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片尾的这首伊斯兰古诗可谓是点睛之笔。
剧情不俗,超越了常见的复仇故事,有感而发,耐人寻味。
全片充满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环节上的一环,只是缘由和时间顺序不同而已,所以要宽恕。但最后女主的宽恕也太突兀了,难以让人信服。
第4集的大反转非常精彩。
女主和其他几位主演实力雄厚,入木三分。8.0
带着悬疑推理的心来到了这部剧,却发现几乎没有悬疑推理。但无法阻止这部戏之经典,他就像《辛特勒的名单》那般分量,驻足在你的心。每每想到,应该不是痛,相信编剧也不希望读者看后领悟的只是痛和苦,更多的也许是一份哲学层面的感悟。 不得不感慨去年有幸读到的《佛学到底讲的是什么》一直在思考文章的分析,到底想表达什么?一部这样的短剧竟然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触…
那篇文章所表达的“色即是空”是真的空吗?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是真的不存在吗?明明桌子就在我们面前,我的理解,并非是这个空,而是我们脑海里所对事情的定义与标签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人、经历、感情与一生…到底是你来掌管你的主人翁,还是被情绪所左右?你到底是你还是你情绪的奴隶?
万事万物的“空“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去看待它,你如何去给它赋予意义。 《与善恶的距离》BBC版 推荐…
Salander:
我们曾推荐过一部讲述儿童失踪的英剧《失踪》,类似题材总是能激起极大共情,因为故事通常都非常悲伤。今天要推荐的新剧《受害者》(TheVictim)讲述了母亲Anna对杀害自己年幼儿子的凶手的抗争,在犯人被关7年出狱后,她试图推翻证人保护计划揭露凶手的真实身份。
文 / Friederika
英国每年量产相当数量的罪案剧,其中不少涉及儿童或青少年。从早期的《小镇疑云》到今天要推荐的《受害者》,浩瀚如烟的英式罪案剧很多都走向了无名,原因在于大量剧作的情节相似、剧情陈旧、故事乏味,无法在观众心中留下记忆。
案件从调查、起诉、庭审,针对的都是犯罪者,但《受害者》(TheVictim)的关注点并不在此,而是如其名,探讨刑事案件中常常被忽视的重要人物——受害者。
受害者及其家属想要知道,为什么偏偏是我?如剧中母亲Anna想知道的,为什么被杀的是她9岁的儿子Liam?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她责怪自己当时不该让儿子独自去街角商店买足球贴纸,但她又何曾想到儿子会在短短的回家路上遇害。
Anna想要直面凶手,但是由于凶手当时未成年,他在服刑短短7年后就换了一个新的身份,从此消失在人世间。为了揭开凶手的新身份,她到处寻找线索,同时还要承担陌生人的质疑和责备。
与此同时,一名叫CraigMeyers的公交车司机在家中遭遇袭击,头部重伤险些丧命,他的照片被匿名公布在网上,直指他就是当年杀害Anna儿子的凶手。Craig一家从此成为社区居民避讳的对象,不管真相如何,他已经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
警方怀疑是Anna将CraigMeyers的照片发在网上,目的是引导他人攻击Craig。Anna从受害者家属,摇身一变成了疑似加害人。CraigMeyers是否就是当年的凶手?如果不是,他便成了无辜受牵连的受害者;如果是,他又是否无辜?
故事的真相留给大家自己去看,要看到最后一集才能知道真相,这里简单说点想法。
短评
《受害者》相比之前类似的题材,优点在于节奏紧凑(仅4集),以小见大,突出核心。有一部13年的美剧《昭雪》同样关注案件判决之后主角的家庭生活,那部虽然拍得很好,但节奏缓慢,极其考验普通观众的耐心。该剧免去了不重要的感情支线,全剧就围绕两个主线展开:1)CraigMeyers是不是当年的凶手;2)是不是Anna主使别人袭击CraigMeyers。
在这两条线中角色的身份是变化的,Anna既可以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人,对Craig Meyers亦是如此,因而鲜明地点出本剧的名字——The Victim.
