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HD

主演:黄树立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7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8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9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会想起那个那么好的孩子吗?

取自黄树立微博

当看到这部片子的结尾,导演黄树立的妈妈说,“你小时候对我那么好,那么乖,那么听话,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是我做错了什么吗?”然后他们两个都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时,我也忍不住唰一下流下了眼泪。 这位温州瑞安的年轻导演,在戛纳,获得了一个叫酷儿短片金棕榈奖的奖。听起来就是一个比较酷比较年轻的奖项,但他做的事情,比这个更酷。

他的妈妈,早就知道他是一个同性恋,但一直瞒着他爸爸以及其他人。她曾去北京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在他的出租屋住了几天。

那里还有被他称为“室友”的男朋友,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室友那几天睡在沙发上,所以妈妈默不作声地看在眼里,更加确定了儿子这层身份的事实。

她找不到人去讲这个事,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同性恋是不正常的,是羞于启齿的,是给家里丢脸的。更不要说她生活在温州,这个以闲谈散讲闻名的自封“文明城市”的地方,要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被人发现了,是要被人端起来讲,讲上好几年的。到那时,她的背都挺不直,头也抬不起了。

但她的儿子,这个在她说着“每个人都要结婚找工作”的时候反驳道“我看到那些女的都硬不起来怎么办”的儿子,把他们这些直白、真诚、悄悄摸摸甚至有些粗鄙的对话都录了下来,剪成了电影,还获得了国际大奖。

这下,不仅他的爸爸知道了,整个村整个市整个省都知道了,她的儿子是一个同性恋。

黄树立,这个来自温州瑞安的年轻人,在法国戛纳,用一部电影,向所有人出柜了。

他的身上有一种温州年轻人常见的自信,但他要更酷一点。

他拍妈妈浇花,拍爸爸游泳,拍斑驳的光影,拍行驶的各种车,拍家乡的房子树跟天空。然后把不知道是讲好了录下来的还是偷偷录下来的对话插入到他的片子里。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人跟他的妈妈关于他的身份的讨论。像通常年轻人们做出决定时的坚决和无所谓一样,他觉得自己是同性恋很正常,并不需要遮遮掩掩。

他初中时就跟25岁的男人写信,他出国读了书,他在北京跟前男友同居了四年,然后前男友又要出国读书。然后他就到了25岁的年纪,成了当年25岁男人的样子。

但是妈妈,这位年轻时有着美丽侧脸的妈妈,一直认为他是遭遇了什么事情才变成现在这副样子,她印象里的儿子是「那么好,那么乖,那么听话的」,她花了这么多精力金钱去培养他,最后他变成了一个她不认识的人,也不工作,也不结婚,她觉得是自己把他逼成了这样子,是自己给了他太大压力,她现在很后悔。

直到短片的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出“和解”的迹象。我们只看到妈妈跟儿子肆无忌惮地释放了情绪,把一直想说的没说出来的都说了。在山间的水中拍摄完父母一起蛙泳后,短片最后的镜头落在了人群里的妈妈,她寻找并看到了黄树立,她穿越车流望向了他,笑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模糊。

可能她还是没法释然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但在她的心里,她唯一的儿子应该还是好的,听话的,乖的。这可能是她作为温州中年妇女的宿命和矛盾。

当我第一次和我妈妈说,我有朋友是同性恋时,她连用了“窝落落”“啧啧啧”“肮脏相”等不同程度的词语来表达她的惊讶。

但后来,在我越来越多谈及同性恋的朋友,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朋友之后,她的态度逐渐平和了,她会关心地问那个朋友最近怎么样,或者顺着我说的再多聊几句。

我不知道她是否接受了这一群体存在的必然性,我也不知道她是否有了一种反正我儿子不是同性恋的事不关己的轻松,但至少她表现出来的,已经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准,胜过了大多数中年妇女。

在这个连性教育都没有普及好的社会,让中年妇女去接受同性恋这一层身份,本身就是跳步运动,但说出来至少是没有错的,说出来并加以讨论更是有必要的。 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2 ) 从8mm说开去

离开了8mm胶片,换任何一种介质,本片的成功都会大打折扣。8mm充满了瑕疵,它的成像宽度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因为是胶片,它的厚度是数字摄影机记录下来的0和1的信号无可比拟的,这种厚度给予了本片一种回忆的质感,而回忆的特征,本身又和8mm的偏色、划痕、欠曝、虚焦、与晃动这些特质极其吻合。

