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老戏骨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里的几句话在热搜上被反复咀嚼着。
虽说这番言论古早了点儿,但还是引得剧主思考。
什么样的影视作品,算得上有分量?
剧主觉得,莫过于简单的黑底白字——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可如果一部剧敢把“改编”两个字都放下呢?
剧主觉得,它一定更有底气,也一定更有锋芒。
这锋芒不在于多强的戏剧冲突。
而在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绝望和挣扎。
就像这段故事一样。
它离奇,但从不遥远。
01
掀动风暴的,是小镇中互不相识的四个人。
一个警察、两个母亲、一个陌生人。
高级警探史蒂夫,奉行简洁高效的实用主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之前剧主聊过的《堕落街传奇》里,史蒂夫这种警察被叫做“食草者”(Grass Eater):
从不主动谋取私利,但同样深谙体制运行之道。
你可以说他专注,也可以说他世故。
总之,绝不是那种一拍脑门就下决定的理想主义者。
两个母亲身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同样重组了家庭,同样期待着女儿回家。
贝琦的母亲用了将近10年望穿秋水,既焦灼又无奈——
当年女儿因为毒瘾发作而离家出走,中间又不得已做过皮肉生意。
她明白,相见对两个人来说都需要天大的勇气。
唯一让她心里有所安慰的,是前夫那边时常传来关于女儿的消息。
这也是她没有将女儿报作失踪人口的理由。
希恩的母亲没那么纠结。
她只是纳闷,蹦完迪跟男友分开的女儿一天都没回家,能去哪里呢?
滴答,滴答。
时钟敲响,眼看希恩失联的时间就跨过引发焦虑的临界点。
希恩的妈妈顶不住了,决定先去报案。
亲友都不知所以,搜查又迟迟未果。
从最乐观的角度来看,希恩也处在监禁当中。
更糟糕的情况?
没人敢往下想。
这个时候。
恐惧的源头,对准未知身份的嫌疑人。
史蒂夫带队,日夜排查比对着可疑信息。
终于,在监控里发现了蛛丝马迹。
02
克里斯托弗·约翰·哈利威尔。
有过几次轻罪的前科,注册过一堆虚假身份。
希恩留在外界最后的影像记录,是那晚在酒吧门口搭上了他的出租车。
旧案新疑,让史蒂夫把目光基本锁定在克里斯身上。
但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收集更多证据。
史蒂夫决定,先不把克里斯捉拿归案。
向他施压,逼他露出更多马脚。
这边,法网渐渐收紧。
另一边,克里斯仿佛不堪重负,买了一大堆安眠药物。
阴云笼罩。
如果克里斯真的自杀,希恩的下落将石沉大海。
不能再等了。
必须雷霆出击,将克里斯缉拿。
你看克里斯被押进警车时的神情。
茫然、懊悔,咬紧后槽牙,目光不自然地瞟向窗外。
脸上微微颤抖,表明他的内心不像表面那样平静。
史蒂夫断定,克里斯此刻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于是他不顾违反取证条例的风险,带着克里斯来到一处四下无人的空地。
你要告诉我们希恩在哪儿吗?
摇头,耸肩。
我知道是你做的。你可以继续反抗,回到警察局里去等律师。可一旦媒体曝光,你将身败名裂。
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你的家人考虑吧?
沉吟、转身。
克里斯终于说出了关于希恩的消息:
我记得我就是把她搬到这里来了,她的尸体。
沮丧、无奈。
就在史蒂夫找到希恩的遗体准备收工的时候,突然听到克里斯喃喃道:
想再听一个吗?
03
就一句话。
直接把史蒂夫噎在原地。
他顾不得按照程序,以涉嫌第二桩杀人犯的名义重新逮捕克里斯。
而是急切地追问:
什么时候?
还有吗?
克里斯没有回答他。
反倒是一副痛心疾首地反问他。
还不够吗?
