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孤影 】是部好片子。
尽管前50分钟看的我昏昏欲睡,一头云里雾里。
后20分钟,开始拨开云雾见阳光。
导演似乎有洁癖,镜头稳如老狗,剪辑干净利落,对白少而精炼。
冷酷到骨子里的无产阶级浪漫主义,连台词都那么冷。
能用10句话说服的人,其实根本不值得去说。
一个眼神,她就懂了。
剧情干涸到乏味,像一道导演做给自己的菜,他只管吃,不在乎你怎么看。
这是写给孤独者的情书。
第五部考里斯马基,看出了卓别林的味道来。
《天堂孤影》就是加长版《狗没有地狱》。出狱的男人,等待的女人,被歧视的阶层,心灵空虚的人们百无聊赖地活着,爱情的激流恰逢其时地出现,至于结局导演决定,总是让男女主人公抛下一切、义无反顾地离开,那是多么复杂的心情啊,里面有放弃现有一切的自弃快感、从头再来的非凡勇气、远赴异乡时的张皇以及坚定、忐忑不安的幸福,我想,男人再也不必以旁击側敲的方式去问女人“跟我在一起觉得无聊吗”,因为冒险也因为爱情他们必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浪漫、满足。最后一个镜头总是告别,《天堂孤影》里载着两人前往塔林的轮船驶离码头,前来送行的朋友发动他的垃圾车离开港口,垃圾车发动时飘出几缕烟,随风而去。告别唯一的朋友。《狗没有地狱》里火车在黑夜里飞驰,男人就着窗外的微光张望着什么,女人问:“你在看什么?”“看它还在不在。”男人回答。女人问:“谁?”男人答:“祖国。”然后火车彻底进入黑夜,再也看不见了。这是告别祖国。
几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考对俄国执念很深,男女主人公前去的远方总是俄罗斯。考对俄罗斯文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偏好。
考善于制造些出其不意的小冲突,然后又往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是不流畅的,像由一段段颇有仪式感的僵硬小品组成,时时平地出险峰,暂时地阻断观众的视野,而后再给个通往“柳暗花明”的幽径。
考的电影中,人物的言行是否符合常理、故事走向是否处在舆情可控的规范之内,这些都是次要的、可以忽略的,重要的是考的用意,当然还要看到他的审美。
在考的女主角们的骨子里似乎都活着另一个女人,那个随时可以打开门出走的“娜拉”,可以勇敢爱恨,可以冲破,可以反抗。
之所以尝出卓别林的味道是因为考也在幽默,一个伤心的人在讲冷笑话,他想逗别人笑。一会儿又改变主意,或是觉得自己有失自尊,还是庄重些的好,也许是想起来逗人笑并非他的终极目的。于是逐渐板起面孔来,装作冷酷的样子。苦喜剧,我们姑且这样讲,严肃活泼,笑中带泪啊。
之前在荷兰呆过一段时间,这个国家晴天的时候,热烈得仿佛梵高笔下的燃烧着的橙色火焰;然而阴天的时候,却更像莫奈笔下一丛一丛的灰色,如果遇到冬季的阴天,那就有点像勃鲁盖尔那一片白雪和枝桠之上,灰蒙蒙的天空了。
因为转机的缘故,也去过赫尔辛基,早上的时候,一个人裹着蓝色的衬衫,孤零零地游荡在港口,看着港口的鸽子落地又起飞,抬眼望去,被日光镶了一层金边的白教堂,在芬兰终年灰色的天空下,还是显得有点淡淡的阴郁。
在里面转悠了一圈,绕过阿黛浓美术馆,看着心心念念却没被录取的赫尔辛基大学,听着极其陌生、无从分辨的芬兰语,吃着街边小摊的汉堡,终于有些明白,为啥朋友说在芬兰呆久了容易抑郁了。
在阿基的电影里,一切都是熟悉的北欧调调——在典型的北欧破败寓所里,在暖气片下,小木床边,尼坎德每天的生活,相当按部就班——倒垃圾、买东西、吃东西,然后去学学英语。即使开场的时候,老搭档给了他一个希望,但这个希望很快就被搭档的去世,无情地打碎了。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也许,这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谁又知道,在超市里的那一眼,竟然是一眼万年。
尼坎德看着为自己包扎的伊罗娜(说实话,演员超级像我的一个研究生同学,不过她是德国人),晕红慢慢地漫上了脸庞,眼睛里开始放出一点,星光。
“那天,我遇上你,仿佛漫漫长夜被无数星辰点缀。”
毕竟,在这个孤独得令人抑郁的国家,遇到一个能够互相取暖的人,很难。
也仅仅是多了那么一点悸动,虽然,爱情是脆弱的,脆弱到只需要一点躁动,就可以破碎成一地的碎片。
伊罗娜开始躁动不安,因为面前的这个人,有点无趣,第一次约会竟然带自己去上英语培训班。
她开始问尼坎德,他究竟想在这段亲密关系中获得什么?
