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了评价这部纪录片,特意下载了豆瓣。
加一这个人物形象饱满立体,我透过加一重温了一遍自己的童年。
一部出色的纪录片,不是矫揉造作,也不是旁白的添油加醋,不是背景音乐的煽情落泪,而是真实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作为一个过去的留守儿童,十分感谢导演透过影片告诉社会,真正的留守儿童,其实是坚强的。
但加一比我幸运的一点是,她有个弟弟,有同伴。可以陪他一起喜怒哀乐。
但加一比我不幸的一点是,现在的时代,她学校的资源比我那时候更加稀缺,寒门出贵子更为艰难。
希望加一努力学习,跳出农门,也祝愿所有留守儿童,中国还有很多个我,你们不孤独。
红裙跑了起来
惊了盛夏的雨
雨水四溅
模糊视界
泥污洗濯尽纯洁
水田里穿红色裙子的女孩撑着伞,伞头倒向身前的爷爷,爷爷拉着牛,牛儿走过浅浅的堤坝……活脱脱像一幅水墨画。
年幼贪玩但是又懂事的加一,顽皮但又充满童真的弟弟,打工漂在广州的爸爸妈妈,不论世事只想图个安逸的奶奶,腰椎病和尘肺病侵扰的爷爷,每一个人物都活生生的从纪录片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跳脱出画面,走近我,仿佛是远方的亲戚。人类的悲喜并不总是想通,但一个小时的观影体验里,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欢愉和悲苦。这段体验拓展出独特的延展性情感链接,久久不停息。
留守儿童和乡村真实点样子是什么样,这部片子给了答案。看了片子,会让我想到自己还能为她们做什么,能够怎么样去帮助远方的加一。这部纪录片很有教育和启迪意义,蒋能杰导演果然又一次没让我失望。
故事太过真实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河南老家,两旁种着杨树的大堤。河堤南边是三个挨着的村庄,村里人大都相识;河堤北边是连片的土地,玉米小麦两季生长。忙碌生计的爸妈和不谙世事的孩童,在那个小地方里虽然生活窘迫,但也自得其乐。
在摄影方面:拍摄时多采用跟踪人物的方式来取景,也有部分极美的对称构图和延伸线构图。相比较马夫尘肺病一篇,这部拍摄进步许多
希望纪录片导演能够继续坚持拍摄下去,也期待下一部作品……
烂片
太多小时候自己的影子
有点流水账,看的有点烦
都2018了,高铁都修到国外了,新闻联播里整天赞扬一片盛世,城里的老百姓也应和着。可你来到乡下,牛犁地,窗户都不严实的学校,破败不堪的乡村,这盛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毒sir推荐。连提问和回答都很少,真正的像一个旁观者。感谢导演。印象最深的是加一穿着红裙子跑去找弟弟跑去找爷爷,其次是姑姑的婚礼,它们都有一种不经意的来自乡村的局促和狼狈。让这些孩子们敢想人生,可能是消除贫困最大的课题。
好一般 可以说有些差
加一是个好孩子
昨晚在北京706青年空间看完了,很佩服蒋导演。我也是农村的孩子,深有感触。记录真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导演喜欢时代符号,喇叭广播,电视新闻,抗日剧集,导演不喜欢旁白,夏秋冬春线性叙事,如实记录小农生活,丝毫不惧城市化下被遗忘的“脏陋”,导演不引导,该看到的还是看到了,该联想到的还是联想到了。祝福加一以及广大的留守儿童。
伟大
看到加一的奶奶就想到我的妈妈,那时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挨骂那是轮个来的,小孩也是 不听话,也不怕挨骂。片子的加一也跟现在的留守儿童形象有些 不同,她勤劳,听话,懂事,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她仍然坚强乐观.........
不该用配乐的,还用那么多!感觉蒋能杰这么些年毫无进步,拍来拍去都是老素材,技巧也凝滞不前。
就是那些我見過和經歷過的,只是沒有那麼困難,留守兒童的心思有誰去關心呢。
湖南俩姐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姐姐当爸又当妈。唯一欣慰的是还有电视看...
几次红了眼眶,特别是看到懂事的加一哭的时候……边看边想虽说人人平等,但人的出身就是如此的不平等,像加一一样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不曾感受过父爱母爱,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的打骂中长大。他们的童年不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而是农村黑黑的瓦房。他们的童年不是培训班,而是放牛砍柴做家务……
回望童年,如加一一样走来。
加一和爷爷奶奶弟弟在农村生活上学,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这种分隔的状态作为她正在经历的常态,已经深深影响了她。对她来说农村生活中自己额外担起的责任已经是习惯,无论是照顾弟弟、干简单的活儿、负责做饭等。在没有对照的情况下,她和弟弟在农村里看似无忧的生活,和弟弟拌嘴大闹,时而被奶奶狂骂却都是主流家庭教育外的非正常状态。但农村的简单朴素又格外让人看着轻松,或许只能停留在加一这么小的时候吧。
看得我有点心疼
一直很佩服蒋能杰导演对农村的持续关注
技法上实在“野生”(片头的风中收音是不是劝退了不少人),主题上也没有太多独特性(留守儿童),但是好在“平衡”——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相处的自在,家庭内部关系的抓取等等。这样的纪录适合野蛮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