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吧

更新至第17期

主演:俞敏洪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剧照

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2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3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4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5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6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3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4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5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6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7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8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19我们读书吧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感受

哈啊哈哈哈哈,第三集开头那个女孩都给我整笑了 她问苏童写《妻妾成群》的时候多大了,苏童说,26岁。我没想到她这么敢问,“为什么我写不出来呢,在我的二十五六岁”?这问题的答案还不明显吗,你连余华这么好读的书都读不进去,自称刚“开始阅读”的能写出来什么啊?写日记吧。 苏童的“会的,会的”也差点给我笑疯,双重肯定中透露出了一丝“你怎么这么问,我该怎么答”的慌乱。 — 第三集,程永新讲马原,说许多作家讲的是人与生活的关系,而马原写的是宇宙里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曹禺,曹禺的两部作品很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雷雨》讲的是宇宙与人,而《北京人》讲的是生活中的人。 — 第三集很好看!几个好朋友谈天说地的,真好啊:文人也是常人,朋友之间的嫉妒与羡慕。作为老师提及后辈的亲切感。叶兆言讲自己被退稿的经历也很动人,虽然三言两语,但却能感到他从不断投稿到不为功利写稿,期刊不发就锁在抽屉里,以及最后一个契机走上文坛之路中的心酸,不易。所以,之后他说对余华的书籍热销确实不免嫉妒,我惊叹于他的诚恳。当他又说对于同时代友人的成功更多是有一种与有荣焉,我赞叹于他的气度。到了第四集,他以公园和私家花园类比阐发了自己的公园式的文学审美理想,还讲到文学的商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融合,纯文学和俗文学的转化,畅销书和经典文本的同一,这观点简直震动了我,不仅因为我正在塑造、还未成型的文学观与他的表述如此契合。更为着作为一个著名艺术家之后的叶兆言,竟拥有如此广阔而“浑成”文学观而感动。“文学应该是多样的、纷杂的,‘乱七八糟’的”,他没有如同我想象中的名人之后的样子,没有固守“经典”“纯文学”的成规,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名人之后而产生某种本可以轻易生发的高傲,他坦然接受自己的文学成就无法比肩父辈的状态,因为他早已超越这种功利。管他好与不好,我就是爱写,如果没人看,那我就放在抽屉里等待。

准备看他的书,之前从来没看过,没想到看这个节目最大的收获竟是“遇见”了叶兆华。为他在这节目的所有表达,评分改成五星。(原来觉得四星,感觉没有像讲座、演讲一样的深刻,因为确实一开始是抱着上课的心情来看的。没想到其实这节目的风格是老友记,是文学家的另一面,是另一世界。) — 第四集几个人和小朋友在沙滩上踢球,还有坐在旁边笑着赞叹小朋友球踢得真好的画面,直接给我看哭了。

一群人坐谈,程永新说起一个青年作家写了一个小岛上发生的悬疑故事,“跟我们这个导差不多”,话音未落,苏童就“我们这个岛还是不要发生”。哈哈哈哈哈哈,太有趣了,太可爱了。文学家都是接梗王。

