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franzcopy、@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franzcopy
3星。说实话前半段我还是真的不能忍受,那种过于父权的表达让我数度想关掉电脑。但是在后半部分惊人的转变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这种“反面”内容的魅力,那是没有解药的毒素,是代代传承从不停歇的祸根。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4星。本届少数几部能被称为纯粹的电影之一。
场刊嘉宾 Joyside
3星 萨金塞夫一天晚上梦到上帝,上帝问他你现在拥有一个复活的权力,你是愿意复活苏联还是愿意复活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萨金塞夫突然脸色难看说道:我宁愿复活斯大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4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对长镜头、色彩和音乐的运用十分娴熟自如,镜头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克制,摄影展现了俄罗斯全程灰蓝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内容可以从亲情、政治两方面解读,我比较喜欢的是弑父这个主题,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环节。
刚刚有人提到了结尾的惊人,那么想请大家谈谈,这个宣示和解“无效性”的结尾,在电影前面建立的铺垫是否充分?打个比方就是这个结尾相当于一个人抽了你一耳光,那么在他打你之前,你有没有感受到他潜在的敌意?
场刊嘉宾 franzcopy
看起来两兄弟都对父亲有所反抗,但最后父亲意外身亡、尸体被水吞没之后,他们还是爆发出了对父亲依赖的本能。后来我想了想,我觉得这种反抗其实是无效的。
场刊嘉宾 Joyside
一种弑父的无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我觉得有点突兀,因为前面对父亲的态度是暧昧的,最后甚至还没让我把善与恶的关系理清,父亲就突如其来的殒命了,以至于有种导演给了我结论,然后我倒推回去理解前面导演的态度。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在电影当中具体有从哪些时刻感受到,它可能不会是一个和解的结尾呢?
场刊嘉宾 Joyside
父亲责怪钓鱼的时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到父亲死的时候。因为我完全没想到导演会给这么凌厉的结局。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当时也没有,前面还是有一些温馨的假象的。
场刊嘉宾 franzcopy
父亲死了我真的吓到,好像看到jump scare。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主要想看看,大家感受到的是“欺骗性”偏多,还是“水到渠成”更多?
场刊嘉宾 franzcopy
会很意外,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种突然倒是可以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我一直觉得最后会是孩子们反抗,逼父亲妥协或者孩子们直接逃跑这种折中的方案。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我倒是觉得父亲在开头无缘无故出现,也可能突然就消失了,父亲的背景,之前为什么消失都没有很好的交代。
本届其实有不少电影是关于父子关系这个主题的,同在无人知晓单元有《野蛮入侵》,主竞赛单元有《父与子》,还都是俄罗斯的,大家觉得本片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Joyside
俄罗斯有个父亲叫做苏联,苏联也有慈父。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觉得这个很残忍很冰冷,《父与子》那种更多是一种朦胧感。这种决绝感还是很罕见的,他完全不掩饰那种令人有些不适的强势父权。我看的时候完全没想到政治隐喻,看完翻影评才知道可以这么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前两部的父亲可以理解为实际个体的父亲,他是有妥协有温度有情感的,回归的父亲其实完全可以当做父权的隐喻,他的一切“温情”都是宏观对微观虚假的“安抚”罢了,所以前者可以感人,后者只会吓人。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我感觉很难从《回归》里面的父亲身上感受到人性,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觉得很惊叹的一点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手表,也变成了父亲一样的人。那个大儿子最后表现出的那种姿态,其实就是他父亲那样的;他虽然没有像小儿子那样强烈的反抗,但其实也不想这样的(尤其是结尾因为弟弟贪玩而导致自己回来晚了那里),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忍受顺从,成为那个样子。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回归》的亲子关系有种加强加狠版《宝贝男孩》的感觉,让我不适。
