。

本片里她演的正是伯顿的婚外恋情人,算是本色演出。而且职业也完全对的上,她扮演的也是个戏剧演员。

更有趣的是,女主和男主钟情的过程也和三年后伯顿和泰勒钟情的过程一模一样。都是彼此看不顺眼,男人脾气暴躁经常对女人恶声恶气。但突然有一天男人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一面,引起了女人的同情心和连忙,主动去接触安抚男人,然后双方对视擦出火花,一吻定情的。

伯顿和布鲁姆

本片的导演是英国大导演托尼理查德森,伯顿凭借此片获得5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然而到了68年俩人却在拍摄《黑暗中的笑声》时闹翻了。

伯顿一向早上7点钟准时到片场拍戏,那天因故迟到了半小时就被他当众责难然后开除出剧组,又通过公司发表声明昭告天下,说伯顿不守时不敬业所以开除。

实际上是因为伯顿几天前在艺术展上买了一副德加的名画,理查德森认为伯顿虚荣炫富,所以故意公报私仇。

伯顿因此深受伤害,很痛苦,在日记里称被开除的那两天是他一生之中最黑暗的两天。一年以后理查德森再来找伯顿演他的电影《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伯顿直接拒绝了,并且很疑惑他是如何做到全然当作什么都没法发生过。从此两人再也没有继续合作过。

 2 )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现实版

《愤怒回首》里这段布鲁姆向伯顿提出分手时的对白,惊人地吻合了现实中两人的关系,并且预示了伯顿之后的爱情宿命,不得不说天才编剧约翰奥斯本真是太有先见之明。

当时伯顿同时周旋于希比尔、布鲁姆、玛丽乌尔、苏珊斯特拉斯博格这四个女人之间。

布鲁姆已经容忍和接受了希比尔和玛丽乌尔的存在,却在撞见伯顿在化妆间里和苏珊长吻的那一幕之后,大骂着离去。

之后,她就向他第三次提出分手,这也是最后一次,她不会再上他的当了。

导演托尼理查森要求两人在对手戏时自由发挥,想怎么演就怎么演,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这一幕,本色演出。 布鲁姆并不知道,在四个女人里,伯顿唯一爱的,并且永远爱的,都是她。那三个女人在他眼里如草芥,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动情。

她以为他不爱她了,她一厢情愿地把他埋藏在心底,烧掉了他写给她的一百多封情书。她并不知道,他后来给泰勒写了半辈子情书,也不过是四十四封罢了。

她匆匆地嫁给了罗德斯泰格尔。

伯顿对他充满了恶意,在日记里骂他“看起来像个半裸的混蛋”,“观众不想再看到一个混蛋在银幕上讲话了。”

这是冲天的醋意,他根本没有放下她,而是一直把她藏在心房,锁了起来,就如同他把他的橄榄球明星的梦想锁在他记忆深处的抽屉里一样。

午夜梦回,它们就会自动跳出来,将他惊醒。然后坐在床头,点燃一支烟,叹息不断。 泰勒会翻看他的日记,所以他从不敢在里面写他对她的爱。

但他写,“一直以来,我都只喜欢黑发的,身材适中的犹太女孩儿。”

“那是一段紧张,却充满魅力的关系。”

但他又不得不伤害她,对她说,“每天早上醒来看到伊丽莎白在我枕边睡觉,我都开心得好像在过圣诞节。”

布鲁姆后来回忆说,“如果我当时手里有刀子,我一定会杀了他。”

泰勒的肥胖,泰勒的独占欲,泰勒的无理取闹,泰勒对他的当众打骂,泰勒的盛名带给他的尊严受损……种种许多,让他始终想着布鲁姆的好,怀念这段最纯真的初恋。

因为布鲁姆代表了他曾经快乐恣意的青春,他对她没有任何名气和色欲上的贪恋,他只是单纯地爱着她这个小女人。

他小心翼翼地追求着她,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不碰她一下,甚至一句下流话也不曾说过。他坐在她的床边给她讲故事,朗诵,甚至是一整夜。 他以一个真正投入爱情的年轻人的方式,呵护着这段纯洁的感情,而不是像后来他引诱泰勒。

