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夏天你都会做这样一个梦,你每次都清晰的了解这不是过路故事,你在悠扬的女声下,意乱情迷的灯光里,说着神神叨叨的话语,看着那双灰色的眼睛,充满希望的义无反顾,被爱被抛弃,最后,你穿上最初的白裙子涂着红唇,演完这个夏天的最后一场戏,夏天就结束了,你依旧说着:I don't like fish。
然后期待着下个夏天的来临。
摩天轮的比喻很具象,但是太直白,太狠心,名字就是结局,谁也别痴心妄想。
一个无望的女人遭遇了一场白日梦,一个男孩的玩笑自己却忠心耿耿,很多时候,男女区别是如此的明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后,男孩只需要权衡利弊再造人分析之后,就可以定义爱,定义feelings不是sense。但是温特却还在40岁生日的当天,只能和情敌说出:男人是不可信任的。
所以你说她蠢么?她不是,她只是以为这一次这个救生员,也许和去年出现那个不一样吧,会不会这个就是那个神祗,以拯救的目的出现在这个海湾,让自己不需要再扮演一个waitress,而是do a actress。
焚火,然后再拯救;然后再焚火,然后再拯救,温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周而复始,无所剩下也无所拥有,或许折腾情感是她唯一的信仰。
而美丽的继女也在再一次飞蛾扑火的爱情里,在拥有的前一刻,获得了永恒。
季节会离开,但是这些故事不会完。
她会在下一个夏天,和另一个男人相遇,也许是一个暑期工,夏天过去要去深造音乐,他们会讨论贝多芬莫扎特,也许那年她扮演的不再是一个ex-actress,而是一个ex-musician。最后拿出一只小提琴,在他说爱另一个女人之前,告诉他,没关系,我会宽恕你,因为她知道她还有下一个夏天。
只是当自己矮胖的丈夫叫他去钓鱼时,她会说:I don't like fish any more。
我对伍迪.艾伦并没有很了解,他的电影我也没看过几部。我只是一名普通观众抱着对这部电影本身的感受来写这部影评。
故事一开始女主角金妮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在餐厅当服务员的普通的中年女子,然后他现任老公的女儿来避难,引出了潜伏的故事。
金妮曾经是个舞台剧演员,她自认为自己有文化,层次高,和康妮岛的所有人不同。她嫁给现任的丈夫是没有任何爱情的,只是在她背叛前任后,两个束手无策的人相互依靠罢了,但是背叛前任后的痛苦无望也没有让金妮甘心回归忠诚而单调的生活,她再一次出轨,与救生员米奇。米奇帅气,浪漫,热爱戏剧,让她觉得找到了能懂自己的人,但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敏感,焦虑,神经质和情绪化并没有让他们的感情升温,反而一步步在压垮米奇,摧毁他们之间的感情。而卡洛琳娜的出现正是一个转折点,男人当然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这很正常,但是有智慧的男人,虽然他们会喜欢漂亮的女人,却更看重女人的内在和智慧,他们需要内外兼修的女人。其实从米奇一开始在纠结选择金妮还是卡洛琳娜的时候,选择遗忘卡洛琳娜,可以看出他对金妮是有感情的,但是金妮的神经质,多疑, 让他想要逃避。如果金妮是个独立自主,有自己想法,不那么依附于爱情的女人,那么我觉得米奇肯定是会选择她,但是现实是金妮不是。她生活就和旋转的摩天轮一样,上升到至高点,又开始慢慢下降,就这么周而复始地一圈又一圈……
故事最后,金妮站在窗台上吹着风,我一直以为她会纵身一跃,这可能太戏剧化了,但是伍迪.艾伦给出的结局是金妮望着远处,眼神空洞地说要去做饭,洗衣……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啊,我们无力挣脱,又没勇气死亡,只能懦弱地选择原地踏步,就是如此地丧……
可能最好地选择是在摩天轮下降到最低点的时候,开门走出去,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迈出这一步呢……
每年拍一部电影的伍迪大爷,最近因为好莱坞的反性侵时间搞的焦头烂额。据悉这部《摩天轮》或最后一部院线电影,当然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事儿。我们只讲电影。
