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声》:我是黑夜里为你歌唱的幽灵
“九一八事变”,以及紧接着发生的“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使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黄金期戛然而止,电影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1932-1937)成为变革时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凡有一丝进步思想的人,都会义不容辞地为救国存亡贡献力量。然而,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查,抗日题材的电影不会轻易被审查通过,进步人士也遭到或大或小的迫害,但是,这仍不能抹杀掉进步电影人士的创作热情,他们通过描写个人革命者的坚定意志,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
这部1937年,马徐维邦的编导作品《夜半歌声》就属于这一类。这部影片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的稀奇,真正做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试想一下,37年的人们,看过的电影要不是展现小人物生活的社会题材的剧情片,要不就是纯娱乐片,也就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之类,这部电影竟然包含了惊悚和悬疑成分,虽然历史记载这并不是我国第一部恐怖片,但绝对是带来巨大影响的最早的恐怖片。
影片迎来了当时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记录,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公司的宣传,据说新华公司策划了一个广告宣传这部影片,然后传出消息,这则宣传广告就把一个小孩吓死,以及影片上映之后,在影院门口放了两个幽灵像,眼里还能发光,手臂可以摆动,总而言之,宣传做的很是到位。
还有一个原因,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厌倦了与战争有关的沉重的话题,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与不安,放松之余,还可以振奋人心,一举两得,不卖座都难。
讲完了这部电影的前期的种种噱头,来说一说这部电影的内容。影片的故事是根据经典影片《歌剧魅影》改编的,讲述了一个被迫害毁容的演员,不敢面对他的爱人,躲在剧院地下室十年,每晚都为发疯的爱人歌唱,终于碰到一个来这里演出的剧团,他嘱咐其中的一位进步演员小欧来继承他的事业,而他在看到之前迫害他的地主强暴女演员的时候,挺身而出杀死地主,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面对众人的追赶,无力再辩解,纵身跳入大海,他指点过的小欧和他清醒过来的爱人一起,继续他的事业的故事。
剧情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有了悬疑的成分,而不像之前的故事片,是直线叙事的方式,靠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冲突来制造跌宕起伏。观众需要跟着剧情,去猜测,甚至带着纳闷,这样就使观众有了代入感,也就有了更好的观影体验。导演厉害的地方在于,影片中还应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思想,通过线条、色彩、音乐等来表现特定的情绪和气氛。影片还运用了一些诸如镜头拉近来表现内心愤怒的手法。
反正这是我一路看过来,第一次看到强暴的情节,是不是银幕第一次就不知道了。
影片以爱情悲剧来展现黑暗,然后通过个人的不屈来表现对封建的对抗。由于要对进步思想进行宣扬,影片弱化了爱情的成分,但这一爱情模型,仍然让无数后人动容:我是黑夜里为你歌唱的幽灵。
不足之处,也是老电影的一个通病(当然也是受时代所限),那就是台词。台词大部分都很露骨,很直接,不饱满。诸如这样的一些台词:“让我来告诉你我的一切!”、“霞妹,让我们勇敢爱!”、“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我再也不想和你见面了!”等等。所以有人会开玩笑说,看老电影的时候,男主角不开口说话的时候,还觉得他们挺帅的。