泰勒,是可以给他带来巨大名利的名女人。他对泰勒的追求,不过是色欲和利用在作祟罢了。如同他早年对菲利普一样,他想借着菲利普和泰勒对他的爱,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但是,布鲁姆的懦弱,不争不抢,让她输掉了他。泰勒的霸道,又争又抢,最终得到了他。

她是伯顿心头的那颗朱砂痣,代表了他曾经健康,曾经快乐的美好青春。

而泰勒,则是伯顿从上帝那里窃走的烈火,最终把他烧得体无完肤。

一个是纯真的爱,一个是变态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渐渐对泰勒着了魔,把泰勒当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他的世界,他的生命,他唯一一个值得为之活下去的东西。

爱得太疯,以至于把自己骨髓里的最后一滴油都燃烧干净了。到了最后,即使她就在那里,他只需要往前跑几步,就能牵住她的手,他也已经做不到了。

他想回到泰勒身边,想在家里得到安息,但他还是胆怯,望而却步了。他满身泥泞,会把他的家弄脏。

临走前,伯顿一共只和三个人告别,凯特,泰勒,还有她。这三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永远爱你。”

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我对你的爱是永恒的。

 3 ) 萨冈影评《约翰·奥斯本应该喜欢莎士比亚》

我们又一次思考为什么look back in anger在法语中会被译为《野蛮之躯》。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庸俗的题目,故作诱人却可能使人们没有兴趣去看这部精彩的电影。

我没有看过约翰·奥斯本的戏剧,我不知道电影在多大程度上遵从了作者的意愿。那个“带着愤怒回首”的人,是一个心痛欲裂、暴力的年轻人,他什么都无法忍受。既无法忍受不平等,也无法忍受一成不变,他无法忍受冷淡,也无法忍受谎言。按照这种逻辑,在他的生活中显然没有什么可以接受的事情,这便导致他攻击别人。(我应该说,如果没有非常令人震惊的真挚时刻,如果不是那个绝妙的理查德·波顿来扮演主角,这个人物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危险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他和一个彼此爱慕的女人结了婚,但是他不断地折磨她,因为,正如她所说,“她已经习惯了”。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所以咬着牙不做声,一直保持这样。这通常使人想要打她丈夫一对耳光。这一对耳光最终由他妻子的朋友克莱尔·布卢姆“执行”了。克莱尔·布卢姆在他妻子离开的时候喜欢上了他。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最终他的妻子回来了。她失去了他的孩子,她甚至都没敢告诉过他这个孩子的到来。他们一起离开。

除了紧凑而优美的视听效果之外,这部电影的优点还在于完全不落俗套。丈夫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是人们怜悯他。两个女人并不互相讨厌。当妻子的朋友说他的妻子在待产时,他并没有哭泣也没有立即冲向电话。他只是回答说他喜欢的一个老妇人在同一天死去了。其他的一切对他都无所谓。人们的情感中充满了吃惊、震撼、怜悯。人们理解。人们理解这个人的愤怒。一个有文凭的聪明人,沦落到卖糖果的地步,他的岳父家不承认他,他看着他的朋友在市场上被驱逐,只因这个朋友是印度人。“那么你到这个腐朽的城市来做什么?”当另外一个朋友被禁止走进市场时,他这样喊道。“在我的家乡,我是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另一个朋友说。此时甚至都没有像传统电影所演绎的那样,会有人给恶警一拳。只有一张憔悴的男人的脸,他无力地与大地的腐朽斗争。他只是一个愤怒的男人。

