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睡了一个美美的午觉,现在反而睡不着了。然后刚刚看了一个推送,是说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要上映,是一个叫落落的新人导演拍的。 郭敬明,落落,还有那本书,都是我初中最熟悉的东西,但是在看到这篇推送之前,我已经好久没有想起来过他们了,他们就像我那段回忆一样,被我丢在一个被封印的世界里,戳一下,就弹出来。 于是就去看了。 说对不起一两秒功夫,而没关系一生念不出。 这是那部电影曲里的一段话。 我曾经幼稚的时候也想过,如果我从那栋六层高的教学楼上跳下去,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会不会有点内疚,会不会在他们心里,我这个只是随手欺负的人,也有一点重要的位置。 还好我没有自欺欺人地跳下去,不然可能只是给那座封闭的校园填一笔谈资,或者只是多上几节思想教育课,而那些罪魁祸首,依旧嬉笑怒骂,鲜明地活着。 何其不公平啊! 曾经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性格缺陷,对人时冷时热,既开朗又孤僻,自卑,自负,希望,迷茫,独立,攀依,我被所有东西揉在一起,有时候我像我,却不是我。 但是很感谢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感谢我的高中同学们,在噩梦里拯救了我,我是上高中才真实地感觉到,原来世界爱我,原来学校并不可怕,原来同学会开善意的玩笑,原来我也能交到爱好不同却很知心的朋友。 大学也很好,也许是故土难离,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我,曾经抑郁很长的时间,对所有的事情失去兴趣,对未来充满灰暗的想法,我身上长满了刺,每个试图靠近我,或者无意靠近我的人,我都要先阴暗地揣测一番,她是不是嫌弃我,是不是无人可玩时才想起我,我变得孤僻又乖张,一点都不讨喜。 不过我的室友们很好,也许我经常抱怨她们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她们毫无质疑的是满分的心地善良,和九十分的包容,八十分的忘性。 我很满意,世界对我真好。 但是除了我这个幸运儿之外,有人被用“你跟着我混,以后就没人欺负你了”的幌子拐去卖淫,有人被班里的同学下课后拽到班级后面连踢带打,待不下去辍学打工,有人本来成绩前三前途光明,被折磨得信心全无沉迷小说,毕业的时候只考上职高。还有最惨的,本身是个开朗的姑娘,后来渐渐变得神经质,最后一次在宿舍被人恐吓的时候手脚发抖进了医院,以后再也没有看见她。 我呢,电影里那些东西,我都经历过,但我比易遥还绝望的是,我并没有齐铭,更没有顾森西,而且我还在一个封闭的住宿学校里。这意味着,我上学的时候身处地狱,放学之后更无法逃生。我初中的时候疯狂装病,疯狂请假,我的班主任都烦死我了,但我毫无办法,我只想逃离那里。 我会在深夜里拿一个刀片把自己的手腕割伤,看着血流下来。我会在我的课桌被人踹倒之后一分钟之内扶好把书捡起来,因为慢一秒就又会被踢倒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我会在我的枕头被褥被扔到走廊上扔在脏水里的时候,熟视无睹地抱回来,脏着就盖了因为洗一次会被扔到更脏的地方。 那时候,室友心情不好了,就会把我叫到厕所里,胡乱扇几巴掌,食堂排队的时候,被同学们看见,就把我拽出去自己插队。 还有好多好多,我都快要想不起来的事情。 那时候我最想做的,就是站在最高的教学楼的天台上,喊出来像女主最后河堤上喊的那些话。 但生活终究是生活,我厚颜地活着,活到了现在。 这部电影,以我在正常校园生活中长大的男朋友的眼光,已经足够沉重,足够震惊。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远远不够。 因为它还没有把真正绝望,真正害怕的东西拍出来。 真的校园暴力里,没有人站在你身边,你要去死的时候,也没有人阻拦你。 只会有人起哄: 你跳啊!你倒是跳啊! 。
《悲伤逆流成河》这本书我是看过的,11年前出版的,依稀记得当时看完哭得稀里哗啦,是一本让人无不感叹的校园爱情悲剧。
现在翻拍电影,一开始以为是郭敬明自己导的,但没想到是落落。
在我印象里,这本书之后郭敬明就没有什么著作问世了,且这本是他作品里没有被诟病有抄袭嫌疑的,所以对于这本书的电影版本有很大期待。
编剧的地方写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但看完这部电影后的当下,影院里就有人说:原来是部教育片啊。没错,它其实聚焦的是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而不是我们狭义上认为的小情小爱。
呵呵哒,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拍的小时代三部曲画风奢侈过度被批,所以这次基调一转,就变成了具有深厚内涵和现实社会意义的主旋律影片,也是有点醉人。
