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秘密

正片

主演:巴勃罗·毕加索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5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2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3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4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5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6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3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4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5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6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7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8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9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简单的分析

这是一部记录片,拍摄于1956年,记录毕加索一些作画的过程。作画的材料是一种半透明的板子,毕加索在后面用像现在的油性笔一样的笔作画(后来知道是别人从国外给他带的某种特殊的墨水)。摄影机从反面拍,就像画是从里面长出来一样。
第一幅画。整幅画是黑白的。画家用线条勾出了一个画家在画一个裸体女模特。画完形体之后,再画了窗帘,墙上的画,椅子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之后又画了些装饰性的线条。而最后一步,却是用大的黑色块把除了人物形体之外的地方全部淹没了。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第二幅画,表现的是两个画家和一个女模特在画室中的场景。这次画家作画运用了鲜明的色彩,风格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有一点值得注意:画家开始勾画女模特这个人物形体的时候,画的是正侧面席地而坐,是那种一般意义上很准确的进行描述。到了最后,却改动了一下,将模特原本是侧面的臀部画成了背面的臀部。整幅画面只有这一处是这样变形。我觉得是画家为了要填补臀部下方和茶几上方多余的空间而进行的改变。
第三幅第四幅画的风格比较相近,都运用了许多符号化的东西,绿色的块面是草地,蓝色的圆圈是空中的白云,密集的点代表斗牛场的观众等等。
第五幅画。斗牛士和牛。这幅画由红、黄、蓝、绿、黑五种纯色组合成。虽然都是很艳丽的颜色,但都会在合适的地方被画家用黑色的线条压制住。整幅画面的线条也很激昂,又正好被大面积的色块所镇压。所以这幅画激情而不失稳定。
第六幅画第七幅画类似。一开始出现了许多直线的组合,类似平面构成。随后,画家不断添加各种线,杂乱中,居然出现了人物的头像,出现了非洲面具,出现了一匹马。画面越来越复杂。到最后已经没有形的概念了,分辨不出那是什么。最后,图像开始倒退,从最复杂,变成最简单的直线,直到变成一张白纸。
第八幅画。毕加索先画了一只身上带有花纹的鱼。随后一变,在鱼身上加上爪子和鸡头,借用鱼的尾巴,鱼就变成了一只公鸡。而最后,用鸡身上的花纹,他画出了一个黑黑的,似笑非笑的小丑。
第九幅画,风格与第五幅画接近,不赘述。
第十幅画,是一幅类似儿童画的静物画。简直就是我教的小孩子画的画。
第十一幅画,也是静物画,不过是很抽象的静物画。大蒜、水壶、面具,都是把圆的物品尽量用方线去画,颜色也都是很概括的大的色块。
第十二幅画,和第一幅比较接近,是幅小素描。随后,毕加索觉得这样画有些肤浅,没有层次,画不深入,要求用油彩去“冒险”,导演同意了。
第十三幅,毕加索画的是一只山羊,此时画面不再是一笔笔的画出来了,而是画面每跳一次,就有一个地方被改变了。这幅画改了无数次。背景的颜色,主体的形象,而且都是很大的改动。我们可以看到山羊逐渐由具象变为抽象的过程,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是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画完的时候,毕加索特地说明这幅画是画了五个小时,而不是观众所看到的只有十分钟。
随后毕加索还画了五幅画,变形的都比较厉害,就选最后一幅画说一下。
最后一幅画,如果只拿最后的完成品给我看,我真不知道这个画面所体现的情节是什么。
毕加索先也是画了类似平面构成的图式,不过里面的人物、房子、船只之类的东西都是很具象的,看的出来是一幅海滨喧闹的场景。毕加索不断的修改,画面逐渐趋于几何图式,原本的人物也符号化了,画面的色调也有过几次大的改变。改到后来,毕加索不满意,贴上了纸继续在上面画。画了好长时间,又不满意,把纸撕下来又画。直到最后,他觉得满意了,他却又重新找了材料,画出了他满意的画。
修改的过程中,有些色调的变化,比如由原来明快的色调变成主要是蓝黑色这种阴沉的色调,使修改前后完全变成了两张画。而最后的完成品,还是和最开始的样式是一脉相承的。可能画家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用以塑造出心目中理想的作品。
最后的完成品,原先繁杂的画面简化为几个几何形的色块,上有几组人物,还有花花绿绿的点啊,线啊。看过了他作画的过程,才知道这些单纯的符号都代表了什么,才知道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里面竟有着极其严密的逻辑性。至于体现画面空间的一些地方,我还不懂,没看的出来。
看毕加索画画,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完全不知道他下一笔在哪里,又会出现什么样子的东西。而他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否定,只是为了找到最令自己满意的样子。看他画画,给人一种无限感,永远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停笔,即使他停笔了,也总觉得他会再次拿起笔来进行修改。

