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星,剩下半星是画面的精致度,当然这个见仁见智,简陋不代表就是不好。很温暖平静的一部电影,前面进入比较困难因为太过平缓,从Babette中奖开始越来越有趣。她看起来就是那种懂很多的人欸,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种说法,就是有的人可能学识不多,但他会生活,会与人打交道,这些都是学问,而且是书本中学不来的,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的确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知识,但之后到了社会,依然是有许多许多东西需要去学习。扯得有点远,主要是想表达Babette就是那种很有内秀的人,在一个领域钻研极深。看人烹饪,尤其是大餐真的好治愈,简陋如此到了做饭的环节依旧是很吸引人,我也好想尝尝正宗的海龟汤啊,阿提拉多雪利酒啊,德米多夫薄饼啊,1870年份的凯歌香槟啊,伏旧园的红酒啊,新鲜瓜果啊……还想去Café Anglais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总之看完真的很想去尝试一次真正的法餐。
美食真的有治愈人心的作用,原本产生嫌隙的大家后来因为这顿大餐又重新变得友好起来,最后手牵着手围成一圈祈祷。
其中特别有趣的环节,本来两姐妹以为这顿餐搞砸了,结果因为将军的点评,纷纷效仿将军的吃法,尤其是品到伏旧园的红酒时咂巴了好几下嘴,特别可爱hhhh
“艺术家永远不会贫穷”
“艺术家的回声响彻整个世界”
蔡澜是电影人,也是美食家,由他来推荐“美食电影”,最合适不过了。《巴贝特之宴》便是他心中排名第一的“美食电影”。《巴贝特之宴》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当然不仅仅因为它是“法式大餐”的最佳展示者——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将爱情、信仰、美食这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美食电影”。
1、爱情
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首先,它由始至终都是一部爱情片,食物是用爱准备的,为别人提供爱的感觉,而且也被公认充满了爱。”
影片正面表现玛蒂娜和菲丽帕的戏不多,不过寥寥几场,但爱情一直是在场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巴贝特来到姐妹之家,是歌唱家帕潘“推荐”她来的。帕潘因其歌唱事业,交游必定非常广阔,他要帮助巴贝特逃避战祸,应该是有很多选择的,但他却让她来到这个丹麦的偏远村庄,让她用她的无与伦比的厨艺改善了姐妹俩以及她们所接济的信徒们的伙食——匆匆而来,抱憾而去,但三十五年之后,他仍然念念不忘菲丽帕,可以说,这是比柏拉图之爱更纯更深的爱。
巴贝特的法式大餐,需要一位引领者,带着信徒们渐入佳境。这位引领者正是姐姐玛蒂娜当年的追求者,一位已经建功立业的将军。将军告别玛蒂娜之后,发奋图强,成就斐然,但再见玛蒂娜,完成一次不忘初心的表白,仍然是他未了的心愿,所以,他来了。
可以说,是帕潘和将军促成并成就了“巴贝特之宴”,数十年来,他们各自一直在内心深处守护着这份实际上从未发生的爱情。
2、信仰
玛蒂娜和菲丽帕的父亲是一位“开宗立派”的牧师,但他去世之后,他的“教派”日渐式微,没有新的信徒,而当年的追随者都已老去,平时参加祈祷会的不过数人。姐妹俩仍然在勉力维持,而信徒们的相互龃龉,也让她们心力交瘁。她们的父亲当年带领这个“教派”的时候,信徒们之间是友善而祥和的,恰逢父亲的百年诞辰,她们希望通过来组织一次“圣餐”来纪念父亲并弥合信徒间的嫌隙。此时,持之以恒N年之后,巴贝特终于在中了彩票大奖,她主动提出要自主打理这顿“圣餐”。
当巴贝特把海龟、鹌鹑等村民闻所未闻的食材运回来的时候,姐妹俩和信徒们都愕然了,他们觉得这顿“圣餐”将亵渎他们的信仰,他们决定以漠然的态度来抵抗诱惑。
“圣餐”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立场是坚定的,但随着将军的引领,他们再也无法忽视自己的味蕾,而味蕾又不断地向心灵渗透,最终,他们被征服了。但是,他们被“圣餐”俘虏之后,看到的并不是撒旦,反而,他们的龃龉在口福中融化,他们的信仰在享受中升华。宴会之后,信徒们在室外,在雪中,手牵着手围成圈唱起歌来,美妙而神圣,是美食“润物细无声”的善果,也是信仰的灵光闪现,还是影片的神来之笔。
美食是诱惑,但绝不是信仰的敌人。用宗教话语来说,这是“奇异的恩典”。
3、美食
