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常常和母亲一起回娘家,上学以后,基本上每年暑假都会回去,直到上初中。在村里,白天和舅舅舅妈表哥表姐一起下地,摘西红柿、黄瓜、辣椒、玉米,中午用秸秆烧烧饭,晚上邻里一起在大院子吃饭,聊聊今天都吃些什么,把电视摆在院子里,很热闹。还常常和表哥一起收鸡蛋,掏粪,偷西瓜和葡萄。看电影时会想起表哥的笑声,那种朴实、热情、爽朗的笑声,多年未见了。
电影的背景在山西,看到电影主人公蹲着吃饭,还有那满山的黄土,很亲切,村子里赶集会唱大戏。
片尾给了我震撼,死那么多人,那么多年,只为一口出水的井。佩服他们的信仰,却又感到悲凉。
把我哭得。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每个人都不得圆满,每个人都还有善良,每个人都隐忍悲剧,每个人都不声不语。最撼动人心的悲剧如是。
你不早恨透我了吗
上回在山上碰到你,连口水都不给喝
那半勺水喂狗了
才半勺水的面子
还说呢,洒进那么多草梗子土星星
好个没心肺的,你死了吧你
走了那么热,再不让你慢慢喝,那肺还不给激炸了
能细腻到这个份上的编剧,太神了,我决定查查是谁。
由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完成于1985年,是对中国电影有着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片中的男主角——孙旺泉是由张艺谋扮演的。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处一个山西的山村中。在这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山村中,世世代代的人想方设法要在干旱的土地上打出一口真正的有水的井来。为了这个希望,老井村祖祖辈辈的人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辛劳,有人甚至因此献出了生命。可是人们打出来的,只有一口又一口的干井。直到一个名叫孙旺泉的年轻人改变了这似乎无法改变的命运……
影片从老井村村民们的生活入手,在一开头就表现了村民们看戏的热闹场面。之后的镜头对准了旺泉和巧英:两人一同挑水,一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一同与伙伴们对山歌……这一切都表现出了旺泉和巧英之间不寻常的亲密关系。然而,此时旺泉的父亲却瞒着他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发现了真相、本想逃走的旺泉被他爷爷抓了回去。不久后,旺泉的父亲在打井时意外死去。因为是父亲答应的婚事,所以旺泉不得不抛下巧英,当了段家寡妇(吕丽萍饰)的丈夫。婚事后不久,老井村就与西门村因一口井发生争执,进而发展为械斗。旺泉为了保护东泉井不被掩埋,不慎跌入井底受伤。这件事惊动了县政府,政府派来专家考察当地地形并给老井村提供了一个到县城学习地质的名额。得知旺泉被选上学习后,旺泉的爷爷十分激动,并且鼓励旺泉一定要给村里打一口井。学成归来后,旺泉目睹了村里因为缺水遭受的苦难。村支书找到旺泉,表明了一定要打出一口井的决心,并告诉旺泉自己已孤抛一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旺泉的身上。面对着复杂的地形和种种困难,旺泉完成了勘察并开始了打井的工作。可是在有有条不紊的工作中,井壁突然坍塌,旺泉的弟弟旺才因此丧生,旺泉和巧英也被困在了井下。事故发生后,政府资助了老井村打井设备和两万块钱。在完成工程仍需两万块钱的情况下,村支书、旺泉的妻子和巧英等人的无私的行为感动了村民们,老井村的井终于打成。而井前的石碑上,铭记了历史上所有为了打井而失去生命的老井村人。
电影故事的背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此人们的着装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太陌生。而淳朴的山村和山村人,也被朴素的表现了出来。片中大部分的画面,色彩都是丰富、饱满而柔和的。大量摇镜的运用,使影片的视角更生活化,真实地模拟了人的视觉。同样地,众多描写山村生活的镜头也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感,剧情在“日常生活”中推进,自然、流畅、毫不做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各人物间的关系。尤为突出的是旺泉和巧英之间的关系。从开始的亲密无间到旺泉结婚后的尴尬,再到后来两人一同被困井内的惺惺相惜,可谓十分微妙。其中巧英对旺泉是有爱有恨,爱恨交加——旺泉抛弃了她;却又时时流露出对旺泉的关注和关心。而旺泉也始终无法割舍对巧英的这一份感情。
