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母与子1997

HD中字

主演:Aleksei Ananishnov,Gudrun Geyer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1997

 剧照

母与子1997 剧照 NO.1母与子1997 剧照 NO.2母与子1997 剧照 NO.3母与子1997 剧照 NO.4母与子1997 剧照 NO.5母与子1997 剧照 NO.6母与子1997 剧照 NO.13母与子1997 剧照 NO.14母与子1997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母与子199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俄罗斯某个偏僻的小山村,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美得忧伤,美得窒息。
  一位老母亲(Gudrun Geyer 饰)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时间已没有意义,每一刻都会成为永恒。儿子(Aleksei Ananishnov 饰)陪在母亲身边,精心照料她的起居。他耐心倾听着母亲关于梦的叙述,带着她出外散心,为她读明信片。在秋风骤起的时节,这对母子默默地享受着这最后的聚会……
  本片荣获199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评审团特别大奖。

大侠霍元甲2020大白鲨的奇幻漂流猎狐娇娃战火熔炉罗马快乐再出发第二季强风吹拂2009小鬼警察:新兵我在东北做白事的那些年花田喜事困狱生死斗功夫熊猫2国语摩登年代浮世画家没有方向的家阿玛迪罗约会电影赎金危机我家的律师很麻烦登陆日:猛犬连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逃山逆天剑神异形奇花大话武林2鹰爪门猛禽小队与哈莉·奎茵的奇妙解放实习医生格蕾第十四季红颜劫方世玉之盖世英雄十二封信独家头条田间的少年四世同堂2009方世玉之千面修罗火爆三兄弟大寒浮生一日被隔离数次的“天选之女”

 长篇影评

 1 ) 索库洛夫的时间影像

索库洛夫强烈认为,让演员在镜头前想象和机器在演戏强调情感的抑制

全片情感压抑抑制,唯二两个情感起伏的一是母亲突然抽搐看到天上有个高大的人站着 二是儿子出走在森林里不知所措 最终趴在树上哭泣。这已经是奢侈的情感流露了。

油画一般的镜头的变形,鱼眼镜头的变形,让我们一直无法进入叙事,事实上也没有建构任何的叙事向前的推动力。观众游离在影片外,看着这诗意的,心理的影像,时间在儿子缓慢的走路,回头。呆滞的动作,母亲睡觉,呼吸,喝水,母子稀松平常的对话里,时间清晰可见的流逝而过。时间被呈现了。正如德勒滋所说的二战后的“时间 影像”电影。 电影里空荡荡的世界除了远处喷着烟乌啦啦而过的火车,荒无人烟,空荡虚无。人亦然。母亲说,生下儿子时候有人说儿子没有心。儿子同意,我只有头脑,没有心。我们从不知道他们从哪来,要做什么,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在诗意的他们的世界里要做什么。这本身也在质问我们电影本质是什么的另一种拷问。

再者,他们确实无所事事

母亲行将死去,儿子陪伴最后一程。那么死去之后的人生呢?母亲担忧儿子要继续走她遭受过的罪。何尝不是呢?活在世界上的一生,都只是遭罪的苦难,人活在世界上为了什么!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只是在这个“碎片拼接”世界里的虚无空荡的人类而已。世界已死,人类已死。

 2 ) 《母与子》-光影中的生命

《母与子》:名副其实的“文艺影片”,科索洛夫最喜欢的死亡话题。

 
  我只看到我能看见的,而那绝不是全部的风景,若要讲述,那故事也只是我猜测出的“故事”,所以这是一部只能看不能讲诉的电影。全片只有两个人物,即将被天使带入天堂的母亲,不肯让母亲离去的儿子。这段等待死亡的过程是残酷的,而本片却用另一种表现方式,潜入了一个儿子心灵深处不可言表的精神世界,仿佛我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是地球上孤独行走的人类。似炊烟袅袅的人间,又似终将烟消云散的神话,有风起云涌,也有水平如镜。

 天被染成了灰黑色,偶尔泛着烛光一样的橘黄。窗外的桃花,蜿蜒的黄土路,一望无际的田野,喷气拉线的远行列车,雾一样的风,树影中粼粼闪动的太阳光,重彩浓墨,惊叹眼前是幅装裱的欧洲古典风情画,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作品,用流动的点面勾勒灵动的静之美。