故事发生在一所高中,背景是90年代的上海,当时大家还是住在烧菜在门外的石库门弄堂里。
真的感叹时光飞逝,现在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可以代表具有上海特色的地方都已经被拆迁了。易遥和齐铭是对门邻居,从小一起长大。
别看都是住石库门的,齐铭家里父母双全,对其疼爱有加,但易遥只有一个母亲,还是在家里给人做精油按摩的那种。
当时也是有阶级的,但是差异乍一看看不出,你还可以遮掩一下。因为生活很艰辛,母亲总是叫易遥赔钱货,还不给她钱置购新校服。母亲也有苦衷,邬君梅把不屑和轻视的底层人民挣扎演绎的很到位。
本来大家穿一样的衣服也无所谓,但就是她一个人没有新衣服穿,把贫穷赤裸裸暴露在其他人面前,就引来了大家对她穷的定义。她很隐忍,一直不吭声,一直很坚强,一直一副眼神深邃的争气脸。
齐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暖男,因为从小在温室中,所以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的生活是很艰难的。
这样的男人和他在一起你也需要变成和他一样的三好学生,遵纪守法,谈一场门当户对的恋爱,但就是犹如一杯温吞水,说不上哪里不好,但总是困囿在舒适圈里,成为他人的榜样,但终究懦弱了些。
他有点像家明,但是至始至终喜欢的是七月。
他无法与世俗抵抗,他也不屑抵抗,因为他的目标是要成为救世主,是要成为道德楷模让大家钦佩的,所以他后来和同样出生于优秀家境的乖乖女顾森湘走在一起就很正常了,俊男靓女活脱脱从偶像剧里走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
他没有那么伟大,他对易遥更多的是怜悯,隔着一扇窗,他可以给到一丝阳光,但终究因为负担太沉重而将他的意志压垮。他从来没有那么坚定,他一直被保护得太好。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男人存在,他很暖,待人温和,但他没有办法为你冲锋陷阵,为你抵挡流言蜚语甚至承担任何的责任。因为他自己的人生也是需要背后强大的支撑,因为他从来没有吃过苦,他也忌讳自己的平稳生活被打乱,一旦有危机的不安定苗头出现,他会选择逃避。
易遥太苦了,憋着难受的苦,母亲工作见不得人的苦,生活拮据的苦,所以带有痞子气息的顾森西和她就更适合了。
因为顾森西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也不在乎什么是学生手册上记录的道德准则,只知道如果喜欢一个人就要尽全力保护她。他就是她唯一的一米阳光,但却给了她活下去的全部勇气;他把她的世界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她让他感受到了什么叫希望;他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在背后接住坠落的她。
这两位编剧给易遥安排得了HPV也是煞费苦心的,也算是生理卫生课的一种普及吧,结合当前社会HPV疫苗热点。
女生得了HPV并不代表女生就不干净,哪怕处女也会得,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男性传染。所以大家要注意避孕和环境卫生,这部片子从这个角度看又变成了生理卫生电影。
齐铭总是会给易遥说教,告诉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顾森西会逗她笑,不在乎她的病并爱全部的她。
但本文开篇就说了,这个是校园欺凌,不是情情爱爱的早恋!所以坏人必须要出现,那些长得丑又爱作妖的搞事情女人们必须出场,就有了从外校转来的唐小米。
她看易遥不爽,就因为她邀请齐铭去KTV的那个晚上易遥昏倒齐铭送她去医院而不能赴约;也因为她在全班朗诵自己的优秀诗歌的时候被去厕所回来的易遥打断而心生报复。女人的气量怎么可以如此之小,她不仅尾随易遥拍摄她在三无妇科诊所门口兢兢战战的无助模样,还在全校范围内传播她得了很脏的病。不仅偷了她治病的钱买零食,还想着法子的整她。
不仅如此,她在行使校园暴力的同时自己也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她之所以转校也是因为在原来学校受到欺负,与其说感同身受去帮助弱小者远离欺负,她自己却成为了歹毒的施暴者,把自己经受过的不堪加倍还给其他无辜者。
阴差阳错下,搞出了人命,两位女主都离世了。
顾森西转学了,齐铭搬家了,故事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每个人心里的那一抹伤痕将会伴随他们成长。
无论是谁,都值得被爱,都值得被平等对待,都值得被尊重。而除了无止境地忍耐嘲讽,你要做的是成为一个斗士。因为偏见,无处不在。
哪怕被所有人否定,哪怕被所有人歧视,你也要为自己穿上盔甲,去战斗,活下去,让磨难推动你更加勇敢。