厉害的是,影片的三首歌曲《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是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特别要说明的一点,田汉不是只创作了个国歌歌词,冼星海也不是只有一首《黄河大合唱》,他们都是很高产的爱国音乐家、作家。在影片的主题曲《夜半歌声》中,田汉的歌词“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被广泛传播,被无数少年用做情书的开头语。
电影之外,《歌剧魅影》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部作品在中国相继在1937、1962、1985、1995年经过改编,四次搬上银幕。
两部《夜半歌声》看下来,37版偏向精良摄制的话剧,95版更类似一部音乐剧。 故事构架上,37版必然是原著,中规中矩。从孙晓鸥的视角展开故事,到之后的宋丹萍插叙其悲惨经历,再到最后的主人公齐登场,可算是一气呵成。以当时的编剧及电影剧本角度来看,应当是相当有悬念感、戏剧性及思想性的剧作。95版的堪称经典,从看门人老陈的讲述引入故事,其间小高潮不断,层层深入递进,如剥葱般带领观众们进入戏院的核心地带。当然,这一切都是在37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随着时代发展,编剧们在讲述故事文本时一定是更加纯熟,更擅长运用各种手法。只是我对两版的结局处理有些看法:37版居然将小鸥和小霞安排在了一起,宋丹萍跳海自尽,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二人相差至少十年,暂且不论各自年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变化,怎么可能。莫非这是穿越剧?95版就符合常理,人性化些,卫青仍和兰蝶在一起,云嫣失明,宋丹萍正好可以免除面貌上的顾虑,和云嫣远走高飞。这样的故事结局设置更贴近观众所想,也更接近事情的发展模式。 在人物设置上,37版中的人物远不够丰满。小霞年轻时很傻很天真,失心疯之后又只是表情木然,并没有对人物内心进行更深的挖掘,看上去是一个平面,不够立体。宋丹萍较为完整,早年的革命青年、红歌唱家,之后的歌剧院顶楼鬼魅,我们起码看到了一个有浓重心事的失意人,会随着他的事情而心绪波动。孙晓鸥在37版中像是一个简单的线索道具,他来了,唱不好歌,于是宋丹萍出现了,于是宋丹萍告诉他一切。小鸥到底是怎样的思想斗争,我们看不到,我们诧异于的是他惊恐的表情。绿蝶更是单纯,她是从始至终的受害者,最后居然死在枪下。而在95版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宋丹萍有自己的梦想与抱负,温文尔雅痴情专一。被毁容之后,性情乖戾阴晴不定,对杜云嫣的心全然没变。杜云嫣是一个敢于冲破世俗阻拦的女孩儿,生在封建家庭,身心渴望自由。有想法,却被现实束缚了手脚。无奈被逼婚,人生艰辛之极。韦青是一个胸中有抱负的青年,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因而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中。兰蝶虚荣心挺强,但她仍旧是爱着卫青的,这一点的矛盾冲突也造就了戏中不少小高潮。我觉得赵公子这个人物在戏中被符号化了,愚钝无知,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可就是这样的蠢蛋,就凭着家族势力大,气焰嚣张,性情可怕暴力无比,稍有不如意就拳脚相加。没了他父亲,他什么都不是。赵公子完全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是对这一阶层最大程度的丑化。 场景布置上,37版就没什么好说了,比较粗陋,导演马徐维邦自己都说,他摸过戏里的每件道具。可见,道具实在很有限。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此的化妆与道具准备还是比较尽心力的。95版立刻体现出了优越,夸张奢华的不止那家戏院,包括演员们穿的服装,满世界的帷幔,在中西对比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杜家是传统中式家庭的代表,家中的布局一眼便知:高不见顶的砖瓦房,几根立柱方方正正,墙上巨幅家族显赫长辈画像,檀木桌椅摆放有秩,效果阴森恐怖。宋丹萍的戏院纯欧式结构,富丽堂皇,如同梦境一般绚丽。两者对比,更是增添了矛盾冲突。 我特别欣赏95版《夜半歌声》:张国荣的原声音乐演绎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光影的运用相当出彩,色彩手法炉火纯青,所有情绪都表达的特别到位。这一部着实震撼到我。