 然而,点缀自然的人类就像这个世界的一根小静脉,坏死的细胞总是要被新的更换掉,悲剧在不断上演,但自然的美始终依旧。母与子,光影辉映的石墙老宅,死亡逼近的脚步,割断情恨的时光杀手,画面就像水波里的倒影,也许没有风,只是你在变幻呼吸节奏时,影像就被完全扭曲了。那种无法矫正的视觉效果,恰恰使得恍惚迷离的情感宣泄得沉稳内敛,倒有一尘不染的感觉。

 眼前的山壁、树林是你跟随摄影机航拍俯视看到的,后来发现是个运动景深镜头,远中近,长镜头一探到底,无从分割,结果一个男人的头、身子一跃画面,近得可以拍一下他的肩。真像是在悬挂起来的巨幅画上,用放大镜捕捉到的一个小秘密。大小景深镜头的衔接巧妙机智,时而呈现的惊喜很意外,但不会出离美的境界。

 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索洛夫了解他的镜头,擅长大景深长镜头,喜欢昏黄的色调,他拍摄出的“视觉魔幻”效果相当独特,哪怕是现代化的公路,他也能营造出油彩喷墨出的艺术效果。

 小趣味:影片情节当中,有一段屋内的场景,儿子怀抱着母亲坐着,窗外可以看到一个豆大的人影在向前移动,直至消失在画面中,很有意思。如果是穿帮的镜头,也不伤大雅。若是刻意安排的,也在情理之中。你以为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顶了,其实别人也一样,都是赶路的人。

 友情提示:如果是为娱乐、为纾解压力,此片不适合浪费时间。但为研究科索洛夫,研究他的视觉魔幻,是应该看看的。

 3 ) 母与子

    不管是屋内昏暗的灯光和发黄的墙壁,还是屋外理应阳光无比灿烂却压抑到好像迟暮一样的白天,似乎都在预示这部电影低沉的基调。病入膏肓的母亲、悉心照料的儿子,他们昨晚做了同一个并不愉快的梦,母亲想要出去散步,于是儿子带母亲坐到了野外长凳上,儿子想拿明信片和照片给母亲看,他轻轻捏了捏母亲的毯子,让她睡得更安稳,连离开都忍不住回去再去看看。镜头就一直停留在母亲身上,没有呼吸声只有肃杀的风声呜呜作响,看得我都害怕母亲就这么孤独的离开……镜头渐渐拉远,儿子回来的那条路出现了人影,儿子跟我一样害怕没有陪母亲离开,他小心翼翼的问着母亲是否睡着,轻轻托起她的头,母亲依然闭着眼却还是微笑儿子的心才放了下来,母亲依然还活着。
    儿子和母亲一起看着旧照片,一起回忆过去的时光。本来应该是主角的两母子却只出现在画面的左侧,右侧是在冷风中旺盛青草。一边是生命 的即将消逝一边是生命的无比蓬勃,对比鲜明。儿子读着,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忽然她开始哼哼,强烈的呼吸着。儿子知道母亲已经不久了,决定怎么样都要带母亲去散步,他抱着母亲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压低云层的天、延伸的路上只有他们重叠一起却孤独的身影。听到依然是萧瑟的风呜呜作响。
    他们在荒草堆里坐下,儿子怀抱惨白的母亲不忍再看,侧过头去隐忍的啜泣,时间凝固在那个时刻,没有呼吸只有凄凉的风呜呜作响。母亲醒来了,儿子和她说着小时候的记忆。扭曲到近乎变形的画面上,儿子抱着母亲斜坐在路边,风开始肆无忌惮的刮,儿子心中极度又无法释放的悲伤都蕴涵在那呜呜作响里了。
    儿子带母亲到了山坡声纳感,依偎着白桦树看着风吹麦田,说着如果能生活在这里有多好……和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讨论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的声音里却听到了绝望。
    儿子还是带着母亲回到了屋里,镜头直接对着儿子恐慌的眼睛,久久的只听到他若无其事的问母亲是否去吃点东西。母亲挣扎起来望着窗外的风景开始讨论生死的问题。儿子觉得人不会为什么特别的理由而活着,但是却会为一些理由而死去,母亲告诉儿子要独立的生活下去……儿子走出屋子,屋子已经被描绘得具有油画的质感,他继续向前走着,在麦田里呼啸而来的火车终于带来点外面世界的信息。伴随着火车的汽笛,风继续呜呜作响。
    画面继续扭曲,辩不清方位的山路上儿子低着头走着,镜头扫过森林和群山,阴影渐渐盖过山峰、渗入森林,儿子的身影慢慢消失在斑驳的林间小道上,压抑很久的儿子终于掩面在树林失声痛哭起来……除了呜呜作响的风声外隐约听到了母亲的歌声。
    儿子回到了屋子,镜头里出现的是母亲干瘦的手,指缝间夹着残破的蝴蝶。抽搐了很久的儿子终于爆出一声哀号……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就两人孤独在乡间相依为命,一开始就是即将去世的母亲和视母亲为精神寄托的儿子。母亲去世了,儿子顿失生活的理由。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剩下现在,那个瞬间。几乎没有台词,凌乱的情节,异样的画面,伴随始终的只有呜呜作响的风。