纵观整部影片,并没有很多冲突,但冲突出现,大概立刻就十分激烈。例如:旺泉的父亲孙来福放炮打井时被炸死;因争夺东泉井而爆发的老井村和西门村之间的械斗;将近尾声时井壁坍塌导致的旺才的死。这些冲突共同的原因可归结为——井——水。对于生活不可或缺的水的需要,产生了这所有的冲突。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冲如,都只是起不同的形式罢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很难不被影片所震撼。尤其是结尾处的石碑,铭刻着一代代人的牺牲和努力。这时,“打井”已超越了它自身的含义;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屈从与客观环境的恶劣、不断拼搏、敢于挑战不公的命运并且永不言败的灵魂。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放到如今依旧是值得后辈们品味的经典。在这里要致敬一下吴天明导演。
一、对水、美好生活的渴望
老井村,由于地形地貌问题饮水困难,村民们世世代代都在打井,仿佛打井已经成了老井村村民骨子里要干的事情。旺泉的祖爷爷在祈雨的时候死了,父亲和二爷爷都在挖井时出了意外,一个死,一个疯癫。那个年代,那个地区,水是那么的宝贵。用水都是需要用扁担去挑用盆去接。对水的渴望,是生理上不可违抗的。村民们可以为了一口井械斗,甚至是搭上人命。从雍正年间到1983年,老井村打井搭上的人命,光一口井是不够填满的。孙旺泉,这名字饱含着祖祖辈辈对水的渴望,而他最后也真的带领村民打出了一口出水的井。
电影中几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其一,旺泉爷爷开水果罐头,被划破手。电影的镜头给的非常清晰,罐头被刀划开几道口子后,旺泉爷爷直接用手去掰开,搞得满手是血。可能,旺泉爷爷这辈子也没办法知道水果罐头是什么味道,尽管划破了手指,但那种接触水果罐头带来的精神上的兴奋已经盖过了手指的疼痛。其二,旺财妈在旺财死后为井绳扎红结。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因为打井去世,那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痛楚。可能此刻,她已经把井当成了她的孩子,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二、对爱情、性的渴望
缺水可以去挑,不过是路程艰辛了点,老井村没井也活了几十代下来。但是对爱情的渴望无处宣泄,只能压抑在人的心中。旺泉本是和高考落榜的巧英情深意切,但父亲的死,让旺泉妥协做了倒插门女婿。“一个嫁一个娶,总比两个光棍强。” 旺泉,成了那个被嫁出去的牺牲品。好在喜凤是个柔情似水的女人,她用他的温柔驯服了旺泉。
喜凤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农村妇女形象。在旺泉入赘之前,看到旺泉和巧英坐在一起聊天会伤心。在结婚之后,旺泉看巧英的眼神也会让喜凤紧张和不安,但她不会责怪或怨恨旺泉。在那个男尊女卑年代,作为一个带个孩子的寡妇,与其说喜凤稳重大方,倒不如说喜凤爱旺泉爱的深沉。喜凤是一名优秀的妻子。给孩子起名,她把第二个字留给了旺泉的姓,这是她的能力范围内最尽力能做到的。村里挖井筹钱,她把家里的缝纫机捐出来,带头支持他丈夫旺泉的事业,喜凤是一个完美的妻子。
“心气太高”的巧英心气并不高。尽管高考落榜,巧英仍可以到县城工作,甚至旺泉挖井勘探她也可以不跟着,下井也完全没必要由女人来下。这一切都是为了旺泉。她本与旺泉情投意合,正常情况下应该会和旺泉步入婚姻的殿堂,没准也能生个一男半女。但长辈的一纸约定,让她陡然之间变成了第三者。她也渴望得到旺泉,同样,旺泉也渴望得到巧英。俩人对彼此爱的渴望压抑在心底,最终在那此意外,内心的压抑泉涌般喷发出来,他们终于做成了一天的夫妻。无疑,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无奈与悲哀。
三、饥渴的时代
旺财,是那个时代每个普通人的写照。他渴望知识,毕竟他是村里唯三的高中生;他渴望得到尊重,于是在大街上买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胸章;他渴望性,偷巧英胸罩穿在自己身上,请盲人唱荤曲,性压抑使得他对性的渴望夸张而又病态;他渴望爱情,他读爱情诗,看青年杂志,但他所处的环境是“兄弟共用一个女人”的环境。
那个年代,对知识、对尊重、对爱情、对性,对美好生活那是一种无奈而又疯狂的饥渴。
