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城1965

DVD

主演:埃迪·康斯坦丁,安娜·卡里娜,阿基姆·坦米罗夫,让-皮埃尔·利奥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2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3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4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5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6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3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4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5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6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7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8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9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尔法城196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山之外马大姐新传风再起时电影版下众之爱福运之人童年来客夺命追踪一代人恋上纯喫茶 3欢乐对对碰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圣域篇神勇双妹唛对丑陋人物的简访猎阳雷霆战警2018李清照射击噬血狂袭最终季欢迎来到皇家别墅辛普森一家第二季最后的演出2024马卡卢索往事人鬼认证(国语版)苍穹的法芙娜 EXODUS永不止步坏家伙们2019等待着你黑色风暴侏罗纪星系南方女王第二季警部补大魔神穿越者 第三季彩虹老爸泡妞大师激情齐天大圣·万妖之城国宝奇旅晶码战士灵女天师之凶宅探秘魔鬼山历险记1975野雀2014

 长篇影评

 1 ) 戈达尔式诗意哲学

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午睡起来,想起刚刚做过的梦,梦中一个女人站在一个穿风衣的男人身后,伸出手掌,五指张开,挡在男人的脸庞前方,光影从女人的指尖投射在男人的脸上,他们静默着不说话。醒来后我把这一幕画了下来,跑到隔壁房间激动地对妈妈说我梦见了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画面。八年前的我没有想到这一幕在戈达尔的电影中重现,说是巧合罢,十三岁时候的我梦见二十岁的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电影画面,在一小时第十六分钟。

从精疲力竭开始接触戈达尔,起先只觉朦胧的喜爱,然后看了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随心所欲,就彻底沦陷在他的先锋世界。阿尔法城比他别的电影更带有实验意味,讲了一个科幻悬疑的故事,但是内核却仍然是戈达尔式的哲学与诗意,很赞同这样的说法,阿尔法城就是戈达尔和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他不需要被理解,他的电影只是他个人哲学和光影玩的一个游戏。或许只有和戈达尔站在同一审美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阿尔法城,我们仅做个看客罢了。

戈达尔说诗歌让黑暗变成光明,他相信良心是自然而然产生在人类身上的, 在他的世界里,“秋光”,“温柔”这样的词代表的是人性,而阿尔法城居民却被所谓的虚假的理性和逻辑而控制,没有诗意,进而也没有了人性。戈达尔的哲学和欧陆哲学所代表的诗意十分接近,之于我是一个迷人又空洞的存在,还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萨特的存在与时间,福柯意识形态的癫狂,而依浅薄之见,欧陆哲学和戈达尔式电影的共同点,是让世人对它们产生一种近乎崇敬的着迷,当谁接近他们哪怕一点点时,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一部分人被这恐惧吓退,然后散布言论说它们是疯子,是沽名钓誉的假大师,一部分人从中发现美学的共情,进而成为它们的研究者,追随者。

事实上,我想说,戈达尔的电影是最接近电影的柏拉图式“完美理型”。没有哪个导演像他一样把拍电影当成光影的游戏,阿尔法城电影里光线的忽明忽暗,画面的负片效果,先锋的跳接和蒙太奇,演员直视镜头的强烈情绪表达,让戈达尔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真正能称为艺术的电影,是戈达尔这样拥有着超越时空的原创性,拥有哲学诗化的语言,和拥有非他所不能拥有的独特技巧的电影。

然而对于戈达尔这样超前于世人的导演,他的终结还是爱。如果不是的话,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不会是他最爱的安娜卡里娜一字一顿说出“Je vous aime”,我爱你。

 2 ) 对该片的两种思考方式

从爱的角度,从社会规则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刚刚看完,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在阿尔法60的控制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为什么,他们手中的字典会消失一些敏@感词,丈夫不能为死去的妻子流泪……在外来特工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的人需要拯救。
阿尔法就像一个喻指,这是一个人们来维护的规则。想起年初看得《科技想要什么》,书中认为,人与科技是共生的,并不是人类创造了科技,而是人类依照规则创造了科技。阿尔法60只是规则的实体代表,人们制造了阿尔法60,阿尔法60的上头,就是这个社会的意志。这个意志,是这个流放的科学家制造的吗?我看影片不是很细,也还没有想明白。
人类是思考着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也因为能思考而变得伟大。当女主角和男主角说你来了让我觉得很害怕,在男主角的引导下,女主角发现自己了解纽约,并想起了刚到阿尔法的事情,最后,也是因为爱带领了两人逃离了阿尔法。
夜晚让你想到什么?诗歌。如果你不能想起来,你就会像城里的人一样。我,你,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规则很难以改变,但是人终究不是呆板接受命令的个体。因为科技,因为诗,我们在成长。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规则,故事中的规则较为极端。然而人与人的相处,其实也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规则,允许离开,允许改变。阿尔法城做的还是太过了,将意志强行灌输进子民身上,但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我们生活中的人与事,不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社会规则是人一点点制定的,但是抽象地深究,社会的进程自有其合理的规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互相包容,否则我们的国家不会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有那么高的福利。这些东西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到了那个时候,有人应该提出来,最后成真,成为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

