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版的没有看过所以不做比较。二十岁的青春对现实生活是迷茫的,对爱情是轰轰烈烈的,对朋友是义无反顾的,虽然我的二十岁不像剧中有那么狗血的剧情,至少我对爱情是向往的憧憬的。整个作品在观看的过程显得相当的无趣,十七八线的明星恋上富二代?因为娱乐圈的环境离开?大学的师姐心甘情愿的当教授的小三?高考落榜生为了一个保安队长的遗愿圆梦?天啦噜,演的什么剧情啊,是要影射现实生活的病态么?我的二十岁没有辣么复杂。
非常喜欢三个主角,林一木的呆傻,符号的叛逆和侧颜杀,刘达的可爱,调皮。还有可爱的小西,这个女孩子我真心很喜欢哈哈,这样撩男生,我给你满分。最后包贝尔的出现,真的给了我惊喜。买了爆米花和可乐去看的,推荐大家也去电影院看小哥哥们。于文文从《再见前任3》中我就很稀饭她,不仅长的漂亮,身材好,最重要是还会唱歌。总体来说,演员们都很给力,但是,其他地方还是有些许欠缺。但是,去影院一刷还是不后悔的。
讲述的是三个踏入二十岁男生面对全新的人生、爱情、友情所经历的成长故事。
三个男孩三种家庭三种行为方式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影片为每个人的行为基调找到最原始的出处——每个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而每个人的人生却充满巨大未知。
刘达、林一木和符号是高中死党,随着高考结束和象征人生转折的二十岁的到来,来自生活、爱情以至事业的种种挑战随之而来。
毕业典礼是一场狂欢,但身披红花考上大学的学生与胸戴白花落榜复读的学生就必须打一架才能从此各走各路;而大学里,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学生表演是一场狂欢,而表演仰卧起坐则成了对抗;逼着儿子学习然后各种财力物力支持是一个老爸的狂欢,但富二代找了个替身最后却要和替身争宠无疑是另一场关于父爱的对抗;打游戏是狂欢,打游戏比赛则是对抗……
林一凡是三人中最平凡的一个,但也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 对暗恋学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想谈一场恋爱的人生大事就变成了维护暗恋校花学姐的名誉战争, 暗恋的女生最后因为和老师的恋情曝光,也退学离开了
富二代刘达跟小演员“因戏生情”则成为他二十岁的大事,楼下的嘶喊,雨中的等待,浴缸里的温存, 可惜,两个有不同追求的人,哪怕再相爱,终究还是会渐行渐远
因而技术宅符号的爱情相对而言更寻常一些 ,为了电竞梦想拼命打游戏,但最后还是没能赶上比赛
初尝爱情之果的美好、女神般的完美学姐、通宵打游戏的激情,暗恋、初恋、懵懂、疯狂、冲动、犯错、思考、选择……就是我们共同的二十岁状态。
青春是没有经验的任性。——泰戈尔
《二十岁》,片如其名,或许很多观众都很奇怪,这部青春电影的视角如此独特,没有选择有着花季年华的16岁,也不是刚刚大家成年的18岁阶段,而是20岁这“当不当正不正”的年龄段,难道真是为了凑个整数???
