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我小学时代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当时看了好几遍,觉得里面既有英雄,又有妖魔,既有战争,又有魔法,故事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现在再次回顾这部小说,不知为何竟然没有了当初的快感,只感觉小说的叙事模式和《西游记》有些雷同,情节编排不够跌宕起伏,人物刻画不够细腻生动,主题挖掘不够深刻。听闻导演乌尔善要花三十亿执导《封神三部曲》,真心希望其在原来小说的基础上能有突破,能有开创,要不然这三十亿可就花得太不值得了。为了当初最喜欢的东方魔幻小说给导演提几点建议:
猜想一:没有人物是完美的。神仙也有耍小脾气、使小性子的时候,妖魔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人性的,纣王开始也不是完全的暴虐残忍,他也有亲情,有爱情,在爱情里迷失了自我,慢慢的从人变成了魔鬼,姜子牙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人,他有很多事都做不好,也不善于处理家庭关系,一直在追求存在的价值却总是四处碰壁。这样的人物刻画才真实立体,有血有肉。
猜想二:主题除了善恶和正邪之争以外还能有什么?有友情、有爱情、有亲情,有梦想、追寻存在的价值,这些都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更容易让人共鸣的。
猜想三:神力越少使用越好,人力越多使用越好。这就是《指环王三部曲》、《蜘蛛侠三部曲》与《雷神三部曲》、《复仇者联盟四部曲》的区别。炫目的法术和法物使用得过多,虽然视觉效果上夺人眼球,但是一定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破坏故事情节和叙事节奏,很容易拉远与观众的距离。还是应该尽量使用人类的武力,过于强大的法术和宝贝只有在决定胜负之时才可使用,应该有次数限制。
猜想四:遇到困难时主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避免中国神话故事普遍的叙事模式,就是剧中主人公一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一定是去求助神仙,或者主要人物遇到困难时,神仙一定知道,于是立刻派人去解围,这种遇到困难就去求助的叙事模式很让人反感,神仙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教你如何去克服困难,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持,实际上还要靠你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观众与剧中人物有更大的成就感,而不是直接插手解决困难,这也许就是东西方魔幻电影的思维方式不同。
猜想五:武王姬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封神演义》里的涉及姬发的故事少只又少,给读者感觉姬发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英雄们费尽千辛万苦推翻商朝竟然为了一个在故事里可有可无的人物,这个主题听着就让人泄气。我觉得在电影里必须弥补这个缺乏,否则伐纣兴周就没有了一个重大的意义。
猜想六:封神故事最吸引人的元素应该是团队精神。这个团队的主要人物是姜子牙、姬发、杨戬、次要人物有哪吒、雷震子、土行孙,这个团队每个人作用都不相同,性格各异,因为相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一起,这种团队精神也许才是封神应该弘扬的精神内涵。
猜想七: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和基调应该有层次感。就像人民解放战争还分为防御阶段、反攻阶段、决战阶段,《封神三部曲》的叙事和基调也应该有层次感,第一部故事核心是对立,分两个层次,一是讲述纣王的恶与文王的善的对比,二是兴周伐纣团队的形成,高潮应该放在亡命天涯式的逃亡。第二部故事核心是防守,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纣王的讨伐,武王的防御成功,第二个层次是闻太师进攻,武王防御失败撤退,高潮就是武王与闻太师的攻防战。第三部故事核心就是决战和反攻,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王反攻,闻太师防御失败,第二个层次武王与纣王的决战。也许这样的叙事结构才能既有层次递进又有转折变换。