《夜半歌声》带给我的直观感觉即是:极其具有实验性色彩,而且洋气极了。虽然拗于时代局限,在电影中间之后的段落里有几次可以看到明显的剪辑跳帧不连贯的失误痕迹(如晓霞吐血段、晓霞的几次表演中间),收声也不如一开始稳定,偶尔会忽然安静。
但它在视听语言层面的光线、蒙太奇、音乐与音效;以及道具特效、导演调度都可谓很有特点。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做出这样的电影实在是惊艳极了,更何况它还是一次剧作层面上极其优秀的改编作品。
视听语言层面我最难忘的当属其中几段蒙太奇。在晓霞两次发疯的片段里,出现了主观镜头,以及似乎是汽车来回开过的叠化了其它画面的写意镜头,极其有带入感地刻画了晓霞“天塌下来”的心理。服化道上,虽然现在看起来粗糙,但我想,宋丹萍那张毁了容的脸,与晓霞突然吐出的血对于当时观众的冲击力会是很大的。导演调度上,汤俊前来侵犯晓霞的那场戏里,出现了一个镜子,将镜子旁的汤俊与远处被镜子反射出身影的晓霞放在同一画面里。在我看来这个调度可谓神来之笔,一方面将两个站很远的角色放到了一起,另一方面也利用镜子的框来构图,完全显示出了晓霞的弱小与无助。
从剧作角度看,《夜半歌声》的本土化做得极佳,几乎是重写了故事。笔者多年前就曾看过《歌剧院的幽灵》原著小说,以及2个电影版本的《歌剧魅影》,虽然都来自同一部小说,但《夜半歌声》完全在原有的核心构思之下,有效地进行了本土化,重新发挥出来了一个新的故事。一开始的歌剧《黄河之恋》,宋丹萍的革命党人身份与其对革命事业的热忱,以及宋丹萍给孙小鸥教授演唱时动机为希望能找人抚慰晓霞的心灵。这些设定都与原著完全不同,但是却符合当时的国情——人们在寻求革命与出路的社会环境里。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电影史作业)
新华影业 马徐维邦 (“中国的希区柯克”)擅长编导恐怖片和爱情悲剧片 1937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商业类型片典范 以反封建反自由有主题 歌颂纯洁美好的爱情和友情 在创作上具有异常明显的类型片创作思路,借鉴美国好莱坞手法,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氛围和观众趣味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 在艺术上受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电影影响
开场镜头凝练有力的奠定全片诡异恐怖的风格基调
叙事空间基本以宋丹萍毁容后藏身隐匿地戏院为核心空间 以爱情传奇悲剧为基础的恐怖气氛营造与推进是本片最大的看点,马徐非常成功地营造了恐怖悬疑的气氛 声音技术的掌握以及相对成熟的运用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马徐还将中国传统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非常好的视听复合效果
标志着恐怖片作为一个类型在中国影坛被确立
另类的营销手段
看完1995年张国荣主演版,再来看看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版。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拍摄挺粗糙、也没那么“恐怖”(毁容后的宋丹萍露真相时,颇有些《象人》的感觉),但偶尔看下这样的黑白老片也别有一番滋味。—— 孙小鸥对李晓霞说:“(宋丹萍)他现在被汤俊打死了……”应该是演员说错台词了,原话应该是:“(宋丹萍)他现在把汤俊打死了……” —— 孙小欧:李小姐,过去已经过去了,同时,丹萍的牺牲给了我们极大的教训,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去奋斗,打破这黑暗的势力,为大众来争取自由,完成丹萍一生未了的志愿。
革命文艺爱情恐怖片。作为中国版歌剧魅影式故事的滥觞具有一定的影史资料价值。就作品本身而言,节奏较为混乱,表演太过戏剧化,宣教痕迹太重,难为今日观众所喜。喜欢的台词:难道我的革命事业被发现了?不,是我们的事被发现了;我来请你已经是看得起你的人格了;我靠,我靠我的……
全片夜戏占八九成,偏偏画面对比度极差,几乎就是一片黑里间或出现一张白脸,细节完全看不清,恐怖就更谈不上了,表现主义如今看来很搞笑,尤其是让一帮咬舌子还有口音的演员诗朗诵一样的革命念白,太喜感了,我忍不住录了几段
其实就是中国版的卡西莫多 但竟然还能听到萨蒂 巴赫他们的曲子 很意外 不过霞妹这个人物还是很有震撼力的 3.5
主要设计是加了革命线进去,但是整体还是不行的,分都加在对于中国电影的历史意义上。
