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魂安彌賽亞——愛爾蘭的簡史 不得不贊下Fergal Keane,這支《愛爾蘭的故事》系BBC亦難得一見的信息饗宴,每J都堪當腦補。觀愛爾蘭的故事,無異於與英國的殘酷攪基史,大致這脈線索中有那麼幾部份分外使我致趣興盛。 先說起諾曼人入侵愛爾蘭這一段,當時的愛爾蘭人業已將諾曼人視為“英國人”(當然,正并非指1603年后的英聯邦,而是能算作英蘇格蘭王朝這樣子罷),然若是扒一扒這諾曼人呢,本也是更古老的時候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遷徙過來的,後來人們也把這群北歐人稱作“維京人”,熟不知有一些在更古老之古老時,可能跟法蘭克人、日耳曼人一樣,系從歐陸北遷過去的。而當今這批被當時英國的諾曼王朝跟金雀花王朝收編的諾曼騎士,原也是在現法國高盧一代的人群,只是在那時為英王朝所征服,才成了愛爾蘭人眼中的“英國騎兵”(話說回來,其實英國人與愛爾蘭人也都分有那麼一點的凱爾特人的基因爾耳)。故由上述就能理解英國、愛爾蘭、法國延續了千年以上的殘酷基情的淵源了...只是愛爾蘭此一杯具,或也同由圣帕特裡克那神聖的三葉草所致,偏偏就成了道地的天主教信仰的圣域(不過凱爾經和愛爾蘭修道院至今給仍然觸動我的靈魂,相信也是這樣觸動亨德爾的:-D),征服者威廉跟亨利的時當,只將愛爾蘭作蠻族待,然後來愛爾蘭的國王如Dermort MacMurrough,實然業已由於愛爾蘭內部的氏族紛爭而選擇與英王合作一時,而亨利八世以前英王朝仍然是天主教的國度,則愛爾蘭和英國這種藕斷絲連的關係及二者的分裂的未來藉此亦這樣埋下了禍根。 後來就有亨利八世將英國轉向新教國家的一段,此新教與英國的政體跟社會結構水乳交融,就此天主教的回還在英王朝及帝國面前都顯式微,然愛爾蘭苦逼地始終都持天主教信仰,這樣民族跟地域矛盾則以宗教的神聖和聖戰的名義再也不能被調和,亦導致愛爾蘭在以後的歷史中反復的“站錯隊”。譬如,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亦對愛爾蘭天主教徒持殘酷的武力壓迫態度,結果致“溫和的新教徒”查理一世被砍頭、愛爾蘭天主教徒面對英聯邦時期的護國公克倫威爾,後者雖然以議會反對君主制,卻也是一名激進的新教徒,則愛爾蘭人面對新教的恐慌乃至對在愛爾蘭土地上業已扎根了的英國貴族和平民的屠殺,導致克倫威爾亦對愛爾蘭進行了更為慘絕人寰的血洗和鎮壓。至此,愛爾蘭+愛爾蘭的天主教,開始延異為某種複雜的矛盾混合體,雙向地挑戰新教政治、精神及英國君權。愛爾蘭對自身的民族認同,開始向一個作為整體的英國進行挑戰(民族矛盾里“立場宣洩”總是佔很高成份,與靜態的先驗的民族神話跟宗教信仰衝突的所謂決定力量毫無關係)。如是到了18世紀,此前的大多數愛爾蘭貴族,自伊莉莎白一世以降,便已被沒收土地跟財產,被趕了荒蕪的西部,就此愛爾蘭天主教不同以往,開始跟農民和窮人的關係更為密切。而北部跟東北部的Ulster現在被許多蘇格蘭移民佔據,這些人構成了“新教愛爾蘭”的主力并延續至今(另外Ulster長老會的形成亦與當年從荷蘭過來的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有很大關係,天主教信徒“狗屎詹姆士七世”聯合路易十四亦沒扳倒新教英國,這使此時形成的崇拜威廉的橙帶黨至今仍然在每年7月“耀武揚威”)。不過此後我們會發現,Ulster長老會跟愛爾蘭天主教的梁子亦由此結下了,從族群到信仰,二者之間一直是有差異的。然爛土豆病(果然醬子稱呼更喜感)的爆發,導致大量的前愛爾蘭人跟後愛爾蘭人移居美洲,愛爾蘭民族認同的獨立性,導致其中的許多人以參與美國獨立運動的方式來踐踏大英帝國的威權。至於Wolf Tone後來的壯舉、愛爾蘭聯合會(聯合會本身脫胎于長老會,此時長老會與天主教愛爾蘭是合作關係)的成立,以及聯合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蘭西共和國聯合對抗英國的事件(雖然這次獨立再次以失敗告終,演變為了愛爾蘭的暴民運動,Tone以預料之外的悲傷迎來了被處決的命運),都清晰標誌著天主教愛爾蘭的民主化運動或更進一步說即後來的“共和國”傾向。 就這樣終於迎來了我們偉大的前瞻者Danniel O‘Connell,這貨試圖以與英國和睦共處的方式爭取愛爾蘭的獨立,他建立起屬於愛爾蘭自己的愛爾蘭議會,并引導了天主教解放運動。