剩下的过程顺畅很多。
找到现场,掘出寒凉的尸骨。
经过DNA检测,正是多年不见其人的贝琦。
紧邻的两家人相继崩溃,史蒂夫也疲惫不堪。
正当案件慢慢平息,遇难者家属试图淡忘的时候。
情况再度急转直下。
回到警局的克里斯,一改之前捶胸顿足的沮丧之色。
而是冷静地应付着审讯——
无可奉告。
更可怕的是。
史蒂夫皱紧眉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制衡克里斯的武器。
你说铁证如山?
对不起,克里斯的辩护律师说你“刑讯逼供”。
又陷入胶着。
史蒂夫甚至找来克里斯的女儿,希望共情能够感化冥顽不灵。
可没想到。
刚见到女儿,克里斯就搬出了那套准备好了的说辞。
别说话了,他们在录音
我要你更名改姓,远走他乡
贩卖你的故事,赚越多的钱越好
在法庭之上。
克里斯此前的供词被判无效。
他只需为一起杀人案件负责,而非两起。
而史蒂夫,却以渎职的理由被贝琦家属起诉,面对的是丢掉饭碗的风险。
在超市里,在大街上。
人们见到他都会聚众围观,尊称一声“在世福尔摩斯”。
他拨开拥挤的人群,逆向而出。
那欢呼声中的讽刺,只有他能听到。
04
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 你有会见律师的权利,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这简单的“米兰达宣言”,剧主相信大家都在无数影视中听到过。
可细心琢磨,你会发现矛盾:
为何一面渴望尽早认罪,一面又反复提醒后果?
说到底,这是对犯人权利的保护。
还记不记得《杀人回忆》里,金雷河扮演的曹探员的那双黑脚?
一个话都说不清楚的残疾青年,生生被他“打”成了杀人凶手。
米兰达宣言的诞生,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单个个体的表达权跟国家机构的公诉力相比,本质上是一场极大的不平等。
为了弥补这种不平等,让每个人不至于“因言获罪”。
执法者必须先自缚手脚,让受讯者充分明白自身处境。
而也正是因为在交代第二起案件之前,史蒂夫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
克里斯才把他牢牢吃定。
从当年震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再到最近条姐跟大家聊过的《纽约灾星》。
你看到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总在人性的边缘去挤压试探法律的底线。
剧主还记得当时《纽约灾星》的推送发出来,有一个高赞的疑问被抛出来: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到底哪个更重要?
条姐给出的答案是,都重要。
所以司法英雄才那么了不起。
所谓“带着镣铐跳舞”。
史蒂夫败走麦城后,就有这样的幡然醒悟——
有一件事他说得是对的,他确实把我毁了
那天,感觉我好像必须失去一切才能将他绳之以法
就像我们之间有什么协定似的
这样看来。
片名《A Confession》,取它的两层本意似乎涵盖更广。
第一层,是供词。
这供词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但在有心人的利用下,也会变成锋锐的武器。
就像《纽约时报》的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所说:
真相是会撒谎的。
第二层,才是坦白。
把真相曝晒在阳光下,让魑魅魍魉无所遁形。
这或许要付出杀身成仁的勇气。
又或许要付出以身饲虎的代价。
也唯有把这些都放在司法天平的两端,才能加重公正的分量。
在真理昭昭之际,执法者赤诚的心化作晶莹的碎屑漫天飘扬。
这个时候你才明白。
正义不仅需要呐喊。
正义更需要体面。
首先英剧了得,导演起码的商业功底了得,一个简单的案子,拍的有悬疑,有人性,多线叙事并行,但厉害的是节奏张弛有度,一开始大幕缓缓揭开,再到锁定疑犯时的紧张追踪,担心疑犯自杀,再到高潮时连环杀手的一段坦白,当你以为尘埃落定时,第二幕大幕再度缓缓揭开,原来抓住凶手只是司法庭审的开始,后面关于吸毒妓女之死的司法裁决和各方势力斗争渐渐斗争的酣畅淋漓。
剧中各方势力的人物一开始就统统登场,纷繁复杂但都鲜活真实,当然也是体现出英国这些非常优秀的演员的基本功。比如男主警探这个人物,一开始他认为自己一身正气,面对被性骚扰指控的同事,劝他好自为之,且无法理解他为何选择自杀;到后来自己进入了审查体系,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刑侦工作,与家人的矛盾纠葛,确实丰富立体。当然另个核心人物,吸毒妓女的母亲,这个演员当真老戏骨,表演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既溺爱又坚韧,且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始终力挺男主警探,也是大大出彩的人物。
