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竟然是一部1953年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西部牛仔片,1953年!真得竖个拇指!
片中处处洋溢着温情、温馨,没有沙漠风光,没有大批匪徒劫掠、杀戮,而是牧场、小溪、乡村聚会......片子节奏很慢,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好片子。 是否我需要先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因为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有时候想看一部片子的时候先看一下评论,以确定是否值得花时间来看,那我先给过客们介绍一下大概:一个落寞的枪手肖恩路过斯塔雷特一家的农场,斯塔雷特邀请肖恩留在自己的农场帮忙,正欲退隐江湖、不知何去何从的肖恩留了下来。恰好雷克一伙为了吞并土地,骚扰斯塔雷特一家及村民,肖恩为了斯塔雷特一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又端起了枪,走向了未知的未来........
我觉得男孩乔伊的演出很精彩,穿越山林,小河,在泥泞中奔跑,很象我们那一代人小的时候,无拘无束,在家里没有太多的关注,不象今天的小孩,家长投入了太多的关注,以致于他们每行一步都有家长的身影,家长不知道他们何时能长大,孩子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获得自由(跑题了)....
男人之间的情大多是兄弟之情,也有为民族大义或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感情(如韩国电影特工中两们男主的深厚情义)然而肖恩不知不觉间爱上了女主人玛莉安,这注定了肖恩归隐田园想法的失败,为了不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肖恩只能选择离去,这也是一去成侠.......
这时的西部人们已经在受法律约束,不能随便去杀人,但正当防卫和决斗不算在内。这时代的西部牛仔就如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武士一样,面临着新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无法彻底改变”,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些改变,然而,真的能让一个武士蜕变成农民吗?可以低眉顺眼,风骨如何能变?西部牛仔只有化为尘土,这个时代才会终结,肖恩也只有离去......
[原创]
在这个西部片已经无可避免地淡出观众视野的时代,肖恩或许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象征着不再回来的西部英雄和西部世界。 前些天偶然看到一部《谈判专家》,片中两位谈判专家丹尼与克里斯初次交锋就扯上了西部片。就肖恩在最后一个镜头有没有倒下进行了激烈辩驳。其实无论肖恩倒下与否,他总归是离开了,属于牛仔和枪手的西部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原野奇侠》是早期的一部挽歌式的西部片。 原野里来的陌生人 在一个寂静的山谷中,住着幸福的农夫斯塔雷特一家。这天男孩乔伊正在门前小溪边端着没有子弹的步枪瞄准一只鹿,从远处来了一个骑马的陌生人……听起来像是个童话故事,但这是《原野奇侠》的开端。 乔•斯塔雷特和他的妻子,和其他自耕农一样,迁移到这个山谷,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盖了房子,犁出了农田,围起了篱笆,建立了家园。然而较早的的开拓者雷克却将自耕农的迁入视为对其没有也不需要法律认可的领地的侵犯,他认为这些人侵入了他的牧场,像任何一个土地的所有者一样,他发誓要将自耕农逐出峡谷。 