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自称“小小的一个医匠”,其智慧谋略,却可抵屠岸贾上千门客,且心智坚强,心怀大义,耐心隐忍19年,只等发出那最后的一击。有人说程婴圣母,理由是他为了效忠赵朔连自己孩子都摔得,程婴得自私自利,为了保住自己的孩子献出赵朔的孩子,才显得“正常”,才不会圣母。的确,圣母这词,说的人多了,褒义也变成贬义,没有也变成了有。大概当今人已经不相信忠义,不相信牺牲,任何忠义都是居心妥测,任何牺牲都是自命不凡,只有自私和狠毒,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你看朱元璋建国后不顾旧恩几乎杀尽功臣,他的皇位才坐的这么长,你看刘邦在项羽用他老爹威胁时,说出“分我一杯羹”的无情之言,万里的江山才最终姓了刘,他们都不是什么忠义的好人,他们有着自私和狠毒的举动,他们最后成为一代帝王,威名长流青史,所以忠义无用,自私保身,所以一但有人做着忠义之事,善良之举,台下就嗡嗡“圣母”,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程婴到底是不是圣母,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判定圣母?我斗胆认为,标准只有两个字:底线。善良和忠义都是有底线的,盲目的忠义是愚忠,盲目的善良是愚善。例子就请移步西游记,看看我们的唐僧同志。在剧版西游记里,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孙猴子杀死了强盗,唐僧气个半死,质问孙猴子说那都是几条人命啊,孙猴子答道他们都是强盗,杀了他们反而是除害,唐僧不听,嘴一张就念紧箍咒,孙猴子边打滚边说不敢了,我不喜欢这样的唐僧,他只看到孙悟空杀生,却没想到他杀的都是强盗,杀了他们,就会有更少的财产被抢劫,更少的人命被杀戮,更少的妇女被强奸,更少的家庭被破裂,唐僧看不到这些,他只看到了流血,只看到人死了,他不明白,他的善良没有底线,所以只能叫愚善。你再看射雕里的洪七公“老叫化一生杀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大奸巨恶,负心薄幸之辈,从无杀一名好人”可见杀亦有道,善亦有道。
再回过头来看程婴,他对赵朔的忠义令人动容,但这不足以让他亲手献出自己的孩子,所以导演还安排了一个条件:如果没有找到赵氏孤儿,全城的婴儿都要为此陪葬。他的面前是深渊,只有一条孤零零的吊桥放在他面前,他终于别无选择了,即使他突然自私了,不想为他的赵朔大人尽忠义之心,即使他想让自己的血脉活下来,但他不能让全城的新生婴儿为他的孩子陪葬,这就是他的底线。记得程婴第一次看见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时,喜得跑到院子外面振臂大呼:我程婴有儿子了!我程家有后了!平日温良如玉的程先生,却在“有儿子”这句话中傻的毫无形象,让人笑中带泪。没有人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死,还是被自己亲手摔死,他的心痛终是被人忽略了,而荧幕前,则响起“圣母”“做作“的叽叽碎碎。
程先生负世人之骂,公主之恨,屠岸贾之忌,到满之敌,妻子之疯,苟且十九年,他的意志已经百炼成钢,他的心性已经无坚不摧,他值得更好的评价,而不是随随便便,不经思考的一句“圣母”。
为人臣,最可怕就是功高盖主,民心所向。 就算庄姬公主听从程婴的话和皇帝说处置赵朔,难道皇上会同意吗?他会违民心吗?他不敢。赵氏世代为将,削为庶民,赵朔会愿意吗?死不足惜,命对他而言,会比他的名声重要吗?他绝对不肯往自己身上泼脏水,绝对要做一个完人,做一个圣人,那他就不会是一个好臣子。韩信也是如此。而萧何则是自泼脏水留下一命。生命和声名,选哪一个呢?
