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格:格子围巾;格子外衣;格子长裤;墙上的格子日记;飞鸟掠过格子窗;豁口杯子碎落在格子地板;夜幕灯光下的格子电话亭。还有:桥边的恋人拥吻;一个人的踢踏舞;黑白光影的运用。除却这些元素之外,都是顾影自怜。
并不想写上面的文字,然而发现正文少于140字发不出去,其实我只是想分享、记录存个图而已呀。
卡拉克斯处女作是如此悲伤孤独,如此诗意的伤感。黑白,强烈的光影对比,如雕塑般煞白而又轮廓分明的面孔,女主简直如同仙女下凡,精致的五官与迷离的气质让视线完全无法从她身上挪开......而看到德尼.拉旺如此青涩的样子还真是需要点时间适应......
故事非常简单,卡拉克斯把重点全都放在了情绪的描绘以及展示他独一无二的文艺天赋和别致的镜头,剪辑风格。一开始便是男青年亚历克斯在河边殴打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原因是这个朋友和自己女友好上了,并且女友也离自己而去。他用力掐住朋友的咽喉,最后将朋友推进了河里。而另一边,蜜蕊拉与自己男友同处一室但两人毫无交流。男友有事打算离开,蜜蕊拉试图与男友进行交流,但男友冷淡的拒绝了。随后男友因为忘带钥匙而使用门禁语音系统告诉蜜蕊拉留下钥匙,于是,借此机会他们两在对讲机中进行了对两人关系的交流。而刚好路过的亚历克斯听到了他们的交谈,可卡拉克斯此时却将真心话与表面交谈的话语进行了分离。蜜蕊拉的男友内心独白是对这段关系的厌恶,他甚至强迫让自己觉得蜜蕊拉的嘴很臭,即便是香的也是臭的......他想要结束关系,他觉得现在蜜蕊拉之于他只是个占空间的物体......可表面上,他却是用亲爱的来结束了对话,这一段的虚情假意简直神来之笔。
亚历克斯在家中的墙壁上用笔记录着自己从出生开始后的各个重要时刻,出生,第一次吻心爱的人,第一次偷东西等等,而今天是第一次打了朋友,这是一个孤独的家,孤独的场景。狭小昏暗的房间,他用打字机写着剧本,这是他的工作,而隔壁则传来了男女吵架的声音,男人对女人的呵斥责难,可一个黑幕过后便是男人高潮的怒吼声……这就是生活,糟糕却又充满原始快感,可亚历克斯却无法拥有。他无奈的带上耳机出门散心,却看见了一对男女在桥上热吻,他向情侣扔去几枚硬币扬长而去。而蜜蕊拉则独自在家里跳起了踢踏舞,这同样是一个孤独场景,亚历克斯戴着耳机独自游走在街上的画面与蜜蕊拉跳舞的画面一上一下出现在镜头中,两个失恋的人必将相遇,果然,他们在聚会中相遇了。
聚会上亚历克斯听着聋哑老人讲诉自己在默片时代为电影剧组工作时的趣事,而一旁的女人则替他翻译。随后他看见了只身一人的蜜蕊拉,他的目光彻底聚焦到了这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人身上。亚历克斯对爱和性是渴望的,他并不是一个绝望的人,所以他还会偷偷给前女友寄信邀请她来参加聚会,他还会带着前女友留下来的围巾,所以他还会对蜜蕊拉一见钟情。而蜜蕊拉则是一个内心凋零的失恋者,她在聚会上试图在厕所里用剪刀割腕自杀,但她最后却给自己剪了个精致的短发,从头再来。短发的蜜蕊拉带着墨镜在厨房里看书的样子实在酷到没边......他们在厨房里用有一个缺口的杯子喝茶,就像他们自己一样。他们彼此袒露心声,讲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悲伤,直到聚会结束。亚历克斯向蜜蕊拉疯狂的表达自己的爱意,仿佛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是生命最后的意义。他想要爱蜜蕊拉,他想要和蜜蕊拉做爱,无论多久都可以......离开这里,离开这个国家,去远方,哪里都行,只要让我爱你。他的炙热与蜜蕊拉的淡漠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个受伤的孤独者面对伤痛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冰与火注定无法和解,炙热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烧掉一切,结尾的那个意外便是对此最好的揭示。亚历克斯的拥抱却无意中将剪刀刺入了蜜蕊拉的身体,两人应声倒下,而落地窗外是一对甜蜜的情侣仰望星空.....