将军在晚宴中回忆起当年在英国咖啡馆参加宴会时说:“加利将军是我们当晚的主人,他说这位妇人,这位主厨,具备了将宴会变成一场风花雪月的能力,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
巴贝特之宴,是正宗的、完美的法式大餐,松露鹅肝酱配烤鹌鹑、海龟汤等菜式,特定年份特定酒庄的红酒和香槟,精致的点心,精挑细选的时令鲜果,带给了观众视觉冲击与美味遐想。在繁华奢靡之都巴黎,这顿大餐是风花雪月,而在偏远的丹麦乡村,这顿大餐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巴贝特用一顿饭化解了“教派”崩解的危机,同时让信徒们释放了身心,享受了上帝的“恩典”。
据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说介绍,巴贝特之宴的“制作过程”和演员们的“享受之旅”,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是真的做了一顿法式大餐,而演员们也是真的吃了一顿法式大餐,当然,真正的主厨并不是斯特凡·奥德朗(巴贝特的饰演者)。演员们在“宴会”上吃东西的表情,并不全是表演,也可能是真实的表情。
这种“真实”赋予了“巴贝特之宴”可见的“美味”,让观众在观影时有了口腹之欲(好饿!)和精神享受(真的好饿啊!)。其实,抛开爱情与信仰,美食本身也是可以很神圣的(露出了吃货的本色)。
4、巴贝特和斯特凡·奥德朗
宴会结束后,姐妹俩以为“有钱人”巴贝特将离她们而去,巴贝特却告诉她们,她中奖所得的一万法郎,已经为宴会全部花掉。巴贝特再次成为“穷人”,但她却说:“真正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贫穷的。”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巴贝特在革命中失去了至亲,她来到这个偏远的丹麦村庄时,她已经了无牵挂。她是真正的艺术家,不管是为上流社会(出入英国咖啡馆的食客非富即贵)服务,还是为这群贫苦的信徒服务,她的“艺术价值”并无本质差别。在这个村庄里,除了满足信徒们的口腹之欲,她还改善了他们对食物的感受(巴贝特请假筹备宴会的时候,信徒们面对姐妹俩烹饪的食物,顿时有难以下咽之感),她同样实践了让“口腹之欲和精神享受成为难以分开的缠绵”的“美食精神”。
巴贝特的扮演者斯特凡·奥德朗是法国著名的女演员,如今已经85岁高龄,她淡出银幕已经将近10年。她是著名的法国新浪潮导演克劳德·夏布洛尔的第二任妻子,他们的婚姻从1964年持续到1980年,友好分手之后,他们在电影上继续合作,他们合作的电影超过20部,一个导演与一个演员的合作如此之多,在电影史是也是不多见的。斯特凡·奥德朗虽非大明星,但在我心中,她也是女神级的存在,因为她主演了《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女鹿》(1968)、《表兄弟》(1959)等经典之作。当然,巴贝特这个角色,也是她表演生涯中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5、加布里埃尔·阿克谢
克劳德·夏布洛尔曾经是《巴贝特之宴》的导演人选,但制片方最终选择了声望、履历均远不如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是丹麦人,但他生命中的时光大约有一半是在法国度过的。这个选择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加布里埃尔·阿克谢之前从未拍摄过如此暖心的影片,他之前的履历是以拍情色片著称的,而且,拍摄此片时,他已经将近70岁了。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而对于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来说,他也遇到了改写他的电影生涯的一部影片。《巴贝特之宴》之外,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再无重量级的作品——他是那种凭借一部影片便名留影史的导演。
加布里埃尔·阿克谢的艺术修养非常好,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参考了不少经典绘画,最终赋予影片“纳米尔色调”,冷中有暖,既呼应丹麦乡村的萧索、寒冷,又不失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平和。影片的构图也比较接近传统绘画,有着某种古典的素雅。以拍情色片见长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完全可以比较大胆地表现这个故事,加入更多的情与欲,但他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拍法,以适应这个故事的底色。
