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社会行为学教授在讲课,先假设一个特殊的极端的情形,然后硬生生的把各种类别的人揉在一块,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领域来讨论人性,讨论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当人身临其境时所产生的他所应有的正常反应。
从男主人公和其他人关于能否开门发生的第一次争执,我就预感到这不是一部悬疑恐怖片,这很可能又是一篇只以为是的学者纸上谈兵的说教文。当男主人公和自己当律师的邻居又发生争执时,我笑了,TM的果然是一部指手画脚的说教片。 借用一件事来让人在极端环境下将平日里压抑掩藏的冲突,迷茫,猜疑放大,并观察研究本没有错,但是作者在这部片子里运用的也太明显,太粗糙了吧。每一个人,普通工人,律师,宗教狂热者的表现过于刻意了,仿佛作者迫不及待希望他们把这些话,这些观点早早的,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却忽略了环境背景。这倒有点像低劣的摄影技术——把两张不同环境的照片中前景主要人物和背景画面生硬的合在一起,试图用这种便捷的方式得到一张精美的照片,却忽略了前景人物身上的光线,色调和环境背景的光源显得格格不入。
影片中,在如此恐慌,危险如此未知的情况下,我们的律师仅仅因为之前和男主人公的一些官司上的冲突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拒绝相信男主人公,以及其他四人的话,甚至连去看看证据都不愿意。一开始显得善良真诚的宗教狂热者面对别人的关心时不可理喻的嘲笑和鄙夷发生的也太突然了吧。人物性格的脱节有点让人觉得背后有一双急躁的手在推着他们走,完全不像自然产生的变化。那种感觉就像在物理课上,老师会不断说:现在我们先忽略空气阻力,忽略球的体积,忽略blablabla,然后我们来判断这个球落地要花多少时间。 这种排除,假设法方式在理论研究上是可行的,但是这是一部电影。我觉得作者一定是把自己埋书里太久了,整部片子充满了书呆子般的酸腐味。
想描述人性,这部片子明显准备工作做得太少了。我觉得你要不就学别人《僵尸肖恩》一样用戏谑,讽刺的夸张手法来表达你的思想,要不就认真严肃的把滋生这些冲突的必要条件丰富一点,不至于看着刻意而生硬。
我看过很多西方社会学,心理学者的演讲,他们在论证一个观点时,必须尽一切努力回避实验者本人的先入为主的观点,潜意识主导实验的结果,尽一切可能让实验在一个不受影响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只有反复进行这类的实验,这些学者才敢小心翼翼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打着实验的幌子,却急切想把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强加于人的学者。我实在难以想象《迷雾》竟和《肖申克救赎》是一个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的作品。
说到人物塑造,有人说讨厌里面那个传教的宗教老太婆。要我说,我讨厌里面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那么不真实,该冷静的时候都像疯子一样,该恐慌疯狂的时候又莫名其妙的平静。每一个人都像在念台词一样,行为和嘴里迸发出来的台词、情绪完全不搭调。就像在看一张漏洞百出的合成照片一样。他们都是弗兰克·德拉邦特实验室里造出来的怪胎,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弗兰克·德拉邦特那极为片面而幼稚的想法。
我承认,一开始我把这部电影鄙视了。你知道,未知的怪物、封闭的空间、两个以上的人,好莱坞恐怖电影三大要素都备齐了,无非就是怪物袭击人类,人类互相猜忌,主角安全出逃,恶俗的套路啊!再者,当怪物从门缝里伸出触手抓人的时候,肯定是先关门再救人,哪有拼着命想救人还眼看着怪物不停的进来的,弱智啊!还有那个主角,表达能力差,心里不爽就出拳,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无聊啊!