前三十分钟拍的十分晦涩,冗长,意识流。 之后不知不觉也就看完了全片。两个受到情伤的小兽是这座城市的异类。格子衣服的设计似乎命中注定他们会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很喜欢单向透明落地窗的这个设计。房间内是要感情走向崩溃的恋人,落地窗正对着的房间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最后女主殉情时落地窗的设计显得格外精妙,一边是为爱殉情的女主,另一边是热恋缠绵的情侣。厨房亚力克斯对蜜蕊拉的深情告白,像是在阅读欧洲情爱小说的告白桥段,这么快男主就走出了失恋的阴影爱上了蜜蕊拉?我想不是,更像是受到伤害的小兽在寻找同类,找一个可以互相舔舐伤口的同类。如果真这么快又坠入爱河,我想不至于会错过火车。
如果落地窗的另一对情侣是另一个世界的亚力克斯和蜜蕊拉的话,我想会更有意思。现实时间线是落地窗里是为爱殉情的女主,另一边是另一条时间线,男主救下了女主,受伤的两颗心彼此拯救,成为了一对新的恋人……
作为当今法国电影界为数不多能够享誉世界声名的导演,卡拉克斯以其电影中前卫实验的视觉风格、绚丽奔放的情感热力以及对边缘异类者叛逆式的呈现而闻名于世。
面对不胜其烦的采访,卡拉克斯大多数时候持拒绝态度,只是偶尔留下“人们谈论艺术,艺术家制作艺术,但是艺术家必须张嘴说话么”这样不无高傲的回答。
尽管如此,卡拉克斯凭借着其作品中深厚的情感及怪诞的形式,依然使无数追随者为之着迷徘徊、流连往返。
特别是经过《新桥恋人》、《宝拉X》这两次相对失败的战役后,在《神圣车行》中,卡拉克斯逐渐走出自我迷恋、自我沉溺的怪圈,而正向着其创作中的”社会化倾向”探索着。
去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卡拉克斯新作《安妮特》作为开幕片展映。
在一次偶尔的访谈中,卡拉克斯直言,“我的电影从来不是关于‘想法’(idea),而是始于‘视觉’与‘情感’。”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两个维度,对卡拉克斯早期作品爱情三部曲(《男孩遇见女孩》、《坏血》、《新桥恋人》)进行探寻。
一、视觉系风格
作为当代法国电影最有才气的导演之一,卡拉克斯备受电影界宠爱,在早期,他甚至被奉上“金色少年”这样的美誉。
但卡拉克斯似乎是个很难被归类的导演。这不仅因为他至今仍保持着不容忽视的创造力,尚不可盖棺定论,更因为其独特的影像风格,电影史学家始终苦于找不到与之类似的流派来将之描述。
在巴黎,影评人曾试图将卡拉克斯归为“视觉系电影”的潮流中。这一流派旋生旋灭,人丁稀少,主要由吕克·贝松、贝奈克斯与卡拉克斯三位导演构成(也有学者分别取出三人的首字母,将他们合称为"BBC"派)。
在这一潮流中,这些视觉系电影主要“利用别致的流行时尚、高科技器材、广告摄影和电视广告的惯例来装饰常规的情节。导演们大多喜欢用明快的轮廓和大面积的色块装填镜头,用镜子和闪亮的金属营造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反射性画面。”
而在卡拉克斯的电影中,既包含着对默片时代视听手法的致敬和探索,也有其电影革新的先锋意识。
童年的卡拉克斯生活在巴黎郊区附近,看了大量默片,在他看来,默片“没有语言,但很有表现力,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卡拉克斯在自己的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中,就以黑白的色彩致敬了深深影响着自己的默片及其时代。在这部影片中,他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对光影才气四溢地运用,讲述了一个旧伤未愈,新伤又添的悲情故事。