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Als die Nazis die Kommunist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Kommunist. Als sie die Sozialdemokrat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Sozialdemokrat. Als sie die Gewerkschafter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Gewerkschafter. Als sie die Juden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Jude. 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在德国,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新教神父马丁·尼莫拉的忏悔(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碑文)
十一年前一个上午在购书中心看完的郭四爷原著,作为韩寒粉都毛骨悚然,一个仅凭文字就让我头皮发麻、鸡皮疙瘩的作品。
不知道某瓣有多少连票都没买就过来无脑给差评的。所以本来三星半的片子,我决定给满分。
以上
但愿我的生活能积极向上,让我投鼠忌器,不愿意为了报复那些霸凌过我人丢掉自己的大好前程。
如果我一无所有了,可能真的会报复。
我曾经尝试用比程心还大爱的大爱感化他们,企图换回他们的良知,让他们懂得尊重我。
感谢生活提前教育我,那不可能,有些人压根不懂体谅别人的痛苦,因为没被教会。
让他们也痛苦,或许是对他们最大的慈悲。
易遥跳下海的时候,我一滴眼泪都没有,甚至还想骂她。
现实中你跳海,不见得有顾森西会下去捞你,倒是他们看了一场好戏。
霸凌你的人,他们可能照样结婚生子,对着孩子吹嘘爸妈当年多么牛枇,打得谁稀里哗啦。
很残酷,对不起。
我的爱和眼泪被耗尽了,只剩下对现实的承认。
这世界的弱肉强食当然不正义,但它是千百年的规则。
规则的非既得利者,就是要破坏这规则。
但是,爱没有力量,恨才有。
霸凌我的人,我邀请你的灵魂颤抖。
小说原著结局里四个主角死了三个,顾森湘被小混混侵犯后自杀,易遥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自杀,齐铭因为伤心欲绝开煤气管自杀……
堕胎、流产、自杀,一股浓浓的玛丽苏配置。如果我是编剧,我拿到这样的原著估计也挺发愁的。
由于原著小说过于黑暗,易遥从一个早恋的问题少女怀孕事件,改成妈妈带来的客人误用毛巾传染上了性病,并且电影中数次强调自己没有发生过性行为,是不是求生欲很强了?
《悲伤逆流成河》明明只是一个四角恋爱情故事,一个小女生之间的撕逼校园题材,硬生生嫁接到校园霸凌的主题上。一边打着大柔光谈恋爱,一边又忙着急吼吼的升华主题,我都替导演感到心累。
电影最后一段在海边对施暴者的控诉有道理吗?有。有力量吗?有。但除此之外呢?电影什么都没有,逻辑都站不住的前提下,电影本身的割裂下,不论看上去多么好看,把自己的主题说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没有用。
电影开场就是肉眼可见的难看,不知所云的长镜头,根本没有环境光,走路走的突然头顶打下来一束光,永远大逆光特写镜头,证明这部电影的灯光师真的很用力,这不是电影的拍摄方法,这是MV啊!
演员们都很年轻,主演才19岁,满脸的胶原蛋白,但没有演技真的是硬伤无疑了。可不可以用素人?当然可以,张艺谋挖掘素人的手法一绝,什么样的素人到他手里都能翻天覆地,最大程度跟电影贴合。但如果导演功底不够,用素人表演简直是大规模的灾难。
四个主角没有一个人演技是在线的,所有人都皱着眉头,念着矫情生意的台词,我给你们体会一下这个台词有多尴尬。
“你对我太好了,好的我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了”
“你对我越好,你的感情就越廉价”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以为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突然心疼演员,就这个台词让影后邬君梅演也是灾难的。
女主角最重要的戏码就是校园欺凌的部分,但说实话,校园欺凌拍的太花哨了,一个个镜头拼接,女主角花式180种被欺凌,却没有一种欺凌让我入戏。这种MV式的展示,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拍上两三件真实的欺凌事件。
女主角被欺负之后坐在河边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这时候就会从天而降一个男神出来拯救自己,在男神三言两语的鼓励下,女主角竟然真的开始反击了?她的反击相当凶猛有力,丝毫看不出是一个受害者干出来的。
真正被霸凌的受害者,根本没有这么汤姆苏的帅小伙来帮自己走出阴影。其次,一个人的软弱是惯性的,如果只是别人随便一句话的鼓励就能反击,那女主角一开始就不会被欺负。不是说女主角不能反击霸凌者,那麻烦导演把逻辑讲清楚好不好,好歹让女主角挣扎几分钟好不好?