 2 ) 看毕加索的秘密

Quentin 15:06:34
神奇的毕加索,又叫毕加索的秘密,是导演克鲁佐的名作,观看毕加索的作画过程是完全的另一种享受
Quentin 15:07:04
随意,精确,以及五光十色
Quentin 15:08:40
极强的装饰性,又不是艺术品味
Quentin 15:08:58
不失
Quentin 15:09:34
去下一个,这是导演的发明,让毕加索在玻璃上作画,这样就可以从背面拍摄出整个过程了
Quentin 15:11:01
毕加索的玩耍性格暴露无遗,他提倡像孩子般的作画
Quentin 15:12:36
而且他的画在完成之前的很多时刻其实都可以算作成品,只是看他什么时候想结束这个游戏
Quentin 15:13:04
有的话是画了一层上面有盖了一层,然后再盖一层……
Quentin 15:23:57
本来底下画的特复杂的线条,最后几秒钟突然就给糊上了,下面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说不是一上来就奔着结果去画的
Quentin 15:24:09
是个探索发现的过程
Quentin 16:06:03
太牛了,最后一幅画让人抓狂,成不成为一幅画本身都不是什么应该考虑的事情了

 3 ) “天才是靠勇气实践的能力”

晚上看《毕加索的秘密》,全片七十多分钟。前半部分两年前看过,快进快看,很快就到了结尾。以为片名取成这样多是为了吸引观众,哪有什么可告人知的“秘密”。谁知到最后一幅画,在我毫不留意时,“秘密”自己悄悄溜达了出来,朝我招招手,搞得我措手不及,只得立马倒回去再看一次。从倒数第三还是第四幅画时,毕加索要求换成大帆布作画。最后一幅,是海滩场景。他在上面不断地做修改,跟他前面的作画没什么区别,仿佛会一直涂改下去,直到完成。这次却怎么也不得画家满意。他决定按照在家作画的习惯,把各种帆布面料和纸片贴上去,又涂涂改改好几遍。边画还边念叨:“不好,这很不好。我越画越糟。我要把这些都去掉。不行,这幅画已经毁了。”在观众以为将要见证一代传奇失足时,毕加索说道:“这是行不通的。但没关系,这个过程已经让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了。换张画布,重新来过。”很快,新画布就换好了。毕加索挥笔直画,一刻都没犹豫。几笔就勾画出跟上幅十分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画来。

他停笔,说道:“我画好了”,在另一张大帆布上写上”Picaso”。

这就是“毕加索的秘密”,也是所有天才的秘密。靠勇气去实践。

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别无其他。

 4 ) 去你妈的天才

我想你看完这部纪录片,会爱上他。

一个在世时就享有盛名,创作精力源源不绝的大师,一个半百的死老头,怎么还会有这么丰富的感受,从未枯竭过一样。在黑暗的放映厅盯着他笔法游走的时候,内心涌起接近神一般的惊奇之美,他的画,一直在进行,没有结束,没有定式,没有顺从,无视规矩。想象力毫无节制,十足幽默感,观众若想看着他画看出点什么来,是一定会被戏弄的。不到最后一秒,你不会知道它是什么。

看他作画,女人是要迷死的,我这才感同身受地想起三毛曾经大大感慨,想要成为毕加索的女人啊想要。想要做他的模特,被他画。被他那样的眼睛看过去,同时想象着自己被他在画布上分割成无数面,或许还临时拼贴上布和麻绳,手在画布上飞驰,如同轻抚过你裸露的肌肤,摸到了你汹涌流动的血液,手指插入骨骼的缝隙,突然一把捏住你鲜红饱满的心脏——躺椅上的某个夫人对着这个想法简直激动得要昏过去。这驰骋千里的暧昧要比确实地做爱还惊心动魄的。