左翼表现主义。尤以构图、角度、场景而言,非常明显的“德国表现主义”手法。结构太戏剧舞台化,文本简单而炽热,是那个时代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剧本归功于田汉的改编,在音乐方面,马徐维邦找来冼星海担纲作曲,使得本片的三首插曲《夜半歌声》、《热血》和《黄河之恋》都传唱一时。在1937年,自然难免粗糙,但影史留名,在上海创下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记录。《夜半歌声》标志着恐怖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正式登上了中国电影之林。应当说,从《夜半歌声》开始,恐怖片才真正作为一个类型在中国影坛被确立了。7.6
表现主义风格左翼男男版歌剧魅影+基督山伯爵[呵呵你就鬼扯吧= = 结尾有联想到大都会
麻麻小时候在电影院看过,说看完不敢一个人回家,所以选择了白天观看,尽管有心理准备,毁容后的形象还是给吓的差点把小电推到地上。。。。ANYWAY除了吓人剧情内涵神马的就乏善足陈了。。。。
糙得很,节奏缓慢,表演生硬,滥用音乐。确实不甚恐怖而是一个左翼电影“革命加爱情”式的故事,也并没有特别使用表现主义式的布光。某些主观镜的使用还是有些电影化意味的。重要之处在于1)类型片尝试,2)那些社会文化含义。
“马徐维邦运用诡异乖张的视觉影像,效法西方恐怖片手法,拍出了极尽恐怖妖异的气氛。影片有明显的德国表现主义痕迹,擅以音乐配合电影节奏,烘托气氛,用光尤其高明。尤其是影片中的高潮戏,女主角得知男主角已死后,运用颠倒错乱的运镜、变焦和剪辑,拼合成一部黑暗的华彩乐意,在当时极具革命性。”
德国表现主义
化妆和灯光有点表现主义,台词有点好笑,腔调有点让人看不下去,但总体是OK的
还可以么,少了浪漫主义,多了geming色彩:)
非常西方古典悲剧味道 不管是小霞衣服的褶皱还是背后柱式庭院都很古代希腊风格 中间还插了一段极其美妙的古典吉他 还有一开场雷斯庇基的古典风格舞曲 看得出马徐维邦审美很西方 部分窗户镜头以及详略像支线但表达像主线的青年运动倒是很本土 不过结合起来真的裂隙蛮大 不是太成熟的作品 冼星海作曲的是那个《热血》?不咋出彩 片子音乐铺的也太满 生搬中西 不少桥段蛮生硬的 最后桥段宋丹萍的bgm是G弦上的咏叹调(?) 也感觉不咋搭...表现主义的风格不大纯粹 构图自成一派还是蛮令我惊讶
表现主义电影中国化的杰作,国产CULT片之始,甩开于仁泰版本好几条街
號稱中國影史第一部恐怖片,看得出來受德國表現主義影響很深。表面用愛情來包裝,裡子卻是政宣電影,坑爹啊!還有那鐘樓怪人,該不會就是他嚇死了人吧...
被汤俊迫害的戏子宋丹萍,硝酸水毁了容,躲入破园一躲便是十年,十年后,晓霞还在盼着丹萍,丹萍还在夜夜高歌,是思念,是苦楚让他人鬼不分,而汤俊还在强拆鸳鸯,本片之吓人,一是映在墙上的巨大黑影,一是金山糊着烂泥的面庞。
剧本是真的牛掰,难怪后面翻拍了两次。宋丹萍与李晓霞这一堆苦命鸳鸯被恶霸汤俊活活拆散,人鬼两隔,谁知道多年后孙小欧的出现,让宋丹萍找到了替身,却不知又是一个痛苦轮回。最终剧情的导向并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恶霸猖狂致人间如鬼域来反应出这世间的险恶,唯有革命,彻底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扫清魑魅魍魉,还浊世清净,否则宋丹萍的悲剧轮回将会不断发生。马徐维邦只此一部电影为人称道,其他片子大多追求形式恐怖,没有扎实剧本,多为失败之作。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找了田汉来,田汉作了一次彻底的修改,才有这般效果。马徐维邦潦倒一生,可若没田汉相助,恐怕很容易淹没在民国导演之中。因此,一个导演若没有深厚的编剧功底,技术再强,也是枉然。剧本永远是电影核心,其他不过相辅相成。
镜头剪辑叙事的技巧略显初级,也较拖沓,到后半段明显要好一些,其实剪到90分钟左右会更合适。男主革命党的设定加的不够自然,显得是硬添上去,拿掉后根本不影响剧情,限于当时年代需要要有口号宣传。
纵使粗糙,马徐维邦仍为中国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类型,而本片的化妆、布景等在同时期作品中都有着里程碑式突破,即使它的恐怖程度被这个个人复仇故事削弱不少,以及受意识形态和当局政策制约只得戴着镣铐跳舞,但给我的震撼依然比肩《诺斯费拉图》。现在言不恐怖,穿越到80年前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片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