场刊嘉宾 franzcopy
《宝贝男孩》比这片差一些,它太碎片化,不如《回归》那么明确。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宝贝男孩》依然是具体的父亲,所以最后给出了和解的空间,《回归》没有,要么反抗要么逃跑要么顺从。只不过两个爹都很烦人罢了。萨金塞夫的电影的好像最后都是不可调节的,这是他高级的地方。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第一次看他电影是《无爱可诉》,当时我很诧异,怎么有人能拍出这么冷血的东西,后来我才看了他前面这些,原来处女作就已经是这样了,他的电影一直是撕裂“和解”的可能性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但是《回归》的结局某种程度上算是好的结局吧,《利维坦》和《无爱可诉》是完全冰冷的,没有希望的。
下面大家就详谈一下这对父子和政治表达上的紧密度。
场刊嘉宾 Joyside
弑父之后路在何方,继承的精神遗产依旧如附骨之疽般常伴左右,悖论的是,杀死了父亲,就杀死了自己。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其实单从电影看没那么容易和苏联啊俄罗斯啊联系到一起,只是说把电影看成政治的隐喻的话结局的决绝就合理很多了。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总而言之:萨金塞夫真的敢想敢干。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结尾父亲从一家人的合照上消失感觉很诡异。从开头父亲came from nowhere 到最后沉入水底从照片上消失 也可以认为可能父亲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杀死了内心的“爹”。
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回归》在萨金赛夫作品里的维度。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回归》最佳罢了,他的五部电影我都看过。如果把父子关系看做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我其实觉得俄罗斯人也没多怀念苏联,可能还不如b站的人怀念。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是的,我刚想说精苏。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franzcopy
要我说,怀念个屁啊,那父亲掉下去的时候我虽然很惊讶,但还是一阵窃喜罢了。“这老东西终于没了”,这样结尾很精彩罢了。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这部电影写的不是亲情,而是一种信念的生与死,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背景下,整个民族都带有一种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调,包括儿子一进门看到父亲的角度,和父亲最后的死法,以及一种混乱迷茫的感觉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4.5;父亲的缺席从12年变成永远,照片里一度曾经存在的身影悄然隐去。灰蓝色调沉静凝练,水面波光是萨金塞夫的辨识标识之一,师承老塔明显。上帝(父亲)用七天创造世界,弑父之子的回归之路,注定要做俄国大地的流浪者。
影片年份的2003,正好是苏联解体后的12年,故事又说的是强权的回归和瓦解,两个儿子的性格组成,实在让人无法不多想… 虽然种种设定都有种太强的寓言感,但作为一部处女作,它真的非常纯熟,长镜头、色调、音乐,都充满着自信和上帝一般无所不能的感觉,萨金塞夫真是起点颇高啊
俩怂孩子谋杀了父亲再毁尸灭迹
蓝光修复之后的画质更蓝了,很完美的处女作,最后半小时整个人要疯掉了。
本片荣获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3年俄罗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最佳新人和最佳电影奖,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等。
在你喉结隐现筋肉渐鼓,看一切不顺眼,打架就拼死到底,开始对美女有反应的时候,有个男人在12年后突然出现说孩子我是你爹,不听话就煽你耳光,你会有弑父情结,你一定要有弑父情结,只有这个影子朽木一样轰然倒下,你才能懂得爱与责任,永久摆脱恐高症的困扰,安德烈、伊万,剩下的夏天都是你们的了。
政治寓言懒得说。只是建议强迫症别看这片,因为父亲这个角色在孤岛上挖出来一个自己以前埋在那的盒子,到影片结束导演也没打开给观众看过。
看的有些懵懂,但不明觉厉(⊙o⊙)!
镜头语言丰富...
真的很好的片子,可是美得残忍
这是极具象征性的寓言般的悲剧故事,来讲述父子之间一种最根本的关系,叙述了父亲所带来的理性和残酷的世界
以为是一部“父亲缺席,之后回归,父子冲突,之后和解”的煽情故事,结果最后半个小时,彻底颠覆了我的“以为”。这是一部可以从亲情、政治,多重角度解读的“寓言”,十分耐品;镜头也美,师承老塔,非常耐看。
冷冽得近乎残忍,心痛
完全抽离背景和环境的叙事,冷静有力,寓言就该这样拍。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啥时来个中国版
很好看,感悟颇多
值得一看
很不错的电影但是我不是太喜欢
政治寓言,老塔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