 2 ) 记录

看《我在岛屿读书》好羡慕啊。谈起北大时光,七八十年代的纯粹,嗜书如命。“有书可读”,全班同学连夜排队通宵排队去买书,全是经典。黄蓓佳55年的快70岁了还那么年轻,谈起儿童小说,脸上洋溢着对孩子的爱,还有梦想激情希望。 “好的影像应该展现人的精神性。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这样一张照片。” 聊起三十年间的变与不变。余华小老头的一句“铁生已经不在了”。 余华和苏童去钓鱼,小老头钓不上来变调侃“像圣地亚哥的生活一样,每天空手而归”。一个作家嘴里的梗,我为什么会对这个瞬间流泪。“钓了很多海水上来。”“船在海上像房子盖在大地上。”贪婪地记录着这些灵感,满足我的饥肠辘辘,享受着许多这样的瞬间,那些泪目是多少欲望和梦想,被勾起,浮现,来势汹汹又回归现实。 在浪花、悬崖面前,投影在岩石上欣赏和讨论电影。天上有明月,身边是朋友,已经可以开始幻想了🥺 “希望椅子像飞毯一样,升在半空。让我可以与明月更近,与世俗和人间更远。” 圣地亚哥,卡夫卡,福克纳! 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费里尼,莱昂内! 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分界书屋,海岛日常,像是一个文学圣殿。看着专业课上背来背去的名字如此鲜活地出现在屏幕里,谈着电影与文学,嘴里满是那些我无数次与幻想中的精神挚友分享的内容,很向往了。 以及有没有可能邀请一下王安忆、迟子建、林白,这些女作家,中国当代那么多优秀女作家。还有能不能让我去当主持人啊,我很会遛狗🥺🥺

 3 ) 短片写不下标在这

3.5 很早通过一些短视频的片段了解到的这个综艺,觉得还蛮新奇的,算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了,一直想看看,昨天晚上终于想起来了,看了一个晚上加上今天一个上午,看完了12集。先说说感受,前几期看着还是有些尴尬的,我估计是他们几个也有点尬我的移情又开始作用起来,后面几期就好很多了,慢慢融入进去了,但还是有些无聊,总是在快进三倍看。最惊艳的肯定是那个在海涯上,听着浪看着悬崖壁上的照片电影,远处一轮暖月,那个情景,梦幻一般,节目组很用心了,导演是懂文学的。再说说其他感受,在读者的印象里,作家就像其作品的影子,我们通过作品朦朦胧胧的看见这个作者,但其实现实的作者藏在影子里面,有些人可能觉得作家,这些跟崇高文学相关的人就应该躲在文字后面,更不应该跟综艺这种东西扯上联系,应该那意味着表演,但我觉得总还是要有这样的作家的,这样的节目的,让我们了解到作家是什么样的,让更多人对文学产生兴趣,或许这是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很高兴的是虽然并不深入,也没多少营养,但至少都算真实,我跟西川一样,很怕作秀式的表演,但万幸。

 4 ) 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去岛屿读书

最近刷b站的时候经常看到余华的段子,一茬一茬的,哈哈一茬一茬的不是说他们是韭菜啊。在这些短视频里面他谈笑风生接受各大记者媒体的采访,带着欢喜又嫉妒的感觉说道莫言的书妈的写的这么牛逼,诸如此类。出于余华的作品《活着》这本书是让我喜欢看小说的前几本书,于是找来了今日头条上的这档节目来看看。这档节目的名字取得很不错,叫我在岛屿读书,言下之意,各位观众你们在哪里读书,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前些年有一本红色封皮的的畅销书叫《岛上书店》,我就是因为这个名字买的这本书。节目请来了几位文坛上的巨人,包括三大诗人之一的西川和作协副主席苏童和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文学杂志《当代》的编辑陈永新。节目介绍了一些书店和作家的书房的西川在岛屿上乘船当场作诗,让人向往,更让记忆深刻的是的苏童在里面脱口而出托尔斯泰来到这就像一束光。听到这话隐隐约约脊背发凉颅内有一把锐利的刀划过。里面的广告做得隐晦,这不像隔壁《吐槽大会》《奇葩说》直接大喊某某某赞助方是我们的甲方爸爸,大家OMG买它,这总归是一档综艺节目不要求太苛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去岛屿读书。