除了默片元素,观众还可以在卡拉克斯的电影中看到法国新浪潮,尤其是戈达尔电影风格的影子。
在《男孩遇见女孩》中,由米雷耶·佩里耶饰演的女孩蜜蕊拉,其发型便是对戈达尔电影《筋疲力尽》中珍·茜宝的直接致敬。
当然,卡拉克斯之所以被称为戈达尔天生继承人,并不是说他只会学着戈达尔戴戴墨镜耍酷装高手,或者是在女主角发型上进行简单的模仿。
同样是对电影实验手法的探新,卡拉克斯电影中不乏跳接、快速剪辑、声画分离等等。而相比于戈达尔对影片跳接手法的注重,卡拉克斯的电影中更常出现的是拼贴带来的快感。
在《男孩遇见女孩》中,开场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驾驶着前窗被捅破的车子,车子里是委屈巴巴的孩子,女人拨通电话,对面是一个男人冷漠的声音。女人说,我要离开你,到山上去,把你的画作,把你那蹩脚的诗稿都扔到河里去。
这段故事基本上和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却为男女主人公,甚至于整个电影的基调作着映照。
二、情感与自我投射
卡拉克斯的创作素以低产著称。从1983年的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开始,以近年的新片《安妮特》为节点,38年之间,他为世界影坛贡献的长片不过七部。
按卡拉克斯的话来说,约翰·福特生平拍了近百部电影,但得以流世的作品却没有几部;布列松一生中只拍了12部影片,却部部都是杰作。
因此,相比之下,布列松的道路才是卡拉克斯想要遵循的。
在卡拉克斯的电影创作中,爱情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母题。他的早期作品男孩三部曲,在很大一部分便是围绕自己当时的女朋友而拍的。
(《男孩遇见女孩》,围绕米雷耶·佩里耶,《坏血》围绕朱丽叶·比诺什与朱莉·德尔佩,《新桥恋人》依旧围绕朱丽叶·比诺什。)
而在谈及自己喜欢的电影时,卡拉克斯也曾表示:“我觉得最好的还是戈达尔,他简化了拍电影的步骤——一男一女,一部摄影机,用很极端的方式,拍的都是与世隔绝的故事。”
因此,本着这种理念,卡拉克斯本人便常常从情感出发,围绕着其不无挑剔的音乐风格,构建自己的电影,甚至在影片剪辑方面也常常显得主观而个性化。
在《坏血》中,大卫·鲍伊快节奏的《Modern Love》配合着德尼·拉旺的狂跑乱奔,为人物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一种递进。从慢而舒缓的歌曲到快节奏的摇滚乐,卡拉克斯对于音乐的运用使得德尼拉旺将自己内心的纠扯通过音乐与视觉运动表达了出来。
此外,卡拉克斯影片的怪异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为来自其影片强烈的自传性和主观化。由德尼拉旺饰演的主人公,常常做出一些令人诧异的事情,或者是憋着一股气,显得拧巴。
在卡拉克斯的电影中,常常是角色的心理变化推动着人物的行动发生,而卡拉克斯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常常是无序而突然而来的。
因此,相对于其他创作者在为影片中的人物行动寻求一个合理的行为动机而苦苦思索时,卡拉克斯的电影常常显得意识流而随意化。
现在看来,这种人物行动的方式简直与戈达尔电影中的米歇尔一脉相承,一种柏格森所言的“生命冲动”在主人公体内激荡着,只待一个契机便会如炸药般爆炸开来。 至于爱情,则只不过是卡拉克斯电影的一层浪漫外衣。
在卡拉克斯的电影中,爱情几乎无一拥有完满的结局。
在这些爱情表象下延续不绝的,有的仍是卡拉克斯对自我无止境的探索。
作为卡拉克斯的银幕化身,从小学习杂技和滑稽剧课程的德尼拉旺与他身形相仿,从《男孩遇见女孩》开始,两人便达成了长久的合作(有趣的是,卡拉克斯在开拍曾因德尼·拉旺的后脑而敲定两人的合作关系)。
