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最后一句话应证了事实,2019年3月15日发生在新西兰的血腥屠杀,类似的事件或许即将成为普遍,人们的恐慌持续加剧,平民们何处躲藏?战争就发生在身边。
明刀易躲暗箭难防,这样的暗箭伤人如何让政府应对?是全球的监控?还是零容忍的判罚?政府正在积极努力的改变现状?欧洲疲于应对的是来自自身的拷问,人口的急剧萎缩,经济的衰退。高福利制度下的人们与饱尝战争戕害的人们在同一个地球上,后者只能被动承受这样的苦难,而后出现了毁灭的人,这部分人让前者同样体会到了战争的恐怖,并且正在肆意蔓延,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恐怖袭击,就像癌症一般在地球上扩散,危险的思潮伴随着血腥的流血事件日渐加深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流血事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政府决不能容忍的恰巧正是这样的袭击,海湾战争还历历在目,为了追查本拉登的下落,耗费和动用了半个世界的资源,基地组织尚未被铲除,而由此带出了更多的组织。
当下的情形非常类似于《我的英雄学院》中的恶与善的价值观崩塌,当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我们如何来区分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反恐战争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持续下去,也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造就许多的伤亡,和平年代早已不再和平。
相当凑巧,今年有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拍摄了2011年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一部是由Netflix制作、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另一部则是出自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Erik Poppe)的《于特岛7月22日》。对比格林格拉斯从多角度去审视恐怖事件的视听佳作,这部《于特岛》恐怕只能沦为失败的惊悚类型片。导演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拍摄,紧跟女主角,几乎贴近角色的处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受恐怖袭击的效果。这种电影实验往往出现在惊悚恐怖类型片里,事件发生在相对局限封闭的空间里,人物视角较为单一。然而这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故事题材运用这种形式呈现未免显得过于狭隘,除了让观众感受到剧中女主角的恐惧心理之外,根本没法让人了解到整个恐怖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谈不上引申出什么社会问题的反思,却反而有利用惨剧来充当噱头,换取感官刺激的嫌疑。长镜头的实验手法令叙事视点单一缺乏变化,同时也令角色塑造难以成型。影片最终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没能充分展现出该题材更为广阔的格局,令人遗憾。
今天为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于特岛惨案”!
如果不是这件震惊世界的事,我想很多人永远都不知道于特岛。这个岛隶属于挪威,距离挪威首都奥斯陆45公里。
2011年的7月22日,有一群青少年正在该岛组织夏令营。
营地领队正向这群祖国的未来介绍这这座小岛“当时我们感觉这里是世界上最快乐和最安全的地方。”
此时,45公里外的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厦停车场,发生爆炸。场面一片混乱,死伤不详。
(现场实况)
消息传到岛上,岛内外互通电话,互问情况,相报平安。
后经查实,此次爆炸,属人为,与恐怖袭击无关。
45分钟后,发起爆炸的人来到小岛。他身着警服,声称自己是警察,首都发生爆炸,特派他来保护大家的安全。他叫营地的领队,把大家都召集起来。
“砰,砰,砰砰砰......”
突然之间这位“警察”开始向人群开枪射击!一时之间,人们的惊呼声,倒地声,逃窜声混成一片...
杀戮正式开始...
所有人开始拼命的跑,有躲在树林里的,有躲在海边岩石壁的,有假装尸体躺在地上的...
凶手地毯式的搜索活物,接下来在长达72分钟里,枪声没有停过,横尸遍野,惨不忍睹。
(新闻画面)
90分钟后,警察到达现场,凶手获捕。
于特岛实践造成,77死亡,300多人受伤。
此次事件被定义为继二战以后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凶手是谁?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土生土长的挪威人,32岁。
7.21日,他独自一人在一个农场配置炸药。他为了此次行动准备了8年。锻炼身体,甚至喝蛋白粉增肌。
7.22日,他将自己花费了三年时间,用英文撰写的,长达1500页的“欧洲独立宣言”发到网上,通过邮箱发给了5700人,然后驱车前往奥斯陆。
他将车停机了政府大楼停车场,然后远程遥控引爆了炸弹。这只是为了声东击西。
45分钟后,他来到于特岛....
为什么策划杀人?
首先我们看一下他的信仰,你就会明白
“反穆斯林移民”“保护欧洲文化纯洁”
他是挪威右翼政党进步党成员,屡次在网上发表强烈的国家主义言论,批评挪威的移民政策太过宽松,反对不同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
而且支持暴力消灭伊斯兰教、“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以保持基督教欧洲。
他在日记中自诩为“欧洲圣殿骑士团”,曾扬言要发动一场保卫欧洲的“基督徒战争”,以抵抗“伊斯兰人的进军”。
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他们誓要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耶路撒冷。
为什么选中他们?