 4 ) 我们去散步

周日,天晴,广州最高气温25摄氏度。
麦穗已经搬走,两年的同居生活宣告结束。偌大的房间空荡荡的。打开客厅、厨房的灯,灯光昏黄低暗。房子看上去有些生气,不至于冷清。
打开音箱,声音在周围飘荡,否则,寂静会将人吞噬。
“妈妈,我们去散步。”《母与子》里,儿子对着即将死去的母亲说。他把她抱到一棵横卧着的大树旁的躺椅上,给她念明信片上的优美的文字。
屋后面是公园,去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一个人沿着湖走,看树影婆娑,看远方的高楼大厦,看湖中的亭子。颈背酸痛。喜欢盘腿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给某人打电话。不远处就是湖水,偶尔有湖风吹过。很怀念落叶满华工时节,走在飘落有厚厚梧桐叶的校园马路上的惬意。
“你带我走。”“……”
母亲要儿子带她去哪儿呢?
小玉一个人去了东北,说要去看北极光。
熊说要独自去桂林,暂时远离所有的苦痛。
你留下,或者我跟你走。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独自上路或者一路同行,如若无法选择,那就坦然接受,都是人生的历练,需要细心收纳。
如一幅油画,画面的上部分是阴霾的天空,乌云不停地移动变幻,下半部分是绿色的山坡,右边露出树林的边缘,中景靠右有一棵不太高大的树。儿子抱着母亲走在山坡的小径上,黑色的身影在一种逐渐消退的绿色中缓慢移动。
已经是秋天了,所以绿色并不很浓,中间杂生着枯萎的草丛。母亲面容枯槁,瘦削苍白,嘴角下垂,眼睛无力耷拉着。“我睡着了。”儿子跟母亲说起小时候上学的事情。“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男人了。”风声四起。
我决定给某个人写信,将来的某一天他会通过那些信笺和文字忆起我们之间曾经历过的点滴与美好。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手拈红笺寄人书,写无限、伤春事。旧时,那一摞泛黄的信笺蕴藏着太多的故事和情意。
一条灰黄的泥土路在绿色草坡中蜿蜒而过,左边三棵白杨树稀疏直立。儿子抱着母亲在路上踟蹰行走,在树旁停下来。母亲倚靠着树,有吱吱的鸟叫声,风从草上拂过的刷刷声。“在这儿生活感觉好吗?”儿子问母亲。“怎么说呢?这儿的生活不错,但是有时候也挺不容易的。”
无论在哪里,生活其实都是不好也不坏。所谓好与不好,可能更多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所赋予它的定义与特质。
“我为你感到难过,让我想哭。”母亲躺在儿子怀里,虚弱地说道。
“但是你多么娇小啊,我的小家伙。”
这是儿子对母亲的呢喃,如同恋人般的对话。男人潜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俄狄浦斯情结”。
在托马斯眼里,特蕾莎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我知道你为什么替我感到难过。你怕我以后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会和你在一起的。你不会死的。”
“一个人可以活下去的,这并不是什么灾难。”
母亲懂得儿子的悲哀,但是儿子没有母亲想象的那么坚强。他的孤单太重了、母亲走了,儿子说不久就会和她见面。
两个人的电影,两个人的对白。有限的话语,无限宽广的画面。这样的一部电影,简洁而哀伤。如油画般的镜头与细致的声效,让人沦陷。

