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普通话)

HD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特·萨拉夫,维克拉姆·古哈勒,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7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8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9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愚暗时代的燃灯者

近些年来,“印度”和“现实主义”双标签已成为一张金字招牌,每年都有几部印度本土电影在内地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其中教育题材影片屡屡引人注目。此前已有《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引发现象级讨论,2018年秋登陆院线的《嗝嗝老师》依旧致力于在教育题材上挖掘叙事的可能。如果说《三傻》和《起跑线》聚焦于受教育的一方,那么《嗝嗝老师》则是将视线均摊给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成功塑造了一个优秀女教师的形象。提起老师,总能想到赵越胜忆恩师周辅成的回忆录《燃灯者》,于是干脆借此书名为题,浅谈“嗝嗝老师”奈娜的形象。

《马太福音》中,“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燃灯者成为言传身教者的最佳比喻。《嗝嗝老师》中出现了两名燃灯者,一位是女主角奈娜,另一位则是奈娜儿时的老校长可汗先生。奈娜不幸患有图雷特综合征,会不由自主地抽搐、打嗝,从小饱受歧视,甚至连父亲都为此感到羞耻。她原本自卑阴郁,如果在此路径上成长,大概率会变得愈发纤弱敏感,彻底沦为边缘人。幸好生命中出现了可汗先生,鼓励她当众讲出自己的病情,并发出“请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我”的诉求。病情没有好转,命运却发生了转折,奈娜逐渐变得开朗,神经被打磨得粗糙,当有人嘲笑她的疾病时,她就回敬以更大的笑容。

春风化雨,薪火相传。可汗先生早已退休,成年后的奈娜一心想要接过火把,成为照亮他人的燃灯者。尽管她已拥有双硕士学历,但先天的缺陷还是让她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她为了找一份教师的工作,待业五年,面试了十几所学校,家人对她的执念既不耐烦,也不理解。与其说成为教师是奈娜的梦想,不如说这是奈娜第一次被可汗先生的光环温暖时就暗暗许下的承诺——传承师者精神,并温暖更多同她一样处于歧视链底端的人。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或许这也是内地观众总是对印度影片格外宽容的原因——印度现实主义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内地电影能够成为的更好样子。

《嗝嗝老师》的叙事算不上高明,但也不逾矩,节奏是被精确计算过的稳健。导演有意规避掉了印度片喜闻乐见的歌舞场景,故事也变得更加流畅。影片构建了双重的戏剧冲突,一是学校公认的差生如何后来居上,二为患有罕见神经疾病的女性如何向人们证明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奈娜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与疾病和平共处的过程,影片只是迅速带过,全片紧紧围绕她如何成优秀教师这一主线展开叙述。

奈娜在片中呈现出的形象始终自信乐观,不卑不亢,但她对工作的态度,其实暗藏了两次转变。第一处转变发生在家访之后。从片中多处细节推测,奈娜应该出身于高种姓家庭,尽管身患怪病,但并没有经历过物质层面的匮乏,并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家访之前,她的工作是对方法论的实践,教学方式充满实验精神,阿提什说学生是她“科学实验的小白鼠”并非毫无道理。面对学生的捉弄,她充满耐心,宽宏大量,却谈不上深层理解。直到家访,奈娜的观念受到冲击,意识到9F班学生的处境远比她想象中更糟糕,才终于发自内心地理解了学生,并决心帮助他们改变现状。拜访奥露家时,奥露的母亲正排着队等送水车送来日常用水,见到奈娜时竟问道:“老师你那里也没水了吗?”又好笑又辛酸,仿佛是农民在问皇帝是不是用金锄头锄地。奈娜拜访的最后一个家庭是阿提什一家,天色已晚,她望见未成年的阿提什在灯下熟练地修车,已经说不出一句话。目之所及,正如学生所言,“整个世界都在贫民窟之外。”

