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强 复制一段b站看到的评论:
“保罗范霍文也真是牛,用一部电影的时长就搞定了多重结局的设置,还保证了电影的商业娱乐性,只当成消遣用的爆米花电影看也没问题,仔细分析又在片中细节中得出各种逻辑自洽的解读。
我大概看出了四种结局
结局1:初次看电影的线性结局。
结局2:一切都是记忆公司定制发生在梦里的冒险游戏。
结局3:奎德在公司植入记忆时发生了事故,之后拒绝了医生试图唤醒他的努力,只能永远停留在梦境之中。
结局4:奎德被捕后的洗脑植入记忆已经完成,之前(影片一开始)和之后(洗脑过程中脱逃)的所有记忆和经历都是这次植入记忆的梦境。”
不得不说老电影总是带着一种原始的恐惧,比如眼球爆裂,鲜血淋漓,从鼻子里取出那样巨大的追踪器,隔着屏幕就觉得恐怖,和香港老电影一样,这类型电影都是我最害怕的。
电影中不乏黑色幽默,时不时就会不合时宜的出现一些调侃。很清晰就能感觉出这些是那会儿电影的特色。
剧情格外的丰富,每个节点都很好,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很有意思。
生于二战末的范霍文并没有躲过战争的波及,反而是在他眼前发生——六岁那年,他看见高空上英军的飞机在进行对地轰炸,其中就包括他的家,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亦曾在街上目睹过纳粹行刑。 据其父母所言,范霍文会专门去找那些被击落的飞机,紧盯着那些残骸里死者的脸庞。这些经历给他带来极大影响,就如战争那样辐射到了他的作品里——丝毫不回避不省略的血腥场面,直面残酷暴力的断肢、体裂、喷血、爆浆,他的类型片便常存在着这种刺激官能的类B级片趣味的特质。但战争对他作品的影响,远不止于单存在表象-画面中,同时还蕴涵在文本内。
一、 《全面回忆》虽是一部高度动作化的科幻电影,其剧力却源于施瓦辛格那多次反转的身份带来的悬念感 影片始终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氛围里——施瓦辛格打开手提箱,好人→(间中他又被女主怀疑)后段集团上司撤退的命令下→怀疑坏人→会面反抗军领袖打开记忆,好人→被捕后,坏人确立。在这一内层中又套了一层——领导人对外星人留下的装置的不确定;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结尾,施瓦辛格按下按钮,火星世界那刺眼的大红褪去,曙光降临,人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朝着美好的未来走去。此刻观众与主角同时沉浸在大获成功的欢欣中,但下一秒,范霍文又将二者拉出——这是不是一场梦? 范霍文为何要这么做?他的动机仅仅是再一次操弄悬念吗? 解决这个问题需将焦点重新回到故事动作的源头——角色的身份。 整个剧作着力于“身份”的生成,他的身份共有三次转变:英雄的构建→英雄的崩塌→英雄再建立→英雄的消失。由环状的结构可看出范霍文对英雄的否定的价值观。 二、 建筑工人的施瓦辛格被梦魇缠身。某天,他决定给自己来场火星美好之旅,以除却那可怕的噩梦;为追求刺激,他在建议下附加了卧底探员的情节,此举唤醒了他的记忆,他发觉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一名火星卧底探员。在这里故事的第一幕结束,可以说影片正式开始。兴许敏锐的人会立马联想到主角此前接触的所有人。但更有经验的观者,早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已收到了来自范霍文的提示。
(上图两处的情境——主角向他们倾诉关于火星的记忆,导演给到他们的诡异反应镜头。)
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开头范霍文就已将观者架上了怀疑的列车上,这一特质随同列车的前行被逐步放大,而这遥相呼应了影片上映时代所处的世界局面——冷战时期里的不信任、彼此猜忌的特性。 正如福柯在权力转变的研究中对最后一个阶段“生命权力”所诠释的对人的总体把握影响与掌控那样,从火星的生态的缘起——全因集团为利益考虑加之对某个对象的不信任——再到生态的样貌——人民的上空始终积郁着浓厚的红云,光线透射其后映出的是极刺眼的红光,人民被培育在有氧的温室内、对外部无所知,与外部直接接触的下场只有死亡(这个意义上走向了埃斯波西托),由集团直接掌握输送氧气的权力——的呈现,细究其中效应我们就会发现与美国当局制造的恐苏/反共意识高度契合,而在此,施瓦辛格身份的最终转变一幕就不单单是表层叙事的悬念操弄或者说对“英雄”的解构,同时亦是潜层文本即范霍文意欲切除这种封闭的意识形态输出:
影片最后施瓦辛格引爆T矿(权力),天空中那象征着红色阵营苏维埃的云雾化开,此前与之直接接触的男女主角恢复原状,世界变得一片光明,拨云见日。但他终还是以“这是不是一场梦”悲观的口吻自我嘲弄;这即是理性表露——一方面不认可这个幻想的生成、冷战思维绝非一日消散,另一方面不愿摆出激进高大的姿态,以消解英雄的处理拒绝了投射、拒绝了移情,否则就有向所痛斥的记忆/意识形态植入者偏斜的可能、倾向。 苏联解体后的一家独大局面没有亏负这份理性,六年后,范霍文借着《星河战队》再次归来。当时,片子受到各界的嘲笑与贬低,数年过去,人们终于认识到范霍文以他别样的方式戏谑般地洞穿了美国军工霸权主义思想。电影被业内重新评估,赞誉为优秀的讽刺剧,只是似乎有点迟了。
