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上士出身的红军师长夏伯阳虽然很会领兵打仗,但是他骨子里是个大老粗,不注意军容风纪,衣帽不整,看不起知识分子,伏龙芝司令给他派来的新政委富尔曼是个知识分子,一开始他压根就没看上,竟然对新政委出言不逊。
上行下效,夏伯阳的部队也纪律散漫,居然抢老百姓的东西,政委富尔曼关了指挥官日赫廖夫的禁闭。勃然大怒的夏伯阳怒气冲冲的来找政委要人,还当场发飙。政委利用老乡们登门感谢红军退回抢去东西的机会,巧妙的化解了夏伯阳心中的怒气,深刻的教育他这个同是庄稼人苦出身的红军师长,夏伯阳召开大会公开检讨,士兵们和老百姓更加喜欢这个光明磊落,知错就改的师长,而夏伯阳从此对这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政委心诚口服,完全没有了成见和隔阂。
夏伯阳的勤务兵别其卡奉命去抓俘虏,他抓住一个在河边钓鱼的白军,听说是为他快死的弟弟要吃鱼,就擅自放了这个白军。空手回来的别其卡被夏伯阳关了禁闭,不想被放了的白军俘虏受够了白军长官的虐待,兄弟死后自己主动找上门来投降,他是白军卡别列夫军官团团长的勤务兵,向夏伯阳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情报。
极赋指挥才能的夏伯阳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非常擅长看地图,发起进攻的头一天晚上,通宵在地图上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战场上,当白军骑兵冲上来的紧要关头,夏伯阳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挥舞着马刀 亲自带领红军骑兵冲锋陷阵,杀的白军落荒而逃。
女战士阿娜刻苦学习机枪,很快学会了拆卸和组装机枪。上了战场,实战中以一当十,机枪打的又准又狠,打的白军丢盔卸甲,败退下去。
进攻的白军还是沿袭一战前的打法,军官打头,士兵排列整齐的队伍齐步走,这样做虽然可以鼓舞士气,恫吓对手,但是在机关枪出现的时代,就是活靶子,一倒一大片。而阻击的红军则全部卧倒在地上射击,伤亡很小。
战争是残酷的,正像夏伯阳说的“我们谁都不想死,但是战争就要流血,不是我们死,就是敌人死”。白军偷袭了夏伯阳的司令部,他们动用了骑兵、大炮和铁甲车,夏伯阳的部队猝不及防,不抵白军的进攻而后退,夏伯阳亲自操控机枪掩护部队撤退,负伤后死于最后的渡河过程中。
排名不分先后。
一、片中的书信纸张特写都特意写了汉字版剪于片中进行代替。
二、配音演员说俄语和东北话一样标准。
三、“操蛋”这个词在片中被使用。鉴于此片译于1951年,可知这句脏话也有一定历史了。
四、还有”你个老兔崽子“。
五、夏伯阳并不是高大全的人物,否则也没政委什么事儿了。
六、亮剑很多的元素、包括剧情构造确实借鉴了这部片子。
七、而该片上映时,距卢沟桥事变还有三年。
早在1939—1942年间就在延安公映,1951年经过配音后在大陆发行放映。具有同样属性的苏联电影还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
夏伯阳,一个原型式的人物,但看起来远没有那么高大全,而像是修正后的人物(比如李云龙赵刚和尚),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为有种种人格缺陷和人物弧线,有一种克制而自然的理想化,并不是那么有煽动性。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夏伯阳鲁莽不修边幅,政委不懂军事,勤务员好色,但他们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真挚平等的同志关系,一个炕上睡觉,一起上前线,仿佛只有职位而没有地位的差距,相互提携成长,最终给人留下的的是一种纯粹的同志友情而非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夏伯阳分不清“第几国际”、“布尔什维克还是共产党”,却能把握本质,只要人物有这种性格特质,影片的目的就达到了。英勇善战的战士是夏伯阳式的。起初的赵一曼没有那么多性格弧线,但后来红色娘子军有了人物的成长。政委是布尔什维克党象征。
艺术形象取代真实存在的人物进去历史
1934年的夏伯阳在人物真实性层面比1970年后的国产影视还好,可以尽可能拨去意识形态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保留草莽习气。亮剑服装应该是破破烂烂才有历史感,草莽英雄的原型更像是红高粱里面的。
夏伯阳优缺点共存,瑕瑜互见
对英雄的性有避讳,但其实警卫员有一个女人也还不错。
对死亡没有避讳。在《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影片中,英雄死亡镜头通常一笔带过,因为不能直接对着伟大领袖开枪,避讳。
夏伯阳保留了英雄对生前死亡的恐惧,他对传令兵和女战士说你们真好啊,打仗么,总要死人的,不是敌人死,就是我死,人之常情的流露甚至是羡慕。
了不起的男人——英雄
英雄的死亡,死在河里面,悲剧色彩,《中国儿女》里抗日联军八个女战士跳江自杀不投降,冰天雪地走向滔滔江水,全部死掉,英雄气概,之后正面人物的牺牲再没有这样的镜头了。
和传令兵谈恋爱的女战士,强调是工厂来的,是因为苏联革命要在电影中表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他们从一种本能的性欲望发展成革命伴侣。战争环境中女性狼入虎口,是一种历史真实的反映,自然本能。
这种本能,直到《一个和八个》才浮现出来,但俏丽的女兵激起的只是反面人物的人情绪反映,男女两性只在敌我关系之中,一群日本兵试图强暴女战士,老土匪解决了他。
能够从影片看出革命初期军队真实的历史面目本来面貌,袁庆丰称之为“朴素的历史观念和艺术表观念”,但同时又时刻受到党政意识形态的管束,对工农阶层的赞美,工农和自然联系起来说明他们有一种天然的革命本质和正当性。
夏伯阳打胜仗是因为政委出现,最终死掉是因为新的政委经验不足,潜在的故事逻辑是这样的。
