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武穴的电影院看完这场电影的,基本上是坐满了。倒是很意外韩寒在我们这样的四线小城市还是有号召力的(不过不得不吐槽一下观影环境的糟糕:小孩子特别多,跑来跑去;大人们刷手机,大声说话。某一个瞬间,我感觉这些人是把这里当成自家的客厅了。摊手。)看完后走出来,我忽然想起当年读高中时,在离电影院不远的新华书店买《三重门》的场景。韩寒大我两岁,当年退学写书的事情,对读高一的我来说非常震动。已经很多年不读他的书了,他拍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我都在电影院看过,《后会无期》很像他的小说风格,散,松,“金句”时不时蹦跶;《乘风破浪》,小镇青年的生活,于我来说有些隔膜,感受不深。那时候我在想韩寒一定会拍赛车的故事吧,毕竟这是他擅长的。没想到到了《飞驰人生》,还真是赛车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类型片的情节架构:英雄落难,泯然于众人久矣,但一直不忘本心默默努力等待东山再起,期间多少辛酸屈辱苦痛都可以忍,到最后终于重回巅峰……本来我以为结局是王者归来众人欢呼,结果并非如此,虽然对沈腾饰演的张驰来可能是完满的。当时在电影院看时,我看周边的人都有些错愕。不过先要说一下我感觉:如果能收一些就好了,往事片段闪回,加上歌曲《奉献》的响起,我没有被打动,反倒觉得尴尬。如果这个地方,能够收一点儿,给沈腾更多表演的空间,让他的表演把观众带入进去,可能会更触动人吧。
我始终觉得本片的主角是赛车,但是单纯展示拉力赛,那不是电影,那是纪录片,也没有多人会看。作为职业赛车手的韩寒,多次夺得赛车拉力赛的冠军,他对于这项运动的热爱自不待言。他需要借助一个故事的躯壳,好把赛车装进去。我感兴趣的是他如何展示他熟悉的赛车?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张本煜饰演的修车工记星,他在给沈腾和尹正算修一辆赛车需要多少花费时,像相声演员报菜名似的报出各个部件的名字和价格,我觉得这对韩寒来说是“如数家珍”;另外一处是巴音布鲁克赛车拉力赛的比赛过程,车辆、装备、赛规赛制和赛场解说,既要做到专业,又要大家看得懂,这一块我觉得韩寒做的是到位的(毕竟是他的本行)。
我本来预设紧张感的营造是来自于沈腾与黄景瑜的对抗,你追我赶,像以前这种类型片所呈现的那样,你的车别我一下,我的车挡你一下,双方情绪极度亢奋,追逐的场面也分外刺激……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没有出现这种激烈对抗的场景,当然这个也是由赛车拉力赛的比赛性质决定的:赛车拉力赛中每一辆赛车是载着两个人的,一个是车手,一个是领航员,车手负责开车,但是拉力赛的赛道特别复杂,单靠车手,很难记住所有的弯道和路况,所以要有一位领航员负责给车手读路书并且帮忙看路和辅助检测赛车的配件状况。比赛也是自己跑自己的,不会出现两辆车正面对抗的场景。黄景瑜饰演的林臻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他成全了张驰。当张驰开过终点线时,林臻东回首看的那个神情是复杂的:他被打败了,但胜利的人却有他的代价。
那紧张感便是来自于主人公面临极端情况时如何选择了。片中的比赛地点巴音布鲁克,电影里介绍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赛道,而沈腾饰演的张驰因为领航员受伤未获得参赛资格,只能独自挑战。电影的后半段,详细地展示了比赛的过程,一路上其他选手不是撞到树上了,就是某个部件出问题,最严重的是坠毁身亡,张驰一路开了过去。赛车这个事情,就是不能犹豫,要全身心专注,把自己和车子逼到极限,体会到那种极致的快感。这份快感,搁到日常生活中,说出来就很鸡汤了,但放回比赛的当事人身上,就是无法形容的幸福,正如结尾出现了《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此种体验,没有参与其中的人,很难体会到。
最后我忍不住在想:张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赛车,那他孩子该怎么办?电影结尾车子飞了起来,张驰带着他孩子坐在车上,这个场景其实不能细想。于是我设想另外一个结局:张驰没有选择赢,他选择了安全地冲过终点线,林臻东终于名至实归地成为冠军。张驰带着孩子回去,继续过着平常的日子……电影可以编织出一个梦来,但梦醒后,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能敢不管不顾飞驰的人生毕竟是少见的。
前半段剧情上只要能打脸就一定会反转,梗埋得太浅一撅屁股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抖机灵抖的让人生理不适,拿些知乎上都烂了的段子炒冷饭,怎么这么能呢?人家疯狂外星人看黄渤耍猴,你这是把观众当猴耍呢?