第二次转变则发生在阿提什毁掉了9A班的科学项目之后。本以为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热爱学习,课业进展顺利,师生摩拳擦掌等待期末大考。然而阿提什闯下的祸将整个9F班再次拖入危机。奈娜的信心被动摇,开始对学生和自己产生怀疑,病情也随之加重,重重打击之下,她心灰意冷地说:“总之,我觉得你们也不再需要我了。”此次短暂分别,虽不是愉快经历,却让奈娜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确定了对彼此的需要,师生终于结成最紧密同盟,成为固若金汤的利益共同体。正因如此,9F班被诬陷作弊时,奈娜可以毫不犹豫地站在学生一边,为学生的人格作担保。

严格来讲,印度不是穷国,而是一个穷人很多的国家,这是阶级固化所致。上流阶层拒绝为底层人敞开大门,低种姓人从小就被限制了很多人生选项。在这个背景之下,奈娜的选择更显可贵,她的疾病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了她与“差生”沟通的法门——疾病让高种姓的她成为被歧视者,她对低种姓学生的关心更多来自于感同身受而非高高在上的同情。她是燃灯者,同时也是盗火者,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不断地为9F班争取机会,让他们也能有尊严地与9A班优等生并肩站在一起。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嗝嗝老师》传达的观念过于鸡汤。在这个时代,“丧”成为流行文化,早些年大行其道的鸡汤和鸡血被弃如敝履。但不客气地讲,“丧”更像是一种富贵病,一种新时代的犬儒主义,那些真正被上帝关上门的人,生活中没有“丧”这一选项,他们必须拼命拼命地逆水行舟,才不会被命运的巨浪掀翻。电影结尾,已是二十年以后,奈娜退休,教育生涯画上圆满句号。她的第一批学生前来探望她,无一缺席,并全部成长为自己曾经想要成为的样子。多浪漫,多理想主义,简直像童话故事。但与其说这是鸡汤,不如说它是一点希望,是身处谷底之人的一剂强心剂。

我们或许生活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中,唯愿所有人都能遇见生命中的燃灯者。

 2 ) 关于教师和电影

作为一名教师 看完此电影 纵有千言万语想要分享。今年是我从业第二年。还记得去年刚当老师的时候 幻想:为每一个学生制作成长日记;每周为自己写一篇教学日记与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这些幻想直到今天一件都没有实现。因为我发现学生太多了 教学压力太大了 教学任务太重了 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将那些幻想变成现实。

看到电影里嗝嗝老师新颖的上课方式 我第一反应: 这不可能。是的 根本不可能。中国的课堂教育永远不可能是开放式的 寓教于乐也只是说说而已。好像卓越真的都是辛苦得来的。还有,其实我特别讨厌电影里的一句话“没有差学生 只有差老师” 这句话我一直不敢苟同。我相信无论再过多少年 我依然不赞同。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 而不是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永远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

当然,观影途中几次被感动落泪。当嗝嗝老师面对校长 面对父亲 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是动容的。我无法想象一个被拒了n 多次的人还能一直坚持当老师。我也无法想象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想接纳的人还期待谁去接纳。我更无法想象面对一群顽固不化的学生时 得付出多少耐心 智慧 和爱去浇灌他们。是的 做教师的应该反思自己。

总体来说,印度拍的教育题材的电影都还不错。

 3 ) 当你全力追逐梦想时,连高山也会为你让路

努力的最大障碍不是懒惰,而是恐惧。比起意志坚定朝既定目标前行的学霸,更多人担心的是自己努力了仍然会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反而不敢用尽全力。如果付出了50分心血,因为早有意料,没奢望,能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接受结果,久而久之就把那丝原始渴望忽略了;可是如果付出了100分心血,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失败,那就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而是整个世界的坍塌。这样的打击连成年人都不见得能接受,更何况青春期的少年。在普通领域,决定我们成败的不是智商,往往是心性。大部分人最缺乏的成功特质是直面恐惧的勇气。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女主奈娜从小患有图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以声语型抽搐和动作型抽搐为主,奈娜会不由自主的打嗝和摇头。这个疾病的出现率在儿童中占1%~3%,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将症状持续到成人,奈娜是这其中不幸的少数人。一个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在学校会面对怎样的歧视和嘲笑,大家可想而知。学校将奈娜退学,建议她去特殊学校学习。嗝声成了她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分水岭,强行把他们分成两个世界。奈娜的妈妈不同意,她认为自己的女儿智商没有问题,学习能力也没有问题,不应该遭到歧视。她的坚持换来丈夫的不理解,学校的不赞同,经历过十二所学校退学后,才找到一个愿意接收奈娜的学校。