而此时,肖恩作为一个游走四方的枪手出现了。他帮助乔赶走了盛气凌人的的雷克,于是受到主人夫妇和年幼的乔伊的欢迎。肖恩脱下牛仔装束,干起了农活。 在雷克的威逼利诱下,一些农夫打算离开此地。但是乔不愿意放弃亲手建起的家园。他说服大家团结起来,并和肖恩在酒馆狠狠地教训了雷克和他的手下。 恼羞成怒德雷克请来了远近闻名的杀手威尔逊。威尔逊在集市上杀死了冲动的托雷,并扬言在酒馆等乔前去解决。 肖恩不得已将乔打晕,代替乔前去酒馆,杀死了雷克和威尔逊。 最后负伤的肖恩选择离开,只剩下男孩乔伊对着原野呼唤:“回来吧,肖恩!” 西部的离去 有一千个观众,就也有一千个肖恩。 我们可以认为肖恩与农夫的妻子玛利亚产生了微妙的感情,所以他选择留下帮助。为了玛利亚他孤身入虎穴,最后发现自己深陷这种感情不能自拔,不得不选择离开。 的确,肖恩和女主人的感情超出了一般友谊的范畴,甚至男主人自己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在决定赴酒馆决斗时对妻子说:“即使我出了意外,也会有人照顾你的”。这种感情在伊斯特伍德翻拍自本片的《苍白骑士》中表现得更为直白。 但这种感情的产生也是渐进的,肖恩最早对女主人的一瞥或许只是本能的对安定生活的怀念,对家的渴望。而肖恩最早用于表明留下的举动是帮助农夫乔砍树桩。这是一种纯粹的男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所以,肖恩留下的原因可能并非单纯出于对女主人感情。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追求社会认同。只有名字没有道出姓氏的肖恩暗示着社会身份的缺失,而农夫一家的热情和他们其乐融融的生活让他重新有了找回社会身份的渴望。于是他脱掉了那身象征居无定所的牛仔服,穿上了农夫的服装。 而这样肖恩最后却要牺牲这得来不易的社会认同,则令人为之动容。 无论如何,肖恩的选择其实暗示着西部的发展,必然最终走向文明,走向农业和定居。属于牛仔、枪手和放牧的生活方式,尽管曾经那么辉煌,却最终不得不遗憾地走向衰亡。 肖恩对雷克说: ——属于你的时代已经过去 ——我的时代?你的时代呢,枪手? ——我们的区别在于我认识到了这点。 其实我们无法判定雷克和农夫谁对谁错。雷克是早期西部开拓者的典型,他们年轻的时候和印第安人战斗,和匪徒战斗,他们的牛群被屠杀劫掠,伙伴们流血倒下,终于开辟了这一片土地,让这里变得安全,适合人居住,他们开辟了广阔的牧场。 但是新的拓荒者在他们没有边界的牧场中竖起篱笆,开垦出农田,截断牧场的水源用于灌溉。他们不用牺牲就窃取了先驱者的劳动成果。这片土地固然不能只属于放牧的牛仔,但明显也不属于不劳而获者。这是谁的土地,只能靠武力来说话。 然而不幸的事,时代的潮流终究不可逆转,农耕和定居最终将会取代牛仔的生活。 肖恩看到了这一点,他站到了农夫一边,希望能够融入他们的生活。他对男孩乔伊说:杀戮的时代结束了,时光不能倒流。 然而当他发现这一切最终不得不通过他的枪来解决,因为雷克试图用武力剥夺农夫们的劳动成果,肖恩发现自己最终还是无法平静地融入这种生活。 他说: 我尝试过改变生活,但对我不适合。 于是重新拿起枪的肖恩不得不选择离开,因为他虽然保护了农耕生活,却又做回了枪手,他自己终究是农耕的敌人,不能使这片原野变成一个没有枪的乐土。他只能离开。 于是我们可以把肖恩的离去理解为西部的离去,西部最终无法融入现代和文明,只能倔强地选择黯然远去。 西部奇花 这是西部片中少见的节奏舒缓的作品。 叙事悠缓而抒情,却象征隐晦,蕴含深意,颇令人寻味,这也是电影一直吸引人们为止争论休的魅力所在。 肖恩沉默的爱情令人唏嘘。作为男人,难道还有比沉默更深沉的爱吗?除了沉默,还有什么更值得夸耀的品质?飘然出现最后飘然离开也一度成为西部英雄的典型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1985年拍出了一部名叫《苍白骑士》的电影。如果先看《苍白骑士》,的确堪称佳作,但看过《原野奇侠》,就会明白翻拍终究难以胜过原作。 而且《苍白骑士》对于爱恨和善恶表现得太过直白,反而不及《原野奇侠》的意犹未尽。 《原野奇侠》就是这么一朵西部奇花,它和仙人掌一样粗糙强健,却和玫瑰一样馥郁芬芳。它不仅属于保守固执的右派怀旧主义者,同样也可以属于温和矫情的文艺青年。
