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因为爱着你的爱,所以梦着你的梦。
哭着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总是不屑或说不懂中国式的亲情——把许多因为时代不能或自身错过的梦想都寄托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子身上。
但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是人性的坚韧与顽强。知青返城,改革开放,作为父亲的老丁,由于文革错过了念书的光景,返沪之后愈发感受到无法养家糊口,89年选择举债前往日本学习和打工,后沦为黑户,无法往返于中日之间。同为知情的妻子守着女儿清贫的在沪生活,一家人希望送女儿出国念最好的大学,父母深信知识改变命运。
女儿很争气,考上纽约大学,从医。母亲机场送别女儿,8年前在此送别丈夫,8年来也猜疑也难熬,如今又送别女儿,悲从中来。女儿从东京转机,见到了8年未曾谋面的父亲,中式的亲情是不寄予言表的,于小事女儿深感父亲的疼爱与不易。父亲黑户无法送行至航空港,在地铁站分别。女儿在陌生的异国地铁里无法自持大哭。
一直与女儿同寝同食的母亲自女儿出国后开始申请美国的探访签证,可惜星条旗不懂得这位母亲的心情。拒签11次,第12次终于成行,历时6年。母亲同样选择从东京转机前往纽约,行前理发,做新衣,眼角眉梢皆是笑容。72个小时的转机时间,13年未见的夫妻同游东京,所有的误会都消散,所有的苦痛都值得。父亲再次送到地铁站下车,隐忍的爱情下是车窗外的泪水和车窗里的泪水。母亲探访顺利,女儿在美优秀、独立、开朗。
尔后再经两年,女儿开始医学实习。在日打工的父亲决定离开生活了15年的日本,又做清洁工、又做工人、又做厨师的父亲感到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返回祖国。在沪买了新房,母亲煮粥等待父亲回家……
女儿说父母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我相信老丁一家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好的日子正在到来。
他们一家三口,历经15年,皆无怨言。女儿没有埋怨父母让她压力太大,母亲没有埋怨丈夫多年未归,父亲没有埋怨时代的不公。
他们认命而坚韧的走下去,有太多的泪水与苦难,却从来没有认输。我没有看到纪录片里他们絮絮叨叨说自己的不易,都是乐观坚强的按部就班的好好生活。
他们爱着彼此,懂得彼此。
想要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含泪生活,好好生活。泪也是苦,也是甜。
2 ) 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人生的跌宕默默迎送。
這是NHK一如既往的紀錄片優秀作品,優酷上面有視頻供應。
我在一個工作日的晚上,一個人在家看完了這差不多兩個小時的故事。
內心是難受又振奮,生活也是這樣,悲喜交錯令人唏噓。
想起那句俗套話:死都不怕,害怕生么?生都不怕,還怕死么?
我時常都覺得人生就如遊戲,只有兩種狀態:生和死。
這個大富翁遊戲里,一日你不破產,你就無條件地接受遊戲規則玩下去。
直至你贏了你所有的對手,或者所有的對手比你更不幸地先於你破產。
遊戲玩家說大富翁遊戲的精彩處在於遊戲過程,人生的精彩也在於曾經活過。
誰不知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將經歷一連串的惡毒文字精准地磨難。
然而天未必降大任於我,我也未必樂意去承擔歷史使命去殺身成仁。
我覺得我開始老了,開始貪生怕死思前顧後了,我無力承載太多悲喜。
如果活著勢必那麼累,死這個結果對於我們來說,也勢必那麼璀璨。
日本著名“赤穗義士事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很深,詳細可索《菊與刀》。
這47個浪人爲了報答主人,忍辱負重隱身埋名若干年,殺仇慰主后集體自刎。
對於這種高投入低產出並且投資對象模糊的行為,在日本民間推崇備註。
除了君臣忠義等社會正氣外,還強調了忍辱負重成就自己的自我修煉辦法。
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去做了不等價的事,然後獲得世人的一種紀念和恭維,值得么?