约翰·奥斯本一定喜欢莎士比亚。大场景和理查德·波顿的狂怒中都充满了谵妄、暴力和幽默,这些我们更多地都是从戏剧中看到,而非在电影院里。这部电影演绎得非常精彩,体现了英国演员偶有的天分,这种天分轻易地征服了其他人。“伙伴”的角色演绎得也非常出色,同样绝妙的还有伦敦的美景、雾气和小号的呻吟。尤其是,如阿丽亚娜之线一样,有一个刺痛人心的、残忍的真相,电影之中突如其来的温柔并没有试图去粉饰这个真相。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快报》1960年10月13日)

 4 ) 一个万人迷的自我修养

伯顿的一位朋友说,伯顿在50年代总是来往于好莱坞和伦敦西区之间,所以对于好莱坞的最新变化不能实时掌握。但他在泡妞方面的功课做得非常用心,每次来到好莱坞,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问他,好莱坞最近新签了哪些女演员,叫什么名字,大致履历,相貌如何,性格和爱好如何?

他回答之后,伯顿就直接把这些信息记录在餐巾纸上,然后折叠放进口袋里。这样可以保证他在遇到这些女星的时候,互相自我介绍之后可以迅速找到合适的话题,立即熟络起来。

伯顿在记人名方面简直有一种强迫症,不但在每进一个剧组,每到一个剧院就会立即记下所有他见到的人的名字,哪怕随便一个群演,一个打杂的。甚至在没有和别人见面,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见面的情况下,就提前做好功课,把别人的路数完全摸清。

很显然,他认为能够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让对方认为自己得到了尊重,这是社交的必修课。

他的记忆力非常强大,在欧洲上流社会的宴会上,来自欧洲各国的不同宾客,他都能在简单的交谈之后,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对方的言行举止,他可以用英、法、德、意、西这五国语言轻轻松松地模仿他们,因为这对他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 在58年的伦敦拍摄《愤怒回首》期间,他同时和希比尔、布鲁姆、玛丽乌尔、苏珊斯特拉斯博格这四个女人周旋。

其中玛丽乌尔是主动追求他的,她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一点,哪怕她是这部戏的制片人兼编剧约翰奥斯本的妻子。

伯顿的弟弟格雷厄姆当时也在剧组,他目睹了全过程。

“她毫不掩饰她对里奇(伯顿的昵称)志在必得的决心,这让令人很难堪,因为她已经嫁给了约翰奥斯本。我不止一次听到她提到她对里奇的渴求,她说里奇的魅力几乎没有人能抗拒。”

伯顿对此不屑一顾,对他弟弟说:“这是一种职业危害。”

后来,玛丽乌尔说:“理查德不只是想和女人做爱。他喜欢酒、美食、朗诵诗歌。你明明知道你只是在短期内他的露水情人罢了,但他会让你觉得,你在他的生活中占有最特别的位置。”

伯顿后来还是没有拒绝她的求欢,和她发生了关系。她明知道他另外还和三个女人同时保持关系,但她一点都不妒忌,反而可以做到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他们的关系并没有在这部戏结束之后彻底结束,他们藕断丝连。十年之后,在瑞士拍摄《血染雪山堡》期间,她再一次成为伯顿的女主角,两人再次上床。

当然,伯顿同时也在睡着女配角,波兰女星英格丽特皮特。在泰勒偶尔不在片场的时候,他会开车带她去伦敦玩,一个一个酒吧厮混过来。期间有人认出了他,问他是不是理查德伯顿,他坚决否认。 放几张《愤怒回首》里他和玛丽乌尔的床戏图吧。

玛丽乌尔,伯顿,布鲁姆

作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男性象征”,很多导演想让他在电影里脱,尽量露肉。然而他非常憎恶这一点,在《蓝胡子》时更是坚决拒绝脱衣服。

因为这些男人不明白,他的性感不是因为身材,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来自于他的气质,内涵,以及对女性的用心,他的语言和人格魅力。这些是靠脱所不能展现的。

