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材应该是真实的,说的是今天的盐湖钾肥吧,我前几年去过,无边无际的盐湖啊!从科考队发现大盐壳,到挖出盐湖,确实了不起!
但这个明显是电影的艺术加工,年代、具体故事,应该是编剧脑子想出来的。只可惜的是,大家都以为这片子说的老郑,是彭加木,其实和彭加木并没有直接关系,彭加木的死因,是另一个故事,甚至有人推测可能是集体谋杀。彭加木遗体好像前几年也找到了吧。消息不知是否可靠。 但这个电影吧,不但篡改了年代,还把真正的科考队组长王弭力给抹去了,王弭力是女的!你要改编戏说也得用个女性主角啊! 年代也不对,彭加木是1980年死的,那次他们应该是一无所获,王弭力第一次进入罗布泊是1996年,盐湖钾肥建厂是2000年了吧。这年代差太多了!当年进泊,除了之前的先驱彭加木,有没有死过别人我不知道,但没听说,像片中死了那么多,一会儿沉了不见,恐怕是艺术加工吧!//3g.163.com/dy/article/H3T6QC490552RMBH.html
20222.08.04再刷。致敬地质勘探队!致敬直面苦难的英雄主义!
就那样走着走着,一个人就陡然没了,这是怎样的可怕旅程!白描般述说了这样一个发生在70年代的故事,被这群人的情怀所感动。btw,这次的王洛勇没让我一看就王洛勇~
我出生在一个地质家庭,从小也在地质大院长大,地质队员的故事听过不少。年轻时风餐露宿,年老时满身病痛的老地质队员身边就有不少,所以我才会这么伤心吧。“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向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姑父,叔叔婶婶,姨姨姨父,哥哥姐姐致敬。地质队员万岁。
电影让人失望,故事虽简单但不合情理。摄影和配乐都不错,然而配乐太多给我一种戏不够歌来凑的感觉。向科考工作者致敬+1分
改变国家命运的一群人,无畏牺牲,令人尊敬
看哭了。
。
导演一定很爱沙漠
此片女主角原型参考是王弭力老师,缅怀王弭力老师!19年我来南疆出野外,经历了无人区三个月没有信号生活,对影片场景深有体会,片子中“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心…”瞬间落泪,每次拿到五六十年代的地质图,都感觉沉甸甸的,向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希望国家能多多关注、关心基层地质工作者…
五道口电影院 一星向过去的科考工作者致敬 那几段配乐是来回的放啊 不励志 不团结 不感人 前半部分就是一会儿死一人 后半部分就是在无人区走啊走 不是免费的谁TM看
主旋律就该这么拍,虽然预算吃紧但剧作没拉胯,情节推进足够精彩,全片只有一个女性角色,但塑造得非常成功,完全不是拖油瓶,智商始终在线,关键时刻一锤定音,这才是女科研工作者真实的样子……一看导演,果然是女的,还导过《杨善洲》,合理了……
向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是知道了化肥危机以后再来看这个片子的,如果当时没有找到,现在的化肥还是要靠进口,农业发展从何谈起,今年因为疫情化肥厂停工还对进口中国化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现在的发展都是前人的努力啊
大自然赋予你的是生命 是生活。他也会无情的夺走你的一切。连声招呼都不打。
郑建刚(彭加木的化名?)勘探钾盐为国捐躯的故事,全片都在荒漠里,故事简单,镜头很美,音乐很赞,应该是腾格尔评论里说为什么不叫别人送水,送给养。这就是当年,条件匮乏,艰苦卓绝。而且在文革中还异常混乱(看看《邓稼先》)
很棒的一部主旋律电影,真实而不做作,却相当感人和悲凉……
满分献给地质前辈,也献给同样在地质路上的自己。大二的时候同学推荐后看的,很揪心也很敬佩。毕业后,自己加入了地勘队伍,工作条件较电影里有了很大改观,但也在只有2G信号的锡盟草原深处连续待两个多月,也租住过农家土坯仓房(睡觉墙上掉土块的那种),也翻山翻到腿软,经历过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绝望。现在的地质队员,大多时候还是处在与这个社会城市脱节的野外地区,没有灯红酒绿,只有山川大河。这个行业需要被重视,也需要被尊重
好吧,这个是从中途看起的,中央6台~看了确实挺吸引眼球,一望无际的戈壁......那种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会让自己反省一下,自己现在在干些什么,又是为什么干这些...
早年的中国人不但有牺牲精神,更珍贵的是,他们有信仰。
原来这就是彭加木