8mm摄影机通常都是是没有录音轨的,但本片的声音中同样充满了厚度,灵动的配乐、导演的独白、被放大的环境音、还有同母亲的对谈,不单调也不繁杂,都是点睛之笔。

在片中,镜头几乎都顶到了最长焦端,这种超长焦会把三维世界压缩得特别平面,有几个镜头甚至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感,城市的街景好像玩具搭建一般。同时,长焦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能将次要元素卡在画框之外,直视人和物本体,这种特性在单个镜头中也许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导演的蒙太奇处理后,上下镜头的联系,镜头与画外音的互文,让这些看似随手拍的生活一瞥,串联出了流淌的诗意。

长焦镜头另外的一个特质就是窥视感,这种特质和本片的题眼不谋而合——被长焦镜头反复凝视的对象是母亲,但母亲却无法正视自己的孩子,无法接受他同性恋的身份。我相信,许多不是同性恋,但无法达到父母对自己期望的观众,一定也会明白那样的感受,就算穿行在星球的另一端,偶尔我们脑中也会划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我的父母看到我这样,会不会很骄傲/失望。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搭起了最后一块积木,第一次成功地骑着自行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回头看看,父母是不是还在那里,欣慰地看着我。在本片的结尾,母亲在走过斑马线前左右四顾,终于看到了躲得远远的,玩弄着8mm相机的孩子,妈妈被孩子的恶作剧逗笑了那一刻,两人好像都回到了“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抛开了所有社会、父亲、爷爷奶奶、舅舅姨妈、同事好友的目光,这一刻,妈妈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我。

 3 ) 我不理解

新一代影像创作者明显有一种去宏大叙事的趋势,大家厌倦甚至厌恶了家国语境和集体主义,越来越原子化和苦咖啡化,只不过这部短片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部片子呈现的东西,我只想说对于一部影片,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点。

我在想,喜欢你好李焕英的人和喜欢这部短片的人群是不是有很大交集,像我这样全程冷漠脸看完李焕英的人果然对这部短片也没什么胃口。真诚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底线,什么时候被抬到决定优秀与否的高度上了?

只是举着真诚的旗帜,把自己和亲人的私生活直接扔到观众面前,这不是创作,这是摆烂好吧?甚至有一丝消费亲人痛苦的嫌疑。真诚是孜孜不倦的挖掘,是借由创作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诚实的虚伪,发现自己都被吓到的东西。不经咀嚼和再创作地直接呈现作者自身的经验,实在是缺了些创作者的风骨。温州有句俗话叫“躺草地上让蛇咬”,很能形容我对该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戛纳在鼓励什么,就好像在说:只要你卸下包袱,你就成了,就这么简单。拜托,向观众暴露伤口很酷吗?单纯这么做,我只觉得投机和偷懒,懒得往前多走哪怕一步,除了借由片子把矛盾转化成作者的自我享受,没看到任何真正对此问题的反思和见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片子真的有悖于我对电影的认知。它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家庭录像,但它真不是个影片。如果这也算影片,未免太小看电影了吧。电影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性层面的难度的,我不是在说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创作电影是在激发作者各个方面的极限,否则也太无趣了。如果将这份创伤作为一个再创作的故事的内核,我要向你敬礼salute。

PPT式的拼接+堆砌的旁白,无意义的车流路灯,这样做作的面貌就叫诗电影了?同是表现浙地、家庭,《春江水暖》那样的片子才倒是诗电影吧。

不太认同阎连科特意发明一个词汇来反对这种他所谓的“苦咖啡作品”,我也喜欢卡佛啊门罗啊这些人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核都足够广阔和深邃。我也觉得聚焦个体是很好的创作路径。但如果阎连科反对的是这部短片这样的苦咖啡,那我双脚支持。

 4 ) searching

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

“母亲爱花”,镜头下的母亲那么美,那一幕她递来无花果,画外音是争论和指责,这是一重眩晕;母语的讲述和英文配字放在一起,又带来双重的眩晕。

作为中文母语者,会幸运地意识到有很多翻译无法触及的冲击。“我们开始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对应“we are all lost”;而“我是从你的逼里生出来的”,这句话的真诚,是“I came out of your vagina”完全不能相比的。从中文和英文的夹缝里,不得不感受到一些沉甸甸的东西,所谓文化的力量。一个题外话是,看到一些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也更加明白什么是representation,为什么要表达、去发出亚裔的声音,想被看见。

“他/她是我吗?”

