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环保”,是对吉卜力的误解
有些书和电影,由于过度喜欢,就像品尝一道佳肴,总想在最适合的时空里慢慢享受,到头来却被尘封在箱底,几乎和最厌恶的作品堆积在一起。就我来说,宫崎峻和吉卜力的作品大多逃不出这样的命运。
可是阴差阳错,《百变狸猫》却是在精神疲惫时看的。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狸子,在直立行走时一扭一扭的样子,实在让人忍俊不禁;非常非常乐天的狸子,有一点点值得高兴的事情发生,马上全体开庆功会,这时狸子的脸和身体就像简笔画一样,笑容成了唯一的标志。
只是在最后,当狸子们看到自己变出来的、绿意盎然的家园时,夹杂怀念心痛感动等复杂的情感在一瞬间涌上心头,整个片子的积郁似乎在这一瞬间得以释放。哭泣是宣泄,哭不出来是心痛。
因为又是一部有张扬环保主义嫌疑的吉卜力作品,我一直都很想说,所谓的环保并不适合对吉卜力的解读。
环保,就像“权利”这个词,是人类专用的。权利只有对人类而言,非人类不存在任何权利。权利是人类站在自私和自我的角度,凌驾于弱势群体。比如人有生存的权利,而动物只有在人放弃杀戮它们的权利时,才能生存。
也许这样讲过于狭隘,但是“环保”绝对是一个更狭隘的词语。环保只有对人类的生存而言。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保护人类,无涉环境本身。更明显的例子是国策“可持续发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着: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谁考虑过环境本身呢?
宫崎峻和吉卜力的作品里,并没有环保的概念。他们没有讨论“污染了河流,人类没有了饮用水”,而是《千与千寻》里臭烘烘的河神洗了澡之后舒服的叹气;没有表现“生态环境的失调,导致自然灾难的加剧”,而是《百变狸猫》里失去家园的狸子们;是幽灵公主的仇恨……
环保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人类,宫崎峻和吉卜力总是站在另一边,用平等的尊重关心环境的生存。说他们是反人类还差不多。他们表现出来的问题,如人口增长、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都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主角们试图用环境的痛苦来感动人类,站在对立面的人类却往往是贪婪和罪恶。这些表达都不是环保主义的啊。
非常相似的梦工厂作品《篱笆墙外》,可以说是一场动物的保卫战,却一直弘扬着主旋律,以及一个美好的大结局。最后,人类和动物的战争原本的辛酸完全被家庭的美好气氛化解得无影无踪。中国和美国关于环保的思维十分相似。
美国的片子也许会让你在笑声中对环境有些反思,这是环保;吉卜力的片子,让你泪水中暗暗的产生一些谴责,这是反人类的信号。实在不应该有那么多人喜欢宫崎峻和吉卜力的“环保片”啊。
2 ) 从妖怪到我的世界观
哎,为什么写评论一定要有标题呢?想不出来只好胡乱取了一个。。。
这个动画片又翻作“百变狸猫”。感觉“平成狸合战”更好些,因为电影里“战”比“变”更重要,所有的“变”都是为了“战”。吉卜力工作室出品,高畑勋导的。片子有两小时之长,我分了两段看完。15年前出品的片子,现在看依然好得不得了,而片子里反映的自然与人相对立的尴尬处境,这个话题,大概我有生之年也看不到它过时了。
看完这个片子的最大感想,一是它的“日本风味”十足,这在宫崎骏或者吉卜力工作室的片子里并不很常见——宫崎骏电影有很多是淡化了主人公的身份背景的,更甚者,还有好几个很“西化”的片子,比如“红猪”和“魔女宅急便”。二是片子兼有滑稽和严厉的两面。
我对日本民间文化丝毫谈不上了解,不过这个片子里日本风味实在是太浓重了,没法不体会到。首先拿狸猫做主角就是非常特别的选择。中国的民间传说里善变的第一属狐狸(狐狸在日本显然也是擅幻术的动物),然后就是些蛇精树精之类的,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狸猫。除了“狸猫换太子”外,狸猫这种动物在中国的民间传说里几乎完全缺席。而狸猫放片叶子在头上就能变幻人形,这个应该是日本民间传说里特有的。换一种动物或一个国家,这个故事都要不成立。另外,狸猫们强大到能砸翻人的睾丸实在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从日本的古代文化里来的。片子里甚至直接引用了安藤广重的原画,睾丸砸人那幅:
http://jandan.net/2008/04/22/kage-e-japanese-shadow-pictures.html幽灵大游行这一段,更是日本得不能再日本了。看的时候觉得许多妖怪形象好眼熟,再一搜索发现原来早在煎蛋的一个帖子里看过了!妖怪们大多出自安藤广重画的“日本江户时代的妖怪”
http://jandan.net/2008/02/28/japan-ghost.html。宫崎骏和他的同仁们真是钟爱妖怪啊,那个自己会蹦蹦跳跳的大头在千与千寻里又原样重现呢。至于娶亲的狐狸队伍、穿和服跳群舞的小人、大红大绿的神祗,无一不来自日本民间传说与民俗。就连这一段的音乐都是最传统的日本音乐。这大概可以算是吉卜力工作室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致敬吧?