对知识分子鄙视轻蔑,对白军军官弹钢琴的优雅与处死士兵的冷酷对照,白军军官团整起的队伍行军,“精神法?”,被夏伯阳讽刺,知识分子么。60年代后大陆称知识分子就是臭老九。
这不仅是夏伯阳个人的喜好,也是政党意志路线政策乃至国家价值取向的体现。49年后大陆对此现象变本加厉地呈现。
主要摘录的文献
《从夏伯阳看苏联早期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袁庆丰
《夏伯阳》该片上映时,距卢沟桥事变还有三年。虽说是老片子,我看的东北话配音版,倒是津津有味儿,也许黑白色彩过于单调,叙事情节过于陈旧,但它依然不愧是苏联国宝级影片。《亮剑》的很多元素,包括主要人物的设定、剧情的构造、场景的置换,战争场面的拍摄角度和节奏大概都有参考这部片子。
片中人物是鲜活的,他们有血有肉,如夏伯阳是个有性格缺陷的战斗英雄,所以影片以偶尔调侃他的知识分子政委作为人物形象的补充。有爱情有胆识的警卫员小伙子,有给将要死去的兄弟钓鱼吃的白军络腮胡大叔,有勇敢又美丽的农妇,剧中人物没有扁平化,没有玛丽苏。俄罗斯优美的民族音乐贯穿影片始终,那是苏联文化的宝藏。在战争间歇中,战士们悠扬的歌声将一日一日的苦痛融化在温情之中,每个人都在火光里,在黎明前夕,怀着期盼构建着即将醒来的梦。夏伯阳在四起的祥和静好中,看看他的勤务兵和阿娜,不禁感叹:“你们可真幸福啊。年轻,好的日子都在后头呐。等仗打完了,你们在一起结了婚,等到那个时候啊,大家都有好日子过呀,谁都不愿意死啊。”作为一个铁打的将领,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过来的铁血硬汉,夏伯阳的内心却对温软的生活有着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向往。他曾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在为第几共产国际奋斗的人,但他始终是一个向往和平与自由的人。
以下摘录自,郑雅玲老师的《中国电影史》,作为知识普及分享给可爱的豆友们。
《夏伯阳》于1934年问世,被视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在《夏伯阳》一片中,塑造了内战时期的英雄形象,如忠于革命事业英勇善战的军事天才夏伯阳,冷静果敢性格坚强的党的工作者的政委形象,以及女机枪手、卫兵、农民、白军等各具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真实的社会状况。
影片《夏伯阳》根据福尔曼诺夫于1923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成影片后,被称赞是“高超的艺术品”。银幕造型赋予了夏伯阳以超人的乞丐,从而感染着观众,为了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影片对语言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幽默、准确的语言是人物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在声音的处理上,影片注意了声音的造型感、距离感等。这部影片被认为有着俄罗斯的勇敢,讥讽、痛苦、安宁、理想和热情。《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以及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他成为了“苏联电影史两个时期的重大分界线,它既是最初15年即苏联革命形成时期的总结和顶峰,同时又为新的时期,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确立和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
夏伯阳,一个原型式的人物,但看起来远没有那么高大全,而像是修正后的人物(比如李云龙赵刚和尚),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为有种种人格缺陷和人物弧线,有一种克制而自然的理想化,并不是那么有煽动性。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夏伯阳鲁莽不修边幅,政委不懂军事,勤务员好色,但他们形成了一种理想化的真挚平等的同志关系,一个炕上睡觉,一起上前线,仿佛只有职位而没有地位的差距,相互提携成长,最终给人留下的的是一种纯粹的同志友情而非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夏伯阳分不清“第几国际”、“布尔什维克还是共产党”,却能把握本质,只要人物有这种性格特质,影片的目的就达到了。英勇善战的战士是夏伯阳式的。起初的赵一曼没有那么多性格弧线,但后来红色娘子军有了人物的成长。政委是布尔什维克党象征。艺术形象取代真实存在的人物进去历史
苏联影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托洛茨基被本不应出现的伏龙芝代替,英雄夏伯阳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直到今天的战争片叙事。
好生动啊。政委和夏伯阳之间的友谊——真是伟大。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去蒙太奇与复杂形式化,实验倾向,集中的主角表现代替大众主角,宣扬社会主义政策和意识形态,象征化的处理情节与造型设计,but这种庸俗的社会学僵化思想实在是…
最早在电影里明确提出了:“谁在台上支持谁”的“政治理念”。
看完之后觉得这是中国后来战争片的模仿对象啊,那时候真是跟着苏联走,顺便说一句,看着夏伯阳和政委伟大的友谊,竟让我产生了某种错觉,哎呀,我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啊,难道就我一个人这么想?
