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脸说明一个人的全部
即便隐瞒,也是全然地敞露
这样看,童星们之所以夭折
在过去,大概是这张脸作怪
无论他们的脸发生多少变化
原型作为比较对象永远存在
而且,小孩子是不论演技的
只需自然地将纯真表现出来
但成人的脸需要表达些东西
与角色相匹配,而不再能像
儿时那般将脸完全敞露出来
科洛·莫瑞兹的脸,我已经在
《雨果》中见过,并印象深刻
那是一张定型之脸,携带着
岁月没能抹去的痕迹,她是
她,而不会是任何其他角色
这是没有演技的表演,仍然
框陷在儿童表达自然的阶段
《脑火》失败了,让人恼火
脑火:脑子生出的火。免疫系统疾病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抗NMDA受体脑炎,初期症状类似于精神分裂、燥郁症,伴有癫痫)。
电影整个故事的剧情很简单,从女主日常生活开始慢慢铺开,从开始的健康到莫名其妙的工作失误再到后来家人带去看医生。整片90分钟的电影,前面有60分钟的时间都是在讲述女主的发病症状,后面是20多分钟医生的确诊到康复。电影后半段节奏太快,匆匆结尾。故事皆大欢喜,女主恢复正常,又把自己的病史写了书。这个电影就是一部自传片。
电影是女主一人的独角戏,医生、工作伙伴、男朋友和家人作为必不可少的配角。女主是幸运的最终的治愈也和他们离不开关系。看片的时候我个人的能代入的,因为身边有这类人(精神类疾病)的出现,电影里的那些症状感觉很真实。感同身受,作为女主来说自己受到的伤害很大,身边的人所要经历的事情也相对较多,压力较大。一个好的周边氛围是作为这类疾病来说最好的康复手段。
My dear, I know you’re in here. I’m going to everything I can to find you.
整本书就是一集超精彩的《豪斯医生》。作者,24 岁的菇凉Susannah 在纽约邮报做着记者,突然就开始有各种怪症状出现,从觉得左胳膊有虫子咬,在人多灯亮的地区突然抓狂失控,口吐白沫抽搐,发展到产生各种幻觉,确信她爹要杀她妈,全部世界都要害朕。她看自己在病床上的录像,简直就是电影exorcist里面那个被魔鬼附体的模样。
各种医生各种检查以后,就是查不出原因。要不是那个叙利亚移民的名医real life Dr House奇迹般地确诊,Susannah 的下场就是被送去mad house。
听书的时候一直揪着心,要不断提醒自己,她没事儿,她痊愈了。随着Susannah 的自述着急,欣慰,感动,温暖。可惜电影版彻底拍砸了。
Susannah 眼前的世界已经完全被燃烧的大脑改写,她的各种认知能力逐渐丧失,她形容枯槁,她生不如死,电影里面,她看着真也就还好;
Susannah 的母亲在书里和我们一样脆弱,因为女儿病情的恶化嚎啕大哭,因为医生的一句“我会找到病因的” 喜极而泣抱住医生,不知道为什么电影要用一个冷冰冰的后妈形象代替?
Susannah 的男朋友,在书里为她做了很多事去唤醒藏在这个新的躯壳里面的爱人,可惜电影里他就是个呆呆抱着吉他在病房门口等着的傻小子。
Susannah 的医生,一个经历非凡,差点在叙利亚被私立老师label 成为笨孩子的神医,被new York post 报道以后成为了叙利亚的民族英雄。在电影里面就和瞎猫碰上死耗子碰巧诊断成功一样。
这个电影不看也罢,这本书特别真实暖心,这个姑娘是作为第217 个病人被诊断出这个毛病的,她的故事发表以后,成千的病人才被发现确诊同样的病,得到相应的治疗,而不是在疯人院苟延残喘一生。
1.脑火🔥 : 从美国司法史看,只有一名嫌疑犯是通过"我有精神病"成功脱罪的,而这种隐蔽性更强的病症,会不会成为新兴案例嘞? 2.女主这些年除了长高高,脸是真没怎么明显变化,但能看出保持体型的同时,在脸上留下的深深沟壑……所以,找她来有什么必要?赫敏会不会更适合这种半疯不疯的角色?哎,也同受"迟迟不来的第二春"困扰?