只是耐不住仍然平行的存在Davis這樣堅決的民族主義者,事實上後來的愛爾蘭民族主義幾乎引導了整個愛爾蘭在近現代的獨立運動,宗教和聖戰的威名開始消退,然後轉化為了“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這其實系一切現代民族主義運動的履歷結構——故曰某些現代性中的古典復興主義說起“神話”時,民那桑就要小心了,這不是借屍還魂也並非移花接木,根本就是舊瓶裝新酒,民族神話的古代本體早已變異為了現代性的,只是遮羞布"言必稱古希臘"罷了。而再次的爛土豆病跟土地及農業問題的凋零,造成了愛爾蘭人又一次移民美國的大潮,精銳的移民者中的一部份參與了美國民主黨,一部份則成立了芬尼亞兄弟會,後者的基本屬性系“土地同盟會”,他們製定的革命方針"暴動"在20世紀時仍然指導著廣大暴民(⊙﹏⊙b)。而聲名響亮的Parnell和Davitt則組織了後來對愛爾蘭跟英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社會主義運動,他們發明的”聯合抵抗“方針現在還導引著民主運動(但挖鼻孔諷刺一下這種絕妙的操控方法...)。即便猶若上述,但是,O'Connell奠定的良好基礎,結合Parnell以愛爾蘭社會主義者的身份在英國議會中的極高地位,終令Glastone出臺了一項議會法案《土地法規》,以和平的、憲政的方式(暫時)調和了愛爾蘭和英國的矛盾(這時英國大致已經迎來漢諾威王朝的中後期,議會的權力漸漸成為決定性的,大量民主運動的興起總是讓人跟工業時代/近代化的英國聯繫起來),從此解除了愛爾蘭天主教跟長老會對英國聖公會的供養,愛爾蘭第一任紅衣主教Paul Caron亦由此誕生。然仍然平行并生的,蓋爾體育運動協會運營而生,某些愛爾蘭人還參加了南非Boar人的抗英活動,我們偉大的葉芝,則妙譎的作為一個熱愛東方神秘主義者+歐洲文學的新教信仰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 矛盾的緩和畢竟是暫時的,Parnell最終在英國議會的反對力量及激進民族主義者的抵觸作用下倒臺,又由於大部份的愛爾蘭土地權限仍然被牢牢掌握在英國人手中,至20世紀,De Valera與M.Collins引導的愛爾蘭自由黨逐漸發展出了力挺愛爾蘭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構想,其中Collins與後來同樣偉大的Edward Carson與Conell一脈相承,後來皆支持一種廣義的”全體愛爾蘭人的聯合“,而不止限於天主教平民或Ulster的新教主義者任一隅。但我們馬上觀見,”共和國“思想複雜的,一方面導致與Ulster聯合會的矛盾曝露出來——Ulster的後愛爾蘭人信仰新教、擁有土地,故獨立自治對之有好處,但要徹底從英國獨立出來就只有壞處可佔了,另一方面又令極端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十分不滿——雖然歷史上的愛爾蘭天主教業已平民化,但解放運動之後天主教的復興導致其又與權貴和政治結上腐密干系,而此時的民族主義者大多演化為社會主義者,故導致現在既反對英國統治,又反對天主教,亦敵視資本主義,同時對Ulster聯合會的抵觸獨立者亦持敵視態度(我們看到現代愛爾蘭延異的更為複雜,古典的天主教傳統雜糅著現代的民族+民主運動,英國這個仇視對象也從矛盾的古典的新教君主制國家整合體變異為了資本主義的憲政的現代化的英國,而民族+民主運動本身又與Ulster的新教政治有衝突,新教精神又事關資本主義...)。而上述亦導致後來激進的力挺愛爾蘭獨立的Valera與溫和的協和英國的Collins產生矛盾,不過後者仍舊在抵抗英國的運動中去世(Collins最後由於犧牲而被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賦聖,即便他的想法已經發生改變,故革命和暴動中的”犧牲“幾乎成為使戰爭成為聖戰、革命者成為聖人的關節點,繼續向給拙劣的自己身上貼金的革命中的人之本性挖鼻孔⊙﹏⊙)。 最後,Valera仍舊踐行了愛爾蘭共和國的成立,他的中立行為十分迷人,在二戰中拒絕加入同盟抵抗納粹,但德軍登陸時又嚴酷地押解之,希特勒死後又表示哀痛,後來更使米國大跌眼鏡,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一切都在展示愛爾蘭在歐洲政治中的與眾不同。