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上看完了一整季,期待太高,实际实在不怎么样,节奏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来说太慢了,多条主线,可他们之间的联系却不紧密。“当重大安全事故产生的时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犯了错误,而是整个系统都完蛋了”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而这部剧本应该着重展示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怎么完蛋的,可不同阵营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却非常弱。这部剧应该着重刻画关系,而不是个体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三月对美剧迷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期待的月份,
经历了去年冬天美剧界的冬歇日和一月二月美剧界的低迷之后,美剧在三月齐齐呈现井喷式的回归。
红颜秀心中的“第一女性剧”《傲骨之战》回归,
年逾60穿着黑色葬礼服的戴安低调回归,人生充满了挫折和失败,世界好险恶,老娘只想安安静静的退个休!
命运却不愿让我退场,但我仍不会认输,只会在同一天发生的荒诞不经的葬礼上“哈哈哈”大笑几声,是我的对命运不怀好意的玩笑的不认输和嘲笑。
《国土安全》和咱们燥郁牛掰的卡莉特工又回来了,虽然咱们的特工卡莉是越混越差,时过七年,姐依旧坚挺。
凭一己之力对应过叛国“英雄”,深入战火纷飞的虎穴,这次又怒怼美国总统。
即使丢失了工作,年近四十依旧一个人在跑步和追求正义的路上奔跑,但卡莉为了心中所坚守从未停下过脚步。
还记得第一季里她对一对侄女的承诺吗?“因为保护你们是我的工作。”
纯爱又邪典的丧尸剧《小镇滋味》、可能是拍摄华尔街题材最好的美剧《亿万》相继回归。
美剧界的“枪把子”HBO在今夏大剧《西部世界》回归之前,放出了一记大招号称美剧界“最萌的剧”《硅谷》回归,
想感受技术宅生活难以自理又有着绝顶聪明头脑的反差萌吗?
选这部剧,就对啦!
如果以上剧集你都没有看过前几季,对于这样动辄三、四季的剧,追起来嫌累嫌多,
贴心的红颜秀今天就要为大家介绍一部全新的剧集,第一季只有短短的十集,
适合想追剧又嫌回归剧太长的你!
Hulu直接预订10集新剧《巨塔杀机》,
目前,已经收获了豆瓣8.2分、imbd7.6的高分评价。
《巨塔杀机》改编自非虚构作品《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史上最严重的的恐怖袭击,
四架波音客机被劫,先后撞击世贸中心双塔和国防部五角大楼,从而导致3000多人丧生和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踏上了漫长的报道之路,
一份历时5年、长达500多页的深度报道,关于CIA、FBI、基地组织之间的关系。
因为《巨塔杀机》是根据同名原著以及美国震惊世界的9.11历史改编,所以整部剧在荧幕的戏剧化情节上就多了一丝现实主义的滋味。
其实整部剧的表现只能算得上合格,但题材绝对算得上是抓人眼球、扣人心弦。
《巨塔杀机》的故事从CIA、FBI和基地组织三方同时切入,
这基本就是一个美国政府因为各种官僚主义,内斗而毁掉了自己的故事。
和《大西洋帝国》专注于美国人永远迷恋的复古禁酒令时代一样,
《巨塔杀机》展现的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事件9.11,
媒体上公布的新闻永远只为当权者和胜利者而服务,CIA和FBI抢着为基地组织的崩塌分一杯羹,
从过去到现在无数新闻成旧闻也难以说服我们关心过中东局势阴谋阳谋暗流知道中情局和联邦调查一场撕逼,把零星就问串烧逐格清晰,
你眼所不及的世界格局它正在第三世界生存还是毁灭的活体构建。
从题材上这部剧就在众多烂俗套路的成功学、阴谋论政治剧集中拔得头筹。
欢迎回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是风起云涌、新旧交替的千禧年狂欢夜。
FBI、CIA、基地组织实力相当的三方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比拼。
在FBI开会时,CIA的一位领导带着下属来了一次“突然袭击”。
CIA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一定猜不到,领导迅猛的拉上窗帘收拾好黑板上搜集好的信息和情报。
你以为政府都是同心敌忾的?对不起,不存在的。
FBI领导人可以当着众人对邀功的CIA领导大骂“你快去死吧”,而CIA部长只是习以为常的露出一抹暗讽的微笑;
CIA的众人也会偷偷商量将重要情报私藏独自收获“拯救世界”的名号;
双方同时申请深入中东虎穴,只为获得第一手情报。
过于小看基地组织的力量执行力和缜密统领,把反恐从原本的正邪之战因为傲慢自大从而捏造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
