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脱口秀大会 第四季》,一周花两三个小时从头到尾看这个综艺,连片头片尾的广告也不跳过,再加上幕后纪录片《某某与我》。
看脱口秀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我都是面无表情,非常偶尔能get笑点,甚至笑出声来。这并不耽误追更,而且算是近一年多来,自己最大的几个变化之一,因为以前我很回避搞笑类综艺,甚至对此嗤之以鼻。这完全继承自原生家庭,玩游戏、看娱乐、追明星等被归入“低级趣味”,谈及古装历史剧更会招致鄙夷和嘲讽,我爸的原话说是“脑残行为”。
当然,我现在意识到此般想法非常没有包容性、很恶心,也羞于自己曾经被洗脑且虚伪地装“清高”二十多年。如今,看综艺我还是笑不太出来,但摆脱了笑不出来尴尬的心理负担,和“comedy shaming”后(瞎掰的词),宽慰了许多。
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我离“大众审美”是有些距离,自己的笑点高且奇怪,但这称不上好也不算坏,仅仅是一个事实罢了。之前的朋友喜欢看《吐槽大会》,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看过一回,我完全笑不出来,只觉得尴尬。当时节目的观感有点像,借三次元明星之口念热门网络段子,以及名人间没有底线的相互言语攻击。之后便只留他一个人独自欣赏,偶尔听见他的爆笑声隔着门传出来,当年我暗自在心里用“低级趣味”tag他,并凭此佐证我们“三观不合”。对此,我有点抱歉,不应该用我爸伤害我的方式来伤害别人;又没那么抱歉,毕竟我们到底是合不来,后悔认识他不假。
而相对于《脱口秀大会》,其完全不是用来搞笑的幕后纪录片反倒在心里停留得更久一点。脱口秀演员为了寻找“笑点”而焦虑,跟每一个打工人一样承受深深的工作压力,为了生存而忍受生活,顶着“搞笑大王”的头衔抑郁。我很关注这种台前幕后的反差,看到以调侃自己颜值为卖点的演员对“外貌焦虑”理解得通透,看到无厘头的one-liner背后其实有理论、逻辑和大量训练,看到他们在谈及自己的脱口秀启蒙人时一脸憧憬。
虽然这些纪录和访谈不一定百分百无脚本,但就跟台面上挖苦自己的搞笑段子一样,背后辛酸源自现实。只能说不太不容易了,可以想见舞台宽广,但聚光灯只能照亮一处,太多禁忌的话题,他们戴着镣铐跳舞。于是我跟着笑,A.这不失为疫情期间化解无聊、压力的办法,B.对于艺术也好、民俗也好,放宽心笑一笑远胜过AT力场、心灵隔离。
1、可以朝前走,可以向右转弯,但是不要停留。不要在原地寻找意义,即使是在路上疗伤。虽然呼兰说的是抽象意义上的一直走不要停留,从我自身来看现实生活里散步走路也会对平复情绪、梳理思路有帮助。
2、关于创作。呼兰说创作的人是发光的,红总说坚持的人会发光。崔健60多岁了还在出新专辑,还在愤怒。我葱采访也说过看到很多设计师、艺术家(高缇耶、草间弥生)年纪很大了依然在创作、对他们保持对创作的热情很受触动。我群之前讨论过如何获得真正的快乐,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保持创造。鸟鸟的那期她也说,讲脱口秀时如果观众反响很好,会非常快乐。我自己也是。备课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理清思路,有屁屁踢产出,上课的时候如果也能获得很好的反馈的话,那样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好像)。
3、呼兰还说了一个farming和hunting的逻辑,种地和打猎,很有意思。他说这个概念后我会觉得创作是在种地,每天劳作总会有收获的;但呼兰说创作是打猎的逻辑。因为种地是旱涝保收,打猎有可能一天啥也打不着,第二天接着出去,三天打不着就会饿死。
《某某与我》是《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衍生节目。脱口秀演员们被什么样的人影响过,他们的喜剧审美和创作方式又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节目里,你也许可以窥之一二。虽然这并不是他们的全貌,但他们曾经这么想,这么做的,如此与这个世界发生关联。脱口秀演员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了解的同时,还感觉到了温暖。
Rock
谁影响了你的喜剧创作
王朔,Louis CK, 井上雄彦
采访叙述
今年特别羡慕庞博的表演状态,不光是松弛,还可以很快跟观众打成一片,这个我觉得是比松弛还要难的一个东西,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做到。
我经常很惊叹于周奇墨,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来形容,他像是一种标准,一种标尺一样,我看见他就觉得脱口秀应该就是这样的。有一种纠正的作用。