 5 ) 摘抄

云连过岭急,赤霞知时灭。浪举必荒岩,雨狂复昨夜。半生南北诗,览空在分界。瀛海喻苍茫,坡翁诫我也。《分界洲岛读苏东坡新韵成篇》西川

这个旅行博主确实能代表一部分现在的年轻人,因为一句话去看一本书,问的问题都很幼稚,沟通表达思想上明显和作家们有分层……碰撞不出有意思的东西。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说法,所谓作家就是那些给陌生人写信的人。所谓作家是一个写信人,也是一个聪明的叙述者,他们的一生都迷恋叙述,,渴望叙述的胜利,并被叙述之难所困扰。很多伟大的小说其实是穿越困难的伟大的叙述,而伟大的叙述,大多以狭窄出发抵达宽阔,从个人出发,抵达社会,从时间出发抵达历史。——苏童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要赶多少路才安眠。(我还要再奋斗一些年,直到我死去。——西川)

家园,永远是写作出发的地方。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变成灰。——徐宗干《咏炭》

《三体》的结构特别丰富,像一首交响乐。——程永新

 6 ) 当我们谈论阅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好久没有一档真正关于阅读、旅行的文化类节目了~记录一下自己看节目时候的一些心得、节目中出现的书单还有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位作家们的观点等等。Sharing the pleasure and value of literature.

本季12期内容,简单做了一些梳理与回顾:

Ep 01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Ep 02 《收获》与编辑工作

Ep 03 作家往事

Ep 04 纯文学与类型文学

Ep 05 散文

Ep 06 诗歌朗诵会

Ep 07 故乡与文学

Ep 08 儿童文学

Ep 09 影像与文学

Ep 10 电影与文学

Ep 11 文学无国界

Ep 12 告别之夜

EP.01

几位老师关于书屋名字的讨论,很喜欢一开始西川老师提到的“转念书屋”,很禅意;但后来余华老师说的“分界书屋”,直接用了岛的名字,细品却让人有一种走进了一间书店就如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的感觉。

喜欢余华老师这段关于“多元化视角”的观点

苏童老师的这段话也是我对阅读的看法,虽然忙碌是人生的常态,但是哪怕有那么一秒钟的时间是可以抽离现实而让自己沉浸在书籍所建构起的理想国中,也是值得的。

“哪怕看三页,哪怕看十页,那都是一种姿态,分界的姿态。”

节目里也谈到了作家们对于“阅读的好处”这个很大很终极意义的问题。

读书让人认识自己、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了解他者,了解那些我们不曾经历的事和不曾有过的情感。

ps.节目里的一些空镜也很美~

以及,本集提到/出现的一些作家和书📖

看完第一集,私心觉得三位作家里面,余华老师是一如既往的有趣;而苏童老师,他应该是那种很细腻、温柔的人(联想到之前在现当代文学课上,授课的教授说他们每次去开文学会议,苏童老师都是“妇女之友”般的存在哈哈哈~);西川老师很哲思,观点掷地有声、有力量感。

———————

EP.02 「耕种·丰收」

这一期的核心人物是《收获》的主编程永新老师,几位作家和他们的朋友围绕探讨的主题也是自己与《收获》的故事、作家与编辑的关系、对巴金先生的回忆等等。

✍🏻 关于“编辑的工作是什么”这个问题:

编辑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试着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品中的思想,并给出自己的审美反思。

✍🏻 如何理解“编辑与作家的关系”:

因为我也刚刚结束了一份出版社编辑的实习工作,虽然常常觉得这份实习工作和自己理想中的“编辑”工作不太一样,很多时候作为一个初级编辑能做的也只是对一些细节的修改,做久了甚至会觉得繁琐、无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审阅的过程中,编辑好像也在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者是编辑的老师,编辑也给了作者启迪。

借用苏童老师的话,“抹去宝石上的灰尘,这就是编辑的意义。”

✍🏻 后面程永新老师讲了《收获》的一个老传统——作家们的签名都是亲手签的,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需要将作家们的签名撕下来贴在稿子上,然后再拿去印刷。

“文学也是人学”,于细节处也能品悟到那群人对于文学的匠心与热爱。

✍🏻 巴老,像一棵大树,为年轻的作家们提供荫蔽。

怀念巴老

✍🏻 文学创作就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势

📽 本期ending:时代是最好的编辑,读者是最好的编辑。那就希望能有更多反映这个时代的真实的华语文学作品吧~

📖本期书单(因为这期涉及了很多发表在《收获》上的作品,所以只记录了嘉宾们重点介绍的)

🏝🌊and本期喜欢的一些空镜

二刷的时候突然发现片头部分,拍三位老师的镜头好有电影画面感!