 3 ) 失语症

阿尔法城居民的“失语”是因词汇的匮乏,而导致被动的表达无能。阿尔法60对语言的操纵,扭结着语言与权力关系,权力通过操纵语言,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圣经”(即语言字典)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复制再生产的场域和机器。因此,个体的“失语”,实为受制于权力的体现。 那么阿尔法60摘除了什么语言?譬如“爱情”与“肉欲”的替换,譬如没有“良知”。一系列语言操作的结果,是塑造了不会思考、没有自我、只会服从的如行尸走肉般的阿尔法城公民。这种洗脑式的愚民策略,成为维系集权式统治的重要手段。 语言成为控制手段的同时,控制语言也成为突破枷锁的途径。通过唤醒“爱”与“良知”,从而摆脱控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自身存在裂隙。 戈达尔十分寓言性的作品。影片中提到了三十年前,美苏统治世界。冷战时期联系着中国的五七历史,因此影片中说阿尔法城与中国的统治手段大同小异,也就不足为奇。如五七体制、单位制、大饥荒大跃进时公权力的愚民欺骗等。如出一辙。

然而,60年代的戈达尔还是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左翼分子。因而这种话语是否可看为对欧洲正统话语的反讽。

 4 ) 戈达尔的预言

每个人对于城市都有不同的定义,而阿尔伐城却是一座出人意表的机械之城,当技术统治一切,技术开创一切,技术代表一切的时候,人的感性思维看起来格外多余和不应景。

沉默之城:

阿尔伐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歌舞升平,情感的压抑带来的必然是城市生命力的衰亡,生命完整的组成部分是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结合,而在本片中,我们能够看见以及感受到的仅仅是理性思考罢了。为什么要摒弃感性思考,是本片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统治者总是希望被统治者耳聋,眼瞎,身残,脑残,这样在管理起来比较方便。阿尔伐城对于死刑犯的定义很特别,妻子去世的时候留下眼泪的男人会被处死,因为妻子的死触动了他的感性思维;写作统治集团无法理解的诗歌和文章的人会被处死,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文字具有煽动性,会危及到他们的统治;谈论爱,温情这类词语的人会被处死,因为爱蕴藏着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而这也是阿尔伐城的统治者最担心的地方。

逻辑之城:

在阿尔伐城中我们随处可见用一些表情呆滞,言论刻板的人,与其说他们是人,不如说,他们是机器,科技统治了这个城市,所以他们要做的只是用行为来维系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生活很大一部分的精彩都来源于人们的感性思维,在这座城市中,人不能有爱欲,不能流泪,不能悲伤,不能拥有一切情感,自然也没有创作力,所以一切都只能遵循着计算机既定下来的生活轨迹,一旦超过这个既定的法则,那么面临的就是死刑。纯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在错误逻辑的引导下,生活会正常吗?

谨慎之城:

之所以给阿尔伐城贴上谨慎的标签,是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人,而在统治集团看来,这便是他们想要的结果。谨慎,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保护,既然是纯逻辑之城,那么谨慎之意也就不会存在。念小学的时候,班上会竞选班长,老师这个时候就会说,小心翼翼的投下你们宝贵的一票,这关系到班级的管理等等,其实无非是给自己选择一个“奸细”罢了,方便自己来统治学生。我一直喜欢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学校就是一个大型的统治机器,在考试的时候,尤其是语文。当你在语文试卷上写出你自己的看法,而和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无关的时候,那么就意味着你输了。

《阿尔伐城》在一定的意义具有预言的性质,但是对于现实的抨击和批判依然显而易见。机器或者说科技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戈达尔在本片中借助科技来批判工业文明,这在他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出,《美国制造》,《周末》等等。除此之外,对于这种机械式的统治也在批判,比如对于言论自由的禁锢,思维方式的禁锢,以及情欲的禁锢的等等。