整体影像风格上类似伪纪录片,摇晃的画面力图把真实感带入,演员的表演风格也非常克制,加上本身就是真实事件改编,且不偏不倚,没有去强烈煽情或偏向某个正义的一方,这也为观众自己独立去思考主题留足了空间。
最后说到这个剧的主题,当然还是事实正义和程序正义。就如同结尾,妓女母亲为事实正义大声疾呼,而警察局长则大大表彰弘扬了程序正义的警探。就像《三块广告牌》一样,究竟谁是谁非,其实根本没有答案。警探最后接受采访,说出了这个主题,当你的女儿被绑架命在旦夕时,你就会开始渴望事实正义。但是非常荒谬的是,在最后吸毒妓女案的审判中,因为换了新的法官,新的警长,当然陪审团也换了,所以在几乎没办法提出新证据证人的前提下,却把上一次的审判被推翻,凶手被定罪,程序正义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似乎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出现,这次跟事实正义站在一起。大家虽然满意这个结果,但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可以说是一次无厘头的胜利。
正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混沌系统。
如果你选择站队事实正义,那么有可能是即使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警探,大概率还是会丢掉工作,声名狼藉;你有可能像妓女母亲那样,明明知道凶手是谁,联名请愿声势浩大却踢到石板,在这个巨大的协作社会里,事实正义不过是一些个体的美好愿望,不过是撞向高墙的鸡蛋。
如果你选择站队程序正义,那么你会发现你爱上了一个千面观音,就如同几年后男主回到警局,发现当年那些仇人般的新上司统统已不在原地,虽然最后无厘头的取得了胜利,但都不知道找谁去炫耀一番。当年因为自己的擅自行动,所有的证言和指控都失效了,如今的警队又觉得非常需要你出庭作证。
所以站在哪里都不过如此。
一个效忠于体制的人,最后变成了体制的敌人。
第五集看下来,感觉在有些人(如Becky的生父)的眼里,Fulcher比连环杀人犯还可恶,真不知道谁是坏人了。2011年案件发生,而纪律检查是在2014年,在此期间,Fulcher一直处于停职阶段。
妻子从一开始就希望他辞职的,而他一直因为退休金和生活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辞职。因此夫妻关系还一度非常紧张。
促使他最后下决心的,一是复职后被安排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二是与自杀同事Ray的妻子的一番谈话。
Becky的母亲对Fulcher的支持非常坚定,可惜最后修改法案的请愿还是没有成功。那时特蕾莎-梅还是内务大臣,可能过程中也有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吧。
因为自己也被体制暴打过,所以非常理解这一集的Fulcher。马丁-弗里曼把Fulcher当时的气愤、尴尬、无奈,辞职后的轻松演绎得非常到位,其间也有过挣扎,Fulcher甚至还去嫌犯坦白的长凳上坐了一坐。
每次看这种基于真实事件的英剧,都特别压抑。
必须一口气看完才能罢休的好剧 当Steve来宣告Becky被谋杀后,Karen的悲痛欲绝,那天还恰在Becky的生日 所谓的民主是浪费财力物力人力来证明Steve是否有错违背法律去审判杀人凶手,Karen为此上诉到首相,却被一层层太极打回,最终Steve被迫辞职 锤音落定,凶手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如他所说,Steve was ruined
庭审结束,当Steve妻子向他宣告好消息时:
我还没有老到可以平静看完这部剧的年纪。分分钟想冲进去突突了这帮衣冠禽兽。潮爷不要再演好人了,小泰迪本来就委委屈屈的样子,饰演这种角色真是不忍心看,非常替剧中角色愤怒。看完这个得去回看多少部WTF风格的才能补得回来。
做正确的人,还是做正确的事,这是一个生活里角角落落都会发生的问题。但是……it’s so hard to find a hero nowadays!