而好莱坞那些以性感著称的男星,没有一个是他的这种性感类型,所以思路早已被好莱坞造星业和明星人设模式化了的导演们不能理解他。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天微博上总有人不解,认为伯顿的脸并不帅,哪里有那么夸张的异性吸引力的原因了。

只有亲身接触过他的人,才会明白他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他的熟人很多都是那个巨星时代的名人,好莱坞和英国戏剧届的大明星,大人物。个个阅人无数,美丽的脸庞不知道见过多少。

但他们无论男女,无一例外不在夸赞伯顿的脸,伯顿的眼睛,伯顿的魅力,伯顿的学识和内涵,伯顿的为人处世。他们被他迷倒,喜欢他,欣赏他,爱上他,能说这些人都没有眼光,都是在说谎吗?

像欧洲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那些可以上达王室的著名交际花,国王的情妇,真的很美吗?真的肉欲横流吗?并不是。她们穿着保守严实,打扮得和贵妇没什么两样。但上流社会的男人迷恋于她们的聪慧、学识、机敏的谈吐,善解人意的性情,高品味的艺术审美。综合在一起,就是一种高端的风情。

同理,伯顿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万人迷也是如此。

他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明明是个风靡西方的万人迷,却一点也不会膨胀,也不会摆架子,一副拽了吧唧的样子。他对于每一个女性都很用心,看他做的这些功课就知道了。即使他心里对她们不屑一顾,但他绝不会表现出来,他会让每一个和他交谈的女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美的,最值得被爱,最值得交谈的人。

 5 ) 释然的回顾 (私语体影评)

当Jimmy Porter搀扶着重归的妻子走过蒸汽弥漫的铁道天桥时,标示完结的字幕出现于荧幕之上。画外似有一无声的叹息。也许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更适合这部用苦涩作为底色的英国新浪潮电影。

四个年轻人,他们在青春的顶峰,恰到好处,脱了稚嫩,却还没有世故,不过是开始有了些愤愤不平的样子。理查德.波顿 Richard Burton 饰演的市场糖果小摊贩---Jimmy Porter 态度不羁,好像时刻怀揣着一把利刃,像一头年青的豹子,行走在危机四伏的丛林。

他出身低微,但受过高等教育;他厌恨时下普遍存在的对时代的冷漠:“没人思考,没人关心。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也没有热情。不过是又一个星期天晚上。”

他傲慢、执拗地昂起骄傲的头颅,内心却游离、孤寂、自卑,好像是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他用愤怒去藐视他眼中的不平,他用拳头和无礼去伤害他的爱人。但是当与母亲相处时,他的眼睛却卸去了所有的盔甲,丢掉了所有的利器,湿润而柔软;当他悲伤地倾述自己无助孤独的童年时,他的双眸,哪怕轻轻一碰,都会让暗涌的波澜顷刻汪洋,淹没时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只造就了一个物质享受而精神懒散的无聊时代。Jimmy Porter这类人是作者对城市的一种想像,确切地说,是城市边缘生活的想像、城市阴暗角落的想像,跟着工业化社会的人性心理,跟“二战”后的心灵幻灭都有关,是经历动乱的一代青年。很难把他们用简单的思维归纳为好人与坏人的哪一列。

Look Back in Anger 舞台剧版1956年上演时,曾轰动了整个剧坛。同年英国新浪潮电影名导托尼·理查德森将它搬上了银幕。犹如苏格兰荒野砾石的理查德.波顿,用他精湛的演技将这个全世界最原始、最著名的“愤青”提升到一个令他的同行们都难以触及的高度。他绝不是阿兰德龙那样精致如牧神的男人,他好像从来就没有年轻柔软过,他在雨夜孤寂的背影像是悬崖上一头绝望的狼,他笑得粗犷,冷得如冰。虽然他用愤怒掩住了眼睛,而爱和希望终归要洞穿心房,洞穿所有因背叛带来的失望,洞穿所有孤独无助的夜与黑暗。
英国的电影常带着一种清教的简约,理性与感性的对峙,还有在看似宁静之下的一种“潜”暴力,黑白也好,炫彩也好,所以当我读到你对于这部电影感慨时,心底的涟漪悄然复生。

You grow up quickly, try not to be bitter, embrace opportunity and if you’re lucky you move on and blossom. As to the future we’re all guessing and hoping.