3.中医是基于成功率,西医是基于失败率 : 西医并非完全在大样本双盲实验的基础上,作病理诊断☞所以这跟中医的套路没有本质的不同。大家都是在个体经验上越挫越勇……
确实,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被低估了,或者说,它的受众本来就很窄,没有大片的跌宕起伏,没有烧脑的情节,但是作为相关专业的医生里说,看到主角的症状,就会跟着思考她是什么病,跟着不断出现的症状不断地分析可能得疾病,最后不得不说,这个病确实没有听过。其实科洛莫瑞兹的表演感觉还是挺到位的,至少那些典型的癫痫症状,还有妄想症状,还有躁狂跟抑郁状态,都表演出来了,很典型,很好辨认。最后还是感叹,还好那边的医生没有放弃,没有当做精神病转院,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有的医生就是有这种敏锐的临床感觉,所有的检查结果就在这里,但是就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必须要找出结果来,所以罕见病才能被找出来。
个案的容量
喜欢个案教学,自然也喜欢这样的故事。
故事同样基于真实事件和人物,所以显得枯燥点。但是这无伤电影的杰出意义。
首先,影片可以让我们理解“科学的方法”。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无语问苍天》,影片都有负责任的医生,尽力地为“精神病人”寻找解决的办法。甚至我认为《无语》中的病人遇到的问题和《脑火》其实也很相似,只是因为医药不够昌明,导致无法治愈病人而已。
主人公苏珊娜是个记者,漂亮又年轻,有个音乐家男友,生活一片美好。但是她发现自己逐渐失控,同事和老板对她也是无可奈何。送进医院,医生确诊是躁郁症、精神分裂症,要送进精神病院。幸好,一个负责任的女医生,认为“病症”特别,“病源”不够确定,所以跑到大学找纳杰教授,告诉他苏珊娜的病症和自己的疑惑:21岁的女性,惯用右手,她的症状由躁狂行为开始,妄想狂,不稳定的爆发,导致一般性的痉挛,再导致另一次,接着导致第三次。她的状况每天都在退步。最奇怪的是,发病之前她完全健康,没有服用任何药物,身体检查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传染病结果呈阴性,自体免疫性疾病检验呈阴性,有毒代谢结果呈阴性,所有检验都是阴性。她在进精神病院的边缘。尽管纳杰一再拒绝回去做医生的工作,但莎宾娜的坚持,打动了他:我可以很简单的告诉她,她有躁郁症或精神分裂症,但实际上我有种直觉告诉我,不是这样的。我明白那种感受。
纳杰答应了,他对苏珊娜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看起来也是非常通俗的做法。先是建立信任关系(苏珊娜?我会尽力帮助你,我不会伤害你的,我永远不会向你说谎,好吗),然后进行认知评估(让我们开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是哪一年),身体控制能力评估(你可以用这只手 碰碰鼻子吗?很好。现在,可以试着走一走吗?先离开床。我要你试着走一条直线,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检查现实一切似乎都没有问题,之后,幸好纳杰设计了一个问题:苏珊娜,可以画一个时钟给我吗?并填上1到12 所有数字,就你记得的。结果发现,苏珊娜把1 2个数字,全部都挤在右边。于是,纳杰提出了“猜测”:我相信她大脑的右半球严重的受损和发炎,一个破损的脑部!当一边的大脑半球不能运作,视觉的世界就会倾向一边,像这个时钟,没有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会画一个像这样的时钟。所以可以排除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为了确诊,纳杰又建议苏珊娜尽快进行脑部活组织检查。最终检查显示纳杰的判断是对的:抗NMDA受体脑炎,是自体免疫性疾病,抗体对准并攻击,在脑部里十分重要的受体。简单来说,她的脑袋着火了,并受到攻击,在她自己的身体里面。也就是说,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的问题,导致大脑发炎,却无法得到处理。一半大脑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了苏珊娜的“癫狂行为”。因为确诊,并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7个月后,苏珊娜就完全康复,并且回去上班。很明显,医学的方法,就是根据病症和检验结果来判断。但即使是医学昌明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不细心”“缺乏经验”导致的“误诊”。其他医生无法做到,但是纳杰医生做到了。关键是因为他知道一个小知识“当一边的大脑半球不能运作,视觉的世界就会倾向一边”。并且刚好设计了画钟的测试。
其次,不要简单地判定精神病。
我们总是以“正常的反应”来评价“不正常的态度”,并以此判断精神病。我们是普通人,可以;但是医生为什么也会,因为他们也有判定的“真空地带”,有超越自己知识和经验的时候。所以,病愈的苏珊娜感慨:我的身体攻击我的脑部,完全摧毁我运作的能力。你觉得历史上有多少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精神病、躁郁症或者完全发疯,但他们真正的问题其实可以很简单地被诊断出来?