就这样,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把它彻头彻尾骂了个遍,顺便质疑了一下向我推荐这部电影的朋友的品位。然而。从五十分钟开始,以上观点彻底颠覆。我果然是俗人一个,有眼不识泰山。
鉴于我向来比较喜欢血腥暴力片,所以,当半截托着肠子淌着血的尸体出现的时候我忽然就兴奋起来了。呃。。姑且先不讨论我个人的心理问题。。。电影从这个时候开始紧凑起来,各种怪物层出不穷,人群的恐怖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你知道,直面怪物的时候并不是最可怕的,当你感觉怪物近在咫尺却不知其身在何处时,任何风吹草动都能令你毛骨悚然,而电影对这种氛围的营造可谓淋漓尽致。
而另一方面,人类在极度恐惧的时候,往往会试图去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柱,当他们对恐惧的愤怒无处发泄时,往往会把矛头指向自己能与之匹敌的对象——人类。因此,相对于人与怪物的较量,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更为精彩。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恐惧的加深,人群的心理越来越慌乱,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这一切,此时,神婆的末世说适时出现,对于他们来说就如救命稻草一般。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解释下,他们有了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么一群愤怒、恐惧、盲从的信徒,在某种程度上比门外的怪物更为可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结尾,虽然很多人说无法接受,但在我看来,那简直是神来一笔,可以用来顶礼膜拜。我甚至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它带给我的众多感触,特别是在不剧透的前提下,根本无从说起。但正是由于这个结尾,本片在我心目中荣升经典之列。
最后,个人认为本片塑造的怪物形象只能用普通来形容,怪物电影看的不少,无非也就那几样,但本片重在心理,怪物只是辅助作用,可以不计。主角演技普通,不很出彩,神婆倒是挺到位的。个人喜欢神婆和老奶奶。
迷雾属于科幻恐怖片,连接异空间的大雾笼罩着小镇,异空间的生物开始捕猎人类,在恐惧下人的内心也开始变化,总体来说,情节还是比较紧凑,比较吸引人,但是有些血腥镜头还是让我觉得难受,不恐怖但吓人,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局很出乎人的意料,也让人纠结,人性中的选择或善恶有所讨论,往往陷入危险的人们总是被人性的弱点打败,会引起人们的反思,个人觉得还不错。
电影最后,最有英雄派头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误杀亲子不是偶然的。因为电影的主题不是讲惊悚故事(这样的太多了)而是反思(同《老无所依》相似),是人类的自嘲:我们其实很无知,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能吓得我们丧失人性。表面看起来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静和智慧。但其实他跟那些缺陷明显的人并无本质区别。汽油用尽时他开始数子弹,数完不久就杀人了。为什么那么快?就算他们确实只剩下死路一条,为什么不等到饿得支撑不了或是猛兽来袭时再动手呢,那样哪怕还是会死,至少可以多活一会呀?多一会就多一份希望,这不正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跑出来追求的希望吗?但他还是动手了,别人死于他的信仰危机。
人与人之间,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只是我们信仰的东西不同罢了。剧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别人的(这个别人包括除自己之外的一切力量)。一般状态下,我们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自我的国家。于是当灭顶之灾从天而降时,人们最初的反应还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邻居带着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当死亡面目狰狞地接踵而至时,人们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开始把希望寄托给别人,听凭别人为自己的生命做主。疯婆子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组织。正如那个威猛爷爷所说的:“你只要能把人吓到一定程度,让他们干什么都行,他们会投靠任何能给出解决办法的人或东西。”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蓝领工人,一开始他自信满满,在和男主角争辩该不该出去修排气扇时还趾高气扬。被吓得半死之后立刻对男主角唯唯诺诺,不仅因为他错了,还因为他觉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来恨不得要暴扁疯婆子,去药店被吓到极致之后却成为她最忠实的走狗。他就这样从听命于自己的意志,到听命于男主角,最终听命于貌似可以救他的疯婆子。(ps:我觉得虫子不咬她是因为连虫子都嫌弃她)而与他相对的,男主角始终信仰的都是自己,虽然挑战应接不暇,死亡阴云难散,但他始终积极主动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营救别人,商量计划,安抚弱者还是对付疯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当有一部分群众支持和信仰他,他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安全感,认为对于命运他并不是毫无控制权,对于灾难他不是毫无还手之力。他的这种安全感给他一种潜在的希望,也给观众一种潜在的希望,于是我们把赌注押在他身上,赌他会是最后胜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这种信仰也是偏狭的。如果说信仰他人算软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么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么的明智。信仰疯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论是软弱还是歇斯底里,在疯婆子被枪毙时(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他们看着在迷雾中渐渐消失的汽车除了发呆还是发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粮绝弹未尽时迎来了真正的信仰危机,没有问题让他解决,没有人让他救护,没有怪兽给他打,他一直用来对抗恐惧和绝望的那点点安全感和自以为拥有的控制权消失了,他作为其他四个人的依靠,首先崩溃,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很绅士地把子弹让给人家用,从这点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国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义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国这两年的电影讽刺得正是国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从911之后美国人就开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击英雄主义的电影。就是因为美国人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爱充英雄,自以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窝,他怎么能不怀疑自己有问题呢。这部影片的打击的就是人类的自以为是,你以为人类知识多吧?我给你没见过的看看。你以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让你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为你高度文明吧?我让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蛮。你以为你科技发达吧?我让科学家造个地狱出来!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切都被践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为所有人中最惨的。他的绝望和悔恨超过所有人。唉!这对美国人当下的心情是多么好的写照啊!
