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找了一个电影《脱线女王》,看了一半的时候才隐约发现早已看过。不要紧,我还是决定把它看完。
查理兹·塞隆还是太漂亮了,不太符合女主角的人设。即使她在片中故意邋遢,天天宿醉,也掩盖不了底子的美丽。她扮演一个青少年爱情读物的代笔人,天天揣摩半大孩子们的初恋,不知不觉地自己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其实女主突发奇想回到家乡、并想挽回初恋男友的举动,更像是职业病。她天天都在构思小说情节,她笔下的主人公也是个情窦初开的的天真少女,她早已把自己代入其中,要和抓马的情节同步--主动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肥皂剧。
塞隆翘别人老公的时候演的太认真,疯劲儿、表劲儿都差点儿味儿,让人恨不起来,难道是因为宿醉,或是导演的要求,所以表情故意麻木一些?我觉得不够抓马。
导演贾森·雷特曼靠着《朱诺》出名,“巧妙的”将未婚少女孕妇的狗血剧情拍成了小清新,既吸引了眼球,又吸引了各大奖项的关照,一时间名利双收。之后,这部电影遭到了不少的嘲笑和恶搞,观众们反应过味儿来后,发现《朱诺》并没有那么优秀,他们的感情被导演忽悠了。
之后的《在云端》,贾森导演继续做减法,把裁员题材也拍了矫矫情情的“小清新”,再次获得了大量文青的严重青睐。这个电影当年就有很多人安利我看,我看完后无动于衷(他的电影看过之后我都记不住)。贾森通常用一个狗血的剧情吸引观众,但他不会触及现实层面,对事件的发展也是轻描淡写,浮皮潦草,他呈现给观众的只是过程,对于起因和结尾并不关注。
《脱线女王》能吸引人观看,但并不深刻,女主角自怨自艾、自以为是,撩汉计划失败后,她被胖子妹妹的一席安慰的话自我催眠,竟沾沾自喜的离开了家乡回到了大城市。这番经历对她毫无用处,她作茧自缚,无法解脱,可悲。
我发现新一代的年轻导演很少有棱角分明、冲劲儿十足的,这种情况在内地更严重,一批80后、90后导演的视野几乎都局限在自己家乡、自己家庭那一亩三分地上,讲的也都是些类自传的小故事,不敢越雷池一步,让人看着特别没劲。这几天“平遥”出现了好几部高开低走的内地新人电影,审美疲劳、审美趋同、乏善可陈、自说自话、自我感动、昏昏欲睡,是出现最多的词汇,让人遗憾。
真心觉得是一部讽刺电影。女主看到最后其实挺惹人厌的。说白了就是自破底线还有一大堆理由,完了又再看不起所有给她生活力量的人。不过整个故事看起来她就是借着踩踏他人的价值观扰乱他人的生活,给自己找到生活的勇气——当然这种因“对抗”产生的力量,本身虽不强韧但会让人自以为牛逼。因为觉得自己“不同于这帮又肥又蠢的人”。
没有谁的选择低于另一个,小镇有小镇的活法,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生活。不过如果觉得大城市更好也没什么问题,但真心麻烦活出点样子来。话说得漂亮容易,要每次姿态漂亮就难了。其实到最后她都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为何不幸福。
那种会一口咬定前男友“过得好惨需要我来拯救”的妹子真心不够自知,也太自私。当然最后她也对曾经自己不正眼看但如今还一同翻云覆雨的胖子哥说是因为EX“认识最好的自己”。她一边嘲笑着和自己一样陷在过去的人,一边觉得生活要“向前看”,真正十足是个笑话。
没有人能彻底抛下过去的。除非你完全淡出那个圈子。
而对于她和肥仔哥的419真真让我觉得,女人哪,你输什么千万不要输了你的底线,有些东西真的不是越多越好,饥不择食就是在自扇耳光。
不过极品总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前男友也相当有戏。片中有句台词是女主对肥仔哥调侃前男友的车——“自由?他现在哪里有自由?”事实上毕竟曾经在最直白单纯的年纪深刻交往过,她真心懂他内心还有死灰等待复燃,不然也不会有阳台前深情一吻。不过也许高中他曾经叱咤校园各种牛逼,可惜现如今只是一个就算心里有死灰复燃了也要惊恐地表示死灰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怂人。
肥仔哥和他妹子自不必说,当初就是女主的脑残粉。脑残粉只能助长头脑不清醒的人越走越远越来越刻薄且自以为是,好像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
全片女主武装出来的架势背后所有的真实是:一人在家的散乱、宿醉、酒精依赖,以及麦当劳一个人孤独脆弱的背影。实际与表象差别过大造成的焦虑和尴尬,导致她只能维持一个尴尬的状态。
就算再不堪,也请坚持不回头。所有的事情和人都有它的时效,过了那一段,会混搭出令人惊愕的效果。26干16岁就嗤之以鼻的事——这并不酷也不是青春活力,而是黔驴技穷,原地踏步。