有关汽车拉力的剧情方面给人感觉就是又当又立,能看出韩寒是想让观众感受到汽车拉力作为竞技体育的魅力,但普通观众对这项运动的了解肯定少于足球篮球啊,到位的体育电影,不管你明不明白这项运动是怎么回事,至少都让观众感同身受人家的拼搏精神吧。你看韩寒怎么做的,先是让沈腾去搞车的时候扔一大堆超过剧情需要的术语强行抬高门槛告诉你“别花功夫看懂了没打算让你懂”,再是把频道切到五星体育给人看比赛转播,用紧张刺激的镜头试图让观众忘却前一个小时的昏昏欲睡(我要客观的说这一段的确还可以但你为什么不直接拍纪录片?)。但还是拧巴着要耍帅,就差没拿个大喇叭在耳边喊“你看老子就是玩这个的!高不高端!厉不厉害!牛不牛逼!”
一边觉得观众太low不配理解你,一边贺岁档上映求着人来看,你不是whore是什么?你牛逼你把最基本故事讲好啊,你这一半喜剧一半实况转播的,几个意思?儿子这条线你埋了你就讲啊,那几个符号人物你倒是让他们起作用啊,合着你自己把故事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观众看不明白能让你觉得自己特别牛逼?没本事还装逼,倒胃口;而建立在把观众当傻子的基础上的装逼,就是坏了。
飞驰人生和疯狂的外星人我是同一天看的,今天想想人黄渤让老外吃了屎,老外可是带着家伙冲人家去了,我吃了飞驰人生这乌烟瘴气的东西,只是坐这里骂骂人,挺客气了。
两颗星。一颗心疼沈腾一颗给钢管舞的尹正。韩寒你这装逼犯早点走正道吧!
飞驰人生,1分 韩寒拍的这是什么,励志片,竞技片,喜剧片,还是什么别的片?
说竞技励志片吧,着实没什么剧情,主角的历程一帆风顺,没有付出努力,也没有经受什么磨难,故事开头就一直扯段子,最后毫无张力的比了个赛,还成了两个人的独角戏,没看出竞技的紧张刺激,如果说专业性强,那么抱歉,除了专业的词汇和比赛时间规则,实在没看出来拉力赛和《汽车总动员》有什么区别。
说是喜剧片吧,笑点又着实牵强,都是那种他一张嘴观众就知道包袱在哪的段子,并不好笑,主角等人的眼中还常含泪水,深情饱满,胸怀梦想,说是喜剧片也不太合适。
说情怀片,写实片,一会儿认真的说孩子上学,公司业绩,股票影响,面上过不去不上舞台,一会儿又扯的没边了,轻而易举的跳舞拉到赞助,看到以前车辆的夸张尬笑,考驾照时候的硬塞笑点都跟写实格格不入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片儿呢? 答案是这就不是个片儿 也可以说是毫无营养的流水账烂片
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韩寒这个人,让(曾经)韩寒的多年老粉来说一下,韩寒文体
了解韩寒文风的都知道他最擅长的便是这种煽情一下然后塞段子的搞笑方式,他所有长篇小说《光荣日》《他的国》《长安乱》《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1988》等等都是这种表述方式
看到部分写实片段,贴近生活,比如孩子户口,经理谈拉赞助,光辉岁月等等,可能你会想韩寒是可以拍出认真的竞技电影,写实剧情题材的作品,只是不去拍而已
其实是他拍不出来,文风一概如此,就算是个完整的故事他都讲不好,他所有的书籍,都是段子,韩寒很聪明,但是他真的不会写故事
反观郭敬明,倒是都是故事,所以当初韩寒拍电影的时候粉丝们都是很慌张的,因为他的书根本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根本没有故事,绝对干不过郭敬明,结果后来粉丝力量庞大加上抄袭营销等等让韩寒卖了不少钱,也成为了能卖票的导演,所以会让人产生以为他会讲故事的错觉,有疑问可以去看看他以前的小说
