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几年,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了。
一碗“热汤”,是关乎幸福感话题的诠释。可什么是幸福?四组关系围绕着人类最常面对的话题:毕业、结婚、生育、移民(生活?还是事业?这一组我的定义有些模糊)而展开。
女博士与教授的“博弈”,新婚夫妇就生育话题的争辩,企图摆脱原生环境的移民的女生与身兼多职的网约车司机的挣扎,养父女之间的表达,看似毫不相干,却用一些物件将四组故事串联起来。金佛手瓜、幸福感数据收集器、泳衣……这些场景间切换的物件一再告诉观众,影片想讲的或许就是一个人的故事。最后画面的交织、人物的相遇、故事的交错,仿佛也透露着其中的意图。
但是整体来说,几组故事还是有些落于俗套的表达,大概就是还是逃不出这些生活中会发生的故事的一些自以为的表达吧。
女博士小黄一罐土鸡蛋的身份诠释、汤汤天天煲汤中的流露、娃娃那始终悬而未决并未出现的男友、小真渴求移民的真实意图,总有些让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大抵在都市生活里。人人都有痛苦的挣扎吧。
情节的设置中,大多有能想象得到的地方。不过更让我感觉有些意想不到的是李梦与左溢这组的故事。小真与陈霍的绝大部分戏份都是在一方小小的网约车上完成,人物的戏剧冲突也在这小小的环境中得到呈现,也更能让观众理解到其中演员处理的细节,以及其中诠释的心理,总的来说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比如其中穿插的方言的沟通。撞车后陈霍下车理论时用上海话给自己的树立身份的演绎,都比较能让人信服。可最终他们的结局如何,会走向幸福的吗?看完影片仍然不得而知。我想,大概是并不会吧……
我以悲观的心态看世界,看完影片后,又再让我陷入了怀疑,是否就如陈霍所说那般,他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没有户口,但有居住证,没有房子,但可以租……所以他等的那个偏爱与例外,等到了吗?他是真的幸福吗?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四组人物,因为泳池被微弱地串到一起。被刻意使用的符号,试图隐喻人物关系(泳池和游泳、两个无精男、三件红色泳衣、两张一百万的卡)。但是这些符号要么是无端的重复(刻画男人无能,需要两个无精男这种小概率事件的重复吗?),要么是太过于直白(泳衣是性的符号,是常规衣衫到裸体的过渡)……既然符号作用低配,我们再看看人物:影片中的男人,包括干女儿一直未曾出现的男友,几乎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无能”,唯一正常的“网约车男”,在让出驾驶座之后,被人追尾(追尾即尾被搞,意义大家自行脑补),因此,他也是一种“无能”。女人的形象,要么是游走在要不要以身体做交易的边缘(论文女在教授的泳池边进退失据)、要么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移民女有一个模糊的移民诉求,而隐约感受到真爱就在身边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自处)、要么是在得到和失去间权衡不下来(煲汤女得到集帅+有钱的男人的爱,但这个男人却无精,一个没法生育的残缺男人)……符号和人物刻画都不能出圈,那我们也只能去找主题了:不难看出,“幸福感”正是。几对人物,只有老教授“幸福就是痛苦的减轻”,多少让我有些戚戚焉,其他几组人在这个领域的答案,都是市井里巷的出息,都瘙不到痒的,既然如此,对章明这个量级的导演,我们必须失望
想换个脑子,于是打开了这部久闻的《热汤》,怎么说呢,控制仍然是章明水准,是一流的。控制首先是剧情的控制,永远的章明式的引而不发,章明牛在所有的气氛都烘托到那里了,让人有所期待,但就是不发,到结束也不发;其次是表演的控制还不错,总是感觉,别扭,要过了,但导演对表演的审美要求,演员的水准都还在线,所以还能绷住。
然而故事,留白太多,玄虚太多,碎片太多,圆不起来。总觉得,这也是章明特色吧,把一个故事留白至少一半,你可以说是故事不完整很破碎,你也可以说他故意让你猜让你脑补的。四组人物,或者说四个女人的生活都挺小众的吧,女博士和泡温泉的教授——反正咱没遇到过,可能经济学界真这么牛叉吧;貌似有个开夜店黑道爸爸和在国外经营工厂的妈妈的纯情小公主,找了个没露过面的海归男但有无精症;然后是跟了一个混血IT精英整天煲汤希望怀孕的白领女;还有一个被网约车司机爱上的想移民的女人;四个人的生活不时显示出重叠性,似乎是一个人,至少是有神秘的关联。然而,这些都猜猜猜吧。