 5 ) 神光离合,死亡挽歌

氤氲温暖的色调,却又孤独苍凉,被母爱裹挟的一场告别,伴着风声窸窣。梦呓般音乐缠绕耳畔,像一杯浓郁的茶。 这就是俄罗斯导演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母与子》,不同于如今索科洛夫崇尚对历史的辗转思考,《母与子》运用独特的镜头方式讲述了一些私密的体悟,渗透出更多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如同在倾听一位老者的梦境,又像是清风拂面,回味悠远流长。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影坛标志性人物,当代俄罗斯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艺术片导演,于1951出生于西伯利亚,父亲是一名军人,因此他的童年大多在波兰和土耳其斯坦度过。现居住在已建城三百年余年的俄国古城圣彼得堡的他,已是64岁高龄,也是一位非科班出身导演,在学习电影之前,索科洛夫曾在高尔基大学攻读历史。索科洛夫近年可说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1999~2003这五年中,一共有四部竞赛影片入围。 1999年的『摩罗神』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1年的『浮士德』赢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而这部《母与子》荣获了199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评审团特别大奖。

索科洛夫拍摄时擅长使用宁静深远的长镜头,进度较缓慢,色彩冷峻,且主题探讨人的生存问题,灵魂救赎问题和死亡等,因此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衣钵传人。但是比起塔氏那种深奥的充满哲学意味的诗体镜头叙事,索科洛夫又走出了属于自己最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 迄今拍摄过超过三十部长片、纪录片和短片的索科洛夫,倾其一生以电影语言探索和追寻人生的根本经验。在苏联时期,他的电影一度被禁,由于老塔的支持,才得以面世。然而时间证明,金子的光芒永远无法被掩藏,同时具有诗意而光彩的影像、激烈而深邃的感情,以及飘忽的时间和空间感,让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熠熠生光。

只有树林,听见所有的故事,一阵风吹过,是最熟悉的回忆。屋顶上的阳光,没有时间的界限,却划上内心的深痕,告别的留念清晰明显,深得把阳光吞没。《母与子》是一部只有六十八分钟的电影,接近短片的长度。剧情十分简单,讲述一个即将死去的母亲和一个依恋她儿子彼此互相的照顾和陪伴。母亲在临终前与儿子谈论梦境,谈论生死,用对话阐述告别的意义。剧中儿子抱着母亲出去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散步,让母亲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最后儿子将母亲送回家,自己却偷偷躲在了树林里哭泣,待回到家,他发现母亲已经死去多时。

“我们做了一样的梦。”两个生命的对话,来自灵魂的交流,仿佛母亲的离世是一场即将来临的梦,孤独情丝在梦境中逗留。相依为命的母子在现实里脱离了一种具象的刻画,而成为理想中的存在。儿子总是安抚从噩梦中醒来的母亲,倾听母亲的呢喃:“上帝啊,他只在我心中,他只左右着我的意识,他从不影响外面的世界。”让人想到索科洛夫另外一部代表作《父子迷情》中也有类似的段落,军官父亲抚慰从战争噩梦中惊醒的儿子,动作轻柔,情愫汹涌。电影里母亲就要离开,儿子则将伤痛隐藏。

和《父子迷情》比较,电影中有没有明显的性暗示呢?我认为是没有的。这也是《母与子》比前者更纯粹写实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母子间的一个极端是无沟通,另一个就是完全的体谅和理解,影片中的关系属于后者。儿子用指头触摸母亲的额头,然后回头丈量自己,发肤受之父母的感恩之情了然于目。儿子安慰噩梦中醒来的母亲,面对母亲的脆弱和往昔的感怀,那种两难的境地也是真实的。不同于《父子迷情》中父爱在电影里过度的保护宠爱和殷切的期望责任感,《母与子》呈现的更多是两者看似平淡的不舍情意,水乳交融的母子情深,以及心有灵犀的默契。