我們無需思索太多這個假想,每個人的初戀結束時都覺得是地球末日但是也活下來了。
我最無所畏懼的是我蓋棺定論後人或者旁人對我的評價,因為就是一無是處。
然而我在忍辱負重成就自我的道路上,我深深感覺自己道行很低。
人生最美好的事是過程,人生最痛苦的事也是過程。
我們都知道軀體難免一死,於是有人盡情揮霍,於是有人人過留名。
在這個大富翁游戲裡,每個玩家都有自己的投資方式有遊戲風格。
我應要無需過多在意別人的遊戲狀態,更關注自己的遊戲進度。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去完成。
人生原本就是寂寞的,李宗盛也如此說。
你永遠找不到一個和你一樣的人也永遠找不到一個和你有同樣使命的遊戲玩家。
你只能在熱鬧的人群裡寂寞地丟你的色子,步步為營。
不要相信親情或者愛情,在生存的面前,唯一能陪伴你的是你的寂寞。
好吧,哥玩的不是過程,是寂寞。
其實我也沒多少歲人,沒資格談什麽磨難和憂愁。
只是現在我還有心思去思索什麽是理想,人生的意義是什麽。
哪天我對待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欲說還休欲說還休,那麼人生對我來說是有結果了。
早兩天微博名句,覺得年輕人的生活還應該有詩和遠方。
我想我也從來不曾失去浪漫的衝動和生存的理由。
只是詩于我來說過於矯情,遠方對我來說過於現實。
我覺得我離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之間還有15年的距離,還是一段漫長的路。
於是寄望自己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人生的跌宕必將默默迎送。
3 ) 暖暖
张丽玲把这个片子取名含泪活着,不如说是抹掉泪水活着,这个家庭,三个人,三个地方,分别努力着,最终得到幸福,那是怎样一种信仰。人应该是群居动物,丁大叔一个人在日本,他活在为家庭付出的信念里,大概就如大叔说的这个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始终是高的,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并不高大的男人身上,一天打两到三份工,靠着黑户口就这样一路打工打了15年,牙齿掉到只有8颗真牙,没日没夜只为远在天边的女儿能够有个幸福的未来。这样的付出大概也就只有父母这一代人才能体会?
92年出国潮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相似的例子,一个邻居只身到了日本,打工生活,可惜幸福的家庭没有那么多,数年后听到了邻居离婚的消息,依然每月能够收到丈夫的血汗钱,依然一个人抚养着女儿,她再也没有盼到丈夫回来。
扯出去了一点,我们父母一辈,应该是新中国最苦难的一辈,成长期的时候遇到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最青春的时候遇到了上山下乡,好不容易儿女长大了,又碰到了房子疯长的时代,一辈子辛苦节俭或许也只是能蜗居陋室。片子里上海的老房子里依旧住了很多人,还记得上次回老房子,就是有种世界在变,二小小陋室里的上海人仍然没有变。我们父母大概是最希望改变的一代,片子里的丁大叔很幸运看到了女儿留学,盼到了女儿出头之日,他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恭喜恭喜!!
片子里最感人的一幕,个人觉得出现在夫妻东京会面的时候,地铁门离出来的妻子,在地铁口焦急等到的丁大叔,门缓缓打开,背景音乐想起,总觉得比最近看的纯爱偶像剧更牵扯心弦,13年了,13年的等待,13年的付出,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3年。夫妻见面,没有夸张的相拥,只是丁大叔上去帮妻子拿行李,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了吧,中国人的含蓄表露无疑。稍前,片子中父女时隔8年未见,女儿为了不让父亲难过故作轻松的样子也很让人感动,果然片头打下的请准备一堆餐巾纸是很好的tips。
《东京物语》是小津挥过来一记现实的耳光,《含泪活着》应该就是张丽玲注入我们心田的暖流吧。
ps:觉得这个背景音乐特别熟悉,觉得和《爱情白皮书》有点像,鄙人算是音乐白痴,说错了不要遭打噢
4 ) 含笑活着
大约在十年前,我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我一直在追看旅日华人张丽玲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恰是她获奖的那部<小留学生>,想来那似乎是我对纪录片钟情的开端.十年的时光就这样静静地从我们的生命中流过,张丽玲和她的记录片渐渐被存放在了记忆深处的角落里,直到今天,无意间在搜狗热门词条里看到了<含泪生活>,被它的名字吸引打开了解个究竟,意外地发现这居然是张丽玲"留学生活"系列的收山之作.居然让我有了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与感慨.我有种一定要在今天看完它的冲动, 终于在深夜十一点从老妈手中抢到电脑,用了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纪录片.