而那个为了孩子以死犯险的母亲为什么能逃过此劫?怪兽对中年妇女木有兴趣?不是,是因为导演想说:信仰别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对恐惧的本能,比动物高级不了多少。只有信仰爱,在爱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级的,才配享受奇迹。
PS:这是我在豆瓣上发表的第一篇影评,第一篇就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支持,非常感激。其实过了很长时间再看觉得自己挺武断的(尽管也是由于推到极致比较容易立论)。所以想补充下我又想到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也不枉大家对我那点拙见的支持。
拉康说人类是“知识偏执狂”。也就是说我们对知识具有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执着。从茹毛饮血的猿人到钢铁森林中的高智能生物,从脆弱无力的婴孩(动物的幼年期比人类短得多)到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成人甚至是天才,为了强大到足以对自己的命运达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我们的大脑进化成这样一种性质:它不仅有获得、储存和处理知识的功能而且它有执行这种功能的要求,所以尽管过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损伤大脑但完全无须思虑的生活更易招来老年痴呆。从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大旗那个时代起,不,更早些,从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那时候起,我们就在思考,思考把我们从动物中划分出来。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鼓励着思考与智慧,我们迫不及待地建立了许许多多宏大结构来梳理和储存巨细无遗的知识细节。当然那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我们很少去赚弃知识垃圾。获得知识从一种生存必备技能变成了一种心灵需要。现代人进化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我们习惯了掌握信息、做出计划、预知结果,所以一旦某些事物不在计划中便会有些焦虑,像《迷雾》里这样把人当蚂蚁耍的情况怎么能不另人抓狂?对人类知识偏执狂的反省和修正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我觉得那位母亲的存活只是一种偶然,只是为了表明我们对未来的无法掌控和无法认知。这当然,也是对人类认知癖和认知能力的嘲讽。在这点上这部电影和《黑客帝国》《香草的天空》也有异曲同功之处,总之,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to be.
我得为《迷雾》说几句好话,毕竟Frank Darabont和Stephen King都是我喜欢的。这俩人从前合作了《肖申克的救赎》,这下坏逼了,没法再联手了,再联手就得惊天地泣鬼神,开创电影史新纪元,否则就各找各妈谁也别见谁。
观众的意思是,你们从前拍了个小深刻,接着怎么也得来个大深刻才对味呀,你整个《迷雾》出来明摆着骗人嘛。既然是为我喜欢的说话,我就要回击这帮心术不正的家伙:你妈逼,他们要是一步一步来,按常理出牌,还能是大编剧,大导演吗?君不见王小波不光写《黄金时代》也写写情书,君也不见达芬奇不光画蒙娜丽莎也研究研究人体解剖,他们要是一根筋,跟自己死磕一辈子,就得一天比一天牛逼,到死那天正好爬到浪尖上,那估计没法活了。怎么着,你想让高人都郁闷死?经典就是经典,没法重复,可能也没法超越,因为这东西自己说了不算,无法掌控。可话又说回来了,即使他们都干了点别的,不是照您想的那样,也都干得不错不是吗?