电影研究者眼中的电影,或许都比邻讲究叙事和结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至少讲好一个故事,好莱坞电影更是情节冲突起伏布满高潮。但索科洛夫的电影,有别于其他电影的侧重叙事,而是完全抽空了故事情节,高度凝练了镜头语言,将叙事最简化,从而形成了自己最独特的诗歌风格。这一点和近期上映的《聂隐娘》有些相似,追求影像极致化的侯孝贤同样舍弃了关键的情节,达到画面运镜的高度统一,气韵流转,处处弥漫诗歌般的闲散情怀。为了贯彻诗歌的风格,索科洛夫的电影对白极少,如同《俄罗斯方舟》里那个惊世骇俗的长镜头,一个镜头构成一部电影。《母与子》虽然没发展到那么华美精致的地步,但看似散漫的镜头语言却从容地散发出另一种静谧的芳香。故事情节高度抽象和精简,通篇大量使用移动或是固定的长镜头。影片镜头的变换次数不多,摄像机对着人和景固定取镜,讲自然和情感放大细化。另外索科洛夫对于滤镜和广角镜有十足的偏爱,特殊处理的图像,以一种焦黄的光晕和特殊的景深构建了一个如同梦幻般迷离的画面色彩和视图。内中的母子情没有心旌摇荡的呐喊,像是隐藏在画面里深海的波涛。

《母与子》通过运用大量滤光镜头和广角镜的使用,营造出一幅梦里河山。索科洛夫把他在影像画面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极致,偶尔镜头的自由拉伸,竟有些晕眩的幻觉。再比较之后索科洛夫在视觉艺术上制造的华美效果,就如同看了柯罗的作品再看提香,两种体会。看《母与子》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想到了柯罗的那一幅《孟特芳丹的回忆》,神韵相似又有少许个性之差。影片构图简单,但具有良好的平衡感,色彩单一,却完全能衬托出荒凉的主题。清新美丽的表现手法,各方面的互相依存确保了作品丰隆的实感,而这种实感又是由细节的梦幻来构筑起来,油画般奇妙的景致,托出一盘别样的视觉餐点。 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以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儿子在她弥留日子里相依相伴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冥思。

如果说东方导演队伍里面,侯孝贤和杨德昌善于在电影中大量使用镜头的留白技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电影拍摄风格也没有例外,这些导演们惯用的手法,标榜了一种写意的文艺景别。《母与子》拍摄出许多宁静的乡村风光,碧绿的树林,风吹过麦田,草丛静默低语,阳光洒在床边屋顶,它们的存在使电影整体更加深远和意蕴无穷,并且又结合了西方的传统,总也会将人在最后融入这样一帧风景之中,广阔的山水、大片的色彩中,缓缓移动的人,形成了十分和谐的画面,人情与风景,交相辉映,如同那首小诗所言:“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我”。

人物的特写在画框中格外突出,导演将镜头移动至全身的每一处,摄制下床檐上的两双眼睛,没有一滴泪,镜头缓缓,这一切平淡都容得下所有的哀愁。 我们都在这纯粹的母子之情中败退, 俄罗斯人深刻的基督教哲学深入浅出。神将自己的独子耶稣献出来救赎,而耶稣则从容地赴死。道成肉身的那一刻就是十字开始淌血。爱,不论亲情和爱情,都布满了十字。相依为命的生活大抵如此,这样的爱,是血脉的亲情,他们的生活彼此循环。《母与子》中的演员只有两个,和一般电影不同的是,这里不再讲究演员的演技,没有任何规定,完全讲求自然天成的发挥和表演,所以,你可以说这是最没有特色的演绎,也可以说是最具风格的表现。故事本身而言看上去气息微弱得如同啜泣,但情感的交织却是波涛汹涌。母子二人,在病痛中的亲情,依赖,羁绊,在隐约死亡气息光临下的无奈不舍,一切的起伏却都在风吹草动中冥灭了。从头至尾只是两个人的戏,可是把百分之五十的情感托付给了一片空寂的林野去宣泄。 最后的场景依然是睡梦中的母子,儿子仅仅抓牢母亲的手。母亲梦见的,也就是死亡,去世化为梦境,死亡只是沉睡。向生而死的母亲和正值壮年的儿子,该如何梦下去?导演在此留白写意。