工业化电影制作、质子营、封神,从2020年开始期待,可以说因为封神三部曲做了播客。
这个IP不应该只有动画作品,无法接受很文化附会的封神设定:申公豹是豹子,雷震子是鸟样,哪吒是小孩,杨戬三只眼,生硬的阴谋论,作为视觉接受的容易度普及度可以理解,但真的无法还原封神演义的真正魅力。
是否有一部电影有一种方式为真实的神仙人妖世界正名,可以把已经构建好的神的传说完美的刻画和传播。
等待封神三部曲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封神演义,也希望封神同好可以一起讨论
真的希望,别让我失望
战狼成功,说明国人爱国家;李焕英成功,说明孩子爱妈妈;魔童成功,说明父母爱娃娃;阿凡达成功,说明人类爱环境;泰坦尼克号成功,说明情人爱浪漫… 所有成功的影片都有它的普世的感情内核在里面。这也反映了当下国人的心理状态。当下一些大片,颇有票房号召力,或场面壮阔,或战斗激烈,或造型细腻,或包袱密集,但如果少了情感经营和人文关怀,那就只是个爆米花电影,看了就被忘了,不会是伟大的作品。 那么封神三部曲的情感内核会有哪些呢?在我心目中,应该是国人骨子里的家、国和天下。家有父子夫妻,国有君臣百姓,天下有苍生万物与大道轮回。 1 先说父子。 常言虎毒不食子,纣王竟然对子嗣殷郊殷洪痛下杀手,足见他何其昏庸荒谬。面对如此的父王和祖宗的基业,殷氏兄弟情何以堪,内心是何其挣扎,这本身就是很值得艺术加工的、虐心而又纠结的父子关系。在传统文化里,“子孙满堂”往往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主要表现,所以“周文王生百子”都被认为是祥瑞之兆。不光对亲生骨肉,周文王甚至对他的第一百个儿子、也就是荒郊野岭认养的雷震子都十分慈爱。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曰爱民如子,这不正是一个优秀的君主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吗?有了"父慈"铺垫在前,伯邑考替父赎罪,雷震子救姬昌的"子孝"的情节便可以水到渠成,继而触及观众内心。总结下来,一边是纣王的断嗣绝后,一边是周文王的儿孙满堂,这是何其夸张的艺术对比! 除了上面说的两对父子,封神中还有一对更贴合现实,不左不右的父子情,那便是李靖和哪吒。我并不觉得封神电影会花大笔墨在哪吒出道的黑历史上。一是因为,故事本身太耳熟能详,而且最近又被影视化的过了火, 重新拍一遍不会有太多新鲜感和震撼力;二,他无故杀人的情节太不讲理,比如石矶娘娘。但是,父子决裂,割肉还骨,最后又冰释前嫌,上阵父子兵的戏码可能会保留。试想一个叛逆少年历经生死离别后,幡然悔悟、父子和好如初的过程,不正映射着当今多少家庭的紧张的父子关系,并寄托了多少当事人重归和好的愿望? 2 史诗大制作电影没有爱情元素是绝对不可能,所以我们再说男女情爱。电影中可能会出现黄昏恋、人妖恋、人仙恋和单相思/三角恋等多重爱情形式。 姜子牙与扫把星之间的婚姻,属于中国传统的经人介绍,最后在你不知我、我不知你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的地缔结了连理。婚后因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格格不入,导致婚后冲突不断,最后大难临头各自分飞。原著本身细节就很丰富了,电影剧本如果能凸显出婚姻的围城和困境,比如贫贱夫妻百事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等,相信能引起一批中年观众的共鸣。 纣王和狐狸精之间爱情可以分三个阶段演绎。先是流于色相表面的,青春的挥霍和肉欲的放纵等。这段时间妲己坏事做尽,一心为主;到后来狐妖有了真爱,两人更是你侬我侬,如胶似漆;狐妖在使命和爱情间徘徊矛盾,无所适从。外面狼烟四起,纣王都置若罔闻,得过且过,醉生梦死,心灰意冷。最后阶段,妲己揭晓身份,纣王震惊之余,却以跨越物种的博爱接纳了她。之后大彻大悟,奋起挽救祖宗基业,却为时已晚。妲己在爱的感召下,自由意识觉醒,摆脱女娲的控制,呼唤出众妖与西歧决一死战,力保商纣…… 龙吉公主和洪锦上演的那出,用几个关键字形容,郎才女貌,不打不相识,最后是家有仙妻。影片剧本在开始处就可能铺垫出洪锦由来已久的弃暗投明的想法。在二人斗法过程中,洪锦的怜香惜玉和克制忍让应会突出出来,以至于后面的打斗越来越暧昧十足,郎情妾意。最后,洪锦情愿被爱情俘获,实现了政治理想和美好爱情的双丰收。婚后的家庭生活中,神仙姐姐可能会时不时施展一些调皮有趣的小仙术,以刻画二人的甜蜜婚姻。万仙阵中,面对强大的截教对手,夫妻同心,互相扶持,直至壮烈仍因执手共死而不悔一生,感天动地,足以俘获青年男女观众的心。 土行孙和邓禅玉个人觉得可能会安排三角恋。首先原著中封建糟粕太严重,情节上太不合理,尤其是太不尊重女性。