今年讲东西就经常落到自己现在的状态上,可能是一种中年危机吧。(中年危机)可能跟现场观众没有什么共鸣,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段子都要靠共鸣的,不是我的受众,如果我的文本足够好,表演足够好,仍然是会有效的。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表演状态不够好,很难把人带进去。
在台上展露自己的脆弱很危险,我过于的把自己的血淋淋的东西放在这,可能观感确实不够好。之所以喜欢这一类往暗黑方向走的风格,去展现自己的不好,展现人性中坏的东西,可能跟以前叛逆,表达途径少有关系。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舞台有很大的安全感,站上去可以畅所欲言,很多跟亲近的人,好朋友都不会说的话,会在这种形式的包裹下把它说出来。
脱口秀就是你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试很多的东西。
上台之前在北京看了一年的线下,很喜欢,就开始找资料学,看演出。刚入行的时候就想找最老,最权威,最泰斗的那些去看,看了就会发现距离非常远。看了感觉好像懂了很多,还模仿,但各方面技巧都不在,也根本驾驭不了那些话题,玩不了那些态度。
脱口秀演员最关键的是要特别,不一样。我很讨厌大家重复相似的话题。老生常谈是最可怕的。如果要讲也要把它挖到一个新的深度,新的角度。
有一个叫《阴阳魔界》的片子,就是一个脱口秀演员,所有他的段子,特别好的,得到巨大认可的,只要讲出来得到了特别好的反应,这个东西就会从他生命中消失。他讲他们家小狗的事儿,回家之后,小狗就消失了,他的妻子和身边所有的人都说从来没有过这个小狗。他讲所有生命中的东西,都一件一件的消失。
我最喜欢的是一位国外颇具争议的演员,暗黑风格。最早看到他在台上展示自己的经历,展示自己的脆弱,那种弱小的地方,最容易被伤害的地方。这种东西就特别容易戳到我,我会觉得那种东西特别好,是(脱口秀)除了笑以外我最想得到的。
----
”懒跟抑郁症的区别, 就是懒人躺在床上,脸上是有笑容的。“
《某某与我》是《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衍生节目,不敢相信脱口秀大会竟然也学这种套路,弄一个衍生节目,但估计想必听说的人少之又少,看过的那就更是屈指可数。节目的主题是“谁影响了我的喜剧创作”,分别“采访”了10组脱口秀演员,了解他们喜剧创作的启迪者、或者说是指路人。
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真的很了解、很喜欢脱口秀的人,那估计除了郭德纲,听他们说的那些其他“名家”,真的像是在“天方夜谭”。虽说是衍生节目,但毕竟不是在说脱口秀。用类似一种自述的方式,像跟你在面对面交流一样,只是单纯的说一些自己的想法,或是随想。只不过大家都是还是在围绕着脱口秀,难免还是觉得有些单一,距离感还是有的。不过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一个人也就15分钟左右,最长的还没半小时。有些话其实细想,还是有那么点感想,就记一下,来写写东西。
程璐这一篇中,说了有这么两句话:
“真实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这句话应该说不仅可以放在脱口秀,也可以放在很多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撇开网络虚拟世界的“柏拉图式”交际外,无不靠“真实”二字。大家都不太会喜欢装的人,而且总把自己“装”起来的人,久而久之,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人际关系,最后只剩下同类型的“狐朋狗友”们。但话又说回来,人就不需要“装”吗?那怎么可能?所以成年人的“装”也是需要建立在“真实”之上。脱离了真实,那都是在自导自演,无人观看。
“脱口秀的乐趣,往往是最开始的时候是乐趣最浓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很想要一个东西,不管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用的,没有拥有它之前,那叫一个心痒痒,为了获得它,干啥都可以。但当某一天拿到了,在自己手里了,那个感觉“变味儿”了。又或者是刚拿到的那一刻是激动、是亢奋,没多久,几小时、几天,亦或是几个月,可能就已经没有当时想要得到时的那个乐趣了。所以我们大家都是只是想要那个过程,而并不是想要一个结果。
Rock这一篇中,说了有这么两句话:
“我会尽量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精简到绝对不能再精简那种”
在职场的我们,应该对这句话很有共鸣。习惯于用微信发布任务,或是传递表达,如果不做一些精简或提炼的话,那个绿色的对话框将变得十分吓人。但如何精准提炼、精简表达,这是需要靠“技术”的。
如果只是简单复制粘贴一下,那就可以完事的话,估计应该能听到一句这样的回应:“那我需要你这个岗位来做什么呢?”