我很怀疑外国人能解读出多少此片背后的意味,即使我不是性少数群体,在太多的对话里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太沉重、太沉重。镜头下扫到的红旗、关于家族的讲述是另一重背景,或许能作一些浅浅的注解。

同是亚裔的创作,前些天看《妈的多重宇宙》,对照起来更显得后者只有视觉奇观可被称道了。哦,或许也有一幕——石头追女,是不是可以对应这部的母子同哭。是不是我们中国家庭至深的爱就是这样,爱到要一起自毁。

“是我错了吗”

“妈妈,你没有错……”

关于儿子的取向,母亲至今仍保有这个秘密,她没有向父亲告解,或者说告发?——而父亲也竟然能毫无察觉。能发现秘密的基础是爱,是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和关爱,而后的痛苦呢?一个女人的挣扎啊。正常与非常,她如何定义这一切,一切来自于外界的和被她内化的。怕丈夫怪她,怕朋友问起,怕亲戚嘲笑,怕儿子孤独终老……

在朋友类似主题的讲述里,持续地提到郭松棻。“在那牺牲自己也牺牲别人,在牺牲他人也牺牲自己的眩晕中,不知道有谁能够安然跻身于幸福天军的行列。”

我总想从母亲的角度劝解。

也恰巧是今天早些时候,在考虑从北京跑路的事情,妈妈问到与我同行的人,我说是男生,但是他也喜欢男生。本来没想说,但我妈妈是帮我买过《男朋友》的妈妈,既然她问到了我也就告诉她,我又问妈妈会不会在意。妈妈说没什么的,别人怎么样都尊重呀,你不是就行了呗;他们还说有女生也喜欢女生呢,你不是就行。

嗯,重复两次。

我确实不是,那如果我是呢?我是不是会让我的妈妈感到不能排解的痛苦,是不是也会让她陷入对自己的责备。我卑劣的幸运更凸显自己的卑劣,我又有什么立场来劝解呢。

“我们都是孩子,在不停地追寻”

一个无解的命题,定格在母子最后穿过时间的对望。为这勇敢真挚的讲述,献出很多我廉价的眼泪。

 5 ) 观后感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你没有做错什么?”着实令人动容。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6 )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跟广东某著名电影自媒体说,这,不就是去年在PYIFF看的《再见,乐园》吗?

不是揶揄,也不是开玩笑。虽然那部电影,有被贬异为中学作文PPT,但也有声音说,个体记忆,珍贵难得。

我是真觉得,这部亮相坎城的短片,也可以改名叫《再见,乐园》——毕竟逝去的温州/故土/家庭回忆,本就是一个乐园式存在。只不过,它以自身为镜照,看似朦胧摇曳的镜头,似乎一直在寻找和瞄准的焦点,最终戳中现实的位置,更个人,更私密,也更准。

再以20min不到的短片体量,它并不会引发PYIFF观看时的争吵,毕竟那可要一个半小时,会吓跑许多人。

回头有《再见,乐园》看的时候,大家可以再回来看以上判断。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无疑是一套私影像私电影。只需再做个简单比较,就能发现短片的议题与议题之间,差异可以有多大。去年,同样争议颇多的《天下乌鸦》,显然就是一个和女性生存危机有关的公共议题。一个更大,更具社会意义的作品。

而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换言之,由于声画分离,观众可以溯着声音,去猜想母子对话,也可以随着儿子在父母身后泅泳的影像,去感受美好乐园被成长秘密所打破的锥心之痛。

如果有人觉得,它不够电影,或处理得太过简单。事实上,拍这样的短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对大陆这样的“田园意识”社会,我简单想了下,坦白出柜的压力(或许也不能说压力),对于一名异性恋,堪比一个人公开承认有性瘾,或相亲时脑门上贴着没车没房。

当然,有性瘾或没房子本身,并不构成对一个人的否定或评判。我只是想说,它和出柜一样,是过于私人的一个事情,既不值得一定要宣扬,也不应该被嘲讽,它是属于隐私,自然权利的一部分。

一个创作者,愿意选择袒露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实,这已经胜过大陆95%的主流电影人(不要问我为什么是95%)。至于电影不电影,它的声画分离,本身就是很电影的技巧处理。

短片结束于远远的,被一辆巴士擦划过,与母亲的对望,也是和某段记忆,某个秘密的对望。母亲不愿看着儿子的眼睛,与之对视(参照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你会知道,凝视一个人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惊心动魄的体验),作者通过电影,尝试找到与母亲沟通的理想方式——也就是,他仍然希望彼此的理解与距离,可以更近一些。当他袒露自己性取向,彼此间的距离,是多出来了一个既定事实。如今,彼此间的距离,又多出来了一部电影(好在它会保持小规模流传,但不至于公开放映)。