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伍迪艾伦的戏,戏剧化的色调变化来烘托人物的境遇,喋喋不休的台词和偶尔爆出的金句,对现实的讽刺和对婚姻悲观看法。伍迪大爷似乎依旧挥着拳头告诉你,你大妈或许已经不是你的大妈了,但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女主金妮是一名过气的演员,她已经三十八了,带着前夫的孩子和大腹便便的哈迪姆结了婚,成了一名餐厅的服务员。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她只是在麻木的扮演者生活的角色。
直到有一天,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决定跳海自杀,也就在这时,遇到了点亮她生活的人,急救员米奇。米奇是一名戏剧硕士,假期在海滩兼职。帅气的米奇加上他的剧作家属性深深的吸引了我们的老文艺青年金妮阿姨。
一边是一身鱼腥味不懂风情的丈夫,另一边是是知冷知热的帅气小伙,这个选择题好像并不难选。人嘛都是容易会被危险的东西所吸引,金妮心中的那一把熄灭多年的文艺之火又开始重新燃烧,她开始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而此时丈夫哈迪姆心中的那火也重新点燃了,五年前因为和黑帮私奔而断绝父女关系的女儿卡罗莱纳因为被黑道追杀重新找到了他,虽然是一脸的不乐意,但还是口嫌体正的收留了女儿,还出钱让她上夜校。
在一次偶遇中,米奇迷上了漂亮的卡洛蒂纳。卡洛蒂纳身上的危险气息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啧啧 伍迪大爷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拍修罗场啊。
在故事的最后,金妮为了报复卡洛蒂纳夺走了她的米奇,没有通知卡洛蒂纳,导致卡洛蒂纳被黑帮抓走。
又一次被夺走女儿的哈迪姆又重新开始了酗酒
而金妮恐怕下半辈子都会在内疚中度过吧
受困于生活的围城,反而容易被他人的生活所吸引。金妮爱慕米奇的剧作家的生活,米奇痴恋卡洛蒂纳生活,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狱,念起,则如坠十八层地狱。一如金妮为了能够摆脱现在的生活,和米奇远走高飞,偷了丈夫的钱给米奇买礼物。米奇一方面对金妮感到愧疚,另一方面却也接受了卡洛蒂纳的晚餐的邀请。 这是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悲剧而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命运的无常,一如摩天轮一样。不停的起起伏伏,奏着生活的悲喜剧。
故事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团火,却又都被琐碎的生活浇灭。唯一不曾改变的倒是电影里的孩子即使被哈迪姆打,被心理医生咨询。到故事结束,依旧还是逃课偷钱看电影,有事没事来纵火。对于生活,或许应该也多点所谓的执念,去维持住心中的那团火吧。
熟悉著名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人都知道,这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差不多每年都会奉献出一部品质不错的“文艺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主角们似乎都是话痨,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台词,而这些絮叨的话语,几乎都是导演伍迪艾伦对生活的思考,因此他也被冠上了“知识分子导演”的称号。
2017年12月15日,伍迪艾伦的最新作品《摩天轮》上映,这部电影秉承了导演一贯的话痨特色,再一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却又话痨的故事,而在这普通故事的背后,依旧延续了其对于生活的思考。
我们总听说“七年之痒”,说的是人们的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逐渐变得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从而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以及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对于婚姻来说,当初期的那种激情消退之后,生活便成为了两个人共同的规律行为,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定时家庭聚会、定时做爱等等,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变得平淡而普通,不再有什么刺激,但总有人心有不甘,想要在这重复的平淡生活中,找点不一样的刺激。