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娜塔莎在念一段诗,这个时候的光线,构图以及蒙太奇的应用和整部电影的基调完全不相符。

纵观本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第一就是对立的世界,计算机控制的世界没有人情味,但是没有战争,没有核武器。第二个就是感性和理性层面的探讨。还有比较隐晦的一点就是,工业文明对于艺术的冲击,在本片中出现了保罗.艾吕雅的诗集《痛苦之都》,这正说明了,戈达尔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捍卫他心中的艺术世界。

如果把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科幻片来看,并不算是上乘之作,除开电影中的暗示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之外,在制作上似乎有点敷衍,既然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世界,但是全片设计的地点是没有搭建半点布景的巴黎实景拍摄,这种设计很难让观众感受到“未来”的感觉,唯一具有高科技的设计是一个转动的抽气风扇,而这个抽气风扇我家的厨房也在用。可能戈达尔自己也没想拍出一部华丽丽的科幻大片,让每一个意向都具有象征意义比背景的搭建更重要。

 5 ) 阿尔法城

       晚上时候,没有晚饭。抬头看天的时候,星光黯淡。瞧不见月亮的影子。我回到房间,寻思着今晚要看的电影。选择自始至终都是难题,索性按倒叙排列,拉向最底部——阿尔法城。
       这部拍摄于1965年的电影,情节曲折,出人意表。让吕克.戈达尔耗了不少心血在上面。最终荣获柏林金熊奖。其实获奖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有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下来,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
      阿尔法城,是一座以“沉默,逻辑,安全,谨慎”为生活坐标的未来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表情木讷,思维受到严格控制。人们早已被称为“阿尔法60”的超脑计算机统治。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人们不能有爱和欲望。不能流泪,不能伤悲,不懂得感情,没有创造力,没有思想和信仰。一切都遵循计算机的逻辑。违反者都会被枪决。
       外来世界明为记者实为特工的约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爱上了设计者的女儿娜达莎。他为这座城市感到悲哀。他教给娜达莎诗歌,让她感受爱,流泪和悲伤。约翰被捕了,要判死刑。不甘的他逃跑了。并开始反抗。最终阿尔法城在博士的死亡中开始解脱······约翰带着娜达莎离开阿尔法城。
       这座痛苦之都,活着却扭曲,没有爱,没有光,没有翅膀。没人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良知”的意思。因为在妻子死时落泪的行为不符合逻辑而被判死刑。这样的绝望之城,如何不痛苦?可悲的是,城中的人感受不到痛苦。所以约翰说,你们这个垃圾场不应该叫阿尔法城,应该叫零蛋城。没有画家小说家诗人梦想家哲学家,不是零蛋是什么?
      死者的特权是不必再死
      照亮黑夜的是诗歌。
      没有诗和远方,生不如死。当娜达莎学会读诗歌的时候,她似乎是活了回来。
      有些东西无法被改变,日或夜。因此,过去揭示了未来。它将沿直线前进,然而最终回归原点。过去现在未来,三点一线。现在最为恐怖,因为它的不可逆转。因为它像铁一般坚固。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所有生命的形态。这个特性,采取任何手段都无法改变。时间就像一个无穷无尽旋转着的圆圈,下降弧线如同过去,上升弧线如同未来万物都被下了定义。存在者的语言不能改变他们表达的含义。含义亦不能更换代表它们的语言······
      未来之城,一切都已被写好。永无惊喜。永无阳光和雨露。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相比习惯于幸福安康的人,更需要一种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这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不会跳进同一条河流。在我们之前,什么都不存在,没有人,我们孤独的存在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怕的唯一性。阿尔法城,让唯一不再是唯一。
       所有人都有编号,所有人都已被定义,所有人都不可以走未被设定的路。试想一下,如若我生活在那座城,早已被杀死许多回了。
      我喜欢娜达莎穿的毛绒绒的裙子,看着有那么一点儿与众不同的意思。我喜欢枪决犯人的那一桥段,拍的很是给力。非常之令人记忆深刻。片中时不时的仰视镜头恰到好处,而时不时跳出的字符则令我眼花头疼。
       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有多少人和住在阿尔法城里的人一样,一贫如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铭记值得珍藏值得观赏的佳作。

 6 ) 《阿尔法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粗糙科幻中的爱情【第1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5/alphaville-une-etrange-aventure-de.html