完成度还挺好的,优于院线片的平均水准。据说是拍摄于2018年的上海,那时的上海可真好呀。家庭主妇汤汤、夜店黑老大的女儿娃娃、常坐网约车的都市女青年、求导师给予 推荐信的博士生,这四个人其实是一个都市女性的一体四面。片中的人在讨论和研究都市人生活的幸福感。热汤应该也是扣这个幸福感,比如寒冷冬夜里一碗给你温暖的热汤。当然这个在片中的表现是既可以用来喝的煲汤,也可以是用来泡的温泉。长辈们保持着他们的既有认知和爹味,年轻人表现写她们的忙碌、困惑与迷茫或是不明所以的迷失。片中探讨的问题都很着地气但又浅尝辄止、浮皮潦草,可能是因为说多了也过不了审吧。玩结构是章明导演的拿手好戏(《巫山雨云》可比昆丁的《低俗小说》早了不少年),他自己还还在片中客串了个一闪既过的帮教授妻子办理离婚手续的律师。最后八卦一下,时间真是不等人,片中之前演过《左耳》的陈都灵还有演过《天注定》的李梦真是都老了不少,片中还有个长的超像蒋友柏的男演员。
那天看完沙滩放映《不法之徒》,正打算回去,偶然发现《热汤》还有一场市场放映。
刚到三亚的时候,《热汤》的展映场已经全部结束,听到周围看过的朋友褒贬不一,又是章明导演新作,立刻激起了我的兴趣。
电影由四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构成:渴望拿到博士推荐信的女学生、饱受生育问题困扰的婚后女子、在移民与相亲之间游移的女乘客、还有那个家庭环境优渥的女孩,她口中的完美男友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本片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陷入困境,看起来在积极解决问题的是男性,然而其实随着剧情的推展,他们也各自裸露出了背光的那一面,或脆弱,或愧疚或欺瞒,或爱的太满而控制欲作祟。我把这部作品的观影,视作为渐渐打开心门的过程,从起初凌乱松散的叙事线索,到人物关系在一次次的聚与散之中逐步清晰了轮廓,故事的羽翼和血肉从而丰满起来。
灵魂是有重量的吗?
那个无法生育却隐藏秘密的丈夫,坚信没有孩子一样能拥有美好的婚后生活。为了让妻子拥有安全感,模拟一家三口的仪式感,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孩子。这个机器人基于大数据与学习,掌握了夫妻之间的互动原则和喜好,是丈夫废寝忘食而研发的,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孩子”果然是乖巧而贴心的,似乎无所不能,有那么一刻我也曾幻想这种科技在未来会否成为丁克家庭的一种选择?甚至经过不断地交互和学习,它会不会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人,拥有性格和灵魂? 这可能是电影中最为科幻、最具未来感的一则故事,在两性关系话题的探讨中,引入了关于人机交互的思考。并且其中有一颗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夫妻在争吵中摔坏了机器人,它可怜兮兮地一边眨巴着双眼,一边冒起了白烟,看上去像极了灵魂出窍,这很“黑镜”。
其他的三则故事也自有其精彩的部分,这些人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观影的过程中我也努力地寻找,然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只在某天的同个时空中相遇在温泉度假区。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大可不必,要么专注地讲好一个故事,要么让这些人物之间的联系更加微妙一些,不要那么地刻意,例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呈现就很巧妙。
标题是片中那位男教授对于“幸福”的解读。
可以找个时间补一下章明早期的作品了。
#电光幻影# 《热汤》,为什么不能是一场自由泳呢。
我该怎么形容《热汤》这部电影呢,有一种很文艺的腔调感,但是又带着想明明白白开始的努力。用了极大的诚意去打开包容,但是困在格式的条条框框里有点转向。我关注这部电影的时间比较晚,几乎是上映了才知道这部片子,导演之前也没有关注过,并不了解,所以一切如新。只是文艺感的片名和海报镜头,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吸引力,还有最初听见别人的玩笑,说《热汤》大概是热依扎加汤唯,有点打趣,于是多了一点好奇心。真正的正片来临时,整个人都觉得困惑,可能跟我预期中的不太一样,事实上我觉得李梦的镜头也并不是太多,反而是四个故事中的另一位女演员柳文伊镜头和内容更多一些。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拍摄的早,所以李梦现在更有卖点的缘故。