一位好的老师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奈娜站在讲台上时,白发苍苍的老校长问她:你希望学校怎样对待你?小奈娜说,和别人一样。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公平的对待,公平的机会。当老校长对奈娜做出保证后,暖色光调下,校长的眼神充满了鼓励,他朝她竖起大拇指。那一瞬间,妈妈在流泪,众人在鼓掌,我却看到了她的勇气。那个藏在洗手间里,为了不让自己发出打嗝声把卫生纸拼命塞进嘴里的女孩消失了。她正视了自己的缺陷,在讲台上为众人解释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她抛弃了自怨自艾,把自己和普通学生放在了同一个起跑线。多年后,奈娜成为一名理工科的双学位学士,她本可以选择很多职业,却始终忘不掉老校长对她的激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把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孩子。教师是一个讲究形象的工作,老师除了授课,还需要言传身教,以自身为学生们做出榜样。一个说不了几句话就打嗝的老师,怎么能在讲课时保持课堂的严谨气氛?奈娜多次面试都铩羽而归,她却勇敢把自己的最大短板暴露在人前,决心一条道走到黑。

奈娜唯一的机会是给一群所有人都嫌弃的学生当班主任。这是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性格敏感又顽劣。奈娜因为身体原因遭受歧视,这群孩子因为家庭和出身遭受歧视。当所有人都把你当成垃圾时,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只配做一个垃圾。大家都知道,在印度,种姓制度依旧盛行,高种姓女性不能与低种姓男性通婚。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从事着最低贱的工作,最受歧视。生活在贫民窟,为一顿饭一口水发愁的9F班学生,可能连首陀罗都不是,而是最卑微的达利特。因为新教育法,这些公立学校皮肤黝黑,鼻翼肥大的达利特走进了贵族学校,和皮肤白皙,鼻梁高挺的婆罗门、刹帝利同处在一个校园,他们站在一起时,哪怕穿着一样的校服,视觉上也能一眼区分出两个群体。从学生到老师,大家都想把这群扎眼的贱民赶出学校,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9F班学生的叛逆是自尊心受挫后的本能自卫反应。

奈娜有一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人们总是会对自己不了解的群体产生偏见,在印度,人们认为低种姓等于低道德。长期养尊处优的9A班学霸因血统和家庭地位有着强烈的优越感,面对与自己差距太大的9F班学渣言行傲慢。9A和9F互相敌视,产生了数次矛盾。奈娜向校长保证,会让9F的成绩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全部及格,请求校长不要解散9F班。她让全班学生写下自己最恐惧的事情,撕下这页纸,折成纸飞机,从楼顶掷出。这些远飞的纸飞机代表着与昨日彻底再见,赶跑心底的恐惧,努力改变为未来而战。这样的决心在外人看来是个笑话。没人会相信,这群粗鄙的孩子能够赶上精英班9A班,没人认为他们会真的学好。奈娜却透过他们桀骜的外表看到了他们脆弱的灵魂,他们需要的是勇气,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歧视,使奈娜更加明白,一个公平的机会是多么难得。奈娜的梦想和学生们的梦想缠绕在一起,期末考试不仅是9F班学生对面未来前进的第一步,也是奈娜证明自己的第一步。

影片中刻画了一个智力、爱心、能力超群的非凡老师。她会用各种办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她虽然打嗝声不断,但的确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近乎于完美的理想老师。老实说,每个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都会成材,奈娜兼具了老师这个角色的一切优点,同时充当了‘教师’‘母亲’‘心理医生’‘姐姐’多种角色,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每个遇到这样老师的人都应该庆幸上天的馈赠。