有眼光主演这部电影的施瓦辛格,才不会接拍《金蝉脱壳2》呢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
如果不是笔者提起,可能大家未必会想到今天《金蝉脱壳2》上映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述:“没有了施瓦辛格,这部就不用看了。”
阿诺·施瓦辛格现在在干嘛呢?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这位前任美国加州州长前段时间心脏病突发,差点离开了这个世界。已是老一辈的他现在的生活也许并不如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有一定的职业原则,至少不会接这么明摆着圈钱的“假院线片”。毕竟虽然施大爷以动作片巨星著称,但即使早期专门接动作片,也是有一定水准的,比如1990年的《全面回忆》。
《全面回忆》改编自《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原著作者菲利普·K·迪克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导演是在好莱坞拍了《机械战警》《本能》、在欧洲拍了各大电影节瞩目的《黑皮书》《她》的保罗·范霍文。但这都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它的立项离不开施瓦辛格的努力——小说早在原著作者去世之前就被买下了改编版权,但在剧本完成后一直没人接手,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终于有一位大制片人筹划将剧本拍摄成片,但是经过初定导演、初定制片人和编剧之间的争执,拍摄计划又差点不了了之。直到施瓦辛格抓住了机会,不但说服了《终结者》的制片公司买下影片改编权,并为该公司节省了300万美元,为自己商定了100至110万美元的片酬以及影片赢利15%的分红,还请来了他一直想合作的保罗·范霍文带上自己的老班底拍摄本片,这才有了这部至今仍有讨论价值的科幻经典。
说这部电影经典,可不只是因为它较早地在商业大片展现了“梦与回忆”这一形而上的科幻概念,也不只是因为它留下了许多津津乐道的桥段(如畸形人、随时会爆炸的道具、洗脑机器等等)。如果只是因为有了这些元素,那么它还不足以称之为经典。原著作者留下了“梦与回忆”“真实和虚构”这些母体架构,而导演保罗·范霍文又在这些架构中注入了对现实的揶揄和思考,才使得它不沦为一部缺乏灵魂的高概念电影。
片中施瓦辛格饰演的奎恩一开始是一个生活在未来的时不时梦见火星漫游的工人。对于他这么一个经常待在地皮上的工薪阶层而言,在火星(在片中设为拥有不少未知资源的宝库星球)上发迹是值得他梦寐以求的,哪怕只是在编造的梦境中闯荡火星,也算是圆了梦。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似乎真的被视为拯救火星上被剥削的移民的英雄。可随着情节更深入的推进,奎恩又发现真相似乎和他的设想恰好相反,还很严重。那么问题来了,奎恩究竟要选择继续做一名普通的地球工人,还是做一个解放火星的英雄,还是成为他不想成为的“那家伙”?
这样的人物弧光在当下看或许有些应景。如今毕业季刚过,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正在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比“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可悲的是,即使你在校园或工作岗位实现了你的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它的实质和你设想的很不一样,还随时可能出现你尚未准备好面对的险境和污垢。面对这一切,你还会坚定你的理想不动摇吗?
不少商业科幻电影都会涉及“阶级对立”这一指向。但很少有一部科幻电影会像《全面回忆》这样设想处于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灰色地带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状态。片中有一个作为火星移民劳工N代的畸形黑人。他明明就来自被剥削的群体,而且开出租车维持生计的他看上去过得不太容易,可当最后他“要养活五个孩子”的措辞被拆穿后,他不仅反水出卖起义者,还要置奎恩于死地。是什么让本来也饱受剥削的他甘愿为剥削者卖命?是什么让他毫无良心发现地报复和他出生入死甚至还帮助过他的奎恩?仅仅是因为他可能是“梦境”中的NPC吗?