我就觉得《迷雾》不错,我非常喜欢。它让我保持了两个小时的高度紧张,杀死了我好几亿的脑细胞,已属出色。一般惊悚片我看一半早就笑场了。什么你说演员不好?那才说明编剧和导演牛逼呢。
好了,接下来,我要说的可能就和电影关系不大了。我要批斗一个人,人类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人从来没人见过,但是很多人却声称自己能看见他,他们还说自己得到了他的帮助。我就是要讲他的坏话,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家耶和华先生,人们给他冠了个吓人的名字叫上帝。你若是不想听、不愿听、不敢听,那就堵上耳朵,或者干脆干点别的去。
耶和华你好,托一个自称能与你取得联络的哥们儿打听到了你也经常上豆瓣,那我就在这儿弹劾你。相信无所不能的你一定能看到。
电影《迷雾》看了吧?你是影迷我知道。那个臭婆娘,她说她是你的信徒,她对你的膜拜使她看起来拥有了异于常人的能量,她简直成了一个能够预言未来的女巫,在我看来,这个能量是你给的。你给了她行恶的能量。
熟读你留给世人的箴言,努力和你靠近,似乎并不一定就掌握了真理与真相。《迷雾》里,盲从的群众因为对死亡的惧怕而选择了相信女巫,以他们口中“圣洁”的方式生存下来,他们用别人的生命来祭祀,还企图把孩童的身体献给魔鬼。你不是教他们爱人如己吗?你的坏学生做错事了,怎么不惩罚他们?你怎能眼看着罪行发生还作壁上观?只有那一小部分不祈求你神力的人,他们努力为逃跑找寻找出路,镇守着心中的真理。可是最终他们还是无法战胜恐惧,可是最终你还是不给求生者以希望,他们叫子弹取走自己的命,我们的主角撕心裂肺的哭着。
你会带他们升上天堂吗?我想不会,他们应该在死前的一刻拨通你的手机,说他们一辈子都追随你才对。
初中时,每每走进学校旁的教堂,立刻有布道者拉着我的手说只有信了你,信了你那个降世为人的儿子,才会升入天堂。世界终将毁灭,只有随你去,才能抵达那个永生长存的新天新地。
对不起,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势利,我不信你会用这种卑劣的手段贿赂你的子民。我不信。如果布道者的话属实,那你真的还不如我。我每周都会坐车去离学校不远的福利院,为他们带去衣物,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而我从来没告诉他们我的姓名,我不要回报,不要感激。
请问你,你这个人类的作者,普天之下,不都是你的子民吗?自己的孩子还要区别对待?你不是一个好家长。
在我眼里,《圣经》是最好的小说,因为它通篇都是在向我们诉说迷与悖论。华仔啊,你派来的四十多位先知完成了这部小说,在它两千多年的发表历史中始终占据着畅销书的头名,你比JK•罗琳还要火,你比曹雪芹更有才情。可是,你哪里知道,这部奇书成了世间最隐晦的读物,不同的解读化身为迥异的信仰。而信仰的存在则让一切变得渺小,不足为虑,包括生命。
你健忘吗?如果不,那你一定记得在1572年的巴黎,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那场惨烈的搏杀,大片的村落被人焚烧一光,2700人死在了同样誓死效忠于你的教徒之手,尸骨满地,鲜血成河。而这样血腥的屠杀,在短短30年内,竟有八次之多。
信仰?多少恶假汝之名以行!
你在哪呢?看到自己的粉丝掐起架来有何观感呢?
当人们身处凶险,一次次的呼唤,my god,你又何曾出现?平日你教人礼拜于你,千钧一发之时,你又懒得伸手。别说你不知道,你说我们掉下一根头发你都了然。
承受大难的人们多么希望你与他们同在,当病情有了哪怕一丝丝好转,他们就念着你的好。当死亡步步紧逼,他们也不会怪你,他们会觉得心不够诚,祷告不够多,你瞧多可爱。而你是那样的不靠谱,也许你出现过,但我每天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你不在场的证明。大概你会说,人间悲剧无数,管也管不了那许多。可你不正是所有悲剧的创造者吗?既然是一个处处悲剧处处凶险的世界,你为什么要带我们来?
追求平等的路上,你教给我们说:天赋人权。于是我们不顾一切的追求,不绝如缕。可是你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能派生出截然相反的行动。
西藏,这个接近天空的地方,我猜你会看得真切一点。兴起还是没落?你暂时不给答案,你要让它先演一出闹剧。它正在变得局促、不安,正在褪去神秘,正在变丑。
事情好像要闹到波澜壮阔才会收场。达赖举着平等的旗子擦拭鲜血与罪行,丑事越来越多,罪恶越积越深。他们大概是不信你的,于是你就不管了,你就去咖啡馆消费一杯摩卡。
我知道起初是我们错了,信息封闭给后来的暴行提供了温床,滋生出了错误的信仰。我们会改的,要给我们时间,给我们时间消化文明好吗?难道你非要看见有人倒在街头才算是赎罪吗?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你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你真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你还与世界约定了末日的期限,可是内心惶惶的我们却在那一天没有看见它的到来,这是你开的一个玩笑是吗?你是在向我们炫耀说你也有幽默感的,是这样吗?还是你的本来面目其实也是一个玩笑?