其次,本剧想要探讨的严肃话题是,如何为受害者寻求正义?东野圭吾的小说《彷徨之刃》塑造了一个为女儿复仇的父亲形象,反思《少年法》对恶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人的保护是否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不公平。尤其是在凶手本性冷漠,对犯罪毫无追悔之心时,受害者家属的情感如何得到平复,隐藏凶手身份是否会对社会安全产生威胁。
本剧从第一集就在追问女主Anna一个问题,“假如你找到了被释放的凶手,thenwhat?”当案件审判结束,媒体镁光灯离开,家属仍需要大量时间慢慢接受残酷的现实,但是他们心中的郁结可能永远无法解开。就像Anna一直在强调的,她寻找真凶是希望求一个真相:为什么当时凶手会选择她的儿子。这种心理既是愤怒,更是母亲对自己无力保护子女的深深自责。
最后,剧中也涉及到义警(Vigilante)话题,即脱离法律框架后民间对犯罪行为的自行裁决。剧中Craig的照片被公布在网上并引发了针对他本人的暴力行为,不管他是不是真凶,这种做法都涉嫌煽动暴力和网络霸凌,并且极有可能牵连很多无辜的人。剧中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追问社会应如何面对真假模糊的网络信息,法制部门应如何保护个体不被牵连至类似情境中。
美剧中最知名的义警大概是《嗜血法医》中的Dexter,以杀害连环杀人犯为己任的法医。Dexter的行为虽然解决了一部分没有被定罪的凶手,但中途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无辜的人,包括他的妹妹、同事、陌生人。就和《受害者》中一样,发布照片到网上指责某人是凶手很容易激起民愤,但如果指责是错误的,社会偏见很可能彻底毁掉对方的生活。
人们对受害者家属总是充满同情,母亲Anna不管做什么都可以理解,黑白、正反、对错不能简单地总结她的行为。
正如剧末所写: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鲁米(诗人)”
看此剧,需要知道几个关键点:义警行为,受害者和罪犯身份的特殊调换。
有点遗憾的两个点是,侦办案件的警督那条支线没结尾,还有关于Danny的过往也没展开具体的细节性交代,这两个角色相当于开了个头却没给结尾。
女主的口音再加上角色设定让她显得特别出众(这里说句题外话,她曾出演《黑镜》第三季,扮演一个女警,口音也是非常浓厚)!
剧情/犯罪/悬疑,80分作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不宜观看,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如需观看须满12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2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满12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好看到爆的剧,不同于很多电视剧单一的受害者定位,本剧更多展现了面对同一事情不同人的反应,没有抬高或贬低,客观从多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想法,也看到别人的立场。一个执着于真相的母亲,仇恨让她不惜一切,善良却又让她得到宽恕。一个罪大恶极的父亲,亲情让他无时无刻不活在愧疚之中。人性总是复杂的,谁对谁错呢。只是不能随意指责别人,尝试理解,才是显示人性光辉。弹幕区戾气太重,单一的偏执式思维,完全容不得别人跟自己有一点不一祥的想法,太可怕了。
关于丧子的母亲,有3个影片让我印象深刻:《三块广告牌》、《步履不停》和《受害者》。
《三块广告牌》里外表极其强悍的母亲,为了寻找奸杀自己女儿的凶手,租下高速公路边3块巨型的广告牌,公开控诉警察的办事不力。并且只身带着燃烧瓶,把整个警局烧了个干净。
而她也因为多年的坚持、不惜用违法的逼迫警察,让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更加艰巨。尤其是儿子,一方面爱她想保护她,一方面也因为母亲长久的执念和仇恨感到疲惫,逐渐和母亲争吵疏离。
这种关系在《受害者》中也有所体现,《受害者》里的母亲表现的更多是神经质一样的信念和复仇的渴望。大儿子被虐杀的仇恨和恐惧让她对小儿子越加控制和管束,尤其对真相的隐瞒,造成小儿子更多的不理解和叛逆。
《三块广告牌》里母亲最终将强悍贯彻到底,虽然凶手的线索不断浮现又不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最终母亲依然走上了“私人正义”的道路,想要维护那些法律顾忌不了、疏漏了的正义。
《受害者》则正相反,它讨论的是真正的原谅。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能原谅那些不可饶恕的人,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在经过盲目的笃定、信心崩溃的忏悔、得知真相的震惊和重新面对伤痕的整个过程,最终这位母亲面对杀死儿子的凶手选择了真正的原谅。
而特别与众不同的是《步履不停》,《步履不停》母亲、丧子的篇幅其实不大,反而更多反应父亲的角色和整个家庭的关系比重更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线索是家中的长子因为救一个落水青年不幸罹难,这个被救的青年每年都会来家里祭拜。