这部影片,我不想碎碎念这其中的我觉得很循环沉沦的东西,导演大抵是个留有年代久远的执念的人,镜头中的很多设置点,其实都挺老派的,我莫名的会想起了自己在非常遥远的学生时代的一些喜好,想来是导演的某些执念带着年代感的表现,可能现在的很多人会觉得无趣,我倒是莫名的怀旧了。
四个故事组成了一切。
第一个故事里,相爱的人为了孩子而纠缠和争执。到底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在影片中听着这里的女主说着没有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不满足之类的论调,我还是觉得极度无语。当然,台词和人设需要。这个世界繁衍才是一切进行下去的必须,这点我无限认同,但是当繁衍成为高度文明的强化标准之一的时候,我还是更期望,能制造孩子比能生育孩子,大概对人类更友好一些吧。我们在影片里看见了爱,但是有些人看之后还要不要留在爱的世界里,其实今天的选择,不等于未来的坚持。
第二个故事里,爱情到来在其中一个人的怀里,但是另一个人,蠢蠢欲动。顺风车司机遇见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努力靠近,但是靠近的方法,首先是失去。明明感情就摆在那,互相都明白,但是追求这件事,有人先开始奔跑了。另一个人只能在后面追逐了。他用自己正业的工作帮助姑娘办移民、办生育,所有的故事放在一起都好像愚蠢的做着别人的嫁衣。那么这条付出的路上,最后他能获得什么呢。
第三个故事里,夜店老板和情人以及养女。带着各自的故事和交织的关系生活着。既不能分,也不能合,各有各的算盘,都是好心的,但是埋着的过往却是令人碎心的。有人陷在爱里,有人败在道义上。当可爱的养女交了男朋友,却发现男人可能不能生孩子的时候,有个故事才惨烈的开始了。那么这个男朋友,他又是谁呢。
第四个故事里,女博士生在导师处反反复复受挫,起起落落的不如意里藏着一个人人生的经历,但是谁还没有点经历呢,到底是哪一个更苦涩,哪一场更加惊心动魄,其实不比较是不知道的。孩子都生出来了,他们在世界各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呢,其实父母何曾问过他们呢。
就是四个故事的嫁接。然而四个故事里都默默的藏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严格来说是死亡芭比粉色的泳衣。那衣服看起来很小,导致开头掖掖藏藏的,我以为是什么见不得人或者不好明说的衣服,结果一抖开就是件泳装。她们默默的穿起,交错在不同的时光里。每一个故事都有生育,都有女性的代表的生命力延续。有的人是找到了爱的人但是不能生,有的人是在寻找一起生育的人,有的人是困在一个生育的问号里,有的人是得到了出生权却在生命里无法如意。
电影很不尽情,什么的都有点遮掩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考量,也可以理解。很多人不会喜欢吧,我倒是觉得还好。至少那一抹死亡芭比粉还是很有风景的。但是必须要说一句,这四位女演员其实都很漂亮,感觉这部电影都拍出了她们并不美丽的调子,美感失去了太多,我是根据几位演员的实际颜值来说的。
热汤,其实想怎么游就怎么游,既然来了,请随意吧。
作者:小佛搞特
曾经以为幸福是拿到名校推荐信,百万银行卡,移民通知书,怀孕超声图。后来听说幸福是随时吃到酒酿圆子,随时见到想见之人,随时等到专车接送,随时喝到滋补热汤。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快乐,而是痛苦得到缓解。有人用代码输入你的全部喜好,用秒表掐好你的所有行程,在一个恰好的时节,偶遇到的是幸福。
哈哈哈哈章明真是不遗余力把他的直男癌和中年油腻渗透到作品的每一个毛孔里...主角既是四个女人,也是同一个女人;片中男人形象是他对自己的幻想投射,也包含些许自知和自嘲。对导演审美和价值观难以苟同的同时,竟然也觉得充满怪异的趣味。资深中年男教授和露肩短裙的女博士在暧昧场景中探讨幸福感和科学理性话题(编剧承认想写情欲但是因为章明的教授身份所以要避嫌,汗),被高富帅码农老公无限宠爱的完美女人居然嘶吼“不做母亲的女人是不会完美的”,纯真小美女有个黑社会爹和企业家妈,网约车小哥不知出于怎样心理永远喜欢对李梦热脸贴冷屁股...看出章导不服老了,也不年轻了别成天惦记哄骗小姑娘了
某几个时刻让我有“太对了”的感觉
居高临下的油腻视角。《巫山云雨》的初心去哪里了?