可以不可以讲一个玛丽苏式的校园霸凌事件?可以啊,那你先把逻辑捋清楚。
女主角被误以为是杀人凶手,于是要去跳海自杀。因为这么一个事件,全校学生就不上课全都跑到海边了,这个高中的老师跟保安都是吃软饭的?你们不是上海的高中吗?又不是舟山群岛,学校后门竟然就是大海?导演不要欺负我地理知识好不好。
还有一个被大家吐槽吐烂了的槽点,校园暴力加害者本身是校园暴力受害者,这个高度没有问题,但是既然反派唐小米有能耐找人修理女主,为什么不先找人把欺负自己的人给修理一下?
最让人恶心的是电影最后彩蛋放出了真正的校园暴力受害者的采访视频。对比之下,《悲伤逆流成河》显得更加廉价,因为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受害者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她们也许结巴,也许长得难看,也许身上有异味,也许性格内向,也许本身就有某项缺陷。他们又或许什么都没有做过,但是偏偏就是那个被霸凌的对象。不论受害者的众生相是什么样的,但绝对不是《悲伤逆流成河》女主角这样的。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接受全班同学的欺凌,无处发泄自己的心事,更没有校草的关爱和从天而降的天神。
《悲伤逆流成河》消费校园霸凌题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说得难听点就是在吃人血馒头。
但是,仔细想想,《悲伤逆流成河》到底有没有意义。
代表观众路人评分的猫眼上,《悲伤逆流成河》9.1,豆瓣评分5.8,。文艺青年和路人之间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割裂。
即使电影MV化、毫无逻辑、消费社会题材。但是大把的人给它打出了高分,这里面不仅仅是郭敬明的粉丝,郭敬明个人的粉丝数量绝对没有一亿人。
那给《悲伤逆流成河》打五分的人是什么人呢?同场电影院的小姐姐们哭成一片,他们的眼泪是真实的,他们的感动也是真实的。
郭敬明的书在成人看来确实无病呻吟,但你不能否认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青春期的小姑娘还真的就吃郭敬明这一套。那么郭敬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既定的价值输出者,郭敬明的输出能力可比无数影评大V的发声有力多了。那么既然这样,郭敬明在一部作品中表达校园霸凌总比堕胎滥交好太多了。
所以悲哀的是,即使郭敬明的吃相难看,但郭敬明的受众们终于开始关注校园霸凌的社会现象,他的受众们也可能真的受到了这部作品的鼓舞。
至于多么有现实意义,还是别想了。
回答一下关于猫眼评分的评论,首先,不能忽略猫眼评分的反馈,因为这就是最广大观众走出电影院的第一反应,虽然大多数电影在猫眼上评分都虚高,但有时候也能反映出来路人和影迷之间的观感。比如说《你好,之华》猫眼和豆瓣评分差别不大。
别一听到猫眼就鄙视路人的观点,就像别一听对方玩快手就鄙视他,都是心胸狭隘。
最后,我能理解有人喜欢这部电影,校园霸凌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国内电影市场缺乏这样的东西,《悲伤逆流成河》刚好顶替上了。我能接受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射进去,但我接受不了把这部电影描述的多么有现实意义。
就像是把我的高中经历重新经历了一样,在学校贴吧里说我被已婚男人包养,天天出去开房,人家都结婚了去当小三,天天想被操是有性瘾呢还是性饥渴,最后还加上了一句听说平时在学校里还挺清纯的然后找了好多人炒这个帖子满学校的说。嗯就像是把我的高中经历重新经历了一样,嗯校园暴力最可怕的是老师也选择不相信你,一样说难听的话对你,所有的同学都孤立你,说难听的话对你指手画脚,大家不分青红皂白的诋毁你,我呢我应该怎么做。你们那个学校的人一个个恶心的嘴脸还记得是怎么对我的吗,教导主任你还记得当时你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我是失足少女吗,班主任你还记得你是怎么和我家里人说的吗,说我行为举止不干净年纪轻轻不学好。所有的污言秽语都对向我。整整一年每天晚上我都失眠耳鸣出现幻听,当时学声乐的时候,有的女生就告诉老师说我不要一锅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我告诉老师我没有老师虽然表面答应但是后来对我的态度完全变了样所有的人都对你指指点点,所有人都孤立你甚至嘲讽你,一直到现在五年了,抑郁症陪伴了我五年,那些难熬的日子没有人知道。我每一次做的挣扎无数个夜里的声嘶力竭忽然惊醒。坚持到现在真的很勇敢吧
还需要多说什么呢,就对我说辛苦了吧
对我说,做到这里已经做得很好了,辛苦了
河坝上那一段嘶吼应该是郭敬明想对所有霸凌他的人的反击。
第一部真正提到校园霸凌的国产电影,为勇气打分!