“我觉得人可能就是这样: 就是你想当你过去20年之后,你再回头看, 没有不开心的事。就那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太简单了。你每天只需要做一件事,去上学然后回来”
看到Rock说的这句话的时候,让我想到了1988中德善的班主任说的那句话:“孩子们啊,虽然现在很累,但等你们以后年纪大了,生孩子 过日子的时候,会发觉现在是最好的时光。”
当步入社会之后,真的能体会到原先在耳边的那些念叨,是多么的幸福与美好。有时候常常在想,当初如果真的是认真听了父母的话,现在应该会有一点不同吧。
只可惜,那些回忆只能停留在当初了。
徐志胜这一篇中,说了有这么几句话:
“你不可能把你一个对你来说很悲伤的一个事情,你自己认为对你现在仍然会造成很多负面情绪的东西,传递给观众”
这句话其实就是常说的:没有那么多的感同深受。虽然别人在当下可以给到你鼓励、安慰,乃至支持,但是过后呢?要面对的还是自己,因为别人没办法给你支招,处理解决办法,因为没有感同身受过。所以有些时候,隐藏一些事情、隐藏一些情绪是可以的,只要不过多,偶尔还能释放一些,给下一个留有再填补的空间,那就足矣。让自己慢慢消化,与时间和解,一切就都能过得去。
“其实只是说你停在原地了,你才会焦虑。再往前走一步吧!你可以做很多事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而且很多事情是真的和长相没有多少关系的。你为什么非要盯着那些需要长相才能去做的事情呢。
人生你不可能说所有的好处,所有的利益都得到呀,那你就去得到你该得到的那部分快乐,那就够了。
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长相,只是说因为大家的审美加到了你身上,你这个长相被评判为了帅、丑。如果说把大家的评判当成你焦虑的根源,让大家的评判去影响你自己,那你这个长相永远没办法去取悦到所有人吧”
橙色预警这一篇中,说了有这么一句话:
“我现在可以不是最好的,但我一定要成为最好的,然后我也觉得我一定会成为最好的。我抱着这样一个信念”
有的时候还是需要给自己一点自信心,人无完人,没有人是真正完美的。但是追求完美,是人人都可以的。现在不顺利也好、不开心也罢,都不是问题,只要有信心,然后朝着信心的那个方向,一步一个印儿,美好的事情总会到来。
慢慢来,好戏都在烟火里。
童漠男这一篇中,说了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都有很大的蜕变的空间,就很可能你往后,如果说现在能够有一个时光机器,你可能也觉得这辆好像都不是一个人,我觉得是存在这种可能性”
“就算时光让人啊,随风荡漾,但凭着你的光,我就不会慌张”。就像歌词中写到的那样,时光是没办法去证明什么东西,但是时光可以让你倒过来验证一些事。
呼兰这一篇中,说了有这么几句话:
“我不会去回想,比如说在曾经的某一个节点,我要怎么怎么样,后来会怎么样子,没有用这个事情。
我是很少去坐在这里后悔某一件事情,或者说庆幸某一件事情,都不会,更多的就是解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想办法去解决,想办法去处理,好过一直在埋怨,好过在不停地道歉。“做”永远是比“想”和“说”更难的,不论何事。
“千万不要把解决问题当成你的使命,我们能改变一些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你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你是会幻灭的。然后你就会觉得说做这件事情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你在做啥。变好一点儿就可以了。
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就是生活向你开刀,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能让你麻那么一个小时,然后醒了再继续工作。醒了还是疼啊,麻药,麻药,它不治病啊,它能让你忘了疼,也不过如此
你走起来才知道方向对不对,千万不要停。站在原地寻找意义,这是不行的,走起来之后自己去找意义”
呼兰
谁影响了你的喜剧创作
张艺谋,郭德纲,Bob Dylan
采访叙述
经常在采访的时候碰到这些问题,你小时候在东北的经历,留学的经历,做互联网公司的经历对你影响大吗?每一段经历(影响)都大,都必不可少,每一部分经历的影响都融在你的骨子里面,这些东西或多或少都会成为你现在这么一个人。而且没有办法去假设少了哪一部分,你现在会成为什么样子。