于是电影中的一切都很好解释了 影片中说着“有的靠人设,有人靠本事” 于是影片就开始靠人设了,所以看过之后你会发现,沈腾,儿子,黄景瑜,尹正等人除了人物设定之外,基本上记不住任何情节,因为根本就没有情节,更像是在凑数,也像是现在的码cp。 就算是人设也立不稳,结合了一点写实,一会儿又跑偏了,让人物除了性格出现分裂,在故事上立不住 关于受到好评的比赛,哪有比赛,不就是沈腾和黄景瑜的独角戏吗😂,其他车手根本没有样子,只有他俩而已吧,国外演员着重介绍了半天,结果一点没用上 让我们简述一下剧情 车王张驰去申请重赛资格,自己一直侮辱的老对手并没有刁难他,反而给他敞开大门允许重赛 插叙,之所以被禁赛是因为捡到一个孩子,想给孩子弄个户口所以和人家玩地下赛车,被抓了,所以禁赛 得到资格之后张驰找到了以前的战友,战友没有责怪他也很支持他,两人要重振雄风 两人去找经理要车,经理给了一台车架子,得到车架子的同时,又得到了以前最佳修理员 顺利的得到赛车,得到赞助,还得到了竞争对手的鼓励 助手也顺利的翻车,人受伤车报废,影响比赛 竞争对手帮他顺利的修好了车 张驰最后在残血状态顺利的对决扭转乾坤,然后挂了 故事完 这种故事架子,喜剧掺和写实的是没法给人感动的,你要么就光喜剧,要么就光写实,这种笑着笑着就感动的哭了的东西并不是没有,前段时间的《我不是药神》就可以这么说,他的笑点是建立在推动剧情上的, 而韩寒的文风乃至作品笑点就只是段子,对剧情根本没有推动,教练车炸了,尹正摸错车这些笑点,对情节毫无推动作用,只是为了塞段子而塞段子,最后通过演员表情还想给人一种想表达心酸的感觉,但是不好意思,实在看不出来心酸 根本就没理由的流水账,凭什么让人感动呢 没真情实感靠着一时的营造,那跟看剪辑mv没什么区别,只能骗骗小姑娘了,估计泪点低的姑娘,可能会落泪(在经理唱光辉岁月的时候)但是实在是莫名其妙 尽管又是一个流水账,却比抄袭《新难兄难弟》大纲的的《乘风破浪》要差很多,《乘风破浪》还有点值得回味的点,比如邓超差点上了他妈(其实是抄的《回到未来》)而这一部,你看完之后,却没有了任何值得回味的地方 总体就是流水账加个人风格浓重的段子的emmm视频 ps:还是营销与推广,实质上跟网络大电影基本上没差了,如果主演不是沈腾,导演不是韩寒,不挂着他们两个的名字,你在看电影,只不过是两个人莫名其妙嘻嘻哈哈的不明所以而已
从韩寒出书开始,大聪就觉得韩寒非常能抓住时代需要的情绪,这应该是一种天赋,韩寒年少成名,用最不需要成本的方式打开自己一片天空,当文字的力量到了把控范围的天花板时,当人们的时间变成碎片化时,韩寒用他的成名在望,做起了电影导演。
我不喜欢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因为太PPT和段子手,而且对白金句用力过猛,导致缺失电影感,但是也从《后会无期》能看得出来,韩寒野心很大,想要努力阐述各种深度思考,最终却流于表面。
但韩寒却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要做熟练的导演,就是要多拍多练,这样才能把自己要表达的很好的转换成影像语言。”
所以在韩寒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中,我们看到了更成熟的镜头语言,还有更流畅的叙事,更丰满的人物关系。
到了今年这部《飞驰人生》,韩寒的第三部作品,影片相比较于前两部更流畅,剧情一气呵成,100分钟的剧情里,可以感受得到韩寒的放松,韩寒不再搞太多大道理,而是用人物的遭遇和结局,去让观众悟到影片的主题。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韩寒的作品的松弛和自信,大聪也从《飞驰人生》中去体会到,韩寒这次就是想把故事说顺,笑梗铺好就够了。