6、伊萨克·迪纳森或凯伦·布里克森
《巴贝特之宴》改编自丹麦国宝级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短篇小说。
凯伦·布里克森有一个更为著名的笔名叫伊萨克·迪纳森,她用这个名字出版了《走出非洲》等经典小说。而根据《走出非洲》(1985)改编的同名电影,当年更获得了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凯伦·布里克森敏感、自恋、坚强,所以她才能够写出《走出非洲》这样的“女性史诗”,而《巴贝特之宴》不管是故事还是内涵,都与《走出非洲》相去甚远,它的优雅与美好,让我们看到了凯伦·布里克森的另一面——跳出自我的她,是一个富有智慧与想象力的说故事的人。
7、英国咖啡馆
我们已经知道,巴贝特来自英国咖啡馆,她曾是这家巴黎首屈一指的餐馆的主厨。
我们不知道的是,英国咖啡馆是真的存在的,它诞生于1815年,一直到20世纪初才关门大吉。它当年也确实是巴黎鼎鼎大名的餐馆,以法式大餐著称。巴贝特这个人物,当然是虚构的,而且不可考,在英国咖啡馆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位女主厨。
从门面看,英国咖啡馆在当年算得上富丽堂皇,一顿饭要花10000法郎,应该是“正常价格”。
明明是以法式大餐著称,为何叫“英国咖啡馆”?抱歉,我也不知道。
8、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遗产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无疑是迄今为止丹麦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留下了《圣女贞德蒙难记》(1928)、《复仇之日》(1943)、《词语》(1955)、《葛楚》(1966)等影史经典。
同为丹麦导演的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对这位前辈也是无比尊敬的,他在《巴贝特之宴》中以非常特别的方式向这位伟大导演致敬了。影片中的老信徒们,戏里戏外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而他们大都是德莱叶当年的御用演员!老戏骨们在宴会上每吃一道菜脸上细微表情的变化,都精妙绝伦——这就是伟大的德莱叶的珍贵的遗产。
9、反转一切
如果要选影史上最美好的电影,《巴贝特之宴》必定入选,但美好之下、美食面前,我们也是可以质疑的。
玛蒂娜和菲丽帕对将军和帕潘的拒绝,其实不近人情的,甚至可以说,她们是顽固的、封闭的、禁欲的。姐妹俩对爱情的拒绝,老牧师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蜜汁般的笑容,可以理解为友善,但也可以理解为笑里藏刀——这是一把切断女儿姻缘的刀。
如果将上面的一段作为立论基础,那么,巴贝特之宴也是可以颠覆的——这顿饭,是口腹之欲和人之常情对宗教禁欲和自我禁锢的胜利。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完成之后,它是属于观众的,你可以正向理解,也可以反向理解。也许,凯伦·布里克森和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正躲在银幕的后面,狡黠地看着我们。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巴贝特之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宴会宾客的有滋有味的评价了!
夕颜:
古典美的一种,作品本身其中的食物一样精致,但稍稍无趣。
子夜无人:
最后的晚餐不一定要是圣餐,围坐虔诚的篝火不如尘世的快乐。
曲有误:
一味遵守清规不如拥抱烟火气的俗世,克制对食物的欲念不如纵情享受最初的感觉。
法罗岛岛主:
对宗教的偏见-1,对法国料理好感+1,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琳琅的珍馐一样美味。
零星无名:
海天一色,人们会吟唱诗歌,老人低语,食物会闪耀灯光,可你要问我什么,我不知道的。
麻雀:
姐妹俩以半辈子的清寡而证宗教意味的信仰诉求,而隐士女厨则倡以口食享受满足生活清贫,在风轻云淡中上演了一场经生活滋润而被给予的美食盛宴。
Her Majesty:
和同为丹麦电影的《征服者佩尔》一前一后的拿走了两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们中国人老是夸耀自己吃着饭说着话就把问题解决了,外国人不也是吗?