————————

EP.03 「彼此的背影」

好喜欢本期节目的氛围呀!没有什么是比看几位中国当代文学家一起聊天更有趣的事儿了~

✍🏻 西川老师,洒脱而又极富观察力的诗人,在海边散步时吟咏大海的诗句这段真的太有魅力了!

在海边思考,然后任想象天马行空

✍🏻 叶兆言老师回忆与马原老师相识的往事,谈先锋文学与先锋作家。

“先锋是一种姿态,写作是一种孤独”,叶老师说的真好❤️

✍🏻 余华老师的“小得意”,好可爱哈哈哈!怎么会有学生不喜欢余华老师呢!!

btw,看节目里余华老师和苏童老师“斗嘴”,觉得作家们在某种程度上真的一直都保持着一种naive的状态,所以他们笔下的文字与故事才会永远那么真诚,永远给人以启迪。

📝 只要你迈过文学的门槛,你就是作家。(羡慕所有迈过这个门槛的人)

📖本期书单⬇️

—————————-

EP.04 「生活有心·文学有趣」

本期迎来了祝勇老师做客~嘉宾越来越多了,大家聊的话题也更多元更有意思了!

✍🏻 西川老师《把羊群赶下大海》

感觉西川老师真的非常“诗人”,上期消失了一整期,还以为老师是有什么工作安排暂时缺席了呢,结果是去海边“自由行”了😂自由、洒脱、敏锐,一位诗人理想的写照。

✍🏻 祝勇老师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看展也相当于一次阅读。私以为,展览就像是一本立体的、有色彩的书,而看展的人就像是亲身走进了书里的世界,可以沉浸式地去理解和感受。

✍🏻 “纯文学”与“类型文学”是本期的一个重点探讨话题。叶兆言老师关于这个大问题的很多观点都很值得细细品悟:

文学是大众的,所以我也从来不觉得“阅读”是一件“高门槛”的事情。能造成区别的,只不过是每个作家笔法的深度,以及每个读者的鉴赏能力。
这个比喻太妙了!明白了好的作家都是善喻的。
文学,是充满人间烟火的花园。

🥳 ps.余华老师烤串那part太好笑了哈哈哈哈!

🏝本期ending:

📖 第四期书单:

————————————

EP.05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 程永新老师:散文的灵魂是自由。

✍🏻 余华老师谈鲁迅:

想到了大学现当代文学的课上,老师让我们首先去阅读的鲁迅的作品,就是《野草》和《热风》。前段时间回顾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杂文,渐渐懂得了老师课上说的,“人越到中年越会喜欢鲁迅”。虽然还没有到老师口中的“中年”,但是也会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先生的为人为文体悟渐深。

用“吵架”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文章,精妙!

✍🏻 苏童老师:读者的“期待值”问题

确实如此,所以越是知名作家、畅销作家越会面对“瓶颈期”这个问题吧,因为读者永远对他们的新故事有期待,要求也更高。
讀者與作家之間有看不見的契約,正是這份「契約精神」讓文學作品接續傳遞。

🏝 几位老师骑车出去找场地的画面,突然让人觉得他们很少年~

🌊 西川老师,每一集都是那么独特的存在!本期最喜欢西川老师在诗社和着打击乐的节奏即兴朗诵《秋兴八首》那部分,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惊喜!也能看出来老师在很用心地发掘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 本期书单:

本期ending📸

去阅读,去跨越边界(😂好像还call back了豆瓣今年年度书单的主题:始于极限,去往可能)

———————————

EP.06「詩意地棲居」

Prelude🎷

人与所处的世界之间是有诗意的🌠

好喜欢本期节目啊~欧阳江河老师莫名很有综艺感,出场便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和同为诗人的西川老师互称“老西川”“老江河”真的很可爱哈哈!