说起妖怪,延伸开去,这其实是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在日本文化中有那么复杂的妖怪体系,那么多诡异的妖怪形象呢?论诡异的形象,中国的“山海经”里也有许多,可那是在远古时代!江户时代在中国是明清时期,那时中国民间流传有各种各样的神仙,但中国古人显然不好妖怪这一口。“西游记”里的确有很多妖怪,但大同小异,无非是山精树怪,丰富怪异程度和日本的妖怪们相比颇有不如。至于西方,自天主教基督教一统天下以来,恐怕就没有妖怪只有魔鬼了吧。不晓得哪种文化里还有可以和日本媲美的妖怪群?这么多的妖怪,也许部分是因为没有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宗教,可又不完全能从这一点来解释。
吉卜力工作室作品常常有严肃深刻的主题,故事也永远有趣。不过这个片子里滑稽好笑是一大特色,在别的片子里不是常能找到。狸猫们的形象、狸猫们的幻术、狸猫开会、狸猫看电视、狸猫跳舞唱歌,所有场面都拍得让人发噱。吉卜力工作室一贯的丰瞻华美的想象力,让这片子处处出彩。拿狸猫的变形来说,不光是幻化成各种形象(包括人),连狸猫自己都随着情绪和情境变化变换不同形体,有时是比较写真的狸猫形象,有时是线条比较夸张简单的可爱型,大多数时候则是拟人化的狸猫型——每一种都很生动。而幻术部分则在幽灵大游行时达到高潮,实在太精彩了!
不过在滑稽的故事表象下,高畑勋对人类的态度是非常严厉的。宫崎骏后来在“幽灵公主”里也有这种倾向。在这个动画片里,由于是狸猫的视角,人类不是受怜悯和钟爱的对象,也完全没有“龙猫”里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是彻头彻尾的掠夺者,狸猫受压迫不过,愤而起来以幻术保卫自己的家园。甚至有些狸猫杀了人,而高畑勋把它拍得简直理所当然。到最后,狸猫们用尽所有的力量,幻化出了最美丽的场景:青山碧水田野绿树鲜花蝴蝶统统都回来,田园风光取代了灰暗的都市景象,这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不论是人或动物都重温他们的小时候——那永远也回不去的完美世界。这该算是对人类毫不留情的谴责。
看到这一段我又忍不住哭了(真不好意思,泪点实在低),后边的结果也很悲伤:会幻术的狸猫,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城市里变成人生活,日复一日地挤地铁去上班,一边勉强支撑着,一边想:人类怎么能这么活着。
这个片子再次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世界观里特别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我觉得每一个生命是珍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另一方面,生而为人,真是很难不存有自我厌恶感啊——看看我们都对这地球做了什么!狸猫们最后幻化出的世界,去掉那些和人相关的部分,其实就是艾伦·韦斯曼在“没有我们的世界”里描摹的场景:只要人类消失,自然就会慢慢地重新接管地球,慢慢地把人类的痕迹统统抹去。
人创造出来的精妙的思想、完美的艺术,能抵得过人对自然的破坏么?人这种生物真有存在的必要么?地球没有人应该会更好吧。这是我想不通的问题,也是在这些问题上,我常有最悲观的看法。
3 ) 狸猫百变,又怎变得过世界?