女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一激动一欣赏就想献身,就想以床明志。好像自己的身体是个恩赐是个礼物似的,对男人是报答是表扬是thanks from god。高级点的,这礼物送得皆大欢喜宾主尽欢,低级的,送完了还不欢而散过了还得自伤自怜。归根结底这取决于宾主双方的脑子。我建议女人们以床明志的时候还是要用点脑子。说白了,一切活动都是脑力活动,包括嘿咻运动。嗯,扯远了。

女人是种喜欢折服的动物,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想找到一个让自己甘心的对象。让那点光辉照耀到自己身上,像月球一样有了亮度。毕加索是那个时代最具光芒的人物之一,他给了无数从事艺术的人们最直接的观感,同时呈现给他们艺术世界的无限荣光和俗世里的繁华锦绣。他欣赏女人,他爱女人,他沉醉于女人。女人们也最乐意被他欣赏,他点燃她们的生命,当他离开的时候,他从不知道她们的身躯发黑,渐渐冷却。

可如果不是他,我们看不见自己身上的美妙。更无从知晓光亮后的黑暗世界。

那时代,被气死的艺术家不是一两个。也许你更有才,更有想象力,身体更棒,但是这个时代不知道你,这个时代不认同你。你被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才紧紧踩在脚下,你每天吃着最便宜的土豆画着同一个模特借着钱一天又一天直到发狂崩溃。你什么星球也不是,你什么行星也照亮不了,你只是一颗小土豆。

若我是男性,大概超级理解波洛克未出头时挣扎郁闷,借酒浇愁,半醉半醒之间大喊出,去你妈的毕加索!什么都被你先做了!

不过我猜,他是给了波洛克很大灵感的,可能。纪录片里的他的行为,已经很接近某种行动绘画,这种偶发感和自动性,正是行动绘画的核心,只是他画里还有着明晰的形象。那么,当波洛克功成名就觥筹交错间,会不会还是会从心底暗暗咬牙咒骂一句:

去你妈的毕加索。去你妈的天才。




 5 ) 毕加索的思路也不是清晰的。

无懈可击的学院派功底,给了毕加索信手拈来的勇气。随意挥洒的线条也是极其准确的概括。毕姥爷是一位行动和思想的巨人,不光思想高度足够,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不停息地画。

震撼到无以复加。外行不一定能从马克笔拉出的几条线看出门道,但小小的草图让我想起拿着长笔杆的马蒂斯、草间弥生黑白画系列……甚至是康定斯基——毕加索正是在玩图形、色彩和空间的构成。

毕加索的抽象是对现实的抽象,他的作品从未脱离实体,即使再难以识别,你依然能够看得出他在画某个形体,某个客观存在的物象——鱼、花朵、长颈鹿、斗牛——而不是蒙德里安、罗斯科那样一堆线条、点和色块。正如李·克瑞斯娜和波洛克讨论过,抽象该不该对现实模仿的问题,毕加索显然并不像波洛克那样抛弃一切外在影响,只描绘自身内在感受——波洛克的滴洒画就没有可识别的人或者任何物品。

因为在我看来立体主义和中国的散点透视其实是一回事。所以我会说,千里江山图和亚威农少女采取了类似的观察方式。立体派对视点的解放——使得欧洲人终于从几百年来焦点透视法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毕加索的功劳之一(梵高也是因此才显得伟大)。

这部影片还解决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绘画过程才是画者的学习中最有价值、最需要重视的部分。我们在影片中能够看到毕加索的思路和方法,学到他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呈现在画廊里的完成品,反而没有那么多营养。另一方面,对于立体主义画作的理解来说,看到毕加索是如何将我们都认识的东西,抽象成一堆线和色块,这般清晰明了的过程,能起到极大的帮助。

大师也是人,他也有思路不清的时候。毕加索存世作品量极大,也并非件件都是精品。中间被催促那张,能明显感到毕姥爷心态画崩了。因为是在镜头下展示,这几张画都是风险最小也最容易画的网格构图,横平竖直。

毕姥爷说他最想像孩子一样画画,但可惜的是,他根本从未脱离过传统,尽管在许多人看来他画得如此离经叛道。

比如这两张,正是静物画构图。欧洲人用物品的象征意义做隐喻,骷髅头代表死亡、卡拉瓦乔的烂水果也有类似的意思……静物画并非逼真的盘子水果那么简单,其实都是拐弯抹角的暗语和符号。我们用夏尔丹做对比。