如果说诗人西川是敏锐而不失新潮的,那欧阳江河老师给人的感觉则是外放而豪爽的,都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 朗诵会·苏童《给陌生人写信》选段

“我一直相信这样的说法,所谓作家,就是那些给陌生人写信的人。

陌生人地址不详,所以,终其一生,一个作家要发出无数地址不详的信件。这些信件命运各异,大多数信件投入漫长的黑暗中,或者安放在图书馆灰尘蒙蒙的角落里,只有少数信件是幸运的,它们犹如流浪猫找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犹如蜡烛手电筒煤油灯等到了全城停电的时刻,犹如灰姑娘遇到了王子,它们找到了最完美的收信人。

一个陌生人打开另一个陌生人的信件,并且怀着好奇之心读完信件,从此记住写信人的名字,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作家与他的读者相遇了。”

喜欢苏童老师散文的笔触,加上老师朗诵的时候也是娓娓道来的感觉,很像用声音在写作。

✍🏻 苏童老师的这篇《雨和瓦》也很有感觉~

✍🏻 西川老师创作的古体诗,太有古代大诗人的风范了!

“坡翁诫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听老师朗诵这句诗的时候会萌生一种感动。

✍🏻 关于阅读诗歌的意义,概括地很美

✍🏻 “诗歌和人人都有关系”

✍🏻 西川老师“虽然没有很多人听我们朗诵,但我们实际上也是在朗诵给岩石、大海和风听”,好浪漫的形容!

✍🏻 欧阳江河老师关于“诗人的时间观”这段论述,有一种灵魂升华之感:

今人与古人同在,很哲学,阔达的宇宙观。

🌊 本期ending的西川老师~潇洒

📸 诗歌和大海,美好的空镜

📖 本期是西川老师的诗歌书单

----------------------------------

EP.07

本期貌似没有片头的小标题,但我感觉本期主要就是讲“故乡”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的,就像片尾所讲,“家园,永远是写作出发的地方”

✍ 欧阳江河老师评《山海经》:

我们在古老的文字中、在肆意的想象与严谨的描摹中找寻对于故乡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古老的典籍也承载了我们民族的血脉。

✍ 旅行,也是一种写作~

喜欢江河老师这个观点欸!这也是我每次旅行的感受,见到触动自己的景色或是人文时,不一定会将其记录下来或是分享到社交媒体,但这种“感受力”一定会转化为日后生活中的一种“推动力”

✍ 西川老师关于“鲁迅在写作中对于故乡的态度”的观点:

作家们对待故乡的态度好像都很复杂,里面掺杂了种种诸如对时代、人性之类的思考吧

✍ 苏童:“鲁迅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

✍ 关于nostalgia和中文“乡愁”的异同比较

所谓“感发”,写作是一种“有感而发”

📽 关于余·圣地亚哥·华老师的有趣一幕~

帅气的文学家hhh

⛴ 本期喜欢的一些空镜配文:

🎈 本期ending: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 本期书单

PS. 第七期主要是聚焦乡土文学的,突然间有点好奇后面几期会不会有几位老师探讨女性文学的部分呢~

----------------------------------

EP.08 「成长的压舱石」

本期迎来了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老师的做客,还有一群在上小学的小朋友们和黄老师一起聊天~看下来的最大感受就是,现在的小朋友们真是太早慧了吧!