1苏联社会现实主义 2人物塑造出色 3配音别具一格 4结局出乎意料
以后世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是很粗糙的,无论是人物剧情还是矛盾冲突都非常简陋,其实完全可以拍的更好(可以对比下20年后学到家的TG),但这毫不影响它的价值,4:3的画幅又是黑白,但取景特别是远景都很有美感,土豆摆阵、还东西、党代表、钓鱼、“精神战”和骑兵冲锋等情节,还有人物、历史背景,以及政委与师长的磨合,都堪称一代银幕经典;故事和镜头更是成为了苏中作品的样板,可以说是亮剑的祖爷爷了,但是价值又很正:党的领导、纪律严明、分工合作、学习进步、群众路线...比某些评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共产国际,第二还是第三?”“列宁在第几?”
配音为何如此土气................
吃着土豆讲战术,拿着机枪泡着妞,敌人们就举着骷髅旗进攻了。国产配音完全突出了英雄的机智幽默,共产革命样板戏果然都穿一套衣服。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里程碑之作。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但其对于人物个性的再创作使夏伯阳的形象更加鲜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革命者。他出身贫寒,文化水平不高,但其在军事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他犯过错,很看重情义,为人耿直,他不是完美的,但他仿佛就在眼前。最后我想说,我终于理解了政委的意义,文武结合非常之必要。这结尾有点草率啊?本片在叙事上和好莱坞有些相似,没有特别精美的构图,多近景展现人物面部表情,剪辑上较流畅,总体通俗易懂。
当年看的时候片名还叫《夏伯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个时期的蒙太奇老一辈的导演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都离开了苏联,而年轻一代的导演已经不把重心放在纯电影的探索上,更注重故事本身的戏剧化和心理化。此片最后的镜头,夏伯阳在水中沉默,无产阶级反抗中遭到炮火的轰击,在轰击中影片落幕,似乎暗示着无产阶级斗争的艰难和无所畏惧。整体风格是经典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恰巴耶夫如今看来落入俗套,但当时或许是焕然一新的,后来中国这边的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电影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走的。
豆瓣上太多人 以自己小资产阶级之恶心 度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腹
新中国老电影战争片大抵滥觞于此
我看的是东北味的配音。角色刻画好爆了,场景段落也厉害,反正各种惊人。
7.5,正向和反向的历史意义都很大,摈弃了蒙太奇学派形式至上的原则开始用通俗化语言来讴歌社会主义,建立了典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下的平民英雄模板,这套模板可以说沿用至今了(参考李云龙),但同时这套突出正面英雄的创作方式很快就给继承者以不好的示范,只要主题先行重点突出英雄和主要人物就够了(当然跟创作环境的不断收紧有很大关系),高大全三突出开始盛行其道(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慢慢变成样板戏,遗毒至今
4/5彼时的苏联还是充满生机的,恰巴耶夫所表现的英雄气概,代表着苏联的蒸蒸日上,还没有忘记理想和初心,文化啊文化,电影啊电影,你是时代的儿子,欧美是生不出恰巴耶夫的
6。国配音画质量差,国产山寨片鼻祖
节奏不紧不慢,剧情比较简单,但是也贴合现实,观感很轻松愉快,指挥官和政委的角色设定也很可爱搞笑。的确如老师说的“像是苏联版的亮剑”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就是作为一部有点个人英雄的电影,剧情结尾又似乎不是很完整。(看的b站版本少3分钟)不确定夏伯阳最后是潜水里跑了还是死在河里了。也许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而言,最后的保障,得是人民和组织吧。剪辑有的地方好像有点乱。“你们未来的生活会美的不想死”,可是这场战争只有把敌人消灭,我们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