此次于特岛的夏令营是挪威工党组织的,这是一次挪威工党青年团年度活动。
挪威工党,1887年成立,是挪威第一大党,二战后主要执政党,在工会中有较大影响。
重点是作为执政党的工党提出并支持接收移民者。
因为岛上的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所以凶手选择支持工党的青少年,目的明确,扼杀挪威种族多元化的未来。
凶手的下场?
他被判21年的监禁,但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监狱环境实景)
布里维克自入狱后便住在一间由三间房间组成的小套房,共约10坪。他一早吃完早餐后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可以健身,甚至还可以使用电脑玩线上游戏。
挪威没有死刑,如果到了可以放出来的年限,人们还觉得他存在威胁性,那么可以继续关着他。
讲真,这日子不知道逍遥过多少人。
引我深思
关于欧洲移民问题的各种资讯,时常从我手机屏幕蹦出来。最近欧洲的“黄背心运动”,人们纷纷抗议,日常生活质量的下降,收入,医疗,教育方方面面。是外来移民对本地居民的挤压所造成的吗?肉没变,狼多了。移民问题肯定难逃其咎。
我们拉近一点来说,中国有四个一线城市,四个最多外来人口的城市。总有本地人讨厌外来人,但是仔细想想,我来到你的城市赚钱的同时也为你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不是吗?
没有外来人,谁去清扫凌晨四点的北京?谁在凌晨五点给你热乎的油条包子?谁让你每个月坐在家里就能收租?没有相互排斥,才能互利共赢啊。
用一线城市的力量去帮助二三四线城市发展,让他们赚到钱去建设自己的家乡,从政策上鼓励回乡创业,每个人都身体力行的去拉平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差别,尽早的消灭“西部大开发”这种词汇。当中国所有城市人均GDP都能近乎持平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一定已经是发达国家了。
说回欧洲,难民是哪里来的呢?还不是因为战争嘛,还不是某个国家总是搞事。如果世界和平,谁又会背井离乡四处流窜呢。
面对外来人,本地人是一家;面对外国人,中国人是一家;面对地球,世界上所有人类是一家。这世界上的所有科学研究,不是都在造福全人类嘛。说句科幻点的话,有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整个地球的生物都是一家人。
暴力和杀戮解决不了移民问题,唯有接纳与援助,再将所有事情协调做到尽善尽美。
love and peace,LOVEISKING!
私人推荐:
弯弯为您推荐的这部影片《于特岛7月22日》是以受难者角度拍摄的。 以受难者的第一视角讲述,多个镜头采用一镜到底,使观影者仿佛身临其境。因此故事角度比较单一,还原真相不那么全面。如果你想详细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后续,我推荐另一部影片给你。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本片全长144分钟,分别以凶手和受难者的两个视角细述了起因、经过、后续,整个过程。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是好莱坞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他拍摄的《血腥星期天》改编自北爱尔兰历史上的游行惨案,《93号航班》改编自9·11,《菲利普斯船长》取材索马里海盗事件…还有《谍影重重》也是出自这位导演之手。海报上有网飞的logo你就知道这片子有多硬了。
珍爱生命,多看纪实片。
看完《于特岛》,心绪难宁。面对这样的灾难,几十条无辜鲜活的生命的骤然逝去,谁都无法安宁,尤其是受害者的家人。但挪威导演在拍摄此片时,既没有把镜头对准呼天抢地的亲属们,也没有对准惨案的制造者,甚至连凶手都没有露面,这要是在中国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但导演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除了有几个串起影片的主要人物,没有加入太多个人的情感,这种克制恰恰是我比较欣赏的,也是成功的地方。
全片完全可以当成纪录片看,可能在塑造人物方面稍差,但在引人反思上一点也不比大肆渲染的效果差,相反更觉得撼人心魄。学生的惊恐万状,刺耳虐心的枪声,就把观众带入了这种情景中,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控诉和谴责,无需导演过度表达。如果设想让一位中国导演来拍,会不会把重点放在嫌犯的凶残和家属的悲痛欲绝上呢?我们看过多少这类的电影?也许人家的克制,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呈现苦难容易,可以催观众一掬掬泪,但反思苦难才是我们更应注重的。
说到《饥饿游戏》,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这是一部关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故事。
这样的反乌托邦电影还有很多,比如《分歧者》《移动迷宫》等等,在这里没有道德和法律,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三个字:
活下来。
而《于特岛7月22日》这部“真实的《大逃杀》”,比虚构的故事恐怖多了。
2011年7月22日,挪威遭受两次恐怖袭击:政府办公大楼前的汽车炸弹爆炸案,以及于特岛青年团夏令营的大型枪击事件。
两次恐怖袭击共造成77人死亡,被称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该事件被拍成了很多电影,比如《谍影重重2》《谍影重重3》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以及这部《于特岛7月22日》。
其中《于特岛7月22日》非常与众不同,因为它不仅由真实事件改编,而且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手法。
一镜到底的电影并不少,比如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比如前几年很火的《维多利亚》,但它们都是虚构的故事,像《于特岛7月22日》这种取材于真实故事的电影却很少见。