当已经是中年的幼子带着新婚的妻子和妻子前夫的儿子回老家遇到这个场景,不解的问母亲:“为什么十年了,还每年让他每年来,他也很无辜每年都接受煎熬和忏悔。”母亲则说:“才十年就忘了,未免太让人心寒了。为什么我那么好的孩子,要为这种人牺牲。”原来母亲是故意让那个被救的孩子一年又一年的来。
母亲的这一段戏其实特别短,但是因为之前一直是善良朴实的形象,猛的说出这句话,让人不由得一惊。突然把母亲隐藏地深沉的丧子悲痛,用有些邪恶的态度抛向观众。
这才让后面母亲的心声“来扫自己孩子的墓,没有比这更让人痛苦的了吧。”变得特别掷地有声。终究是不可能放的下的,自己儿子的死,总要找个人来怨恨。
原谅?不可能的
“完美”受害者的“完美”阐述,以至于受害者和被害者的身份不断调换。寻凶复仇的梗虽然老,但胜在有一个精致的剧本,以及一众演技爆裂的好演员。身处旋涡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包括涉及网络暴力的任何人。人性在每一个节点都受到严酷无情的拷问,再跨一步可能就是无尽深渊和死循环。★★★★☆
一个受害者亲手制造出另一个受害者,受害像瘟疫传播着。这剧神奇在于,几乎所有的角色因为一桩谋杀案件或多或少变成了受害者。妈妈从歇斯底里惩罚凶手到释怀原谅凶手,非常了不起,这种宽恕很少人能够做到。多一星加给演技。
从受害者到施害者。当伤害已经存在,被害者的亲人们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如何面对内心的仇恨,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宽恕也许并不只是放开恨,更多的是放过自己。说起来确实很容易,但事实上太难了。凯莉麦克唐纳全素颜,演的还是不错的。
3.75
冰冰字幕组
热评第一让我恶心
最后飙演技牛X,短小精悍的同时把一个故事讲圆,大概真的只有英剧了。
最后两集的反转再反转对于人性不停的拷问,在对与错,法与情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没有真正经历过谁也不能给出答案,似乎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法官在法庭聆讯中给出过一个标准答案,所谓受害者与加害者也是相对于事件而言。但如果事事都如此简单就好了。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非常的出色,精彩的表演,纠结的情感与道德问题,曲折悬疑的剧情,推荐一看(结局很精彩,母亲的释怀我觉得顺理成章)最后时刻俩位主角的表演太出色了
受害者与加害者都在无尽的痛苦中完成自我救赎。
(*@ο@*) 哇~演员的演技炸裂,表演太棒。人性本恶啊筒子们。。。美剧翻拍的话就会变成以悬疑为主了哈哈哈哈 其实母亲没法释怀的是自己连孩子被杀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凶手啥样都没见过,放不下的自责,无法安眠。我没太懂里面对于当年未成年杀人犯的这一系列体制,男主的老婆和孩子很无辜的呀
阴冷的爱丁堡和苏格兰腔照单全收啊,这个故事就从里面长出来似的。女主贡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不仅演出了情绪,而且演出了情绪的层次,悲痛和偏执,都太细腻了。除了那个莫名坚持的警察说服力差了点,剧作上的枝枝蔓蔓最后都组织进了对主题的讨论,相当于变换着角度在展示和推敲何为受害者,以及这种创伤的内在深度。而艺术相比时政评论多走出的半步,不在于取消是非曲直,正是把选择和境界都牢牢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前面三集不错,是真的不错,演技和节奏都很好,但不喜欢最后一集,看到后面讲述案子的细节:年幼,随机从商场带走,杀害之后在死者身上埋砖头,都怀疑是改编1993年James Bulger谋杀案(当然也可能不是,但太像了)。虽然导演在第三集也讲了,原谅不能原谅的才有意义,重点是现在活着的人。但假如是改编的话,后面犯人的坦白和后悔,和父母的原谅就有点碍眼了(我个人认为)。也许导演只是想让受害者家庭可以放下继续自己生活,但不应该过多去揣测凶手的心理,没这必要。
能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人 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
Out beyond the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4.5 节奏和情绪都非常成熟。Kelly Macdonald不单只有声音和口音好听,演技也越来越成熟,不施脂粉的脸容,难以言述的悲伤、痛苦和愤怒。
啊。。。猜火车的妹子已经演teenager的妈了……她和滑动门男主的台词能听懂,但是其他苏格兰演员们的台词听起来就比较费劲了……感觉啃完这个生肉苏屯听力要大进步……我为啥要看这个呢?还好找到了字幕版……很精致的剧本,演员没有短板。不过国情原因,可能有些人看了会觉得不适。。。我自己很喜欢
最后15分钟全剧精华,苏格兰口音一击入魂,He wanted to be Big!原谅无差别杀人犯不是人们口中的圣母行为,而是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家庭就此毁灭(都是社会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