这也让我能体会到,韩寒当初拍《后会无期》时,恨不得把自己所有想法都表达出来,但到了《飞驰人生》,韩寒活成了片中少年热血的样子,用最能表达自己赛车生涯心态的方式,去诠释了这部电影。
喜剧电影不是让人笑就能成功的,不然段子手电影早就成功了,韩寒的作品最招我喜欢的地方,是他把他讽刺幽默的文字,放到了影片里。
比如《飞驰人生》的张弛,好面子,爱吹牛,仗义,善良,有属于自己的一番热爱,这样的人设,就像我们小时候院子玩在一起的小老大哥,亲切且充满年代感。
所以张弛所闹出的笑话,自然而不做作,当我们都长大的时候,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曾经那位小老大哥的举动,就显的小老大哥非常充满喜感,但又让人颇有感触。
张弛这样的人设,其实和《乘风破浪》的徐正太很像,也和《后会无期》的冯绍峰有几分相似,这应该可以说就是韩寒的御用人设了吧。
而且深深打上韩寒作品标签的,还有拉力赛车,韩寒因为是国内拉力车赛届实力选手,赛车也是韩寒钟爱的事业之一,所以对于拉力车元素在作品上的运用,对于韩寒来说, 简直就是信手拈来,而对于观众来说十分新鲜。
这也是韩寒非常聪明的地方,这次《飞驰人生》主要故事就是从赛车出发,看影片的时候,更让我们体会到了韩寒作为赛车手时,那些有趣和惊险的经历,我相信片中的赛道和遭遇,是韩寒切身体会过的。
《飞驰人生》这标题,让我想到了韩寒早期的文字作品《像少年啦飞驰》,书中讲述了主人公一塌糊涂的校园生活,成天混日子,后来沉迷于研究改装汽车,在经历各种人情世故周遭的事情后,最后主人公用文字来赚钱,发表了小说,拿着小说的稿费,开了一间改装车车铺。
虽然《飞驰人生》和《像少年啦飞驰》不是同一个故事,但同样喜欢赛车的主角,一样拥有少年飞驰热爱的心,让这两部作品多少有了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韩寒一直在向这个世界挑战,反精英反雅致,粗鄙化与幽默化携手而至,所有梦想被凝缩成“飞驰”,主角在韩寒的视角里,一起绝尘,远离熟悉的地方和人群,超越终生和现实,作为赛车手的韩寒,他让他电影里的张弛,也去讨伐和对抗世界。
这么多年后,韩寒也从谢霆锋活成了高晓松。曾经那位放荡不羁的辍学少年,如今奔四迈向准中年,很多人和事不再重重砸下去批判,而是轻轻拿起端详。
《飞驰人生》或许已经拍出了韩寒的一半人生,就如阿信唱《一半人生》的主题曲:
“在某个清晨,回望我一生,活得虽认真,却微小如尘。
想要唱首歌,去唱哭别人,最后却是我,满脸泪痕。
早告别青春,活成了别人,经历的时代,已如此陌生。
年少时的话,又不敢承认,低头在人海,浮浮沉沉。”
是的,作为80后代表的韩寒,他代表了我们80后,一样有着梦想,一样对社会有着复杂感情;但韩寒又不能代表80后,因为那是他的经历他的人生,80后最不愿意群体认同,而是需要独立空间。
以上这些,都是大聪定位于韩寒的人生经历,以及和《飞驰人生》结合得到的观影情绪,但这不能完全说《飞驰人生》就是一部完美无缺的电影,如果把影片拉到电影大市场遛一遛,还是能看到很多硬伤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说,张弛人物的塑造上,人物动机构成十分薄弱,他被禁赛是因为违规开快车,目的居然是为了小孩户口读书问题,这样的设定太假了,张弛在没被禁赛时,不是说了拥有一切吗,小孩读书问题怎么会是个问题?国际学校恐怕都是随便选的吧。
而且张弛和小孩的关系,也只是蜻蜓点水,小孩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并不能理解张弛身边有个小孩的作用是什么,为了表示张弛善良?有爱?喜欢小孩?对以前滥情负责?