但是,共和黨與天主教的妥協也導致此時天主教陳舊而古典的價值觀(雖然民族主義者後來大多亦反對天主教,但天主教畢竟是愛爾蘭獨立的一個重要標誌),造成了共和國的腐敗、神職人員對孩童的性騷擾、嚴酷的審查制度,使共和國的經濟和文化都相對落後。但在20世紀60s以後,Sean Lemass上臺,他積極促成愛爾蘭的外資融入及現代化,終於使共和國走向富裕,但也造成了財閥和官僚的腐敗。故千言萬語化作一句問,即,現代的愛爾蘭將通往何方? 我想起的惟有凱爾經池下那條不斷自啃尾巴的巨蛇,以及,筆墨生香的絢爛的經書上的彩畫伴隨著民謠。在古典之森中向著某種神秘多姿的未來主義,這個意象即系愛爾蘭的過去與未來,亦系我關於她的全部憶象。
1
想一想1846年土豆大饥荒,有100万爱尔兰人,移民到了美国。后来创造了一个美国总统肯尼迪。创造了一个电影总统约翰福特。还有深刻影响美国社会的黑社会,马丁斯科西斯拍成了“爱尔兰人”。
如果他们有家谱,我们就可以细细的品味他们在从爱尔兰到美国生活的变化,他们宗族的巨变,英雄人物,人口的升降等等。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历史的因果关系似乎是断层的。同一个血缘的人群在不同空间的迁移,其因果关系无法追溯。
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溧水县的家谱,你会发现她完美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史。人类记忆的规律。人类对英雄祖先的呼唤和崇拜。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
2
说实话,在威敏斯特教堂看到有那么多的羊毛纸卷,我不禁惊呆了,那是这个储存历史文献最为密集的地方。每一个打开都有让人惊异的发现。比如第4集一开始展示的合并爱尔兰的文件。
主持人Keane作为学者,采访了很多同行,表达了对于爱尔兰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见解。图像表现用了画的素描,大量使用。效果还行。
是,我在想,为什么爱尔兰这么一个穷国家会出现5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还有一个无冕之王乔伊斯?在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这个备受英国欺负,以前又受到维京人劫掠的悲惨世界里,他们产生了那么多经典的诗歌。
苦难,比维京人抢劫的金币还要多,但却是这个族群最大的财富。在肉体最为痛苦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却无比强大。像片中说的,他们的民族性格是把什么都要浪漫化,比如帕内尔骑在白马上的场景。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爱尔兰人崇拜强权,不敢质疑权力的本质。自霍悉以后,白手起家的地方主义,接连起伏,腐败丛生,到处都能看到烂尾楼,再加上天主教猥亵儿童事件不断涌现,政治权利大受质疑,所以大量的爱尔兰人离家出走,纷纷出国。当然最近的就是出国到英国,在英国混,经济条件更好。
很多地方其实它和我们的国家是同步的,比如摆脱强权的宗主国,比如说民族主义的大肆流行。比如说穷怕的国家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官本位主义。
在文化上所谓的独特性,比如说所谓的凯尔特文化,那都是19世纪民族主义者强化出来的,硬要区别开来。从考古资料显示,1万年前,英伦本岛上的人和爱尔兰岛上的人,其可以被称为凯尔特人的几率,是完全一样的。
3
环顾整个岛屿,最具爱尔兰民族特色的饰物,都是英国制造。我们的议会体制是英裔诺曼人带到爱尔兰的,我们今天的法系源出自英国习惯法法系,当然还有造就乔伊斯和叶芝的语言就是英语。将全国行政区划为32个郡,就是开始英裔诺曼人执政20年后,如果你参观爱尔兰乡村,能看到树篱围起hedges的田野,12世纪前的爱尔兰根本没有这些。你心中经典的爱尔兰乡村景象,其实都是12世纪英国人来到以后的产物。诺曼人秉承罗马人风格,将被征服民族视为野蛮人,殖民者们形容爱尔兰的辞藻将变为老生常谈,千篇一律:爱尔兰人野蛮凶暴,粗俗愚钝,只有本能,没有智能。毋庸置疑,全世界被殖民者均背负此等形象,征服者的措辞大同小异。