对于观众,观众既可以充当作者的眼睛,母亲的眼睛,还有摄像机的眼睛,这种无处不在的视角,使得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三人餐桌的对话。换言之,观众通过观看,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温州家庭的内部,似乎正与作者挨着肩膀,或低头沉默然,或想拍拍他的肩膀,安慰起来哭泣者。

当《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袒露了身份的秘密,不仅扯动了许多无法出柜,或是与家庭羞赧难言的群体,而母亲以“怪物”,传宗接代之期望破灭等言语暴力,行相爱相杀之捆绑,未必只见诸这个灰色群体。相反,这种以大为名的爱,粗暴或温柔之杀戮,在大陆非常之典型。

说到底,《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篇影像日记,也是一则记录,经过滤镜与技术处理,进而成为作品。“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我在前文的分析,其实正是艺术与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正向作用),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

哪怕具体于2022年,当下此刻,同样值得一再强调,一个人要留下个人记录,不应该被卷入宏大话语和叙事的声音,那是多么的重要。哪怕它看起来,还是在说一个被认为特别轻,没有表现真正生存之痛苦的指摘。但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自我情感价值,受到干扰,斥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痛苦,可以被认为是更大的,值得说道。毕竟,人之立存于世,既有向外的一面,也有向内的一面。自由并不是一个可以拿起,又可以丢弃的附着物,它会一直驻扎在我们心里。对《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里的“我”,自由就是他的取向,他的选择。不想伤害人,也不应该有人被伤害——尤其是彼此相爱的母亲。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呈现了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好比插入到《萌之朱雀》的纪录短片)。当然,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电影采用声画分离的手法,画面是障掩,声音才是重点。如果只讨论“看不到的声音”,它也是许多人提到的,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在那部电影里,女儿不理解作为风流同性恋的母亲,她们需要坐下来谈谈。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母子对话,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长期,日常可循的,导致需要这么一部短片去信,充当书简般的正式交代。我们无从判断,这部电影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许,如同许多面临类似认同困惑与亲情维基的LGBT群体,这对母子间的心结,需要的远不只是一二十分钟。好在,时间这个东西,我们都还有着。而短片的影像——持摄像机的儿子,爱花的母亲,夏日水中的一家人,会永远流动,鲜活和年轻。

资料补充: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年轻导演黄树立执导的一部短片作品,它参与了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单元,并获得一个酷儿棕榈奖。

黄树立是影片《再见,乐园》的摄影师,也是顾晓刚新片《草木人间》和蔡杰新片《人海同游》的摄影师。相信大家很快会看到他的更多作品。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短评

勇敢和真诚,是做一个电影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8分钟前
  • 狗牙
  • 力荐

八分半钟,出租屋里的网突然卡了,妈妈那句直扎人心的话还没说完,字幕已经全部打出来了。我看着那个缓冲的圈圈一直转一直转,就像是一句说不出口但终究还是要脱口而出的话一样,突然一下就哭了。今天我29了,不是小孩子了,但好像也不是大人。时常佩服别人的勇气,也恨自己为何没有成为其他人。总会分开的,无根的,飘零的,笑着告别的,哭喊着逃离的,人和人,无一幸免。是吧?是吧。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1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14分钟前
  • 勾狗够
  • 力荐

也许暂时还需要藏在摄影机背后,但小螃蟹依旧决定勇敢地循着羊水的暖流洄游。

15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说到底,“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中国人过得开心是一种罪

18分钟前
  • 名侦探兔美
  • 推荐

有几个段落处理很漂亮,独白稍微有点多了。中国母亲总是善于把自己放在行刑架上,一边沉默一边背负。隔代的痛哭也是无解的吧。

2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其实它的珍贵之处并不是在今天对中式家庭关系、传统与个体自由的撕裂,同性平权等这类话题的探讨,绝对不是,它的诗意也不是随便一个超8摄像机或者所谓“私影像”这类词所能概括(你就是买了也拍不出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它究竟为何如此动人、如此独一无二,为什么就是没有其他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看不到?戛纳乃至全世界也看不到?为什么今天的电影都是些一眼望穿的假把式?这绝不是人们放弃了胶片那么简单。要知道其实它的语法那么简单,是会让你感到近在眼前跃跃欲试而非远在天际的好作品。它打动我们也不是因为那些议题,而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书写中国,书写我们眼中的世界。他用诗人之眼望向我们所有人望过的焦土的现实,让眼泪和叹息有尊严、丰荣地坠落。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当我们所有人遥遥相望,这目光就汇成一片孤独者的汪洋。