《聂隐娘》中音效的运用为影片独隐的气韵添色增彩,树林窸窣,心旌摇荡。索科洛夫在《母与子》的许多电影段落里,亦是是通过声音元素来加强感染力。有一处场景,儿子抱着母亲来到一片草地,伴随阵阵雷声,这时的情绪满是压抑,母亲闭目静静地躺着。过了许久,雷声渐退,虫鸣慢慢入侵耳膜,轻柔又神圣的管弦音乐贯入,这时的声音空间满是情绪化,而这时母亲醒了过来,与儿子轻声讲述着往事,整个画面暖和温馨。镜头保持不动,从头到尾都是固定的近景,但声音的变化形成了密集的节奏,似乎都把死亡给驱散了。终于镜头转换,母子俩站在白桦树林里,风吹过的草地上,层层尽染,颜色如同麦浪涌动,这是本片最为美丽动人的镜头之一。而此时白桦林的阳光也比刚才闪耀了些,母子俩好像在享受这难得的最后一瞬。这一段落情绪展示采用的视听手法非常老练,从这之后,情绪便走向低沉,导演也是更多利用了声音来出手刻画。 最后配以古典交响或者协奏的宁静音乐,整部电影,和谐地融汇成了一首自然清新而又充满感伤的诗歌。

在母亲的视界里,人们活着没特别的原因,但是死却各有其因。许多人活了很久,但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母与子》强调的是母亲与孩子的情感与关系,剔出这种普遍的私人情感与塔可夫斯基风格不说,观众可能觉得这就是一部探讨生死问题和反映母子关系的电影,那真是对之小觑。影片最富深意的内涵还在于其中隐藏的对苏联国家的思考。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一落千丈,前途十分渺茫。刹那间每一个俄罗斯人从世界霸主的自信中跌落下来,心里的感伤与失落可想而知。电影拍摄于1997年,俄罗斯经历苏联解体走向民主已经很多年,可是疲乏的经济、漫天的内战、动荡的社会却一直没有好转,反而将整个国家带入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绝望里。远去的苏联的身影,如同影片中儿子怀抱里的老母亲一样,越来越轻,最后苍白死去。俄罗斯希望恢复苏联时期的荣耀,希望在未来与母亲重逢,“我们会再见面的”,但是愿望美好,希望渺茫。

母亲从噩梦中醒来,对儿子充满怜悯和歉意,不管如何,他还是要经历她所经历过的那些痛苦,这不公平。梦境里吟诵的诗歌和幽静的树荫里朗诵的明信片,都暗示着苏联过去的那些往事,母亲所经历的痛苦。“美丽的大海,白马在浪花上奔驰”那些鲜花般的学生们便是苏联里的小国;“晚上有铜管乐的演奏会”;“他借了我十卢布,没有还给我”……那些都是曾经苏联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如今,苏联倒塌了,变成了这样一个微弱的老妇人,母亲的学生们都离开了,只剩下依然怀念和依恋她的俄罗斯人民。母亲说,“我那时总担心你在学校就不回家了,就好像你会住在学校里一样,我很害怕他们把你从我身边夺走,创造你是很奇妙的”。这就像是苏联国家的呼唤。儿子说,“可是你依然对我的评价是‘满意’”。母亲说:“你已经长大了”。儿子说:“可是我依然羞愧和自责,我还想和你一起走下去”。儿子象征现今的俄罗斯,这就是彼时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写照。 索科洛夫后来拍摄了《对话索尔仁尼琴》,采访时索尔仁尼琴说,当年古拉格群岛的流亡前后,苏俄文坛上对他们展开各种精神施压,屠戮灵魂的暴力,《母与子》中母亲的死亡路程,也是对前苏联解体前夕的一种映射。