如果一味想从他人和过去得到力量,一定会越来越糟的。我们每个人都爱回忆,只不过因为回忆可以按个人喜好,模糊掉事实,夸大美好或痛苦,我们需要什么口味的戏衬托自己,它就能成什么口味,回忆是这世上最能自我满足的独角戏。
一定要试着对自己足够真诚,才能学会真正不卑不亢,接上地气才真正鲜活有力。一直向前看吧,只要一直走,总会有新人、新生活、新事件。
尴尬,很尴尬,比预想的还要尴尬,当一个年近40的单身女人野心勃勃的回到念中学时呆过的镇子上企图夺回刚刚喜得爱女的前男友未遂当众撒泼后和曾经嘲笑过的胖子滚了床单时,你还能想的到别的什么比这个还尴尬?《青少年》,一个生机勃勃的名字下藏着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故事。
《青少年》太有教育意义了,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在屏幕面前无比尴尬的人,尤其是刚刚对着《阳光姐妹淘》痛哭流涕的我这样一个道理:旧日同窗欢乐重聚首顺便同旧情人再续前缘这种桥段只是个童话,而有首歌早就唱过了:“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都是骗人的。”全都是骗人的啊,《阳光姐妹淘》、《神奇牛仔裤》、《重返十七岁》,那些蓝天绿树明眸皓齿白衫蓝裙,那些假模假样的释怀和对未来的希望,全都是骗人的,真正的结局是,生活它是一坨屎,它就永远都是一坨屎,你可以抬起头来缓口气,但你终究还是要扎回那一坨屎之中去。
影片的开头,当披头散发的麦维斯灌下一大口可乐时,全片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基调就已经奠定了,她的生活就是那一口可乐,甜蜜的气泡是自欺欺人的幻觉,广告做得再怎么美好,它也就是一口没营养致发胖的糖水而已。同样的,鱼尾纹和眼袋永远不会因为妆容的精致而有所减少,生活更不曾因为他人的眼光而有所改变,真正令人不快乐的,其实是一颗对待生活冰冷麻木的内心。
麦维斯这个角色是分裂的,对苍老的那一半来说,生活早已味同嚼蜡,她对她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所谓的“他人事”不感兴趣,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活圈子的不断缩小,小到只能在超市偷听别人的对话来润色自己的小说,小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只能展现给一部手机一只狗和一台电脑,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的生活是仅仅围着这三样东西团团转的呢?预告片里有句话说的很好:每个人都在长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变得成熟。那么对于麦维斯来说,她的另一半则是幼稚,彻头彻尾的幼稚。她留恋旧日的时光,那时她有她自己的圈子,是圈子里的“美发皇后”,很多人喜欢她追求她,而她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孤单,知道有一天,她周围的同学们全都长大了。
当你的前男友传给你一张他女儿的初生照的时候你会怎样想?觉得他是在平庸的生活中向你发出求救信号?是怎样的大脑回路才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啊!偏偏麦维斯就是这样想的,而且无比坚定,所以她风尘仆仆的回到水星镇,浓妆艳抹的去勾引毫无防备的前男友。这种无组织无纪律无准备的挖墙脚行动,我简直已经无法对她表示谴责了,傻姑娘,别再做梦了,他的生活并不是不幸福,没有选择你的日子也并不表示他就是在受苦,他看上去累坏了是因为他爱他的妻子和女儿并且向尽最大的努力为她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他没有在深夜无眠的时候想起你,更没有背着妻子偷偷的打飞机,傻姑娘,别再做梦了,请相信,没有你,他也一样过的很好。
曾经热衷的乐队多么傻,曾经引以为傲的外套多么丑,曾经在学校的风光日子背后,有多少人目露凶光的骂着你“bitch and whore”,现实可真是残酷啊,尤其是对于麦维斯这样一个老女孩。所有人都在长大、结婚、生子,只有她还流连于她的“皇后时代”,这样一种流连,说好听一点是对旧日时光的铭记和怀念,说难听一点,不过是一个剩女在忘我的顾影自怜。麦维斯觉得巴迪很可怜,是因为她自己很可怜,她觉得贝丝不快乐,是因为她自己不快乐,她也亲口承认了:“我想要快乐,可真的很难,但对于别人来说,又似乎那么简单。”她想要取代贝丝的位置夺回巴迪,其实是想要夺回一段生活,可是如果不能放弃自我和偏执,在光鲜的生活磨到最后都会成为一条裹脚布。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念叨了这么多年,总算是明白了它的含义。