其实看完电影我们才发现,这部《二十岁》作为一部青春片,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诙谐幽默的娱乐化外表之下,该片有些清新,对于青春年华的表现浅尝辄止;比较潮流,片中涉及到到电子竞技、富二代、明星梦等比较时髦的话题和元素;十分深刻,这部《二十岁》描述了我们曾经共性的话题,也是很多国内青春片都忽略的一点:所谓的成长,绝非大起大落的残酷青春,而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
因为,我们虽然是18岁成年,但此时多数朋友还在高中备战高考,高考结束就是分水岭,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升入大学,19岁是我们真正开始走出学校,接触到社会的开始。20岁是我们接触社会“一周年”的时间。回眸过往,作为真正走出校园的初哥,第一次接触社会,这一年的故事想必无比精彩,却又令人五味杂陈。
这是《二十岁》所要描述的故事,也是本片作为青春片与众不同的核心。
严格上来说,本片算是分段式作品,且是典型的“3+1式”分段,即一条主线中串起三个故事。但电影在格式上并没有遵循分段式电影的模式,反而互相交错,各自发展,偶有交汇之处,最终都迎来不同的结局。因为三个篇章中,三位主角都是死党。
从故事的角度来说,本片有点类型西方青春片的故事,一方面在于几位主角的定位,在这三个主线中,孔垂楠饰演的符号,是典型的天才宅男,因故高考落榜后放弃学业,主攻电竞,希望完成梦想出人头地;屈楚萧饰演的刘达是典型的富二代,落榜之后不务正业,为了心爱的女孩“离家出走”,混迹于片场。而三位死党中唯一的考上大学的,就是叶子诚饰演的林一木,却是三位中最中庸的一位。
三组角色一个共同点就是情商比较低,平时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这与内地那些俊男靓女组成的青春片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在该片主线故事彼此独立又相互交织,一个简单流畅故事,以主线内容来烘托气氛,最后完成主题的深化,比如《猪头逛大街》,目标任务就是买汉堡,主体内容是从家到汉堡店沿途的遭遇,主题是美式青春的夸张演绎。
本片也是如此,电影以高中毕业典礼为开场,三位主角一开始设定下各自的目标任务,林一木希望对暗恋的表白,符号希望成为职业电竞成员,刘达则发誓要追到心仪的女明星。而随后故事的主体内容就是各组角色的所经历的是非和情感波折,主题依然是激昂的青春。而结尾三人重聚毕业典礼,总结一年的过往,升华主题。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简单,关于青春电影的主题之类并没有依靠传统青春片那样的格式,所谓“怀旧、遗憾、错过”,乃至“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的伤感和痛彻,本片一概没有。《二十岁》是着重体现了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第一次接触社会的疯与狂,颠和痴,自由和奔放,其中融合了笑料和伤感,一块打架、一块失恋、一块受伤、一块落榜,也令内容非常生动。
同时该片以此为载体,让观众通过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产生的特殊背景,进而引出青春电影的两大主题,成长与情怀。因此本片作为一部青春片,在传统主题方面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故事中去按图索骥。在个性的世界里,寻找共性的回忆,这也是能让本片在青春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正如结尾林一木的独白,青春哪有那么多车祸和堕胎,我们的青春都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度过,但这些故事,那些友情与爱情,却是令我们至今都无法忘怀的,我们当年都很荒唐,那些事都很深刻,那些记忆如此难忘。
因为这是我们作为成人与社会接触的第一次,也是青春的最后时光。
随着林一木表白的失败,刘达特找不到心爱女孩的身影,符号像他错过高考一样错过比赛,他们回到毕业典礼,回到天台,最终如跨越时空一般与一年前的“自己”欢乐的对打,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象征着对过去自我的否定,迎来“课本上不会教”的成长。