如果真要加入这样的父子这样人物关系,需要更细腻的交代好。
如果再深究,张弛的心路历程(人物弧光)转变其实不大,不管是在亲情上,事业上,张弛从开头到结束,内心都没有太大的波澜,只是说各种事件阻碍了他前进的道路,这样在人物设定稍显单薄。
此外为了营造整部影片满满的笑点,影片在一些剧情的衔接上,跳脱性还挺严重的,而且笑点因人而异,如果有一长段笑点都不能引人笑的时候,剧情的节奏就会产生停滞感,比如张弛和对手初次见面那段,小孩想象的天马流星拳,还有他们半夜偷车架那段,都有些冗长和跳脱。
但好在张弛由沈腾主演,营造的效果非常好,这和观众对沈腾的了解关系很大,要是一个不认识沈腾的人去看这部电影,喜剧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但总体而已,影片非常符合档期和国人的观影认知,因为大家都知道韩寒,大家也都了解沈腾,这样的代入感,可以消除影片很多的瑕疵,让观众更能进入韩寒的语境,去体会张弛的飞驰人生。
《飞驰人生》的结尾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却让我很感动,张弛的赛车飞驰的那一霎那,其实致敬了雷德利.斯科特的《末路狂花》的结尾。
在《末路狂花》里,两位女主从家庭主妇形象,转变成为自由为选择而斗争的崛起女性。
在《飞驰人生》中,张弛用最冒险的油门,让赛车和自己真正飞驰,为了心中的热爱,为了自由。
在电影的最后,张弛是活着,还是死了?这是一个问题。撇开所谓的“无论结果如何,他的精神、他的灵魂始终活着”这种套话,来谈一谈我的个人理解。
明显韩寒想要塑造出一种薛定谔的张弛情景,没有具体点明生死,许多人的不同表现虚虚实实。但死的结果在我心中占了上风。
似乎除了那位滚落山崖的选手有个镜头是被推上了救护车,而不是就地凉凉,说明老司机翻车也有生还的可能,其余都直指其死亡结局。
先说孙玉强。在赛车失去联络之后,他立即扔掉麦克风,冲去抢了一辆摩托车,向山下驰骋。摩托车能干什么?张弛的车失控后即将掉下悬崖,坠入海中,显然摩托车无济于事。他去干什么?他去发泄,去释放,他是一个身经百战、极富经验的领航员啊,在他知道张弛没有减速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了。这更是一种逃避,逃避直面张弛的死。在前一个失误的选手滚落山崖时,大家都聚集在显示屏前,孙玉强也是。但这次,轮到他的朋友了,他不忍心。他在一切尘埃未定却又命中注定之时就离开了。后来他滚落摩托,倒地痛哭。
再说林臻东,他说“你为什么这一次非得赢?”,从整部电影不难看出,他对张弛是一种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他主动提出帮助张弛,在真人秀给他尊严,在赛前帮张弛修车,这一切都是对张弛的珍视。如此,这句话包含的便是林臻东对他坚持不减速造成死亡事故的埋怨。你还有大好人生,你还有很多时间,你还有孩子,还有父母,还有兄弟,还有……为什么偏偏为了梦想与极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你本可以下一次赢,甚至可以在我离开国内赛场后每场都赢,为什么要做出这样走向死亡的选择呢?