这部在欢闹中蓄着悲伤,最后一笔又挥洒出来的电影,新颖的笔法更加触及心灵!
狸猫也许只是一个代表,不仅仅是这一个物种,它以狸猫的生存为一个切口,映射着我们的大环境,时间的不断流逝换来新时代的发展,而此时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一步步逼近,青山绿水还在吗?
多摩的狸猫家族深受其害,他们吃的变少了家也不美了,他们的森林在一天天的衰弱,他们与人类也不是和谐相处,而是视其为敌人,更有狸猫杀害过人类!
他们憎恶自私自利的人类,于是本来不和的两派狸猫握手言和,共同抗击欲求不满、不断扩张的人类!
本来这样的剧情并不少见,按以往发展都是动物们以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人类并告诉了人类,破坏环境是不对的等等!然后人类知错就改,开始保护环境,种树种花改善水源,最后以一片美好收场!
然而现实并不是童话里的故事,百变狸猫也不是童话里的故事,学会了变化术的狸猫了解了人类世界,即使是再坚强勇敢的他们也不能改变一切!
变成人的他们也是挤公交,吃着便当在另一个世界浑浑噩噩,他们太伟大也太弱小,伟大的他们靠工作帮助着自己和不会变化术的同伴们找到食物,弱小的他们改变不了整个发展的政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森林不断的变少。
最后最感动的是一群曾经的好伙伴们终于重聚,他们利用变化术变出来一片绿色,原本晦涩的世界亮堂了起来,这里色调的变化也利用的很好。草坪也茂盛了,花开了蝴蝶来了,弥漫在空气中的的污染物也不见了!
4 ) 那些变成人生活的狸猫,就是我们自己。
结尾狸猫们唱起欢乐的歌,我却鼻子发酸。“就算从你出生的地方离开很远,无论什么时候回来你不会被遗忘”。我们就是那些会变身的狸猫,隐藏着内心最原始的向往,打着领带或抹上唇膏,在拥挤嘈杂的城市中讨生活。我们的社会属性日益掩盖了我们的自然属性。一旦如那只狸猫Shokichi般脱下层层衣装回归自然,才能寻找到最初的快乐和感动。可惜即使我脱下衣服向月亮下的原野奔去,我也再寻不到本真的我和我的同伴,我只能作为一个暴露狂而存在。
大自然和城市,作为对立的存在,永远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也相当沉重。动画原本应该更适合于一种轻松的内容表述,但吉卜力的很多片子内容都的确相当沉重,虽然他们还是竭力以一种轻松的过程来演绎。狸猫我一直没看,因为我明白它不轻松。
终于看完,片子很优秀,尤其那些令人出乎意料的想象力,包括那些坚强的睾丸,以及它们的千变万化,深深的震惊了我。我们的社会中,男人们也在坚挺的用睾丸作战,去打拼房子车子和马子,嗯,十分悲壮。
5 ) 看百变狸猫有感
你们以为演的是狸猫吗,在我看来演的就是人类自己的故事,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寓言故事;如同伊索寓言以动物来隐喻人类社会!如果吉卜力工作室把《百变狸猫》拍成弱势群体反抗暴力强拆,那么有可能会被禁播,所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影片靠后才点名主题:只有人类才能适应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类过着表面光鲜,实质上却是廉价劳动力的生活!这种生活其实不适合人类,因此片末才借狸猫口吻告诉观众,要保护小动物,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不被物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唉,希望你们能看懂!
6 ) 消失的故乡
看完了《平成狸合战》,很不争气的说,是流着泪看完的.实在是太有感触了.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是混迹在人类中的浣熊,而是我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让我体验的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所经验的一切.
自己的家园被另一种势力,无情的剥夺.面对着自己生活痕迹的减少,自己生活空间的缩小,这种感触,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所理解的,是自己曾经生活痕迹的减少,怎么说,在这个国度,起码有个地方住还是不成问题的.先不管是什么状况.
