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版的《洛丽塔》,看起来有点黑色幽默,里面没有涩情的镜头,只有淡淡的隐喻和暗示,例如,涂指甲油算一个,拿着书偷看洛丽塔转呼啦圈算一个,只有一张床的旅馆算一个。这版的洛丽塔,没有完全照搬原著,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洛丽塔。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
一生一世,全心全意
我最爱的就是她 ,可以肯定
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
但我只望她一眼
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这就是洛丽塔
一个豆蔻年华的美少女
她不是平凡的中学生
而是充满诱惑力的早熟少女
这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
玛蒂尔塔有所区别
洛丽塔
最早指的是那些穿着超短裙
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
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洛丽塔最早起源于小说《洛丽塔》
讲了一个有悖伦德的故事
作者纳博科夫借助于这个故事
对人类复杂的心理进行了大胆探索
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过程中
作者赋予小说主人公亨伯特
轻度精神分裂的形象
自私疯狂的想法、窒息的控制欲
变态但也同时是执着和不求回报的爱
还有他后来正人君子式的自我反省
正是由于人物的复杂性和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
使得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非常困难
然而库布里克镜头底下的洛丽塔
就是我心目中的洛丽塔
她美的光芒四射,叛逆又妩媚
既有小女孩童真的一面,又有成年人隐隐的神秘
性格有点像天蝎座
而男主人公亨伯特,有点处女座的特征
他十分井井有条
对于生活的旅行有着自己的计划和安排
严重的强迫症和精神洁癖
欲望仅限于想象的亨伯特
令人理解和同情
保留了他对洛丽塔最纯洁的爱
这种类似爱情的父爱也是浓浓的保护欲
电影和小说相比
它在探索复杂的内心世界方面能力是有限的
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因此库布里克对纳博科夫的原作
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编
库布里克把这种类似于父爱的感情
版拍得优美疯狂而含蓄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在影片中却没有一处暴露镜头
这与纳博科夫原著干净的叙事是相辅相成的
库布里克版在无数的细节上体现了细腻的美
片头柔和的光影中对奎尔蒂的谋杀
安排在城堡式别墅里
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极尽雕饰之美
营造了华丽的唯美主义效果
库布里克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结局
我们看到处女座的亨伯特
板着一张脸,严肃地对他说了一番
而奎尔蒂更像是双鱼座的花心大萝卜
他感性诗意且幽默
富有哲学意味
在面对这个黑脸又严肃的“杀手”
他的胆怯和幽默相互冲击来缓解气氛
最后又用利益来引诱亨伯特
这些设定都制造了一种对比的张力
最后一幅巴洛克风格的油画
一位年轻美丽的女人
在亨伯特的枪弹下被洞穿和毁掉了
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既是对奎尔蒂被亨伯特杀死的暗示
也象征着洛丽塔被奎尔蒂活生生毁掉的事实
这段有点黑色幽默的段落
透出一种令人说不出的黯然和压抑
库布里克在总体风格上
忠于原著的戏谑、讽刺的喜剧效果
库布里克对奎尔蒂这个横刀夺爱的反派
有着百变的身份和面孔
令人眼花缭乱,意想不到
有种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意味
甚至有些不寒而栗
他喋喋不休、油嘴滑舌、沉溺在自己的世界
还常常自我兴奋,有着一些小怪癖
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人物
这种不同身份的设定
一会儿是作家
一会儿是和洛丽塔同住店的旅客
一会儿是学校的心理医生
一会儿是陌生电话恐吓者
不到最后一刻永远觉得他无处不在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欲望很可爱
有点像初中生偷偷喜欢一个女孩子
只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一下就可以了
比如亨伯特假装看书
却窥见了草地上的洛丽塔
小心翼翼
原本爱干净的亨伯特本不愿意住在这个地方
但他第一眼望见了洛丽塔
就决定租住下来
为了能和洛丽塔永远在一起
他和洛丽塔的母亲结婚
然而他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洛丽塔
这个他生命中的缪斯女神
后来洛丽塔的母亲出了车祸
亨伯特也并没有乘人之危
只是他太爱洛丽塔
害怕她被伤害
然而他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并像恐怖电影一样席卷而来
首先是一个奇怪的心理医生闯入了他的家
其次是他与洛丽塔旅行
莫名其妙被跟踪
然后又接到了陌生的恐慌电话
洛丽塔看似是个很聪明的小女孩
也理解了继父亨伯特对她的喜爱之情
然而年少轻狂,不谙世事的她
被那个玩弄女性的奎尔蒂给吸引到了
奎尔蒂就像是高级的撩妹天才
他和洛丽塔的聊天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并承诺带她去好莱坞签约
然而,这就和那些看似美好的烂心苹果一样
里面有个大大的窟窿
原来根本不是什么好莱坞
而是卖肉的生意
被洛丽塔拒绝的奎尔蒂狠狠地甩掉了她