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来自《最好的我们》的导演流畅精准的情绪把控,生动的将一个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通俗且深刻的表达出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长”不是侃侃而谈,而是撞破青春迷墙、踏入成年世界后的积累。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被国产青春电影带偏了节奏,那些作品其实是偶像片,这里引用戴锦华的文章,区分了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的区别:
“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青春偶像剧则不同,它大都是青春神话的不断复制再生产。它作为特定的世俗神话的功能,正在于以迷人、纯情、间或矫情的白日梦,将年轻的观众带离自己不无尴尬、挫败的青春经验,或者成功地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岁月的创痛。”
没错,《二十岁》才真正的青春片,简单轻松的故事,毕业后进入社会第一年对青春价值的消耗,让观众通过这个能引起共鸣的氛围,在看完电影之后从故事中寻找当年的情怀,进行二次回忆的消费,所谓的缅怀青春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出现了。
一种不加修饰的写实主义画风让人看到了国产青春电影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春片2.0”。
青春题材的电影不外乎有出国留学,继承家业,自己创业等等内容,总会让我感叹,为什么自己的青春这么平凡,不是轰轰烈烈的。看之前也做好了准备,会不会很脑残,我会不会睡着。但是故事内容并不老套,不会按套路出牌。演员阵容除了孔垂楠和于文文,没有认识的。符号的妈妈是一个亮点呐,哈哈,太搞笑了。主演里面觉得演技尴尬的就是李晚了,总觉得没入戏,还有她和刘达那条感情线也是莫名其妙,或许有些人就是有那样的感情经历吧。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还是林一木,自己的经历也差不多是这样的,爱而不得的校园恋爱。总之虽然称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电影,作为日常娱乐消遣是不错的选择,不狗血,不脑残,颜值高,有青春气息,孔垂楠这么多年了,还是很帅啊。作为已经毕业一年的人来说,,回忆满满,原来我们被很多电影骗了,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平凡的。
很多人都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十八岁是不是有点太早,二十岁差不多,刚刚好。
导演刘畅的《二十岁》来自韩国李炳宪那部现象级电影《二十》,故事讲述的同样是三个踏入二十岁男生面对全新的人生、爱情、友情所经历的成长故事。
而对于以上种种,《二十岁》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影片开始那段动画写意,绑定当下,述说当下年轻人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自我的感知,三个男孩三种家庭三种行为方式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影片为每个人的行为基调找到最原始的出处——每个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而每个人的人生却充满巨大未知。
影片中的故事,对青春的定义是虚无的狂欢,以及一场盛大的对抗赛,至少在开始时有如此感受,毕业典礼是一场狂欢,但身披红花考上大学的学生与胸戴白花落榜复读的学生就必须打一架才能从此各走各路;而大学里,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学生表演是一场狂欢,而表演仰卧起坐则成了对抗;逼着儿子学习然后各种财力物力支持是一个老爸的狂欢,但富二代找了个替身最后却要和替身争宠无疑是另一场关于父爱的对抗;打游戏是狂欢,打游戏比赛则是对抗……
但如此宏大的青春命题并不足以证明青春与成长,而真正可以作为证据佐证的,是莫名其妙又无法释怀的对异性的渴望、追求以及失落,他们在这件事儿里狂欢着,永远坚硬,永远冲动,尽管最后才发现,这些都是如此的虚无缥缈,而又恰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才构成了成长的基因。
影片以二十岁为时间节点,三个从此踏上不同人生道路的男生决定在二十岁这一年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情,但影片却用了三场看似浪漫却又走向不明的“爱情”试图为三个人轰然而至的二十岁以及酒醉之后的决心来改变一下思路。