全片都围绕小女孩卡佳展开,她是650个在于特岛参加夏令营的年轻人之一,同行的还有她的妹妹艾米莉。
影片还采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换言之,电影角色和观众产生了互动。
只见卡佳对着镜头说道: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的,你们只要听我讲就好了。
此时,卡佳已经得知汽车炸弹爆炸案的新闻,但她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
与此同时卡佳正在找她的妹妹艾米莉,她叫了艾米莉,艾米莉也不答应她,只顾着往前走。
艾米莉听到姐姐在叫自己,仍然默默回到帐篷拉上拉链,不搭理姐姐。
当卡佳走进帐篷,艾米莉也很不耐烦地玩手机,对姐姐爱理不理的。
原来,正是艾米莉的母亲给艾米莉打了无数个电话她都不接,才只好叫卡佳去看看妹妹是什么情况。
甚至艾米莉还就地乱扔垃圾,让姐姐帮她打扫。
表面上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其实是很重要的铺垫,这说明卡佳时刻在为他人着想,而艾米莉是一个很自私、很自我的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眼看艾米莉这么不友好,于是卡佳走出了帐篷。
没过多久,枪击案便发生了。
卡佳和同伴们躲了起来,可是她仍然想着艾米莉,担心艾米莉的生命安全,甚至想出去找她。
此时室内也已经不再安全,卡佳又和同伴们躲到了树林。
但是在树林里,卡佳也仍然只想着妹妹。
最后,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跑出树林,去看看妹妹在不在帐篷里……
就这样,“找妹妹”就成了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
他们和罪犯演绎了一场猫鼠游戏,先是躲在室内,又逃到树林里,后来又来到海边,躲在悬崖峭壁下,但他们总是无法逃离罪犯的魔爪。
就算是躲在峭壁下面,有树木遮挡,也并不意味着就安全了。
就是这样的危急关头,卡佳永远都想着妹妹是否安全、有没有受到枪伤,找不到妹妹她就肩负起营救他人的使命。
一个女孩跌倒了,她把对方扶起来带着她一起跑;
一个小孩找不到哥哥了,她就告诉他自己先躲起来;
另一个女孩受伤了,她就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她包扎伤口……
就这样过了1个小时,卡佳仍然没有找到妹妹。
终于,救援船出现了。
也就是在这时,卡佳在寻找妹妹的期间被罪犯一枪爆头。
眼看救援船来了,之前躲在悬崖下的人们纷纷跑出来,抓紧时间上船逃生。
生还者中,艾米莉赫然在列,至于她之前躲在哪里,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
卡佳至始至终都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而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这样的对比实在太讽刺了。
卡佳躲在悬崖下时,和同伴说过话,还曾唱过歌,可是艾米莉为了不暴露自己,没有站出来找她。
而卡佳正是为了找她,才暴露在罪犯的视线之内,因此遇难。
虽然不是艾米莉杀了卡佳,但卡佳却因她而死。
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我刚开始觉得卡佳过于圣母了,都这个时候了自己逃命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去救别人。
可是当我看到结局,我才明白,导演所讽刺的正是艾米莉这样的面对危险只顾着自己逃命的人。
正如明明有人驾驶直升机经过于特岛,可是直升机上的人们只顾着拍照,却不救他们。
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人人都想上船,结果把整个船都打翻了。
而杰克为了救罗丝,自己被活活冻死。
面对灾难,他不愿意苟活,把生存的机会留给爱人,这样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人。
无论是《泰坦尼克号》还是《2012》,无论是《摩天楼》还是《末日崩塌》,但凡是灾难片都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个人抢先逃命,结果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无私谦让不一定活到最后,但抢先逃命一定死得最早。
而《于特岛7月22日》则是和以往电影完全相反,救死扶伤的卡佳最终遇难,自顾着自己逃命的艾米莉却活了下来,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坏人往往活得更久,因为他们为了活命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正是他的好被别人所利用,因此遭到欺骗或中伤。
但是如果再给卡佳一次机会,她也一定不会后悔,仍然会做一个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人,因为她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愿意苟活。
2008年5月13日,人民教师谭千秋的遗体被救援人员扒出来。地震中,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2018年7月30日,贵州小伙苏威,为了拯救溺水女子,生命永远定格在20岁……
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好心人去救溺水/坠楼/火灾/地震受害者,他把别人救出来了,自己却牺牲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么做并不值得,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他人的错误买单?
这就是为什么卡佳会对观众说: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的。
但是,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人,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冷漠?
