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27岁了。
人虽然还在象牙塔里,却总觉得心境和周围环境比起当年在本科大学校园里总是变了很多。满打满算从结束学校规范性课程之后到现在,快三年的时间里都在踽踽独行。这三年多的我虽然从世俗意义上来说走在“正道”读博的道路上,但我内心知道我心底极为迷茫。在村里读书,离大自然极近,如果想远离人际和社交,完全可以一个星期不跟外人讲话。天地间只有我自己和我自己的内心,于是那些挣扎/纠结/痛苦,也变得更为具体起来。
看这个综艺于我启发是很大的。导演,与科研工作者何其相似。最成功的导演一辈子能拍出来的片子也不过几十部,而科研人员一辈子能研究的话题也不过屈指可数。表面上身份是创作者,但内行就知道其中的门道和布置同样也是有迹可循有章可依。一个作品之于导演,需要经历从前期的拟题到拍摄,剪辑,配乐等等步骤;而一个publication之于科研作者,也是经历无数次的构思,实验,validation,写作,revision等等过程。这行是结果论成就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而好也就是好,好的话就会是远远高于的好,全方位的好。
写几个触动我的小片段吧。
1.郝导的故事是极为触动我的,它事关于人怎么面对失败,如何重新开始,如何调整道路。少年成名后受挫,继而选择蛰伏。何尝不是现在的我呢,人生的路走到现在,满心觉得过去的那些所谓荣誉都不过如此,而下一步自己想达成的点距离现在的我又显得遥不可及。于是想蛰伏想深耕细作想闭门修炼,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现实与闭门造车呢。你怎么知道现在的我是找低头看路还是在意气消沉?郝导是怎么觉得6年就够了,而对我来说是3年还是又一个四五六七八年?
2. 彭导的故事是最为接近我的,我看着她就像看到我自己。同为女性,在回答投资方问题的语气与措辞就能看出来跟那些overly confident的男士们之间差别。她第一轮开天窗了,呵呵,在我的科研生涯里,我开天窗的又何止这一两次呢。她的对于她片子没完成的原因分析极为戳我:说到底,就是遇到像片子没拍完这样的极端情况,按她所说其实应该有办法通过用替身/切景/加后期的方法至少搞一个成品出来。但在那一刻情绪失控远超理性思考,人陷在我是失败者/我没完成/我不能交一个远低于水准的片子来代表我等等的情绪下,是完全没法理性寻找补救措施的。导演是遗憾的艺术,科研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制约,而聪明的勇者仍然可以想办法翩翩起舞啊。
3. 许导重拍她几十年前的毕业短片也很唏嘘。在我已经过去的26个年头里,我从没看过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剧第二遍。我总是觉得这个世界还很大,好看的好玩的东西还很多,我一定要拓宽我自己的边界多看一点再多看一点,这些看过的这些东西于我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卡呢。有些东西是适于反复咀嚼重新品味的,特别是随着人的成长变化,旧瓶也可以装新药。以前想过的问题完全可以再想,以前的剧本可以重拍,既是找回自己,同时也是相信自己的一种表现。
4.对创作者,对处于边界/非重复性工种的启示。你到底想攀一座山,还是几座山?你怎么判断是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是其实只是掩盖内心的懦弱与不安?
#开拍吧# 看彭宥纶之前觉得郝杰拍的是个什么玩意儿,看完彭宥纶之后觉得还是郝杰高级。
所以郝杰到底拍了个什么?
他一直强调自己拍的是 人的不自知,于是从结果来看,如果你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自知,那你就无法看懂这部电影,但是难点就在这里——
人很难发现自己不自知的部分,就是说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意识不到的那一部分。
那些被发现的1%自知,就像是每一个灵光乍现的悟性所得。
如果不自知这么容易被观照,那么它就不会成为继往那么多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孜孜一生以求的目标。
所以用自知的意识去看郝杰的电影会看不懂,他的电影我倾向于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他只是一个片段,或者是无数的片段但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
无数的谜面,谜底只有一个。
而且谜底会很简单,简单到让人觉得 就这?
