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Menino e o Mundo结束了个人对动画的所有幻想,她画完了所有至少我出生到现在所有想画的,对动画已经没有遗憾了,看完后想法空白了很久,因为表现语言已经转为音像,随黄条纹的追忆一样,不愿再面对一点点这黑漆漆脏乎乎的社会景观。 虽然任何奉承之言都像是给这份童趣之作批一件不合时宜的华帘,但不得不承认,《男孩与世界》是二十一世纪的天才表现力的一次温婉展现,随意大面积的白色留白,任性的纯色线条与色块,把梦温暖又湿凉的剥开,用青涩童稚的笔力去组织画面,用推动黄条纹男孩的牵挂的孱弱丝线布置故事,故事简直太简单了,简单的像睡前故事去跟孩子讲一样,什么呢,那就是一个孩子去找爸爸,很简单,真的是童话,一份属于已经长大了的孩子的童话。 色彩的白金样:有人讲,现代艺术(Modernist art)注重的是,能够体现艺术本质的东西,也就是 线条,形状和色彩,而一份动画的颜色构成交织同样是视觉图像的核心表现力的体现,色彩叙事是画面进行的重要配给线,每一个色块的跳跃构成的叙事配合音乐线条的进行,我们才能对画面的情感喜哀感知更敏感,而《男孩与世界》的画面构成是满是噪点而又无可挑剔的,率性而为的颜色处理,不为所谓规则的轮廓束线,尽管他在"童稚"这个风格的大框架下。跳跃的纯色线条代表了最纯粹的色彩追求,她的色彩线条像布朗库西空间中的鸟一样淳朴自在。另外重要的一点,动画里引用了大量的拼贴,真实照片的拼贴与绘制图画造成的对比让画面看起来更松动有呼吸,这种现成品构造手法使创作显得更自由。 自由,八十分钟的影像除了片首制作商logo的显映每一帧背景都是自由的色彩,可以让天空只有一个蓝色,可以让夕阳把天空画成调色板,可以让小草变成取色器的实验板,什么是色彩叙事?这就是色彩的叙事,视觉的映射反映在心理上从而配合叙事的进行,她把孩子找爸爸的童趣在画面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好的电影应有吹动树梢的风,黄条纹男孩吹的特别棒。 思想的虹彩:这是一份长大的孩子的童话,美丽的风景观赏到最后发现每一处都可以是七彩菱镜对心脏来的一次流血遮挡炫彩的刺痛。《男孩与世界》的风格让我想起了弗里德尔.迪克尔-布兰代斯Friedl Dicker-brandeis 一位毕业于包豪斯的艺术家被迫前往泰雷津的纳粹集中营教儿童画画,孩子们画的天真,而有些抽象的同样可爱,也有孩子撕下也许就记着自己名字的实验管理记录或是名单做插画的拼贴,这个拼贴画同动画的拼贴画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联想,那就是在工业重度污染的南美高原,同样作为艺术创作,这种对现实的撕扯拼贴同人类嘴脸的撕扯无疑是最心痛。愈到片尾,看起来便愈来愈"政治化",金子塔型的结构分配,商品社会景观,舍弃人文关怀的丧心病狂工业扩张,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暴力""冲突",黑鸟与象征人性光辉的七彩鸟伤痕累累可以说是对人类曲折命运的简单轮廓性描述,这是世界上每寸"现代化"土地都必经的境遇路途,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 看到如此可爱的线条勾勒这这些扎眼的世界,总有人惋惜,如果这动画再纯粹些便好,变成纯纯的一维的一个点。但是什么才算是所谓高级呢?《男孩与世界》就是已然我心目中的高级式子,但我关于这问题想了好久,人类从出生下来脑子的思维方式就是为三维而长,所有的一维二维都是对三维的投影,所有算更高维度只能借用数学符号,符号的想象才是最高级的想象,是这样吗?这样是不是过分高级,我们说贾德做的极简高级,abc高级,曾经我认为对形式与意识的舍弃进而超脱就是高级,不总有人说人类个人的思想走向高原就是由人间疾苦到宇宙万象。但是有一次我的导师在一个月里上课常提政治,我便问他你以后艺术工作方向会转向嘛,因为他的成熟作品很大灵感来源都是宇宙规律,光学现象,但是他回答他一开始就在考虑这些问题,他从一开始就会考虑的生活的因素,会考虑三方关系:创作人,作品,观众,这层关系,被讨论了无数次,1958年美国作曲家巴比特曾发文《谁管你听不听》,而立马就有人起文《谁听你管不管》,但归根到底艺术都是需要"人"来感受,就连天上的孤星受到的关怀都要比你我要多。而这与过分的高级有什么关系,我想,超脱了感受就便成了过分高级,过分的高级不会引起对象的共鸣,缺失了引力。 一份有引力的艺术型才是高级。 而文明的演进,从来都是充斥着悲歌,艺术从来都不曾断过对文明的思考,这也是问什么一份看似童趣的动画却背负了伤痕题材,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引力环境发生过质问,而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也许改变了一点参数相量,但却从未有能力改变引力。我想这也是动画最后让我们发现,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为什么一模一样,这种苦痛就不曾改变,也许只有用艺术做一份慰藉,拿弥足珍贵的童心做缅怀,真的只能如此嘛?我想每一个付诸行动的问号倾听着那份黄晕时都会被绚丽散发着美丽光波的菱镜深深刺痛,直到血盖住每一份光。 等下一个天才为他们做下一首挽歌。
