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学校组织的电影李宝国,心潮起伏非常大,整个人真是哭废了。回想起大二的时候去太行山的柴各庄下乡,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区的穷,山区的农民的不容易和坚韧。山里是沙土地,水是一桶一桶的买的,几乎没有马路。当年的太行山是荒山,不像电影里的绿油油的。几代人的努力,太行山精神的传承改变了太行山。李保国教授是农业学子的楷模,我们当传承太行山精神,让它薪尽火传。
看完《李保国》,作为一个泪点随着年级增加而不断变高的博士,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全片不同于其他的主旋律,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宽厚、朴实、善良、坦然、心系百姓、有血有肉的、平凡而伟大的人。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我想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的那句有名的话,“哲学家们都在解释这个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但现在理论和实践出现严重脱节,使得它在人们眼中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仿佛生活是生活,理论是理论。误解、肢解、曲解……如何消解这种偏见,让这个理论真的能够给人们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最关键的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它。理论不应该是晦涩难懂、不接地气的。它应该是富有力量的,是能够给世界带来实在改变的。在实践中运用并且有用了,大家自然就相信了、接受了。那么如何让实践中运用并且真的有用呢?片中的一段话是它最好的诠释:“最骄傲的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这个实践就扎根群众的实践,把自己变成农民的一员,让农民拥有科学的思维、技术、方法。就是发挥共情的能力,站在人民的立场,心系群众。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画面是最后许多学生一起出现的画面。那是一种殷切的希望和期许。作为享受如此优渥教育条件的北大学子,是一种责任。就像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跑好我这一棒。
李保国这个电影槽点真的太多了!
1.岗底村在邢台,可是电影里从来没有出现过邢台的名字,并且岗底村民的口音真的太奇怪了,作为一个在邢台工作的人听着特别特别违和,如果邢台话不好学还不如都说普通话
2.剧情又假又夸张,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强行的煽情和违和真的不会让人感动
3.宣传舍身取义的精神我真的不理解,李保国老师带病工作的精神真的特别特别令人敬佩,这一点在《太行花开》这部纪录片中也提到了。敬佩可以,但是宣传这种精神真的没必要的,李老师这样的伟人活着为太行山做贡献比去世更有价值,身体是革命的本片,不管什么干部生病了还是要赶紧医治,治好了又是一条好汉,继续做贡献不香吗
4.李保国老师的妻子郭素萍也是一名农大的老师,从年轻以后就一直跟李老师一直扎根在太行山,也就是邢台,为李老师项目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电影里郭老师的事业和贡献几乎没有体现,只是体现了作为一个妻子的贤惠和理解,作为一个英雄背后人的形象,我认为这一点有点可惜。
最后,十分推荐《太行花开》这一部纪录片,这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李保国老师为岗底、前南峪等地方做的事,有李老师真实的影音影像,有村里书记和村民的采访,他们虽然话语朴实无华但是对李老师的想念和尊重都自然流露,令观众动容不已,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李保国老师一心为民的“愚公”精神,这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一路指引我,陪伴我。在此对李保国老师以及他的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为农民,为太行山做了这么多!!
电影我看得是包场,单位组织的。
看之前,其实真的有些抵触,说实话是怕了。
不是怕主旋律电影太尬,而是担心因为电影太尬影响了很多人对李保国教授的印象,坦白讲,很多主旋律电影起到的都是反作用。
李教授的事迹感人至深,如果被一部电影弄巧成拙,会令人非常不平。
如果看过李教授的相关影像——电影最后也会有一段贴片,会发现,他比惯于演绎农民的林永健更像一个老农,纯朴得像刚从土里刨出来的。
单看外表,反正我猜不到这是一位著作等身,拥有多项专利的大学教授。
扎根太行山35年,每年在村里生活超过200天,李保国真的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李教授,是有大爱的人物。
他的问题似乎在于他太好了。好到完全超越了我们普通人对这浊世的理解。
他衣食富足、家庭幸福、功成名就,然而他选择了自讨苦吃的一生。
我们总说时无英雄,但当如今这个世俗的年代真的出现了一位仿佛是新闻联播里走出的英雄,我们却总觉得不敢相信。
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早几十年就被唾弃,但这次要塑造的人物确确实实是高大全到令人一开始就仰视,怎么拍?我都替创作者们发愁。
最后的成片,只能说还行吧,剪辑利落,故事完整。也并不缺乏感染力,我看到很多同事都在默默擦泪。但还是有主旋律电影的通病,欠缺深度,没有深挖人物和故事。
这电影注定会落在CCTV6的,但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李教授的故事。
有一点利益相关,父亲就是农大老毕业生,学得正好也是果树,我自幼就知道,新品种果树的培育和普及要经历多少天灾人祸,电影已经尽力弱化了李教授所受的困难,美化了乡土人情,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没有讲完。
