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飞宇比我想象中更有家教和素养,情商很高,但也囿于名导家庭下的光环,不得不不进行表达。和毛谈话揭露娱乐圈采访弊病,越来越官方的问答,温水区里的青蛙,真性情,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
2.白敬亭身上带着一种家庭氛围感,从他对怀柔的表述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安逸和自如。
3.朋友形容陶虹是个天才,从来没有她接不住的话梗,尼采跟她聊天都会自惭形秽。刘擎老师就是将生活中的一切哲学化,通俗地比喻,密集的输出,出于一种严谨感和责任感,在镜头面前总要体现出工作价值。这样的两个人碰撞在一起,万分奇妙,甚至两人开始解构节目,解构观察,最哲理的一集,最令人回味无穷。
4.阿雅和杨迪的一个奇妙的关系就是,杨迪正在经历的是阿雅经历过的。还在做乙方的杨迪,看到可以组自己的团队聊内容的阿雅;以及沉淀下来的阿雅,看到扮丑的燃烧的杨迪,两个人正如镜子的两面,打通了过去和未来。忽然发现讨好型人格真的很平易近人,而且我真的很理解杨迪这种停不下来的工作状态,做到工作即生活,一定也是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吧。
ps:很喜欢「雅集」和「迪听」哎。
5.呼兰和胡军最终的走向也朝向了哲学。呼兰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了哲学,有一种说辞“它不应该是这样子”,以社会价值为参考,存在不见得合理,在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里是正确的事,会像钟摆一样围绕中心左右摇摆。胡军是真的很清醒自知的一个人,即使不在年轻人的赛道上,但仍然拥有自己的一套相对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天赋不是兑现,而是表现”,比如人不要外求而是内求,外求容易被外界的驳斥所吞噬,而内求才会让你拥有自我坚定的基础。呼兰的段子一直都是向内探寻的,而且他意识到现在现实的互联网和社会里,大家不再进行理性的讨论,而是散发着各种负面的情绪,呼兰的表达是在试图给予大家去敞开辩论的机会。
嘉宾的选择都太好了!尤其是后三集的嘉宾组合完全联想不到一起,但是却又在某一个领域产生了交集,深挖之下诞生的精妙绝伦的对话,达到了200%的效果。
由腾讯新闻出品的《仅三天可见》第二季正式播出,首期不太会主动交往的陈飞宇就遇上了比他更加“社恐”的毛不易,两人初次见面的尴尬气氛堪比相亲现场,作为实验对象,他们需要和对方相处三天,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段社交关系。
这一季也被称为“特别实验季”,集纪录片、真人秀于一体,主题是社交实验。节目组邀请到了毛不易、陈飞宇、白敬亭、吕行、陶虹等十位不同领域的明星嘉宾进行为期三天的社交实验,关键在于打破圈层、背景、身份等差异,和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相处。
节目还邀请了不同身份的素人嘉宾进行海边特别社交实验,地点就在双人对谈小屋里,进行一分钟对视、双人对谈和两真一假游戏,这么做的目的在于打开真实的自己,重新认识别人。
与第一季开启明星社交实验初体验相区别的是,第二季取消了与明星嘉宾相处的主持人的角色,直接让明星嘉宾两两之间进行实验,没有引导问题和cue节目流程的人,嘉宾可以畅所欲言、体会情感的波动,观众则可以从旁观的视角进行思考,从他们的对话、行为感受他们关系的走向。
第一期的主题来自毛不易有首歌的歌词,“奇怪的是躺在通讯录里的人每天都在增多”“大部分的人也许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叫什么”,毛不易和陈飞宇的见面和交流生动诠释了“朋友圈的陌生人”这一概念。
两位来自不同领域,一位是华语歌手,一位是新生代演员,节目录制之前两人还是只通过两次微信的列表好友,除了对各自作品的了解,其他关系止步于朋友圈的点赞之交。
第一次见面毛不易来到了陈飞宇的拍摄场地,很明显对陌生环境和不太熟悉的领域表现得有些拘束和不自在,陈飞宇也是表示“没想到遇到一个比我还要更加社恐的男艺人”,于是主动提出“咱俩坐一块儿”。