家乡青岛,是一个很美的城市.或者说,是以前是一个很美的城市.当然了,即便是在现在的一些评比上,它也总是榜上有名.可是,令它榜上有名的,还是曾经时代的美丽的景观,曾经殖民时代的一些建筑.很令人汗颜.青岛解放已经快要六十周年了的说.当然了,随着东部的开发,青岛的香港路为轴,形成了略有规模的CBD.摩天大楼也算得上是接踵摩肩,让人看了,也不由得体会出经济发展的可人成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到欣喜.每当外地人赞叹的时候,我也是从心底的感到欣慰,因为我是青岛人.可是,他们眼中的青岛,是我的故乡么?
我不知道怎么界定这两者的区别,我的出生地,是在青岛的北部,是比较不怎么繁华的地方.从小就是野孩子的过法,剽悍,粗糙,带着青岛人的所有脾性,放纵,大咧咧,不拘小节,死要面子.玩的东西,也是所有青岛小哥的那些东西.踢毽,扔沙袋,拍牌,斩牌(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还是不知道变形金刚的怎么玩).一到夏天,就没有命的游泳,晚上就在路灯底下打扑克,一玩玩到半宿,睡他一天,下午在游泳.就这个样,混混沌沌的活到了二十好几.突然一回头,发现自己长大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了.
就好像是温水里的青蛙.整个城市都是在修修补补.这来修条路,这来弄座楼,等到过了一阵子.才觉得一切都变了.忘了多久没看见蚂蚱了,也没看见有小孩儿顶着太阳在草丛来抓了.蜻蜓蜜蜂这些东西也少了很多.就是人不见少.有个好处是,蚊子好像也少了.现在去一浴,现在的沙滩能扎破脚,要是天好,能晒死人,再也没有一层层的更衣室遮遮荫打扑克的那种惬意了.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变成这个样的,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悠闲,那种惬意了.或者我长大了,可是现在就去遛个街,买个东西,看着收银台前面那些人,我就觉得头大了.这是因为青岛人有钱了吧.有钱怎么才有数的几个超市,怎么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以前的那个市里,彻底的找不到了.冷冷清清的,最多的,恐怕就是从火车站往外坐车的吧.
这是青岛么?这是我记忆中的青岛么?这是真实的青岛么?或者这是一个梦.
这其实是宫爷爷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其实是一部很有一种很悲壮的幽默的感.狸猫们面对那个世界,没有办法改变.另外,还很喜欢里面的两首歌曲.虽然唱得很欢乐.但是看了那电影的后遗症就是,每次听到就会想哭.
片尾十分钟瞬间泪崩,我们都是那些会变身的狸猫,讨厌城市还不得不进入城市生活,心里一直想回到那个美丽的森林中。家园被破坏了,我却不能在城市中哭诉。不是阻止城市发展,因为它已经无法阻挡,美丽的乡村一天从国家消失了。狸猫的哭泣,大地回绿是痛心的怅叹,那绿草围绕的小路,路上步履蹒跚的老林
其实所有动物在人类眼里,除了宠物就是食物,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共处呢?这片的结构有点散漫,而且感觉主角换来换去的。高畑勋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但讲故事的能力明显是不如宫崎骏啊。
1.都是傻瓜的血脉使然呢。配合《有顶天家族》看更好,更能理解日本文化中狸猫的形象 2.结局半小时很感动,半是妥协半是无奈,半是幽默半是辛酸。3.妖怪大游行一本满足~其实涉及民俗的部分篇幅不少呢 4.总觉得有讽刺。。。官僚开会左右之争武装政变神风特工队神喵的
宫崎骏讲故事的能力还是不如高畑勋,高畑勋的想象力却不输于他.........技术方面我不太重视......高畑勋才是吉卜力最强
宫崎骏的动画真的不是一般的牛逼,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在1994年就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问题,并且做成动画,把环保的意识灌输到孩子的心里,让他们以后为保育做出贡献。人类又能比动物高尚和聪慧多少呢?就算是比它们更加聪慧,最终的结局不都是一样的吗?人类,不过也就是狸子和其他动物的本身。