金妮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找寻着刺激的女人。作为一个过气的前演员,她却有着一颗永远躁动不安的心,每当生活变得平淡时,这颗躁动不安的心便会疯狂跳动,催促她去寻找刺激。第一次是和一个比自己还要没名气的演员,第二次则是跟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海滩救护员,她的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出轨中得到了满足,可当这些刺激过后,却又是一次比一次更让她绝望的冲击。
整部《摩天轮》都是围绕着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金妮”所展开,这个曾经以《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角色而惊艳全世界的美女演员,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虽然发福变胖,却仍难掩其傲人的姿色,成为一个风韵犹存的美熟女,而这一点,正好也与片中金妮这个角色相吻合。金妮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有理想有抱负,却因为寻求刺激出轨而导致生活跌至低谷,如今只能在餐馆里端盘子,这对于仍有些姿色仍有戏剧理想的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自己平庸无能的老公和行为怪异的儿子,出于不甘和逃避,她再次出轨,妄图用一次刺激而畅快的外遇帮自己解脱出这种困境,然而结果只能是更糟糕。
这就是这部电影为什么叫做《摩天轮》的原因,当我们坐上摩天轮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是厌倦地面上平庸的风景,想要超脱出来,去高空中寻求更大的刺激。当它启动后,我们随着摩天轮的转动而不断上升,眼界内能够看到的风景越来越远,心理上也越来越刺激,然而,摩天轮不会永远停在最高处,这种刺激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用不了多久,我们就重新回到了地面,继续与那些平庸的风景为伍。
其实不光是金妮一个人,片中的其他几个角色也都是如此,想要逃离黑帮老公的卡罗丽娜、想要成为著名作家的米奇等等,这些人都各有各的烦恼,他们的理想和现实生活都无法并行到同一条线上,于是他们都想通过一次刺激来逃避,却发现转了一个大圈后,谁也没能逃离得了自己的生活。
片中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那就是人们都在互相羡慕,金妮羡慕米奇的生活和阅历、米奇羡慕卡罗丽娜的生活和经历,在本身就错综复杂的三角情感关系中,又多出了一层“羡慕链”,这让我想起了伍迪艾伦当初的那部《午夜巴黎》,其实在本质上,它们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你羡慕曾经的时代,还是你羡慕他人的生活,其实都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精神逃避,想通过“羡慕”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上的逃离,而一旦精神上逃避了,那么肉体上的逃避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本片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种逃避是毫无用处的,成年人的生活就是驴拉磨,一圈一圈的走下去是生活的本质和常态,如果你想要通过某种刺激的方式快速逃避,那也只能是如同作摩天轮一样,在短暂的快感后再一次回到地面。