其实这种人设对咱们而言应该不足为奇。咱们身边就有不少明明就饱受强势阶层剥削、欺凌的弱势分子,最终都为了某种目的(无非利益或情感),成了强势阶层剥削、欺凌其他弱势分子的爪牙。但咱们的感触未必比导演保罗·范霍文深刻。保罗·范霍文生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的作品中常见的残酷暴力镜头多少包含了童年记忆的反射。范霍文不仅见识过法西斯势力的残暴压迫和反法西斯分子的顽强抵抗,也可能见识过不少为了保住自身利益出卖亲友、出卖国家的奸细。阶级异化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只是在非常时期,这会加剧人们安全感的崩塌。
在《全面回忆》中,阻碍奎恩的不只是独裁者柯黑根的耳目的追踪,还有各种各样的思想阻碍:从假妻子罗莉的“回来吧亲爱的”,到博士模样的人的一系列关于梦境真相的说辞,到解封火星机关之前柯黑根的“你这么做咱们都会死”……所有的行动不只体现了对奎恩的精神禁锢,还体现了劝说者对自身权威的得意。这些权威依赖于家庭主权,依赖于知识价值,也依赖于阶级的压力。虽然最终奎恩找到了这些权威的漏洞并且推翻了它们,不过好几次不仅是奎恩,连观众都差点信服于这些看似不可置疑的权威。
现实生活中,小到“我是为你好”,大到专家、领导的观点,或多或少都被镀上了“权威”这一层金。而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隐藏在权威之下的漏洞。按理说这些漏洞会更让人质疑权威并对之反对。可事实是,仍然有不少人坚信权威的力量,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当然说白了,这和“阶级异化”背后的本质相似——对于有问题的事物或导向,人们未必相信他,但人们确实需要他。
2012年,《全面回忆》的故事再次被搬上大银幕。有《黑夜传说》导演伦·怀斯曼的掌镜,视听效果更酷炫,世界观展现更拉风,卡司更有看头。但影片很快又成为了泛泛之作,远不如1990年的版本至今仍然让人津津乐道。这不仅和故事改编的退步有关,也和导演对故事的表达有关。很多影迷说导演剪辑版比院线版长,内容更完整。但在院线版和老版时长相近的情况下,如果相形见绌,真的不是靠导演剪辑版就可以轻易逆袭的。
不说别的,就拿劝说奎恩回到现实那一段,2012年版中,劝说者由原版的工友、专家和黑人三合一,成了黑人工友,但他在现场说的不外乎就是“我是为你好”——感觉新版中的假妻子也可以和这家伙合体了——一点有说服力的理由都没有。让奎恩回到现实的方式更无语,居然是劝他开枪杀死真妻子——所以你来干嘛,打嘴炮?而奎恩拒绝的动机居然只是真妻子的一滴眼泪,看似很感人,但假如这真的是在奎恩的梦境,那么梦境里爱他的真妻子做什么都是对的,哪能体现黑人工友的欺骗啊?
1990年版本中,这个问题只用一个特写镜头就解决了——专家额头上的汗水。哪怕之前专家的解释再有道理,让奎恩吃下胶囊再怎么显得合情合理,这一滴汗就体现了专家的心虚。不是说这个专家是人为植入奎恩的记忆来劝说奎恩苏醒的吗?既然是植入AI,为什么他还会紧张?不需要太多戏码加成,不需要情感铺垫,干脆利落地交待事实,保罗·范霍文作为大导演的深厚功力就这么体现了。
影片最后,看似奎恩抱得爱人归,但那段“万一这一切都是梦境怎么办”“那就在梦醒之前吻我一回吧”的对白让人细思极恐。而事实上,在不确定性愈演愈烈的当下,咱们又有谁能保证,咱们奋斗到最后事有所成,究竟是如假包换的美好结局,还是一场属于“三和大神”的白日梦?