在男孩三部曲中,卡拉克斯以德尼拉旺为绝对主角,借以表达自我在面对爱情时产生的无尽渴望,在遭遇爱情时饱受的煎熬与忍耐,以及,在爱情破灭时刻无可避免的痛苦与癫狂。
而作为卡拉克斯的代言人,由德尼·拉旺饰演的艾历克斯,他的身上,同时拥有孩子的心态,青年人的反叛、活力,与老年人的沧桑、绝望。 卡拉克斯很少表现主人公获得完满爱情时的和谐。
在他的电影中,更多表现的是面对爱情的决绝,关于冲突、关于误解、关于背叛。
在这里,理想主义的爱情变成了卡拉克斯电影中的一个符号,是三部电影同名的主人公艾历克斯永远无法触及的苦月亮,只能偶尔在波光粼粼中望见其幻影而已,随时而逝。
亚历克斯在《新桥恋人》中不无失落地说,“她要睡去了,我又是一个人了”。
在《坏血》中,当艾历克斯意识到自己对安娜的爱情只是一场误认,一阵虚耗时,绝望地说,“如果我能活着,生活依然如旧,像杂草一样混乱,像波涛一样破碎在海里,永远上不了岸。”
而在《男孩遇见女孩》,开场就是个断断续续的童声,“在这儿,我们依旧是孤独的,一切是那么缓慢,那么沉重,那么悲伤。不久,我就会变老,而这一切都会结束”。
这种久为孤独所苦的情感指涉,在卡拉克斯的第一部作品《男孩遇见女孩》中便已有隐喻:
亚历克斯走出房间,带上收音机,来到河岸边,看到拥吻的恋人,那是爱情美好的模样,然而旋转的起舞和形式感都提示着这不过是一场对于布列松“模特论”的践行,不过是关于理想爱情的虚幻表演,与艾历克斯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关系。
艾历克斯为恋人的“表演”抛下几枚硬币,然后闭上眼睛,伸开双手,漫游在茫茫黑夜。
“安娜,你相信有种爱来的快,去的也快,却令人终生难忘吗?”也许卡拉克斯电影过于沉溺于个人情感而导致影片常常显得拧巴。
但在某种意义上,卡拉克斯正如将顽石不断推上山顶的西绪福斯一样。
尽管爱情是不可能的,尽管孤独与失落才是生命中的底色,但这种对自我的执着探索已然同《男孩遇见女孩》中,亚历克斯为自己所绘的人生地图一起,贯穿在每一个虚无缥缈的爱恨瞬间了。
「1」林瑜.雷奥·卡拉克斯:新世代的“戈达尔”[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5):87-92.
「2」李文凯. 莱奥·卡拉克斯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3」张宏,齐灿.卡拉克斯后新浪潮电影的诗意表达[J].电影文学,2016(16):87-89.
文/编辑:骑桶飞翔
公众号:抛开书本
无尽的忧愁低声述说孤独,美丽的邂逅最终化作消逝。像欣赏音乐一样体会孤独。
两颗破碎的心走在一起后却又再度破碎。两颗心,破碎,再相遇相识相爱,却最终永远相离。
男孩遇见女孩,希望遇见绝望,他们遇见爱情。爱的内核就是孤独,爱的本身就是全部意义。爱让一边的人沉醉,而让另一边的人陷入深渊。爱情的忧伤宛若河流。黑不见底。
遇见既是动作也是情节。看一秒就爱上了。
爱情的永恒是瞬间,痛苦的永恒是孤老终死。被爱灼伤后的伤痛与寂寞。爱的锋利。
不愿去实现太过美好的梦,它会消失,会破灭,会在仓皇逃离的途中看到自己渐渐老去的脸。
它会在从此消失殆尽的恐惧中淡漠至止,就如同从未曾拥有。
俩人就那么坐着聊天多美,一旦爱上就会有伤害。
爱情之后会有什么?或许会有甜蜜,但它转瞬即逝。
爱是一种终极的伤害。
爱易逝。爱没有后悔。
爱比死更冷。
卡拉克斯先生,您是不可能拍出糟糕的电影的。您是外太空来的怪客,出现在人间也不过是羁留,烧坏了夜空也烧坏了邻居的房子,你是马戏团的俘虏,只效忠于爱情,如果你的血液里还剩一颗行星,在巴黎的河滩沿打转,那它的名字只能叫做,诗。
fuck,法国电影看多让人精神崩溃又想睡。面对秀恩爱,单身狗就要自杀?被高富帅抛弃也不会选谋杀偷盗的矮矬穷!