12世纪牧师兼编年史作家希拉尔杜斯.坎伯伦希斯Giraldus Cambrensis又称为威尔士的杰拉尔德,在他的海伯尼亚地形志 描画了爱尔兰人肖像,能看到一个女人和山羊的交媾,还有一个男人用斧头劈另外一个人。醉心于罪恶。屠马仪式,在他来之前的400年就有了。
1317年的猪王控诉书,呈现了一幅自入侵以来倒行逆施之极的英国统治画面,措辞直截了当,毫不隐讳,描绘了爱尔兰人民的痛苦。30年后黑死病就肆虐于此,英国人离开本岛,所以又开始进行了文化重组。盖尔贵族阶层,精致的手抄本文句优美,他们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其文化自我的独特性。当时政治气候动荡不安,艺术,金器,挂毯可能都不是好的投资方向,所以写首诗有时就可能传遍整个盖尔世界。人们特别尊重诗人。这种轻松的气氛一直持续到15世纪末,英王猛然惊醒,内战方定,两位觊觎王位者从爱尔兰发难,他们身后便是爱尔兰贵族。亨利八世要改变Brian Boru、Dermot MacMurrow他们功亏一篑的历史。
一片充满苦难的土地。配合罗伯特•基《爱尔兰史》复习,有效填补历史知识空白。打破爱尔兰是欧洲边缘孤岛的刻板印象,从更宏观的视角展现了处在贸易与文化交流网络中的翡翠岛。很细致地梳理了爱尔兰民族主义发展的线索,以及英爱近800年的恩怨。凯尔特配乐和还原历史场景的版画也很喜欢。终于理解叶芝诗中“一种可怕的美诞生了”的含义,以及乔伊斯“我准备第一百万次去接触经验的现实,并在我心灵的作坊中铸造出我的民族还没有被创作出来的良心”(这两句在纪录片里都出现了)。最有趣的是,帕内尔在后人记忆里变成了一位骑着白马来拯救佃户免于驱逐的骑士(这就是爱尔兰人把事件浪漫化的方式吗哈哈)。迈克尔•柯林斯只出场了5分钟,但是有两段历史影像!英爱战争和内战的篇幅也太短了……最可贵的是,英爱双方如今都超脱恩怨来正视历史的态度。
长知识,就是有点乱,立场和派别变幻无常本来就已经很乱了,有空再查资料捋捋
give history its time
历史是怎么打扮,不,怎么构建的?一个被压迫的,弱小的,边缘的民族的自述民族、宗教、土地、文化……斗争不仅需要全方位的构建,更须全方位的斗争,否则不成人形,枉为人子不做历史的囚徒,更不要成为任何事物的囚徒,保持开放的态度
驅逐外來政權,這要花幾百年才辦得到。
英国人真的好伪善啧啧啧爱尔兰好悲情
关于种族,信仰,战争与仇恨。
BBC出品,必须满分,一直认为爱尔兰的悲情史是仅次于犹太民族的。
宗教的冲突,看来是一个漫长而纠结的过程;宗教与政治,总也是一个孪生的同胞兄弟。
非常好看,BBC历史类纪录片的翘楚。
一个经过阵痛才产生的国家,如果永远都有“你我”之分,这份余痛也将不断~
英国广播公司做这个实在太尴尬了……在吾辈外人来看么,太focus在“民族”这个关键词上,给英国人看么太柔软,给爱尔兰人看么,有些说法太成问题了。比如征服篇里那个跑去向英王借兵的,说他不是爱尔兰的“卖国贼”,就好比跟汉人理论石敬塘不是“汉奸”,信你就见鬼了。标准的里外不是人啊
爱尔兰经历的800年奴役,证明了欧洲人的弱肉强食行为方式。近代,他们对中国侵略,对自己人也是同样的残酷。后半叙述的爱尔兰独立战争,表面是一些爱尔兰精英民族主义者策划的,但是根本原因是爱尔兰和英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果没有一个强力果断的政府控制,则分裂是早晚的事情。BBC拍的,但比较客观
4星 配乐和木版画非常美好 一星给第五集最后的部分 作为一个纪录片……俺居然很丢脸的看得泪奔了 那些移民后代如同千年前乘着木船来到这座孤岛的先民一样 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PS 这主持人跟英国古代史压根是两个人好不好 ||||
信息量很大啊
涨姿势。2015年10月二刷发现完全不记得了~可见走马观花程度之深……和其他好的纪录片相比,主持人的讲述实在不够抓人是重要原因之一~
语言都没有的民族 独立了也挺可悲的
了解爱尔兰简史不错的片子,背景曲子好听,穿插的版画也赞。如果没有北部新教区的存在,估计爱尔兰早个一两百年就独立出去了。
学术化了
所有的坏事都是英格兰人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