本轮的拍摄题目是“快递员。宅女。猫”
郝杰的影视意象是“王锵。孙伊涵。桔子”
你的不自知里 不自觉地就觉得 孙伊涵演的是宅女,但其实是她演了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以为自己是猫的宅女,她演的是猫,她是猫(敲黑板)
如果你把孙伊涵看成是猫,她的表演就更成立了,比如用手抓饺子,比如圆溜溜的眼睛,比如需要看心理医生。
其实故事就是这么简单,谜底就是导演的一个玩笑,我知道你是那样想的,但我不是这样拍的。
郝杰导演与彭宥纶的差别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层次的差别。
彭宥纶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甚至没有讲好,只是套路地强行惆怅,故事老套/细节粗糙/情绪廉价/节奏邋遢,我几乎是三倍速看掉的。
简而言之就是非常表象,非常浅层的。
郝杰导演的这部无论从画面质感/构图和光影/演员演技都是非常碾压式的。
应该给观众一点时间,他们已经感知到了这部电影的韵律之美,只需要一点时间去理解。
总而言之就是,深层的视角有高级的美感,韵味无穷。
你不能指望把一个10多分钟的综艺片段看做是电影,但却能被一个5分钟的点评概括中国现代电影行业的尴尬处境。郝杰的处境是中国现代文艺片的极端体现。从把《驻村书记》改成《乡村往事》的时候就应该知道短片会被剪,但其实看了上部再结合这部也可以猜出大概剧情走向。遗憾的就是没能看到具体内容。黑白色彩和4:3的画幅并不困难,但把色彩和画幅做到内容的辅助才是能力,这个作品因为黑白色彩和4:3的画幅更加出彩这就是能力,而这个色彩或画幅的内容即使换成彩色或者其他画幅,内容并没有产生变化,这就是形式主义。艺术作品就是自我的表达,不论什么形式最后都是展现自我的方式。郝杰身上的拧巴、矛盾、敏感、脆弱、孤独、偏执、自傲和对名利的嗤之以鼻,他是这样拧巴的人,把他放在那样一个节目里显得更加尴尬和不自在。但他一颗心放在自己的作品上,在自己的世界里。陈凯歌说的很对,中国电影确实需要郝杰这样的人在。在现代社会利益下,名利能带来很多优势,但总有比名利更重要的事,有比票房和受众更重要的事。郝杰他能拍出大众需要的《桔子》,但那不是郝杰想要的,因为那个“桔子”不是郝杰的“桔子”。其实我很高兴看到《桔子》最后被呈现出来的样子,那证明了郝杰是不会被同化的,他有他自己的思维和世界。没有人规定电影一定要怎么拍,也没有要求说艺术作品一定要受到足够多的认同,搞艺术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伟大的艺术即使不会被众人读懂但也不能否认其伟大性。
易小星在和郝杰的票房和评分对比的时候完美演绎了娱乐至死的时代文艺作者宛如小丑,但换个角度看易小星他也是小丑。相比上个世纪的电影受众来看,不一定是审美降级,因为以前年代里的电影是另一个阶层的内容,是一种奢侈品,有着一定的门槛,并不是时代里的大众产物。所以不是审美降级了,而是受众面广泛了。以前的优秀作品放在现在这个时代的大众面前也不一定能拿到高的票房和口碑。
聊聊其他导演,王珞丹确实很像有钱的学生做的作业。导演是她,但作品却不完全能代表她,只能说是团队的产物。彭宥纶的片子就是现代很多文艺类短片的问题,“假大空”,仅仅靠几句台词是无法阐述更加大的话题的,自古以来优秀的作品都是落实基础,以小见大的。胡国瀚的《一条》没放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样,但是看胡国瀚其他两个作品,他确实在视听语言上做得不错,是很标准的学院派。沙漠给我一种更适合电视剧的感觉,当然他比现代很多“导演”都好很多,但个人觉得他做电视剧也许可以更优秀。
至于综艺本身和赛制问题,确实不太完善,如果拍摄幕后的故事无法做到的话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呢,比如导师对导演的作品修改建议,同类作品的其他导演的优秀作品讲解等,演员方面也建议不用完全做到综艺化,很多当时选的演员都没有必要存在。
文艺片从来不是大众化的东西,在中国的市场也很难存在文艺片的乌托邦,表达都是被剪掉的存在,思想都是被吞没的必要,留下的永远是虚假的红色和被质疑的真善美。
1、王珞丹《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是个典型类型片结构,有看似寻常,意外和反转。一个出租司机亡羊补牢解救被虐少女的故事,就完成度而言,还是不错,相对比较工整。对于王珞丹而言,相比较第一部短片,算是比较大的进步。
但新导演常会犯的错误,在短片当中也暴露无遗。
一是视角。就文本而言,应当以张静初饰演的女司机座位主视角呈现,这样整个文本的起伏会更流畅。然而在短片呈现中,魏大勋和陈都灵显然分化了主视角,张静初饰演的女司机提供线索前的困境,拿到奖金后发现问题,以及决定亲自救人的转折铺垫,相对而言,少了很多细节和铺垫。