这部用了长达10年时间追踪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上海普通家庭十几年的悲欢离合,老丁,一个在七十年代由于下放农村而失去了求学机会,回到上海只能辛苦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男人,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在89年,35岁的时候离开妻女背负一身债务远渡日本,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个"黑人",一天打两三份工,把挣到的钱悉数寄回上海,8年后,才等到了与将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深造的女儿在东京转机的十几个小时相处时间,因为身份问题,他甚至不能去机场接送; 再5年后,他又等到了与分别13年的妻子因第12申请赴美探亲成功在东京机场转机的72小时相聚时光;再2年后,女儿终于学成就业,他终于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和家.
没有刻意的煸情,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但这部取名为<含泪生活>的纪录片却也让看的人哭得淅沥哗啦,因为如同<三杯茶>,它是一个男人,一个家庭用十几年的时间造就的经历,真实质朴,让人心酸,感慨. 我记不得我有多久没有被电视电影里机场离别的场面所打动,甚至有时还感到夸张造作,然而看到8年前在机场送走了远渡重洋打拼的丈夫的妻子又在此送走远赴地球另一端求学的女儿后的崩溃痛哭,我的眼泪也决堤了,而后父女二人夫妻二人的重逢与离别以及最后老丁离开日本这种种场景无不让人泪如雨下,他们甚至没有我以为会有的拥抱,他们只有见面时并不夸张但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以及离别时不敢互看匆匆挥手后各自压抑的泪水,这种东方人特有的含蓄隐忍的感情表达却让人无比动容与心疼.而每到此时,背景音乐恰好用的是我非常喜爱的<HALF A WORLD AWAY>,感觉用得实在恰当,对于女儿,这确实是一段将跨越半个地球的飞行,而对于离开家15年的老丁,分别15年的夫妻,又何尝不是如跨越半个地球一样漫长的人生旅程呢?一家三口,分散在三个国家,三个城市,这是多么一言难尽的15年?这15年的时间,老丁原本就略秃的头顶更秃了一些,更让人无法忘怀的是他那日渐稀疏的牙齿;而老丁的妻子,过了8年丈夫不在身边,要独自照顾女儿的生活后,又独自过了7年至亲全不在身边的漫长寂寞生活,期间她只与丈夫相聚了72小时,这些,是多么让人心酸的数字,在一个女人的生命,有多少个15年呢?在夫妻相聚时,背景音乐是<AND I LOVE YOU SO>,不得不感叹导演太会选了,这对普通的夫妻让我们无比深刻地领会了这首歌的歌词,而这首歌也无比恰当地诠释了这对夫妻之间无法被时间空间阻隔的爱,最令人欣慰的是女儿的变化,老丁离开时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她,在15年的时间里越来越成熟,漂亮,懂事,优秀.她的成就结束了一家人十几年的分离.
老丁夫妇为女儿所付出的一切,是我们父辈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父母之爱的体现,到了我们这一代,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大概屈指可数了,因为我们在爱亲人朋友们同时,也会爱自己,很难再做到这样全然放弃自我的幸福把一切希望只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于我们而言,也许这也是一种幸福的体现吧,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下一代的爱,当然,这也让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和付出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影片结尾的旁白非常好:"没有感慨命运的坎坷,也没有说过一句怨言,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纵然含着泪,也要活下去!"我只想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做为我们这一代,我们也不要感慨命运的坎坷,不要说一句抱怨的话,更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含着笑,乐观而坚强地活下去!