电影的画幅始终涂抹着一种原生态的神话色彩,是一片远离尘世宁静而忧伤的风景。母与子,就像原始神话时代的人那样生活,安详、宁静而远离世俗,如同伊甸园一样,相互依靠,自给自足,这就是最纯粹的人类的情感。每个人都想逃进这样一个伊甸园里,躲避现实里的恐惧与黑暗,就像俄罗斯焦躁的人群一样。 俄罗斯,沧桑的风霜后往往是渗透了血液的悲怆,沉淀着历史长河里一个个无畏挣扎而踽踽独行的身影,似乎永远在讲述着西风、烈酒的故事。这样的感觉的确不算得误会,但另一些精致的光华却不该因此掩盖,就像那些母性的关怀慈悲。《母与子》将昔日那个垂死的帝国,幻化成一个濒死的母亲,而怀念昔日苏联的俄罗斯人,则变成了这样一个感伤而脆弱的儿子。“我怕死。那就别死了,谁让你死了。只要活着享受生活。”她不愿意死去,不愿意离开;他不愿意放手,不愿意失去依靠。 这又让人想到电影《回归》,它隐喻的是一种父权式帝国的重建,无所适从的茫然又带来新的崩溃,人们在彷徨的旅途中,早已遗忘了过去的模样,回忆成了不可复制的感伤。 所以,后期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或多或少也受到索科洛夫的影响。

母亲说,“ 噩梦把我惊醒,使我满头大汗。 ”儿子 依偎在母亲旁边,怀抱这个抚养自己至今的女人,让她的痛苦冲出束缚,给予所能付出的最大慰藉。最后母亲死去的时候,导演特意在母亲苍白的手上放一只飞蛾,飞蛾有两次生命,可以在成茧之后脱胎换骨,飞向蓝天。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停留的飞蛾也好像即将死去,昔日翱翔远方的梦终究没有实现,许诺革命成功之后的美好未来变成了噩梦,这正呼应了影片开头梦境的回忆段落。所以,苏联死了,俄罗斯绝望了,也就是这只停留的飞蛾意味着未来俄罗斯兴起的美好愿景,终有一天它或许能够飞起,就像儿子口中所说:“我们会再见面的”。

“我们说好的。耐心等我一下,妈妈。” 最终,儿子在树林里哭泣的时候,死亡悄然降临了,当最后儿子悲伤地坐在母亲的面前,呢喃着重逢的愿景,失落而感伤令人泪流满面。母亲沉沉地睡去,生存着的世界人类“他们的不完美令人心痛。”到达的新世界有生命最初的呼唤。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孤独不孤独,一切都没有答案,而感情和追忆永不逝去。

 6 ) 无话可说

索科洛夫这部电影的存在,或许是个错误。它象是让你直接爬到了珠峰的顶端,之后你便只能发出诸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般的感慨。这些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我现在正忍着把电脑上其他电影统统删掉的冲动。

母与子,电影的每一帧都象是用画笔勾出,纯净到极致。它所描绘的母子死别,是我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理想化的现实。这一切让我的脑袋变得空白,舌头失去言语,久久不能回神。

难以想象这样的电影拍摄于1997年,它的存在是如此不可思议。现在如果还有什么艺术电影的典范,那便应该是这样,拥有一种可以打倒所有人的力量。

 短评

凡是让我看了产生写作欲望的,都是好电影。

8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油画般染开去,亏我坐在姑苏月下,溶溶地还能打起盹来。“你带我走”是最大动容处,这样子相依为命,草木,老屋,摇曳的残烛,再生的魁梧。呼啦啦就这么丢开你,走了。

12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缺乏那种真实的诗的观察……

13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画面变形,人物简单,几乎没有故事,说实话,我是真的受不了这样大师的片子。我问大冉子,你觉得这片好看吗。她说好看。我问哪里好看。她说风景好看。囧

17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同样师承老塔,始终逊于小塔。老塔小塔的镜头,除了美,还有思想;索科洛夫的镜头,除了美,只有空洞。

2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索科洛夫,你完全抓到我的G点了...