从朋友圈走入现实,跨入对方的安全距离,两人的对话场景是这样的:“你在干啥呀”“没干啥,刚化完妆”“你起得早吗”“还行,还可以”“好呀”“你瘦了好多呀”“你也很瘦”……基本上以问候为主。
两个不太会聊天的人必须要聊天,要一直寻找话题,如果不主动提出问题、如果对方回答后不再继续发问,这段对话就终止了。
两人的破冰时刻也就是尴尬开始化解的时间,在陈飞宇看来,是当两个人对同一件事产生共鸣的时候,如果对方说“我也是”,恰好自己也有同感,距离就开始拉近了。
后面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录音棚,毛老师就比较自在了,对一首歌不同版本的录制都专业且自信。两人相互踏入对方擅长的领域,逐渐主动谈论起自己的事情都意味着的拘束的淡化。
陈飞宇和毛不易讲述自己曾经向剧组请假,收工后开车前往上海参加活动被私生跟车,看到影视基地外有代拍借助挖掘机和升降机拍照,拍戏回宾馆时发现自己的车上被安装了跟踪器,他的表情是司空见惯,也是万般无奈。
最后一次对谈回归到一个普遍的话题:镜头前的真实。毛不易谈及艺人和媒体之间保持安全距离的问题,就是明星在采访时被问及安全的问题,其回答都大同小异,而对不安全的问题的回答都有所保留。
反映到这档节目中也是如此,明星之间会先认识到彼此的边界,能够更好地把握分寸感。毛老师最后对飞宇的评价是更了解了一些,这三天看到的彼此是部分的真实。
三天的相处使得两人消除了一部分陌生感, 但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不确定的,也可能录制结束就止步于口头的约饭,也可能在接下来的见面中继续消除陌生,这种未知建立在这档节目的未知之上,因为明星在镜头下总要开启不受伤模式。相比之下结尾素人之间的对谈贴近现实,也很有趣。
在看节目之前很难想象他们两个人会有什么联系,毕竟一个是演员,一个是歌手。甚至两人在节目中的“初见面”也异常尴尬,也会产生“他们是加了好友的人吗”这样的想法。随着进度条的推进,了解到,他们真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朋友圈的陌生人”——虽然加了好友但是没有聊过天,也不常发朋友圈。
陈飞宇在回答”为什么想跟毛不易相处三天“时说道,他认为毛不易是个很神秘的人,并且对毛老师充满好奇心,很想知道他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又有什么样的经历。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场与众不同的社交实验。对陈飞宇的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父母,但看了这期节目不仅get了他的颜值,也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曾经被他人恶意解读过,所以讲话时都格外小心,甚至说自己不愿意表达了。心疼~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曾遭遇过,到现在还有后遗症,所以看这段时,特别能够感同身受。
毛不易在节目里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害羞、不自在。但最后对陈飞宇提的几个问题,都非常犀利,一度让我忘记了印象里那个腼腆的毛毛。三天的相处,让毛毛在最后肆无忌惮地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淡化了他一开始处于陌生环境下的不安,至少说明这个实验是成功的。
时间的长短,不能够衡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知。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天,但是也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另一面,也让我看到了荧幕下作为陈飞宇、毛不易专属于他们的社交方式和状态。也理解了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并非只有我们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这么尴尬,明星也是。