夏尔丹代表作,我觉得气质和梵高那那幅有点像……

除此,毕加索还多次临摹过宫娥等古典油画。

为了接近画得像小孩这个目标,毕姥爷吸收了很多来自原生艺术和民俗绘画的养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毕加索的艺术扎根于西班牙的土壤。

毕姥爷的早期的绘画中仍保留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光影透视纵深感。但这些西欧绘画的传统,在拍摄此片的这个时期看不到了,只剩下一条结实明晰的外轮廓,是为中国人讲的返璞归真。

他的笔法有如非洲木刻的刀法。右下角这张人面,显然是民俗画的画法。

这一件是我最喜欢的。草稿仅是一些点线面构成。

这个阶段是埃及人的画法。

到了后面的阶段却有日本画的感觉。像歌川广重。甚至像汉画像砖。

他在画的时候,脑袋一半是空的,一半是满的,满的一半让他有能力不停歇地画下去,空的一半让他可以不断填充修改。毕姥爷有腹稿,但只是一个很大致的念头,他并非像外行人想象画家作画的步骤,草稿画好然后填色,而是不断地修改。可以看得出细节之处很多随意而为,这是洒脱,但在大型状上控制地非常严谨,他知道哪里可以随意而哪里不行。

那头牛的修改了多少回?我数了一下,起码覆盖了十层以上。还有姿态如同戈雅的玛哈的裸女,面部和手的那一块就修改了无数次。

西班牙的血脉传承中总有种怪诞的特性,在任何的别处也找不到他们的激情和邪魅。毕加索的人物画里保留了这种狂欢化情节。他的画,某种角度来说,很像海明威的小说。尤其是他俩钟爱的斗牛。

毕姥爷比马蒂斯富于激情,即使立体派通常看上去比较僵硬,与马蒂斯的舞蹈相比缺少动感,但你就是会有这样的感觉——毕加索在作画时是激情洋溢的——康定斯基绝无可能这么画。

毕加索的画是真正的绘画,摆脱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界限,摆脱了唯一视点的束缚,所有的东西融在一张画布上,却如同和谐的复调交响。他的绘画思路,用油画侠管老师的话说——在任何时候停下来,都有值得欣赏的东西。他的思路是整体的。他的天才令人震撼和恐怖。

巨人永垂。

 6 ) 创作:探索表现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名副其实,虽然只是简单地弄一套设备,记录毕加索画画过程的片段,但是却很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毕加索的艺术创作本质,那就是探索表现的可能性。

创作,是表现,不是再现。画什么像什么,那么画家的工作就不如照相机了。那么如何表现,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对客观事物,通过内心感受加以处理。虽然看起来不像真实的原来,但是却能够让欣赏者看到画家的独特思想感情。

具体地,毕加索有几种创作的方式。

最简单的就是“增加”。比如序幕,毕加索在中间画了张人脸,然后再加上翅膀、头尾变成鸽子。当然,这种可以让人有新鲜感,也可以有很多的理解和思考,但这只是最简单的创作模式。

接着是“生长”,这一种很接近罗丹的观念(寻找石头里的生命),好像毕加索在寻找纸张里存在的东西一样。最初看起来是随意的涂抹,让人无法窥视其意图。像下面,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加了线条之后,我们会发现罗丹展示的是一个“斗牛场”的景象。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到“阴阳协调的根本”:最初的“拙(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胡乱涂抹的效果)”与后面“巧(牛、斗牛士,一个骑马,一个拿着红布)”的结合。没有那样精准而又抽象的熟练笔触,也无法造成最后的震撼效果。既新颖得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够展现画家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毕加索的功底是无与伦比的,像下面这张斗牛图,笔触非常果断,线条非常流畅,短短时间内就成就了非常抽象,又相当能够体现牛的反抗与力量,人的搏击和危险。与中国黑白水墨画大写意有相通之处。

再接着是“改变”。“改变”也可以视为前两者的融合。像下面四幅“羊”的塑造过程,最初是简练的线条画出羊头,然后加上色彩显得更加逼真,第三幅则以“骨骼”的形式来表现羊,是一种对“现实”的处理方式,使之产生“异化”,给人以新颖的感受。而且还增加了一些诸如椰树沙滩之类的背景陪衬,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最后一幅则再增加“锯开的断纹”,制造出“非生命”“钢铁化”的效果来,加重“异化”,给人的印象更加特殊。