若你看见,请回豆邮。
草威
脉搏:
http://www.mtime.com/my/caowei/
结局太神了加两星。 转评价:THE MIST——典型的散户心态,大盘刚开始不好的时候犹豫不决,失去了离场的最佳时机;等到指数不断震荡下跌,又一次次补仓,一次次被套;最后在底部割肉出局了,结果国家队出来救市了,大反转
结尾真冷啊……居然让hero逃脱了所有的劫难,最后以为完全没有指望的时候,杀了一起逃出来的人并且亲手杀了自己儿子,特英雄主义的决定要独自面对恐惧和绝望,结果却等到了军队的营救……看到这个结尾,我真的好想笑哦,太冷笑话了吧——都能熬到那会儿了,为啥不多熬一下下,等到boss们出现了,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再无奈的自杀呢?另外,旧约真万恶真可怕,然则旧约却是真正的宗教啊……最后要说的是,那个早就该被hero干掉的旧约女人虽然很恶心,但是说的话里却有好多好多典故,值得留心。
男主贯穿全篇的个人信仰丧失得有点突兀了吧
看着剧突然回想,这部电影令人害怕的不是绝望,而是怀疑,怀疑生存目的,怀疑自己的极限,怀疑整个生活是不是梦境
120806观毕小说:相对小说,电影对结局加强了戏剧冲突,小说的结局是白版,电影则是黑版,小说看起来更像个开局而电影则拥有相对完整的悲剧总结。世界观交待小说只以阴谋论的方式简单地将对异世界的猜测以传言(箭头形动)的形式几笔带过、完全没有正面描写。库苏鲁神话影响自然是有的,小说较为浓重。
……我艹……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i hate this movie,fucking religion
结局很震撼.他人即是地狱.
希望落空的绝望。虽然结局对前面的交代并不能让人特别满意,但意境很到位。“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但是完全的自信就真的能解救自己吗?”
真的被吓到了,看了那个反英雄的结尾半天回不过神来。 只要提供足够的恐惧,人类就会变的比任何怪兽更凶残。
1.贝爷在都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 2.神棍真误人,中枪那刻整个人心情都变好了 3.结尾神作,困境中的绝望才是最大杀手 4.以后组队一定要带老奶奶
因为如此讽刺的结局,必须给五星。人类之绝望,不在外物,往往来自于人类自身。绝望之后的绝望,是最可怖的!
维度极丰富。像是最近招远事件的一个注脚,围绕女神婆展开的情节,可窥见邪教发展传播的模式。片子整体犹如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男主角像史诗中的英雄,正直,有屠龙斩棘之勇,以头脑、感召力带领他的人民走出困境沼泽,做出的所有决定都英明正确,可最终依然难逃悲剧的宿命。这绝望的迷雾也击倒了我。
男人不隨慈母出走超市,失落生還機緣;男人提示閘外聲音來由,害死男孩;男人堅持闖藥房,反正失救;男人鋌而走險拿槍,子彈為悲劇提供可能;男人決心作絕命的流浪,顯而易見,他錯了。如果對錯全憑成效得失,他全錯了。可是對錯本著的,不只這些,不是嗎?
结尾有争议很正常,人类不就是爱站个队嘛,所以反讽的效果对比现实一下就出来了,混吃等死往往会活得比较好。影院看绝对加分了,尤其中途那全场的掌声。设计感强有时确实刻意,但节奏渲染的末世气氛很棒。其实情设那些说不通的事情没必要解释这不就是未知的恐惧嘛。导演距今最近的作品能再放部《绿里奇迹》就好了。
As a species, we're fundamentally insane. Put more than two of us in a room, we pick sides and start dreaming up reasons to kill one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we invented politics and religion?
这种人性的恶确实让人毛骨悚然,只是那个结尾太掉价,却也在情理之中了。★★★☆
迟来的希望更让人绝望,一个让男主角绝望的结论令人有更多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个人英雄主义还是爱? 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让我减掉一分是这个结尾。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很多东西并没有必要去刻意推敲,可是现在天一亮军队一到就草草收场,给人感觉这个结尾太突兀太不自然了。
结尾真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