电影中,与奈娜相对应的角色是瓦迪亚先生。这个头发花白的男人身姿笔挺,总是穿一身质地精良的西装,外形上有种老式的绅士派头。奈娜老师在生活中不常见,瓦迪亚先生在生活中常见。这个男人固执、古板、护短、严苛、有属于他这个年纪和身份的一切缺点。他虽然不苟言笑,却想把最好的一切给自己的学生。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也许他不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对学生的爱护并不亚于奈娜。他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不会轻易为外界所改变,面对奈娜的授课方式,他嗤之以鼻,‘学习的重点不是快乐’。他想赶走9F班,出发点也是想赶走害群之马,免得影响其他的好学生。这样的老师我们都曾遇见过,对待学霸他如父亲般慈爱,对待学渣他如同对待敌人般无情。

瓦迪亚先生的转变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人头涌动的大礼堂内,他承担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把过错揽在了自己身上,说出那句‘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瓦迪亚先生被9F班的努力打动,他认同了奈娜的教育理念,认可了9F班的成绩,当他亲手把级长徽章递到奈娜手中时,理想之路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一条门缝。我看到了希望。一粒草籽在自然界中无比卑微,可是它能够在春天发芽时顶起沉重的石块;一滴水没有任何力量,可是天长日久的坚持滴水能穿石。一个贫民窟的女孩想去开飞机,当梦话说出来也会被人笑话,可是在课堂上迈出第一步后,通过一步步的考学,你怎么知道她将来就不能成为飞行员?

梦想是一粒种子,它安静地躺在内心深处,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如果选择懦弱,选择轻松地随波逐流,这颗种子会慢慢失去活性,天长日久之后和灰尘融为一体,埋在心底最深处,成为一句卑微的笑话。如果选择勇敢,选择用尽全力的去追逐,你永远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羞于谈梦想,认为那只是小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成年人谈自己的梦想既幼稚又可耻。我们忘了那些儿时想当科学家当宇航员当外交官的憧憬,跟随时代潮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在上代人,在自己画地为牢的圈子里不断兜圈子,像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嘲笑那些把梦想说漏嘴的人。这不是聪明,也不是现实,其实只是因为恐惧,午夜梦回时我们自己心里都明白。梦想不是奢侈品,而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直面自己的恐惧,你才有资格拥有它。梦想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徒劳,它像光,像水,能够照进黑暗,能够打动人心,当你全力以赴时,它的力量会超出你的想象,你也许会化身为移开太行和王屋的愚公,也许会化身成分开红海的摩西。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就像电影中瓦迪亚先生留下了9F班,9A班和9F班打破了种族篱障成为朋友,身患图雷特综合征的女孩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只要有梦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4 ) 我们都是“冷漠症候群”患者

工作日的中午,影院里只有我和两位神情严肃的中年女性,观影体验良好。

《嗝嗝老师》的内核仍然是我们常见的一名与众不同的老师遇到了一群与众不同的问题生,并最后在感化了他们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故事。

老套但有效。

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少见的没有一言不合就跳舞,使得电影的叙事和观众情感的代入显得非常流畅。

《贫民窟百万富翁》跳舞桥段

到了观影的后半段。仅有三人的影厅里也渐渐传来了微弱的抽泣声。


没错是我。作为唯一一名男性竟看的虎目含泪,使得本来就安静的影厅里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其实在观影前我并没有对该影片有太大的期待。毕竟同类型的影视剧作品内地的观众或多或少都已经看过了。早些年有名声在外的《GTO》和《放牛班的春天》,近些年也有些小而美的励志电影如《垫底辣妹》。经常看日剧的观众可能会看过更多。如果把一部换汤不换药的作品放到今天来看会显得有些过时和乏味。想要在同样的内核上拍出好看的作品,就必须要在影片的立意和代表人物的选取上有所出彩。

《嗝嗝老师》做到了,电影中老师的角色选取的是一个“妥瑞氏症患者”,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通过这部电影才第一次了解这个病症。学生则是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双方都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弱势群体。这样人物的选取可以看的出这部电影的野心很大。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虽然内核依然是成长的过程,但电影更多想传递的却是印度贫富差距的现状以及人们对弱势群体的不理解所体现出的愚昧。