疼的愈合的都是少女,哭的柔韧的也是男孩,好的坏的始终是母亲,永远缺席的是父亲。
电影与郭敬明无关。总算有人拍妄为之恶了,如果这部电影能让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年龄降低哪怕一岁,也是对下一代的重大贡献。当大雄挨欺负时,只有揍胖虎才是正义。现在法律能惩治小夫了,但胖虎仍然受到过度保护。该罚的罚到位才能保护未成年人。
顾森西就是柯震东那一挂,顾森湘就是郭碧婷那一挂,很容易看透郭敬明的审美。易遥和齐铭的性格看得我一肚子火,长堤发言那叫反抗?女主角受到校园暴力的时候齐铭屁都不放这叫对她好?但是终归是我国第一部讲校园霸凌的院线电影,算了。众口铄金,舆论杀人,施害者躲在“团体”后面,受害者则是一个个孤立个体,怎么反抗呢,但这事不该算了。
女 主 有 张 杜 娟 的 脸
说矫揉造作的你们都是齐铭,你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解释就能解决的事要闹到自杀,你们不知道,可是我知道。
号称“国内首部校园霸凌电影”,本质仍然是狗血青春片。唐小米欺负易遥,是因为嫉妒她和齐铭关系好。这不是校园霸凌,这只是普通的“我爱你,你爱她”的三角恋。后来同学们谴责易遥,是因为他们误以为易遥是导致顾森湘死亡的真凶。这同样不是校园霸凌,而是对(被误认的)杀人凶手的道德审判。要么是吃醋,要么是道德审判,被强行扯到“校园霸凌”,再加入采访视频,并进行营销炒作,将本片包装成校园霸凌题材电影,太虚伪,太功利主义。顾森西明明可以为易遥作证,说亲眼看到她收到别人发的短信;易遥也明明可以向警方和同学展示别人发给自己的短信。你明明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却要说一大堆废话,最后还要跳河,这不是自己作吗?和校园霸凌有什么关系?最后,易遥妈先(间接)害了女儿,后来又弥补,连扯平都算不上,有什么值得歌颂的?
