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原本本地重现历史,无论是文本还是影像都是无法做到的。在此点上,影像虽然有着更强的优势:可以更逼真地让我们“看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并信以为真;但同文本一样,影像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阐释。这就决定了任何完全还原历史真实的企图只能以失败告终。费里尼是对的,无论是回忆还是历史(《阿玛柯德》和《卡萨诺瓦》,都是过去发生之事)只能以“说谎”的方式完成。也就是说,影像唯有通过虚构,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住真实。
因而,从未有过什么历史题材的电影能够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是如何的,影像中所展开的无非是当下之事。原因不外乎于此,电影呈现的故事通过今日演员的扮演和对当时场景的重塑(它们所适用的材料都是当下的),并凭着“以假论真”的方式获得,比如尝试让演员像故事中那个时期的人那般表现,或让场景尽可能回复到原初的环境,确实能够取得部分效果,但却绝不能达致历史的最高真实。历史的最高真实永远属于已经在过去发生的事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它到底为何。
这就为影像如何表现历史的真实开辟出了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执着于构筑大环境背景下的历史氛围,牺牲掉细节,这点我们在大多数历史剧或战争片中都能见到。它给观众营造的无非是一种时代氛围,让你沉浸其中,感觉好似已经触摸到历史的真实。但还有另一条相对的道路,不再关注时代背景,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刻画,从细节入手来还原出作为个体之人的生活。这也许正对应着法国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提出的挑战,一种大写的叙事转到了小叙事。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也许最好地结合了两者,但侯孝贤绝对是第二条道路的最佳代表,最懂得如何通过“还原”生活的细节来还复历史真实。像在《海上花》中那般巨细靡遗地呈现当时的生活环境,或者在《刺客聂隐娘》中对唐时物件严苛的复原,观众好似真的回到了清末或盛唐。但很明白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当下之人,有着与现代人相似的情感和困境。因而,《海上花》或《刺客聂隐娘》除了是描绘当下的电影,还能是什么?聂隐娘的故事正是一个现代人可能会有的故事。
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实践着与侯孝贤相似的理念。《明月几时有》虽然拍战争,但已经没有战争,虽然拍历史,但已经没有历史;只有普通人的生活。这些生活被刻画得如此细致,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它们发生在观众观影的当下,而不是过去。这里,影像真实走出了新的道路:它可以通过还原/虚构历史来表现当下之事。观众感受到的不再是一种虚假的时代氛围,而是彼时之人是与当下的我们如何“情投意合”。在此,许鞍华与安哲罗普洛斯、侯孝贤走在了一起。
许鞍华的每部电影似乎都和她的好奇心有关。对自己家庭的历史身份的探究,有了《客途秋恨》,对社会新闻根源的求索,有了“天水围”系列。她不仅享受电影拍摄过程的甘苦,电影之于她也是求知的的钥匙, 这次她拍了一部讲述香港游击队的电影,也是因为当她知道了这些人的故事,发生兴趣。这和她的师父胡金铨拍电影一半因为对明史的热爱真是如出一辙。
茅盾对方姑说“胜利再见!”,我眼睛一热。方姑参与到护送茅盾的行动中是非常偶然的,当方姑听说茅盾成功撤退,高兴地说:“太好了,那我又有他的新文章可以读了。”这是令人感动的发自小我内心的喜悦。刘黑仔称赞方姑少有女孩子像她一样勇敢,她诚恳地说:“环境会改变人吧。”许鞍华最会捕捉这样的细节。同样的细节也出现在鲍起静装扮周迅一段,在我看来意义非凡——在一场男性气质的战争中,女性保护美丽的权利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抗争。被迫卷入时势的普通人,他们是爱美食和文学的老师,懂扮靓的表姨,要三书六礼结婚的表姐,爱漂亮衣服的银行家小姐。革命者本不想当英雄,不想当烈士,在时势中选择他们认为“对”的自己,未料到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当要为自己掘墓的时候,仍像过日子一般道歉。啊,我又要去哭一下了。