然后就是张弛的儿子小张飞,最后张弛吐槽“你真是坑爹啊,你同学的爸爸是个飞行员”,却在飞行员爸爸腾空而起之后,也让赛车飞了起来。这里有两个细节。其一,张飞拿着硬币投进了投币口,赛车才变形。在生活中,硬币与扭蛋象征着孩子的小小心愿,在此处是否能够说明这一切都是张飞的幻想呢?目睹了父亲坠海,他多么希望当时父亲的赛车也能像飞机一样凌空而起,再安全着陆啊。赛前,张弛也说,赢了这场,我就带你去找那个同学爸爸算账。可是赛后,父亲已逝,愿望难圆,只能通过幻想暂且慰藉。其二,赛车升空后转而变为卡通画风。在林臻东第一次到张弛家时,脑洞大开的小张飞就脑补了特技满满的两人比武画面,这一点更为这一切皆是虚幻埋下伏笔。
至于张弛冲出山崖时的画面,慢镜头、腾空、眼前灿烂耀眼的太阳、脚下波澜壮阔的大海,不禁令人联想的《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伊卡洛斯代达罗斯的儿子,与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翅膀逃离克里特岛时,他因飞得太高,过于靠近太阳,双翼上的蜡融化跌落水中而丧生。伊卡洛斯追求的是自由,是太阳,而张弛追求的是胜利,是极限。二者都为了所追求之物即理想而失去了生命。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与悲剧性的结局,却巧妙地避开了这类“昔日王者复出,对抗后起之秀”电影的套路,既避免了主角光环过于浓重,又避免了如《恋爱回旋》那样的毒鸡汤。在你思索张弛是生是死之时,他五年没有实战、赛时没有领航员却赢了比赛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
因为这是他用生命换来的一场伊卡洛斯的陨落。
在看完《飞驰人生》的点映后,首先想到就是和影片主人公的名字同音的两个字:张弛。
因为与之前的《后会无期》、《乘风破浪》相比,这部片子的成熟度明显高出一筹,导演在叙事中完全脱去了“玩票者”的面目,开始张弛有度。
说“张”的部分有度,是因为赛车戏实在拍得太hardcore了——从没想过能在一部国产电影里用上这样的形容。我们这代人最早的“车戏”启蒙大概是《神探亨特》里看着每集必有的警匪追车,而最早的“赛车”启蒙大概是港味F1集锦被翻译成“冼拿”的塞纳……直到步入中年,《速度与激情》已经可以在影院里跟迈克尔-爆炸-贝一样把我们轰睡着了,也不能怪我们审美疲劳来得快,毕竟实在是见得太多了。但是国内的赛车戏,能让人看得血脉偾张的体验真是没见过。毕竟“车戏”在国内是个怪圈,一方面好像每部宣称“大制作”都一定要弄段飙车戏,哪怕像《动物世界》这样跟车八竿子打不着的也要拍一段仅仅发生在主角YY中的追车戏烧掉一堆经费;一方面则是有必要用到车的镜头能省则省,有过朋友写的戏,制片主任为了能多省点经费建议“要不就拍个轮子的特写吧”——两种极端都毫无平常心可言,自然也就不会有打磨细节啃下硬骨头的匠人精神。
而这部片子,在前半段主角回忆中的停车场飙车戏都很到位,让人不得不期待高潮部分会有何表现。而最终在巴音布鲁克的赛车正戏也的确不负众望地称得上一个“燃”字。而这自然是克服了诸多困难才有可能完成的,比之片中攒车时机械师报菜名般报出的一连串赛车配件只会多不会少。以至于在放映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中,即便没有观众问起相关问题,韩寒还是忍不住了主动“回答”了:把70多辆卡车开到巴音布鲁克多不容易;在紧挨悬崖的1400多个弯道上拍戏始终战战兢兢,生怕意外发生来不及去到10小时车程外的医院所以准备了直升机;天气稍有变化就得歇菜,下雨不能拍雨停也不能拍因为扬不起赛车必须有的沙尘……于是前后超期一个多月,之前的文戏留下了很多遗憾……
而这些遗憾,也许包含了本来看起来会有更多戏份的父子互动(我们只有在高潮部分男主的回忆中看到一鳞半爪);也许包含了更多的配角人物在他们看似“没有发生故事”的人生里那些真实痛切的片段……然而从整片来看,这些小小的“遗憾”也许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它让“弛”的部分也有了度,有了节奏。
写作出生的韩寒从不欠缺言说欲,而这种言说欲其实已经被将近二十年来伴随在其左右的争议性禁制了太久——如果他不是个赛车手,也许我们早已听不到他说的任何言论——谁也不能给体育新闻的赛果留个空白给领奖台打个马赛克不是?