简直可怕!不伦不类的科幻元素,毫无营养的台词,镜头越清晰,越暴露出文本的匮乏。主题很散,还时不时出现点凡尔赛体台词。每一段故事的人物关系都是苍白欠缺信服度的,恍惚间以为在看演员请就位。
尴尬,油腻,还有点土…
两星半。四个女人或者叫同一女人的四面相这个思路还是挺不错的。只不过进入都市题材以及切入高科技话题,总是特别的别扭,会有种不适感。还是更喜欢《冥王星时刻》那种神秘的氛围与潮湿的欲望。
电影前半场还在想这是啥?后半场干脆也不想了。被津津乐道的台词“幸福是痛苦得到缓解”委实有青春非主流语录的意味,如果把这句单独拎出来当做金句的或多或少是有些盲从,缺少思考。还不止是热(鸡)汤,而且油腻得作呕。
2020HIIFF NO.14 你以为这部片是关于都市两性关系问题和现代人存在困境的?nonono 这明明讲的是学术不端问题 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写《论财富对幸福感指标的影响》这种选题 还简单粗暴地预设“正相关” 不说学术素养不过关了 最基本的思辨能力都没有 那么她是怎么读到博士的?(编剧说本来是要写中年男教授和女学生暗生情愫 真就更让人浮想联翩了) 作为数据分析专业出身 分层抽样也有问题 问卷和仪器基本发给了中产阶级 说好的研究收入差距呢?当然导演非要说四个人是一个人也行吧 您开心就好
当台词吐出“你们根本就不敢生活”这句时,终于理解了导演的幸福困惑。整体太游离,4个故事:李梦>汤汤>娃娃>女博士。细节加分,银幕上很久没见“立体镜头”,以及最后5分钟的相遇与交迭。
看了半部,主要是去看一眼开机前几天弄出来的剧本在制作上是个什么样的完成度,果然一言难尽。
6.9/10 #siff24th 四段体通过剧本的符号关联本就足矣,结果最后的“一年前”三个黑体大字出现时将一种本来开放的时间缝隙直接打烂,功亏一篑。江景房,夜店,高科技,各色海归,博士论文,不知章明设计如此脱离群众基础的剧本是想要打造物质奇观,还是真的通过物质的反差来渲染“幸福”这个此片的母题。章明的镜头和调度在此次经费充足的制作中的确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观影体验舒适。但是其过于传统和保守的人物塑造视角(尤其是女性角色)依然让整体失活。被可视化的数据和试图被量化的“幸福指数”增强了对这一看似“媚俗”的主题的可探讨性和可感度。
特油腻的一部电影,近未来的设定,像论文一样的台词。导演似乎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其中,编剧像是学生写的习作。“汤”在片中以各种形态出现,既是男性对健康问题的挽救,也是女性为达目的的手段,来完成都市人对幸福感的辩论。四条叙事线索最后的各种角色的交汇刻意而生硬,仅保留泳池里的女人四面体已经足够了。
设定还可以,完成过程真的土,而且陈都灵这最差的部分戏份最多,屡屡想快进。
「人啊,来来去去就那点事儿。」我自己很讨厌这句话,但它自打出现在我脑海里,就总被想起。就这样吧。
3.5,脸盲患者狂喜
看似先进、批判 实则裹脚布 越往后看越想问导演和编剧对2020年的女性有什么误会 堂而皇之打着2020年的旗号 但大家都说着1920年的台词 真受不了
不太清楚章明这次到底想表达什么,一如不太清楚这片子频繁撤档最后又悄无声息地上映是为了什么,如果要讲“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情感关系”,那选到的这个主题也太大了,做出的表达也太土了。平行地铺开四段故事,无非是想要完成片尾泳衣的炫技,点明附着在所有人身上的情感的幽灵,但这个升华多少有些无力;而其他物件在不同时空里的穿梭,似乎也看不到一个明确的意义指向。
“男人看似做了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他自己。”把这句台词延展一下送回给导演,“导演看似拍了点高度概念化的高级表达,其实都是故弄玄虚的自我感动。”
热油。想拍暧昧或情欲,却有潜规则或性骚扰的错觉,特别油腻,那游泳池恍惚全是油。油腻哲学,起鸡毛疙瘩了。你幸福吗?生硬尴尬。有意将4个女性当1个来拍,四位一体的设定是有意思的,但仅限于剧本设定。女性在油腻的男性视角下糟糕透了,高科技或大数据只是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