5 ) 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该怎么开始呢,翻出了硬盘里保存了好久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纪录片。当初本来是想给去日留学的女朋友打气用的,但自己却一遍遍的看了好多次。尤其是关于韩松的那个故事,做为一个置身事外者自己的心绪竟也随着他的起落而变化,当看着消瘦的他终于考上心仪的学校脸上绽出笑容时,我也兴奋地喊出了一声“呀达”,为之叫好也由衷的满足。身上包围着阵阵暖流,我想我应该为这些辛苦拼搏的人们写些什么哪怕是只言片语。
当无意中看到《含泪活着》这部留日生活的封山之作时,毫不犹豫的找来看后,眼眶中已控制不住的湿润起来。这是老丁的生活,当周围看惯了爱情输给距离的种种后,我在想时间距离到底有多可怕,十三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我似乎在和他一样经受着考验,当我在向友人抱怨工作太乏味、生活太平淡,似乎这周和上周、上上周无甚差别时,有的人却在用执着教会我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和成熟。分别十三载再重逢,老丁他没有太多话语,只是默默的在仅有的短暂幸福时光里去为久违的妻子规划合理的观光路线,默默的在去往机场送别地铁里提前转身下车去继续工作,没有太多的言语却早已诠释了一个男人的责任,虽然他并不高大,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是称职的。
我想我能理解为人父母的伟大感情,自始至终没有太多的大喜大悲,没有埋怨没有后悔,是理解是体谅是相濡以沫,十三年这段常人所不敢去想的时光却在短短两天的相见分别中幻化成为一段温暖又百感交集的旅程。
铁道旁老丁的蜗居小屋里,坐在床边的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忙活着的老丁,我相信再不会有猜忌再不会有怨言,这一刻的泪水是温暖的。
最喜欢片里老丁亲自带着妻子游览日本风景的那短暂一天,难得的温馨,难得的轻松。如沐清风般随着《And I Love You So》的轻柔歌声将这少有的美好瞬间沁于每个人的心田。
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爸陪妈在北京看病,不到半个月,已经是三次往返于老家到首都,我一个人焦虑的呆在上海这座阴冷孤独的城市帮不上一点忙,心中每每想起父母近五十的人了在那么大的城市求人办事,看人眼色,而二十多岁的自己却只能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躁不安。连同事都能一眼看出我的魂不守舍,犹豫中想着周五就买好车票奔到北京,却被爸一通呵斥,说我去了也是添乱,当听到有了好的进展的消息时我也长舒一口气,可想起做为生养我的父母却指望不上正值青年的儿子,还要老爸四点起来排队挂号,心中就无比的内疚。
我没什么权利去质疑医疗体系,为何连一个住院床位都如此费劲纠结,心中也只能自嘲自己一介平头小老百姓的身份。有些事情只能如老丁那样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去实现。我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害怕我分心害怕我旅途奔波害怕我情绪失控。感激我的父母,生养之恩是支撑我走到今天的珍宝。
6 ) 成田车站的离别
成田车站,
8年未谋面的父亲与女儿,
13年分隔两地的丈夫与妻子,
短暂的相聚,
仓促的离别。
如果这是一部煽情的电影,
导演会在这里安排一个热烈的拥抱,
父亲给予女儿的一个宽厚的胸怀
丈夫给予妻子的一份不舍的柔情。
然而,
什么都没有,
只有沉默,
只有默默的流泪。
这就是生活,
面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面对生死离别的无奈与不舍。
纵然流泪,
也要活着!
这周跟本片主人公丁老师吃饭来着,大家都劝他在美国笑着活下去。。。跟我想的不同,他倒不是全为了女儿活着,这么想,人生还有些盼头呢
首先要向历时10年追踪拍摄成此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致敬。像丁尚彪这样底层中国平民,在广州火车站就能找到不少,他们默默付出,不去抱怨太多,不大声喧哗,他们所经受的在许多人看来让人感叹不可思议。只是离开了屏幕,他们就什么都不是,消融在几亿人身边真实的中国脸孔:渺小、朴实和执着着的活着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贵国不给机会,还拦着不让别人出去另找出路不成。谁愿意没事妻离子散的异国生活这么多年,其中的辛酸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只愿这个国家早日好起来,人们不再背井离乡找幸福。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大爱无声 父母把生命的一大部分献给了孩子 含泪活着 任劳任怨…虽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丁氏夫妇 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和丁琳一样努力回报~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那些隔着玻璃车窗涌动的离别。我下车时不敢看你,下车后我在月台凝视你而你不敢看我,车开动了,你飞速瞟我一眼掩面而泣。
老丁不会恨,也不会坐以待毙,他永远挺直腰板,永远在向目标冲刺。诚恳、正直、努力、自控、善良,他的眼泪只流给家人,从不投降。看到这样的生命总会被迫意识到自己有多不堪一击以及无病呻吟。“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太感人了 伟大的父母 哭成泪人~~
跪求女儿从大妈变成女人的过程!
十年的纪录片,不容易
大爱无言。煽情并不代表俗,有时候该煽的情就得煽。老是装酷的人也挺傻逼的。
很催泪很催泪很催泪。以前上海台就放过《我们的留学生活》,看了人要哭的。这里面的老爷叔真是含辛茹苦的上海老爷叔啊!看到就会想到自己的阿爸!这种为小拧奉献一生的爷娘我估计自己这辈子是当不了了我没有这种吃苦精神的。
所有留过学、正在留学、准备留学的人都应该看的,问问你自己,自己人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一度眼泪泛滥。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十五年的坚持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父女、夫妻再见时没有多言语,惟有泪千行。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那个年代人,那个年代的三观。。。虽然无法认同但这一份拼命真的也是挺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