他们看到别人遇到危难时,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舍己救人,成就了那些在天灾人祸中的感人事迹。
“挪威7.22事件”中共有77人遇难,99人受重伤,超过300人心理受到创伤。
像卡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正是他们舍己救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又一个生命,才使得伤亡人数减到最小。
如果每个人都像艾米莉只顾着自己逃命,遇难的人数只会更多。
“挪威7.22事件”让我想到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每当有灾难降临,都有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hhghhcjxaxacacsvsvdgegrvjchaxjscisciwjwcnscjscjscjsvjxvjsvidvkdejjfjdjhfjhdehfjjddhhdhjbddnbdbfbnfnbsnnmnwncndndunhhjhnnevegsgsgsvsfoacwkfkfwwfcjsjecjsjj
或许还不如《饥饿游戏》。编造虚构人物消费真实事件受害者群体,毫无议题高度,只试图以所谓“临场感”操纵观众(而水平之差甚至不到过半就已出戏),强行还原事件时长更暴露剧作的薄弱和调度的混乱,剥去不怎么样的70分钟长镜噱头,剩下的还有什么?
虽然没犯什么不可挽回的错误,但这种没有显示出任何一方面优于纪录片形式的非纪录片确实没太大存在意义,大概就是那种压根没想好怎么拍但又一根筋一定要拍出来的电影。另外,“长镜头”和“一镜到底”就快被这些导演们玩成贬义词了。
杂乱的视角,失效的一镜到底。
看了上海挪威电影周的于特岛 我明天就要写影评为豆瓣6.0平反!
因为看前完全不知道这片讲的什么,导致我九十分钟被钉在椅子上呼吸困难。一镜的恐袭人物中心生存故事,连时长都遵照原型事件,看72分钟的mass shooting就像陪女主惊悚狂奔三小时,结尾我和我同学直接傻了,将事件的创伤性还原到观影体验当中,相当厉害了。
相較於同年所拍"22 July" ,遜色許多。此片以紀錄片方式,運鏡雜亂暈眩,主角亦無重點瞎闖,兇手和動機也無半點著墨,更是結束的莫名其妙!遭
一镜到底并不是万金油,于故事来说,技术层面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而叙事角度更是被技术所拖累,又要饥饿游戏又要一镜到底炫技,自相矛盾。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和本片关注同一话题,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迥异。相比前者,本片评价更加两极分化,抱怨缺乏戏剧性而乏味和赞扬影片克制与写实的声音并存,在之前对该事件前因后果有了解的观众可能更容易代入本片
没某“影评”红人说得那么差
一镜到底,基于2011年奥斯陆西北于特岛青少年夏令营的枪击惨案。人物虚构,但气氛真实。持续72分钟的压抑与恐慌,颠簸的跟拍,直到结尾字幕之前观众和人物一样始终无法确定周身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感受到恐惧和创伤将是这一代欧洲青少年难以治愈的伤疤。
【2018.2.20 柏林】千万不要以为你家人没了你就活不下去了,可能他们活得比你聪明多了。反传统的结尾能给一个好评(加俩星)。其他部分真的特别没劲(值俩星)。
只是你营造的戏剧性不足挂齿
结尾真漂亮,演员们的状态调整得好这还的归功于导演。
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太讽刺了。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先不说把真实事件拍成饥饿游戏式娱乐类型片的道德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太多槽点,一镜到底的摄影机视角混乱不堪,对人物和人物动机的刻画单薄空洞,像我这样对沉浸体验式一镜到底毫无抵抗力的人都不断出戏翻白眼。片头奥斯陆爆炸戏毫无用处,放在那儿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心虚。
除了紧张气氛和摄影技术展示啥也没有
在一个方寸小岛上发生的事件,用一镜到底的想法还是独特的。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炫技导致了剧情的单一和薄弱,远远逊于同年推出同题材的《7月22日》。后者主要聚焦在司法过程里对凶手心理的剖析,激发社会和人文思索,这才是还原这个事件较好的姿势。
柏林主竞赛补番。长镜头完成得还不错(应该还是有几个特写是接点),景别控制很细致,那么多群演很考调度能力,不少时刻比较心理化,强调沉浸感(或许拍成VR就神作了吧……),通过1:1真实时间来让观众体验枪击案中的极度恐怖的气氛(屠杀72分钟,长镜头则是83分钟左右)。不过这种环境里小哥不忘撩妹,女主又作死,还是比较成问题(剧作其实不如[维多利亚]但是气氛还是要好一些……)准备等威尼斯主竞赛资源出差不多了再补绿草那部,2018年出两部同题材影片,比稿不说,本身就是很有症候性的。
跟随式镜头很有现场感
和数百名年轻人一起在于特岛参加夏令营的Kaja关注着奥斯陆爆炸事件,却没想到将经历72分钟令人窒息的生存挣扎。根据于特岛惨案改编,人物虚构,场景单调,剧情缺乏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