刘锦荣虽然能够和日本人谈诗词,而“七步诗”的威胁提醒他时刻有一把亡国奴之剑悬于颈项,民族身份在亡国之时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春夏扮演的角色与李锦荣之间的曲笔很妙。影片二人交流只有两场,在第二场若有若无的情愫之间,她传递了地图——或许李曾动员过她,或许她有倾心于他,也或许全都没有。这中间省略了很多情节,但给观众留出了非常丰富的空间自行参与到电影中去。这两个角色隐秘与暧昧的身份搭配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述是高明的处理。
彭于晏一如既往地展现他的顽皮大男孩的气质。刘黑仔的聪明潇洒、快意恩仇(也可说杀人不眨眼)以及主角光环都带有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亦是大众喜好的武林侠客在革命背景中的变身。甚至于有人说开场纵队商议一段都很像“红花会”开堂口会议。在刘黑仔的行动动机中,我们没有听到太多大义凛然的口号,甚至也没有看到传统抗战片或武侠片中仇恨与羞辱的桥段,这使得刘黑仔更倾向于一个个人主义的游侠 。
在最后刘方二人话别的时候,情感上没有节外生枝,方兰只是交代自己的名字,表达再见的希望。名字在这里是肝胆相照的信物 。方兰作为女性,不是被召唤、被教育或者为了追随爱情加入革命的,这在以往的抗战片中也十分非常罕见。
许鞍华的可贵之处 ,她总能在浩瀚的历史史料中,提炼出最纯粹质朴的人类情感,使得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成长于自我建构既不同于烽火佳人通俗剧戏码,也不仅仅服务于历史宏大叙事,从而散发傲然深邃的光,如同明月对群山,相映成辉。
1
电影第一部分,一群文化人和大学者,在香港当地游击队的帮助下,逃出了沦陷区。电影的最后,一个“自私自利“,为了房租连两块糕点都舍不得给人吃的姨太太,为了革命情报牺牲了。
在我看来,《明月几时有》和《色戒》其实没有巨大分裂。方姑娘只是王佳芝的变身,她的革命热情没有送掉自己的命,送掉的是她娘的命。
王佳芝投身“革命”,是因为那次舞台演出后的掌声,是邝裕民台下的一声呼喊,她乱世飘萍的身份需要抓住一丝存在感,用生命演出弄假成真的戏码。
方姑娘在营救茅盾的过程中被李二黑看中,入了坑。一部分是她文艺女青年的家国情怀,一部分是营救行动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被霍建华拉入坑的春夏呢,一半是家恨,一半大概是霍建华的美色吧。
王佳芝的女性意识战胜了一切,爱也好欲也好,她用肉身和革命的洪流撞击,丢了命。温柔的男导演李安没有张爱玲那么cynic,结尾他让易先生流了泪。
许鞍华是女人。
看《明月几时有》,脑子里一直翻出《千言万语》里李丽珍的阿凤,为了爱情参加民运,最后逃不过被骗被玩弄。她从情人的车猛地跳下来。
女人没有文人温柔,女人不怕死。
2
李丽珍那年33岁,演少女还藏得住。可是周迅已经43了。
革命者需要年轻人来演,电影散场一直在脑补,这个角色是不是该找周冬雨(小周迅),又或者马思纯,更适合头脑发热的女文青形象?年轻人有热情有热血,说好听是理想主义,说难听是冲动任性没脑子。方姑的妈说,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豪杰,哪是你这样子的?
她说对了,真正的英雄豪杰,不是她女儿,是她自己。
叶德娴那句台词,不疼,没有第一胎疼,太催泪了。
每个母亲都是英雄豪杰,为女儿都不怕死。
母女两同提女主角的话,肯定叶德娴赢面大。
3
霍建华和彭于晏。
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一个搞特务一个打游击。
未必彭于晏演技好得多,两个人都恰到好处。霍建华不露声色脸(面瘫脸)也很符合角色的,并不出戏。
但彭于晏太占便宜了。李二黑就是武侠小说里的绿林好汉吧,空空儿精精儿,打不死星人,太浪漫太动人,简直是对“革命“的彻底洗白。
我们脑海里的“革命”不是早就被李安颠覆了吗,被王力宏和庹宗华们幻灭了么?许鞍华又把最初那个浪漫英雄找回来了。
所以,招募周迅入队伍那场戏,看起来一点不让人讨厌。
拉人家下水陪自己去做不要命的活,罪过啊罪过。可是他来做,随便换个姑娘大概也会同意吧。不是为情为爱,不是王佳芝对邝裕民的那点小心思。就是傻乎乎的那点理想主义。
但理想主义有用吗?英雄情结有用吗?亲娘都被自己连累死了。
死掉的又何止是叶德娴和春夏们。
抗战里的一个个游击队员,他们的生命是否真的在改变历史洪流?
那些成千上万的可歌可泣浪漫故事,对战争的大趋势到底有没有一丝作用?
和美军两颗原子弹相比,烈士的人命算什么?