所以我很少会去想如果在曾经的某一个节点,我如果怎么样,后来会怎么样,没用这件事。所以我很少会坐在这里后悔某个事情,或者庆幸某个事情,都不会。更多的是去解决某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很多艺术家在成名之后还在孜孜不倦的创作跟表演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上海Bob Dylan展有一面墙,上面有他整个巡演的年份和地点,即使到2000年以后,这个年纪,我粗略估计他可能每年还是演一百场这样,创作是没有止境的。看到一个能力极强,天赋极高的人,也在这样孜孜不倦的创作和表演,这个事情是感人的。
之前在录《仅三天可见》的时候跟胡军聊过这个,我每年比赛之前,会看一遍08年奥运会张艺谋的纪录片。你会觉得以张艺谋这种能力和才华,可能拍奥运会开幕式前三个月,拍板,定,忙忙忙,这个show就这么起来了。其实不是的,一年之前就开始准备,每天推倒无数的方案,全国最好的艺术家都在,所有人一起在那磨,不断推翻,不断解决任何一个细节的问题。你就会感动,人家都是这么做的,你有人家才华天赋高吗,踏踏实实做吧。
看一些人被创作所驱动,活在创作里。而且创作是会让人发光的,这个东西是很影响我的。
我现在尽可能拒绝掉一些采访,觉得很多事情说的解释的太多,自己做的东西不值得被那么大量的去解释。一遍遍说为什么这么去演,做脱口秀的意义是什么。创作的作品,和解释作品的时间都已经达到1:1的时候,这个事情很荒谬。
如果把解决问题当成(说脱口秀)的使命你是会幻灭的,就会觉得做这个事情一点意义都没有,变好一点就可以了。之前说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生活像你开刀,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就是让你麻那么一个小时,醒了再继续工作。醒了还是疼,麻药不治病,能让你(暂时)忘了疼,也不过如此。
我没有过破灭,然后需要养伤这么一个过程。我没有停下来过,就是边走边想,走起来才知道方向对不对。万晓利的一首歌,歌词里说“你可以向左转,你可以朝前走,但不能停留“。就是这样的,走起来才知道方向,千万不要停。很多人会站在原地去问意义,不行的,要走起来自己去找意义。前两天听《达摩流浪者》的时候眼泪刷的就下来了,想到很多很有天赋很有才华,但又喜欢刨根问底的朋友,还在疗伤。
赋予意义这个事情是可大可小的,是跟着你做的事的动态来的,但什么都不做,就根本不存在意义。你要问我做脱口秀是为了啥,我只会扯一些非常宏观的东西,说我为了给大家带来欢乐,但快乐又是什么呢。所有的东西刨根问到底都是空的,是解释不了的。但我收到私信,有人说,呼兰看了你的脱口秀让我化疗的病痛减轻了一些,我的病痛没有那么痛了。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这个是意义所在。
前两天一个做企业的朋友,给我讲企业里面一个做farming还是hunting的逻辑。Farming就是种地,旱涝保收,种下去就会有一定的收成。Hunting就是打猎,今天可能啥也打不着,还得出去打,三天打不着可能就饿死。他们(企业)希望有farming这种逻辑,就可以把地盘做的很坚实。但创作就是打猎的逻辑,我们不会饿死,但是可能会一天啥也打不着,但不能后悔说“早知道不出来了“。还是得每天打, 祈祷有一天能打着,但打着了的第二天还是得接着出来打。
我比较喜欢取材于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我对这些事情是有看法,有情绪的。它是有热乎劲儿的。这是跟我一个做美食的朋友学到的一个词,刚端上来一盘菜,说赶紧吃第一口,因为有锅气儿。这样(的段子)肯定跟打磨很长时间的东西是有差别的,但是我接受这种瑕疵,这个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很多段子都是上台前一直在改,甚至上台前一天还要大改30%-50%,很危险,但是我喜欢这种新鲜劲。
我想过写一段科幻脱口秀,比如有一天AI可以写段子了,或者脑机接口发达了,可以直接刺激脑神经让你有听了段子的感觉,甚至让你直接获得快乐。再往前推一推的话,可以想象我们现在写的这些段子,都是为了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的素材,成为他们取代我们的子弹。有朝一日机器人控制了一切,就会逼着脱口秀演员不断写,然后它们不断进化,可以写出各种好玩的段子。想听杨波,周奇墨,就按他们的风格给你讲。真的细想,脑机接口实现了的话,还用这么复杂让人开心吗。人都可以直接开心,用不了多久就麻木了,正常的开心就刺激不到他了。反正就是一个走向毁灭的过程。