对事物的判定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之上,像精神病,至少界限要清楚,是器质性的,还是外源性的。明明一个健康的人,健康的成长环境,怎么会出现疯狂的行为?这本来就不符合逻辑。
苏珊娜如果不是那么幸运,遇到莎宾娜医生和纳杰教授,可能就被送进精神病院,失去了最佳治疗的机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地“疯狂”下去。而她健康正常的理性,却被困住,求救无门。
再次,人类的文明,就在于,每个案例都可以帮助别人。这就是知识本身,这就是价值本身。
正如片末字幕介绍:苏珊娜卡哈兰是第217位被诊断出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自她之后,多达数千人也被确诊。苏珊娜的畅销自传《我发疯的那段日子》帮助了全世界的相同患者,获得正确的治疗。苏赫尔纳杰医生,后来持续行医,并开了全世界第一家专门治疗自体免疫脑部疾病的诊所。他和苏珊娜 仍旧是很好的朋友,苏珊娜持续以作家和记者的身份,唤起人们对于这类疾病的重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媒体进入个体化的时代,这种知识爆炸式的交流,更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为有需要的人可以得到对应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可以不迷失。17.9.17
=
《If I Stay》《Brain on Fire》以及《魔女嘉莉》翻拍版,科洛莫瑞兹三次试图证明自己有演技失败。
女主明显用力过猛,不过想要从童星转型,多少都要经历一下这样的过程。
比预期好看,看完豪斯医生的都会喜欢,因为治愈苏珊娜的印度医生简直就是现实中的豪斯。超杀女演的苏珊娜并不夸张啊,你能指望大脑出问题的苏珊娜在发病期间有多镇定?
两星半。超杀女转型之作,整体虽无大的惊喜,不过还算是勉强一人撑起了整部戏,也是时候该磨磨演技了
被推荐看到了Chloe的脸了,一眼认出了,她金发的样子真的漂亮,不过还是演的很卖力,鼓励一下。罕见疾病片这些年出了几部,这个电影来看真的not so much,但是这个真的感叹一下,这是真的万里挑一运气,遇到的人遇到的医生真的是敬业,换庸医的话一句话就关精神病院然后死里面了。里面让人感触的一个是最后的医生Najjar,一个就是khan,还有就是moss演的母亲了,天桥上那段话虽然plain但是真的感触很深,父亲倒是有点asshole,literally。
有点浪费了好题材,拍摄手法下一秒就变成惊悚片一样。
对各种症状的刻画非常真实了,女主非常幸运最终没有被misdiagnose,可是还有很多没那么幸运的人,这种电影非常有意义
开始长达一个小时的发疯,开始我根本看不懂这电影想表达什么科幻?科学怪物入侵人类大脑,为了看莫瑞兹我还是坚持到了电影的尾声才发觉是在讲大都市里的应为各种社会压力而脑火,直到尾声才看懂了,挺不容易表达此片的。
探清病因就戛然而止,思路是对的,但处理的比较生硬。
Chloë都二十岁了,开始知道演技的重要性了,慢慢来吧。
真实表现一种病
极少数人能理解这种感觉,只有患者可以感同身受,中国的环境远没有苏珊娜周围那么温情,大部分这种病人都被当成精神分裂去治,没有那样的父母,也没有那样的男票,结果都治成傻子了…很心塞。不是多好的电影,但足够温情。
科洛,演小丑女的好苗子!
十分像精神分裂症的脑体发炎,真让人感到可怕
Chloë Grace Moretz 还已经瘦回来一点了。整个故事结构严重不平衡,发疯占了超过80%的篇幅,最后那么一点点时间奇迹就出现了;而发疯的症状大概更接近嗑药吧。(我和李建军以及发疯的女孩)
那医生是原型演的吧 太像了
6.5/10 分。自从我得了神经病后,整个人都精神多了。。。纯从电影角度来看,过于平淡了,但考虑到剧情、现实、豆瓣,加一星。。。这在天朝,要得了这种自身免疫体的病,基本上只能等死或者送精神病院了。。。有几个家庭能有这么多钱和时间看这么多医生。。。《豪斯医生》有类似剧情。。。
影片结构做成这样,是不是因为编导们也得这个病了?
怪不得只能卖片到东南亚,这剧本改地太烂了,而且so annoying。哎,细数那些年我为科洛看过的烂片.....
WTF is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