你对我说,“你买了这部电影的碟片,真的令我受宠若惊,希望你不会觉得它太沉重太压抑。I know...sorry!”在你的心里,真的以为我是一个只喜欢粉红爱情故事的那个叫琥珀的女生吗?
不,不是的。在黑暗的梦里醒来的她,也想划一枚火柴用它的微光去照亮记忆的暗夜,告诉自己不要害怕未知的未来,给我所爱的人许一个幸福的前景。

 一幕电影,一段心潮

衰老、孤独、背叛、无望的爱还有微小的善良,日复一日地在周遭上演,生活看似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愤怒与悲伤静静浮现。我想之所以我会去想要了解这部沉重且非愉悦的电影,也许其实是更想了然——是什么样的情节让你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能有这样一种欣然承纳眼前命运的态度,能让生命不再有不能承受之重。

 谢谢你细心的体贴。当粉红的浪漫逐渐褪色之后,作为生命底色的失落与悲哀却纷约地不请自来。虽然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记忆和感觉,却不能遗忘,无法复原。

 谢谢你的真诚。“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世事无常,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人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实、丰富,来赢取更多的掌声。当他释然地回顾昨日的痛苦,用真诚来回应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自赎了自己,也启迪了他人。

想着某个冬日夜晚,一杯简朴的茶,碧绿的叶子在玻璃后飘摇变形,白色的水汽氤氲了对面那双凝视的眼睛,也氤氲了两颗瞬间回望的心灵。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谁也不曾预想,因为这部暗色的电影,让我们各自的心潮暗涌,在太平洋的北端与南端如潮水般遥遥相应。爱的涓流在寒夜里渐渐温暖了曾经回顾的梦魇。

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ba58b0100yvnr.html

 6 ) “谁忍心抛弃理查德伯顿呢?”

曾经在外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评论伯顿的一部戏剧情没有说服力,不合理的一点在于,“谁忍心抛弃理查德伯顿呢?”忍不住想笑。

是的,伯顿这个人的存在感实在太强了,他的个人魅力总会盖过剧本设定和导演意图里的角色魅力,所以他每次演绿帽子丈夫或者被妻子抛弃的可怜男人总是那么的没有说服力。

尤其是这段戏里,作为妻子的女配居然一狠心抛弃了沉浸在母亲病危的悲伤中,寻求她的陪伴和支持,想找个依靠的理查德伯顿,这合理吗? 尤其是图七,在他请求她留下来时那满怀期待和紧张关注的目光中,她在女主的催促下拒绝了他。当她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他的眼球微微转动了一下,里面灼灼的光芒仿佛一下子散了,瞳孔瞬间涣散放空,不知道看向了何方,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在看。

想到了他在日记里写的,他被泰勒气到先是愤怒,继而绝望时的感受,“我的眼睛看不到东西了,视野里只有一片灰色的荒原。”

当他陡然绝望的瞬间,他近乎于失明了,全世界都变成了一片灰白。

他说不出话,甚至生不动气,全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他除了扶着扶手,缓慢迟滞地离开,留下一个孤寂落寞的背影,他还能做什么呢?什么也做不了。 另外,细看图三到图五,他的脸部特写镜头时,你会发现伯顿在演绎悲伤的时候和大多数演员的方式不一样。

他既不蹙眉,也没有凄楚,更没有眼泪。他甚至始终把眉毛挑得高高的,似乎在竭力保持自己的风度和骄傲,在女人面前强撑他的尊严。

尤其是在图五的最后,他甚至有两次似笑非笑的神情,让人觉得他有些可恶。他明明渴求得到怜悯,又不希望被她们看出他的乞求,所以故意做出这种恶劣的姿态,以维系他苦苦支撑的自尊。

同样是扮演可怜,别人是明明白白地展示可怜,他却将他的可怜糅合到讽刺恶劣,外强中干这些复杂矛盾的情绪中去。

比起那些司空见惯,强行惹观众哭的表演方式,他似乎很不屑,他似乎在想,“我这么一个恶劣的人,别人凭什么同情我?”