我认为,其实这部《摩天轮》可以和伍迪艾伦之前的《怎样都好》和《午夜巴黎》串起来看,看完了你就会发现,“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狱”,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你就是你自己,投机取巧和寻找刺激不可能让你永远活成别人那样,也不可能让你脱离这种重复而平淡的生活,只有遵循自己的内心,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断努力,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让自己成为一头拖着磨盘一直向前进的驴,而不是一头拖着磨盘永远转圈的驴。就像片中那个纵火的小男孩一样,他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和纵火,所以他也一直坚持自己的内心,偷钱逃课跑去看电影,看心理医生的间隙都能抓紧时间放一把火,他,才是自己生命的导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白羊先生”
如果在这部电影之前,看过伍迪艾伦的另一部《赛末点》,可能就会更加理解其中的剧情。
同样是在剧情末尾,加入了犯罪剧情。
赛末点里,一心想维系上流关系的男主,却被性感的女演员斯嘉丽吸引。他既想在偷情中释放生活的压抑,又不愿意跟出身富豪家庭的妻子离婚。最后,怀孕的情人斯嘉丽逼迫她选择,于是他决定置她于死地。
摩天轮里,以为可以摆脱婚姻,想跟小鲜肉共度余生的凯特姨,发现鲜肉喜欢上了丈夫和前妻生的女儿,因妒生恨,让自己的继女消失,被人抓走。
他们的行为都逃过了法律审判,电影就此落下帷幕。
但这两个剧情,都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手法告诫女人:情欲,只是情欲,不要想太多。
斯嘉丽无疑是绝美的,性感至极,有她在的地方,满满的荷尔蒙味道。但里面被她深深吸引的两个男人,贪她的身子,却都没有娶她的诚意。原因很简单,当女人过于情绪化,就会以至于显得无脑。
激情一旦退去,无脑就会显得可怕。
凯特姨饰演的角色更加,年轻时候是舞台剧演员,却因出轨,毁了事业家庭。中年后无奈做起了餐馆服务员,找了一个胖子依靠,靠着咒骂与阿斯匹林的镇痛过日子。
遇见一个学戏剧的小鲜肉,以为找到了知己。百般讨好,甚至偷了丈夫全部的私房钱给他买了一块表,以为他会高兴,结果对方避之不及。因为,对方不过只是把她当成生命体验的素材罢了,绝无半点想要担负她生活的意愿。
所以,女人啊,你最大的敌人不是爱情,而是情绪。
一旦在情绪中,就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是谁,世界是怎样的,以为全凭那一点情感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继而得到一切。
而男人就算在情欲之中,也不大会忘记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不会忘记现实。
所有的狡黠与漫不经心,都只是因为不怎么爱而已。因为他们真正在心里盘算的,是自己的前程。
说到底,惟有能掌控自己的人,才有资格谈论爱情。
嘉年华式的凄凉感。导演作品中喜剧与悲剧的界限愈发模糊,从热血沸腾的表达者转变成伺机窥视的沉默者,以混合着鄙视、嘲讽、同情与钦佩的视角冷眼观察一切。他用沉甸甸的前尘往事填满人物,再用一根稻草令其崩溃。失败是所有人的,无人幸免于难。 导演八十多岁了,不为名不为利,跪求好莱坞放过他。
65/100 好莱坞制片工业说如果观众不喜欢你电影的主角,那商业成绩基本上就完了。伍迪艾伦当然不管这套,他在摩天轮里塑造了一个有点像布兰奇的女人,只是几乎一点被观众同情的余地都没有给她留。
Kate这种程度的表演连个提名都没有?
蓝色茉莉的歇斯底里,伍迪艾伦电影一贯的文艺渣男,还有Storaro亮眼的色彩,算是小老头这几年整体观感比较不错的片了
舞台化的镜头和表演。故事老套,从内容到风格完全复古。温斯莱特完美,贾斯汀是个花瓶。coney island版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同样的主题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去阐述,是陈词滥调还是重新思考。
延续《蓝色茉莉》的神经质焦虑,一个随时处于分崩离析的家庭在经历戏剧化转折后是否能回归日常轨迹(恰似处处着火),台词不无精彩(尤其是对欧尼尔的致敬),温丝莱特的演绎也相当游刃有余,但整体仍流于浅白腻味,翻来覆去的欲求不满与神神叨叨合格水准;愈发鲜亮的滤镜刻意凸显非现实感。