尼坎德真诚地看着她:
“我什么都不需要,我叫尼坎德,我以前是个屠夫,现在是个垃圾工,牙齿和胃不好,肝也快不行了。”
是啊,我什么都不要,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喜欢我也好,不喜欢我也好,我的确真真切切地喜欢你。
塔林对于赫尔辛基的人来说,过去非常的方便,到那里可以喝多一点酒,然后醉醺醺地回来。也许,两个人到了后面,要面对更多的残酷,但是去往塔林的那一刻,一切至少是美好的。
把时间打乱,《火柴厂女工》重生后变得冷酷无情厌倦男人,碰上了另一个时空男版的自己垃圾车男工,两人结婚后去了《勒阿弗尔》,过了平淡幸福的几十年,帮助了一个黑人小男孩,happy ending。这是阿基的电影宇宙。
我居然好喜欢阿基早年的这部!爱是人最后的尊严。男人自语道:“我从很多个角度考虑过爱情,比如伤害和不完美也是一种乐趣,而身处其中的人却都很严肃。”结尾的歌,如同咏叹调,情感直白:“抬起头,我的爱人。你看那灯火通明的公园,我的心在思念你,在这里孤单地跳动。请快些吧,快回家吧。人生啊,如此短暂。快回来,你给了我一切。但爱人啊,尽管我这样请求。我知道这都是徒劳的,尽管我思念你,日日夜夜。不要迎向我,因为你也知道,生活只会带给我们痛苦。别匆匆回到我身边,这里的阴影会把你淹没。别匆忙,看这美丽的世界。在这里,看不见泪水。”
“我是来带你走的,蜜月旅行总不能一个人去”,真他妈的浪漫。他们未来或许仍逃离不了痛苦,但上船的时刻他们无比幸福
考里斯马基总是很有趣:)
8/10。清垃圾箱时捡到一张唱片,卑微的苦中作乐也能点燃希望;喜欢男女主角初次相遇那段,她的大红衣服在冰冷的环境色调里格外热烈,主动要求帮他扎伤口,两人的脸胀得偏红;餐厅门卫、服装店老板借口阻拦进入,饱受打击的底层仍不把悲伤挂表情上接受怜悯,顶多独自醉一场,缄默是他们争取尊严的方式。
友情 爱情
和《升空号》其实差不多,甚至是最后也同样是以坐船离开圆满收尾。依然是无产阶级的爱情故事,但可能是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欢的一部了。3.5
哎呀,坏坏的可耐的阿基大叔阿基大婶啊……
开场的赫尔辛基收垃圾佬太酷了,“没有极限”,“可信赖的垃圾处理,始于 1986 ”。不过这部电影和贾木许那部片子的名字,未免太像了吧。而且我明明没看过——怎么一直念叨要坐一趟去塔林的游轮呢?
爱考利斯马基就是爱一种肥皂剧 演员、台词、调调 一万年不变你也不烦
顺着作品年表开始看阿基,有点理解为什么仁科喜欢这个导演,确实很戳文艺青年的点。
老鼠与人类的基因差别只有15%左右,沙发土豆肥皂剧和考利马斯基的区别也差不多,不过前者乐于展示张牙舞爪或面目扭曲,而后者则把那些浅薄完全摒弃,冷的彻骨也热的灼心。
曾经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男友是个收垃圾的工人,如今,与男友一同坐在垃圾车里,脸上却闪烁着充满幸福的笑容。爱情是无产阶级仅剩的骄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芬兰影史十五佳NO.14
太喜欢了,是那种拿出手机备忘录记笔记的喜欢,对无产阶级的孤独感刻画没有流于俗套,而是非常地冷峻和轻巧。
匆匆看了后半段,结尾觉得很浪漫
垃圾处理从86年开始,问我想要什么没意义,你带给我的只有伤和痛,佛罗里达只有芬兰人和唐老鸭,你能养活我俩么小土豆。。阿基典型的风格
“无产阶级三部曲”第一部。听了张大磊的推荐来看,还真是相当动人。考里斯马基的体系太强大,以至于他的这种高度限制的表演方式(绝对可以顺到德莱叶-小津-布列松的体系里,反而不是塔蒂-罗伊安德森-苏雷曼这个体系……)与其实有些离奇的情节在体系里非常自洽。对孤独感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别忘了这片其实是个风格独特的情节剧啊,差点还走向黑色电影)。开头垃圾车的段落真是漂亮(一瞬间穿到肯洛奇-达内那儿)。剪辑风格干脆利落,居然都不留气口……
不知是否有人会像我一样认为此片和北野武那部奇妙地互文。芬兰初夏,阴郁的海...
最后依然是上了一艘大船,那红色的镰刀锤子,航向苏维埃的塔林。年轻时代的卡蒂·奥廷宁,稍微折腾一下也没那么丑了。
“我什么都不需要。我是尼卡德,以前是屠夫,现在收垃圾,牙齿和胃都不好,肝也不行了。”收垃圾的男人每次见到心爱的女人都要带一束花,要有多爱,才能回答的这么卑微。不许诺未来,全然交代过去和现在,情话无聊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