我承认在所有的爆米花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西部片,更何况这不是爆米花。比起科幻魔幻的各种电火花飞舞,战争警匪的子弹倾泻,武侠古装的华丽招式,西部片的经典大战永远只有两个人站着,拔枪对射,一人倒地,干脆利落。上帝创造人类,柯尔特让人类平等。越老的西部片,越节省子弹,那时导演编剧还不会用特效无下限的取悦观众,所以经常整部片子89分钟都在酝酿情绪,隐忍不发,到最后一分钟才下定决心,拔枪怒射,快意恩仇,飘然而去。不像现在的爆米花套路,先让主角小打一架展示实力,再让反派大闹一场压制主角,主角寻访高人,取得杀器,最后大战,战胜邪恶,90分钟,观众3次小高潮,一次大高潮,每次中间只休息3分钟,插科打诨加小暧昧舒缓情绪,这很纵欲,很不健康好吗?更没节操的是现在居然有乒乒乓乓打两个小时反派把主角都干死等续集再来过的片子,让观众白看两小时的电火花预告片,拜托我也不是为了只看电火花的好吗?那时候群演的命还比较值钱,死一个群演至少要花几分钟的戏,还会交代一下身份给个表情,不像现在群演就像一群兔子一样一块石头就可以压死一堆除了尖叫什么都不会。
虽然没有规定一部片子可以让观众爽几次是最佳选择,但这部片子真的是为了最后的一分钟让观众压抑了好久。我们知道男主是高手,一抬手就可以把反派人物都解决,但他就是不干,酒吧斗殴用拳头打了整整10分钟,观众心里都在说快掏枪射啊,靠,枪都没带。我们也知道男主和女主有小暧昧,但他们就是忍下来了,为了家庭,道德和尊严忍下来了。换了现在的好莱坞编剧会怎样,男主先教训路边毛贼小试身手,然后和农夫小胜反派一次,反派找来高手教训农夫杀了男二,男主大战反派顺水推舟抱得美人,是的,男二必须死,这样观众代入男主的剧情才会爽。
为什么拧巴的戏就伟大了?因为真实。反派不是天生的坏人,他是早期的拓荒者,他习惯了那一套,他靠好勇斗狠生存了下来,他代表了蛮荒年代,还代表了落后生产力,是的,落后生产力,土地已经由政府分给了农民,林肯时代就已经这么做了,男二还提到,放牧的牛没有圈养的好,牛仔赶走了印第安人,农民赶走了牛仔,谁会取代农民?狼叔3给了答案,大资本家和转基因作物,也许以后会有转基因家畜。有很多西部片放牛的是正方,而吃下土地的大地主是反派,正义不在于你是那边而在于你行事的方式。伟大的作品会反映时代的变迁,至少会试图这样做。牛仔也不是随便掏枪的,两边都掏枪是决斗,一边掏枪是谋杀。为什么酒馆斗殴要用拳头打这么久?因为是规则,靠枪可以杀人,但得不到尊重。西部是狂野的,但也不是随便就拔枪,因为拔枪就像赌博中的allin,虽然很刺激,但如果你每次都allin,就算你是高手,只要输一次,就彻底结束了。这也是拳头存在的意义,大部分赌博都是小注,allin要讲机缘,所以就算反派一开始也想遵纪守法的。男主女主为什么不在一起,因为那是个大男子主义的时代,男人应该为了大义和友情放下儿女私情,所谓爱情,那时候就叫儿女私情,而且,女主虽然喜欢男主,但她喜欢的生活是定居而文明没有枪的生活。西部片中男主复责杀人或被杀,而女主,如果有女主的话,一般代表生存,文明和发展,他们虽然相爱,但格格不入,所以男主一般结尾都选择离去,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七蛟龙里尤伯连纳和麦克雷都选择了离去,只有boy留下了,因为男主代表的是自由。
人就是这么贱,压抑久了,三颗子弹的效果比三千颗子弹外加三吨炸弹还要爽,但现在的电影很少这样玩了,毕竟太高难度容易玩砸,还是道具子弹便宜。
其实看的时候感觉一般,看了几篇影片,才逐渐回味出来味道,不同于以往西部片塑造的牛仔形象,属于西部荒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肖恩所代表的西部牛仔与当下的文明时代格格不入,他曾经尝试着改变,但当他再次拿起枪的那一刻,曾经改变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对影片结尾印象很深,祖儿不断的呼喊,而肖恩孤独向黑夜中走去,等待的他会是什么,其实就像黑夜一样,并不会有太多的光明!