于是当他开始拍摄电影时,我们看到了这种言说欲在影片里最直白的表达。这构成了《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里众多的“金句”。这种“金句”让营销变得省事了,但对电影的真实感和节奏其实是有损害的,毕竟不收钱的段子说多了的人物只能是哲学家,互刷嘴炮的场景用多了的导演就成了伍迪艾伦。而在《飞驰人生》中,这样的金句少多了,也许只有一句“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才是真的过时了”,还是用画外音说的。
这也许可以理解为导演对直接的自我表达不再那么热衷了,对“观众能够看到什么”更为在意了。
所以我们才会在“文戏”的部分收获节奏舒适的喜剧感,《后会无期》里那样情景喜剧式的拖沓单场戏不见了,所有的“笑果”都不耽误叙事,一如主角团队三人激动相拥时被夹在中间的那位大爷,表情着实可乐,身体却也没有硌着谁。而哪怕仅仅做到这一点,也已经比大部分国产喜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沈腾是个优秀的喜剧演员,优秀在他不止能演喜剧。可惜在麻花自己的戏里,似乎越来越没有了他的发挥余地。在喜剧里演一个落魄者是不容易的,你没法像在《药神》里徐峥一样往一个维度上使力,一不小心就会轻飘飘,构成对卑微者的侮辱;而矫枉过正则会显得卑琐,侮辱更甚。
而沈腾这次发挥得相当不错,当然这也有剧本的功劳,每一个中二瞬间都有一个合格的自黑笑话及时解毒。这让尹正这种过往印象是时常尬演的演员都找到了感觉,总体表现让人觉得是人尽其用,若是表现再好点,简直能让影片称得上是用好小鲜肉的一股清流。但看花絮文章,据说更起作用的是韩寒在剧组营造出的自然欢乐气氛……没被导演死命咯吱的演员,可能也就不会总想着去咯吱观众。
在观影后的一次影迷采访中,有人问起我“这片子里让你最有共鸣的角色”是谁?我当时回答得有点犹豫。因为影片里的男主是曾经爬到过巅峰,跌了下来,又想再回巅峰的一个人,而这样的经历不是普通大众都能完全代入的,毕竟绝大多数人从未见过巅峰的风景。但回家仔细想一想,代入感还是有的: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一个很小的小人物(以下涉及剧透),因为给男主行了方便而被车队开除了,他与男主告别时送上了一块赛车部件,又宣称自己攒够了钱要去环游世界享受人生了……在结尾时闪现众人现状的镜头里,有一个不到1秒的镜头,展现了他实际上在干什么。
这会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共鸣吧?
回家过年,汇报当前。不管爬得多惨,我们也会尽量装出自己拥有一段飞驰人生。
毕竟装着装着也许就成真了呢?
有幸参加了上海的全国看片会。沈腾始终是我的笑点,他就算站着不动我也会哈哈哈的笑起来。这一部不是典型的韩寒风格,融合了一部分开心麻花在里面,整体出来的效果和笑果还不错,尹正真的是惊喜中的惊喜,发挥得太好了。
坐拥资本和声望,不明白为什么第三部了还在拍MV电影。
《飞驰人生》讲述昔日西虹市首富王多鱼因非法赛车被捕入狱、倾家荡产的故事,后来他经过不懈努力,再加上高中同学袁华、班主任王老师的帮助,终于把属于他的荣誉赢了回来。 但是故事还没完,后来他还和马冬梅、大春、孟特娇演了小品《占位子》,还和一个叫做耿浩的人一起经营了游乐园,结果被外星人绑架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有些人啊,你别看他表面上是小鲜肉,其实是杀人不眨眼的狙击手; 有些人啊,你别看他表面上在游乐园做兼职,其实真实身份是海王; 有些人啊,你别看他卖炒饭、偷汽车、求赞助,其实家产有三百亿。
比起其它商业片,它有一种不适的真诚,一种粗糙的感动。喜欢电影里的比赛结尾,中年人(中产阶级)是否该拿出张弛的精神,去解决你们该解决的历史问题,哪怕失控?否则,我们的人生都像那辆破车,一直在矜持,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看似没有修好的可能,我们的审美就一直这么不适下去了。
很简单的故事,比普通的运动题材还少几个转,笑点都是严肃+消解严肃的同一模式,反正还是韩寒那套小聪明电影:话题演员+翻唱老歌+俏皮话,说不上有多好但又强过大部分国产喜剧。比较伤感的是尹正,2015-2019,短短四年就从低配吴彦祖变成了中配高晓松(都不是高配了!)……
nothing special...