二是结尾。全片的结尾,两名女性在马路边蹲着吃煎饼,这个镜头的表达,语焉不详,不仅显得有些多余,反而将张静初的一撞卸掉了力量。
三是地域以及语言的选择。如果不让张静初说天津话,可能观影的沉浸感会更强一些,这片子本身,其实跟地域的关联性不大,没必要为了追求生活化而生活化。
2、彭宥纶《漏洞》
《漏洞》显然背负了彭宥纶过大的胜负心。首轮未能完片的彭宥纶,急于在这一轮扳回一城。所以,无论题材选择,还是实际拍法,《漏洞》都是明显急于与竞争对手拉开区分度的做法。坦率的讲,我并不喜欢这个片子。尽管,它可能确实呈现了统一的影像风格。
一是主题。一个男人因为女儿死去而选择入链,在与果蝇的对话中,决定继续活着。看上去逻辑自洽。但实际上,果蝇的开导与男人向死的根本原因并没有关系,因此,人物内心的核心冲突和解方式实际是失败的。另外,想用这么一个文本探讨幸福与生存的关系,无疑是失败的。陈凯歌一针见血:大主题,小故事。皮肉并没有很好的粘合度。
二是科幻氛围。预算不高,钱都用在刀刃上没问题。但有超级人工智能Lina存在的年代,人的意识和神经元可以跟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科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出行方式,衣着等等服化道的设计依然是完全当下的设定,显示是跳戏的。单就科幻整体氛围的营造而言,这个短片是失败的。
三、人物状态。男人的家人对于他要入链这件事所展现的态度,相当的稀松平常,好似他就是出个长差一样。除了与科技背景的设定不符合之外,消解掉的,是对入链这件事本身向死的意味。因此,该段落的表演调教,显然也是失败的。
3、沙漠《不说话的爱》
《不说话的爱》从技术、表演及完成度上而言,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我同意谭飞的评价,即,沙漠在一个导演竞技节目中始终在聪明的选择题材来迎合比赛的环境。《不说话的爱》实际是以关怀弱势群体为旗号,纯粹为了比赛获胜而进行的拍摄创作。从这一点上讲,沙漠是聪明的,甚至有些鸡贼。同样进行如此操作的,还有友台另一档导演竞技中的韩雪。
《不说话的爱》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哭片”。自从田羽生在《前任》中一哭定票房之后,中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陷入了一个诡异的怪圈。即,千方百计引导观众在电影院宣泄情绪,以至于“哭片”概念几乎影响了院线电影的大多数类型。战争片《长津湖》要你哭,纪实片《中国医生》要你哭,乃至喜剧片《你好,李焕英》都要让你哭。沙漠的院线前作,爱情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哭片。真情不是好哭,或者说,不仅仅是好哭。我想,这可能是现场时,赛人想表达的意思。
电影不应千篇一律,电影更不应该单纯沦为情绪宣泄的出口。一档导演竞技节目,年轻导演应当锐意创新,勇于打破舒适区,进行自我挑战,而不是深谙世道,去利用规则投喂观众。从这个角度上讲,沙漠并没有进步。
陈凯歌一针见血,只有孩子在坚持善良,人长大了就都变了。这才是沙漠在这个题材下,应该探讨的主题。
毫无疑问,沙漠导演的《刹车》是今晚个人最喜欢。看似平静的镜头叙述,实则如舒淇所说,后劲十足。
呐喊的哑巴和荒漠小孩。你是真的想死,还是只是想让别人知道你想死?如果一个人已经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世界,他不会在死之前告诉别人:“我马上就要死在这里,要你这辈子都忘不了我!”他也不会“说要死多少回了”仍然活着。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不会恐惧挣扎,而是感到解脱 。这是“呐喊的哑巴”和“荒漠小孩”的区别,一个想拼命呐喊,一个只感到绝望;也是是否真正想要离开的区别。所以秦羽才会对许岩说“我跟你不是一回事”。
阳光普照与阴影躲藏。经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他看起来那么阳光,明明总是笑着,却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这个世界上确确实实存在着“阳光抑郁症”,他们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流泪,他们找不到痛苦的原因所以开始痛恨自己。片中的秦羽,他总是顾及别人的想法,为了不让爸爸在朋友面前丢脸,他一个人向海中走去。被爸爸劈头盖脸一顿骂,他只说:“游泳没那么难吧,我现在就游给你看。”最后留下一句:“对不起老爸,我爱你!”