这部剧主要不是描述战火纷飞、斗智斗勇的正邪之战,而演变成了美国政府阴暗自私的内讧。
在中东拍摄的几场戏也未能达到《逃出德黑兰》《红海行动》的水准,
那种深入地方虎穴每个人都提心吊胆提起了120警惕的紧张感和高潮前的延宕的氛围。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吃到基地组织的子弹轰然倒地、丧命异乡,还是睁着惊慌失措的双眼安全乘上回国的班机。
第一季出场只有探员在中东的机场假装听不懂异国语言,
逗留在机场等待汽车来接他时,一群武装人员冲出来拦截的情节算得上是一个抓人心的小高潮。
但这样的情节在《国土安全》《影子写手》《逃离德黑兰》早已多次运用,观众已经可以可以轻易捕获到剧情的走向了。
美国记者安全的采访完了本拉登,中东家庭轻而易举的为FBI提供了情报,
虽然这可能才偏向于事实但这样将动荡历史呈现在荧幕上的方式并没有《国土安全》来得高明,
反而显得稀松平常,张力不足、高潮片段不够抓人眼球、剧情散乱无章,主线不够清晰。
《巨塔杀机》的另一处短板来自剧中感情戏的描写,
不同于红颜秀昨天所介绍的《亿万》中检察官与金融大鳄双雄对决下,冷静专业的女性角色Wendy作为双方的心理医生兼妻子从而牵扯出的感情暗线。
《巨塔杀机》的感情线可就有些不知所谓了,
FBI部长看似孑然一身其实遍地散网有着多处金屋藏娇,每天晚上都会回到不同女人的家中;
而新探员则在感情生活上十分无奈,
新认识了一位温柔体贴的女友,却因为纷繁复杂、飘无定所的工作多次放女友鸽子。
编导似乎想为工作繁忙的探员们多增加一些无奈变形的感情生活,却顾此失彼,使整部剧紧张写实的氛围和感情戏发生了割裂。
这样的塑造人物性格倒是挺立体,可惜的是使得剧集整体基调不够明确。
强行加入的探长抱着情人深情的背着《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没有因为文学性使整部剧集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巨塔杀机》是一部亮点十足的剧,
吸睛的题材、丰满的人物性格、美国政府内部的大力度撕逼、以及男主角FBI穆斯林探员的亮眼身份都使得整部剧增色不少。
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支离破碎的剧情风格,剧情发展上的张力、高潮不足。
这是一部点子好,但尚且没有玩出花来的剧,红颜秀小编个人评分为7.5,
不过《巨塔杀机》的关于9.11的写实性可证明这仍是一部非常真实的剧。
喜欢政治题材和肃杀灰暗氛围的你,可千万不要错过啦!
担心十集结束后会忘记全部剧情,决定边看边记录并整理自己的想法。目前在三四集左右,整体感受是it‘s not as engaging as what I have expected.
第一集直接摆明了FBI和CIA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很多基地组织的名字,信息很多很容易迷失。唯一一点疑惑是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时间来讲FBI工作人员的love life?
第二三集讲述了美国肯尼亚大使馆被炸,FBI介入调查。目前看下来FBI相对CIA被塑造得更加正面(在Reddit上看到原著写作过程以及后续迷你剧改编中FBI原型人物介入更多,CIA的Martin Schmidt拒绝了作者的采访,可能这也是FBI形象正面的原因之一吧)CIA的领导人让人觉得更像psycho偏执狂。每次看到CIA领导人和女助手的对手戏我都觉得两人需要精神科医生诊断。两个机构有不同的对待恐怖组织的方式和想法,CIA在我看来倾向擒贼先擒王,偏激到要无差别轰炸十个基地组织的基地只为击毙UBL;FBI貌似以更加人道主义遵循法律的方式去打击恐怖犯罪,调查案件追寻线索并去预防下一次犯罪。在CIA终于说服总统同意轰炸后,非洲当地的FBI工作人员被动陷入了更危险的局面。最后听证会上CIA领导人的发言让人毛骨悚然,一个疯子掌握着生杀大权是一件多么灾难的事。“I don’t get PAID to be a citizen of the world. I don’t care if they are not Americans.” 最后小男孩站在被炸的废墟中无助又茫然,这如何不在他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
第四集十分钟,I feel furious about listening to that CIA psycho. 这个CIA领导人让我想起来了zero dark thirty中的Maya,偏执难道这是CIA的招聘门槛吗?狩猎UBL是他们的唯一信条?事实已然证明击毙UBL并不能阻止恐怖主义, so what now?
————————
相隔两个月,终于把剩余剧集看完了。剧集后半段相比前半段更加紧凑并且逐步和最终的911袭击连接起来。
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大量屏幕时间讲述FBI Agent的love life?目前还没有读过原著,不清楚是否原著中是否也用大量笔墨描述私生活。
剧集后半段明显感觉John O'neil被逐步排挤,但除了他不算讨喜的性格以外似乎并没有体现其他原因?本人涉世未深,难道这就是体制内无法左右逢源的下场吗?