影片开头麦维斯从一个男人身边坐起来,收拾行李投奔自以为是的新生活,影片的结尾,她依然是从另一个男人身边坐起来,收拾行李,投奔回曾经“旧”现在“新”的生活。在她眼里,贝丝很cool,她有自己的孩子、家庭和事业,她组织自己的乐队,为她所爱的男人高歌一曲。但是,在水星镇的女孩眼里,麦维斯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那个很cool的人——住在很酷的公寓里,有名,漂亮,seems really nice。究竟什么是好的生活?好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导演贾森雷德曼曾经执导过《朱诺》,其实《青少年》和《朱诺》是一张纸牌的正反两面,朱诺是小小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成熟的灵魂,而麦维斯则是成熟的外表掩盖了幼稚的事实,但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很明显,那就是直接、有趣,处处都透露出导演的那股子聪明劲儿,经过《女魔头》历练的沙丽斯塞隆演起麦维斯这样一个小奸小恶的角色来毫无压力,多亏了她才使得这样一部主人公各种不讨喜的电影看上去并不难看。
影片最后,有一句话非常的能够击中我:“对于水星镇的人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无关紧要,因为他们一文不名。”我们的快乐再快乐,我们的痛苦再痛苦,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一文不名。
有时治愈最好方法的是伤害 “Life,here I come!”
【人人都会变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长大】这个影片宣传语已经把全片都说透了。就像女主人公一直在写的高中生校园小说一样,她自己也始终没有从那时的生活走出来。刻薄、自私、随性妄为,同时也让人觉得有些可怜。塞隆的宅女与马特的技术宅都是心理未成年的表征,怀旧的老歌也成为暗示。永远活不出来。
直!击!心!灵!不适合给那些对自己生活满意的人看。怎么看怎么都是自己现状的写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眼高手低,总觉得不该比别人差,却在现实的泥沼里翻腾,爬不出来。直到周遭的人都已经大步迈进了新生活,只有自己还固步自封在昨天。拖延是一种病,改变是一种痛,未来太凶险,不如活在过去里。
塞隆的演技还是比较成熟的,只是,并不出彩。
冲迪奥香水去的,失望
黑木耳练成日记
霹雳娇娃女屌丝!
时间在走,年龄在改变,但却不见得每个人都会有所成长。塞隆的表演很出彩,把这样一个大龄卢瑟剩女演绎很极其自然,就像生活在我们自己身边的某个人,只是最后的转折有些简单。但导演这次的作品相对于前作《朱诺》、《在云端》,还是有不少差距。★★★☆
Jason Reitman式的成人童话, 幽默下面依旧藏着残酷, 笑完之后觉得嘴里心里苦苦的就对了. Charlize Theron的表演值得表扬, 风尘得真到位. 真怀疑这其实是Diablo Cody的亲身经历. Everyone gets old. Not everyone grows up.
1. 女人会化妆真的很重要。。。2. 我们不要当邋遢的女光棍啊啊。。。
治愈悲伤的最强良药就是打一炮
最后一幕二女的谈话简直是一场颠覆生存价值观取向的灾难,一个偏执一个沮丧,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这是一种近乎传染病样的潜意识调配洗脑;塞隆诠释角色很有一套,配合穿插叙述的一条剧情暗线来发展心路历程太讨巧了。
女屌丝伪装白富美的故事
每一个在城市打拼的老女孩都该看看。是的,有些时候我们会突然间想跳回到原来的轨道,但你会发现自己早已格格不入。If life is so fucking miserable, don't make it harder.
不敢相信这竟是朱诺的班底。
题材很好 但是。。。
一个走不出桎梏活在过去的女作家试图找回自己的青春,却发现除了自己,别人都已开始了新的篇章,她似乎就像是活在自己代笔的小说里 —— 又是雷特曼最擅长的小故事,正如宣传语所说:"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长大";当然,他也仍然会留下一个带着希望的结局;但总觉得缺乏一种韧度在里面
塞隆总是演烂片,浪费了。她的表演还是用力过猛。
搞砸了
其实是很悲哀的故事,但被拍得挺有意思。美丽的剩女,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了,为何她还是长不大?查理兹塞隆实在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