就本片的叙事来讲,感觉还是节奏舒缓了些,情感的表达也比较含蓄,相比之后约翰.福特的《双龙屠虎》还是差了些,此外表达关于西部牛仔所代表的荒野时代和现代文明冲突的影片,还有约翰休斯敦的《夺命判官》,也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长相痴傻的牙缝男童很抢镜,shane和marian的感情处理很有含蓄美,shane和scarret两个男人一块砍树桩对视一笑的画面很有暧昧喜感。以shane这么一个游侠牛仔逞强除恶主持正义的故事,表现牛仔英雄的神话,也暗含对西部牛仔时代终结的无奈和惋惜。结尾小儿子Joey目送英雄纵马远去,是美国影视经典镜头。Jean Arther出演
"I heard you are a low-down Yankee liar", The coming of Homesteaders with civiliz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days of cattlemen and gunfighters.
小男孩好討人厭。
以西部片的类型存量上看,可以理解某些评论指出的缺陷,特别是艾伦拉德所塑造的肖恩,俊朗干净到不像西部游侠而更像都市男偶,缺乏与剧情描绘相匹配的体魄信服力:一拳就把高他半头的本约翰逊揍出屋外。而从类型变量上看,本片确有独到之处。小孩的视角与其母的暧昧被普遍提及,凡赫夫林的小孩父亲被明显忽视。斯蒂文斯花费相当篇幅去表现这位自耕农不输给甚至超越西部游侠的信念和勇气,某些关键桥段通过取景&占位有意将其置于画面中心,将肖恩挤在帧边。甚至整个自耕农群体,面对牧场主霸凌行径,在合理呈现出性格差异反应多样的同时,整体上却是朝着主动抗争的大方向平移,无一家逃离峡谷,更有人战死沙场!这点严重区隔于《正午》的懦弱小镇。在民众与英雄的关系上本片比正午更积极。它的英雄反而是疲惫倦战的,要靠残酷现实和大众豪情去再度激活。
同样是开枪前话唠一大堆,莱昂内的节奏比这个好太多,同样是100多分钟不拿枪,约翰·韦恩比这个男主更压得住阵,艾伦·拉德还是太清瘦了【← ←正式沦为肌肉男爱好者了啊擦。。这也是我看过的最言情的西部片
Shane如同一个武侠小说中两肋插刀拔刀相助的大侠一般,是个非常浪漫而理想化的角色,作为一个枪法神准的高手,却没人知道他是哪里来(也没人问),最后挥一挥衣袖他悄悄地消失在地平线。难怪主角一家人都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不论男女😳。。
小男孩的视角导入起到关键作用~在酒吧的肉搏和枪击战当中,小男孩是直接且唯一的目击者。与片头,小男孩透过鹿角窥见Shane一致,也与Shane说: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相呼应。更重要是,我们透过小孩视角=摄影机,进入一种对Shane男神的无限崇拜当中,Shane形象得以凸显,我们从而被同化。
舒缓也激烈,又回味无穷。这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的西部片,拥有冷静的叙事和完美的画面,极致抒情而又不拖泥带水,它让人感受到的是人心最底层的那一份真挚。电影演奏了一首关于时代和雄性的优美挽歌,雄浑寂静、不过分悲伤,但营造了出色的留恋氛围,并给观众以无穷的内在力量。
A man has to be what he is. Can't break the mold.【狼3的整个剧情都base在这句台词上了.......