阿尔法城 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本片获得1965年第1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通过一个科幻故事,讲述一个计算机专制的城市生活。男主角是一名特工,奉命来到阿尔法城执行任务,即杀死或抓住设计阿尔法系统的教授。男主角先见到教授女儿,又去见了另外一名特工,但他已经沉沦。之后,在教授女儿帮助下男主角遇见教授,想要动手时被抓住,并被计算机审讯。计算机难以理解男主角的回答,就让他参观阿尔法系统,男主角趁机逃脱。回到酒店,教授女儿来见男主角,交谈中两人产生感情。很快又有人来将男主角抓住,并带到教授面前。教授在与男主角交谈时,男主角开枪打死了他。最后,男主角带着教授女儿逃离阿尔法城,前往另一个星系。

这部电影是我这个才疏学浅的普通人无福消受的,所以片中的故事与情节以及拍摄方式都让我无法评说,也没有资格评说。只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电影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专制,至于其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了。其次,电影对白在我来看大部分没有意义,即使有意义也是哲学上的、思想上的,这些对于只想简简单单看电影的我来说太深奥——实在不想动那个脑筋。第三,电影表现形式是费解的、乏味的,而且是“反电影”的,当然与其相对应的是好莱坞传统叙事。还是那句话,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太难了,也太难看了!总之,“新浪潮”导演确实非同一般,能把电影拍得这么难懂、难看,堪称艺术电影的代表了,只是这样的电影对我来说只能是烂片。

除了以上感觉之外,我无话可说。此外要提一下片中的影像风格,太粗糙了!竟然把科幻片拍得如此简陋,也只有欧洲的艺术电影能做到这样吧。

演员方面同样不多说,只有Anna Karina的美貌让人留下印象。Anna Karina确实很漂亮,而且在片中那么年轻!女人还是年轻好啊。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我眼中的烂片,不管影评说得如何,电影毕竟是给大众看得,拍得那么晦涩难看,何必呢?

Anna Karina

Anna Karina 1

Anna Karina 2

序列:1037

阿尔法城.Alphaville.1965.D5.MiniSD-TLF

2013-05-11

 短评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7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戈达尔的反乌托邦科幻片,获柏林金熊奖。①阿尔法60的技术理性极权,沉默,死寂之城;②低成本黑色电影既视感,风扇,话筒,E=mc²霓虹灯;③跳跃剪辑+负片手法,奇诡突兀的音画分离,配乐足够先锋,滴滴声;④泳池枪决戏,魅惑无比;⑤粗重混浊的男声旁白;⑥艾吕雅[痛苦之都],以爱和诗对抗逻辑。(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13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2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23分钟前
  • tgm
  • 还行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27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对工具理性的指控是明白易见的:堆砌E=mc²、ε=hf、海森堡、费米等符号,指向原子能这一现代性的终极武器,多少有些简单粗暴(工科出身的观众看来尤其如此),以爱之名的反抗也皆在意料之中; 但影像演证(demonstration)的手段依旧亮眼:人们常聚焦于戈达尔早期作品中的跳切,却易忽视他同时也是一位长镜头大师――本片严肃阴郁的气氛正是由多处一场一镜的手段不露声色地构建起来,其并不以摄影机复杂的运动技巧取胜,而总是简洁、果断而有力的; 声画对立的运用承接自《女人就是女人》,戈达尔无疑极爱卡里娜,以至于不惜用类似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手法,为她的段落加上特别的背景――它由阿尔法城的第二主题变形而来,是弦乐奏出的"光环",是照亮黑夜的诗歌.

31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戈达尔标志性的无缘由画面乱入在本片中竟然产生了更接近传统叙事的效果——较比贴合这座乌托邦都市的神秘幻灭感。但感受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不会被其他那些叙事手法以及阿尔法60的模糊混浊单声调画外音早早引入困倦状态。

3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40分钟前
  • btr
  • 推荐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41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43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这不是1984,α-60也不是老大哥,他只是个遵从人类逻辑的机器;这不是科幻片,戈达尔也不是奥威尔,相反,他心中的乌托邦幼稚的可笑,他把音画分离,玩转负片只是为了讲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人类需要自知,于是有了《飞向太空》;需要未来,于是有了《2001》;需要语言,于是有了本片。

44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主要是在感受戈达尔对镜头处理的自由性和实验。画框外延续空间的表现是印象最深的点。

45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4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5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58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1小时前
  • Lycidas
  • 还行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