一部看似简单的蜡笔动画,简单清晰的笛声旋律,关于男孩一生的简单快乐和无奈心事,却获得了动画界最高荣誉——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带着一颗童心,导演展示给你无限天马行空的快乐。也带着一份失落,寻找现代化城市里最初的心灵家园。本期麦田电影院,带你欣赏,《男孩与世界》。 童真·家园 在蜡笔画的万花筒中开始,一个只有简单线条四肢的男孩出现在画面中间。沉浸在乡间的花草牛羊,跳跃在蓝天和绿地之间绚丽色彩越发复杂,缤纷的巴西丛林,渐进的笛声和悠扬的弦乐,演奏着男孩的简单快乐。 突然的安静,男孩父母低沉的对话之后,爸爸为男孩演奏了一段笛声,便被火车带向了远方,男孩的世界从此天翻地覆。在他童年彩色的天空下,看到的每一位男子都是爸爸的模样,听到的每一段笛声、都是爸爸的声音。对爸爸的思念是空中的音符,是埋进地里的妈妈的歌声,是天旋地转男孩的心情,是妈妈在月台黄昏无尽的守望。导演完全用儿童的视角,天马星空的想象,心中所思都成绚丽的实在。 追寻·迷失 终于在一个雨夜,学着爸爸的模样,男孩带着全家福,在快速变换的线条间,在噩梦一般的气氛里,男孩离开乡村,来到新的世界。男孩所见的世界始终是儿童的视角,无论是云朵一般柔软的棉花,时而响起欢乐的笛声,符号化为规则方阵的工厂,都是孩子童心的绽放。和爸爸的笛声一样,音乐是男孩的心灵家园,每一次乐队游行男孩心中都会飞起彩色的凤凰。 男孩纯真之眼所见,并不止于一个色彩和线条的世界,还有种种成人世界的现实。从第一位被解雇的老爷爷开始,男孩被卷入了城市的河流,在红尘翻滚中颠簸流离,男孩从乡村走过原料生产厂,走进纺织厂,走到大城市销售中心。工业一层层进步,色调却一层层暗淡。工业化所象征的军乐团的黑暗色彩,情绪混乱的城市生活景观,一切让男孩慌乱不已。第一次,像个大人,男孩露出了悲伤的表情。与乡村的绚丽不同,城市里满是消费的符号,男孩被迫迷失在这座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底层人民的笛声再次拯救了男孩的失落,卖艺人的万花筒带着男孩看到了城市的全貌,光怪陆离的世界却让他更加思念乡村的三口之家。 导演却执意要把乡村现代化的图景勾勒完毕,于是用集装箱把男孩拉过码头,在另一番颠沛流离中,手工业制品变得充满了电子感。男孩来到了更大的城市,消费世界变得更加复杂,男孩心中的音乐只能在城市边缘狂欢。手工纺织厂被黑色的机械取代,在资本家的欢呼中,工人被迫失业,再次回到乡村做原料采集的工作。导演用男孩的眼光将现代化之路勾勒完毕,在男孩的眼里,一座座城市像金字塔一样孤独压抑,其间只有淳朴人民的音乐点亮了城市的色彩,如同彩风飞舞。然而这只彩凤最终也敌不过工业化的大炮,在哀鸣中,摇摇坠落,城市里属于男孩的最后一丝寄托成了一地碎片。 家园·轮回 世界只剩无尽的难民,无尽的机械恶魔吞噬着树木,工厂的硝烟把彩色的梦幻彻底烧毁。一段现实的影像加入,钢筋水泥疯狂攻击着城市,城市只剩下无奈的哀嚎。影片的政治隐喻显而易见,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给人们是家园的摧毁,阶级森严的城市带给人们是同化和压抑。然而悲剧在于,乡村人们除了城市,也无处可去。不只是巴西,所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皆是如此。 而普通人,一颗纯真的童心能带来的快乐,也终将迷失在城市的颠簸里。为了生存,踏上一辆离开家乡的火车,踏入这条红尘翻滚的河流,故国再难回首。男孩又回到最初的那颗树下,他变成了爸爸的样子,回到白发苍苍的妈妈身边。看到了深藏心中的种子长成了树,却又不得不离开家乡,踏上爸爸的那辆火车,作为大人,再走一遭城市谋生之路。
电影一开始会觉得是这个小孩离家出走后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各种人和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青年时候就背井离乡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一直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孩,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父亲离家远走打工,再也没回来过。长大后为了追寻父亲的踪迹,来到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从此日复一日在纺织厂干着机械的工作,每天拖着一身疲惫爬上回家的台阶,吃两口速食食品就毫无生气的在电视前打起了瞌睡。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军,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前来打工,修铁路也好盖楼房也罢,每个人都长着父亲的模样。被迫下岗后去了棉花种植基地,年老后由于身体不够好又被迫下岗。