最后想说的是,从陈飞宇的拍摄现场到火锅店,从毛不易录音室到KTV,再到郊外露营,每次场景的变换,也让彼此之间的关系、了解度更进一步。节目组用心良苦,开始期待之后的几组实验了。
我想说,如果有一天,人类也被关进了动物园,最喜欢的感受,一定是白敬亭那一期的感受。可是凡事都要付出代价,你获得了多少,就必定要付出多少,也必定要接受多少代价。人人赞他努力帅气,我却可怜他无法享受阳光下的自由。他们说,他的生活都是在一个又一个密闭空间,那不就是笼子。他说自己只能在包厢吃饭,那不就是表演过后的喂食。没人问他喜欢喜欢,因为没人会在乎。就是这样,人无论选什么佛祖有代价。
我只挑选着看了几集,就挑了我知道的陶虹和刘擎,杨迪和阿雅,胡军和呼兰,其他人我也不知道呀。 这好像是第二季吧,我不知道当初第一季做这档节目的初衷是什么,但看到陶虹那集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好尴尬,不同领域的两个人要在三天内互相认识了解,就算高智商的刘教授和高情商的陶虹老师也hold不住唉,不过高清镜头下的陶老师真的好漂亮,有属于她那个年龄的风韵,笑起来眼角能看到皱纹,但是很美,我真喜欢这种天然+自律+保养呈现出来的自然的美感。请不要填充,不要拉皮好吧! 阿雅和杨迪那part我不太喜欢,主要是觉得阿雅刚开始姿态太高了,是因为贵圈鄙视链的底端是综艺咖吗?我看了只觉得阿雅在杨迪面前拿腔拿调的,杨迪情商就很高啊,还暗搓搓的用甲方的梗来怼她,哈哈哈哈,杨迪真是个双商在线又努力的谐星啊,有点被圈粉了。 军哥那集,就是两个男人之间喝喝酒聊聊天,对于老江湖的军哥来说驾轻就熟,而且军哥很有梗唉,他也知道大家想看什么,居然在节目里唱起了“你怎么舍得让我难过”还cue蓝宇,哈哈哈,我就喜欢这种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的营业cp。
分享一个小缺陷:我是个很害怕冷场的人。
这么说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举几个例子:
朋友聚会我一定会把控流程,第一场干什么,第二场干什么,哪些游戏是玩起来有意思的,大家都能参与的。
如果有谁表现出一点不感兴趣,我就会很不安,觉得是自己策划坏了。
见网友,一起坐地铁,55 分钟的行程我就能和她唠 50 分钟。
从头到尾都聊得很起劲,不光交换了星座血型、暗恋对象、原生家庭,下车的时候我连她高二化学老师叫啥都清楚了。
你可能以为我遇到了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朋友。
但其实分别后我们就没联系了,之后也没有再见面。
我怕冷场,主要是我害怕那种不确定性:
大家聚在一起不说话,你也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各干各的,那这种社交有效吗?
我还总是忍不住往坏想:
冷场是因为讨厌我吗?
有时候我也会讨厌这个为了不尴尬不停说话的自己:
明明没什么可聊的了,但还要努力把对话维持下去,故意逗大家笑。
但又改不了。
上次我去打剧本杀,DM出去了,冷场了。
明明一屋子的人我都不认识,我还是会习惯性活跃气氛,包括但不限于主动搭讪我旁边的小姐姐: 你是做模特的吗?你真好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看腾讯新闻出品的最新一季《仅三天可见》
嘉宾没尴尬,我先自己尴尬上了。
这一季的《仅三天可见》主打社交实验的概念。
头一期就请了两个不爱说话,有些社恐、还不怎么熟的嘉宾:陈飞宇和毛不易。
就连陈飞宇的摄影师都说了:
“我还挺期待的,你俩都不会聊天,不知道出来是什么效果。”
什么效果?尴尬效果。
好像在偶尔在街上不小心碰见了多年没见的初中同学,见面只有三句话可以说:
“忙啥呢?”
“挺好吧?”
“嗯,我也挺好的。”
只能问这些,主要是别的也不清楚。
例行公事问完了,点头,微笑致意,就算结束了。
但这是综艺,还是俩人一起要录三天的综艺,就得硬着头皮互动。
于是意外尬出了一些笑点。
收工后两个人吃火锅,毛不易先客套: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长得是帅的?