正如他在74年时对记者所说的那样,“你们尽可以恶意针对我,因为这些都是我该得的。” 他在影片里的个人存在感之所以如此强烈,完全是因为他深深地厌憎自己,这让他的表演看起来与众不同。

有一种伟大的演员,与其说是钻研角色,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不如说是对于人性的了如指掌。只要找出自己的人性与角色的人性的共通之处,演自己就好了。

“我不像奥利弗,演什么角色就能让自己成为什么角色。我只会演我自己,也只会让角色成为我自己。”

这样的演员,是真正的稀缺资源。因为需要相当深刻的人生阅历,和相当复杂的人物性格作为基础,才能提炼出金子一样的教科书级别表演。而那些平庸的,浅薄的,全靠导演手把手教的演员是没有办法学去的。

吉尔古德眼里,23岁的伯顿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特殊的能力,执导他的戏无比简单,不操心,那是因为,“你只要指出就好,他就知道如何完成。甚至有时候你根本没有告诉他要做什么,他就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做到最好。”

图片见微博//m.weibo.cn/5451102301/4275919541500376

 短评

6.3/10,叨叨叨,叨叨叨,一部毫无意义、无病呻吟、不知所云的片子

6分钟前
  • 扬科夫斯卡娅
  • 较差

1. 愤怒的理查德森,完全不想让观众感觉到舒适。2. 男女主但凡有一点改变的想法,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自我安慰。3. ——"something is gone wrong somewhere isn't it?", ——yes! but nobody dares to change. 4. 老人去世后面马上接一个孩子们嬉戏的场景,也是够狠。5. 台词精辟,值得细品

9分钟前
  • Theodore
  • 力荐

同性恋罪化时期的深柜们果然是一群强调雄壮阳刚的厌女恐同者,最后克莱夫要走了,吉米小心翼翼措辞又急切表意那段确实gay到不行。影史上说英国新浪潮的愤怒青年反叛是和美国迷惘垮掉一代遥相呼应的,哈哈,呼应得好啊,海明威可不正是大男子主义深柜的领军代表人物!这片简直完美勾勒深柜一词含义。另外反映底层工人阶级和社会厌倦,我大胆猜测诺有缸也挺喜这片,Don’t look back in anger!

13分钟前
  • 推荐

7.厨房水槽先声之一。影片将工业化发展进程当中的英国,渲染的多少有些阴郁、幽闭。为这一时期英国电影当中那些具有阶级意识的“愤怒的青年一代”提供了环境上的心理支撑。

17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DT号称John Osborne是他最欣赏的剧作家(除了RTD)

19分钟前
  • Mlle.61
  • 还行

理查德.伯顿为什么要演的像另一个白兰度?这真是影片最失败的地方,虽然伯顿也是舞台剧强人但是他骨子里没有这种“愤青”的气质而这种东西靠演是很难演出来的,整部片子就感觉伯顿在使劲的演,多少有点假。。。PS写这个剧的人一定恨死女人了片里两个女人完全是女人中的败类。。。

24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对于男主的刻画,令人咬牙切齿,不仅是因为他的盛气凌人、歇斯底里和易怒体质,还因为就这么一个男人竟然还有两人女人爱他爱到无法自拔,匪夷所思。两个女主的行为莫名其妙,简直无语。勉强3星送给克莱尔·布鲁姆这个演员表演时的灵气与美貌。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英国新浪潮代表作,号称第一部愤青影片。剧本写实,台词犀利,伯顿对于台词的掌控能力非常强,表演相当棒~