看完《色戒》觉得,一切皆虚妄 。
可是这电影又在说,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命其实不重要,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才重要。
这个才是中国文人情怀吧,虽然这种情怀好像只在书里见过。
所以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彭于晏埋完汉奸的尸体说了句,
很快会见面的。
生死置之度外,文人最爱写的武侠风骨,都给李二黑一人了。
4
梁家辉的说书人,可以对应《千言万语》里的说书人。《明月几时有》是《千言万语》的姐妹。
想起了有趣的周边:内地出《千言万语》盗版DVD,居然自行把开篇那段讲香港民运的说书人戏减掉了。
盗版商真TM有觉悟...
5
有说结构烂的观众。蛮想问下,看不看卷轴画?
一边铺开一边观赏,看完前面看后面,前面的又卷起来了。
这电影就是卷轴画。
大文豪开篇,老出租车司机结束。
香港沦陷了,文豪逃得最快。
留下小百姓们抗日。
不想做英雄的母亲,为了想做英雄的女儿,成了烈士。
到最后,抗日英雄还在开着出租车。
许鞍华导演今年整整70岁了。从30岁初执导筒开始,拍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中国导演,算来不多,而每一部作品都能维持较高水准,更为难得。在充满争议的《黄金时代》之后三年,她又携抗日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回归,值得期待。
提到抗日电影,观众多半脱口而出“神剧”二字。确实,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前有商业利益,后有审查威逼,不论是否喜剧,多半走的都是《虎口脱险》的荒诞路线,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背离那场战争的实况很远,但《明月几时有》并非如此,全片的基调相当写实而人文。
影片有一个类似《虎口脱险》和《十月围城》的引子,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的真实历史事件。茅盾、柳亚子、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一个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挤在逼仄的一叶轻舟之中,在草莽英雄的掩护下投奔怒海,逃离魔爪。影片的前半段因此显得明快刺激,但许鞍华的用意显然不在做一个龙争虎斗的“局”,此后的剧情转趋平缓,水静流深之下波涛暗涌。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那些巨人身后的平凡人物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抗日英雄原是普通人,一如真实的历史。
拍过武侠、恐怖、警匪等商业类型片的许鞍华显然不是在藏拙,这种与“抗日神剧”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是她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熟悉许鞍华的观众都知道,她的电影有重复出现的三大元素:政治、师生恋和古典诗词。不一定每部都有,但时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菜,辅以其他二者,烹出一席雅俗共赏的大餐,而《明月几时有》集齐了这三种元素。
政治不必多说,东江纵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传奇抗日组织,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而在今日的政治背景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宣传“红色正能量”的意图不言而喻。彭于晏凭借其利落身手承担起了大部分动作戏,谈笑中取汉奸和日寇人头的风范,让几场动作戏声势不凡。师生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身上,在房客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这位文学女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人。周迅扮演的方兰造型多变,从大方得体的教师到干练利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别具风情的疍家女造型,充分展示出周公子的个人魅力。
至于古典诗词,是影片一条重要的支线情节。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与霍建华扮演的地下情报员以中国诗文论交,上演出一幕相爱相杀的基情大戏。片名《明月几时有》就出自他俩曾亲密探讨的《水调歌头》。影片甚至还挪用了“七步成诗”这样著名的典故,不过吐个槽,霍建华做的几句歪诗实在是互联网写手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彰显出许鞍华个人印记的元素之外,她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影片中众多难以被一锤定音的复杂角色上。一般来说,商业片为了便于观众接受,多半会用比较刻板易懂的方式来塑造主角与反角,但《明月几时有》不是这样。码头上设卡盘查的小卒,按说是最易被脸谱化的汉奸,但影片寥寥数笔,把他们那种犹疑在善恶之间,既想自保又泯灭不了最后一点良知的卑微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方兰的母亲是观众熟悉的“桃姐”,在片中承担了不亚于女主角的戏份,其精湛的演出让人难忘。但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正面角色,影片在一开始也表现了她身为房东精明悭吝的一面。这些复杂的角色还包括上述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曾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健将的许鞍华,即使在这样一部红色商业电影中,依然坚守了她的写实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在梁家辉的追忆中开始,又在他步出写字楼,化身的士司机融入滚滚车流的镜头中结束。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上空升腾起一股沧桑寥廓的历史感。是那些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和挣扎,汇成了我们今日命运的走向。《明月几时有》也由此成为许鞍华电影长卷中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她创作的脚步不止,这幅探索近代以来形形色色中国人颠沛流离命运的长卷,还将一直延伸下去。
