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是部没有太多剧情的电影,但是会让人内心平静。不需要想太多,静静地看美丽的构图、鲜艳的色彩,感受人与万物的关系,倾听其中的声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女孩耳朵挂樱桃,花瓣装饰指甲,在音乐下跳舞,特别的鲜活。
其次就是最后小男孩指挥大家用工具奏乐的那段,他在发光,他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家,我是这么相信的。
最后,可能是文化背景吧,我没能理解为什么小男孩的母亲不去工作付房租,而是要小孩承担家庭的重担。
情节不是特别懂,但这部电影仍然值得观看,套用李安的话,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我始终认为人只有在生存下去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去追求一切美的东西,或者换一个说法,只有当你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你才能有余力去追求你所喜欢的。剧中双目失明的克尔斯特,在家里交不起房租会被房东扫地出门的情况下,仍然会因为卖“面包”的人声音好听而花更多的钱买“面包”,会为了弹奏音乐好听的卖艺人而花10苏姆让拉车的小孩载自己去追逐其脚步,在乐器店帮工的小女孩提醒老板对其不满可能会炒其鱿鱼的情况下,仍然会因为自己追求好听的声音而迟到以致于终于被乐器铺子的老板炒掉,可是小男孩却委屈的说自己是因为听到好听的声音而迟到、迷路,委屈的怪罪于让自己迷失的好声音。而反观那位为了生计而做人力车夫的小男孩,为了10苏姆拉着和自己一样大、同样生活困窘的克尔斯特去追逐流浪艺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我更觉得,这位小人力车夫能打动我。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而奋不顾身也许是一种值得我们赞赏的精神,也许生活的重担不应该由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来负担,但是,我在想,当人在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是无关年纪大小的,也无关你的追求爱好的,现实总是冰凉的,如果不能现实和自己的追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话,总有一天,不是你被现实所击败,就是你苦苦的挣扎在自己所追求以及生存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剧中最后一场戏是全片的高潮,克尔斯特在铁锅铺子里像指挥家一样指挥着铺子里的学徒工敲起铁锅,伴随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配乐,似乎是在讲述这个像贝多芬一样喜欢好听的声音(音乐)的双目失明的男孩,在面对命运时仍然坚持自己的追求。
或许是我没有在合适的时间遇到这部电影,看完后只感受到别具一格的美,艺术色彩十分浓郁,但却不适合我这种想看故事的人。
这种东西真好啊......尤其在被投资人制片人和责编策划们折磨得体无完肤的情况下再看......去他妈的类型!
一部试图描述听觉的电影,打动人的却依然是视觉层面的东西,雀斑女孩半边脸的特写以及伊朗女人那花花绿绿的裙子。
对比与《魔毯》而言,除了小孩子本身的表演灵动性,我更喜欢《魔毯》,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莫森导演的伊朗电影是从《魔毯》开始的,给了我比较大的思维冲击,相较于《万籁俱静》,就没有那么多让我惊喜的地方,影像风格上,景别构图固然是独具美感的,但并没有太多创造性的场面与设计,因为这次主要是放在了声音上。
很纯粹的一部电影。盲童眼睛看不见,上帝却给了他敏锐的听觉。用心用耳去感知这个世界,而声音给他构建的世界也是无比丰富的。导演用视觉去表达听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节都可以是有韵律的。很喜欢电影里的小萝莉,随着音乐舞动,用樱桃当耳坠,用花朵染指甲,感觉是形式大于内涵的电影吧。
居然在这里找到了这几个月观影以来最好的视听享受了!失明但不失聪,对声音敏锐的伊朗小男孩会用一双局促不安的手去摸索空气中声音的旋律,然后感受与声音融于一体的快乐与欢愉,自然之音实属天籁,乐器之音涤荡心灵,小小指挥家的成长是要在困难的生活面前依旧有自己的追求和提升。美的场景非常多:男孩与女孩靠听摸着声音在走散后找到彼此;男孩和乐器趴在滂泼大雨里;男孩诗意地躺在落叶铺满身体的秋天阳光里和最后感受敲击乐器里天人合一的指挥合奏等等,能在伊朗的下层人的困苦生活里活出诗意和美好,在有声嘈杂的世界里觅得“万籁俱寂”的境界。叙事性确实弱,很多刻意倒也因为孩子们的灵性而成了最棒的组织和编排。
看到一半,暂停,出门拿快递。回来发现3岁儿子在看,很难相信,他居然说喜欢。剧终时,他说要“重来”,索性我也跟着重看。期间需要不停回答他,诸如“什么是盲人?”、“小男孩为什么要闭着眼睛,伸直手臂行走?”之类的问题。可能是艳丽的色彩,和有趣的声音设计吸引了他。本片的视听确实颇具想象和魅力。只是...在这样一个燥热的下午,还在为生活焦虑的我,着实不太想思考家国命运这样的“大命题”...