最后是“尝试”,也就是不断地涂抹重来,测试各种变化的可能。像毕加索片中画“躺着看书的女子”。整体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头部特征,就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之所以这样做,很明显最初的创作非常“平凡”,是很多画家都会想到,会画出来的构图和内容,如下:

而后,毕加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不断地对“脸部”的具体形象进行创作,正如片中对另一个比较抽象的卧女,不断调整“腿部”的具体形象一样:

最后,毕加索好不容易确定了形象,但是很明显他对于这一符合自己要求的脸,以及整体仍然不满意,于是不断对画面进行丰富,增加。开始是加了几个“装饰性”的彩色板块,像加了墙上的“挂画”和“床单”一样,后来又干脆对人物进行色彩覆盖。

不过,最后很明显毕加索还是“意犹未尽”,还增加了窗户、涂抹阴影来造成“空间感”,更绝的是,还是对人物的头发进行了“中国化“处理,创作出来的成品是这样子的:

可能有人觉得前面一幅,甚至中间某一幅比最终一幅更好,但这是见仁见智的事。关键我们通过毕加索的创作过程,可以清楚地了解他的创作方式,与中国传统“推敲”相同,恰似“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在片中最后,还展示了毕加索的一幅经典名作,这幅作品,从最初的看似随意的几何图形,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热闹海滩”,从割裂的几个板块,到同一自然场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突出画面中心的一个女子,到突出画面中的一对男女;从静态的男女到动态跳舞的男女;从合理比例的人物,到不同风格不同比例的人物。然后在折腾、测试一番之后,毕加索重新创作了一幅新作,完全抽象的色块与线条,但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毕加索原来心目中那个海滩,而且诸多人物虽然比例风格不同,但是“群龙无首”,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沉浸在爱情和海滩之中的一对男女之外,还有泡在海里露出脑袋的,趴在沙滩上发呆的,静静坐着看海的,眼里尽是他人的幸福与自己的落寞的人……虽然没有人是主角,但这就是毕加索眼里的海滩世界。

9/15/2020

 7 ) 巴赞的观点

画框更根本的作用即使不在于创造出至少也在于强调出画作的微型世界与自然的宏观世界的异质性,尽管画作亦立身于自然之中。

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

无疑,摄影机一旦深入画品“内部”,就可以按一定的叙述性或戏剧性时间流程引导我们浏览,但是,那时真正的创新不在时间方面,而完全是在空间方面。

我们迄今只知道画作,只知道创作过程的纵切面,那是由画家本人由于偶然因素、疾病或死亡而搁笔的结果,多少带有随意性。而克鲁佐最终为我们揭示出的是绘画,即存在于时间中的、有自身时间延续的、有生命和有时还会“死亡”的一幅画——如这部影片结尾。

创作中间阶段形成的画稿并不是低级的和从属的实在,仿佛是最后完美境界的趋近,他们本身已是成形的作品,只是后来注定要被覆盖,或者更确切些说,注定要被变形,直至画家打算停笔一刻为止。

唯有电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非连续的大致近似,过渡到连续视像的时间真实,直至展示出时间延续本身。

在克鲁佐的心中,唯有绘画艺术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观赏性元素,即电影化元素,因为本质上这是时间性元素。

它是对体现于艺术中的精神自由的直接把握,也是这种自由具有时间延续性的证明。

尤其应当严格区分蒙太奇时间与镜头时间。前一个时间是抽象的、理念的、想象的和观赏性的,唯有后一个时间才是具体的。

他懂得,既然难以增加彩色的层次,区分彩色本身则完全可行。因此,既然自然的真实只是通过色彩加以丰富的形态,经过区分,它就可以转化为单纯的形态,即蜕变为黑白双色,而绘画既然是叠加在现实世界的彩色之上的色彩,那就让它保持自己审美的多色性吧。

 8 ) 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

这是很久收藏的书签了
静下心才能跟着钟摆随着笔触吐出根根游动的线条,背面拍摄真的像是从画布里长出来一样,体会画面的律动变化,粗细不一的线条,色彩厚重的色块一块块镇压他想表达的随性灵动
我画画的时候总是钻进一个洞里刻画细节出不来,他完全是天马行空的不停寻找新的瞬间鲜活的生命。他的画给我的感觉随着四季交替,万物交融更替。从萌动的陌生,到相遇交织的线条色彩每一次行走都是独一无二的,再然后在各种符号元素里构建新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场景都会走动,终究变成另一番摸样。大部分的笔触是跟着他的生活经验一次次跳跃寻找一种绘画新方式。在随意自由中寻找遇见每一个细节之处的惊喜