31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看得我是心情沉重。还有点一头雾水,那个Helana怎么就突然爱上了Jimmy呢?alison怎么还那么大方的忍受她的好友和她的丈夫呢?那个cliff对Alison是什么感情啊?好错乱

35分钟前
  • C c
  • 较差

7/10。吉米对资产阶级的愤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受国家的恩惠完成了大学教育,借助高知识背景与富家女完婚,另一方面,他工人阶级的出生无法真正获得妻子家的优厚资源,沦落到街边摆摊。他抱怨缺乏理想的物质社会,甚至在购物时宣称,货架上既没有西班牙和法西斯,也没有大规模失业,但突破身份局限的道路变得更加渺茫,这种迷茫转化为了对别人的愤怒,行事上刻意违背妻子的意愿,待人性情不定,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尖酸刻薄,郁郁寡欢的态度激化了夫妻矛盾,一次次争吵中深陷对自我行为的谴责,更令人厌恶的是妻子在闺蜜的怂恿下伤心地回娘家后,吉米随之与海伦娜发生了关系。这个偏激的青年形象指向的愤怒显然焦点模糊、有些无状,虽然结尾杰米痛改前非,请求身孕不保的妻子原谅,夫妻在火车行驶的浪漫浓雾中依偎在一起,但更像一出短暂忘却现实的童话。

3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英国五十年代kitchen sink式情节剧的杰作。对工人阶级的刻画丰满而具有批判性,对两性关系的白描又令人唏嘘时代的局限,情节算是于无声处惊雷。喜欢。

40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英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约翰.奥斯本的本子和理查德.伯顿的台词功底都很强悍。伯顿曾公开表示他最想要亲吻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伊丽莎白泰勒,另一个就是克莱尔.布鲁姆!这个女人不寻常!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LFF4# 好聒噪,男主演得太用力过猛,完全没有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的那种共情,这么演,导致感受是邻居吵架的戏码,而且还是不好看,连饭后八卦都懒得说的烂戏

45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很差

啧 观感奇差

48分钟前
  • 七侠镇旅游大使
  • 较差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一个愤世嫉俗、无所事事的男人(男主:吉米),先后俘获两个女人的芳心,并束缚两人甘愿为他天天做着熨衣服的家务活。影片中的吉米堪称“愤怒的青年”的典范,出身社会中下阶层,做着贩卖糖果的小贩子,对着自己心中的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愤怒的咒骂社会壁垒、教会和统治阶级。影片还存在着“殖民歧视”“移民歧视”,设置和吉米同为贩卖摊主的印度人(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巡查官时刻保持的对于印度摊主的敌意,直至将其逼走,或是对于英政府50年代移民政策的不满以及种族关系紧张的一种控诉。

52分钟前
  • 青绿纽扣
  • 推荐

或許得歸功於最初的舞台劇劇本,角色關係變化合理而深刻,主角的憤怒、階級意識、厭女情結,都很有意思,Richard Burton的表演也有加分,但相較下,導演的電影語言平凡了點。另外,我不太喜歡圍繞這可惡男人的過量包容及憐憫,及他(自以為的)革命家浪漫對劇中女性所向披靡的魅力…

57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男猪脚是心理变态吗。。。。

58分钟前
  • Swiss★
  • 还行

难看。

1小时前
  • haihai
  • 很差

看得我是心情沉重。还有点一头雾水,那个Helana怎么就突然爱上了Jimmy呢?alison怎么还那么大方的忍受她的好友和她的丈夫呢?那个cliff对Alison是什么感情啊?好错乱……为什么直到Alison失去了孩子,Jimmy才肯同等对待她呢?难道人都见不得别人没伤没痛的……

1小时前
  • veganwitch
  • 力荐

剧本把男主的讨厌性格渲染得很足……

1小时前
  • 雅尼以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