看到实景拍摄那段时,即使已经看过很多类似的片段,还是被震到了,想到同样的事情在巴西以外好多地方都有发生,还是觉得哎,人的欲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吃掉树木的机器被设计成蝗虫的形状也简直妙的很。
最后再回到长大的地方,即便物非人非事事休了,只要还有以前的美丽回忆,就会感觉一切还好吧。
讲述了一个男孩寻找离家打工的父亲,迷失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最终孩子长大,踏上了和爸爸一样的路。片子还借机控诉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掠夺。片子的色彩、艺术风格、音乐与音效都很出众。很好看。
简直是个半成品。
2014《小王子》《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父与女》的感觉…白云和棉花,像蚯蚓一样开走的火车,缤纷的万花筒,五彩斑斓的音符…整个片子整齐、有序、简洁、协调,《天书奇谭》造型乱入。生活对小孩的眷顾和残酷,通过简单而富有层次感的色彩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单纯又悲伤的童真世界。
内核简单明了,用儿童绘本的画风展现这个被消费主义和资本全球化蚕食的世界。人衰老异化了,记忆的根还在。配乐不是想象中的类型,挺别具一格的。
多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他的一场梦【蜡笔、彩铅、颜料、点、线、面、几何,小清新得不行不行的 只是没想到后段那么政治
如此简单却有力的笔画,斑斓出一整个稚嫩世界的美好,却也在照见广袤现实时,任那些政权、战争、工业、金钱、媒体,以城市化、流水化、同质化、黑化、老化来蚕食一切动人之物。想抱住,却像对着珍贵的易碎品。身无彩凤双飞翼,此时无声胜有声。真人录像略出戏。四星半。(大银幕没字幕,一开始好捉急)
其实是带着童真的自己成长,寻找,老去。在浮华黑暗苦涩的现实里,彩色的心渐渐被打败。根本不需要对白,简约的画风就能表现。画面 极佳,随便截图就能做壁纸,nice!
Oh darling, don't you ever grow up, just stay this littleOh darling, don't you ever grow up, it could stay this simple
本届电影节遇到的大惊喜。画面又美又萌,最后交代时间线一下子提高了电影层次,虽然反资本化的议题不新鲜,前一段时间刚好看过雨林保护者被利益集团暗杀的纪录片,动画里穿插的唯一几个实拍镜头让人揪心不已。动画的体裁美好,讲的故事却很沉重。唯有家是永在的温暖。
主题很深刻,画面很超现实,但观赏的愉悦性较弱。如果它是绘本,我一定会买一本来收藏,但作为电影,我还是希望它再强叙事一点。
简约但绝不简单,不愧是年度动画佳作。真人纪实段落有点太过了略出戏。
片子很简约,但真的看到了世界,斑斓也残酷。一个异想世界包含一个梦的破碎,到头来只剩那如梦似幻的一曲悠远的歌。年度最佳创意,最佳画面,最温暖歌曲,以及最令人心碎的主题。
农场争活干,进城务工难,山峰之城的西方大资本恶势力终于战胜了本土游行狂欢的劳工之歌。但人世间最伤感的幻梦,莫过于让儿童时憧憬未来的自己,真实看到了未来的熊样
美丽世界的孤儿
尽管没有台词,但情节很紧凑,画面很绚烂,立意也是相当厉害了,刚开始以为是乡村小男孩寻找进城务工的爸爸的故事,看到一半发现是纺织产业链参观记,结果画风一转又开始讨论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带来的污染和伤痛,最后重排了时间线,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只是以孩童的视角提前回顾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一份天真,一份悲伤,还我一片安详。
极简的画风,色块运用得尤其漂亮。把南美大陆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入到水彩动画中, 呈现的是儿童眼中怪诞而真实的世界。
简约的画面像儿童的水笔画,每一帧都带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像个干净纯真的孩子,它承载的却是一辈子那么久的成长,城乡贫富差距带来的家庭破碎和童年阴影,童真就像美丽原始的大自然被工业化和城市化吞噬,突然有一天就全都变了。短小精悍的片子,却承载了太多,从开始到结尾仿佛恍若隔世。★★★★
7.6 抛弃戏剧性,主角的存在只是为了作引出展现的作用,而移情作用则完全寄托给了观众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让这部动画电影彻底摆脱了束缚,以致于让它讨论了太多主题,展示了太多内容,承载了太多情感。
画面很有童心,想象力飞扬,纯真得只适合小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