原来并不是关于盲童题材的绝赞,盲童克尔斯特人物设定的就不合情理,音有优悦噪杂之分,但盲听凭何判定物之优劣。剧情编排更是漏洞百出,导演因为有意渲染故事,而忽视孩子天性,这片也就小学音乐课上放放的水平。
因为色彩画面而出彩的电影,讲的是盲人寻找音乐的故事,取名却叫万籁俱进,这三个矛盾体融合,看到了很多。伊朗的苦难,路上小孩拉车,女孩应该是被包养了,盲童也要支撑起家里的经济支柱,青壮年都没钱在游荡,老年人也是自己买不起面包,通货膨胀加剧苦难,不是很直白但却坦诚给你看。但是人人都很善良,互帮互助,女孩爱美,她聪慧懂得循音找人喜欢音乐跳舞,喜欢打扮,掌握老板情绪,她也有自己的苦只是不说。路上拿枪的士兵也爱音乐,男孩对音乐热爱胜过现实苦难,音乐世界里是美好的,他沉浸追逐,但最终命运无情,让他面对现实,工作没有了房租付不起只能流浪,流浪汉就是他的未来,这个色彩明艳人人漂亮的民族,因战争而如此破败穷困,但依旧热爱艺术,不知道,该让人赞叹的是那份热爱乐观,还是该让人喟叹现实无情残酷。女孩起舞太美了
Get lost to find. 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视听表达,纯真美好,同时有背景有层次。PS. 那个大市场空间很难忘,水晶宫的感觉啊
声音的完美运用。 黑暗世界里五彩般的生活。伊朗片子总是在困苦中寻找温情。
有音乐的方向就不会是地狱的方向。先裹好头巾,自然的就被领过去了。
万籁俱寂。只识得好声音。看之前没想到是这样美的电影。诗意自然而然呈现其中。几处细节甚至非常美妙。。只是不太喜欢小男孩妈妈
色彩艳丽;音乐动听,确切的说,真是美,且独具匠心,无论是前段那个收音机,尤其是那把跌落的琴被雨滴桥当的声音;小女演员们都很PP。
熱瓦甫、都塔爾,瓶身與鍋底的《命運》。在生活場景中穿梭,馬克馬爾巴夫全然不掩飾深度個人化的"妝感"。講退無可退的困境、在貧亂交加的國時,可每個人是要齊整美麗地入鏡,巴扎上果蔬飽滿閃亮,就連瘦到爆骨的馬也潔白俊逸,拉車男孩虛脫著咬牙的臉,是唯一的一根明刺。 《萬籟俱寂》
严格意义上的塔吉克斯坦电影(与维吾尔族真像),小女孩都是美女。1.影像稀释—特写(浅景深、水作背景)—脸—心灵。2.莫森的电影语言:简单、笨拙、质朴(与阿巴斯的质朴区别)。3.色彩的临近感:民族服装上的色调。4. 民族诠释的第五交响曲。
一出关于声音的蒙太奇,行走在路上的耳朵和心灵,万籁俱寂,沉默如海,世界再喧嚣不过是舞台;大量特写,简单,纯净,就这么不加修饰地、定睛望着镜头,一组组叠加的“描述”镜头制造出童稚的质朴之美;很喜欢女孩浆果为耳坠、手指染嫣红、曼妙舞身姿。
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做作且毫无灵魂。越强调某个动作,越去“经营”画面的美,就不可能纯真,不可能自然。要拍女孩的樱桃耳环和鲜花指甲,女孩要侧过脸,将手放到脸颊上。一个像杂志封面摆拍的姿势,刻意展示给镜头。莫森的控制欲太强却不会藏。这点阿巴斯才是浑然天成的。
万籁俱寂只剩下音乐~美的不可言语
耳朵有时也会欺骗你。就像最长一日中那很悲催的两声“响板”。相对而言,由于耳朵比眼睛更敏感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认知而更适于出现在思辨气质的文艺片中。当然总难免小有争议:用以看为本的电影载体(纯听算广播)来表达听觉至上的玄妙理念?……“布列松是一位不属于任何电影浪潮的真正传奇。他就是他自己。艺术、道德、人性与纯电影的完整浪潮。今日世界极为罕有。布列松对他人苦难自觉有责,力求用自己拍的每一部电影去减轻他们的痛苦。”——莫森·玛克玛尔巴夫2015威尼斯电影节罗伯特布列松奖之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