✍ 对儿童文学写作的态度:

喜欢“纯美”这个形容词

✍ 关于“儿童为什么要阅读”:

阅读给予幼时的我们更广的视野、更多的勇气

✍ Ending中,黄老师讲的这段话真的很让人共情

虽然已经过了“儿童”的年纪,但是对于每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文字中的世界让我们知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有底气、有动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想要的种种,最终成为更加理想的自我。

💡 一个小插曲——论当西川老师加入对话,整个气氛有多好笑😂

西川老师真是拥有有趣的灵魂哈哈哈

📕 本期书单:

----------------------------------

EP.09

本期的主题是关于“摄影”与“文学”的,同时也迎来了肖全老师的做客~其实整期节目看下来,肖全老师给我的反差感还是挺强的,因为老师初到书屋的气质给人的感觉应该是那种很不羁、很潇洒的摄影家,但是不论是和几位作家的聊天,还是后面一起去山上看摄影作品展、给作家们拍照,肖全老师说起话来却是“慢条斯理”的,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他有些内敛。这种形象与性格上的反差感还是蛮有意思的。

✍🏻 西川老师关于肖全《我们这一代》摄影集的评价:

那一代艺术家/学者,并不仅仅作为个体的影像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集体,造成了我们的文化现实和文化逻辑”

✍🏻 本期节目的高潮当属肖全老师带作家们上山看“影展”,画面中老师们年轻时代的样子青涩、纯真、潇洒、酷,又带着独属于过去那些流逝了的岁月的淡淡的哀愁…

不过黄蓓佳老师在结尾的发言,其实算是对这种时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开解吧——“比起过去的照片中的这群人,我还是更喜欢他们现在的状态”。

✍🏻 黄蓓佳老师关于“摄影”的观点:

“它抓获了什么样的瞬间,也是需要摄影师一霎那之间,他对人生的穿透”。作为一个平时也喜欢拿着单反到处拍拍的业余摄影爱好者,黄老师的这句话确实给了我们看待摄影的一个新视角。那些定格在取景器里的瞬间,或许也是有生命的存在,它不仅承载着被拍摄者那一秒钟的情态,更是摄影师对于数载过往人生感悟的书写,是他对人生的参透。

✍🏻 西川老师关于“摄影”与“文学”的类比,很贴切:

🎥 本期ending:

有点想找来《我们这一代》看看了

📖 本期书单:

1⃣️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琴声如诉》

2⃣️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3⃣️ 卡尔·桑德堡《林肯传》

4⃣️ 肖全《我们这一代》

----------------------------------

EP.10 「大海·岩石·文学·电影」

本期节目惬意、轻松,又不失浪漫。超级喜欢悬崖放映这个idea和老师们坐在崖壁前的躺椅上聊文学聊电影时候的艺术氛围!

✍🏻 本期余华老师幽默点好多!记录一个“老友互损”time哈哈哈:

前情提要:苏童老师说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之后,有一个新加坡人打越洋电话到苏童老师的出版社来,想和他共同开发电影里给颂莲用的那个“敲脚神器”,苏童没答应,然后现在后悔了,觉得自己错失了商机。余华老师be like⬆️

(后面其实还有房琪问余华老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适合改编成电影”,老师答“三流文学作品”哈哈哈哈哈)

✍🏻 本期最喜欢的画面——悬崖放映,不论是岩石、海浪,还是天边的明月,都有一种阔达的时空感

一种“登峰造极”的对比

✍🏻 苏童老师:书籍与电影,文字与画面

文学与电影,是一种“喜悦的相逢”

🎬 文学送给电影电视,电影电视送给文学

其实本期节目里还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原创的影视作品似乎越来越少。但是老师们的观点我也很认同,文学其实与影视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需要好的影视作品作为载体让文学抵达更远的境地,也需要更多的原创影视文本,来形成华语文学更加完整的体系。

📖/🎞 本期书单及其改编的电影作品:

* 《活着》

*《蒂凡尼的早餐》

----------------------------------

EP.11 「文学无界」

本期的主题是“世界文学”,不论是前面三位老师对于外国文学“足球队”的编排,还是后面对博尔赫斯、莎士比亚等外国文学名家的讨论、对“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现象的交流都很精彩!

