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网络找不到意大利语之外的字幕,我是靠法语基础猜完这部电影的。为什么?因为自从看到介绍之后就非常期待。看图说话自然是看不懂太多的。因此只能说说大致看懂了的部分。
我看过的电影不多。但就是那么些为数不多的电影里边,我感觉对于神职人员的描述都是非常类型化的。他们要么倾情出演俊朗/老朽的最终反派/大BOSS,要么挣扎在灵与肉之间,最好的也不过是担负起宽恕主角一切罪孽的人。
所以,在普通观众看到银幕上的天主教人士时大抵第一个反应就是“黑幕!阴谋!恋童癖!”的这种大环境下,看到这么多天真,活泼,童心未泯的红衣主教,他们的信仰那么纯洁,那么温暖,实在是让人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而且天主教制服拍出来的电影真美啊。那么多强烈的色彩,那么严谨华美的仪式,画面想拍得糟糕都很难。
天主教一直都是非常注重仪式的一门宗教,后来的清教也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反叛。可是到了今天,除了这些仪式,它还有什么能抓得住人呢?它本身的教义?可是今天的教徒们有了太多的选择,从自由主义到最近挪威杀人犯长达1500页的宣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告诉你应该相信什么,无论哪一种信条都可以抬出一样东西来取代耶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宗教也很不容易,竞争太激烈了。这就是为什么,当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拍得将宗教当一回事,会觉得非常感动。
选教皇的仪式是这样的:前任教皇死了,红衣主教们从天南地北聚到一起开会,叫做conclave,没选出来之前没人能出这间屋子,基本等于柯南的密室。结果以燃烟昭告天下。黑烟是没选出来,白烟是选出来了。以前我不知道他们是烧什么,但据说现代科技改良之后是用化学物质精密控制白烟黑烟。教皇终于选出后,当事人要以拉丁语重复三遍或五遍“我不愿意”的大意表示谦虚推让,众人唱答。如此往复数遍,他终于接受。电影里都演了。但我估计选出来的教皇临时罢工还是破天荒头一遭。或者说,这么纯洁的教皇大选,历史上也是破天荒头一遭。只要稍微了解中世纪史的观众就知道那有多脏,但电影里只觉得温情,好玩。还有瑞士守卫们也很有意思,这些穿着小丑花衣的小伙子们肯定都是教皇身边最政治过硬的人。最后红衣主教们盛装去追回他们的教皇那一幕简直超现实,好像掺了大量水分的费里尼。
但最重要的其实都不是这些,而是教皇的选择本身。刚开始看时,我觉得这不过就是另一部《国王的演讲》,但越看下去越觉得不是的。《国王的演讲》里的国王的选择其实没有那么艰难。当你的对面站着的人是希特勒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总是错不到哪里去的。可是这里的教皇候选人,他的对面站着的是上帝,万千教众,忠心耿耿的同仁,和官僚主义好心办坏事的人。但就这样他都可以是自由的——一个国王不能放弃当一个国王,但一个人可以自由到反抗被推上教皇的位置。我想这是对于人的最高的赞美了。
如果说《儿子的房间》是以聆听为方法论展开心理治疗,《教皇诞生》则是以观看。南尼·莫莱蒂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关乎这个世界十亿人该去往何处的幌子,却终究只是洞穿了一个迷茫信徒的内心世界。
影片以几个圣彼得广场的俯瞰镜头与穿梭在主教队伍中的特写镜头,拉开了观看的序幕,人民仰望着神,又通过电视媒介检视着神。开阔而神秘的教廷内部构造令摄影机的取景更加自由,跳动的视点、随性的剪辑,搭配主教们统一的着装和生动的微表情,整场内部选举的戏也因此充满了戏谑的游乐感。银幕前的我们先于广场上拥挤的人群观看到这场大戏,熟谙心理调动的导演再次借“玩弄”神性同时把玩着观众的内心,由此进入了多重嵌套的观看模式:上帝观看人群、观众观看上帝、导演观看观众。
直至教皇的人选诞生,新一层观看也同时产生,即主教们对教皇的观看。心理医生与教皇第一次对话时,此种关系得到了极为漫画式的展现。平视镜头中他们面对面坐在画面中间,远景是围绕成半圆观看的主教,教皇正襟危坐,如同动物园里被观赏的狮子。
然而教皇究竟该观看谁?这成为了影片后程试图解答的问题。教皇告诉不知其身份的女心理医生,他是一名演员,这是他潜意识里的向往。的确,在他出逃之后,整个罗马便成为了他的舞台,他像个不安的孩子,如第一次降临人间自由呼吸,又被人群压抑得喘不过气。流浪在商场、咖啡厅、公交车、旅店,他扮演着另一个身份,观看着城市中忙碌奔走的人们,但难以掩饰的格格不入让他无法真正褪去神性,似乎只有神殿才是他的安乐乡。
