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情感向来复杂,却又简单。
看了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泪流满面。
在Blake还是小男孩的时候,父亲在孩子的心中何其伟大。回忆他的一生充满了小欺骗,耀武扬威,可在孩子的心里却是万能的。塞车的时候不顾他人插队冒充贵宾入场。而在小孩的心里是父亲好棒。
而随着自己的成长,父亲在自己心中,却也不再相同。因为第三者的出现,更因为父亲的never supportive.他不喜欢自己选学的English,而希望自己读医学。面对自己的专业,Blake遇到的总是父亲的冷嘲热讽。你怎么靠文字来过生活? 而Blake终于拿到文学大奖时,在获奖感言上说:父亲一定又要说了,你怎么靠这个赚钱啊?父亲从来没有读完一本书,从来不看我写的诗,连努力得来的奖杯都讥笑的说这是塑料做的?Blake无奈,愤恨,和父亲的积怨大概永远无法解开。儿子只是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只需要他说一句”Well” and “Done”,他何曾知道,父亲的口是心非呢。此时在长大的Blake眼中父亲哪是曾经的高大,而是一个”The mean-spirited, sanctimonious, narrow-minded old sod(卑鄙平庸毫无思想的讨厌鬼)”
直到宣告父亲的癌症,似乎一切都很突然。巴不得他消失,而当有一天真的死神降临,我们将如何面对?你用一生都在逃避和他说话,而终有一天发现想和他说话时已经太晚。。。老头子还是那么嘴硬,Blake从一开始的不接受,也终于搬回了父母亲家照顾他。父亲的病一天天严重,眼看这个倔老头无法控制的虚弱下来,从可以说话,可以“牛饮”,到发不出声音。他似乎在看着我。。。这是父亲生前最后一丝力气在做的事,我无法再拥抱你,只有用我最后可以的方式来表达爱。。。心脏起搏器再也用不到了,即使还在跳动,父亲已经无法复生。
其实做父亲的何尝又在意孩子是否做什么职业呢?只是希望孩子幸福,有稳定的工作,吃穿不愁,合家欢乐。嘴上嘲讽着说着你又有钱了?可又默默支持着Blake. 在Blake远行去上大学分离时,父亲虽然还是固执的骂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学医呢?却也不再一如英国式的含蓄哭着拥抱他说I miss you。而此时,此时的Blake再也见不到父亲了,看到父母一世的恩爱走过,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而同样身为一个男人,亲情是深沉的爱、是支持与理解、是原谅。情感向来复杂,却又可以那么简单。
Boom Boom Boom….Can you hear it???父亲,我也想你,可这样的声音,却再也听不到了。。。
2 ) 关于爸爸
爸爸,怎样的爸爸?怎么样才是个合格的爸爸?一个合格的爸爸应该负起怎样的责任?
我自己有个好爸爸,他有点木讷,有点啰嗦,不会微言大义,有时候甚至词不达意。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是个好爸爸,晚上要上卫生间,无论我用多小的声音嘟囔一声,他便会帮我开灯;夏天家门口发大水的时候,他总是一言不发地背我进屋。长大了,我觉得不好意思,开始嫌弃他。很奇怪的是,20岁的我还会坐在伯伯膝上发嗲,14岁便开始和爸爸疏远。每个星期三他来学校看我,主动地想帮我泡热水,每个星期六他想来接我回家,都开始被我嫌弃,被我生硬的拒绝。我嫌他对妈妈粗暴,不够温柔,嫌他啰嗦,不够练达,嫌他笨拙地摇摆着的走路姿势,不够挺拔精神抖擞,嫌她对我专制,不够通情达理。那些嫌弃的理由,现在想来只是让我莞尔。可是,当时,我是那么地嫌弃他。叛逆期的孩子不可理喻,叛逆期的孩子深切地要求他人的理解,却不懂得理解他人,叛逆期的孩子其实很残忍。
从我自己的经验,很容易理解青春期Blake Morrison对爸爸的憎恶,眼看着爸爸在外风流,而屋内的妈妈伤心流泪,怎么心情能够平静。于是,对妈妈深切的同情与对爸爸的厌恶和憎恨平行成长。他长大,离家,结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爸爸的那种憎恶却从来没有减少,甚而在爸爸弥留之际仍然希望听到他对此事的坦白交待。这些,我理解为他情感成长的停顿,成为我的不理解。