这个曾经光鲜亮丽的美少女
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洛丽塔
嫁了一个贫困的青年
过着寒酸的生活
此时此刻她才想到了被她丢掉的亨伯特
当身怀有孕的洛丽塔开门的那一瞬间
亨伯特甚至有点认不出来
曾经那么精致漂亮的洛丽塔变得如此不修边幅
她交代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她从来也没有爱过亨伯特
并认为奎尔蒂才是有才华的艺术家
甚至在她被伤害的当下
她依然不后悔曾经与奎尔蒂的过往
面对无情的真相,亨伯特再也控制不住
内心复杂的情感而泪流满面
亨伯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
这个所谓的女儿
他哭着,伤心的呐喊
在面对这个已经不修边幅的怀孕妇女
他依然脆弱的像个孩子
他哭着求洛丽塔和他一起生活
脱离这种困境
即使永远做父女
然而他所有幻想,在最后的那一刻
终究还是被破灭了
故事回到了那个开头
此刻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
亨伯特为何对奎尔蒂如此冷酷无情
女孩儿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往往是最美的
但也往往是有些许的冲动叛逆和愚蠢
然而就是在这个独特的人生阶段
才铸就了这个悲剧性的洛丽塔
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给我留言
我会认真回复的哦~
别忘了点在看
REC
往期精彩之 8½ Criticism:
作者l左岸文青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l左岸文青(ID:zuoanwenqing)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863730193)
LOLITA的电影,书,人,甚至名字都代表了一种诱惑~
可能是因为看过后面翻拍的那个更性感的版本,所以看这个库布里克的原版反而不是很震撼。可能跟选演员有关系。这个老爸长得一副糟老头子的样,就不如后面的那部英俊潇洒,因此怎么也同情不起这个角色。要不然,就是在这个原版里面他就是想要塑造糟老头子的反面形象,而翻拍更愿意把他正面化。
我心目中的洛丽塔,是娜塔莉·波特曼!
1997年和1962年的两版洛丽塔都看完了,库布里克这版比前者在情绪上更节制,也更冷酷一些,无感情的旁白,急转直下的剧情推进,隐秘的情欲、身份的焦虑以及最终意识到的爱合力将男人推向毁灭,她背后的巨大邪恶是你未知而不可接受的,你牺牲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生命,换来的只是看洛丽塔微微皱眉
不喜欢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名字。
A / 蓝丝绒式纤弱而诡异的叙事质感,又布满了如华服上的虱子一般令人战栗切齿的细节,人物仿佛被压抑的精神病人时不时迸溅出碎裂的梦呓。到头来又只觉得立意无关情欲无关控制,口吻既非戏谑讽刺亦非辩驳,最终的风格既非悬疑情色亦非黑色电影——似乎只是一种指向靡费与颓丧且黏著力十足的神秘感修辞。感觉是气质上最接近《大开眼戒》的库布里克作品。
相对于翻拍版的滥情,库布里克版实在够狠,Humbert的猥琐与自私, Lolita的冷血较之人物发展看算是最为合情合理,表演方面依旧认为Shelley Winters演得最好,至于表演大拿Peter Sellers反倒觉得演得有些做作了,大银幕观看,摄影加分。
这个版本才是好的
克星都是女人
她就是不爱他 他就是爱她。
老库可以抓住大的主题和重的主题,老库也懂得幽默,然而对于情绪的微观把握,或许还差一点,人无完人,如果他都行,那就过于完美了。不对,其实已经完美了,《大开眼界》对情绪的操控已经炉火纯青,毕竟较之《洛丽塔》,他又长了三十多岁,三十多年,能发生多少事情啊。总而言之,97版的选角和意味更
一段被禁忌的关系,一边是心甘情愿地被毁灭,一边在三心二意地练习魅力。这个版本的改编突出了中年老男人丑陋的控制欲,简直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但库布里克的魔力是让最可恶的人闪光,例如赫伯特最后的泪水和倾囊相授。
1997年版和1962年版各有千秋吧?可惜都不是我的菜。——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很抱歉骗你这么多 但生活就是如此 在我看来这才是恐怖片。。。。。。。。。。。。。。。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库布里克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
老库一开场就借彼得·塞勒斯之口奚落了之前令他不快的斯巴达克斯,比新版高级讽刺更多,洛丽塔虽美但碍于年代情色含蓄,对这个故事的期待以致两版都不太喜欢。对演员有调教感男主一般女配出彩,大段的对白尤其塞勒斯那段超快语速听着有些晕。资料馆回顾展。
男猪脚真怂真猥琐。女主角貌似也没97年的可爱。情节又拖沓。衬托得97年的男主角好有气质啊。
和97版Lolita比较知道什么是:品格。一如区分黄色小说和严肃文学一样,两者无涉。竟然,分寸拿捏地如此充分,以及冷峻。
前半段更像所谓“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我也更喜欢,很多处理让人感觉女主就是库布里克的傀儡,简直是他在撩人。后半段关注男主的偏执和自坑的悲剧,有些过于断层和冗长,有种把故事硬拉去和倒叙段衔接的感觉。还是很好看的,题材也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但还是看不到什么探讨价值。想看97版。
4/18/2015库神回顾展归来。由于库布里克几乎重写了纳博科夫的剧本,电影和原著差别不小,前半段喜剧色彩浓厚,后半段略显拖沓但结尾反转太出人意料了。受限于海斯法典,全片毫无情色场面,暧昧隐秘的情欲和近似黑色电影的风格让这一饱含欺骗与背叛的悲情故事显得更加回味悠长。(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