⚽️ 外国文学足球442阵型的书单(ps 房琪提的这个idea好有意思哈哈哈,余华和苏童老师也是真·懂足球🤣

✍🏻 关于博尔赫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学交流:

博尔赫斯的遗言,是将《诗人》这本书送给一位“从远方来的说着奇怪语言的人”。他写过《长城》,但却从没到过遥远的东方、古老的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诗人西川——一个从长城脚下来的人,终于成为了这本书新的主人,实现了博尔赫斯的心愿。

是纪念、是缘分,更是文学的誓约与传承。

✍🏻 提到莎士比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大概每个人都能在莎翁的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体悟。

“自由的无向度”

✍🏻 文学是无国界的吗?

“世界文学专门指的是被翻译的文学”

🌏 本期ending:

文学,可以是无国界的

📖 本期书单:

*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

*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 卡夫卡 《城堡》

* 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 但丁《神曲》(田德望译/朱维基译/王维克译)

* 歌德 《浮士德》

* 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

* 《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

* 翁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带着鲑鱼去旅行》

----------------------------------

EP.12 第一季的告别之夜

最后一期啦,这期的节奏蛮松散的,没有什么话题性的内容,就是老师们对这一季节目的一些回忆和感想。从个人的视角来看,这一季节目更像是文学的一块“敲门砖”,不管你本身是爱读书的人亦或是不爱读书的人,只要你看进去这个节目了,多多少少都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愿意让书籍和自己相遇~当然也有一些小遗憾的地方,其实是希望能够听到一些更哲思更深层的东西的,以及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元的文学话题的……不过也许遗憾更是一种美,这样才会期待第二季吧。

记录了一些本期内容中喜欢的表达💡

✍🏻 阅读是对话的重要渠道:

读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与过去、与现在、与未来。精神世界或许只有在对话与交流中才会更加丰盈。

✍🏻 在点点星光中阅读远方人的来信:

很喜欢一封来信中的这样一句表述,过于真实了……或许正因如此,阅读才是奢侈的吧

✍🏻 房琪的告别语:

阅读,让我们遇见“人类群星闪耀时”

📖 最后一期的书单:

*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 罗素《西方哲学史》

* 鲁迅《鲁迅书信》

* 保罗·约翰逊《摩登时代: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

🔮 最后的一些小感想:

其实早在我还没看最后一期的时候,就在一个媒体平台上刷到了分界书屋在录完这个节目之后就变成了苏童老师口中的“废屋”,除了唏嘘之外,更感受到了一档纪录节目之外的、真实世界的一种抽离之感。也许想要推广全民阅读、普及文学的理想是极其美好而浪漫的,但也不得不说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在真正的“推广‘这条路上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

最后的最后,感谢每一个点进这条影评、并且看到这里的你🌹——from 一个热爱文学的文学专业学生

Ending.

 短评

综艺节目的下限也许很低很低,但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的上限。这正是我们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带来的最大益处。

2分钟前
  • 火火
  • 力荐

没有主持人会更好。

6分钟前
  • 透明河流
  • 推荐

第一集看完,朋友们,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就是应该找个更有文学底蕴和节奏更好的主持人。不然聊的太浅了。

11分钟前
  • Clucy
  • 推荐

西川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银幕诗人,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带点笨拙的真诚,真诚永远是最打动人的。

13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推荐

能听他们谈文学往事,真是惬意。西川话最少,苏童最实在,余华努力当段子手,又有着对世界的悲悯和洞察。唯独房琪不太合适,因为她所知道的文学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了,只能做一个花瓶点缀作用。