朋友有个弟弟,长我两岁,至今在抱怨父母让他中学住宿,对他放任不管;朋友长他弟弟十岁,对父母尊敬有余亲近不足,虽然如今父母对离家千里之外的她非常依恋,她还是时常抱怨二十年以前父母在她结婚的时候没有准备像样的嫁妆,抱怨十八年以前父母在她坐月子的时候没有给与照顾……对此,我也深深的不解。一个人对过去的不满足竟然可以持续那么久,二十年,自己的社会身份变化了,家庭成员的地位和力量对比变化了,情感却依然停留在很久的从前,拒绝成长,停留在那个乞求他人的理解而拒绝理解他人的青春期的阶段。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第一次,婴儿第一次出生是父母第一次为人父母,孩子进入懵懂地进入青春期是父母第一次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儿女结婚时父母第一次把儿女的手交出去,妈妈的第一次坐月子是外婆的第一次照顾妈妈做月子……你看,人生无数次第一次,大家都需要学习,不断的学习。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第一次那个时候及时学会所有的事,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第二次的时候做得更全面更恰当,但是人生、社会有时候没有给我们第二次的机会。想到这些,会觉得那些抱怨都是无理的,就像吹起的肥皂泡一样,放走他们的。
Blake Morrison的爸爸和Beaty阿姨做过些什么,对Blake Morrison的妈妈都是永久的伤害。她始终守着这个男人,守着这个家庭,在他弥留之际,曾经的什么都得到了原谅。
Blake Morrison去找自己的初恋——Sandra,在爸爸病危期间,在爸爸去天国以后。留在爸爸妈妈家的那段时间,他对妻子的态度如此冷淡,像极了那个为他所不齿的爸爸。是因为远方的妻子解不了身体的近渴?所以去寻找身边的旧爱填补空白?
影片里没有赞颂,只有平静的琐碎的叙述,让我对Blake Morrison和他的爸爸都无法产生出任何好感,即使最后那虚幻的一抱后难以抑制的眼泪,也只能让观众对男人私欲的放纵给与现实的认可,即是最无奈的接受其存在,不予任何道德上和情感上的置评。
我们从小受父母的身教言传,妈妈教给我们几乎所有的为人处事的准则和分寸,爸爸对于男孩子是一个模仿的榜样,Blake Morrison有一个“坏”榜样的爸爸,便注定了他在某些方面道德的偏差。那个他少年时代不齿的言行最终成为他效仿的榜样。
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我忘却了对爸爸的嫌弃,作为女孩,我无法深入到他的每一根神经去体会他的情感,不过那些嫌弃因为我的成长他的老去,像云雾一样散去。
那年,洋洋出生前,每天傍晚,一个脸上刻着皱纹的爸爸,骑着自行车来车站接他早已成年的女儿,让她少走五分钟路,早一点到家吃上妈妈做的热饭热菜,风雨无阻,无论我如何拒绝,他都坚持着……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爸爸。
3 ) 说不清
父女是情人,父子是天敌。
小时候,父亲是儿子的神,是万能的。青年时,父亲是讨厌的,平庸的。中年时,父亲是软弱的。
最后,父亲死了,不理解也得理解了。
过去都是大家庭,现在,儿子和父母的离别成了常态。有时时常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幸运的,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有什么事情让他们解决吧。当然,他们什么都能解决,怕麻烦你。只有一个问题,他们想你。他们什么也不缺,只是缺你。
儿子长大了,想自己走。父亲不放心,想继续扶。可是,儿子把扶理解成拦,于是厌恶父亲。如果说母亲生个儿子十个月分离。那,父亲和儿子也存在一次分离,感情上的分离。
一部中等的电影吧。父亲演得有个性。儿子成长也拍得不错。
4 ) 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光是听上去就有够震撼吧。这其实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中文译名叫做《崎路父子情》,这个翻译和原文的意境差太多。
关于亲情的欧美电影看的很少,比较记忆犹新的是一部美国片,《不一样的天空》,年轻的强尼德普,还有年幼的莱昂纳多。一个偏执勇敢的母亲,一个勇于承担的哥哥,还有一个因为智障而不得不停留在天真懵懂阶段的弟弟。看的人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是始终没有掉下来。如果说,《不一样的天空》是一个由特殊的环境和畸形的人们造就的故事的话,《崎路父子情》就是一个普通的环境普通的人群之中的故事,那样的普通就好像它发生在你身边,甚至发生在你身上。