我常说,好的故事不需要好的演员,但好的演员能让电影更出彩,这部片子是阿诺的成名作之一,可以说证实了他的演技。因为他是健美先生出身,开始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他。从其电影作品中,扮演大只佬的情况,也的确比较多。
但对比起史泰龙,同样是大只佬,但史泰龙被人认为是面瘫,而阿诺是表现力比较丰富的多的多。
这部电影是著名小说进行电影改编,可想,他们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已经如此优秀,哪怕在电影出品的几十年后再看,仍然不过时,仍然经常,说明这些科幻片,经常住了时代考研,确实是优秀的科幻片,做到了科+幻,而不像某些电影,生搬硬套,只幻不科。同时也在描述某些永远颠扑不破的现实,哪怕到了未来世界,仍然存在强权和压迫,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仍然很苦,权力和欲望永远掌握在权贵手里,老百姓仍然需要某位英雄去拯救。
人性像山岳一样古老,我以前不明白,但随着时间推移,再看看这部电影对照现实,发现了这句话的哲理。
很哲学:我们究竟是身体还是记忆?如果将他人的记忆移植进我们身体,那我们自身变了吗?如果身体的原主人来寻身体,我们能像花盆里的花一样,将盆交给对方,自己再另寻盆栖息嘛?电影给的答案是you are your action, you are who you are at this moment.是啊,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死,过去的自己已经死了,我们却只能感受当下的自己,过去哪怕一毫秒前的事也只是记忆(concept)而已,我们好像活在一帧帧电影里,之前的镜像都用过即弃。不能完整地感受过去自己的死亡,对我们三次元浅薄的人类来说是一个curse,但也是一个blessing,让我们可以更自由大胆地关注当下和未来,不必为过去的自己痛悔或寻求完整的答案。片中最悲哀的是男二,灾难因被操控而起,他却不敢追求自由
小时候,混乱的记忆,可怕的红色火星,还有那个长着仨奶子的妞儿
当莎朗斯通和阿诺斯瓦辛格还年轻,当想象力还不需要更多动画特效来支撑,当动作片还都是血肉横飞的场面,当我们还年轻 - - - - 强力推荐啊!
来给翻拍版新片来个预热下,看了施瓦辛格的【全面回忆】,还蛮不错的。不知道新片怎么样
PKD之所以是科幻电影蓝本之王原因在于,他用悬念起始故事,用商业手法最大化地呈现故事,最终以坚实的科幻核心定义故事、悬念犹在。全面回忆是介于九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之间的SF经典,八十年代乐观主义面貌、九十年代的忧患意识的初醒,在PKD优秀的蓝本和导演PV的手艺共同作用下合成酣畅的体验
剧本写得真心好。尽管以今日科技水准而言布景与表演细节都嫌粗糙,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开放式的解读可能在当年可称是创造了科幻电影的新起点!
大片格局,B级风味,牛逼于氛围和剧本,出彩于作者恶趣味与毫不伪善的正派性格,特别是后者这一点尤其和其他商业片不同,误杀平民、搞死反派一点感性卡顿都没有,真爽。其实有点反传统英雄主义的意思。八九十年代这批科幻片,虽然特效水平正处青黄不接的阶段,但总能让人代入感特别强啊。
彼时的科幻片虽然特效差了点,剧本却是很有质量的。电影还有点cult的感觉~
我就喜欢这种关于记忆、梦境与现实交叉的cult科幻电影
气压失衡的爆眼还能回复?血淋淋的科幻cult啊,最拽的施瓦辛格从来都是一枪爆头
重温老版,和新看一样,幼时看得太浅,只记得三奶女。剧本相当不错,多次逆转,背后的人文主题。元素太丰富了,科幻、邪典、商业糅合得接近完美。就算把鲜明的各种元素全部去掉,空留科幻躯壳与商业桥段,依然是一部可看性十足的商业电影,而这也就是今年的新版。范霍文没去美国,好莱坞就暗淡几分。
看上去一点都不便宜,怎么能这么cult片风范~以及,州长半点都不像特工嘛。。。整个故事还是很有趣味的~
22年前的作品今天看来仍很有看点,一贯的范霍文式暴力色情加cult,除了逻辑细节粗糙,特效相对今天略显拙劣之外,剧情和叙事都很引人入胜,可谓一波三折。围绕梦与不梦的、梦里梦外的话题编织一幅火星画卷,对后来的黑客帝国、Inception等绝对有指导意义。
还是老版有意思,又反动又黄色,三个乳房的妓女,缺氧眼球爆裂,变异人算命师,反动头领跟朗格似的,最后启动外星人留下的装置成功在火星造出大气层,“我有五个孩子要养”“咱俩现在算是离婚了”,爽,一路哇哦看到最后,科幻片最重要的不是场面而是创意内核啊
范霍文的B级科幻,略情色,略血腥。还有植入记忆,抹去记忆,现实与梦境、真真假假的,太给力了。州长的鼓眼,三乳女人。
有些后来范霍文《星河战队》的风格雏形,怪物造型又很大卫林奇。
Paul Verhoeven的色情底子就是过硬,什么类型的片儿里都能抖抖骚~
3.5吧 比翻拍版好玩 但噁心很多 受不了這種“解救全人類”大英雄的 題材╮(╯▽╰)╭
少年租碟时代,这片子太影响我未来主义世界观了。记忆移植、变种人、火星的气压失衡,还有那个3奶变种,各种cult镜头。这里面的各种未来主义的科幻概念非常有意思。不知道里面的那个记忆移植和操作的概念有没有影响到诺兰的《盗梦空间》。8.5
不得不说这类科幻刺激我的神经,开始我还以为我看懂了,慢慢发现真真假假,到底是植入记忆还是抹去记忆,让人神经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