晓风与你残月:
非常暖心的影片,美好的食物或许和宗教一样都具有疗伤治愈的作用,也许还效果好很多。尽管下面仍有情愫在涌动,但说到底更像是一个美食电影。
果树:
正因为世界上有诸如美食等美好的存在,让人格外有生活下去的欲望。意外的是,看电影过程中一点也不嫉妒片中人能享有这等美食,而是和他们一起分享般,感叹活着的美好。
Pincent:
暖流与感恩。美食带给了我们,电影也带给了我们。为了信仰的家园,世俗的享乐就应该完全放弃吗?物质享乐与精神享乐就应该是完全分离开的吗?叙事出人意料的极简,最终盛宴已经成了一次艺术的展示,却带来很大的回味,仿佛上帝带来的一般。同时烹饪艺术的欣赏是伴随着人心结的打开,人物的心境变化与观众对等。
我略知她一二:
仁慈与真理同在,正义与和平将惠泽我们彼此,人因为软弱而短视相信在生活里必须有所选择,他为承担的艰险感到恐惧,我们都知道恐惧的滋味,但是我们的选择毫无意义。有天当你张开双眼,终将认识到仁慈是无限的,我们只要怀着信心等待,心怀感恩接受,仁慈是无条件的,我们选择的所有已经到来,我们抗拒的所有也已经到来。我们会坦然接纳曾经抗拒的一切,仁慈与真理同在,正义和平将会惠泽我们彼此。 "时钟敲击,时光流逝,来世就在不远处,让我们努力在这时刻用我们的心和思想侍奉上帝,我们真正的家园终将被发现。"星星更近了,也许每晚都如此。
了却烟硝:
与《八月的鲸鱼》同样属于没有太多情节波澜的电影,这部《巴贝特之宴》明显好于前者。
影片的情节很充实,前后情节之间都有因可寻,是非常扎实完整的剧本。当然,其中想反应的过多东西混杂在一起: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对待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于故土的坚守和放弃等等,使得影片略显混乱,不过不影响整体的呈现。
影片的视听也颇抓人心,尤其是后半部分女主角烹制法式菜肴的全过程,更是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窗口来窥探正宗的法国菜是如何制作的。而结尾处原本矛盾尖锐的众人互相和解,这不仅仅是这一次聚餐的功劳,更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都是善良淳朴的,多么干净纯粹的电影啊!
#FIFF7#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A / 在北欧电影里看出日本电影的韵致(或许更接近法国与意大利的杂合体?),从日常中缓缓展开神性与世俗的跨文化交融,妙不可言。摆脱了任何一个可以被归纳的类型,而以一种坚韧丰实的生活感贯穿始终。以行为、距离、事件勾勒人物关系,拒绝执着于聚焦式叙事的立体感,仿佛画卷般平摊而开。用一个无“言”的仪式消解万千禁忌,却也不多做评判,让影像中人物的状态互相挑逗甚至产生骚动。某种程度上比《饮食男女》还要好。
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应该还是得益于其宗教性,很好的表现了它的两面,既能让小镇居民安心一辈子都过着那样朴素的生活,也能压抑禁锢掉人类对精神和物质的欲望,还能看出丹麦的拉斯冯提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变成那样的。平常吃惯了啤酒煮面包食物的老人面对垂涎欲滴的法式大餐戏剧冲突的高潮群戏,从音乐到美食感官到触觉的巨大文化冲击,最后还能如此的平静甚至收留从发达国家逃离之人的心灵,还是夸的信仰吧。百老汇欧盟影展修复版。
仁者见仁,虔诚者见神。我,一坚信人性兽性不可分、灭人欲等于反人类的功利主义者,看到的,通篇皆是讽刺。我不信写《走出非洲》的凯瑞布里克森会虔诚相信上帝。专门找出小说,一对比踏实了,果然。不是美食的“黄金锁骨菩萨”,是褒奖美(贬低人的意识形态毫无意义),剧本身100分,改编极佳
陆老师说,这是他一直藏在心底的、最喜欢的电影。他想要的东西,这里面都有了。【无须拒绝享受,只是不要为享受所支配;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因为它和长久的穷奢极侈一样会蒙蔽人们的心智,孳生抱怨、不睦。】艺术家从不会贫穷。
苦行僧不一定上天堂,饕餮客并非纵欲犯。
真正的古典之作,人物与情节看似极其简单的,而所有的情感与嗟叹都蕴含在这简单中。本作关于虔诚与欲望,丹麦小城的的居民们看似都是一群死脑筋的禁欲主义者,需要隐居的大厨和将军来发现尘世的乐趣。然而这两位选择把一生都耗费在这流放之地的大厨和将军,岂非是更极端的禁欲的圣徒?