在现实面前,梦想再坚硬,也只是个蛋。纵使百般不愿,彼得潘总归要跟社会订下契约,假装大人来生活。不知何处是家,不知如何消解……
用欢快和喧哗谱写的自然悲歌
6/10。媒体借闹鬼制造新闻,游乐园冒名顶替趁机炒作,警察射杀护林的动物;狸猫内部的和平派与强硬派的弹劾斗争、民族传统复兴和抵抗建设。有人认为狸猫的混乱暴动暗喻了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革命,其结果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白费工夫,跨物种同化成了唯一活路。前半各种开大会的段落谐趣,后半故事说散说教。
最后的幻象让人泪奔,只是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自然主义的传统故事,还有暗藏了日本文化对性的达观态度,这种片子一定是老头子才会指导出来,村里长老的那种老头子
想起有顶天,和狸猫有关的片子总像是由乐天者讲述悲伤的故事。一开始以为是clash of civilization,后觉着眼点似还在融合之痛,结局在最开头的隐喻中便已阐明:人类如啃食树叶的虫般无处不在,同时又像佛祖般拥有工业神力,而狸猫,不过是群喜爱变化和玩乐的小动物罢了。
从最后一次的幻象起开始流泪。很感动,最后的歌曲很欢快,但是听起来总是很沉重,还是止不住地哭了。
(8/10)《百变狸猫》和《进击的巨人》本质上是讲述同一个故事,但《百变狸猫》幼儿画风的外貌下,却是远比《巨人》更现实、更残忍、更冷酷、也更有深度,主人公们发动的“地鸣”在敌人(人类)眼中其实只是“主不在乎”,越是想“一个不留地杀光人类”,越是换来自己更加狭小的生存空间,最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一片自己制造的回忆幻象中思念着美好的青山绿水。相较之下《巨人》其实满中二的,抛出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却也把“消灭全人类”描写得太儿戏,落入了主角掌握着“祖传秘密大杀器”的俗套,要知道希特勒有组织、有纪律、使用现代科技、并在多个国家(包括法国和苏联)的大力协助下,也没有灭绝掉犹太人,但在动漫中艾莲扔几个祖传巨人、诺曼在乡下实验室搞出几滴药水,就能灭掉拥有当时最高科技的整个文明,“灭世”哪有那么容易。
游行的比较:狸猫合战和红辣椒,胜者——不分胜负
拜托,不是宫崎骏
真可爱,全程都被变身狸猫逗得哈哈直乐。整个电影换成人来讲可能会觉得哎呀搞什么,东来一拳西挠一下的能搞出名堂才怪了!会干着急。可换成狸猫就那么亲切,令人感伤,甚至更能理解了。多少特别又弱小的人被这个社会吃掉了呀。变成沧海中又一个麻木的灵魂,能记起自己过去的样子已经是福分
细节幽默感人,整体故事主题先行,有点脱节。
狸猫们说着日语喝着清酒唱着民谣跳着民舞身着日本传统服饰还能变形成人?这比X战警蓝魔女还厉害!可他们却对付不了人类?能力越大竟然灭绝越快?显然这种故事设定从种间竞争优胜劣汰的生物演变角度是解释不通的。“百变”之技,更像是一种服务于动画想象画面奇趣让观众大呼过瘾,而非剧情逻辑之内与人类博弈的实用技能。于是再次印证本人的老观点:高度风格化神话/古装/动画之类故事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只能遥讽,无法对接。所谓只能遥讽是说在狸猫族群自己封闭圈子里,有好斗的,有和平的,有会变的,有不会的,有被排挤的,有被拥戴的……然后这种性格与互动可以投射出人类社会的某种时代危机。若非如此而是叙事贪心妄图与人类直接产生关联,那么许多原始设定卖点都将面临失控失职失洽的风险。
一种爱玩的生物再也唤不起敬畏之心,与其说关于环保、不如说是关于等价交换逻辑下蝇营狗苟的人生,当暴力革命成为了无法起作用的选项,便只好在百鬼夜行和变回旧时山川的幻术中聊以自慰。结构的变化挡不住,好在狸子们还可以在被分割的草地上起舞。神话与别样的生活方式的回声。不绝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