在每一集开头都会出现字幕“This is a true story. What follows is a dramatization based on research…”既强调故事的严肃性、又为大家留有希望。这个故事确实很压抑,正义姗姗来迟,好人也没有善终。我的心情就像主人公Steve的生活一样缓缓下沉,憋屈又无奈。这种不安在倒数第二集结尾达到了顶峰:一连串的打击和来自各方的压力逼迫Steve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终生奋斗的岗位,还在他快退休的年纪。前面的路怎么走、最后一集还能逆风翻盘吗?我很揪心、很害怕。
Steve作为主人公,和一般电视剧里神采奕奕的探长不太一样。像神探夏洛克(Sherlock)中,不管遇到多厉害的敌人,我们都相信Sherlock一定能破局、逆转形势。因为我们和Sherlock一起沉浸在他的世界中,聚焦于一个目标、谋划布局,很少考虑周围环境的变化和阻力。但Steve面对的局面很复杂:他只有在探案时是绝对的主人公,统领众人、所向披靡。当他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罪犯,而涉及多方利益时,在漩涡中心的他成为了各方斗争的牺牲品。纵使Steve探案上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但现实却要求符合规则、看重平衡。当正义和公众意识产生冲突时,毅然选择前者的人被称为英雄,但很可能是个悲剧英雄。
Steve把犯人抓回警局时,所有人都在祝贺他;于情于理、于常规来说,做到这里就可以收手了,但他心里并不满意、并不安宁,因为他找回了两个“一个都不想见到”的尸体,心里盘旋着罪犯“两个还不够吗”的怀疑和恐惧。他的敏感细致和正直善良使他成为一个天生的警长;但命运弄人,一个出格的行动宛如蝴蝶扇动翅膀,一步步将他拉入了混沌的深渊。
作为观众,我们和主人公站在一个角度,自然觉得憋屈、无奈,正如面对现实的不可掌控和无力感。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思想、无法干涉每个人的行动;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人生,唯有继续前进。生活不会停止,也许前方更精彩。
注:
1、 文中所涉及其他剧只为举例说明,无意比较好坏;作者列出来的都很喜欢。
2、 观影建议:剧中涉及人物众多,前几集又有很多群戏,容易看晕。建议多留意人名和人物关系,但不用太细致,后半部分只有几个主要人物经常出现,很容易理清。
这么喜欢这部剧大概因为它打中了我的点吧…Steve的所有不甘委屈无奈有Karen看到…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到赢…最大的打击从来不是失败甚至不是冤枉不是委屈…是无视是冷漠…那是让人真正失去希望的…可以打垮一个人的东西…
庆幸最后司法还算是公正的,至少还死者一个迟来的公道。变态凶手满嘴谎言,如果不是碍于法律漏洞,早被判决了,哪里还有机会上庭自辩,以为自己很厉害似。这剧拍得紧凑无冷场,让人忍不住认真的看,认真的追。这世上犯法的人很多,烂警察更多,Fulcher的执着算是当中异数吧。
在Charing Cross地铁站里看到巨大幅海报了
对这种偏纪实性题材不能自拔,正义的尺度到底如何衡量,对犯罪一方权利的矫枉过正,是否是对受害方的二次伤害,那么那个真正的平衡点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话,那么到底倾向那一边,正义都不能在所有尺度上的得到伸张。
从警察,家庭和邻居家庭多个视角刻画了一个女性失踪案,镜头的晃动刻意营造了纪录片的质感和第三者的观察角度,呼应了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视剧。以及又是一个符合马丁叔气质的角色~