突然想起@鹿道森 ,他在临死之前抱歉没有将剩下的几组作品都修完,没有将欠下的债务都还清。他把所有行李打包寄回家,抱歉在疫情期间给大家添麻烦。得抑郁症的人,大多是活在别人世界里的人,大多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可能别人眼中的阴影,在他们看来是阳光普照。现在,他们都解脱了,“终于可以睡个好觉啦”!
两次刹车。片中的第一次“刹车”,是秦羽发现许岩并不是和自己一样真的想死时,不愿让他和自己一样身陷泥潭,因为他还有别的选择。第二次“刹车”,是秦羽的父亲在马上要“杀死”许岩的时候,及时停了下来 。秦羽父亲当时的心理历程我不清楚,但是我倾向于相信他最开始是真的想和许岩一起去死的,既报复了所谓 的 “凶手”,也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可是最终他醒悟了,他发现杀死儿子的其实不是相约一起离开的朋友,而是自己长期以来对儿子的不关心。他爱儿子,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去爱儿子。之后再去救其他孩子,也是在为时已晚的醒悟之后,换另一种方式去救赎。只是,希望这种“为时已晚”,不要再发生。
除了对人性的剖析和对现实的关照之外,片中的一些镜头处理也很有电影感。开头和结尾两处车上宠物狗的呼应,两辆车的两次转场,片名《刹车》和两个角色的网名,都让人意味深长,可以看到导演的用心,也从中看到了未来电影的希望。
至少,从别处丧失掉的对中国电影的信心,在这里又重拾了回来。
先说沙漠。沙漠第2个作品里,找电话为什么不用别的手机打一个,自己电话找不到就说别人偷了有点故意制造冲突,看的时候就有点出戏,不过小女孩一哭确实感人,掩盖了那点疑惑,观众总是喜欢能共情的。沙漠的以往作品中总有一个意图,就是想感动人,我想不单纯是为了得到观众共鸣,另一部分也是想share一下自己的感受吧,希望后者多一些,起码这种共鸣的出发点是真实的,不是硬憋着劲让观众哭。票房大热感动人的电影,也都是根很牢固的,要不背景扎实能激起情怀,要不就是切身体会容易产生同理心。
相对比,郝杰的作品就是共情不好,第1部还能挖挖,男女主身份转换表达,甚至有点高级,但第2部比第1部差很多,故事根本没讲完整,失望。农村讽刺故事不一定就是干巴巴的,晦涩的才算好,《光荣的愤怒》就很丰满啊。
胡国瀚可以期待一下,他的《硬汉枪神》还是挺好看的,从第2部看他想做个吸引眼球并展现能力的,目的达到了。建议是可以注意一下情绪的传递,《硬汉枪神》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因为酷炫战争场面,而是场内场外对比激发的热血让观众感受到了。第2部最好的场景是在宾馆奔跑,浪漫,但是不感人,结尾再浪漫一点就好了。
彭宥纶搞科幻题材,要开始展现一个point,快速吸引观众,不然很容易走神,从那个point一点点扩展,沿着脉络来天马行空加惊喜,那些经典的科幻片子那么多,不详细说了。彭是有能力但是她需要更自信一点。
王珞丹和易小星,两人如果谁能拍出更接点地气的作品,那应该是王珞丹,如果可以王珞丹说点什么,想跟她说,如果你喜欢拍类型片,从第2部来看拍得还是不错的,从你的作品和你男孩子似的大方性格来看,你比较适合烟火气的东西,想有大进步还得往深挖,心沉下来,会有不小的突破。
从《万万没想到》到现在,还是觉得易小星的作品太想好玩了,如果能做到好玩的极致也行,让观众没心没肺地笑,如果想着讽刺现实,讽刺这个事还是深沉一点比较能接受。
不得不说陈凯歌导演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洞察力和总结能力强,对人对事的观点往往一针见血,也是跟他的阅历分不开的。感慨陈导被骂了那么多年,虽然《长津湖》艺术价值远不如《霸王别姬》,不过人家现在影史票房第一,也算出了口气。可惜陈导成为了他口中的做商品的人,不过回顾他近年来的作品,人家本来也没打算成为郝杰那样的。陈导劝别人要放开,他自己的毛病就是放得太开了,啥都要搞。