我觉得我混在一群哭的上气接不上下气的妹子中间真的好另类,看的时候还频频侧目不知何故,最后交流的时候果然哭的最厉害的都是有过被欺凌经历的,这场电影大概成了她们的发泄地,女主几次情绪爆发演技可圈可点,但是几次对于群体性欺凌过程的描写(女主生病被全校疯传、女主涉嫌杀人被写大字报)拍成了mv快镜则有点令人匪夷所思,本该是积累情绪的过程却轻描淡写意识化了,另外一些台词念出来实在是太尴尬,这电影的中二感倒是没表现在人物性格上,全表现在书面文艺的大段念白上,这点来说编剧要背锅,既然题材都大改了,原著的郭氏文艺腔没必要带到电影里来。不过最后再说一句,虽然没经历过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是仍希望校园欺凌现象能更多的被揭发、被遏制、被制止,希望每个被欺负的同学身边,都有一个顾森西。
主流青春片的进步,在青春范畴内正面校园霸凌,堤坝上的控诉其实也能直指如今的网络暴力。女导演对女性心理的优势体现出来了,那种伴随女主角的幽怨一直都在,在弱化了郭敬明式矫情对白的同时,强化了摄影方面的视觉氛围是相当重要的。
毫无逻辑的狗血矫情青春片。唐小米有能耐找人修理女主,不先找人把欺负自己的人给修理一下?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易遥说给齐铭的这句话也是说给我的。爸妈没打过我,我不能理解有的家长追着孩子打;没和同学吵过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女生会扯头发;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世,我不敢想失去至亲的痛苦。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前一秒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后一秒逛了小吃街笑得像个小傻子。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以后我要更善良更主动一些,或许我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真的能温暖别人呢,我幻想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想到我时会感到一丝快乐,哪怕我们只是擦肩而过过。如果一个微笑一份理解可以救活一个人,一句调侃一声嬉笑也可以杀死一个人。
很高兴影像作品不像小说那般黑暗透底,相比之下,和“非主流”同时期成为校园记忆的原著如此做作;很高兴落落二号作品不似《剩者为王》那样小家子气,但难得又保留了导演文风中那种细腻感;以及最高兴的是,这才是被冠了“矫情”的青春文学,最正确的改编方式。
全程高能高空俯拍慢镜头,柔光美颜全开。郭敬明永远都是45°暖光侧颜美拍的那个长发清瘦少年,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单纯,而没有营养。通常病态的原生家庭是标配,最好是单亲,有个无论何事都会饱受欺凌的女同学。接活时收拾了所有女儿的东西愣是把女儿独用的毛巾落下了,女主她妈用一种无视所有人智商的失误锻造了基本主线。转错短信发生意外时莫名跑向最高楼碰到一下就断的栏杆导致坠楼制造高能戏剧化,以及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阶级落差的纯纯的爱,最后又高能跳河以示愤恨——于是回去我补了1976的《魔女嘉丽》。三星全给女主跳河前那段深省激昂的扣问和结片后路人的采访,主旨一下就沉重了,直指校园暴力这是本片仅有的最大价值。祝票房大卖。#这次我很认真的看完了郭敬明先生的作品#5.5
说对不起,一两秒功夫,而没关系,一生念不出。推广曲《不哭》里面这句歌词写的太美了,不是不肯原谅,而是我们已经美好,曾经糟糕,都扔进尘土吧!电影其实可以表现的更好,但是剪辑和部分演员拖了后腿,题材和女主角加分,台词和男主角减分。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引起我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那它也不应该被称为一部烂片,总之这部电影现实意义大于电影表现!
我滴妈,没被狗吃了的青春原来长这样- -
2.5。从操作上来看,很多地方和《我不是药神》很像。有刺激消费的商品属性,也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校园霸凌、原生家庭、阶级这些议题,增加了如今华语青春片的厚重感。涉及校园霸凌的影片,往往都会以悲剧收场,所有人都是同谋。易遥妈妈带易遥看病那场戏拍得不错,戳中泪点,那可真是卑微的土里开出花来。缺点也很明显,尤其前半段,诡异的摄影、古怪的配乐和自怜自怨的独白,都离人物太远了,不够克制。这几个新人都挺好,目测顾森西和易遥的扮演者会有前途。
女主有点像李惠利,俩男主磕碜了点儿,长得还不如陈学冬呢。小说里易遥流产的情节给改成了得尖锐湿疣,还得反复强调自己是处女,老实说还不如流产吧……“我也想像别的女孩一样,用的卫生巾都是带香味的”这样的台词,全中国大概也只有郭敬明的电影里能看到了……
尽管它不少部分格外造作矫情病,业余影迷还是有勇气给四星的。青春片已然不再吃香,但光线依然孜孜不倦地拍,大概也是执迷青春里的某些元素吧。即使是我们变得目光严苛,睥睨万物,在别人演绎的青春碎语里大概也会有那么几瞬,闪过怀念和怅然。值得称赞挖掘95后新演员上台,面虽青涩贵在元气充沛,表演略僵但是真下力气。原来同龄的人,已经到了登上舞台“演戏”,创造些什么的时候了。相信他们有一些人如果认定世界恶心,以后就会板着面孔熬下去。加油!
演员太灾难了,尤其两个男孩,完全不会演戏,台词能念到这么硬也是很可怕了。同时,台词写的也特别尬,女主的很多台词明显都是写出来的,并不像正常人的对话,是非常不口语和不生活的。整部电影都太过于松散了,情节也注水特别严重。影片蹭了一个校园暴力的话题,却又非常缺少实感,看起来仍是一群幼稚病患者的故事,与郭的其他作品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