4集过后改打满分,非常写实非常冷静,没有任何花哨的虚头,这就是UK探案剧最吸引人的地方。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仅是为正义服务,真正为正义服务的是人的良知与品性!潮爷很适合演这种外冷内热的警察角色。Imelda Staunton和Siobhan Finneran再一次证明且代表了颜值普通但演技优秀的女演员。
那个勇敢作证的黑人女孩真的是有勇气 镇定 头脑清晰,反驳有力,变态问她他的眼睛是什么颜色时,她反问:贝琪的眼睛是什么颜色,感觉她的证词才是对陪审团起了影响作用的
真实事件改编。欧美法律真的是绕啊绕把人绕到沟里去了。嫌疑人的人权当然是要保护的,但受害者呢?受害者的权利在哪?法律工作者首先要把自己的立场站好才对,你们不应该是普通的官僚,你们应该是维护正义,保护弱者的英雄。想想如今香港的某些废青,真是可怜又可悲。个人评价:A-
比真相捕捉还好看
光是看到我潮演了一位detective就够我哭泣。而且是一位如此刚正不阿、认为真相和正义应该凌驾于死板的条框和不合理的法规之上的、有温度有人性光辉的detective。一位甘于用自己的事业、名誉甚至一生去对抗罪恶势力的detective。法律条款和案件簿是冷冰冰的,可是案件中的受害人曾经都是鲜活的生命,人们真的该通过真实的案例去反思法律有时候到底是在保护些什么人的权利?
感谢贝基妈妈为她女儿申诉的坚持,感谢史蒂夫在司法系统漏洞的面前,用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跟高智商罪犯博弈,牺牲了的自己事业帮助了两家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就像片尾男主说的那样,如果这是你的女儿,你会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不通情达理只考虑个人得失,规章办事的结果是让罪犯逍遥法外,请问法律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相信这剧名不止形容于那位罪犯。
第三集,嫌疑犯主动坦白出第二个尸体,立刻改口供。本集出现两位悲伤的母亲,听到噩耗后一个沉默一个瞬间崩溃,乌姆里奇演技炸了。第五集,明白了,剧情梗概应该这样,嫌疑犯向警察坦白第二件罪案后否认坦白事实,对受害者家属以及警察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影响。第六集,坏女孩妈妈几年来苦心为女儿寻求正义真心了不起,对比之下好女孩妈妈长时间不直面现实,懦弱太多,这点比较像大部分的妈妈。
以为是侦探剧,结果却…算是一部社会剧情片吧?
和真探有一拼
警察叔叔可怜……
这实在是一部让人掩卷长叹的冷门好剧。从找寻一位失踪少女,在一座安详的小镇掀起一个越来越大的旋涡,这个旋涡透析着人性的极善与极恶、职场(警方)内办公室政Z、乃至对一部已实施三十年的法例触动到英国庙堂之上的重新评估。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最有力的敲打,是对于一条残旧的出警法例,与把索取案件真相还被害人及其家属一个说法需求的对比,到底孰重孰轻,却没有标准答案,留给观众思考,这是该剧最精妙的一个处理。
出乎意料的好叙事,开场稍嫌保守,但因为节奏刚好,所以反倒把悬疑控制在一个微妙的程度上。细节很到位,有落地感,由小的事件渐渐变大,这种故事虽然保守,但很考验创作者的节奏感。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只愿意按流程办事,不愿多做一步的原因。平庸但绝对安全…跟职场一模一样,看得心里拔凉拔凉的。
一方面很frustrating但同时也非常reassuring - 暂时没有完美的体系,那么维护/监管现有体制的运行高于个人命运
配乐加画面配合拍摄手法,营造的阴森氛围加上空调,真的一身的鸡皮疙瘩,第一集会感觉人物关系混乱,坚持看到第二集就清晰非常多,近期的惊喜英剧,很喜欢这类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