清教徒禁欲那一套还真是彻底的反人性,巴贝特这样坚定善良热爱生活的人确实连天使都要被迷倒。电影是温馨有趣的好电影,就是观影体验很奇幻,左边的妹妹全程狂笑到让我不得不怀疑我和她看的究竟是不是一部电影,且每到类似拔鹌鹑毛的镜头都要伴随着一声极响的嘤咛声扑进男朋友怀里,仿佛在用全身演绎兔兔这么可爱怎么能吃兔兔;右边的姐们虽然我不知道她是何职业,但从她为大部分有眼睛都能看懂的镜头配上的直白复述来看,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好解说。
美食都把人吃出感恩的心来了,好吃的东西真是启民智呐。将美食的极致与心灵的醒悟对应,很好的体验。前面是枯燥清冷的铺垫,于是到了影片的最后一部分,观众的情绪变化和享受与片中人物是等同的。
Hallelujah,感谢祢付出一切来先爱我。从此令我懂得爱是那么美好,我永远不必畏惧它。
非常美丽的一部电影,通过三个女性之间深刻的情感羁绊来表现出人性特别是女性精神的博爱与伟大,同时电影也通过美味的法国大餐来对人性对于自由与美的追求进行了讴歌,一部看过之后倍感温暖的电影。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电影想要探讨的主题不少,灵与肉、爱情、宗教信仰,可惜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过至少让观众细致地了解到一顿正宗的法餐的流程和讲究。
可贵就在于它没有把精美的晚宴借助色彩与光线拍摄表达出来,片子整幅下来,都是人物语言创造美丽,包括对食物的赞美,对家族的信仰,对命终的慷慨
“口腹之欲和精神之欲相交融,把一顿晚宴做成一场恋爱…艺术家是不会贫穷的” 视角切入之小,甚至担心电影故事讲不完整,但实属想多了。剧情抽丝剥茧、以小见大,超简单的故事线看的引人入胜。生活里存在一切可能,美食让情绪和误会得以化解。“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最渴求独处…我害怕我的愉悦”
我疯掉了,这是哪位清教徒投资的电影吗,清教徒的生活真恐怖,有个让女儿过这种生活的牧师父亲更是恐怖中的恐怖。巴贝特第一次见识她们晚餐的时候,我笑死了,仿佛感受到了一位广东名厨来到北京后的愤怒。
EUFF. 设定在19世纪中后叶,《巴》探讨的实际上是后达尔文时代的宗教如何寻找其现代性。既然恩典与真理相遇,那么公义也应与极乐互吻。宗教得以抛弃表面的经文而揭露其本质,它实际上是那种支撑起人们对生活的信仰的东西:不怕做出选择,接受别人的付出,大胆地去感觉这个世界。结尾的处理又将我们的这种思考延伸,将艺术放置于神的宝座之上未免过于抒情,但当那个姐妹拥抱巴贝特重复当年自己收到的期许,还是不禁泪目——我最终没有成为上帝的模样,可是我庆幸,你成为了。
在宗教光芒之外开辟出人性的暧昧地带,同时也是关于人生遗憾美学的。两姐妹年轻之际回避世俗诱惑,服膺神性,如此深居简出三十年。巴贝特以法式大餐歆享列位基督徒,主祷文所言“赐给我们今日的饮食”弥合着罅隙,引导着他们感恩向上,伴随口腹饕餮之欲,也捎来久远的青春往事,让那颗肃穆冷寂的心如旌旗般摇曳着。结尾寒夜的星空下,聚会散场,如同张枣诗“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得之意境。
还是看了影评才看懂。无欲无求并不是神的旨意,之所以存在着爱和欲,就是让人去享受并感悟生活的美好。影片中清贫的地方,饮食也是单调乏味,人们无法将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就只好互相指责;在最后一顿盛宴里,由于美食,人们却开始感恩。
我相信在故事之下的真相更为残酷,结合洛伦斯的回忆和歌唱家的来信,杀害巴贝特丈夫孩子的将军,和迷恋英格兰咖啡馆主厨的将军是同一人,不难猜出将军是出于倾慕巴贝特而杀害了他的家人,她的厨艺,是艺术也更是一种诅咒,这可能就是在村中多年,巴贝特从未施展她手艺的原因。另一方面看,晚宴令村民之间产生爱,也让巴贝特与其自身和解。
新教倡导禁欲苦行,信奉于此的人必须将身体与精神的欲望二分,警惕感官欲望,比如,小女儿和来自天主教的音乐家练习歌曲,因为会联想到情爱而必须拒斥。电影也花了较多笔墨描绘包括两姐妹在内的信徒们是如何克制感官愉悦(清炖干鱼加酒面包为标配)继而内部生出嫌隙的。巴贝特,作为来自天主教法国的隐世大厨,用一顿法式大餐便弥合了中间的缝隙。她更是一位通过烹饪为所有人(信徒或将军)制造感官愉悦的艺术家,其之所以不会贫困,是因为推崇味蕾享受消解苦闷、解放心灵的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让“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了。电影对她制作大餐过程、购买食材、在外漫步的描写,就像是对海德格尔解读农鞋文字部分的再现。巴贝特之宴是巴贝特的世界,是在世存有,所有人带着曾在,通过品尝食物和饮品让世界的真理不断敞开、澄明。
故事隐含的复线不错,把角色和盛宴铺垫的更加丰富,也整个故事变得耐人寻味,各种纯正的法式大餐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深夜看这个,好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