要叙述时遭遇结局,要开始时发生意外,要开口时杂音干扰,要回忆时已心各一方,空间、镜头、表情、细节,处处是联系与矛盾,但从头到尾又异常平静。
快送医院啊,俩蛇精病!大概有一两个镜头(停电聚会晚些时候俩人在厨房疯狂地聊天儿。对!人们从一旁半掩的门另一边陆续经过离开外面有雷暴雨声)莫名惊醒我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无聊苦闷以至于发展出超强自恋的人谈了一场身心失调的恋爱罢了which对法国电影中的男女来说也就那么个套路
我最喜欢的作品来自Leos Carax!我看完后激动得不行.
超多的有趣情节。视为珍宝的前女友围巾实则是一个胖妇遗留的。电梯里回响着女友出轨的色情对话,凶残的女帽。马里昂巴德似的聚会。与米瑞拉交谈时的大侧脸。时髦橱柜旁割爱的缺口杯子。影印时的光影。楼下对讲机处金属低沉音的爱情独白与回到现实的简短一句话。吻戏男演员的低语求欢被聋人唇语读出。尽管是默片仍然显得喧嚣的手语老人。玻璃破碎的电话亭里突出孤单的男主。男主的讽刺误杀和全面大玻璃外旁若无人的出轨情人。
卡拉克斯处女作,可以的啊,黑白的画面分外迷人,女主更是美得一塌糊涂。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话到关键处被背景音盖掉,各种剪辑的小把戏。他就是个爱情的怪异观察者,有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最后几分钟真是好心碎。
谁也无法逃逸,必须全力以赴的投入并享受这场疯狂的灾难~拍给所有以爱为食或似曾拥有的男孩女孩
你们爱得歇斯底里,却对过去心有余悸。
碰到好片后找该导演其他片看不一定成功。好久没看过这么闷的催眠电影了。台词是很艺术,但影片整体感觉空洞,居然有人说像新浪潮。时不时黑屏像是导演/演员掌握不了长镜头而做的变通。孤独的青春被过度稀释和夸大了。黑白片、手提摄影机、没表情的演员,还能再做作一点吗?看在是处女作份上,给个三星
6.0/10。至此,卡拉克斯长片作品已补完。很难想象一部处女作技术水平就如此出色:摄影、剪辑、打光、构图都是一流的,而且有着鲜明的新浪潮标签和致敬成分(影子运用明显摸仿早期表现主义),但只能说我实在太讨厌这个故事了,单调且乏味,这样奇葩的爱情观念也是我在这个年龄阶段所难以理解的。
这虽是卡拉克斯23岁拍成的导演处女作,但技艺已十分娴熟,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光影运用也很得体,影音剪接等方面有戈达尔的影子。
黑白光影,美丽邂逅,悲伤结局。
Boy meets girl 卡拉克斯的好作品,他的电影里透露着迷恋以及不受干扰的叙述力量
显而易见的是,卡拉克斯的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继承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强大的影像/文学传统,其源自戈达尔影像系统中的强间离性与声画分离手法与战后欧洲电影普遍的存在主义式琐碎/意识流叙事,在这部处女作中以一种纯粹私人化的表意逻辑——以突如其来的黑幕切断人物瞬间思绪、以聚焦/失焦进行对人物瞬间状态的捕捉、横移镜头展现出的客观韵律——构建而出。现在看来,卡拉克斯似乎才是“电影作者”的最佳代言人之一,其作品序列中所有的人物、动作、情境、状态、语言自始至终保持着内在连贯,它们成为了《Holy Motors》中的有机构成元素,完成了“作者电影”最终意义上的融汇。
女主角太美了。。。denis lavant是个天生的好演员,即使boy meets girl里这样青涩也无法掩盖,而holy motors就是一个境界了
结局太搞 拉旺和人兽杂交那玩意长的像
越爱越孤独。本周等看大银幕。
黑白影像衬托出主角的孤独,喃喃自语的独白也尽是荒凉之感,标记了生平的地图更像是对个体的嘲讽,有缺口的杯子不过是破碎之心的象征。同病相怜的男孩与女孩并没有朝着罗曼蒂克的方向发展,寂寞终究是需要独自去面对的,没人能化解,也没人能填补,最后只能沦为悲剧。
刘若英《后来》的MV里,就挂着这部电影的海报。你都如何回忆我 /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 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