其实也没关系,毕竟李教授本人,已经足够令人仰止。
不过……
个人认为,最后李教授把自己的学生硬留在了太行山,是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祖传道德。令人觉得李教授虽然伟大,可是也不免狭隘了。
就算世上最高的山是太行山,可是世上也不是只有这一座山,自己的学生出去看世界并不意味着忘本,既然美国有更好的农业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学习?并不是只有土里长出来的才是农业技术,舶来的也是。
如果让我改,或者会改成他出去了,才发现,自己的根已经扎在了太行山,离不开,忘不掉。
世有愚公,代代相继。
只能说导演没正经念过大学吧,可能不知道当代中国的高校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农业院校目前的状态。林永健为了拍这部电影把自己晒的黢黑黢黑的,穿着打扮也符合农业大学教授的风格,不能说他不下功夫。只是导演或者编剧或者主办方依旧走了高大全的老路。林永健在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其实这种假大空的电影哪个年代的人都不愿意看的。
(一)故事内容不符合当前农业大学的逻辑现状
首先,那个牛逼博士陆超的毕业答辩居然是在学校的大礼堂啊,而且他的毕业答辩居然有学校的校长等主要领导参加,然后林永健饰演的李保国在答辩结束后就跟校长说:“建议留校”……看到这个桥段,我就出戏了,在中国的大学,在大礼堂搞讲演的,一般是几种情况:1. 院士来做汇报,2. 全校(至少是全院)的文艺演出,3.商演(比如娱乐明星来了)。这种博士毕业答辩就在大礼堂搞的,那这个博士该有多牛啊,而且校长居然都来参加了。
其次,念过博士的人都知道,能留校任教是多少人的追求,很多出国读博读博后的都是为了度层海归的金然后回国找工作,土鳖博士找高校的工作比较难。电影当中的陆超放弃留校的大好机会,居然要去美国的什么什么公司待几年,他是不是疯了。还是说导演依据认为美国就比国内档次高。
再次,电影当中有一段,陆超等几个人为了应聘美国什么什么公司,在那里做什么组培,然后题目是检测那个玻璃展柜里的苹果的甜度,然后时间快到了,陆超灵机一动,抄起椅子把玻璃展柜砸碎……我猜导演是想以此证明陆超思维方式超越其他人吧,可是恰恰暴露了导演根本不懂农业院校的现状,组培不是什么高端的技术本科生就应该掌握的,美国公司来招聘博士一般是看看这个博士发了几篇文章就可以判断他的科研水平了,这种应聘的桥段估计是偶像剧导演安排的,对了,导演还给陆超安排了一个女朋友,这基本就是纯偶像剧路子了,因为现实中很多博士的女朋友不是这种蹦蹦跳跳的风格,基本也都是搞研究的女博士了。
(二)主旋律宣传只有走出高大全假大空的套路才有市场
这部电影中,林永健的演技得到了体现,他在教室里讲课,他在地里种苗子,这都是农业大学教授的形象,说明他是去实际体验了生活的,他的一句台词同样震撼人心:“在我心目中,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整部电影安排在这样的路子下,还指望演员能演出什么优秀的作品吗?宣传主旋律的电影,只有抛弃高大全假大空的老套路,才能起到真正的宣传效果,对优秀教师李保国的宣传,也应该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去挖掘人物的光辉而不是吹捧,去展现人物在困难面前的优秀品质而不是粉饰。
第一,农业大学普遍的问题就是条件艰苦,学生们要与土地打交道,这是当下很多学生不愿意的,甚至是很多农业大学的老师不愿意的,像李保国这种深入贫困山村进行技术帮扶的老师真是太难得了,而这部电影丝毫没有反应出这种现状,更没能让观众体会到在农业艰苦的大背景下李保国的坚守,进而去展现他的意志品质。
第二,李保国是研究苹果的,他培养的博士陆超也是研究苹果的,电影当中很少叙述李保国在苹果科研和培养学生方面的故事,这可能是导演们不懂植物学不懂植物生理学更不懂科研,因此导演们意淫的以为农大的教授和博士们就是穿着白大褂在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实验室做做组培砸砸玻璃展柜。大错特错了,农大的教授和博士们只有深入试验田,受那风吹日晒,年复一年才能培养出新的植物品种,苹果培育和苹果的科研其辛苦程度不比农民低,整部电影避重就轻,也许是导演自己不愿意到农田里去拍摄吧,毕竟在地里晒着挺辛苦的。
最终,我弃剧,不看了,与现实完全不符,而这部电影的宣传效果正如它的票房一样十分惨淡。我只能感叹,太行之子李保国的事迹什么时候才能让年轻学生们认真学习认真领悟。
可能你从未想过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它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高颜值明星,甚至剧情都不是可以吸引人眼球的虐恋情深,但当你真正去耐着性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被里面的朴实及热忱深深打动。电影的名字叫李保国,但它并不是在讲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三代人坚持不懈的付出和改变。我们可以没有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没有受过那样的苦,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他们,是共产党,共产党员,牺牲了自己的亲情爱情乃至生命换来的。这是我们的根,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也应该拿好自己的那一棒,走下去。
中国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总是不受待见,人物过于脸谱话台词生硬假大空等等,李保国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没报期望,但实际效果真是出乎意料,林永健颜丹晨尤勇还有几个老戏骨,演技真的很好,接地气,感动搞笑并存。看完电影我特地去搜了人物原型的事迹。可惜这种电影不适合影院上映,希望电视台能播出。