#电影院# 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一个个年华老去,灵性不再,即使如此也要珍惜在大屏幕上和他们倒数相会的日子,因为我也不再年轻,不知道下一次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他们,徐杰曾说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很多演员上了年纪都没有戏拍。是这样的吗,也许固步自封的我,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了吧
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客串的明星之多堪称一部香港版建国大业(还看到卢巧音王菀之叶德娴梁文道你能信),表演没有惊喜却也都在水平线之上,值得看。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女性导演的视角下,是那场沦陷中不同人的选择和去向。最令人感动的几场戏集中在周迅饰演的方姑身上,与母亲告别的倔强,放弃救母时的难过。整片虽有瑕疵,但周迅与叶德娴的表演就已称得上五星了。
可能之前打了一堆预防针期待过低,反而没有预想那么差。不过确实很无趣,主旋律文艺化,或者是艺术片的方式讲抗日,少见,但也确实缺少大众看点,不被喜欢也就正常了。叶德娴都是亮点,表演和角色都很丰满。梁家辉的不动声色也很棒。朋友都说王菀之很差,虽然不认识她,但真是差到一眼就认出来,厉害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啊” 久石让配乐恍如《悲情城市》,历史与革命的故事,让观感介于《黄金时代》和《十月围城》之间。逗比彭于晏,叶德娴更像主演,好久不见周迅,霍建华终于有超过5个表情的表演了。最后的平移镜头,串起古今,不同的香港,一样的情怀情绪…
难以评价,但确实质量上乘。
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许鞍华用生活的平淡之鞘包容抗战的激情之刀,感觉比“黄金时代”要好,拍出了乱世中的市井气息。小人物抗战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然而却比任何主旋律都更贴近真实。遗憾的是三位主演的演技被配角吊打得无比惨烈。PS说许鞍华不懂宏大叙事的人是没看过“投奔怒海”吧...
许鞍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拍一部“大片”,我简直不相信这部电影真的出自她手笔。那么多没头没尾的故事线索,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删掉春夏、霍建华、蒋雯丽,或者其他许多角色,对故事主线有影响吗?或者说这部电影有所谓的主线吗?叶德娴演技恐成唯一看点:)
叶德娴给周迅那把伞时,便一下子进入到故事里去(叶真是好演员)。想方姑一人,大时代之下,是个人内心的痛楚,所爱之人都一一离去,明月虽已升上天空,所照之处空空茫茫,江山大义之下是人情的无所依傍,这是我觉得电影尤为动人之处。
人常在,月就常有。喜欢两组蒙太奇:方太太走了,下一个镜头是方太太种在阳台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方姑踮起脚看海的远处,下一个镜头香港今日的夜景灯火通明。
《明月几时有》,非常许鞍华。大时代,小人物,对敌对友,对国对家,喷薄的情绪,却表达得细腻克制。一部难得演员演技齐在线的电影
電影結束,共響起了四次掌聲,為目前本屆所看影片之最。不說那些虛無的主義,只說尋常百姓對和平的嚮往,因貼近我們的市井細節與智慧而笑,為理解萬歲與捨生取義而哭。周迅依然出色,全片最佳表演來自葉德嫻。#SIFF2017#
打一星的,你们真的有认真看吗?
角色多、故事平其实都可以接受,因为许鞍华擅长的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互动倒是都还在。但叙事去政治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缺失啊,导致观众看待整个片会感觉像都市传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一个左派电影不应该只是都市传说啊。演员基本不入戏,演得好的好像只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
二刷,“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很好,许导放弃了擅长的小格局,但有其一贯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之余转写家国,前2/3剧作相对完整,后面完全散掉,个别角色没有存在价值。幸有叶德娴撑场,串起后半部分,其他人表现不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
《明月几时有》里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已经成为游击队中队长、历经枪林弹雨的周迅,在放弃营救母亲后,独自坐在屋中,屋外是慢慢暗下去的深蓝大海,她喃喃背起了茅盾的诗,上一次背这首诗时,她是一个时髦女文青,热爱左翼文化,那时有太多这样的文青,被文艺和时代推动,懵懂无知地走上一条刀
从电影整体的剧作结构上,它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留白了很多,故事整体上的前后逻辑也需要脑补,但从每场戏小的技巧上讲,它又是很类型片化的叙事技巧,每个故事段落之后做到了节奏的起伏。它用第三人称讲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用充足的细节塑造一个时代的质感,很有诉求。
梁家辉的设定是最好的部分。抖动的嘴角,嚅嚅喏喏,曾经腥风血雨,如今也得靠开出租为生,躲在世俗的街头巷尾,谁又知道他的过往。从细部切入,从细部结束。但是主体故事的气质互相冲突。你说有主角,它又是群像;你说反高潮,部分又故意悲壮;你说它塑造悬疑感,但没有任何需要解谜的内容。感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