赵朔自认为命贱,三番几次要为了义献上自己项上人头。而他门下食客三千,力争保他性命,为何?国之栋梁,赵朔倒下,小人得势。国君蒙蔽,社稷蒙尘,百姓蒙冤。这一颗人头,是百姓心之所系,是国家存亡之根啊。
导演方式有些老套陈旧,手法粗疏不够细腻,节奏忽快忽慢不匀称……
孙淳老辣稳定,标准中国式戏骨!吴秀波部分表演人戏合一,心身俱佳,简直殿堂级别!!但有时似乎用力过猛,摇头晃脑指指戳戳的小动作也太多太碎,说话的语气偶尔过于现代,让人出戏……
故事有漏洞和不合逻辑之处,屠岸贾对程婴好得莫名其妙,恐怕只能用没有理由的真爱解释了……
把剧情改为程婴亲自摔死自己的儿子,太有悖人性,观众难以接受,也降低了程婴这个人物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屠岸贾程婴你俩别太爱了真的😅😅
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
近几年国内已经很难看见像样的史剧了,《赵氏孤儿案》的质量,绝对可以算是上乘,没有狗血的男欢女爱,有的是先秦的忠义风骨。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大艰难的抉择,一是赵朔放弃利用让叛将揭发屠岸贾的难得机会,坚持杀死叛将换得程婴幸存;二是赵朔宁愿背负延误军机的罪名,也要散发军粮救济百姓;三是程婴为了救全城婴儿与赵氏孤儿,忍痛亲手献上并摔死自己的孩子;四是赵武被夹在公法与家仇,以及与对灭族仇人的恨与对仇人之子的友情之间,最终没有亲手杀死屠岸贾。 这四大抉择,以一三的刻画为佳,重点刻画了赵朔与程婴二人忠义的性格,凸现二人面对的两难处境,戏剧张力十足。 然而赵朔与程婴在剧中几乎是圣人。尤其是程婴,少了赵朔的优柔寡断,显得几近完美,一个医匠、门客,堪比军师与宰相,简直就是诸葛亮般的人物,没有程婴猜不到,布置不了的。因此在我看来,此剧与其叫《赵氏孤儿案》,不如改叫《程婴传》更好。 赵氏孤儿赵武本身,也是几近完人的形象,但他更像是一个复仇任务的执行替代品,是一段屈辱灭族之恨的象征符号。他过于板正的形象,不仅不讨喜,甚至惹得不少观众反感。他突然得知自己就是赵氏孤儿时,没有表现出一点怀疑和痛苦,而是迅速接受了这一切,然后立马人前人后地改称程婴、宋香为“义父义母”,看得弹幕直骂“养了19年养出个白眼狼”。直到最后两三集,赵武才圆回来一点,仍喊程婴宋香为爹娘;公主这时也才登门跪谢程婴宋香的救子、养子之恩。但这种回应,于观众而言,实在太迟了,中间大段的空档还在讨论赵氏灭门案,没有及时回应观众希望赵武与公主感谢程婴宋香二人巨大牺牲的情绪需要。这是一大败笔。 剧作对“反派”一方的人物刻画,反而更有意思。屠岸贾,奸臣,恶官,但他却是个十足的好丈夫、好父亲。屠岸贾一生只爱孟姜一个女人,孟姜去世,屠岸贾哭得像个小孩,这是屠岸贾在剧中唯一失去理智的时候,后来他也时常抱着亡妻的衣物兀自感怀。尽管自己奸诈狡猾,屠岸贾却愿意把儿子无姜培养成正人君子,一心为儿子的未来谋篇布局。即使自己最后败在儿子手中,也不曾斥骂过儿子一句,甚至平静温柔地甘心为他赴死。这些与程婴抛下孕妻千里送信,亲手摔死儿子,(似乎)拖着宋香的疯病不肯治好等等行为相比,屠岸贾在对亲属的感情上显然更加“人性”,难怪弹幕评价屠岸贾是“少有的恨不起来的反派”。 屠岸贾的儿子无姜更是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他对国、对君、对程婴、对赵武、对小草都是一片真诚之心,唯一的撒谎与心机,对的是自己的父亲屠岸贾。 宋香一角的刻画也很生动。前期她是市侩村妇,完全没有大局观,一心只有程婴,以及如何让程婴升官发财,因此闹出许多笑话和险情,然而她确实一心一意爱着程婴,让观众又爱又恨。后期她疯了以后,安静不闹了,大家对她又只剩下同情。若问全剧最可怜的人是谁,我肯定投宋香。只是宋香记忆恢复之后缘何没有变回原来的市侩村妇,这个逻辑上是否还有斟酌的余地?
人生就这样了。。。
可以砍二十一集
就算不看剧也要看那版40分钟的片花!吴秀波孙淳等人的演技好的没话说!摔孤一场戏,看得人心惊胆战殇恸无比!无论内地港台演员在该剧里融合的很好,真心做戏的人值得称赞!
吴叔和孙叔好萌
咩哈哈,孙酥和吴酥的CP闪瞎眼啊!屠岸贾其他时候都很可恶,就是跟程婴在一块儿时特别可爱!
有人文情怀的古装剧 顶波波!
节奏感把握的国产剧集里数一数二!
还可以呀 借古讽今太明显了 是怎么过审的啊
我觉得挺好看的呢..
“这19年来,每年的某一个日子,总能见到百姓祭奠赵朔大人,在祭奠那些被大人下令处死的婴儿,大人,你抓也抓了,杀也杀了,可就是禁绝不了关于赵氏的传言,在市井中口耳相传,传承不断”
萌酥了,打开电视看秀波蜀黍的感觉真好!!!!!!
其实是《往事并不如婴》vs《晋国以往历史问题的决议》,嗯。
波叔的神级演技啊 热泪盈眶般的感动
好演员,好剧情,好感人
秀波伯伯和孙淳搞暧昧,秀波伯伯太帅了。
屠婴=______.=叔17集太赞了!!!!叮叮略别扭 可云的造型=.3= 其他没啥~
波叔~超棒,从剧本到演员,都很拿的出手,就喜欢这种场景还原度高的电视剧,看起来才不出戏,才像古代,孙淳的屠岸贾演的也是出神入化,很好了
吴秀波在17集的表演堪称殿堂级,太让人动容。面对儿子长达8分钟的喃喃独白、一身素服见屠岸贾时的崩溃绝望自难言语、城楼摔孤的面如死灰痛彻心扉,难道还不能把你逼下泪来?孙淳亦大赞,与程婴对饮二的手势正反翻转,听到儿子哭声跑得屁颠屁颠,小动作微表情值得玩味。编剧有硬伤,吐槽无力。
哎呦,我老爹看得眼泪哗哗的
抓也抓了,杀也杀了,可就是禁绝不了关于赵氏的传言,在市井中口耳相传,传承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