真实到不真实,但我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我相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伟大的先锋模范人物、一代代普通的中国人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一生的心血,扎根土地,为我国的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贡献!他们都是没有名字的人,他们的名字叫“伟大”。我辈没有那么伟大,那么有能力,但爱党爱国爱人民总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
说是18年上映,看正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08年……场景假,想塑造接地气的观感却只得其形而无其魂,故事零零散散,内容很多却凝聚不成形,还弄个搞笑的不伦不类情节
假大空
开头的雪景太假,部分场景和剧情略尴尬,套路化的模范人物电影,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三星是给本片,李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是满分。
客观的讲这部电影很纪实,演员很走心。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很鲜活。一个普通的农业教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奉献给太行山。他教授技术却不被村民理睬,他自掏腰包买来全国最好的苹果袋却被村民用来糊自家窗户,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担保,推行岗底治理。此时我不是想到李教授的无私,而是感到悲凉。我从未怀疑过农民的淳朴,但深感知识贫穷的可怕。我感到这种贫富差距尤其是教育不公平所潜在的威胁。而帮助农民摆脱贫穷正是需要像李教授这样既有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又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人。我一直希望出国留学 ,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祖国,却忽略了其实祖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作者。“活着干,死了算。”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耶鲁村官秦玥飞,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正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产业升级,你咋不升天呢?
真不知道以前的主旋律怎么拍得这么差的,拍成这样不行吗??
今天参加了《李保国》的展映,见到了导演赵琦,编剧曲士飞,主演林永健(大写加粗)_(:з」∠)_电影真的很棒,至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又哭又笑,尬点很少,制作很用心,演技都在线总的说来,是一个挺值得一看的电影,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算得上顶尖)
8分。大影节打卡。作为主旋律人物传记电影,远远超预期了。李保国的真实故事做底子,致敬加一星。我相信,真实带领农民脱贫的故事遇到远不止电影的困难,学术和政治界需要这样实干的人。影片的感情推动真的不错,虽然是慢镜头加背景音乐的常规套路但还是被催泪了五六次,尤其是老师李保国和学生三人同框。带病工作尊重了事实,原片没有宣扬的意思。学生未来的选择不应过多干预,非让他留下来也不一定对,但这样人物有缺陷立体一些。对于主旋律的表现还是比较刻意的,直升机运苗,一代代完成共同目标,与主题无关的剧情被削弱了,显得稍有点架空。有人对主旋律还是有着天生的反感,人物刻画一点儿都不比波米差好吗!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他着重笔墨凸出了李保国的人格力量,而没有被他的“党y员”身份抢去风头。另外,邢台人民都是淳朴的,没有电影里那么操蛋。
这个物质欲望的时代,是需要看一下净化心灵~不要想着爬多高,而要想着根扎多深…一个生命感动生命的故事~为先辈敬礼…
电影主体剧情对李保国老师事迹凝练得不好,元素化小人物抢戏。到了生活细节又几多尴尬套路。电影知名演员云集,却只能称得上是一部规整的主旋律时代英模传记片,写实不足,艺术化平庸,说到底最大的问题在剧本。林永健演得非常好,李保国老师的精神那当然是值得永远传承的
主旋律传记电影能这么好看真的是剧本地基打得好,有笑点有泪点有传承,另外很喜欢海报
首先,李教授真的很了不起!其次,主旋律电影也有进步!
自然流露,不是强行教育的主旋律已是进步。
你倒是把评分放出来啊!我想知道现在主旋律电影在观众心中的真实反应好不好!
像李保国教授这样数十年扎根山区,扶真贫,真扶贫的事迹值得宣扬。
上周五单位组织观看,本来很气被强制去看,没想到竟然拍的还可以😛
学校组织的积极分子观影活动。和很多同学一样,最初我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但是入戏之后,发现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除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有两点还让我感触挺深的。第一个是电影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就在思考我们这代人的担当究竟是什么,或许还是应该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小领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为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第二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吧,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李保国教授及时意识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所以带领大家种起了“洋气水果”蔓越莓,这也提醒我,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