欧美片惯用的蒙太奇,将时空变得颠倒反复。儿子还小父亲还强壮的时候,儿子在青春期父亲也买入不惑之年的时候,还有儿子已然成为人夫人父而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的时候,在叙事中凌乱交叠。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像是一个伟岸的神,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可以把堵车的长龙甩在身后率先来到目的地,可以骗过侍者用普通的票子进入vip的看台,他有的是能量和智慧,可以不按牌理出牌,他预言美国和苏联的战争打不响,他预言睡袋将代替帐篷。那种懵懂之时开始的崇拜最最单纯而坚定,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把自己的父亲当作一个神,那个坚强的臂膀负担过我们身体的全部重量。于是愿意无条件的听从,愿意接过他飞来的一个眼色然后心甘情愿的跟着说一个不大的谎,还会为帮他解围而暗暗欢喜很久。
孩子长大,渐渐发现了父亲的唠叨,琐碎,世俗,似乎渐渐承担不起一个神应有的分量。于是孩子开始怀疑,开始挑剔,开始把父亲的位置一点一点放低,开始绕到那尊图腾的背后看看那里究竟有什么。直到有一天发现父亲莫须有的不伦之恋,曾经的崇拜轰然崩塌。于是厌恶他缝制了形状奇怪的睡袋,嫌弃他故作幽默人前献丑,嘲笑他不学无术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读了几十年都读不完,诅咒他的行为不断,甚至幼稚的对自己的恋人说,如果我必须开枪打死你和他中间的一个我会毫不犹豫的向他开枪。
觉得自己才懂得知识和生活,同时发现他的无知贫乏。于是开始对他不冷不热不耐烦,开始阳奉阴违,开始视若无睹。等到孩子也做了父亲方才意识到父亲的不易,开始有所缓和曾经无法无天的叛逆,但是仍会为了他的小毛病而皱起眉头。他过分节俭,他喋喋不休,说他存着舍不得丢掉的名贵吊灯就是一堆玻璃和废铁。那个时候他年事已高而孩子仍然动辄流露出厌烦的表情,大概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洞悉命运然后认识到看似遥不可及的离别其实有多迫在眉睫。
直到有一天,他患上了癌症,他快要死了。孩子亲耳从医生那里听到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而另一个画面里的父亲,依然坚强或者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坚持料理自己的生活,动作已经似乎身不由己而表情却依然坚毅。医生说,已经告诉了他病情。他往返于自己的家和父母的家之间,父亲弥留之际曾经抱怨这样的陪伴像探视一般点到即止。但是直到父亲临终那几日,他才选择留下来。住在家中的那几日,他想起了很多童年少年的事情,拉开车库的门看到父亲蒙着厚厚灰尘的车,就是在这辆车上父亲教他学会了开车,在一望无边的沙滩上,他曾经享受过在父亲庇护下面最纵情的飞驰,也是他反叛的年少,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他开着那辆车出去,一个人走在有些昏暗的天色里。父亲在生命边缘挣扎的时候他想,如果你不能够回来的话,就这样去吧。只因不想他受煎熬。
殡仪员来收尸的时候看到了父亲胸腔的突起,说心脏起搏器不拿出来的话,可能会引起爆炸。他没有看他们用尖刀划开他父亲的胸膛,但是他洗干净了那个小小的物体,带在身上。他想起年幼的一次和父亲的郊游,父亲用听诊器让他听过心跳的声音,一下一下。
要撒骨灰的时候他打开坛子,尝了一下,原来生命化成灰烬之后,是这样的味道。他想起当孩子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子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拥抱着他一边欢喜一边就湿了双眼。他终于用手掩住流泪的眼睛孩子一般无助的轻轻喊了一声,爸。他努力回想最后一次见父亲的样子,他最后一次微笑的样子,他最后一次神志清醒是在什么时候。他们最后一次一起完成的事情,是挂起那盏被他笑成是一堆玻璃和废铁的吊灯,当灯光亮起华丽而温暖的照亮两父子的身影,父亲的身板还算硬朗,有温和满足的笑容。父亲说,还有更多事情要做。于是只做短暂欣赏就转身离去。
房门砰然关闭。逝者如斯,永不可能再回来。
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每天上演在身边,有多少父亲被孩子在幼年时期尊为心中的一座图腾,却在自我感觉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渐渐厌倦嫌弃,想要纠正想要摆脱。却忘了自己终有变老的那天。