你以为耳鬓厮磨的盛夏就是爱情,情话荡漾的园林就有喜欢。你以为男人是神祇拯救无望的爱情,感情是涟漪激荡命运的喜欢。生活的耳光还是不能把女人打醒,男人只要旁观朋友提点就能顿悟。以为爬升到摩天轮顶端,其实是追不到的旋转木马。穿上最美的白裙,却把刀指向自己;烧了最旺的营火,终把自己焚尽。
感情是最廉价的消费品,尤其对失败者来说。造梦手段包括灯光、音乐、美术,使得整个波澜不惊的故事看起来充满“摩天轮”色彩。如果你没有予以托付的终身事业,一段将就的婚姻不能成为挡箭牌,表面优秀的男人将随时轻易地攻陷你的生活。道德?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常常难以约束自己。等待拯救等于坐以待毙
女人总希望寄托于下一段所谓浪漫感情来拯救自己的生活从根本上就是幻觉。摩天轮上不管看到多炫丽的景色那也只是有限的,落地的那一刻还是要继续面对现实冰冷糟糕的人生,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陈词滥调的剧情,舞台化风格的表演,絮絮叨叨的台词对话,复古化的腔调和光影色彩调度加分。★★★☆
美国#999. 摄影有多好,这部戏就有多令人糟心。演员基本没有一个讨喜的,贾老板怎么看都是个业余选手,肥温又太过用力——看看大魔王在[蓝色茉莉]里面的表现就知道差距啊。当然如果非要把剧作往老头自己的八卦上面引就有些好玩了(问题伍迪艾伦又不是洪常秀……)。几乎所有的赞美都可以送给摄影,作为元叙事的贾老板独白“象征手法”体现为斯特拉罗式的强戏剧化表现主义用光,跟颇为舞台剧化的表演也算比较搭,当然红蓝对比这么用才真是惊人的准确和动人。
满街都是包法利夫人,满街都是安娜卡列尼娜。大人们打骂孩子,自以为理智,却不知道孩子玩火,只是烧掉些垃圾,自己却玩着弥天大火,烧掉了整个世界。
伍迪艾伦的新片本质上是一部发生在银幕上的舞台剧,主场景内使用不同色调灯光强调出不同氛围与情感的设计反映出DP对素材充分地挖掘呈现,伍迪老练的调度与指导自不必说,没有被赋予善恶的角色桎梏于不断升级的情境中必须在行善与作恶中做出选择而逃脱,强烈的存在主义焦虑也依然是他的作者印记之一。
虽然小老头儿永远都在拍婚外情,但这故事也太俗套了吧,肥温用力塑造的崩溃女性形象也没有超过“蓝色茉莉”。最成功的大概就是五颜六色的画面了,其余都是浮云,尤其是爱情。
老套的剧情,不外想说:女人无论20岁,还是40岁,总在指望爱情来搭救自己下沉的人生。在爱情里,她们精明又愚蠢,精明到愚蠢,卖弄精明时尤其愚蠢——但我对这种老生常谈,真的腻歪了。
非常耐人寻味的爱情剧情片 运用色彩和灯光轮流映衬气氛 一如歇斯底里的女主追求的爱情忽明忽暗 在错误中活着并期待有个人对你的爱情能够强大到拯救你的生活是不切实际的 一如片名“摩天轮” 看似梦幻美好 但总要再次踏上地面
JT的演技就像他在片中的角色名,需要重回米老鼠俱乐部磨炼。KW表现突出,但总觉得有些别扭,可能是电影总体效果太像“演”出来的了。IMDb上有人说这部电影要是在四十年代上映,可以由Bette Davis饰演Ginny,Eugene Pallette饰演Humpty,Errol Flynn饰演Mickey,这个想法真是绝了。
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伍迪作品序列里的倒数第二。舞台剧风格的调度、表演方式+色彩饱和度、光影双向变换尝试等玩法变成了双刃剑,时而惊艳时而灾难,连带着四位主演处在奥斯卡与金酸梅时刻切换状态。格调主要输在故事撑不起,实在太俗套了,印象里伍迪这种主题都拍到烂了,锐气全无,只剩狂躁与套路。
NYFF55先睹为快 我温女神和老头都到场了 重金闭幕场刷得值! 老头敲黑板教导我们 要以Eugene O'Neill思路解读 摄影极棒 高饱和度鲜艳的画面 开场的Wonder Wheel堪称范本 光影的转变 特写和半侧面与以往不同 有效增添了场面的紧张感和潜在冲突 情节还是如预想般浮夸 但我温女神演活了微妙的阴暗与神经质!
哪里轮得到我认命,是命运在我最破碎凋敝的时候认领了我。爱情、戏剧、诗,都是生活的阿司匹林,一日食七片,也阻止不了摩天轮回到地面。
算是很正经的剧情片,是老伍迪从80年代开始就沉迷的“因果报应”系列故事的延续。对生活不满的女人,期望爱情拯救自己离开泥潭,但这种虚无缥缈的期待,伍迪艾伦是不信的:在康尼岛的霓虹灯下,“爱情”油腻又虚幻,无力得简直可笑,所有的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伍迪艾伦的电影值得说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