首先原作者直接抄袭了水浒中的矮脚虎王英和扈三娘的原型,女性被刻画得无头无脑,毫无反抗意识。扈三娘那边是杀了全家还委身下嫁,这个邓婵玉则是被好色之徒俘获,然后在一群伪君子的安排下,被强暴并很快认了命,还把老爹拉来投降了西歧。电影剧本肯定不容许这样的剧情出现,所以可能有三:一、土行孙人物直接砍;二、土行孙保留,但邓婵玉并没跟他成婚,土行孙只是单恋而已。三,土行孙求而不得,只因邓婵玉钟情其他男性主角,如殷郊或姬发,上演三角恋。而最后邓婵玉为土行孙真情实感所动,在渑池县双双赴死,最后生未同巢,死却共穴,如此虐恋定让人感慨万千。 总结下来,封神中出现的仅有的四对男女CP,可能以如此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或谨慎现实、婚姻围城,或色欲泛滥、青春恣意,或浪漫美好、男才女貌,或相思苦恋,荡气回肠。 3 说完家庭,染指一下君臣百姓。 自古以来,明君求贤若渴,昏君谋害忠良。檀溪之太公钓鱼,炮烙之梅伯炙肉,便是鲜明的对比。原著中,君王就那么两类,可王座之下沙场之上,却集齐了臣子的众生相,给剧作者提供了广泛的改编素材:有忠心耿耿,冒死直谏者,如梅伯之炮烙,如比干之挖心;有东征西战,为国捐躯者,如闻仲之绝龙,如桂芳之西征;有迂腐死忠,负隅顽抗者,如张奎之渑池,如殷破败之唇舌;有溜须拍马,坏事做尽者,如费仲之受贿,如尤诨之擅权;有看清时局,弃暗投明者,如苏护之反诗,如九公之归周;有君逼臣反,不得不反者,如文王之吐子,如飞虎之五关,等等等等。 再说君主和百姓。税赋徭役体现了君主和人民间基本的经济关系;刑法牢狱是帝王对百姓政治统治的集中反映;旱涝瘟疫则考察国家机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原著有对商纣的鹿台和文王的灵台的建造过程的描写。纣王自然是强迫劳动,天怒人怨。而文王是自愿有偿劳动,人心欢喜。纣王的刑法自不必说,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而西歧这边,则鲜有描绘。旱涝瘟疫这种天灾,因为封神的神话属性,被演义成了人祸,如十绝阵,如瘟癀兵。原著确实也描写了正派力量面临如此祸患的积极态度和非凡能力,但个人认为原著针对百姓遭受疾苦和周武王体恤民情的笔墨还是缺乏力道,电影剧本应做适当加强。 4 最后说天下。狭义的天下应指国与国的关系。封神所构架的世界,似乎除了殷商和诸侯国,便只剩荒芜之地了。宗主国与诸侯国之间,除了信任臣服,就是狐疑造反这两个选项。原著中的东西南北四大伯候或被杀或被困,还有影片中的质子旅的设定,反映了商代末年纣王和几个国主之间的不信任关系。最后八百诸侯齐集孟津的桥段,有点二战期间中英美在开罗开会讨论作战计划和战后规划的味道。 说到天下,其实还要进一步跨出人的界限。比如,通天教主的诸多入室弟子都是得道的妖精,如灵牙仙(象),龟灵圣母(龟)等,这说明通天本身跟孔子一样,是有教无类的。后来通天因为死了好几个爱徒,大打出手,不但不会让人觉得小气,反而有点师者应有的霸气。纣王与九尾狐的爱情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虽有违传统,但用现代人的眼光,只要感情真挚,旁人也无权指手画脚。由此可见师徒之情,夫妻之情也是可以跨越物种隔阂的。 再进一步的天下,便是大道无情,阴阳轮转,不知封神到底会给我们营造一个如何的宇宙观。大概率它是客观冷酷,无私无情的,便不再是我们的讨论范畴。不管怎样,一个王朝的陨落,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兴起。大时代大环境代表着客观规律和无形大道。在国家危难、兵荒马乱面前,弱小的个体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是值得歌颂的;在面对生死大考时每个人的艰难抉择所反映出的内心世界是值得挖掘的;在合作共赢和矛盾冲突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也是值得考察的。总之,要想深入人心,就要以人为本。<封神>千万不要失了焦点,光注重神仙神兽的造型,大战斗法的CG场面,忘了探求它最应在意的最朴素的情感内核。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喜欢。只有喜欢,才有票房嘛。
10年前就听说这部片子启动选角和拍摄了,5年前听说要上映,现在已经是2023年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号称投资30个亿的电影,一出场就颠覆所有人的想象,这期待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让人提不起兴趣了!如果前三年害怕疫情影响观影无法回收票房,那么今年暑期档能否上映呢?三部曲,这速度我估计十年也看不完。30亿投资意味着100亿票房回本,我估计悬了,等着亏吧!