而父亲就是这样承受着逐渐的落差,一直无限宽容却难免失望的调和和儿子之间的沟渠。因为自己也曾经年轻气盛过。只是两个人都不知道这样命中注定避无可避的血缘关系带来的相伴会在哪一天面临终点。
作为孩子的并不愿意父亲带着失落和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而做父亲的必然更不愿意自己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幡然醒悟的时刻撒手而去。
就像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深刻最无奈的悲哀。
等到父亲离开的时候孩子才知道,年少时代恨他怨他的那段莫须有的情事,原因和结局都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再有一个他。
被片尾的一段独白震撼:你最后一次见父亲,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最后看到他健康活力的样子,是几时了?还记得最后一次和他争论吗?这几个星期来,我们试着向他告别,这过程,就像是一点点慢慢耗尽,每天我都在想,“现在他可是最最真实的样子”,每天,都是如此。所以我努力回忆,最后一次见他的情形,最后一次,他真真切切地在我眼前,完完全全,是他的样子。
这样深切的悲哀会不会就像父亲的爱,一生牵绊。每当想起那些懵懂无知,那些年轻气盛,那些成熟懂事的岁月,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那个人。突然有一天他不在了,生活却依然要继续,于是心里面有一块就空了,永远都没有办法再填满。我们少年仰望过的,我们正值青春因为不可一世而看低过的,到我们成家立业之后终于平视的那个人,都是同一个人,父亲,他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改变过。
一幕幕场景,郁郁葱葱的宿营地,广阔的沙滩,静得森然的病房,古旧的老房子。一段崎路父子情,经过的地方。都是似曾相识的地方。因为这部电影在开头就写下true story。也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的温暖、内疚、悲哀和力量。
都是一个个长镜头,依次穿插交错,父子关系的三个阶段不按叙事的方式任意的重复。随意的摇曳,旋转,将一个并不特殊的故事,渲染的丝丝入扣。音乐很深沉,浑然一体。
看的时候想到很多,但是写在这里,就只有这样寥落的句子。导演是安南德.图克尔。上一次看了一部电影忍不住提笔写了感想也是因为他。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她比烟花寂寞》。
5 ) 攝影及色彩運用可說是全片精髓所在
來自英國的電影, 改編自Blake Morrison的同名小說.
同類故事的電影不少, 敍事手法亦不是別具一格, 不過綜觀電影都既感動又溫馨. 攝影更是令人陶醉難忘.
描寫男主角對父親的回憶, 從小時候到自己人到中年看著父親病倒及離世, 一直都著重刻劃父子二人間的感情及關係, 尤其父親對兒子的影響. 回憶片段中尤其喜歡七十年代那段, 無論場景及色彩運用都突出.
攝影及色彩運用可說是全片精髓所在. 每一個顏色都給人如畫一樣的美感, 不時令人目瞪口呆. 紅: 電話亭的紅; 綠: 草地的綠油油, 尤其父子二人在山上一幕; 黃: 黃昏的黃; 啡: 父親教兒子駕駛時二人在沙地上馳騁; 藍: 藍天的藍, 即使是父親喪禮上, 靈柩都被車窗上倒影的藍天遮掩了.
電影依循小說的不煽情, 情感交代都是淡淡的, 不是冷冷的淡, 而是令人看得舒服的淡. 像許多兒子對父親一樣, 不是一味的崇拜, 當中有不少憤怒, 不滿, 忿恨和被支配等, 都刻劃得很好. 喜歡電影的不煽情, 只有末段一幕撒骨灰令人流淚之外, 全片都不太傷感, 亦夾雜不少幽默成份.
音樂也用得不太多, 恰到好處.
Colin Firth飾男主角Blake演得很不錯, 他就是非常勝任這種沉實又內斂的角色. 飾演父親的Jim Broadbent當然寶刀未老, 絕不被Colin Firth獨領風騷. 飾演母親Kim的Juliet Stevenson及飾演Sandra的Elaine Cassidy都很面善. 前者雖戲份不多, 但都演得很不錯, 明知丈夫不忠仍一直陪伴在側直到他離去的一刻. Elaine Cassidy則是Atom Egoyan的"Felicia's Journey''(1999)的Felicia及"The Others"(2001)的Lydia. 這回給人完全另一種味道, 也夠突出.
或許男觀眾會更感動. 電影值得一看.