我觉得一般般,但转述一下周蕾的解读,权当作笔记了:周认为将此片解读为詹明信的“国族寓言”是没问题的,但她发现没有民族的敌人,成为“国族的”也就不可能了。于是,其从社群统一的角度出发,认为电影描绘了代替敌人的两组“他者”——干枯的水井和浪漫的女人。“挖井产生了补偿生命损失的价值,浪漫爱恋的贫瘠则诱使现代性反对自身,并诱使其转回长期有争议的家庭。”她随后将挖井称为社会幻想的劳作,作为匮乏的枯井本身是社群的另一敌人。集体幻想引发的情感真空等待某种其他东西的合法劳作,挖井暗合了中体西用以来对技术的追求,并通过耐力到自我牺牲对人文价值和身份生产过程的确认。老井适用于国家-物件的论述。老井村的历史应该被勾勒为:水的发现证实了牺牲和劳作成为社群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原初偶然的努力保证了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加油
在太行山上,挖一口井或爱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老井堕入了多少死生、埋葬了多少爱恨,可是这积阴德的井还是得挖,父亲答应的亲事还是得允。纵横的山脊好似男人的脊背,那一抔黄土是世世代代为了挖井而悄无声息的灵魂。哭过笑过恨过爱过,给井绳打上红结、拉来名字里有井的娃子,继续挖井,这是宿命。
8/10。镜头中老谋子背负着沉重的青石板,长焦将大山拉近象征着压在主角肩膀的道德使命、文化环境,几次倒尿盆表现牺牲个人价值的抉择。政策与生存困难的矛盾(支书带领村民打群架、盲人唱荤曲),仰拍黑井造成的恐怖敬畏感,遇难后树立旗帜、躯骨与铁锤撞击的色光效果十足厚重,塑造出生命不息的力量。
今天,在中国,谁也拍不出这种感觉了。
矛盾冲突严重的乡土片,井水人之间的角力。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却因为寡妇那水一般的阴柔而最终调和,最后的石碑又树立了高度,老谋子的表演到位,拿了一堆大奖,不失为中国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片子。
张艺谋千沟万壑的脸和油闪闪的肌肉……
“老井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张掉进了村口枯井,在村民们的热心帮助下最终适应了井底生活”
吴天明是个人物
疼人的小寡妇和懂你的心上人,选谁?不用选,因为没得选!如叠嶂太行,铺天盖地绕绕弯弯,是个走不出的牢笼,困住你所有幻想,困住井底深埋的清泉。而现实是庸常的鸡零狗碎,倒夜壶喂牲畜,编出一张舒心却无聊的大网,叫你动弹不得。于是她捐了嫁妆远走,纵世界精彩,她也不嫁,因那颗心已深埋井底。
一开始有点不以为然。怎么看,年轻的老谋子就还是老谋子。看着看着,突然觉得他变成了一身铁骨有肌肉的上进村民。翻山越岭事必躬亲,这种体验方法,如今拿高片酬的演员都得先跪下吧。最揪心的感触是:为了打井出水,这些蝼蚁般的悲剧和爱情,仿佛已经上演过了几十上百遍。
80年代的中国,的确创造了许多神奇的电影
这是近几个月来我在电影院看过最震撼的电影,影片原始,朴素,自然又隐忍,你会为片中主人公感情的两难而心痛,会为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面貌而诧异!你更会遗憾现今像第四代这样带着“责任”拍电影的导演几乎绝迹。PS:吴天明是个好导演,影片前后他的言谈间你会知道他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的好导演。
父母的一生:走出大山的人,走不出大山的人…这电影太厉害了
神作,堪称楢山節考的中国现代农村版
出山靠爬,吃水靠天;一口幽井血泪史,吃水不忘挖井人
那时的谢晋、谢飞、吴天明他们,深深的烙印下那个时代的印象。与当今的浮躁与功利相比,那种质朴和纯真,以及对时代的反思已经一去不再了。谋哥当年这么俊啊,因本片夺得影帝真不是盖的!你看全家人吃酒那段戏,他爷爷要他为家族牺牲自己逼迫着要其做年轻寡妇段喜凤家的倒插门女婿那段,那憋屈的眼泪,演的真是好!8.3
第一部吴天明。可能是现在都活得太聪明了,看到第四代镜头下的农村原始蒙昧却又绝对坚韧顽强的精神,觉得格外陌生。井是祖辈坚守的信念,也是对技术的需求,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文革国家话语破产后,社群/人文价值的回归。井上的亲族、伦理束缚vs.井下的欲望显现。单调长镜头下的象征与喻意。女性位置。
一场精彩的械斗和一枚如此静止的月亮。一个迟到的吻和一份舍弃的嫁妆。可惜他们的国语太好。
这片子能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我还能理解,醇厚的西北风情,夹杂着生存的宿命和斗争,像五代影人早期典型作品;“大谋子”的演技虽超乎预料的可圈可点,但也不至于是影帝级别的,没想到还获奖了!就故事而言,只能说是挺不错,戏剧化冲突很明显被叙事节奏给弱化,但争井斗殴戏还是拍得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