今天微博热搜#失败了要用十年还债你还敢做吗#下第一条微博就是采访乌尔善说到封神…但是看了一眼先导预告,充满了封神传奇既视感……前有tvb版经典封神榜,后有动漫哪吒魔童降世大火,作为家喻户晓的封神故事,如何让故事更出彩情节更吸引人,电影要做的可能要更多。希望后面的预告片和成片会成功吧。
拍了那么久,投资那么大,结果确这样。感觉特效还是非常可以,但看这申公豹不是豹子成精么,虽然身材高大但没有细得声音么。希望夏雨可以出神。姜子牙也是高大威猛之像,希望黄渤老师可以威武一点。纣王看着倒是相差无几,再霸气侧漏就更好了,毕竟最后一代人王还丰功伟绩。李雪健老师老来出戏别强撑。元始天尊倒是个中年模样但不够仙气不够威严。三清六圣,气场不够强大。
什么鬼“中国的《指环王》”,老子有老子的名字,老子叫封神……2019.12.30更新一下:看了预告想说上来标记一下,发现原来一年多前出概念海报的时候已经标记过了,还写了这么中二的留言,明年见啊!要对得起我当年的这份中二哇!
国产奇幻片我只盲信乌尔善
只希望一点,千万不要拍成《指环王》。别搞那些中国没有的神魔,矮人,精灵什么的,否则肯定扑街。尽量按老版《封神榜》拍就好。
看到网上一些阴阳怪气的嘲讽声音很不开心,如果我们都期待更丰富更多元的东西,那就应该积极肯定所有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仅仅因为无知和偏见冷嘲热讽、置身事外的全盘否认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才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最大的障碍,我非常期待《封神》系列
2012年我就评论过这个电影条目,没想到一晃眼5年过去了!还以为这片子泡汤了,乌尔善竟然真的还在拍着,等到上映八年都要过去了,这样的坚持,是现在中国电影缺少的精神。
发布会很酷,制作团队很豪华,态度也很用心,野心非常大。但是从头到尾都没听到最核心的故事,持保留态度的期待
哇塞。。。真心期待冉氏父女编剧能编出豆瓣过6分的魔幻电影,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很期待,剧情别再把观众当弱智了好吗?
值得期待他开创出一个属于中国的《指环王》系列。
讲道理,我不希望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中国的《指环王》”而已,我真正希望的是,在以后人们谈到它时,可以大大方方的称呼它为“封神”。
看到李云中做人物设定,冉平写剧本,感觉找的人靠谱,应该不至于弄成捉妖记或者说中国话的指环王那种东西。期待
黄渤演的我一下子期待着,希望妲己不要让fbb演了
乌尔善不会让人失望。
封神榜里所有的人物选角都不难,唯独妲己,别再是范爷了,虽然她真的像狐狸,可也只是长得像而已
省钱出名的乌尔善联姻最烧钱的IP,祝福他吧
整体阵容:高水平导演、有远见的投资人,看看了。
不求媲美指环王三部曲,但求无小鲜肉当主角
中国的类型片指你了
希望能拍出中国的指环王
乌尔善算是最近几年最靠谱的魔幻题材导演了,期待三年后的成片!
北京文化主投,乌尔善导演,我预测此片将会填补中国魔幻大片的空白,必将留名中国电影史,2020年将会是中国大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