一场漂亮的转场揭示了观看的本质。护卫被安排潜入教皇的卧室用抖动窗帘证明神的在场,他尽情享受着教皇的早餐,摆弄着教皇的礼服,在房间里放起悠扬的音乐。歌声传入休息室,主教们如接收到神的旨意,打着节拍翩翩起舞。歌声未停,镜头切向城市里漫步的主教,他驻足于沉醉的街头艺人,听着她唱起同一首歌。在这一刻,神性出走,被凡人的喜乐包围。
随后由心理医生组织主教们进行的排球比赛又一次强化了观看主客体的错位。医生曾试图解读圣经、讲授科学,主教们意兴阑珊,一次运动终于让他们抖落了光环。凡人观看着比赛,欢呼雀跃,卧房中俯看的卫兵(假教皇)兴奋得抖动着窗帘, 主教们发现了神的注视,打得更加起劲。直到他们收到教皇出逃的消息,比赛即刻中止。
影片步入尾声,教皇潜入剧场,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观众,他对所有台词烂熟于心,如同穿梭回他尚未成神的过去。主教们闯入剧场,再一次唤醒了神,所有观众起身鼓掌行注目礼,观看的主客体关系再一次回归原点。
当然,教皇再也回不去了。他面对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卸下了神职。站在高处的神完成了他的心理治疗,终于醒悟,可台下的民众又一次迷茫了。此刻的他们,究竟该观看谁?
是讽刺吗?还是启示?凡人的光芒令神自省,神的自省却令凡人消沉——一个无解的循环。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8日)
不可否认,南尼·莫莱蒂是意大利影坛的全才,此君一贯见解深刻,思路宽广,戏路多样,又具有掌控管理的能力,其所参与编、导、演、制的影片,往往言之有物,手法洗练,表演精准,制作上乘,不论痛楚的《儿子的房间》、疗伤的《平静的躁动》,还是寓意的《两个四月》,都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喟叹生活,并藉此丰满脑细胞,体悟生活的哲学。
此番,南尼·莫莱蒂显露出了他用巧的功力,将解读的视角集中在了梵蒂冈教廷,不同于其他再现宗教核心的影片露出庙堂之高的傲娇状,《教皇诞生(Habemus Papam)》的基调显得较平民化,以幽默有趣的方式诠释着影片的主旨,即神性与人性的对碰,以及自我的苏醒与实践,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影片甚至让缺乏信心的教皇继任者梅尔维尔“微服出逃”,游走于寻常巷陌,只为了寻找内心深处最基本的渴求。
该片的节奏十分舒服,叙事张弛有度,无处不闪现出编导的架构功力和突破创新的胆识,表现教廷的画面运镜虽然堂皇而正规,但始终充溢着轻松幽默的氛围,片中的神职人员也一改此类题材中常见的严肃刻板模样,显得天真烂漫,没有权利欲望,毫无勾心斗角,对教皇这一责任重大的神圣职务都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像小孩要逃避被老师点名一样,嘴里默念着:“千万不要选我”,当有人被投票选中时,其他107个主教居然都可爱地松了口气。
显然南尼·莫莱蒂对宗教本身并没有冒犯之意,不过这部情节虚构的影片的确有戏说之嫌,至少让一群主教大人们在梵蒂冈庄严的庭院内开展一场活泼热闹的洲际排球联赛,就足够颠覆以往人们对宗教保守严苛拘泥的印象。而这样一部电影能在实地拍摄,让人不得不感叹他国对这一题材的宽容。
离家出走没有年纪限定,老人家梅尔维尔在重压之下趋于崩溃,开始自我否定,并走上了探寻之路。当他来到一处教堂,听到年轻的神父讲到对身处的这个全新时代的恐惧时,颇有同感。老人在年轻时曾想当一名演员,却因缺乏天分而未果,当他面对素未平身的女心理医生时,谎称自己是演员。“演员”这个设定显得很有意思,通常人们都认可政治家是演员,而出任地球上17%人口的精神领袖这样的角色,显然也是需要演技的,对此,梅尔维尔没有准备好,也不太可能准备好。老演员米歇尔·皮寇利诠释的“落跑教皇”就像一个慈爱和善的老大爷,眼神中总流露着歉意和不确定,让人不忍太过逼迫他难为他,梵蒂冈的发言人也不例外。
片中红衣主教格里高利曾对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焦虑范儿的心理学教授说:“因为你无处可去,地狱就是虚无的。”似乎对于缺乏依托的人而言,就连地狱也是不存在的。影片的结局很有趣,在梅尔维尔游历一番后,没有俗套地让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心理建设,很励志地接受使命,而是让他更清楚地认知了自己,也超越了局限,他做出了勇敢的决定,因为似乎敢于正视自己比担任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105447_d.html
推来让去,差点搞出人命,原来那么多人不愿意当教皇,是油水太少么?