 短评

还是上美术课时老师给看的 有时候吧你得瞧得起你的美术老师你就不会觉得她讲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因为她年轻的时候也有牛逼的梦想

6分钟前
  • RINGO
  • 力荐

魔术师的绘画艺术。

11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note:畢卡索作畫的過程。作畫是破壞過程中產生的,其中許多片刻有很可愛的部分岔出來,畢卡索很可愛,真可愛。

12分钟前
  • esaurimento
  • 推荐

法国将此片定位国宝,本片的珍贵之处在于以拍罪案片闻名的亨利-乔治·克鲁佐竟然征得大画家毕加索的同意,进入到他在戛纳的画室里,对这位世纪伟人的作画过程。毕加索大名如雷贯耳,我直到看到这部片子才得以目睹大师的尊容,居然还赤膊上阵画画。对绘画我不是很敏感,不过看了此片后确实很佩服老毕

14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这种片就是不好评价啊

18分钟前
  • 1023Mb
  • 还行

1,这的确是一部悬疑片,因为你不知道画家下一笔要落在哪里,其实画家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样的画作,到底要一只黑脸的公牛还是一只白脸的公牛呢?反复试验了好多次,觉得对劲了,就停下来。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画家在创作的同时不断否定原来的构思和成品。对于电影拍摄,画着出现的和跳着出现方式交替呈现,很好的控制了节奏,控制了时间,五小时的画作在银幕上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可以将完成的过程展现出来,电影截获了时间的流动哟。但是这样的电影,大概也只能有着一部。

20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力荐

原来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看过。。。只不过一直管它叫作 毕加索的纪录片 原来是Clouzot拍的啊~

24分钟前
  • minyee13
  • 力荐

色块堆叠的时候从半透塑料板背面也没法拍画作啊,难不成让毕加索画两下就停笔拍一下?

28分钟前
  • Double
  • 力荐

所有想知道为什么说毕加索是天才的人,可以看看本片中他那个花五小时画的羊头。

32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力荐

毕加索花五小时完成的作品人们天真地以为只用十分钟。影片最珍贵之处在于通过两位天才的合作,利用电影艺术对时间的浓缩,以及夹杂得恰到好处的谈话,充分展示了画家对自身作品的摒弃保留,你从来都不知道流动的画布上最终呈现的究竟是什么。同时,这些最终被毕加索亲手销毁的作品十足具备遗憾的魅力。

36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太棒了!电影和绘画的奇妙结合。

39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碟片遗失

41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还行

哇……

44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片頭說:詩人無法拍這樣一部紀錄片。真的嗎?只怕未必,觀賞張大春所謂「塗抹在原稿上的立可白總有剝落之日」的時序恐懼,未嘗不是一種樂趣。說到底還是表演性的問題,能夠轉換多少視覺表演性才是影像首重的考慮。如此想來,文字工作者在這個影像時代,還真是不得不依附附加價值而苟活。

46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一幅画,好比一个孩子,画家好比母亲,那么看画画的过程,就相当于看母亲生孩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未必美好,但充满神奇。尤其是毕加索这种天才,谁也猜不到他下一笔是什么,比如那幅花变成鱼,鱼变成鸡,鸡变成人脸的画,如果只看成品,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这么来的。这是艺术的神奇,也是创造的神奇。

5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纪录片本身不评价 绘画作品绝对超五星 作画过程每一刻其实都是“成品” 不断发展变化 或颠覆过去 最后的面貌不能代表这幅画所有魅力 运动中充满神奇 整个过程就像一部电影

53分钟前
  • 河原宏
  • 推荐

cool

55分钟前
  • 克里斯朵嘎
  • 力荐

只此一份记录,对于他的那些瞬息消失的画。

59分钟前
  • 言知檀
  • 力荐

化繁为简,大师和大师的碰撞,天才般的尝试,实在是大饱眼福。“这幅画是太小了吧?我需要一幅更大的画布!”电影在这个时候画幅也徐徐展开。叹服。实在是八辈子也想不到毕加索的一幅画成型前有这样七七四十九变,艺术大师看东西这个视角确实咱普通人不仅是想不到,而是只能试着去理解啊…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行不行啊~~~毕大爷~~~

1小时前
  • 自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