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Fast Food or Fastly Die
还是同样的多线故事,看似无关,却精密相连,平常的事件,惨痛的过程,可悲的结果,这就是社会的现状,想做打破规则的人,却将自己的头打破,而人们往往继续着这样的生活,屈服了.就好像电影里的牛,当人给它自由的时候,它却已经习惯的犹如垃圾的基因食品,不愿奔向自由的草原,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是死亡,而人呢,则将垃圾最终回收,快餐,现在标志的食品,却涵盖了太多的血泪和肮脏.而人们却相争夺食,众多明星加入其中使其增色不少,尤其是Avril Lavigne.但是电影手法相似,并不能更好的体现. 而且个人认为本片可以将性爱的内容省略,有性爱的不一定是好电影,好电影不一定有性爱.不过本片真实的记录对牛肉的加工和对牛的宰杀.面对现在的快餐,提出了尖锐的问题,你在为垃圾买单,你在为屎买单,你能为自己买单吗?可悲的交替.
如果是你,你是选择栅栏内,还是大草原.
Do you think you buy and eat the shit everyday?
2 ) 很残忍的现实
刚看完,从看到那个做汉堡的往美乃滋里吐口水就开始恶心到最后,现实的环境下逼迫每个人都得有丑陋的一面,没有办法改变,即使你放弃在快餐店里的工作,去割栅栏又如何,那些牛都已经是安逸得不懂得逃脱的生命了;即使你知道汉堡里有shit又如何,把它煮熟了还不是照样吃;即使你知道去了屠宰场里工作会遇上种种shit又如何,你要交账单,你就得做;即使你信奉上帝,可是你为了钱,还是会带着一批又一批的人走进沙漠,走向另一个地狱。
当现实摆在面前时,如何让自己不变得丑陋,如何让自己不吃到shit,真的太难了。
3 ) 07年5月7号的旧评论
看这电影是被骗去的。关注艾薇儿的时候,看到上面说她演过这电影。想看看她演戏是什么样的,结果到了电影的尾声才看到她出来,而且就几分钟的戏。哎,也罢,谁让她是专业歌手而不是专业演员呢。
这电影挺长,1小时50多分钟。看到我不想看。
里面的人相互都不认识,与他们有关系的就是那间食品加工厂,我们吃到的肉就是从那出来的。通过不同身份的人了解到那间工厂的所有制作过程。在这里,盈利、效率、速度。都比人命重要。
上次看的营销讲座录影,也强调了速度。要赢,速度也是里面重要因素之一。不快,我们就输给别人。看到身边快节奏生活的人,走路、吃饭、说话、做事都很快。可是我不喜欢快节奏,对身体不好,而且很累。我们那么努力地生活,为的不就是一个安逸的生活吗?这让我想起游客看到一个鱼翁在晒太阳那个故事。(离题了)
又是一部批判性的电影,歌颂美好的电影总是少。我们看见了社会的黑暗,用文用武来训斥它们,说光明太少,那为什么不把那少得可怜的美好用各种方式告诉所有人呢?告诉所有人,社会上还有许多温暖,我们要抱着希望去战胜黑暗。(又离题了……汗)
4 ) 快餐帝国
最初看到这个电影名字,以为是类似《Supersize Me》这样的记录片,结果是又不是,说是因为片里有大段特别写实的屠宰,切割,冲洗的镜头,包括对相关的成员的采访,说不是因为电影又巧妙地将三段故事平行穿插在里面。
没想到酷似“剃刀”(尤其是那双漂亮的眼睛)的那个女生最终选择了放弃工作而加入到激进的学生团体中,(虽然之前有她对舅舅回忆年轻时参加抗议时流露出的崇拜之情可以推断)几个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和《The Edukators》里的台词一般精彩,虽然最后的行动失败了(那些牛不肯跑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地方),也许就算行动成功恐怕还是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吧。每次一看到这种大机器场面的机房就有点发怵,结果果然还是有人被误卷进去一条腿血淋淋的,让人想起《The Machinist》里那个工人手被卷掉的场面。
当电影里非常记实地展现出真实的屠宰牛的画面时,忍不住就想到时髦小年轻们坐在明亮的快餐店里笑声唤语,可最后我们看完这个电影感慨归感慨,下次和朋友在外面逛街累了选歇脚的地方可能还是会去麦当劳,就算不去麦当劳去肯德基其实还是一回事。
片尾响起沉重苍凉的后摇音乐,很符合结尾时的无奈悲凉氛围,但随着最终结局(被称之为“有正义感”的那个高层主管最终的妥协)的结束却突然转变为欢快却冰冷的电子音乐,实在是莫大的讽刺啊,也不禁要为这部电影的配乐击掌喝彩。一直等到最后才看到原来那段后摇应该是来自Friends Of Dean Martinez,我曾经在“最喜欢的一些纯器乐”里还选过他们的一首作品,看来把他们的作品来配这种同样有点沉重调子的电影的确再合适不过了。
里面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金发女生起初第一眼就觉得很熟悉,结果没想到是Avril Lavigne,不过电影里似乎到没她的歌曲做配乐。