01

先谈谈缺点。虽然影片的野心很大但在呈现程度上却显得有些剥离。因为前面说过影片的内核仍然是一个学生老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揉入这么多比较大的话题显然是一部电影很难做到的。

在表达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影片特意安排了一个F班,作为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是独立在整个学校之外的,受到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抵触和排挤。他们的自卑转化成了他们的叛逆从而成为了一群桀骜不驯一直做恶作剧赶走老师的问题生。

《嗝嗝老师》剧照

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源于别人的白眼和嘲笑。他们急于证明自己,但所有的表现只体现在无关痛痒的恶作剧和与优等生的各种对抗上。而作为对立面的A班,优等生表现出来的是高傲和鄙视,以将F班赶出学校为己任。

这样的表现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没问题但却显得有些流于表面。真正了解贫困生的人会知道他们的自卑往往不会来源于别人的恶意。相反的至少在学生阶段,我们最多传递的是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同情,我们被教育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事实不是如此,但所有人都会努力在行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和关爱。

没有人也没有老师会对贫困学生表示敌视或嘲讽,更不会将他们孤立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样是不光彩的。

贫困生的自卑来源于他们接触社会的那一刹那。他们走进正常学校的那一刹那。他们在环境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野蛮生长。他们的谈吐和经历无一不在告诉他们,那些获取着良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和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巨大。自卑来源于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却往往不会来源于类似电影中A班师生那样刻意表露出来的恶意。

在贫困地区的学生还在为了高考改变命运死命读书的时候。受着优良教育的孩子可能早早的已经为出国深造做起了打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许多孩子可能小小年纪就已经跟着上层社会的父母参加各种饭局,学习着在这个社会上主流成功人士的谈吐和认识。在别人还在学着ABC的时候就已经半只脚踏入了社会。

可想而知当一个终日只能与修轮胎为伍的贫困学生遇到这么一个光彩夺目自信而又优秀的同龄人时,自卑还不用别人敌视就已经深深根植在他们幼小的心里。

贫富差距的恶性循环更多来源于巨大教育资源和环境的不对等,而不完全是小小学校中人们的恶意,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有些浅了。

02

再来看看关于问题生成长的表现。

与大多数电影一样问题生的主要表现体现在调皮捣蛋和恶作剧上。这是他们对这个社会小小抗争的表现。

但相信我,一个如电影里所说贫困如洗的学生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时,要么会选择发力读书改变命运(如进入衡水中学这样风格的学校),要么早早的接受现实进入社会打工了。留在学校的问题生并不是个个都等着拯救通过小小的恶作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很多只是单纯的读不进去书了。没有复杂的道理背后也没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只是他们在各个你们看不到的角落选择了放弃。

通过一场感动人心的教师独白而悔过重新作人,并在刚学完牛顿力学和抛物线的情况下,就能熟练掌握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这一转变,让这段老套的成长剧情显得更加老套和出戏。

影片中片尾作为反派角色出现的A班老师的五分钟自白却是整部电影在教育方面最出彩的表现,甚至盖过了奈娜作为老师的光环,一个立体的老师形象立了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只知道仇视的坏老师形象,而是和大多数老师一样认真而严肃同时又真正的爱着自己的学生。

瓦迪亚先生

问题生不是电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和泪与哭喊的自白所能改变的。整个过程肯定是艰辛且漫长的。“卓越永远来源于艰苦而不是有趣”作为A班老师的这句话也许才是对于改变问题生这一问题最好的注解。在这点上来说电影的描写也显得有些浅了。

03

诚然剥离的看,仅仅作为一部以教育问题生,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电影来看这部拍的只能算是及格水准,平淡之作。

但作为一部看的我虎目含泪的电影,必然是瑕不掩瑜的。

电影对“妥瑞氏症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描写在其他内容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细腻和出彩。电影的前十五分钟镜头毫无保留的展现了主角奈娜的种种症状,得益于逼真的表演,相信很多观众开始会和我一样在奈娜反复的抽搐和发出“戛戛”声时会有不适感甚至一丝尴尬。我甚至开始希望接下来奈娜会治好这个病停止这个动作。