26分钟前
  • 叶隐
  • 推荐

💔😭💔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好沉重的话题。一直在流泪。影片里妈妈的每句话我都从我妈妈嘴里听到过。我说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妈妈说“你以为你是独立体吗?你脱离的了社会吗?”妈妈说“我花那么多钱,就把你打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吗?”妈妈说“我都不知道跟你爷爷奶奶,舅舅怎么说。”妈妈说“我怎么生出个怪物来。”妈妈说“为什么你小时候那么乖,现在这么对我,是我做错了吗?”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过。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跟我说。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在流泪。可是怎么办。我不想让妈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

30分钟前
  • 明天就吃大煎饼
  • 力荐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人(怪物)啊”,即便抛开性向讨论,这句话是多少家庭争吵时,父母会丢出的话语。所谓“隔壁家小孩”,所谓光宗耀祖,多少的寄予众望下的失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和母亲的对望,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问题都会成为家庭中为人母的失职,也又是她们“心中失败一生”的注脚。而影像上的处理,是对这个世界的逃避,也是一次重新认识。

35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有些评论真的令人作呕。那么多差评没有一个在评价电影本身,全都在批评导演作为一个个体的出发点。私影的出现意味着电影不应该只是社会的枪炮,她也有着承载一个普通人情感的能力。大家都上了那么多年学,谁不知道你那点狗屁阶级理论和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有些人高高在上的学院派口吻真的让人怀疑到底谁才是真的自恋。这部片子不属于电影节,不属于观众,更他妈的不属于你。

39分钟前
  • Ed L.
  • 力荐

超8毫米胶片纪录的“日常对话”,声画分离影像诗。不得不说这个主题太私密、太真实、太中国了...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过于坦诚和亲密的语气与触感。超8mm质地太棒 是最契合记忆的模样。20min的影像切片即可轻盈带出大陆家庭的一个完整切面。再次证明了一点 有时候 私人的 即是世界的。创作是要绝对忠于自己才能打动人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will you look at me?妈妈 为什么不能直视我的眼睛?在那里 你一定可以看见我最澄澈的快乐与笃定。羡慕如此勇敢诚挚的叙述,难能可贵。

41分钟前
  • Zan.
  • 推荐

这岂止是泛lgbtq+的问题那么简单 这是两代人的集体创伤 一万个不一样的同代家庭 同一个对话 将问题放在结婚生子工作上也是一样 是我代跳不出的创伤 也是我们父母辈的困局

46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短片本身1星,勇气分加1星,感情分再加1星。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非要的话,那我套用一下我学电影期间某香港导演对我习作的评价:“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太单一了,我看不到太多你拍电影的能力在哪”。感情上很能共鸣,类似这样导演和母亲的对话,相信都发生在超过90%的同龄人身上过。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被还原,还是很受触动。而且导演也很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最私密的片段纪录。能看出来作为摄影师的他对影像的感知和审美,但又不觉得太惊艳。大部分的质感都是超8胶片所带来的。在这样一部配画面诗朗诵的电影里,画面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导演念白的写作水平又实在是有点拉。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

49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好多自己也很想拍的画面。有几个剪辑点特别好。不过还是有些时刻的声画配合显得过于符号化,好在超八的影像质感和绵延的讲述总是能把有些干瘪的元素拢起来丰满起来。很难不哭,但是人物开始哭的时候我确实就停下来了。感觉上倒也并不是什么窥探的打断,更像是意识到那种平静的讲述和这些簸荡的嚎啕声并不在窄窄的屏幕之内,它穿透了出来——或许这就是片子里的那句“我也变成了他”。

5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如果说不好可能会被骂。。。叙事不行,剪得不好(尤其开头),影像太多直接的模仿,最后一部分影像有创新。。。镜头入水那一幕有点惊艳,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缺席和沉默的父亲,文案是「沸腾的沉默」。然后文本的话也也不及绝大多数微博小作文。。。作为创作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故事的叙述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者时,才能证明你的创作才华;但由于是叙述自己,又无法第三人称般冷静和深入探讨,又抑制不住陷入自恋。勇气可嘉,但为何要成为另一个人?没说清楚,所以落脚有鸡汤的倾向。港真大部分东亚儒家同性恋的故事讲出来都比这个恐怖吧,导演已经很幸运了,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结局。

52分钟前
  • 宋不吃
  • 还行

“你小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长大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不同的孩子共尝同源的痛苦,不同的母亲拥有相似的哭腔。

54分钟前
  • 五加皮
  • 还行

把超级帅的男朋友拍到作品里,把他的名字写在致谢第一个,黄树立:温州泰勒丝!

57分钟前
  • yu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