陈飞宇极力谦虚:我现在也没觉得自己帅。
然后毛不易一不留神把真心话说出来了:这就有点假了。
毛不易的独白仿佛我们素人看帅哥美女的心情:
“很少很少有人说我长得好看,这个事我非常陌生。”
没被夸奖过外表,但被夸奖过性格:
很文静。
这也挺有即视感的,对对方一无所知,当然只能从外貌开始聊。
他俩刚见面就这样,是真的尽力了,也是真的没话说。
比如互相鼓励变瘦了:
陈飞宇在车上不知道该和毛不易说啥,于是把目光转向天空。
淡淡地来了一句:我最喜欢这个时候的颜色。
好玩是挺好玩的,但我作为 social 大师哪里受得了这个。全程看下来我一直在替他俩着急:
都 14 分钟过去了,你俩怎么还没聊起来?
于是看完片子我就问《仅三天可见》的制片人:
“节目拍摄前有什么准备吗?会给到嘉宾采访提纲以及可说的话题吗?
怎么保证嘉宾能聊出内容来,你们没有内容上的焦虑吗?”
制片人想了想和我说了两点:
第一是这次节目的定位是社交实验,可以把它理解为纪实真人秀,不是访谈节目。
第二是会给话题建议,但想聊什么还是看嘉宾发挥。相比输出,更希望保证嘉宾真实的表达,尴尬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因为社交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人要去拥抱它。”
“社交本来就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
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是这个观点安慰到了我。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社交是带有目的性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喜欢我,或者说,让关系看起来还过得去。
小时候对社交的概念是被大人带着出去,一路上要问叔叔好,阿姨好,最好还能唱个歌,表演个才艺。
这样才能得到表扬,说这个孩子会来事儿。
长大后当编辑,也是个和人打交道的行业,社交就是采访,采访就是社交。
也学到了不少怎么和人聊得深的套路。
比如及时鼓励,适当质疑,包装问题,循序渐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让采访对象喜欢上你,这样对方才会回答你的问题。
我在如何讨人喜欢上当然是有天赋的,但真正能被称之为“亲密”的关系却并不多的。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和我说:
“你知道吗,刚认识你的时候特别没有安全感。
因为你的问题太多了,一不留神就说出去好多东西。”
还有个朋友更直接,说“我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假里假气的。”
我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第一次见面我给你们带了一大盒费列罗你怎么不说,我也是想给大家留个好印象。
她说对,就是因为太熟练太圆滑了,所以显得假里假气。
但不外向的话,还有别的选项吗?
我很知道我们这种“假装外向”者的痛苦:真的是怕尴尬,真的是场子冷了就会失去安全感。
很较劲地要给所有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也因为总被夸会来事儿,所以老把“来事儿”当成立身之本。
这样一想,说不定内向者比外向者更为勇敢。
我不是说外向不好,MBTI测试做出来我是ENFP,我挺乐意的。
我想说的是,松弛一点吧,不用每时每刻都外向的。
不想笑的时候可以不笑,不想说话的时候可以不说,炒热气氛不是你的职责所在。
刚认识的时候你本来就不能立刻得到另一个人的心。
但该交给时间的,我们就把它交给时间,不用急。
《仅三天可见》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天的时间。他俩的话题是一点点长起来的。
第二天他们一起唱歌,毛不易的手机镜头就对准陈飞宇了。
陈飞宇唱周深的歌。
毛不易就在旁边录,录的时候不自觉就笑起来了。
毛不易自己唱完也会下意识地陈飞宇分享。
“我大学时候拿这歌还参加过比赛。”
等到去露营的时候,他俩已经开始“打情骂俏”了。
陈飞宇去湖边蹲着,给毛不易蹲紧张了:就怕你掉下去
还有陈飞宇烤串儿,毛不易就在旁边乖乖等着吃。
陈飞宇小六岁,偏偏爱操心,边忙活边嘱咐:也不能老吃外卖啊。
(这句话一出来,我旁边一圈儿小姑娘都磕到了)
话题也开始逐渐走心了。
聊私生饭是如何无孔不入的:
也聊艺人为什么不敢公开发表观点了:
最后互相评价的时候毛不易也说的很诚恳,他不否认最开始接触时的尴尬。
“你有一个一上来的样子,还有一个一上来接触的那个方式,是大家都会有的。”
但人都是需要时间去了解的。
怎么去拥抱社交中的“不确定性”?