技巧。所谓脱口秀的技巧很多都是用来倒推的,一个段子写出来之后你说它遵循了什么(技巧),都成立。但技巧是不能帮你正着写段子的。当你写出来,你都感觉巧妙,电光石火,再想一次都想不出来了。你觉得是好东西,观众跟你的感觉肯定是一样的。其实观众的审美很高,跟你是一样(高度)的。
谁影响了做喜剧。周星驰,赵本山,郭德纲,老罗,韩寒。那些人其实是影响了一代人。现在写东西,或者跟同龄的编剧一起聊天,还想引用赵本山的话,但是你知道观众其实已经忘了这些东西。我自己无数次想引用 “房子装修的再好,但只是个临时住所,那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去年总决赛的时候,第一篇在写如何用无常对抗无常,说走在路上很有可能一个小行星”咣“把你砸在一个大坑里面,预料不到嘛。我就说”什么什么再好都是白费,反正那个大坑才是我永远的家“,他们就说听不懂,就没讲这个。
我看很多国外脱口秀专场就是觉得不好笑。不要说什么文化差异啊环境啊,不好笑就是不好笑。《老友记》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但就是好笑,好东西就是共通的。像Chris Rock,Dave Chappelle这些都挺好的,乔治卡林之前有点看不了,这两年看了还觉得不错。Russell Peters我特别喜欢,很多人都是看他中国人买货和印度爸爸打小孩这两段。
我喜欢中文脱口秀是因为中文有内在巧妙的语言上的美感。比如讲消费的那一段,说有爱好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坚持,因为贵在坚持。虽然可以说是谐音或者谐意的梗,但它是有一些中文的美感在的。这个不是自我吹捧,但是仔细品品挺好玩的,看了会笑,然后会有一种对于汉语和文字的互相认同感。
前两天看崔健,六十岁了还出新专辑,还在愤怒,还在写歌,我非常羡慕。我希望我六十岁还能写东西,还能愤怒。
谁影响了你的脱口秀创作?对感兴趣去了解stand-up comedy的观众或新人有由点及面的作用。
内容不错,就是焦点老虚!
可以看到很多调度上的单薄,但是更显得真实可敬
听台上非得逗乐你的脱口秀选手一本正经跟你讲点什么。有的人台上台下感觉差不多,都很亲切随和但又暗暗绷着一股劲儿,比如程璐;有的人台上好像只在聊家长里短其实是个很有抱负很有少年心的小镇青年,比如孟川;有的人台上就能看出认真劲儿其实台下更认真更有原则,比如庞博;有的人还没调适好台上台下的状态,比如Rock;有的人看似躺赢其实是无敌努力上进的人,比如徐志胜~短短的节目帮助大家了解脱口秀演员的另一面,喜欢《脱口秀大会》的朋友们都可以看一看~
这部访谈类的纪录片“在看”状态呆了好久,周末终于刷完了,一直停在周漠男和杨波这儿追不动了。按之前的几期演员的水平,最多三星,多一星,完完全全是给倒数第二期呼兰这期加的,输出的太到位了,言之有物,逻辑自恰,内心正向,思考有深度,表达清晰,通俗易懂,感觉就是活得很谦逊、认真、开阔的人,谈话间有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而且他一直不太直面镜头,感觉对镜头有些抵触,但每次回避镜头的下意识,又让我觉得他很真诚。水平次之的,个人觉得是徐志胜这期,他的言谈举止,完全让我信服他没有容貌焦虑,给人感觉也是非常有想法且自恰。其他的话,相对都差点意思,个人觉得鸟鸟和孟川这两人的采访,也挺舒服的。
太短太散了,其实看不出个什么东西来,好像从一集好节目里剪出的一段段预告片。(PS,Rock说的那个争议演员应该是路易·C·K)
哇,这个可以~更加了解这些脱口秀者~
喜欢呼兰
过了好几年,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程璐。
看完所有之后,对鸟鸟,杨波,童漠男,孟川有了很大的好感。鸟鸟和我喜欢一样的喜剧演员,杨波和我一样认为电影是庄重的要认真对待,孟川和我一样认为短视频无法给予人们足够的营养需要长篇内容才能足够回味。
对喜剧演员产生影响的不一定是同行,也可以是写严肃文学的作家。
我还跑到B站把复兴公园拍的那几期也看了看,还看到了长驻思南路入口的老大喵)熟悉的公园,熟悉的街区,熟悉的氛围,不仅是脱口秀演员群体的描绘,也是上海晃悠青年/中年的描绘
可以时间再长再深度点
不够丰富,但挺有趣。
算是脱口秀大会的衍生,其实也是笑果自己的宣传。腾讯上只有十集,但是B站的笑果官方号上还有更多。目前还是喜欢几个老人,孟川,庞博,呼兰。
不要在原地追问意义,走起来,在路上寻找。
呼兰的部分最好看,呼兰和李诞的底色真的非常像,都是不长跑的村上春树。。鸟鸟和童漠男那两期也好看。鸟鸟的表达和思维都是文学性很强的,童漠男太典型的北京老实孩子了,有一种蔫儿坏的狡黠。
摄像同学业务能力太弱了
这一季喜欢的新人太多了。。。
看完更爱孟川了,比我想象得更有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