如果说《The Edukators》是我在2005年(电影却拍摄于2004年)里看到最激动人心的作品,那么这部《Fast Food Nation》应该是我在2007年上半年一开始看到最让人反思的作品(电影前一年上映却同样是在次年看到)。
5 ) 现实让人难以接受
早上起来的时候,窗外的阳光是已经很明媚了。
漱漱洗洗,已经是接近中午时分。
找到一部电影,名唤《快餐帝国》。准备帮助一下自己下降的食欲。
看了之后,不仅没有帮助到食欲,反而雪上加霜。
影片讲了三段故事,看似各自成为主题,又联系紧密。
都是围绕着快餐企业MICKYS的一系列事情。
有一个被MICKYS总部派遣出来视察工作的中年男子。
到达牛的养殖场,看到的全是谎言和欺骗。
被生产的流水线的美好外表欺骗,被供应商野蛮的逻辑愚弄,被自己的分店的店员吐口水恶整。
所有的一切,很能成为一部揭露现实的电影,但是导演没有,还用另外的两段故事,增强了故事的深层性,并且,把各方人的视角统统放在一部电影里,使其具有说服的张力。
第二段是完全的悲剧。揭露着剥削。那些不是正式美国公民的墨西哥人,偷偷来到美国,想赚钱。却不知,自己正在遭到不平等地剥削。
从最初的彷徨无措,到去生产车间工作,似乎是看到了希望。结果,看到的是人吃人的剥削。
漂亮女孩为了进工厂工作,必须出卖自己的肉体。男子在工作中受伤,人力部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给伤员硬加一些罪名,赖掉工伤的赔偿。
一切都是像在揭露那些非法移民的墨西哥人的生活有多穷苦。耐人寻味的是,在电影的结尾,还是有很多的墨西哥人,拼了老命都要往美国去。而引路人,递上的是地道的美国快餐。
第三段是安排了一个在MICKYS打工的女学生AMBER,她的出现仿佛是在表现一种生活在主流的白种人社会却有着觉悟的年轻激进派的心态。
几个年轻人想阻止这一切非人性的事。对待工人之残忍,对待牲畜之残忍,对待顾客之残忍。
他们想去把牛从栅栏放出来。结果,失败告终。他们想去把圈着牛的栅栏打开,结果牛根本不想逃离。
这不仅反映出客观的悲剧现实,更说明了这样的牛肉能不算健康的。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几个配角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比如扮演中间供应商的布鲁斯威利,虽然只有一场对白的戏,但是表情玩世不恭,扮相粗野,活脱脱就跳了出来,很出彩的演技。
在电影里我还看到了艾薇儿,这个叛逆的摇滚小天后在电影里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导演对她的喜欢,还有她自己的本色演出也很令人满意,对待不平等事物的那种反抗和叛逆,年轻的人,做一些爱国爱社会爱人类的行为,看似叛逆,却是最正义的事。虽然不成功,但是让人很欣慰,世界上还是有人肯站出来谴责那些官商勾结,黑暗产业。
还有一个要说的是,那个MICKYS派去调查情况的员工是《阳光小美女》里的父亲。而MICKYS里有一个往汉堡包里吐口水的员工却是在《阳光小美女》中扮演儿子的。一对神奇的组合。很喜欢他们在《阳光小美女》中的表现,也很对他们这次的表现满意。对于他们的喜欢,也许是因为他们老是参演一些稍显另类的电影吧。
电影结束之后,做好饭,根本没有食欲。
或许以后吃MCDONLD或着KFC的时候,就不再那么愉快了。
6 ) Fast Food Nation+Super Size Me
三年前,在上外,我与这本书擦肩而过,一直成了我心中的痛。
2年前,在北京买到SUPER SIZE ME的DVD,算是了了半件心事:虽然和FAST FOOD NATION无关,可是也是讲述关于快餐。
三年后,我回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去我钟爱的外文书店去淘书,而这次经历,终结了我长达三年的遗憾,同时有了这本书,才有了这篇文章。
先谈DVD,SUPER SIZE ME讲的是Morgan Spurlock用自己来做试验,连续三十天吃麦当劳,看看,最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Morgan Spurlock的实验规则是这样的:1.只吃麦当劳销售的食物,包括饮料;2.不买加大套餐或者汉堡、饮料,除非服务员主动提出;3.菜单里的每种食物都吃至少一次。为了证明绝非做假,Morgan Spurlock特别请了3位医生为整个实验过程做记录,定期追踪他的健康状态。然后他出发上路,到美国20个城市采访医生、健康顾问、厨师、小孩,探寻健康与快餐的关系。
在拍摄纪录片之前,身高1米9的斯普尔洛克身体健康,体重不到84公斤。在试验了两个星期之后,医生说他的肝受到严重损伤,应当停止试验。但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劝告。三周左右,他的心脏开始异常,医生命令他每天吃两片阿斯匹林,他拒绝了,因为麦当劳不提供阿斯匹林。结果一个月后他的血压大大提升,体重也增加了11公斤。
这个电影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同时也在美国引起了轰动,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对待快餐。