我的理解是,要接受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你。
再努力,你也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
而没话可说,感到尴尬,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我之前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说男女的第一次约会,无论是身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最好都不要拉得太近。
理想的状态是:有轻微的肢体接触,聊一些轻松的,但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
不要聊什么人生规划、原生家庭……了解了一大堆,但结果并不会让对方太喜欢你。
为什么呢?因为人心理上是有防御机制的。
如果你突然打破这个机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密切了,但是对方分别以后还是会回弹的,会觉得不安全。
有些人在进入一个短暂的假性亲密关系后,再抽身,甚至会觉得恶心。
这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你看,尴尬不全是坏事,太过热情也未必就是好事。
人生是需要留白的,关系也是,有些工作总要让时间来做。
我想起来那个一开始认为我“假里假气”的朋友,我俩最后关系怎么好起来的?
也不是刻意结交的。我印象里大概是半年之后,因为文章标题狠狠针锋相对了一番,然后就不打不相识了。
前一阵子我俩出去玩,谁也没说话,就坐在草地上吹风,各自玩各自的手机。
那一刻我福至心灵:
真正有效的社交,不是看起来很亲密。
而是在对方面前,我们还是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自己。
「作者」樊小书
看白敬亭
我只看了白白
还是欣赏胡军和呼兰这对,开放、随性、气场合,另外喝点酒才能吐些真言。
短评一些人真的完美验证这个节目一些观点了。明星总是会被过度解读,就渐渐不敢自我表达。其实普通人也差不多,网上上纲上线挑刺的人太多。朋友圈加的人很多。真正的朋友很少。就算是朋友都可能背叛。何况陌生人之间的互相敌意和曲解。完全具象化了一字不差
第一集就是两个社恐的相处太有意思了哈哈,简直是世另我啊,与其实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圈陌生人的交流,可能比完全陌生人还要尴尬点,但随着交流慢慢放轻松和自然。陈飞宇和毛不易虽都是艺人,但一个演员一个歌手,有着互相理解和交流的空间,又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领域。半谈话类节目半真人秀,让我们看到艺人私下相处的真实状态和想法,既有意思又有深度
最喜欢的还是陶虹VS刘擎的这一期!是成熟的人之间的对话,有意思!
客套的三天见
毛不易陈飞宇,浅,淡;白敬亭吕行,有滤镜;刘擎陶红,得体,优雅;
小白请永远走花路
更爱阿瑟了
主要看的白敬亭的采访。这是完全不同于综艺上接梗王的他啊,整体都是沉稳对待工作拥有成熟的态度的人。一开始吐槽出发照卷起来了,之前都在酒店拍,现在是还专门租场地拍一堆还要当天修片选片发片。对自己的成绩很清醒地认识到运气起了很大的作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下集的开头,用小白小时候弹钢琴的片段串起接受采访时每个问题之后的停顿思考,感觉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另外在采访里表现出来的对恋爱和家庭那么期待,让我发觉他应该是真的没谈过恋爱哈哈哈哈哈
什么鬼,跪求姜思达
因为有胡军看的,结果发现吕行还蛮可以的。
笑死,俩社恐好搞笑
一次还算有趣的实验
失望。好的访谈节目需要有好的采访者和受访者,这一季的想法是把两个本来是受访者的人捆起来尬聊,专业性和犀利度大打折扣,内容很容易就清汤寡水。成了资源整合自嗨版的《十三邀》。强烈建议姜思达重新出山。
好笑,思达不在,凭什么还敢叫仅三天可见,为什么不换个名字???
白敬亭 第二期打卡 呈现的状态还蛮真实的 没有过分修饰的矫情 就是直接的去表达想法 圈子大环境下 他这个类型显得有点特别 成为国民认可的演员需要时间 加油吧 另,夕阳下的怀柔水库很美
很有趣。出乎意料的创意和配对。对之前认为是花瓶的男演员有新的认识——陈飞宇、白敬亭。另外胡军,私下也非常非常圈粉!
从宣传片来看,毛不易和陈飞宇这组就,不对劲,终于看了第一期,好家伙,多多少少是尬的,太子不cue皓衣行就没有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