整个剧集中最让我愤怒的便是CIA的两位Agents,但直到最后两人也没有因为隐瞒重要情报而受到我所期待的惩罚。女特工被撤职而已,而相反男领导人反而官复原职。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无法完全认同此剧展现的CIA对待恐怖组织的方法。或许看上去CIA更有大局观和全球观。他们不赞同不屑FBI去追捕minor players,但恰恰是这些他们不屑一顾的minor players在执行最终端的犯罪,去伤害无数的无辜人。他们拒绝分享这些minor players的情报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11的惨剧。女特工Daine威胁Vince,套路上司驱逐Vince以及不顾制度将机密情报分享给撤职的Martin这些场景是全剧中最让我愤怒的。她对Martin的崇拜与爱慕让我觉得她被控制与利用到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可能这一切都是Martin想要的,悲剧的911终于让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去打击恐怖分子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感想,好久不提笔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述。现在坐在纽约的房间中,回顾这场20年前的惨剧,只希望每个人心中多些善良与人性,这个世界多些爱与和平。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对当代美国史来说,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事情永远是无法轻易翻过的艰酸一页。在美剧《巨塔杀机》里,在最后一集集中表现了这一天所有主人公的经历,来回应之前九集篇幅中他们作出的每一个选择与每一分正确或自以为正确的努力。这些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及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在那一天经历同样惨痛的集体记忆,亦陆续明白,所有的结果,其实都是他们自己冰冻三尺的自然产物。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美剧(包括HBO之类收费台及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所采用的编剧技巧,在《巨塔杀机》中一概付之阙如,hulu作为视频媒体网站平台播送的此剧,质感上看上去更像是严肃主题的电影。前者的例子包括公共电视台的《丑闻》,聚焦白宫内幕并包装成可以随意组合的言情角色设定外衣,每一集都设定固定转折的时间间隔,以此吸引观众。《巨塔杀机》则从一开始便直奔主题,甚至没有任何花哨的片头,仅仅以巨塔阴影形象示人的片名,昭示一种冷静态度。开场便是关键信息在异国被传递,直接营造美国反恐斗争的紧张与迫切,与其后缓慢揭示的情报部门与行动单位之间的矛盾形成鲜明对照。整部电视剧的基调,其实就是在这种外紧内松中建立起来。
作为影片中主角群像之一的特工奥尼尔,试图带领联邦调查局同事先发制人解决美国在海外尤其是穆斯林世界引发的反对浪潮,却因中央情报局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封锁而屡失战机,最终导致最坏的后果。《巨塔杀机》并未放置过多笔墨在惊心动魄的海外行动中,对官僚机构的内部纷争,也采取相对客观的视角予以展现。尽管有论者指出,相对于非虚构原作《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剧集仍然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人物塑造扁平化、对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探讨不深刻的问题。在剧中,插入了大量事件发生后三年举行的对相关部门当事人的质询会画面,在最后两集中,更以真实历史画面对照人物饰演的角色接受询问场面,构成一种强烈的悲怆感。虽然与前面大半部分不温不火的发挥大相径庭,仍然显示出创作者一定程度的野心。
对于剧中中情局人员的塑造,除了情形的女下属叛离之外,对于主要管理层人物的失当行为表现确实存在图谱化的倾向,在剧中十足令人生厌的戴安在不得不交出情报的关键时刻于办公室中暗自插入已经进入美国境内的基地成员档案,成为全剧看来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场景,然而抛却这一场景的真实性,因为这些信息不能够达到执行部门而最终引发美国历史上惨痛一天的到来,却是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姿态客观的剧集的不客观人物塑造,无意识中嵌入了创作者自身的价值倾向。正如剧中完全虚构出来的中东经历炮火后幸存的小男孩,最终坐上了前往炸毁美国军舰的小舢板,成为中情局自以为是的信息部署带来巨大错误的执行人。这一过程中,剧集的节奏依然是不紧不慢的,本身不提供宣讲,但剧作自身提供了。
杰夫·丹尼尔斯和塔哈·拉西姆饰演的奥尼尔和苏凡,形成了剧中代表正牌公仆一方的联邦调查局的亦师亦友探员组合,前者纯正美国人,带着对婚姻与信仰的质疑风流其外、秉正其中,后者出生于黎巴嫩,以自己的中东血统参与到维护“美国梦”的行动中,并在国族地缘政治夹缝中不断反省自身。迈克尔·斯图巴亦是美国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老戏骨,较近的知名作品包括《严肃的男人》、《水形物语》、《大西洋帝国》,此次在《巨塔杀机》中饰演头脑清醒却最终不为政府新贵重用的时任白宫反恐协调员理查德·克拉克,戏份不多,地位举足轻重,角色在不同年龄与阶段的低调与内敛气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剧中如同这样的低调配角有很多,比如艾力克·鲍德温,他饰演的特尼特,以角色身份出现在质询会上,在同一集中出现了真实人物出现的画面,并将对白重新说了一次,银幕内角色于虚拟与现实的直接交锋,使得鲍德温的表演,更多地具备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对照意义。
剧中最令人心痛场景的无疑是最后一集中奥尼尔死亡前站在世贸大厦办公室中的时刻,这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最终无法将针对本·拉登的调查进行到底,退休后却间接死于猎物之手。透过“9.11”折射出的是美国政府及情报系统、军事单位的多面人性纠缠,同时亦是“美国梦”与美国性格的集中展示,正如斯泰因评价海明威时曾说他是“迷惘的一代”,剧中的各色人等,皆以自己的正确面对或遮蔽事实。跳出那个历史时刻,其实每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自己迷惘的永恒分身?