于是,大学生林一木(叶子诚饰)的人生大事就变成了维护暗恋校花学姐(于文文饰)的名誉战争,当他再次站在讲台的课桌上,对所有同学说,你们要是不删了刚才的视频,谁都不能出去;而富二代刘达(屈楚萧饰)跟小演员“因戏生情”则成为他二十岁的大事,楼下的嘶喊,雨中的等待,浴缸里的温存,对于二十岁来说,确实猛烈了一些;因而技术宅符号(孔垂楠饰)的爱情相对而言更寻常一些,只是摊上一个“不正常”的母亲,他的路走的就比寻常人更不正常一些。
而且,至少三场“床戏”让影片更“成人”一些,让这部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被包装过的初男性喜剧,叶子诚和于文文在一派粉色的旅馆房间里,度过了二十岁最绮丽的一个夜晚吧,毕竟,被动的“发乎情止乎礼”才是性喜剧最大的魅力。
屈楚萧一人承包了两场“床戏”,第一次是他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他在两人一通“脱衣大赛”之后落荒而逃,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但又在和小演员的爱情里沉溺,显示出大男生的情感是如此的单纯而又脆弱——“初男破处,迈向成人”,是二十岁最大的愿望,但到最后发现,二十岁最大最轰轰烈烈的事情,不过就是投入的哭一场然后忘记罢了,其他的,真是想多了。
一部无病呻吟的电影。
没看韩国原版,翻拍的中国版从头到尾都只有无尽的混乱,三个男主角的故事没亮点,剪辑一塌糊涂,从而全片看上去如同一盘散沙。标榜自己什么都不在乎的刘达是个富二代,别有用心地花钱雇了个与自己背影神似的兄弟来冒充自己上补习班,皮成这样也是没谁了,奈何他一心只想当个纯情小狼狗,还是一个演技蹩脚的十八线女明星的小狼狗,被甩后也是活该,浴缸戏拍得太A了。寻思着想在上大学时谈场恋爱的林一木人设又蠢又逗比,对于文文饰演的充满女神光环的谢海依一见钟情,心甘情愿做一名死心塌地痴心绝对的备胎。而认为高考落榜并不是loser的符号则是个成为电竞职业选手的潜力股,他被身为腐女的林一木的妹妹疯狂追求,感觉三个人中间就属他最正常。结尾三人疯狂殴打十九岁的自己表面上看似是告别过去的无知懵懂,但实际上感觉这三人还是不会长大。太闹腾了。
看这部片等于浪费时间
多么可爱的三个男孩啊,被拍的这么猥琐油腻。很好的选角,但故事和执行都太不用心了。我们的二十岁真不这样。
剧情混乱,缺乏新意,一出闹剧。难以相信是《最好的我们》导演所执导,很失望
屈楚萧真帅,徐晓璐真美,无脚鸟那段台词真尬。
演员演技好,奈何剧情尬到爆,估计导演也觉得剧情要崩,结尾强行升华,逻辑不明,太差劲,白瞎演员
“我的青春没有堕胎和车祸”,真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台词。自己东拼西凑七零八落的故事、跳楼泡妞打架辍学当小三的情节,你丫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还TM不如车祸呢
挺乐呵的,不至于扑街啊!!我觉得起码可以三星啊。于文文多好看啊!
不敢相信这是「最好的我们」导演的作品,是不错,20岁的青春没有堕胎车祸这么烂俗,可是打架,辍学去靠打游戏赚钱,屌丝追小三女神,甚至约p,这样的情节就不烂俗吗?而且剧情是相当混乱,故事铺垫太多,都没讲明白就草草收场。最后看故事已经崩了,又强行煽情正能量一波。如果再将故事再好好打磨打磨,拍成个电视剧,可能会好一些。
当别人在纳闷拍出《最好的我们》的刘畅导演怎么拍出《二十岁》的时候,我却在好奇拍出豆瓣3.7分电影的导演曾经怎么拍出豆瓣8.8高分的剧集?……嗯,是时候去看下《最好的我们》了。
难道是更年期的导演和编剧拍的青春片吗?
这片简直让我回想起了几年前赵奕欢主演的《青春期》系列,原版《二十》主题不是丧青春吗,不是讲年轻人的百无聊赖与迷茫吗?中国版的调子怎么整个反了过来,几个人热热闹闹地谈恋爱、打群架、演电影、进派出所、喝酒聚会美滋滋,最后还跟我说“我们的青春既没有车祸也没有堕胎,我想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我们这样的吧”???谁的青春有你们这么丰富多彩啊?!
导演真的砸自己的招牌
电影啥也不是 但于文文好美
长安,你变了!你的魅主子还在姽婳城等你
没觉得哪里“反青春”了,选了另一个年龄段继续狗血而已。依然离绝大部分人二十岁时的状态很远。翻拍照搬的痕迹其实也很明显很违和,所谓的本土化像笑话。不过,被确实仅在二十岁时才会有的一些心理,微微挠了一下,不自觉去回想自己那些遥缈的记忆。
还是能看的,当然是和郭敬明系列相比😂
故事讲得太乱了。
难以想象这是那个拍出了《最好的我们》的导演刘畅的作品。即便是已经有韩版剧本在前,编剧和导演还是硬生生是将整部电影拍成了一出闹剧。剧情混乱且无聊,剪辑严重失控,演员表演差强人意倒还罢了,最可怕的是三个主角一个比一个油腻猥琐,故事总结就是屌丝宅男追小三女神,痴情富二代虐恋情深,学霸打电竞竟然是立志要为身患绝症的网吧保安代言,就这编剧居然还敢在片尾强调自己拍得是大多数人的平淡青春,一句话总结,玛德智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