16分钟前
  • bird
  • 推荐

都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房琪。应该让我来的。

20分钟前
  • 左翼富婆
  • 力荐

名字都是抄我在岛屿写作的……台湾那部纪录片影响深远,但流传不多,光学名字没用,学学人家对待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吧。。。顺便推荐下张同道的《文学的故乡》,那起码是认真做记录的态度。

23分钟前
  • 微微照
  • 很差

说实话,我更期待铁凝、迟子建、舒婷等女作家的加入。

2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评论区对房琪的宽容度,或许也是文学的宽容度之一斑。当然,文学抑或读书需不需要这种宽容是另外一说。又当然,上面关于宽容的话题有无讨论的必要呢?而我们的文学世界正处于锐利时代还是宽容时代?最后,如果把这节目当一部小说(诗小说),那房琪为何存在?怎样的存在?

28分钟前
  • 不寻
  • 力荐

缺少女性文学者

29分钟前
  • Grace
  • 推荐

请多制作一些这样的文化节目。而不是娱乐节目。

31分钟前
  • 福福
  • 力荐

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如果播放平台多一些就好了

32分钟前
  • 麻麻麻花辫儿
  • 力荐

主持人说,读青春文学郭敬明等等不感觉羞耻,我想说,我们可以不羞耻读过郭敬明,甚至大冰,你完全可以不羞耻的说出自己读过,但是经历了真正的文学之后,接受了经典之后,接受了人生之后,你还喜欢那种东西,这就应该感觉羞耻。阅读,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绘画,所有所有,除了我们都将经历死亡是平等的其它都不平等,都有高下。老师们说阅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有高下之分。广泛的阅读,但是不代表广泛的喜爱。博爱就是另一种没有品味,理解,接受,也不代表喜爱。

37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要是没有房琪,并换成一些优秀的中国女性作家就更好了。我觉得女性作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涌现的机会太少了,应该让她们出来展现不一样的视角观点,碰撞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39分钟前
  • 朱迪思
  • 推荐

主持人有点多余了,感觉她的作用就是打广告的,毕竟太年轻,跟这些大佬级人物根本聊不到一起。第一期说实话没啥看点,就是几个老朋友在一起回忆从前,希望后面能有点具体点的,感觉太零碎了,没有主题。

41分钟前
  • 土豆片栲栳栳
  • 还行

我真的很想打五分,但每次房琪一开口,我就恨不能打低分。请问这个人物设定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几位常驻的老师,和陆续来做客的老师,都让我感受到文化对我浮躁的轻抚,我片刻安定下来。我尤其被西川吸引,他是聒噪画面里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我喜欢这种温和的、不出头的礼貌。

44分钟前
  • 樟树港·没头脑
  • 推荐

为一帮作家搞个真人秀怎么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干这事儿???

45分钟前
  • TokyoCold
  • 力荐

“巴金庇荫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地级市,每个县级市都有文学刊物的,它的文学那种疆域被拓宽了,就是中国人对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的思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一点地探索,一点一点往前推进。”《钟山》文学双月刊,《雨花》文学月刊,《花城)文学双月刊,《萌芽》青年原创文学月刊,《读者》《故事会》《古今传奇》《故事大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八十年代我永远向往。

49分钟前
  • 有点上头
  • 力荐

余华的花裤衩笑死了!但余华说他35岁和鲁迅相遇也真的棒死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朵花没开而错过整个春天,一次没有长成并不代表永远不会长成。给书店起名字那里我和余华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耶~西川是这个时代的诗人,之前看过他的《跟着唐诗去旅行》,后来在b站看到一个半个小时的短片,叫《山水之上》,引导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苏童老师很话唠,思维很活跃,看到走出书本的作家,很可爱!期待后续……

50分钟前
  • 白茶
  • 力荐

很好,但是有点遗憾,应该让大家再了解了解中国的女性作家,而不是选一个没有什么阅读量的女主持,导致聊得很浅。但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好了,希望再多一点这种节目。

51分钟前
  • 世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