2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8.5/10。①如简介所写:将死的母亲在儿子的陪同下默默享受最后的时光。②静谧而诗意的氛围的营造:除了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这一设计外其他影像技法照搬塔可夫斯基,但构图的力道明显与后者差距不小(甚至对景深的运用都乏善可陈),扣1.0。

29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不是塔可夫斯基而是索科洛夫。之前看摩罗神的时候手法就是氲氖般的却是冷色调。看俄罗斯方舟的时候满是长镜头。看这里的母子之情,暖暖的色调和拍摄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让人有一种无力挣扎的绝望之感。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呃~~~~实在是没法看懂~~~~~感觉太悲凉了~~

34分钟前
  • 较差

我知道我们终会重逢。

38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浓雾,与圣像画式的自然景观,平面构图,塔式美学的遗产;低吟,缓慢的镜头运动令观众的感知犹如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母亲,一种超越影片实际68分钟RunTime的内在体验。她能感受到时间的绵延,一种在语境中暗示着余生的时间,并在这种不可控的流逝中召回过去的晶体。《母与子》没有剧情,只是儿子抱着母亲衰老的身体行走在乡村的蜿蜒小路上,广阔的听觉空间暗示着生命,或者超验性支配力量的存在,将逝之人呈现出一种返祖的状态,生命预示着自然的环形叙事。而《母与子》却是宗教狂热的,进入自然代表着一种虔诚的无限弃绝,并在自然之中接受神启的沉思。

4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艺术便是把人们难以形容的感受借由理性的方式描述出来。所以在索科洛夫极具感官创造的《母与子》里我们看到诗性电影所承载的这份浓郁情感。渺小如溪水一般流淌的声音与影像最终凝结成一幅画,你能在那些静谧安详的画面里读取到千丝万缕的理解。我想,再也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讲诉人之生死的孤寂和伤感了。

44分钟前
  • Muto
  • 力荐

一幅美的让人走不出来的流动的俄罗斯乡野油画卷,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48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孩兒反哺卻無力,蒼帆漸盡碧空處。如其說索科洛夫是個電影詩人,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尤其擅長氛圍音樂的音樂家。

51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母子间的情感,以舒缓的节奏浇灌在静谧流淌的时光隧道里。有人说好电影是不需要色彩的,如同本片在内的索库洛夫影片。有人盲目迷恋长镜头,不过索氏长镜头的确动人心魄,同时催眠效果一流。睡过去两次,分三段看完。另外不知道是否为片源问题,本片有大量虚焦及拉伸画面。

52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好好看的片子TAT,看似是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其实是以静捉动。你甚至听得见时间流走的声音……真的被这部片子打动,那个男人倚靠在树上哭泣,那一刻风起鹤泣,时间似乎都凝固了,美不胜收。

57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8/10。 呢喃语页的沉寂往事+跨越生与死的精神之歌。扭曲静谧的镜头堪比印象派画作的神秘美丽,噢,伟大的索科洛夫!哪怕你只学到了塔神的皮毛仍就可以美得难以言表,好比不同分子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在我心中猛烈扩散开来!当然,还不值五星。

5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他真的不想妈妈死去吗?或是他真的希望妈妈永远活下去?他真的不想离开这个毫无人迹的地方吗?或是这个不毛之地就是他所有希冀?答案总在两个极端中游移。但是,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前,他必须学习面对自己,也必须得学习面对死亡,无论是眼前妈妈的死亡,还是日后属于他自己的死亡。他总要这样做的,想要在万物的沉静中得到指引,想要离开内心的喧嚣而获得永久的丰腴的沉静,就必须得经历这样的对自我的质疑和探索。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诗情画意,摇曳残烛,风声鹤泣,草木皆悲。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这也太美了趴,形式的造诣到了极致也就同样诞生、蕴含了思想。借王国维“造境”一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缓慢电影谱系里,卡洛斯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和索科洛夫的《母与子》可以并称造境双峰(或者也可以再加上阿隆索的《安乐乡》)。两者都采用某种方法使得电影画面产生畸变,卡洛斯声称“就是厌烦了用正常的视力状态去观察事物”,采用方形构图(同安乐乡)+增设棱镜并打薄,由此产生重影效果。《母与子》以作画的方式抽空了景深,将电影变成画面,长镜头的移动类比人们打开卷轴目光随画面的移动,空间的抽空留下的是时间,这是一部时间-影像

1小时前
  • 江寒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