同时群演也尤为出彩。他们所表演出来的周围人们的目光是那么的真实而又刺骨。成人已经不像小孩了,早已学会了包容和接受,对于奈娜的病所有人都表示出了理解和宽容。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他人眼神中本能的梳理和不解、是父亲为了不让奈娜难堪同时也不让自己难堪而替她点单这一行为。在观影期间我一直再问我自己,隔着屏幕都感到了不适的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患者能表现出真正的善意么。

答案是不能。

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一个小小的插曲,感恩于这部电影我终于知道了这个病症的名字。

一天我与往常一样在没人的教室里自习,过了会进来了一批学生是来上课的,这很常见,自习的教室接下来有课。平常我会选择离开换间教室但那次我想留下听听别人在上些什么课。

学生鱼贯而入坐好,我坐在最后一排做自己的事情,最后进来的一个女生坐在了我的前面,周围的学生纷纷远离坐到了远处的位置,只留她坐在那儿,周围除了我们就只有一圈空出的座位。似乎别的同学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和异样,自顾自的谈笑。

那姑娘在打开书包掏书时显得有些费力,她的脖子总是时不时的往旁边转动,嘴里同样也发出“戛戛“的声音,没有电影里这么强烈但坐在后面的我却听的很清楚。

这样的抽搐一直没有停止,我看她费力的把书放好,脑袋仍在抽动。我记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竟是有些好笑。后来才觉得有些怪异,我像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一样把这事告诉了室友。分享完后我看着她孤单的坐在我前面时不时的抽动着身体发着怪声上完了整节课,没有人与她说过话,也没有人看过她一眼除了我之外。她像是一团大家不想触碰的空气独自缩在教室的一角。

当时的我和他们一样把视若无睹看作善意,把不作恶不嘲笑就看作善意,把理解但不靠近看作善意,却唯独忽视了冷漠这个最大的恶意。

这段经历本就只是一段转瞬即逝的小插曲,我没有印象深刻,像很多的人一样我习惯了遗忘与自己不相干的小事。但这第二天就抛在了脑后的记忆以及我当时的疏离和冷漠,却在这部电影开场的五分钟,像刀一样突然朝我刺来。

电影中女主小时候与可汗校长的一段对白尤为使人动容。

可汗校长

“前面听歌剧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听到台下有怪声“

“有“

“我也有听到“

“我想请这个发出怪声的人到台上来讲讲你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声音“

“你喜欢发出怪声么“

“不喜欢“

“那你干嘛要这样“

“因为我有妥瑞氏症“

“这是什么毛病我第一次听说“

“我大脑有问题 会不自觉的发出怪声“

“你可以控制么“

“不能 这是一种病“

“你希望我们怎么做 我指的是学校的每一个人“

“我只希望大家把我当作普通人“

“好我们会会想对待其他学生那样对待你 你回去吧“

平淡但足够有震撼力,他没有刻意将她保护起来相反的他让奈娜自己到台上诉说这个症状,就好像一个孩子说自己感冒和流鼻涕一样正常。言语中没有流露出强烈的同情也没有呼吁大家关怀她。此时的奈娜只是个普通的学生。而这正是她需要的:不被视若无睹和能够进入正常人的生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却总是被我们忽略。

“妥瑞氏症“在电影中后段存在感已经较为淡化,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奈娜情绪的一种表现。也许这也是影片希望我们看到的,从刚开始的不适到学会接受它,这个症状并不特殊它只是在人身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嗝嗝老师》剧照

尽管有缺陷、尽管很多想要表达的问题依然留在表面。我都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多年前那个姑娘身上的病症,也让我摆脱了愚昧理解了它,就这一点也值得我给它一个好的评价。


我仍然记得那天她一直高高的仰着头,笔直的背影自信的让人心疼。和奈娜一样她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培养出多么强烈的自信,才能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我不得而知。我只希望假如我能回到那天,我会拍拍她,告诉她我衷心希望她未来一切都好。

 5 ) 《嗝嗝老师》: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当你面对一群冥顽不固的孩子,你会放弃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站在他们的身边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放弃吧,我们会以固有思维认为他们无药可救,还怎么让他们成为好孩子。