介于传统西部片与修正型反西部片之间的作品(1952年的《正午》开启了后者的潮流)。影片拥有令人悦目的风光摄影(外景实拍)和动听的主题配乐,不过节奏偏慢。剧作上区别于此前经典西部片的地方主要有三点:1.开启了“从荒野来,回荒野去”、以拯救他人与自我放逐为己任的法外英雄传统(后启《搜索者》、莱昂内&伊斯特伍德西部片,以及一系列超级英雄电影)。2.开始反思过往西部片对印第安人的歪曲丑化(Joe Starrett反驳Ryker的台词)。3.设置了小男孩Joey这一从头至尾的旁观者形象,并借此结构起观影者的视点,Joey与观众对西部片的期待合一。影片其余部分则与传统西部片别无二致,无论是文明/野蛮、农耕/放牧、家庭(女人)/独行(男人)的二项对立式,还是酒吧中的挑衅与决斗,都可以满足经典西部片影迷的口味。(8.0/10)
为《金刚狼3》而来
非常类型化的西部片,一系列二元对立,男主则是游走于两者之间的边缘人,是真正的“游侠”。对反派的逻辑也有呈现,让人看到归根结底,这就是一场从游牧到圈养的畜牧业升级过程中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冲突。叙事精彩,不断铺垫冲突,暗示男主的身手,营造气氛,直到最后一泄如注。雇主Starret代表了诚实正直的小农场主,角色塑造得很到位。小男孩的视角有助于叙事,但太过絮叨,我恨不得掐死他。
太典型就是太传统,牧民与恶霸的土地之争来了为孤独的牛仔,节奏慢但是也不拖。结局不用想牛仔打死了恶霸又开始流浪。小孩子这个演员太不可爱演技不怎么样,因为这是个重要角色。琪恩·亚瑟仍是我最讨厌的女演员!
1.《苍白骑士》的原版;2.肖恩,一个过客,没有过往,没有传说,随风而来,留下几声枪响与一丝血腥味,不求名利,独自离去;3.结尾小孩对肖恩的呼唤,正是对西部时代、对英雄主义的呐喊与追忆。
不是特别精彩的西部片,但是入选了"美国电影协会世纪百大"。能够入选,我猜是因为该片拥有最纯正的西部片DNA,完美诠释了建国初期的美国精神。
西部片的另一种变奏,失意流浪的牛仔试图去融入田园生活,这种生活又被野蛮的牛仔打破,他的背水一战是对于过去的一种诀别,也是对于自己身份的强烈的归属。电影更像是一部西部田园生活图景,不像以前西部片里的沙漠风光,人物总是居无定所和抢夺杀戮,这里是一种更加恬淡的乡村景象,小溪、财源、聚会、放牧,和西部片里的恶略的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给居无定所的牛仔肖恩来说是充满巨大诱惑力的,他渴望用丢弃牛仔的身份去换取另一种生活,甚至他把枪都从腰间卸下去购买作为牧民的衣物。《金刚狼3》里的英雄迟暮寻求归属但又无处可去的矛盾,是对这个西部牛仔的再次演绎,充满了对于失去的那个辉煌时代的缅怀和无奈,人物面临着新的选择,但是总是徒劳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无法彻底改变”,狼叔的死和肖恩的离去,都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不晓得咋说 哈哈哈哈 要是他们shane和他们一家都住一起那才叫好呢 他儿子都说 他爸需要他 他崇拜他 他妈需要他。。。。。。
经典程式化的西部片,中间的剧情太拖沓,那个小男孩闹死了,问个不停也喊个不停。。。结尾算是对西部蛮荒社会&枪战解决问题的告别吧,进入法制时代。
多年之后重看这部电影,愈发觉得肖恩不仅是西部片历史上最迷人的主人公,他更是战后美国电影的一个精神图腾,在经历了那些无法言说的血腥的杀戮之后,孤独地流浪在一个个偏僻的城镇中,而宿命的枷锁捆绑着看似无拘无束的牛仔,他没有办法,必须去在那些枪战中击败对手,让鲜血再次沾满双手,然后继续走入萧瑟的暮色里,正如他来时的那样,见证了战争中的残酷死亡真正地改变了史蒂文斯,他的肖恩不会提及过去,更无法希翼未来,美好的感情流淌在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中,让它反而不像是部西部电影,但观众仍然会被一种强大的忧伤笼罩,肖恩与玛利亚的爱注定没有出口,在告诫儿子不要太崇拜肖恩后,她快速熄灭了油灯,因为她自己似乎也深陷其中,唯有黑暗才能掩盖她已发红的脸颊,肖恩真的有选择吗?“杀戮的时代结束了”他最后对乔伊说,但真的如此吗?
小男孩对着马背上的肖恩深情的呼喊,可以看作对那个西部拓荒时代的召唤、对西部英雄的神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从放牧到农耕、从拓荒时代的枪手到捍卫自耕民土地的英雄,这最后一场枪战后那个时代已是传说。肖恩和玛丽安(乔伊的妻子)之间的感情(应该是以前就认识)处理的细腻美好、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