刘震云老师,本综艺的多数笑点提供者,诙谐机智,什么插科打诨、含沙射影、欲盖弥彰、四两拨千斤这些技法都驾轻就熟,好几次与陈凯歌和张绍刚斗嘴不落下风,还有几次让陈凯歌都不好接下去,两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觉得他幽默多数是因为他的反应意想不到又恰到好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隐藏综艺大咖。
舒淇陈思成目前还是中规中矩,只说一句,舒淇这些年来历练得心理成熟,已经有了大将之风。 有几个影评人不太同意他们观点,点评为了辣而偏激,如果只说个人体会不全面考虑,那你跟我一样就是个普通观众,不是专业影评人。还有的能叨叨别人,别人叨叨他就不乐意,就这点城府啊?这点素养啊?我就不说谁了,我怕你心眼小睡不着觉。听听陈凯歌和刘震云两位老师说的,对比影评人说的,高下立见。
如果说特别期待哪位导演,没有。如果说可以期待一下的,那这几个都可以。
能看到导演聊别的导演,聊别的导演的电影,本身就挺有意思;再到聊自己的创作构思,聊自己想拍的故事,这个过程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亦不多见;聊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缺陷和迷失,真挚的表达和真诚的眼神跃然纸上,没什么虚话,没有假大空。如此基本的要素,放在今日却又如此难得。期待保持质感,四星观望。
播得好突然,但第一期看完观感不错,作为综艺有可看性:郝杰好好笑、胡国瀚和沙漠可以磕(不是)……也没有把青年导演搞创作当成奇观呈现(就是在拉踩隔壁):人选有代表性、节目中穿插了知识点和现象……值得观望下
看陈凯歌导演每次点评,可以把一件复杂事情的内核提炼出来并说的如此精准简洁,语言能力很强
从余皑磊手中的烟被蒙上马赛克的那一刻开始,这个节目本身的好坏就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很多东西和希望又要被吞噬殆尽。
制作团队是《演员请就位》那个吗?节奏各种都很像诶。比鹅的好看多了!
真正像一个真心鼓励新人导演进行创作的节目了。没有多少花头,真的在以导演为核心,每个人有他们独特的风格、追求、热爱,各有特色,每个人的短片也都各有千秋,不论质量高低但可见用心创作。包括影评人在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很在理的评价,而不是哗众取宠。总之,它做到了这类节目该有的效果,尊重电影,热爱电影
一档聚焦电影的综艺,做到了尊重电影,实属难得。它以微缩的形式向大众呈现一部电影从筹资、拍摄,再到面向观众(影评人和大众)的全过程。最喜欢影评人点评环节,他们唇枪舌剑,提供不同解读角度,各种观点在此碰撞,批评赞赏都不避讳,非常精彩。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知人见性。真人秀的“真”,做到了。绿灯会成员里,最让人意外的是陈思诚,他算是理性派,从监制、类型片熟手的视角给出建议。很意外的是,他还成了氛围担当,在现场暖活气氛,在片场亲身示范。电影从业者抱团取暖,薪火相传,在疫情之下看到这种情景,显得尤为可贵。
看了第一期,绿灯会几个投资思路很清晰了,陈凯歌典型的只投我喜欢的能打动我的。他看郝杰的时候那眯了半场的眼睛里都有了光,对郝杰说话时那个惜才之心溢于言表!刘震云不愧是喜剧出来的投易小星很正常,但投王珞丹那里有点太快了,感觉刘老师的投资款来的有点太容易。舒淇就投资小白,啥都想投,又下不了决心。陈思诚的定位更像监制一点会考虑投入产出比。
11年看到郝杰的光棍儿,12年看到李杨的盲山盲井,大概确认是自己非常喜欢的类型,13年看了美姐,当时并没有看first颁奖礼,没有看到他的意气风发。后来郝杰悄无声息,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猛然发现开拍有郝杰和影志,非常开心,前几期也因为他的人物设定和市场接受度非常难受,终于看到第七期,虽然感觉郝杰未必真的那么社恐和内倾,但是看到陈凯歌对郝杰退赛说的这番话,感觉这个节目对我来说已经很值得了,最后结果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比隔壁好太多!起码看的出是想好好拍戏的。选的年轻导演有的有不错导演作品,有的甚至有奖项,虽然因为各种原因现在没作品了,但是有水平那种,不像隔壁故意找烂片导演话题导演来搞热度!来污染观众眼睛!每个导演介绍自己介绍作品理念也都很认真,前三个都是紧张的不行,“紧张说明有敬畏之心”陈凯歌说的没错,起码说明人家尊重啊有认真对待啊!绿灯会大佬发言也很认真,两个老爷子很可爱有点幽默,陈凯歌发言很有水平又非常抓人,看人看作品都好准。现在看来,没搞隔壁撕逼吵架那套噱头,有认真拍戏的样子