本周最后一节课,我还在因为无法很好管理学生而惆怅,课堂纪律失控时我很诅丧,我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安静,回到正常课堂氛围里,成为了我的难题。

当看到《嗝嗝老师》,我就隐约知道这就是一部老师如何让一群不听话的学生最后变优秀,应该是一部励志片。带着自己的“难题”,看起了这部电影。

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说,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影片里嗝嗝老师认为,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

所以说,即使面对一群糟糕透顶的学生,我们也不要放弃他们。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嗝嗝老师是一位德拉图雷特综合症患者,她的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抽动,还会时不时发出怪叫声。

小时候,老师们认为她在扰乱课堂秩序,常常责骂她,当得知这是一种病症后,又建议她退学,她辗转过多个学校,甚至连她的爸爸都认为,她该去残障学校。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接纳她的校长,校长让全校师生把她当成正常的小孩看待,而不是一个发出刺耳叫声的怪小孩。校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决定做一名老师。

很显然没有学校想要一位会发出怪叫声的老师,即使她是有双学历的高材生。

最后,她的母校再次接纳她,也只是因为迫切需要一位老师。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一个由学渣们组成的班级根本没有老师愿意教。

他们在嗝嗝老师来上课的第一天就打赌,这位老师挨不过一天。

嗝嗝老师解释了自己的病情后,他们还编了一首RAP,说嗝嗝老师就像老鼠一样,会发出吱吱吱的叫声。

他们给椅子做了手脚,让嗝嗝老师一坐,就摔到了地上;

他们给粉笔里加了料,让嗝嗝老师一写字,就像打火机点了火一样;

他们还利用化学实验搞了个小爆破,把教室的玻璃炸碎了。

校长决定解散这个班,让坏小孩们滚蛋回家,一直被捉弄的嗝嗝老师却说,炸坏玻璃是她上化学课时发生的意外,不是学生们的错。

出现了一位代表我们大多数人的学霸班男老师,他认为并且告诉嗝嗝老师:他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你怎么替他们背锅,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他们的成绩永远不会及格。

而嗝嗝老师说,从他们的恶作剧里能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智慧。

她认为,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嗝嗝老师不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就算自己背黑锅被嘲笑,依然为他们争取权利。

当学校的重点项目被毁,校长再次做出让他们退学的决定。

嗝嗝老师依然为他们争取考试的机会。她说:这不仅仅是考试,关乎他们的未来。

能为学生考虑未来的老师,真的是少了。很多老师都是想着眼前,并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

最后考试机会是争取到了,可是这群孩子没有了踏进学校的机会了。

嗝嗝老师很难过,尽管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依然因疾病影响不断发出像狗叫一样的声。

她无法控制自己,情急时,便一下下狠狠地抽打自己的脸颊,但越是激动、越是想控制自己,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来得越来越频繁激烈。

最后结局也是大家能猜想到的,这群学生通过了考试,还有人成为了尖子生。

好老师不会放弃他的学生,他会激励他们,给他们自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这里我学到了原来孩子的皮,是他们的保护色,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或者父母口中那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才会把责骂当作耳边风。

所以人是需要被鼓励,被激励。

幸好那个学霸班的男老师发现是自己骄傲的学生陷害这群捣蛋鬼,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导致了骄子来陷害其它同学,是自己的偏见放弃了这群捣蛋鬼。

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不该武断地评判并且早早放弃。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6 ) 《嗝嗝老师》里哪些情节打动了你?

小嗝嗝听到爸妈为了她而争吵,于是她偷偷地坐在马桶上不停往嘴里塞纸巾,试图堵住他的嗝嗝!这个情节好让人心酸。有时候我们对于无奈的事情也会这样,试图找个安静的角落堵住自己漏风的心,但最可悲的是,嗝嗝的嗝嗝是怎么也堵不住的,而我们那些看起来很不得了的伤心过往,随时间的飘逝也终究会过去的!

 短评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5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10分钟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1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14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16分钟前
  • 还行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1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22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27分钟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3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34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3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45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4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51分钟前
  • Sunflower
  • 力荐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52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53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5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1小时前
  • 麻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