毕竟现在是影象时代,电影的威力远远大于书籍的力量,在书籍里面,2001年就出了本彻底揭露快餐黑幕和事实真相的书:FAST FOOD NATION
如果说SUPER SIZE ME是对吃快餐结果的展示话,那么这种展示就是FAST FOOD NATION最好的注释。
在FAST FOOD NATION里面作者从表面到里面,从前面都后面,从光明面到黑暗面,步步深入,层层进逼,把快餐世界更真实更完整得展性在我们面前。
前面2章是将快餐历史和快餐文化的建立。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开始由面到点了:
柜台:都是年轻人,可是他们的工资低,工作不稳定,不享受很多社会福利。为什么?因为年轻人1,便宜,2,法律权利意识淡薄,3,好管理,4,好塑造,5,好形象;
然后是味道。快餐里面都有各种色味保鲜添加剂,而作者深入这些调料研制厂发现,这些化学产品的和化装品,杀虫剂厂都在同一片厂区。作者分析了这些产品如何通过化学作用而产生可以吸引读者的味道和颜色。
作者然后通过味道引介了牛肉,因为大规模生产,很多牛仔都失业了,牛仔文化也消失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牛肉生产厂的生产条件恶劣,危险,待遇低,工作繁重,于是雇的都是来自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他们很多人连英语都不会讲,但是为了生活,只能从事这样的工作;而工会的力量也因此被消弱:厂家可以随意关闭工厂,解雇工人,因为这样的工作对那些移民来说,是很难得的。不论怎么低,总比没有收入好。惶论权利,安全,福利和保障这些东西了。
而现代化养殖和喂养,又制造了更大的生态麻烦:动物疾病,如疯牛病,口蹄疫等致命性病毒的传播,很多人因为吃了不干净卫生的牛肉而死亡。
而过多食用快餐还导致肥胖,并产生与肥胖有关的很多疾病: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因为儿童们从小就培养了对快餐口味的习惯和喜欢,非常难去纠正他们的饮食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很难减肥的一个原因。
最后作者提出,为了我们,为了生产者,为了生态文化环境,我们应该停止食用快餐。
这本书和这张DVD放在一起,相得益彰,可以组织观看这个电影。
PS:我在想,是不是其他行业也是这样呢?在广告报纸华丽鲜美的外表下面,是那么多骇人听闻的丑闻,有那么多鲜血,悲剧,破坏,贪婪,谎言。
还有多少真相我们不知道?我期待着去了解阅读更深入些,离真实更近些。
牛排里有屎!喜欢群戏电影
如果我们麻木到在有人拆掉栏杆也拒绝冲出被快速消费所统治的牢笼,那我们的下场也许真的就只能是听任宰割。
a great blend of dear Linklater and Altman
想要吃肉的时候就来看看,能很好地抑制食欲。
吃人肉 好可怕
一群人冒着坐牢的危险打开了牛栏,对牛群喊:“你们自由了!快跑!”早已被饲料喂到脑残的牛群却哼哼着纹丝不动。——打一个国家。
What the hell...part of the fucking mashine.
Richard Linklater是少有几个我在精神上联系最紧密的导演,他不论口碑好坏的电影总能和我的审美完全一致。也许在看其他导演的作品时我无法当下理解某场戏或情节的原因和目的,但他的我似乎都明白。
D9 WX-0943
有点乱
介还怎么吃啊
揭露
Cute and hilarious.
喜欢汉堡的人好好看看
把这本书排成故事片真的很不适合,再说Linklater本身就对故事性不看重,因此显得前言不搭后语,拖拖拉拉。电影主题贪多嚼不烂,都是一笔带过,肤浅得很。
一切就为最后十分钟。
三条线交错,描述美国的快餐文化
《快餐国家》根据2001年出版的同名畅销纪实作品改编,但书中的纪实情节在影片中被小说化。影片通过3个故事介绍一头牛是如何变成汉堡包的,批评了快餐业及其社会影响。先看这片名还以为是纪录片呢,没想到参与其中的演员好多来头都不小,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号召力还是挺强的嘛。
显然不是一部喜剧。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个素食主义者、所以得了吧、你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变成素食主义者、尽管传达的信息值得去思考、去考证、也有可爱的角色参与其中、你也有可能看完它一阵子都不会再去碰肉类、、但坦白说这种题材选了实在不讨人喜欢、而且我们要的不是看到这些或那些的问题、而最主要的是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可以说这是一部批着记录片外衣的商业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