1、万万没想到,胡国瀚一条剪不进去的镜头是真的剪不进去的。当年郝杰的《我的青春》遭遇差评,时过境迁后,他气不过,自己放出了导演版。不知道节目结束后,我们是否有机会悄悄地看到那条被delete的镜头。2、不像隔壁以撕X来制造综艺感,奇异果竟然是由刘震云老师来包办笑点。“表哥”郝杰是“村里的”,刘老师何尝不是,他的聪明与狡黠,他的小人得志与自黑,都表明他很好地拿捏了综艺咖的自我修养。3、表现人的不自知的《冯海的梦》其实也很不自知,大师级的内涵与外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傲慢与过时的美学。4、易小星是小丑,但还算自知。王珞丹被1分,几乎是鹅组式的“恶毒”了。彭宥纶的被迫害妄想症,也许只是人设,不必同情。就算是真的,也只是真相而已。个人比较认可的是美学与类型比较清晰且不凹人设的沙漠和胡国瀚。
真的很好看 踏实真诚又纯粹
本来想给两星,多的一颗星给刘震云老师。低分原因:沙漠拍的短片是不错,但是对于影评人说一点实在话就被全场攻击实在看不惯,连续两次选题都这样确实很圆滑啊(虽然我也有时候看不惯影评人,但对于这种饭圈化的行为更不爽)。还有一点就是本来吐槽大会让我对张绍刚黑转路了,但在这个节目上作为主持人还是极为主观的行为让我发现他还是他,一点没变。
没想到陈凯歌这么逗哈哈哈哈哈哈,陈思诚:那就是凯歌导演的学弟。陈凯歌:不提这出。
陈凯歌对郝杰说的每一番话都是这个节目的关键价值。
看着绿灯会上四位大佬轻轻一拍就是十万,又燃又心酸,六位青年导演被拉到节目里塞钱给你拍片,言语中又经常透露着“不用给那么多我不差钱”,而我们团队昨天还在为了一万块钱的方案加班改稿跟傻逼甲方周旋,拍摄自己电影的计划遥遥无期。能看到很多现实却矛盾的行业生态,比如专业影评人和观众的评分差异,比如行业大佬鼓励艺术创作,市场却只接受通俗娱乐的表达。把行业生态简化理想化砸钱给本就不缺资源的导演虽然让人唏嘘,但也不影响我每次听陈凯歌导演说话时都感动得不行。PS: 胡国翰好有魅力~PPS:不想看颁奖了,就这样吧…
阵容比隔壁升级,但真的就比隔壁好看吗?至少没有隔壁那个跳梁小丑远叔叔疯狂蹦迪,一个完全不懂电影的混子,在节目里大放厥词,讽刺、滑稽、可笑、无知,他的出现,更像是当下电影评论乱象诞生出的畸形怪。
开播快一个月了完全不知道这档节目,凯子哥从鹅蹦到奇异果啦。刘震宇没想到这么幽默,凯子哥看人眼光真的非常准。易小星那破故事要70w???黎耀祥的戏份还不如郑恺同事多,真tm无语。
门外汉影评人展览……不过论做综艺,找噱头,搞爆点,爱奇艺跟腾讯没法比,腾讯多会搞,人家能找毕志飞……
目前看了第一期,没看隔壁鹅厂的节目,不拉踩,单说观感,当个综艺真人秀看,能图一乐,几个导演也算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吧(如果其中个别能算导演的话),至少矛盾点制造出来了,而且基本上从他们的谈吐还有面对项目时候的态度基本就可以看出来,谁是真的为了电影,谁是想通过电影获得一些别的东西的,这倒也无可厚非吧,本来电影就没有那么纯粹。但光逼逼没用,还是得拿短片作品说话吧,会继续观望一阵。(支持一下郝杰导演,营业不容易哈哈,之前朋友圈半年发不了一条,今天一天发了六条,笑死)|一直追到现在,沙漠和胡国瀚是我追更的唯一动力了。其实谁会真的把它当帮扶市场来看呢,也就是当个真人秀乐一乐。不会有人真的以为王珞丹这样的人转型做导演会有无数金主咔咔给她投钱吧?|刘震云太好笑了,这综艺一半的笑点都是他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