比《乘风破浪》好,韩寒终于没有从头到尾填塞年代符号了,但本质还是在推销私货。只见驰不见飞,为了快上那零点几秒连儿子都不管不要了吗?大过年就像看了一部拉力赛的科普电影......
普通老百姓看完谁不想点开QQ飞车呢?
国内少有的公路赛车片 又燃又煽情,被黄景瑜大大的圈粉了,颜值演技都在线啊。少女心啊啊啊 怎么能这么帅 沈腾黄景瑜配置绝了
尹正钢管舞跳得真好,人生如歌…梗如果多用几次就不好玩了,但是就是很喜欢沈腾!!
你人生顺遂无波无澜,没有故事却想要故事;他生活起伏波谷波峰,太多故事只想要结局。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借钱开始的,少年的童贞是从失去梦想终结的。原来捱过多少炒饭的日子和幻想赛车的夜晚,还是要在财富面前善舞长袖绕梁钢管。自尊绣在胸口文在心头,用一千天记住一千个弯道,从没有谁的人生能飞驰。
比想象中稍微好一点,相比之前韩寒的电影有了一些相对正常并且工整的电影意识,不过,整部电影依然非常非常的普通。说是一部励志片,但是每一秒钟都可以感受到导演兼编剧的韩寒那种由内而外的自恋,既不花时间展现人物的境遇,也没有为人物设置太多障碍,一切的情节设计都来无影去无踪,故事线可谓是一平到底,情感表达肤浅得可以。到最后,你可以发现这个不过就是韩寒对于自己人生的致敬,毕竟,他真的从来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的绝望,也绝对不可能拍出真正有力量的电影。
很搞笑,拉力赛超级燃,后面有点感动,居然还看哭了,结局出乎意料,沈腾黄景瑜尹正演的都很好
1、还是熟悉的韩寒风格,没有浮夸的表演和台词,没有刻意地营造笑点和燃点,就是通过一个半小时的娓娓道来,让观众不知不觉中收获欢笑、热血和感动。2、配乐超喜欢,跟电影的基调特别搭,再次在电影院听到《平凡之路》很感慨。3、最后半小时在巴音布鲁克的赛车戏精彩,韩寒拍起自己热爱的领域果然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4、韩寒三部电影看下来,真的是一位很稳的导演,也许出不了经典,但底限绝对是有保证的,真的很棒
沈腾不适合这个角色,前一半开心麻花式的小品段子集锦也很灾难,把影片节奏拖垮,也消减了运动励志电影应有的感染力。后一半的赛车场面完成得还不错,但整体风格割裂,显得不伦不类。
不是,沈腾和黄景瑜第一次见面那段cg和灌篮高手bgm也太尬了吧
最近在重读韩寒的书,在他的赛车场上跑车,走访了他和他的赛车圈朋友们,这么多年他真是一点都没变。飞驰人生比前两部更甚,是韩寒个人性格、爱好、审美趣味的集中展现。前半段依旧充满直男土味冷笑话、抖机灵的段子,后半段在电影质感上有了飞跃式提升,专业度与娱乐观赏性结合满分,看得我寒毛直竖,改装特效、板凳练车好燃,末路狂花直接看哭,每个大男孩都好帅。我不敢说韩寒的电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在私人情感上它击中了我,很久没有电影看完兴奋和感慨到失眠了。很多人觉得韩寒去赛车是耍酷和玩票,多次拿下全国总冠军、成为国内双栖车手第一人之后,大家又说是中国赛车太水。从来人们只看得到风光,苦衷却无法为外人道,但这些对他来说都是过眼云烟了。我想谢谢韩寒,最好的偶像就是,每当你感到挫败的时候,想起他,就好像有了力量。
从第一部的重感觉轻故事到上一部的煽情故事片,再到如今这个标准的贺岁喜剧,韩寒已经确定且自我认可了自己作为行活工匠的身份。曾经的意见表达者如今以拜年逗乐谋生,这没有什么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谁也没有义务必须一直悲壮或者背负什么,只是,从一个人的改变能见微知著地感到唏嘘。
笑点打的太精准了,都被观众猜到了
会感动是因为我耶有热爱并且想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韩寒也不再是一个段子手,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演员选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