“让我们聆听上帝的质疑上帝的箴言,承载着心中的渴望、梦想,也带来担忧困扰和恐惧,一切事物也许正是前所未有的,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上帝的旨意,承认我们需要上帝是智慧而谦卑的。我们需要他的原谅他的耐心,要把伤疤揭给他看,因为他是唯一可以治疗我们的人。”结局不走寻常路
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集中在了这样一个最特殊的人身上。以小见大,背后何尝不是对现代教廷的拍击和对当下的质疑。《女王》,《国王的演讲》之后的同类型翻版,不过这一次对准的是罗马教廷。7.9/10.
居然这种结局!
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37988/
又是一场盛大的意淫。导演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他心中对于宗教、教皇的定义。电影总体还是可圈可点,意大利式典型的夸张和导演自己的想象力让电影增色不少,小老头们表现也还可以,只可惜现实世界中教会的各种丑闻和去过梵蒂冈见过教皇的经历让我很难接受电影里的设定。
一部“正常”的有关宗教的电影,把宗教人性化,对于生长在世界宗教中心边上的意大利导演,尤其不易。
随性之作。无神论者南尼·莫莱蒂也是个好演员,只会一种角色:心理医生。
能感受到南尼·莫莱蒂在拍这片时憋着各种坏。将主教们赋予更多普通人的性格之后就未必是嘲讽了,反而非常有爱。如何以信仰战胜自己,米歇尔·皮寇利非常精彩的表演。
老爷爷们打排球那场可爱又欢乐。而最后沉默失语又是如此压抑。充满对比,讽刺,值得深究。戛然而止的结尾太喜欢。
电影挺好,可不知为什么老觉得有的地方打不到点子上。某些情节甚至有漏洞。另外南尼·莫瑞蒂自己演的心理医生让人感觉刻意低俗化。总之本是一盘好菜,但调料放量欠准。
我突然觉得很像中国古代皇帝自己出去玩或微服私访然后身边的人为稳住人心就说皇上闭关了或者找个假的来做样子。。。。好吧我康熙微服私访看多了。。。开头的仪式真有气氛,镶在现代社会中的古典时刻,遗憾中国没有了
两千年267任教皇,每一个都是压在继任者身上的稻草。在这里,教皇和红衣主教都走下神坛,还原为人。以诙谐手法展现教皇出走这种荒诞题材,增加了严肃题材的观影愉悦感。
直面自己是信仰的起点。
南尼·莫莱蒂的调侃依然犀利,但梵蒂冈教廷内被褪去神圣光环的主教们却更让人觉得亲近。
连教皇都罢工不干了。请关爱教皇。
对于一部宗教题材,讨论神性与人性之间产生碰撞和挣扎的电影来说,南尼·莫莱蒂举重若轻,用诙谐讽刺的幽默语调来描绘褪去神秘面纱的主教们,在全封闭的教廷中的平凡生活,同时又用沉重严肃的姿态来刻画逃走的教皇对其信仰和自我的迷失与挣扎。排球赛尤其欢乐,戛然而止的结局也恰到好处。
本以为和《国王的演讲》同为一个路数,看完才发现错的离谱。它不似《国》的担当,却以退为进,从另一个视角促使观众反思宗教。
very萌的心理医生,萌er的教皇,萌est的主教们。可惜这永远是童话。
他以为自己只是个演员,其实,他离主最近。主教们果然没有选错人,“尊荣以前,必有谦卑”,那个审慎对待权力和地位,意识到人力黾勉的人,才真正跳脱了人性,触碰到神圣。他一辈子没上过舞台却把台词记得特别清楚,就像他从来做过教皇,但真理一直在他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