6 ) 血缘的羁绊
可能和大部分的孩子一样,对于自己的父亲我也从孩提时对他的崇拜到青少年时对他的厌恶再到成年时对他的理解。
在我小时候,我父亲其实是极力扮演着一个慈父的角色的,大部分时候他并不会行使他作为父亲的权威,而是把我看待成和他一样平等的个体,对我做出的任何限制包括睡觉时间外出玩耍时间都是和我商量好之后约定的,甚至于家庭大事包括买车搬家也会征求还是小学生的我的意见。所以不难想象当时的我是多么的自豪有这样的父亲。
而他在我心中形象的开始坍塌是由于初中时我无意中发现的出轨。当时年纪尚幼的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这种事情的。虽然从小父母感情就非常的不好,对这样的事我理应是早就要做好准备的,但当事情就赤裸裸发生在自己的眼前让我无法再逃避时,我还是没能承受住。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开始了和他的冷战。无论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都置之不理。
半年过去了,我们开始渐渐的又有了交流。只是这件事情一直横在我的心里,我选择了不再提起。但是就像是破碎的镜子有了缝隙一样,无论再亲密,我和他之间始终隔着一道鸿沟。
高中毕业后,我到了上海上大学。送我去学校要走的那天晚上,在学校宿舍楼下,他抱着我哭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哭,他说我怎么会咻的一下从蹒跚学步的小朋友长到了现在这样了呢,竟然还要开始一个人独立生活了,他说他虽不放心但是又很开心。我没有回应他,我还做不到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父亲,就算我感知到他有多爱我。
大学毕业后,我出国读研。在美国的时候,我用的是他的附属信用卡,当时设置了短信提醒,所以每天早上他醒来,手机上就会收到很多条我刷卡的信息,他也习惯了以这些的方式确认我还安然无恙的在地球上的另外一端吃吃喝喝。后来我开始工作了,渐渐的就不怎么用那张卡了。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和我聊天,那个叔叔告诉我他因为这件事怅然若失了一段时间,就是突然间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不会再依赖他了。
嗯,我已经长大了。在谈过那么多次恋爱,经历过世间百态之后,其实我已经开始慢慢的理解他了。我不会再苛求自己的父亲一定要怎样或扮演好生活中的所有角色,他并不完美,他犯过很多错误,他让我对婚姻始终有阴影,但是,他是生我养我的父亲,经年累月沉积下来的亲情,让我最终选择了释怀。
所以这大概就是我和他之间那份隶属于血缘的羁绊吧。
火车上看的,看完就想爸爸了
和《大鱼》差太多了。完全就是普通亲情电影只是和大鱼一样是从父亲快要病逝开始回顾以往然后释然。大鱼是真的在讲故事,爸爸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各种轶事改变为神奇的故事告诉儿子,而这里只是普通成长路还加上对性启蒙对象的怀念。男主是性无能了么。大鱼里的妈妈仙美梦幻这里呆板苦涩,太多不同了。
对于家人,总是容易遗忘、忽略对待自己的好,却都记住了那些鸡毛蒜皮、日积月累的不满。
也许这种没有高潮的片子欧洲人真的是特别喜欢~又擅长~
平平淡淡,无感。
影片用舒缓的节奏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形象,他有时严肃有时搞怪,还会拿你取消,甚至有过情人犯过错,你对他怨恨对他误解,但仍然是一种解不开的爱。即使故事俗套,但是写实的情感依旧令人感触,可能中年之后,也会不经意的被问一句: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30岁的Elaine Cassidy根本还是少女模样。
就没有完美的父亲,亲情是因其无法替代与分割而产生力量的。
他曾是你心中的神。后来你发现他不是完人。他笼罩在头顶的权势阴影开始让你难堪,他的粗鄙和庸俗,他的女人和暧昧成了你的心障,憎恨漫过了爱意,逼你脱离他的干系塑造独立的人格,带着不快的记忆远走高飞。你义务地见他最后一面,却延续了他,甚至变成了他。你诀别了他,才完成自己。这个人就是父亲。
我这样一个对电影完全没研究的人,居然能清楚地感知到本片除了英国口音之外的英式风格——那就是循规蹈矩,毫不张扬的出色。
绝大多数的父子关系应该都像电影里一样把?小时候总是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发现这个男人其实也不过如此。开始慢慢的讨厌甚至憎恨他。但随着自己日益成熟却又变成一种隐忍的爱和厌恶共存的感情。Carey Mulligan虽然只出现了一小段,却让我越来越来越迷这个女人了……★★★★☆
後面真煽...PS.Matthew Beard真好看.
亲情牌总能在我身上起效果
细腻的电影 不过没有想象的好~
很温馨也很平淡。长大离家后,看到这类亲情题材的片子总是很难过
喜欢这样平淡的故事.
比较写实的情感,平易近人,有爱有恨,而很多时候这种过于强烈的感情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只不过缺乏亮点
人永远都是这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片子大量使用了镜面,不论是汽车玻璃反光,还是镜子反射,表达的都是如父如子这个主题。无论Blake对父亲存有怎样的芥蒂,即使他执着于事情的真相,再不堪也不能改变失去父亲的现实,他和父亲行为上的相似和最后意念相拥时的痛哭都说明父子间的牵绊难以斩断。配乐景色美,冷冷的Colin叔更美。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会恨他,很鄙视他很多做法,但是他的行为他的品德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的爱也无声无息地深深印进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