真事改编于《巨塔杀机》一书,典型地官僚主义内斗内耗,提供了一个“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生动案例。片中苏凡探员一个中东出身的FBI,去中东办案,种种遭遇和经历耐人寻味。911的锅全部甩给了赖斯和CIA(后者是应得的),有给小布什洗白的倾向。
美国「军统」和「中统」互相扯皮,让基地组织钻了空子。科层制祸害起来,不分社资,马克思·韦伯诚不欺我。
比想象中的好看。这基本就是一个美国政府因为各种官僚主义,内斗而毁掉了自己的故事。同时,把反恐从原本的正邪之战因为傲慢自大而捏造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从而导致此恨绵绵的故事。个人评价:B+
杀死一个有灵魂的人,视同杀死全人类;拯救一个有灵魂的人,视同拯救了全人类。。。。。。。恐怖主义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古兰经教导我们和平、亲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需要分辨清楚。
没想到有Peter Sarsgaard。全部十集看完以后有点语塞。CIA和白宫的官僚主义间接导致如此一出惨烈人祸发生,一切本可以避免。曾经以女英雄出现在Zero Dark Thirty里的CIA官员现实中简直一个bitch,恶心至极。这部剧不知遇难家属们是否看的下去。。。
我觉得应该翻译成“大厦将倾”
不知道911的遇难者家属怎么看
第一次看这么长的间谍片啊
这个剧从一个侧面自觉不自觉地展现了美国之所以会如此操蛋的一个原因:这个国家已经盲目自信到一个部门的个别小职员(好吧其实他们俩官还算比较大)就敢于用自己手上的鸡毛来“维护世界和平”。而这个剧在塑造正面人物的时候同样不自觉地让人感到靠一两个“开明”“有决断力”的美国人就可以拨乱反正。而实际上,虽然美国高度开放,但是这些沉浸在上朝天国美梦里的国民对于“落后世界”也是不屑一顾,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一个国家只要自我封闭就必然自大,而自大到一定程度,不管是逃避地对世界不作为,还是主动地对世界作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很有可能都是灾难
老头感情线以特殊的方式得以善终
虽然由真实事件做基础,但还是改编的过于拖沓。John O'Neill和其他911遇难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被官僚主义和恐怖主义联手害死的~
原著党,剧是庸常之作。
以为会是节奏很快的反恐戏,但其实是非常沉稳地讲了一个CIA和FBI之间的角力、收集情报以及塑造这些情报界人物性格的剧情戏,当然,有独特的味道,虽然节奏不快,但非常耐看。John O'Neill这个人物被塑造得最丰满、最可爱。交织在戏中的质询场面也是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美国,有着不完美但是最不坏的体制,虽然也藏污纳垢,但最大化遏制着罪恶。
Tahar Rahim真的是个好演员 最后的审问戏精彩
繁琐地堆砌不必要情节,主线剧情一盘散沙,人物塑造流于表面。
期待值还是高了,题材吸引人,但表现平平~可能美国在意识形态的呈现有越来越多的顾虑,特别是这种纪录片风格的呈现形式,涉及太多真实人物,不像隔壁刚播完的BBC Bodyguard, 反恐之余可以大胆影射当局和辛辣讽刺政治。E9的大开没有在E10做好大合,甚至有些疲倦无力,可惜~这么看来全世界官僚体制机制都大同小异,出了事还是得下面人来背锅
Tahar Rahim can always channel his inner Malik el Djebena in a second.
怼天怼地怼前朝,怨念深重,各种夹带私货:小布什SB,中情局SB,赖斯SB……视角狭窄,屁股坐歪,和原著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啊……
预期太高,又看过那本原作,以为很纪实或者很肃杀,结果这么稀松平常。里面的情感线感觉很奇怪啊。
两个机构的斗争,女副站长的谎言,苏凡联邦探员的个人魅力,最后那些灰土中漠然的消防队员,都是我对这部纪实片的最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